眩晕的中医诊疗心得

合集下载

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眩晕的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如下:
一、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眩晕首先要进行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辨证施治,采用针灸、中药等方法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阴虚火旺型的眩晕患者,可以采用滋阴清热的中药进行治疗;对于肝阳上亢型的眩晕患者,可以采用平肝降火的方法进行治疗。

二、中西医结合。

在眩晕的治疗中,中医和西医可以进行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中医可以通过针灸、中药等方法调理患者的体质,改善眩晕症状;西医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可以取长补短,提高治疗效果。

三、调理生活。

中医治疗眩晕不仅仅局限于药物治疗,还包括对患者生活方式的调理。

中医强调“起居有常”,建议患者规律作息,适当运动,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不要过度饮酒,不要熬夜等。

这些生活调理对于眩晕的康复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强调了辨证施治、中西医结合和调理生活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工作,可以更好地治疗眩晕患者,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希望中医在眩晕治疗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健康福祉。

中医内科对眩晕患者的诊治思考

中医内科对眩晕患者的诊治思考

中医内科对眩晕患者的诊治思考摘要:随着现在人们生活压力的逐渐增大,越来越多的眩晕患者,随着情绪的变动以及身体的变化而出现。

眩晕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症状,由于其发病机制不是特别明确,因此,很多的治疗方法不能立即见效。

本文结合眩晕疾病产生的影响因素,从中医疗法出发,根据每项因素进行对症治疗,对眩晕患者的疾病产生发展以及进展进一步的进行探索和思考,目的是发现更多的诊疗方法和治疗措施,帮助眩晕患者更好的恢复健康,告别疾病。

关键词:中医内科;眩晕患者;诊治疗法;思考措施眩晕,由于受到环境因素,饮食因素以及个人的情绪和心情影响较大,在发病的初期,往往比较隐蔽,随着疾病的进展,会出现头晕目眩的感觉,甚至情绪上会有所波动,从中医来讲,主要是与气、血、阳虚、阴虚有关,结合中医的诊疗方法,及时的对症治疗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症状。

1.眩晕病的病因病机对于眩晕病的病因进行进一步探索我们发现更多的对症治疗的方法。

虽然他的病因比较复杂,但是大部分的眩晕病发作主要是因为虚阳上亢,肾虚不足造成,有一些专家也认为,眩晕病主要是由于气血不畅造成的脉络阻塞,其根源在于脉络,与我们的主要脏器,肝脏,脑部,肾脏,脾脏都有密切的关系。

眩晕患者会感到自身和周围的物体都在旋转,有时是在坐车的过程中,有时是突然发生的眩晕。

由于发病机制较复杂,很难找到直接根治的方法,中医的本质就是追根溯源,结合眩晕病者的脉络以及所表现出的病因机制,在兼顾患者身体状况的前提下,更好地进行机体内根本的调节,促进机体的平衡,更好的改善眩晕的症状。

2.眩晕病的中医疗法在了解了眩晕病的基本病因之后,通过深入的反思和探索,我们主要从病因出发,更好地促进机体的整体协调。

其次,我们配合针灸的方法,针对患者表现出来的主要症状,对症治疗。

在此,我们配合辅助中药口服的方法,结合患者明显的症状和药草本身的性质,在相互配合下,帮助患者在中医疗法的全程治疗下尽快的恢复。

2.1 结合病机,整体调节中医内科对眩晕患者的诊治首要调节的就是患者的气虚症状,肝肾阴虚和气虚会连锁反应式的引起患者机体的不适,眩晕病的发作和他们有直接的关系。

眩晕的中医诊疗心得

眩晕的中医诊疗心得

眩晕的中医诊疗心得摘要】眩晕是以头晕目眩为主症的中医病证。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目的讨论眩晕的中医诊疗心得。

方法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由于眩晕病机错综复杂,因此必须仔细辨证,分清虚实主次,抓住主要矛盾,按轻重缓急先后施治,或融多种治法于一方之中,务使药证相投,方能不落俗套。

其主要的治疗原则是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虚者当滋养肝肾,补益气血,填精生髓。

实证当平肝潜阳,清肝泻火,化痰行瘀。

【关键词】眩晕中医诊断治疗眩晕是以头晕目眩为主症的中医病证。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内耳性眩晕,如梅尼埃病、迷路炎、内耳药物中毒、前庭神经元炎、位置性眩晕、晕动病等;脑性眩晕,如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脑病、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锁骨下偷漏综合征等颅内血管陛疾病,某些颅内占位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及变态反应性疾病、癫痫;其他原因的眩晕,如高血压、低血压、阵发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贫血等血液病、中毒性眩晕、眼源性眩晕、头部外伤后眩晕、神经官能症等皆属于此范畴。

本证常由肝阳、火夹痰上冲或下元不固,虚风上摇致成。

临床医生在诊治过程中应注意询问既往病史、用药史、眩晕发作轻重、减轻或增重的原因,结合四诊所得,明确眩晕的上述不同类型。

注意排除肿瘤、严重血液病等。

眩晕的诊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6月28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中“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眩晕的诊断标准为:1.头晕与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眼球震颤图及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等有助明确诊断。

眩晕病中医名家经验

眩晕病中医名家经验

眩晕病中医名家经验
眩晕病,即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中医名家在治疗眩晕病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1. 针灸疗法:中医认为,眩晕病多与脑、耳、眼等器官功能失调有关,针灸疗法可以通过调节人体气血运行,促进经络畅通,改善器官功能,达到治疗眩晕的效果。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百会穴、风池穴、印堂穴等。

2. 中药治疗:中医药物治疗眩晕病主要通过调理肝风、疏肝气以及补益脾胃等方式来改善病症。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天麻钩藤饮、四逆散等,在具体应用中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调整。

3. 饮食调节:中医认为,眩晕病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等有关,因此在饮食方面需要注意调节。

推荐患者多吃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山药、红豆、黑米等,同时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4. 调节生活习惯:中医认为,眩晕病与情志不宁、过劳等因素有关,因此患者需要注意调节生活习惯。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疲劳;规律生活,注意充足的睡眠。

以上是中医名家治疗眩晕病的一些经验,但仍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具体的诊断和治疗。

