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苏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江苏农村文化建设情况汇报
江苏农村文化建设情况汇报
江苏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也是全国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重点
地区之一。
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不断加大投入,积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
首先,江苏农村文化设施不断完善。
省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加
快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步伐。
目前,全省农村图书馆、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为农民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文化服务。
其次,江苏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各地积极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农民文艺汇演、书画展览、文化节庆等,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同时,一些传统文化项目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如民间戏曲、民间舞蹈等,为农村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再次,江苏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各地加大了对文化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
同时,还加强了对文化队伍的培训工作,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最后,江苏农村文化传承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文化
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力度。
同时,还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
总的来看,江苏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投入,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推动农村文化振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标题: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和目的随着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逐渐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总结经验和问题,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研究方法1. 文献调研:搜集相关研究资料,了解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和现状。
2. 实地调研:选择若干个地区的新农村示范区,深入调查和访谈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情况。
三、调研结果1.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通过文化建设,可以提升农民的精神层面,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心,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文化建设能够丰富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善农村文化环境。
2.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保障政府应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文化活动提供场所和条件。
同时,应加强乡村文化队伍的建设,提高乡村文化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3.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1)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举办农村文化节、文化艺术展览、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活动,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2)农村图书馆和文化站的建设:提供农民阅读和学习的场所,为农民提供各类图书、报刊和网络资源。
(3)农村文化宣传和教育:通过举办文化讲座、宣传片、文艺演出等方式,普及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
4.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和挑战(1)资金不足:农村资金相对有限,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2)人才短缺:农村对文化从业人员的需求较大,但人才培养滞后,文化人才短缺。
(3)意识和观念落后:部分农民对文化建设的意识和观念尚未完全转变,对新农村文化缺乏充分的认识和重视。
四、建议1. 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应加大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优化资金使用效益。
2. 加强人才培养:设立专门的农村文化从业人员培训机构,加强农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3. 增强宣传和教育力度: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村文化建设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次调研旨在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全面了解,为进一步推动农村文化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将调查对象分为农村居民群体和相关从政机构,通过针对不同群体的问题进行调查,获取更加全面的信息。
在农村居民群体方面,我们对不同年龄、职业、教育背景的居民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有效回收问卷193份。
在相关从政机构方面,我们选择了当地农村文化委员会、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等机构进行半结构化的个别访谈,共访谈了10位相关人士。
三、调研结果和发现1. 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调查显示,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大部分居民表示农村文化活动较少,缺乏多样性和互动性,文化设施和场地的建设相对滞后。
此外,农村居民对于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
2. 农村文化意识和需求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农村居民对于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和认同感,但缺乏深度的理解和涵养。
更多的居民希望能够接触到更多不同类型的文化形式,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3. 农村文化建设的亮点和创新部分乡镇政府和农村文化委员会通过组织文化培训班、社区文化节等形式,积极提升居民的文化素养。
一些富有创意的活动,如农民画比赛、乡村音乐会等吸引了不少居民的参与。
四、建议和措施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1. 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投入,提供更多多样化、互动性强的文化活动。
包括建设文化广场、书屋、文化馆等,提供更多场所供居民参与文化活动。
2. 引入专业文化团队,提供更多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组织专业教师开展传统文化培训、艺术表演等,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
3. 加强宣传推广,提高农村居民对文化建设的关注度和积极性。
通过广播、电视、社交平台等渠道进行宣传,吸引更多居民参与文化活动。
4. 建立政府支持机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4篇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4篇一、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提高认识,树立科学发展观。
首先要立足于“大文化”建设,确立建设“大文化”的观念。
包括社会伦理思想、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风尚、文化艺术、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都属于“大文化”范畴。
其次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关系,文化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和政治民主的推进器,要坚持发展经济先行的原则,将农村文化工作由一般文化活动提高到文化与科技、教育、经济、政治建设相结合的新水平,以文化建设推动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第三要正确理解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
文化建设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改造和丰富人的主观世界;先进的文化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加强人们的道德修养,营造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有利于建设新农村的顺利实施;没有农村文化建设,也就没有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农村文化氛围首先应从最基础的文化设施开始兴建。