建议患者在就医前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以获得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眩晕60例临床体会

中医治疗眩晕60例临床体会

中医治疗眩晕60例临床体会标签:眩晕;中医药疗法;体会1临床资料本组60例,年龄在20~35岁,以35~60岁患者居多,中年者女多于男,病程短,多属内耳眩晕;老年者男多于女,病程长,多为高血压所致的眩晕。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临床分型2.1肝阳上亢症见眩晕,耳鸣,头胀痛,易怒,失眠多梦,脉弦。

或兼见口苦目赤,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2.2气血亏虚症见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神疲懒言,气短声低,面白少华,心悸失眠,纳差体倦,舌色淡,质胖嫩,边有齿印,脉细,或兼食后腹胀,大便溏薄。

2.3肾精不足症见眩晕,精神萎靡,腰膝酸软,或遗精,滑泄,耳鸣,发落,齿摇,舌红少苔,脉细弦。

或兼见头痛颧红,咽干,形瘦,五心烦热,舌质嫩红苔少,脉细数。

2.4痰浊内蕴症见眩晕,倦怠或头重如蒙,胸闷或时吐痰涎,少食多寐,舌胖,苔浊腻,脉弦滑,或兼见心下痞满,头目胀痛,口苦尿赤,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或兼见头痛耳鸣,面赤易怒,胁痛,脉弦滑。

2.5瘀血阻络症见眩晕,头痛,或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面色晦黯,舌有瘀斑,瘀点,脉弦涩或细涩。

3治疗方法3.1肝阳上亢型治以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药用:天麻30g,钩藤20g,石决明20g,牛膝15g,益母草20g,黄芩15g,栀子15g,杜仲20g,桑寄生15g,夜交藤20g,茯神20g,煅龙骨25g,煅牡蛎25g,夏枯草30g,炙首乌30g。

若肝阳偏亢,实热便秘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泄热;若肝阳亢偏阴虚者,加滋养肝肾之药如龟板、鳖甲、生地之属。

针灸处方:合谷、曲池、悬钟、侠溪、太冲、气海、关元。

口苦者加阳陵泉、太溪;便秘者加大横或天枢.用泻法。

3.2气血亏虚型治以补益气血,健运脾肾,方用八珍汤或人参养营汤加减。

方药:党参20g,白术20g,茯芩20g,川芎20g.当归15g,白芍30g,熟地20g。

偏于脾虚气陷者加黄芪、升麻、柴胡、心悸失眠健忘者加远志、柏子仁、枣仁、夜交藤之属以养血安神;气虚甚者重用黄芪,如气不摄血者.可加黄芪、阿胶、三七之属以益气摄血。

从医数十年,这位老中医治疗眩晕总结出这样的经验

从医数十年,这位老中医治疗眩晕总结出这样的经验

从医数十年,这位老中医治疗眩晕总结出这样的经验眩晕是指以头晕目眩为主证的一种疾病。

目眩是视物昏花或眼前发黑,头晕是自觉景物旋转,站立不稳。

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与现代医学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病、梅尼埃病等疾病相似。

重视无形之痰针对无形之痰,洪老喜用竹茹、天竺黄等清化热痰药及橘红、僵蚕等较平和的化痰药,化痰而不伤阴,祛邪而不伤正。

洪老治疗眩晕慎用燥湿化痰药,如半夏、南星等。

眩晕发病多与肝阴不足、肝郁化火、肝阳上亢、痰火内扰等病理因素有关,燥湿化痰药性多温燥,有伤阴之弊。

阴伤则难以制约肝阳,阴虚则火旺,导致眩晕病情加重。

魏某,男,57岁。

初诊:头晕、头胀、右手麻木、耳鸣、面部烘热,颈部发硬感,睡眠差,舌淡、苔白,脉弦滑。

高血压病史5年,最高160/90 mmHg。

中医诊断:眩晕(肝阳上亢)。

方药:当归15g,川芎15g,白芍20g,生地15g,葛根20g,僵蚕10g,桑叶15g,夏枯草10g,麦冬10g,川贝10g,远志15g,炒枣仁15g,菊花15g,茯神10g,橘红10g,竹茹10g,蔓荆子15g,怀牛膝15g,瓜蒌仁15g。

5剂,水煎服。

服上方后,头晕缓解。

按:本病为眩晕之肝阳上亢证。

主因肝肾阴虚,不能制阳,肝阳偏亢。

气有余便是火,气盛导致火盛,火盛伤阴,耗津烁液成痰,于是肝风挟痰浊,痰火邪鼓动气血,上乘脑络,导致眩晕。

肝体阴而用阳,主藏血。

洪老以生四物汤补肝血,兼清血分之热;夏枯草、菊花平肝潜阳;僵蚕、橘红、竹茹、瓜蒌仁以化无形之痰邪;桑叶、蔓荆子清利头目;远志、炒枣仁、茯神养心安神。

共奏平肝潜阳、清利头目、化无形痰、养心安神之功效。

滋肾柔肝、育阴潜阳之法洪老治疗眩晕习用滋肾柔肝、育阴潜阳之法,常用枸杞子、白芍、菊花、桑叶、石决明、珍珠母等药物。

用生四物汤补血、凉血,药用:生地黄、白芍、川芎、当归。

伴肝郁者,洪老常用柴胡、郁金、香附、香橼等药物,忌用刚燥伐肝之品,以防助热伤阴。

中医眩晕疗效分析总结

中医眩晕疗效分析总结

眩晕疗效分析总结一、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一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二、治疗(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治法: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制半夏、白术、天麻、茯苓、生姜、橘红、大枣。

2.阴虚阳亢证治法: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推荐方药:镇肝息风汤加减。

怀牛膝、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白芍、元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

3.肝火上炎证治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益母草、黄苓、桅子、杜仲、桑寄生、夜交藤、茯神。

4.痰瘀阻窍证治法:活血化痰,通络开窍。

推荐方药:涤痰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胆南星、半夏、枳实、茯苓、陈皮、石菖蒲、竹茹、麝香(冲服,或白芷代)、丹参、赤芍、桃仁、川萼、红花、牛膝、葱白、生姜、大枣。

5.气血亏虚证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

人参(或党参)、黄茂、当归、炒白术、茯苓、川萼、熟地黄、生白芍、肉桂、枸杞子、怀牛膝、炙甘草。

6.肾精不足证治法:补肾填精,充养脑髓。

推荐方药:河车大造丸加减。

紫河车、龟甲、黄柏、杜仲、怀牛膝、天冬、生地、麦冬、党参、茯苓。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可选用黄茜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三七总皂昔注射液(血塞通或血栓通)等。

(三)针刺治疗体针:百会、四神聪、风池(双)、三阴交。

耳穴:肾区、脑干、神门。

辨证取穴:风痰上扰加丰隆、内关;阴虚阳亢加太溪、肝俞;肝火上炎加行间、太冲;气血亏虚加足三里、血海;肾精不足加太溪、关元;痰瘀阻窍加膈俞、脾俞。

(四)其他疗法1.根据患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疗法。

2.可选用以下设备辅助治疗:多功能艾灸仪、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针刺手法针疗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

中医辨证施护眩晕症的体会

中医辨证施护眩晕症的体会

中医辨证施护眩晕症的体会目的通过对眩晕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后实施辩证护理,探讨中医辨证护理对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的影响,从而提高治愈率,提升服务满意度的。

方法对115例眩晕患者施行辨证施护,肝阳上亢患者平肝潜阳;痰湿中阻的患者化痰祛湿;气血亏虚的患者补益气血;肾精不足的患者补肾益精,瘀血阻窍的患者活血化瘀。

结果115例患者,治愈率达31%,有效率达64%。

结论根据眩晕患者的辩证分型施护,可以提高临床治愈率,减少眩晕发作的次数,缓解眩晕发作时的症状,可有效的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标签:眩晕;辨证分型;辩证施护;同病异护眩晕因风阳上扰、痰瘀内阻使脑窍失养,脑髓不充所致。

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肝、肾、脾。

眩晕大多数发生于中年以上人群。

本病区自2011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115例患者,按照其症状和舌苔脉象四合参诊,进行辩证分型后进行辨证施护,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病区自2011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115例患者,其中男72例,年龄30~84岁;女43例,年龄32~78岁;病程3~68 d,肝阳上亢22例,痰湿中阻56例,气血亏虚11例,瘀血阻窍15例;肾精不足11例。

1.2方法辩证施护前实施护理评估,主要评估内容有①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症状观察患者是否伴有恶心、呕吐、心动过缓、耳鸣、耳聋、眼球震颤等。

观察患者的面色、脉搏、血压,眩晕发作与患者体位变化有无关系,饮食与眩晕症状有无关系等,并注意听取患者主诉。

②生活自理能力。

③心理社会状况,有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2结果本病区115例患者通过施行辨证施护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治愈率达31%,有效率达64%。

3护理3.1一般护理①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声、光刺激,轻症闭目养神、急性期和重症患者需卧床休息。

②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弯腰等动作,眩晕严重者的坐椅、床铺避免晃动③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观察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随症状等变化。

中医治疗眩晕60例临床体会

中医治疗眩晕60例临床体会
气 海 、 元 , 补法 。 关 用
文 章 编 号 :0 7 3 9 2 0 ) 2 0 4 2 10 ~2 4 (0 7 l —0 l —0
1 临床 资料
本组 6 0例 , 年龄在 2  ̄3 , 3 ~6 0 5岁 以 5 0岁患者 居多 , 中 年者女多于男 , 病程短 , 多属 内耳眩晕 ; 老年者男 多于女 , 程 病 长, 多为高血压所致 的眩 晕 。诊 断标 准参 照国 家 中医药管 理 局 19 9 4年颁 布的《 中医病证 诊断疗效 标准 》 。
阴虚 者 , 加滋养 肝肾之药如龟板 、 甲、 鳖 生地之 属。针灸 处方 : 合谷 、 曲池 、 悬钟 、 溪 、 冲 、 侠 太 气海 、 元 。口苦 者加 阳 陵泉 、 关 太溪 ; 便秘 者加 大横或天枢 , 用泻法 。 3 2 气 血 亏虚型 。 治 以补 益气血 , 运脾 肾 , 用八珍 汤或 健 方 人参养 营汤 加 减。方药 : 党参 2 g 白术 2 g 茯芩 2 g 川 芎 0, 0, 0 ,I 2 g 当归 1 g 白芍 3 g 熟 地 2 g 0, 5, 0, 0 。偏 于脾虚 气 陷者加 黄芪 、 升麻 、 柴胡 、 心悸 失眠 健忘 者加 远志 、 子仁 、 仁 、 交藤 之 柏 枣 夜 属 以养血安神 ; 气虚甚 者重用黄芪 , 如气 不摄血者 , 可加黄芪 、 阿胶 、 三七之属 以益气 摄血 。针灸 处方 : 足三 里 、 冲 、 太 太溪 、 合谷 、 内关 、 侠溪 。气短者加太 渊; 闷者加膻 中 ; 胸 汗出者 加阴 郄; 眠差者加风池 、 门, 神 平补平泻 。 3 3 肾精 不足 型 . 治 以补 益 肾精 , 充养脑髓 , 方用 河车 大造 丸 。药用 : 党参 2 g 茯苓 2 g 熟 地 2 g 天冬 1 g 麦 冬 1g 0, 0, 0, 5, 5, 龟板 2 g 杜仲 2 g 牛 膝 2 g 黄柏 2 g 菟 丝 子 2 g 山萸 肉 0, 0, 0, 0, 0, 1 g鹿 角胶 1g 女贞子 1 g 5, 5, 5 。若 眩晕较重 者 , 可加煅 龙骨 、 煅 牡蛎 、 甲、 鳖 磁石 、 珠母 之类 , 珍 以潜浮 阳 ; 精者可 加莲须 、 遗 芡 实、 桑螵蛸 、 沙苑子 、 覆盆子 , 以固 肾涩精 。针灸 处方 : 太溪 、 太 冲、 合谷 、 阴郄 、 阳陵 泉 、 溪 。遗 精 者加 中极 . 侠 老年 患者 可 加