我县虽然普遍建立了农家书屋和阅报栏,但有的还是流于形式,书刊、报纸种类少,针对性和时效性差,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要多为农民订阅一些喜闻乐见,通俗易懂,并能够帮助农民勤劳致富的书报、杂志,让它们充分发挥为农民朋友服务的作用。
另外,还可以鼓励农民创办乡村剧团,丰富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引导农民步入正规的文化传播途径,吸收多种文化的营养,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对于民间文化团体,要在政策上给予方便优惠,还应在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真正在农村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农民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精神的陶冶。
三、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技能,引导农民群众移风易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
通过农村基础教育的普及、职业教育的推广以及各种职业技能的培训,根据农业生产技术的不同要求和市场需求,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同时,通过各种渠道推广农业科技知识、农村致富信息,广泛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党的方针政策。
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调研工作总结范文
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调研工作总结范文农村文化建设是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一环,对于提升农村居民文化素质、保护农村传统文化、促进农村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解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我们开展了一次调研工作。
一、调研目的和方法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发现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采集了农村居民的意见和建议。
二、调研结果1. 法律法规意识较弱:部分农村居民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文化市场管理等法律法规的认识较为模糊,容易受到侵权等问题影响。
2. 文化活动欠缺多样性:农村文化活动主要以传统节日和庆典为主,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3. 文化设施建设不完善:部分农村地区缺少文化设施,居民难以享受到完善的文化服务。
4. 文化传承面临困境: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存在困难,传统技艺渐渐失传,青少年参与度低。
三、解决方案1.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农村居民的法律法规意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2. 丰富文化活动内容:组织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包括文艺演出、书画展览、电影放映等,满足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
3. 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增加文化活动场所、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提供更多的文化服务。
4. 加强传统文化传承:开展传统文化工作坊、传统技艺比赛等活动,吸引青少年参与,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
四、总结通过本次调研工作,我们了解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希望相关部门和农村居民能够共同努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为农村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文化支持。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合理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二、调研方法1.实地调研:走访农村地区,与当地居民和相关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者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对农村文化的认知、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需求和期望。
2.文献调研:收集相关的农村文化建设资料和研究成果,从中了解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规划和实施情况。
3.数据调查: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农村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对农村文化建设进行量化分析。
三、调研结果1.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1)文化设施薄弱: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缺乏文化设施,没有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限制了居民的文化参与度和文化活动的举办。
(2)文化资源有限:农村地区文化资源匮乏,没有高质量的演出、展览和文化产品,无法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
(3)文化传承困难: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严重的衰退和失传,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不高,导致传统文化无法传承和发展。
2.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1)政策支持不足:农村文化建设缺乏政策支持和专门的经费投入,导致项目难以实施和长期发展。
(2)人才缺乏:农村地区缺乏专业的文化建设人才,无法有效组织和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工作。
(3)群众参与度低:由于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不高,居民对农村文化活动的关注和参与度有限,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效果。
四、建议与解决方案1.加大政策支持:政府应出台相关的农村文化建设政策,给予经费支持和税收优惠,鼓励社会资本和文化机构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2.提高文化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修建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活动场所,提高居民的文化参与度和文化体验。
3.加强人才培养:在农村地区培养一批专业的文化建设人才,通过引进和培养,提高农村文化建设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4.引导传统文化传承:通过举办传统文化传承培训班、开展传统文化活动等方式,增强农村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通用4篇)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通用4篇)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文化建设也逐渐受到重视。
为了了解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情况,本次调查对某县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
二、调查目的1.了解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方向;2.分析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3.提出相关建议,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三、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200份,并对县文化局、文化站、村委会等相关负责人进行深入访谈。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1. 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方向: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农村图书馆、文化广场、文化礼堂等设施的建设,以及乡村戏曲、民俗文化、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2. 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调查发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包括:缺乏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才队伍不足以及农民对文化建设的关注程度不高等。
3. 相关建议:为了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加大投入力度,增加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规模;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更多的乡村图书馆、文化广场等;加强人才培养,组织相关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村文化建设的专业水平;通过宣传推广,提高农民对文化建设的关注度,培养健康的文化消费习惯。
五、结论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提升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农村文化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提高农民对文化建设的关注度。