辨证论治眩晕的临床体会

辨证论治眩晕的临床体会

辨证论治眩晕的临床体会1益气扶阳平眩患者,男,35岁,2002年3月11日初诊。

患者1年来常胃纳不振,夜寐欠安,神疲乏力。

近年又有2次眩晕发作史,近因公务繁忙,渐觉体力不支,心悸头眩。

3天前,清晨起床,忽觉房旋物倒,视物不清,恶心呕吐,汗出如洗,四肢逆冷。

遂由家人扶上床,畏光而欲掩其目方觉眩晕略平,予50%葡萄糖100 ml、辅酶A 100 U、维生素B3 100 mg静脉推入,1次/日;安定片2.5 mg 3次/日;治疗2天后,症状不减,且不思饮食,免强进食,入即吐。

邀约出诊,诉证如上,但见其面色白光白,闭目静卧,精神困乏,语声低微,舌淡赤少苔,脉细缓无力,血压12/8 kPa,心肺听诊无异常。

处方:炙黄芪、党参、仙鹤草各30 g,当归、炒酸枣仁、五味子、炒白术各12 g,防风、升麻各6 g,淡附片、炙甘草各10 g,大枣10 g,生姜3片。

服2剂后,自汗止,眩晕减大半,唯感心悸神悸,下肢酸软,胃纳不振。

虽能下床活动,然步履不稳。

前方加枸杞子、山药各15 g,续进5剂,眩晕已平,心宁神安。

嘱服归脾丸6 g,2次/日,连服半月告愈。

按:《内经》云“上气不中,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确定“升阳补气”的治疗原则。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该患者长期胃纳不佳,可见脾虚运迟,化源不充,加之思虑劳倦复伤心脾,更耗气血,清气不升,脑失所养,而作眩晕。

兼见自汗肢冷,乃气虚而损及心阳。

故用益气举陷之品与附子、五味子温阳敛阴而相得益彰。

2活血化瘀平眩患者,男,67岁,2003年4月15日初诊。

头晕头痛10余日,视物昏花,胸闷心烦,颈项板滞,左侧肩壁抽掣麻痛,转动不灵,尤以夜间为甚。

患者表情痛苦,舌质偏黯,苔薄白,脉弦细。

心电图大致正常。

颈椎X线摄片提示3、4、5椎体后缘唇样增生,椎间孔狭窄,6、7椎体不稳。

诊断为颈椎病。

处方:地鳖虫、穿山甲、天麻各9 g,当归、川芎各10 g,姜黄12 g,丹参、葛根各15 g,石菖蒲、甘草各6 g,桑枝30 g,三七片8片(分吞)。

中医辨治老年眩晕的体会

中医辨治老年眩晕的体会

源, 或年老体弱多病 、 病 , 久 亡血失 精致 肝 肾不 足 , 精血 亏虚 ,
不 能 上 荣 于 脑 髓 脉 络 而 见 眩晕 ; 为肝 风 、 风 。 由于 正气 不 风 外 足脉络空虚 , 以致 风 邪外 侵 , 于 经 络 , 血 痹 阻 脑 髓 , 髓 失 留 气 脑 养 , 阴虚 生 内热 , 不 涵 木 产 生肝 风 内 动 ; 以 肝 火 、 火 常 或 水 火 心
21 年第 3 卷第 2 01 2 期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3 1
中 医辨 治 老 年 眩 晕 的体 会
夏 秀宏
( 昆明 医学 院第二 附属 医院 中医科 ,云南 昆明 6 0 0 ) 5 1 1
关 键 词 : 晕 ; 医药 疗 法 ; 因病 机 眩 中 病
中 图分 类 号 : 2 53 R 5 . 文献标识码 : B
E] 3 李秀峰, 宋光荣 , 阎保 臣, . 等 半夏泻心 汤对顽 固性 非溃疡性 消化
不良的 胃 动力 学 影 响 E ] J .中 国 中西 医结 合 杂 志 , 9 4 ( ) 19 , 4 :
6 2~ 67 . 7 4
E] 4 李伟 , 郑天珍 , 瞿颂义 , .芳 香化湿类 中药对大 鼠离体 胃平 滑肌 等 运动 的影响 [] J.兰州医学院学报 ,98 (4 :~8 1 9 ,2 )6 . [3 5余林 中 .枳实消痞 丸对家兔 胃电及离体小肠运 动的影响E 3 J .安徽
等为 大 法 。 西 医治 疗 本 病 , 般 采 用 口服 胃 动 力 药 ( 吗 丁 啉 、 一 如 胃复 安 、 沙 比利 等 )或 者手 术 治 疗 等 , 由 于 药 物 和 手 术 的 副 作 莫 , 但

《眩晕》症治疗经验小结

《眩晕》症治疗经验小结

《眩晕》症治疗经验小结《眩晕》症治疗经验小结内容提要:运用自拟“舒心消头汤”为主临症加减治疗《眩晕》证,疗效满意。

收集的36病例中痊愈17例,好转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88.9%。

关键词:眩晕症,舒心汤,治验。

“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反复发作的内科疾患。

祖国医学对于本病早有描述,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有“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的记载。

它在现代医学中,包括内耳性眩晕、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贫血、神经衰弱,以及某些脑部疾患等。

笔者从事眩晕症的中医治疗已20余年,积累了一定经验,现将采用自拟舒心清头汤治疗经验小结,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6例中,男性12例,女性24例,年龄20-69岁,以50岁左右居多。

本组病例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及CT检查为诊断依据,其中内耳内耳性眩晕7例,脑动脉硬化5例,高血压8例,贫血4例,神经衰弱9例,脑部疾患3例。

2、治疗方法:舒心清头汤:柴胡10g,党参15g,法夏15 g,陈皮15 g ,茯苓15 g,竹茹10 g,枳实10 g,紫丹参15 g,郁金冲15 g,甘草5 g。

加减:分五个证型进加减。

(1)肝阳上亢型:症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增剧,两颊潮红,急燥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苔薄黄,脉眩数。

舒心清头汤加钩藤15 g,石决明15 g,淮牛夕15 g,杜仲15 g,便秘加槐角30 g,便溏则加炒谷芽30 g。

(2)痰湿中阴型:症见眩晕,头重,胸脘痞闷,泛泛欲呕,少食多寐,舌白腻,脉濡滑。

舒心清头汤去柴胡、黄芩、党参,加香附15 g,黄连10 g,砂仁5 g,石菖蒲12 g。

眩晕较甚,呕吐频作者,如代赭石以镇逆;若见头目胀痛,心烦而悸,口苦,尿赤,舌苔黄腻,脉弦滑者为“痰浊化火”,舒心清头汤去黄芩加百部15 g,黄连10 g。

(3)肾虚型:症见眩晕,神疲健忘,腰膝酸软,遗精耳鸣(或带下腰酸),失眠多梦。

《伤寒杂病论》论治眩晕探微

《伤寒杂病论》论治眩晕探微

《伤寒杂病论》论治眩晕探微《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该书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主要讲述了伤寒等病的病因、病机、证候及治疗方法。

在该书中,对于眩晕这一病症,也有详细的论述。

下面就以1000字左右的篇幅,进一步探讨《伤寒杂病论》中有关眩晕的治疗方法和心得体会。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指人在静止状态下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旋转、晃动或不稳定的感觉。

眩晕按病因可分为外因性和内因性两类,其中内因性眩晕又分为高血压性眩晕、颈性眩晕等多种类型。

《伤寒杂病论》中主要论述的是外因性眩晕。

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到了几种与眩晕相关的病症,如伤寒、太阳病等,对于这些病症的治疗方法同样适用于眩晕的治疗。

张仲景主张根据不同的证候来辨证施治。

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可分为实证、虚证、寒证、热证等。

在治疗方法中,重视调理阴阳平衡,调和脾胃气血,以使病情得以平稳。

在针对眩晕的治疗方法中,张仲景主张辨证施治,对不同的眩晕病症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对于阳明风病引起的眩晕,采用升阳散;对于太阳风病引起的眩晕,采用抵当散;对于阴虚所引起的眩晕,采用参苓白术散;对于气滞所引起的眩晕,采用瞿麦汤;对于血虚所引起的眩晕,采用当归地黄汤;对于痰湿所引起的眩晕,采用开窍汤。

这些方剂均是通过扶正祛邪,调和人体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眩晕的目的。

在治疗眩晕中,张仲景注重从整体出发,从病因、病机入手,辨证施治,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他还强调了饮食、起居、调理的重要性。

他认为,饮食上要注意清淡、健脾化痰,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起居上要避免剧烈运动、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等;调理上要根据病情调整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从《伤寒杂病论》中关于眩晕的治疗方法可以看出,张仲景主张辨证施治,重视整体调理。

他通过以草木之实,治四时之邪,以腐草之气,通玄黄之劳,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苦寒之泻,辟尘埃之侈,使之不伤精气,从而达到治疗眩晕的目的。

对于现代医学,可以借鉴其中的理念,从整体出发,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辨证施治,结合药物治疗和生活调理,以提高治疗的效果。

中医关于“眩晕”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中医关于“眩晕”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中医关于“眩晕”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一、眩晕
1. 眩晕常以头晕眼花甚至视物旋转为主症,既可单独出现,亦可伴见于其他疾病。

2.病因多以情志、饮食、体质、外伤等所致肝阳上亢、痰浊内阻、气血不足、肾精亏虚以及瘀血内阻为主。

3.病机不外虚实两端:虚者多为气、血、精不足,脑髓不充,清窍失养;实者多为风、火、痰、瘀导致风阳内动、清窍不宁或清阳不升、脑窍失养而突发眩晕。

临证亦常见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4.眩晕病位在脑,病变涉及肝、脾、肾诸脏。

治疗可根据标本缓急,分别采取平肝、息风、潜阳、清火、化痰、化瘀等法以治其标,补益气血、滋补肝肾等法以治其本。

5.本病预后,每易反复发作,少数患者治疗不当或不及时,有发为中风之忧。

二、眩晕的日常防控措施
1.保持心情舒畅,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2.饮食上宜清淡有节,戒烟戒酒。

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能有效降低该病的发生风险
3.眩晕发病后要及时治疗,注意休息,严重者当卧床休息。

4.注意饮食清淡,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突然、剧烈的体位改
变和头颈部运动,以防眩晕症状加重,或发生昏仆。

有眩晕史的患者,当避免剧烈体力活动,避免高空作业。

中医综合治疗眩晕46例临床体会

中医综合治疗眩晕46例临床体会

中医综合治疗眩晕46例临床体会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药综合治疗眩晕证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平肝潜阳、化痰熄风、滋补肝肾之剂,配合针灸治疗肝火内动、风痰上扰所致的眩晕证。

结果病程短,疗效好,患者易接受,治愈率95.65%。

结论中医综合治疗以取得镇静、降压、止呕、改善微循环、抗血栓、促进组织修复与再生、调节机体免疫等功效。

【关键词】中药针灸辩证施治眩晕眩晕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中老年人,青年人亦可见。

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严重者可发展成中风、厥症或脱症而危及生命。

西医的高血压、低血糖、贫血、美尼尔氏综合征、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神经衰弱等疾病,皆属本病范畴。

笔者采取中医药综合治疗眩晕46例,疗效好,病程短,患者容易接受,在临床中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系我科2009年4月-2011年10月的门诊和住院病例,其中男18例,女28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29岁,病程最长6年,最短3天。

1.2 诊断标准:(1)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为主症。

(2)可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腹泻;或面色潮红,急躁易怒等。

(3)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

(4)检查血压、血常规、心电图,或进行颈椎X线摄片、脑血流图、经颅多普勒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1.3 临床表现:患者均以头晕目眩为主症,如坐舟车,视物旋转不定,不敢睁眼,否则感天旋地动,伴有恶心呕吐,甚则腹泻,食欲不振,或少气懒言,面色晃白,或急躁易怒,面色潮红,或腰膝酸软,耳鸣,失眠健忘,舌红苔黄,或苔白腻,或舌质淡,脉弦细数,或濡滑,或沉迟。