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六、参考文献1. 国家文化部《农村文化建设指导意见》2. 陈思远、王伟,《农村文化建设与扶贫攻坚》3. 杨晨,《农村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与政策建议》以上为本次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对相关部门决策和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有所帮助。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2篇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2篇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一)随着城乡差距的缩小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发展逐渐成为社会热点之一。
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仅为45%,但其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贡献却是不容忽视的。
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村文化素质,成为建设现代农业、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1、促进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近年来,随着农村面貌的不断改观,越来越多的农民追求更高品质、更多元化的精神文化生活。
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文化娱乐和精神照顾,从而更好地满足了农民精神文化需求。
2、助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文化建设除了为农民提供精神慰藉,还能起到助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高品质的文化生活环境有助于提高农民经济行为的效率,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3、繁荣文化事业,弘扬中国文化农村文化建设也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益于挖掘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民族文化传统,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尽管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深远,但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文化资源利用不足。
目前,在农村地区大量废置的文化资源,如农家书屋、农民文艺团体等,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和管理。
单纯地为农民办文化活动,也未能有效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2、文化项目缺乏。
农村地区文化项目相对较为单一,大多集中在传统活动上,如庙会、戏曲等。
缺少新型、创意活动,限制了农民的文化体验。
3、文化宣传和普及不足。
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很多农村文化活动也未得到有效的宣传,无法得到更多的参与和支持。
三、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还有待加强。
如果要打造多元、精品化的农村文化发展环境,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建立健全农村文化服务机构。
政府可以拨出经费建立专门的农村文化服务机构,为农民提供更为全面、专业的文化服务。
2、丰富农村文化项目。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联合开展农村文艺展演、文化体验、农村活动等,增添农村文化项目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提高农民的参与意识和体验体验。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农村文化建设是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农村居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因此,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至关重要。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有效的建议和指导。
三、调研方法1. 网络调研:通过互联网搜索、阅读相关文献和报道,获取相关数据和信息。
2. 实地调研:选择几个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调研,与农村居民进行深入交流和访谈。
四、调研结果与分析1. 现状分析:农村文化建设在过去几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一些问题。
传统农村文化逐渐淡化,一些传统节日和习俗受到冷落;文艺活动和文化设施不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农村文化人才匮乏等。
2. 存在问题:a. 传统农村文化的淡化:受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农村传统文化正逐渐淡化,一些传统节日和习俗面临失传的危险。
b. 文化活动和设施不足:由于资源和资金的不足,农村缺乏文化活动和设施,居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c. 人才培养不足:由于教育资源的不足,农村缺乏文化人才,制约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3. 发展建议:a. 加强传统农村文化保护:通过组织相关活动,宣传传统农村文化,激发农村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和保护意识。
b. 加大对农村文化活动和设施的支持: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村文化活动和设施的投入,满足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
c. 加强农村文化人才培养:通过完善教育体系、开展培训活动等方式,提高农村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五、结论农村文化建设是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但也有可行的发展路径。
加强传统农村文化保护、支持农村文化活动和设施的发展,以及加强农村文化人才培养,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一、引言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新时代农村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意义重大。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改善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二、农村文化现状调查在前期的调查中,我们走访了多个农村地区,与村民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其对当地文化建设的认识和评价。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许多农村地区虽然存在一定的文化传承,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 文化资源匮乏:农村地区缺乏良好的文化设施和资源,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较为稀缺。
这导致年轻人接触和了解文化的机会较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2. 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欠缺,特别是交通和通信等方面。
这不仅影响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同时也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3. 农村人才流失:许多年轻人出于对城市发展机会的渴望,选择离开农村,这导致农村地区年轻一代的人才较少。
人才流失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进步。
三、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分析根据我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研,我们认为农村文化建设存在以下问题:1. 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地区由于资金紧张,文化建设的投入相对较少,导致农村的文化建设无法达到理想状态。
2. 缺乏人才支持:农村地区人才匮乏,尤其是在文化专业方面,缺乏相关人才的支持,制约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3. 传统文化流失严重:现代化的冲击下,许多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逐渐流失。
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导致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度降低。
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为了改善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提高农村地区的文化水平,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增加文化设施:加大对农村地区建设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的投入,提供更多的文化资源和服务,满足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