2.治疗方法2.1 以燥湿化痰,健脾和胃,平肝熄风为治则,方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化裁治疗:半夏12g,天麻15g,白术15g,茯苓15 g,竹茹15g,陈皮15g,胆南星10g,丹参15g,白芍15 g,甘草6 g,水煎服,2日1剂,每日3次,10天为一疗程。

简述眩晕证当中医临床医治体会

简述眩晕证当中医临床医治体会

简述眩晕证当中医临床医治体会眩晕是一种常见病,缠绵难愈,严峻阻碍患者健康。

包括了现代医学的梅尼尔氏病、高血压、贫血、动脉硬化等病。

眩即目眩,视物昏花;晕即头晕,谓头部运转不定之感觉。

二者合一即为眩晕。

轻那么闭目即止;重那么如坐舟车,无法站立,伴随恶心呕吐等病症。

引发眩晕的病因虽多,但归纳起来不外有风、痰、火、虚及外感所致。

风眩:多由长期忧郁愤怒,以致肝郁化火伤阴,或肾阴虚损致使肝阴不足,多可能引发肝阳偏亢,肝风内动,即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痰眩:如饮食不节,伤于脾胃,以致水谷不能化生精微,聚湿成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引发眩晕呕吐,即所谓『无痰不作眩』。

火眩:如劳伤过度,气血失调相火妄动,此是虚火;如因痰浊中阻,湿蕴化热,热极生火,此是实火,即所谓『风火致眩』。

虚眩:多因思虑过度,内悲伤脾,致气血不足、脑失所养而发生眩晕;虚眩:多因思虑过度,内悲伤脾,致气血不足、脑失所养而发生眩晕;如肾精亏耗、不能生髓,以致髓海空虚、那么脑转耳鸣而晕。

即所谓『上虚那么眩』。

另外,外感六淫之邪都可显现眩晕之证。

现将临床医治眩晕的一点体会,分述如下:1肝阳偏亢型,宜平肝潜阳吴先生,男,57岁。

2006年6月2x日就医。

常常头晕目眩4年,有时感猛烈头痛,万物旋转,闭目那么轻,颈项强紧,口渴,面红目赤,大小便正常。

西医诊断为耳源性眩晕。

常服用西药平常只能临时减缓,停药后仍复发。

诊其脉弦细、舌质红、舌苔薄黄。

脉证合参系属于肝阳上亢证型,治以平肝潜阳。

×14天后头痛眩晕明显减轻。

效不更方,上方加钩藤又连服14天,上述病症全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诸风调眩,皆属于肝。

此证属系肝阳上亢,致使风动而眩,故投以菊花、龙骨、牡蛎平肝潜阳,佐以栀子清肝胆湿热,复加钩藤平熄肝风。

2痰湿中阻型,宜燥湿化痰×14PC服用持续调治一个多月,不适症候俱消。

说明:无痰不作眩。

脾胃虚弱,水运失常,湿阻中阻,饮邪上犯,以二陈汤为主燥湿化痰,佐以白朮以健脾利湿。

眩晕的中医治疗经验探讨(精)

眩晕的中医治疗经验探讨(精)

中医治疗眩晕的心得体会眩晕是以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不清,自觉旋转,站立不稳为主症的一种脑系疾病。

西医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梅里埃综合症的都可参照本病辩证。

本人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近 10年,的临床实践,总结验证,笔者自拟定眩汤治疗眩晕证疗效显著,现将临证心得体会介绍如下:定眩汤的药物组成:天麻 15g , 钩藤 15g , 葛根 15g , 川芎 15g , 鸡血藤 30g , 白术 10g , 泽泻 20g , 半夏 10g , 山萸肉 15g , 黄芪 20g , 枸杞 15g ,何首乌 15g 。

功能:扶正通络,化痰熄风。

主治: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用法:每日 1剂, 水煎后分 2次饭后半小时服用, 1月为 1疗程。

方解: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导致发作性眩晕,亦可表现为持续性头昏、头重、行走不稳等症, 并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属中医“眩晕病”范畴。

本病以风、痰、瘀、虚共依共存为其基本病机,临床表现以虚实挟杂最为常见。

方中黄芪益气升清,清阳得升,浊阴自降;山萸肉、枸杞、首乌平补肝肾,不燥不烈,补肝而无动风碍痰之虞,益肾无损阳助瘀之弊;天麻、钩藤为平肝熄风之要药,故李东垣强调“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本草纲目》记载钩藤主“大人头旋目眩,平肝风”,“ 钩藤通心气与肝木,风静火息,则诸症自除”;半夏化痰祛湿,降逆和胃, 白术健脾燥湿,治痰之本而绝生痰之源,与半夏、天麻相伍则有半夏白术天麻汤之义,为治疗痰湿眩晕的代表方; 泽泻渗湿行痰饮,《日华子本草》谓:“主头旋,耳虚鸣”,与白术相伍为泽泻汤,即《金匮要略》云:“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 泽泻汤主之。

”方中鸡血藤补血行血,疏通经脉;川芎活血,行气,解郁; 葛根解肌而利项背,现代研究发现葛根含黄酮甙,能扩张脑血管及心血管,增加大脑及冠状动脉的血流量。

三药合用能活血通脉,解除经脉阻滞,使血行畅通。

以上诸药共奏熄风化痰、扶正通脉定眩之功, 体现了虚实并用、调补兼施的原则。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心得体会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心得体会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心得体会眩晕临床极为常见,轻者闭目自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多伴有恶心,欲吐或呕吐汗出,甚则昏倒。

赵师治疗该病多从风痰立论,用治疗风痰上扰证的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常获良效,今结合赵师临床所治内耳性眩晕,颈源性眩晕及高血压性眩晕医案报道介绍如下:1内耳性眩晕赵师指出多为内耳迷路水肿所致,临证多伴有耳鸣、耳闭症状,外感多为外因,痰湿内蕴为其内因。

检查多有眼球水平振颤,治疗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方,加用泽泻、车前子、石菖蒲、路路通、青葙子等,每获良效。

患者王某,女,36岁,2017年5月1日初诊。

主诉:眩晕伴见不能视物,恶心、呕吐二日。

查体:生命体征正常,血压110/70mmHg,眼球有水平振颤。

四诊:体胖、呕吐痰涎及清水、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

诊断:眩晕。

处方:法半夏10g白术10g天麻(先煎)15g陈皮10g茯苓25g甘草6g石菖蒲15g路路通10g泽泻12g车前草15g二付水煎服,症状痊愈。

去葱白、车前草加丹参15g,十付续服,随访未复发。

2颈性眩晕赵师认为颈椎病所致眩晕多由椎动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CT、彩超等检查可明确诊断,临证以颈项僵痛、位置性眩晕为主,治疗可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方,加用葛根、川芎治疗。

葛根为伤寒论里治疗项背强几几要药,川芎为血中之气药,能上行头目,下利膝脚,通行十二经,用之于颈性眩晕,可取得更好良效。

患者陈某,男,62岁,2017年5月3日初诊。

主诉:于行走途中突发眩晕,颈项强,转头加剧。

查体:生命体征平稳,血压120/80mmHg,无眼球水平振颤及耳鸣。

颈椎核磁检查示:C4~5椎间盘突出、横突孔狭窄;脑部多普勒血管彩超显示:椎动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四诊:舌苔厚腻微黄,脉滑。

诊断:眩晕处方:半夏10g白术10g茯苓25g竹茹15g胆南星6g天麻(先煎)15g陈皮10g石菖蒲10g葛根30g川芎10g五付水煎服,诸症缓解,效不更方,续服五付,痊愈。

中医治疗眩晕的临床体会

中医治疗眩晕的临床体会

中医治疗眩晕的临床体会发布时间:2021-09-23T03:05:50.217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9期作者:王发晓[导读] 分析中医治疗眩晕的疗效。

方法:将我院接收的72例眩晕患者设为研究对象,王发晓大理州弥渡县人民医院云南弥渡675600摘要:目的:分析中医治疗眩晕的疗效。

方法:将我院接收的72例眩晕患者设为研究对象,入选病例均来自2020年4月至2021年5月,根据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研究组(36例)与对照组(36例),分别采取中医疗法和常规西医治疗,就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4%)明显高于对照组(75.0%),停药1个月内眩晕发作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眩晕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差异明显。

结论:对眩晕患者应用中医疗法治疗可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较之常规西医治疗更具优势。

关键词:眩晕;中医;眩晕程度评分眩晕属临床常见疾病,患者会出现空间定位障碍,会对其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且病程长,很难治愈,临床中多采取西药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其疗效一般,且会出现一定的副作用。

本次试验中我院应用中药汤剂对部分患者进行治疗,现就其疗效进行分析和阐述。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接收的72例眩晕患者设为研究对象,入选病例均来自2020年4月至2021年5月,根据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研究组(36例)与对照组(36例)。

研究组中男性和女性分别有22例、14例;年龄在18—75岁,平均为(48.8±4.5)岁。

对照组中男性和女性分别有19例、17例;年龄在20—73岁,平均为(48.1±4.2)岁。

研究组、对照组患者上述基础资料对比P>0.05,差异不显著,本次研究具有可行性。

所有患者均确诊为眩晕,患者对试验知情,排除对试验用药过敏、合并精神类疾病和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的要求。

简述眩晕证之中医临床治疗经验

简述眩晕证之中医临床治疗经验

简述眩晕证之中医临床治疗经验眩晕是指旋转性的头晕感和晕厥的感觉,以及伴随的恶心和呕吐。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它可能是由许多因素引起的,如晕车、头部受伤、中耳疾病等。

中医认为,眩晕证是因为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畅,经络不通等导致的。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人体五脏失调、气血不畅以及阴阳失衡等因素引起的。

具体来说,病因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脾肾阳虚- 饮食习惯不当,过度运动,精神紧张等病因不但耗损了脾肾阳气,还导致了气血不足和经络不畅。

2.精神因素- 精神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波动是造成眩晕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3.中耳疾病- 感冒、耳部感染、鼓室积液、耵聍栓塞等引起的中耳疾病也是导致眩晕的原因之一。

中医治疗中医认为,眩晕证是由阴阳失调,气血不畅,经络不通等导致的。

因此,治疗眩晕,首先需要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畅通。

采用中医方法治疗,可以很好地缓解眩晕的症状。

1. 药物治疗对于轻度的眩晕,可以使用一些中药来调理身体。

最常用的中药有三七、川芎、黄连、红花、细辛、陈皮等。

这些中药可以促进气血畅通,调理身体阴阳平衡,缓解眩晕的症状。

2. 食疗治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食疗来预防和治疗眩晕。

具体建议如下:1.多吃蔬菜和水果,特别是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草莓和西红柿等。

2.吃些鱼和瘦肉,这些食物富含优质蛋白质,有助于补充体内蛋白质的损失,同时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

3.避免过度食用甜食和油腻的食物,这些食物会刺激消化系统,油腻的食物还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

4.喝些益智茶,这种茶能够舒缓神经,缓解头晕的症状。

3. 针灸治疗针灸疗法可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增加机体免疫能力,使眩晕症状得到缓解。

常见的治疗穴位有百会穴、太阳穴、耳部穴位等。

4. 推拿按摩治疗推拿按摩可以刺激身体的气血运行,通过揉捏、按摩、叩击等手法,加速病因部位的气血循环,从而缓解眩晕的症状。

5. 运动治疗适当的运动可以改善人体阴阳失衡,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免疫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32 万方数据
眩晕的中医诊疗心得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 杜静思 黑龙江省海员总医院,150020 中外健康文摘 WORLD HEALTH DIGEST 2011,08(23) 1次
பைடு நூலகம்
参考文献(2条) 1.李先涛;赖世隆;梁伟雄;王奇,谢红,温泽淮 建立急性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诊断标准的方法学探讨[期刊论文]-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03) 2.李涛;杨春霞 焦虑症中医证候多元分析初步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6(02)
引证文献(1条) 1.王加伟 中医辨证治疗急诊眩晕的临床效果观察[期刊论文]-大家健康(下旬版) 2013(10)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wjkwz201123421.aspx
中医中药
中外健康文摘 2011年6月第8卷第23期 World Health Digest Medical Periodieal
眩晕的中医诊疗心得
杜静思(黑龙江省海员总医院 150020)
【中图分类号】R25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3-0432-01 【摘要】眩晕是以头晕目眩为主症的中医病证。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 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目的 讨论眩晕的中医诊疗心得。方法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 由 于眩晕病机错综复杂,因此必须仔细辨证,分清虚实主次,抓住主要矛盾,按轻重缓急先后施治,或融多种治法于一方之中,务 使药证相投,方能不落俗套。其主要的治疗原则是补虚泻实,调整阴阳。虚者当滋养肝肾,补益气血,填精生髓。实证当平肝潜 阳,清肝泻火,化痰行瘀。 【关键词】眩晕 中医 诊断 治疗 眩晕是以头晕目眩为主症的中医病证。轻者闭目即止,重 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 甚则昏倒等症状。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内耳性眩晕,如梅 尼埃病、迷路炎、内耳药物中毒、前庭神经元炎、位置性眩 晕、晕动病等;脑性眩晕,如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脑病、 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锁骨下偷漏综合征等颅内血管陛疾 病,某些颅内占位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及变态反应性疾病、癫 痫;其他原因的眩晕,如高血压、低血压、阵发性心动过速、 房室传导阻滞、贫血等血液病、中毒性眩晕、眼源性眩晕、头 部外伤后眩晕、神经官能症等皆属于此范畴。本证常由肝阳、 火夹痰上冲或下元不固,虚风上摇致成。临床医生在诊治过程 中应注意询问既往病史、用药史、眩晕发作轻重、减轻或增重 的原因,结合四诊所得,明确眩晕的上述不同类型。注意排除 肿瘤、严重血液病等。 眩晕的诊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6月28日发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中“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 标准”,眩晕的诊断标准为: 1.头晕与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 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 白等。 3.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 听,脑干诱发电位、眼球震颤图及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 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的做CT、MRI检查。 5.应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等。 病证鉴别 1.头痛 头痛与眩晕病位皆在头部,临床可单独出现, 亦可同时并见,应根据何者为主而确立诊断。如以头晕眼花为 主,兼有头痛者,可诊断为眩晕,如头痛甚而兼眩晕者,可诊 断为头痛。头痛的病因有外感与内伤的不同,眩晕则以内伤为 主。 2.厥证 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发 作后一般常在短时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眼喁斜 等症状,厥证严重者也可一厥不复而死亡。眩晕发作严重者有 欲仆或晕旋仆倒的现象与厥症相似,但一般无昏迷及不省人事 的表现。 3.中风 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斜、偏瘫、 失语,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僻不遂为特征。 4.痫病 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 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 人为特点。 辨证要点 1.辨舌脉,察虚实 眩晕病机总不外虚实两端。辨之之 法又当以舌、脉最为紧要。一般气血虚者多见舌质淡嫩,脉细 弱;肾精不足偏阴虚者,多见舌嫩红少苔,脉弦细数;偏阳虚 者,多见舌质胖嫩淡黯,脉沉细、尺弱;湿痰重者,多见舌苔 厚滑或浊腻,脉滑;内有瘀血,可见舌质紫黯或舌有瘀斑瘀 点,唇黯,脉涩。根据上述舌脉特点,结合患者其他症状表 现,仔细分析,则其病机虚实之判断不难确定。 2.辨标本,分缓急 眩晕每见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 候。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病之本;痰、瘀、风、火,为病之 标。痰、瘀、风、火,都各有特点,如风性主动,火性上炎, 痰性黏滞,瘀性留著等,都需加以辨识。其中尤以肝风、肝火 为病最急,风升火动,两阳相搏,上干清空,证见眩晕、面 赤、烦躁、口苦,重者甚至昏仆;脉弦数有力,舌红、苔黄。 临床亟应注意,庶免缓不济急,酿成严重后果。 常见证候 1.风寒外袭证 眩晕伴兼鼻塞流涕,目眶酸痛,畏寒无 汗,骨节酸楚。舌淡或淡红,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风热上犯证 眩晕伴咽痛、目赤、流涕、发热汗出, 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3.风湿蒙蔽证 眩晕头重如裹,面部浮肿,四肢骨节肿 痛,纳呆胸闷,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舌淡或淡红,苔白腻, 脉濡。 4.少阳邪郁证 眩晕,口苦咽干,心烦喜呕,或兼寒热 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苔薄,脉弦。 5.肝阳上亢证 眩晕,头胀痛,心烦易怒,睡眠不宁, 面部潮红,目赤,或兼胁痛,口干苦,舌苔薄干或黄、舌质 红,脉弦有力。 6.气血不足证 头晕目眩,劳累则甚,气短声低,神疲 懒言,面色白光 白,唇甲苍白,心悸少寐,纳少体倦,舌淡 胖嫩,边有齿印,苔少,或薄白,脉细弱。 7.痰浊上蒙证 头晕不爽,如物裹首,胸脘痞闷,恶心 泛泛,甚者呕吐痰涎,纳呆,嗜睡,舌体胖,苔白厚腻而润, 脉滑或弦滑或濡缓。 8.瘀血阻络证 眩晕时作,反复不愈,头痛,唇甲紫 黯,伴有健忘,夜寐不安,心悸,精神不振,肌肤甲错,舌质 紫或有瘀斑,脉细或细涩。 9.肾虚失养证 头晕且空,精伸萎靡,失眠,多梦,健 忘,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遗精带下,耳鸣齿摇,颧红,咽 干,发枯或稀少,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拟定治疗原则 由于眩晕病机错综复杂,因此必须仔细辨证,分清虚实 主次,抓住主要矛盾,按轻重缓急先后施治,或融多种治法于 一方之中,务使药证相投,方能不落俗套。其主要的治疗原则 是补虚泻实,调整阴阳。虚者当滋养肝肾,补益气血,填精生 髓。实证当平肝潜阳,清肝泻火,化痰行瘀。 参 考 文 献 [1]李先涛,赖世隆,梁伟雄,王奇,谢红,温泽淮.建立急性 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诊断标准的方法学探讨[J].广州中医药 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 [2]李涛,杨春霞.焦虑症中医证候多元分析初步研究[J].中 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年0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