2. 引进文化人才:加强农村地区的文化教育,培养更多专业化、专业性的文化人才,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3. 加强传统文化传承: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技艺培训等活动,增加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3篇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3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为解决“三农”问题而出台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农民的舆情变化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度和广度。
本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仅供参考。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篇一: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发挥某某单位职能作用,努力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通过实地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市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并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一、基本情况:**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良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纳入日程,层层部署,层层落实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组成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33个职能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领导组织机构,下设了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制定下发了《20xx年新农村建设目标及孝核方案》,明确了各部门、各乡镇的职责和任务。
确定一名市级领导包扶一个乡镇、一个试点村,对所包乡镇新农村建设负总责。
二是广泛开展了宣传动员。
为了提高全市各级干部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性的认识,层层召开会议传达贯彻中央、省、市会议精神。
使各级干部树立了正确的工作指导思想。
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宣传栏、简报等形式,努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做到电视上有影,广播中有声,报纸上有字。
通过广泛宣传积极引导,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明确了目标,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是制定规划,实行整体推进。
市委市政府坚持立足当前,放眼长远,科学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重点突出发展壮大主导产业。
合理规划村屯布局,充分体现民俗、文化、地域特色。
为我市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
四是加强对接,协力共建。
新农村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后,市委、市政府主动与**驻村工作队、省帮建单位进行了对接,积极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各驻村工作和省帮建单位也都积极主动地深入到试点村,帮助制定规划、谋划发展、协力共建。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农村文化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深入了解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探索有效的发展模式和措施,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调研方法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农村居民进行,通过询问居民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认知和期望,以及相关政策的实施情况等,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
实地访谈主要针对乡村文化建设主管部门、乡镇干部和农村文化建设从业人员,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面临的问题及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等。
三、调研结果1. 农村文化建设的认知和意识较低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认知和意识较低。
其中,有近一半的农村居民对乡村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和项目不了解,对文化活动的参与度较低。
主要原因是宣传力度不够大,信息传递渠道有限。
2. 农村文化建设项目存在不足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农村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足之处。
首先,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果不尽如人意,有些项目只是形式上的,缺乏实质性内容。
二是项目的可持续性和延续性不强,开展一次活动后很难保持后续的长期效果。
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 农村文化建设的需求和期望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对农村文化建设有较高的需求和期望。
首先,他们希望通过文化活动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其次,他们希望有更多的文化设施和场所,方便他们进行学习和娱乐。
此外,他们还希望有更多的文化交流和互动机会,丰富乡村生活。
四、建议和措施1. 加强宣传和推广,提高农村居民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认知和意识。
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向农村居民广泛宣传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成果,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参与度。
2. 加强项目建设,提高项目的质量和效果。
要注重项目的实质性内容,将项目与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和传承农村文化。
江苏扬泰地区新农村建设研究
三、问题阐述
首先,农村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主要是由于缺乏专 业的规划设计团队,使得农村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其次,农民参与 度低,对新思想和新技术接受程度慢。这主要是由于农民的教育水平有限,对新 技术和新的经营方式缺乏了解。最后,农业产业链不完善,农产品附加值低。这 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深加工和品牌建设能力。
江苏扬泰地区新农村建设研究
01 一、背景介绍
目录
02 二、现状分析
03 三、问题阐述
04 四、对策建议
05 参考内容
一、背景介绍
江苏扬泰地区地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然而,随 着城市化的加速和农村人口的流失,扬泰地区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逐渐滞后。为 了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成为了当前扬泰地区 发展的重要课题。
7、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积极推动一二三产 业的融合发展,形成多元化的产业体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就 业机会。
参考内容
引言
边疆多民族地区是我国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和社 会进步对于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原 因,这些地区的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因此,加强边疆多民族地区的农村文化建设,尤其是新农村文化建设,显得尤为 重要。
5、强化政府支持。政府应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在资金、政策等 方面予以倾斜。同时,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规范农村建设行为,保障农民的 合法权益。
6、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通过政府引导和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进入 农村,投资农业产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 技术服务。
关于江苏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江苏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为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落实省政府确定的加快乡镇文化站建设、开展“送科普、送戏、送电影下乡”的具体工作任务,根据省财政厅、省文化厅主要领导的指示精神,2006年2月底和3月上旬,两厅组成联合调研小组,深入昆山、涟水县、沭阳县、盐都区、兴化、邗江等地农村,围绕新农村文化建设这一主题进行调研。
调研组认真听取各级财政、文化部门和县(市、区)、乡镇党委政府、村委会负责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走进农民家中听取群众的呼声,把握农民真实的精神文化需求。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江苏农村文化的现状总体上看,我省的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九五”期间,省政府拨出专款3750万元用于解决全省乡镇无房、危房文化站建设。
“十五”期间,省政府召开全省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出台了相关政策,设立了老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专项经费,从2002年起每年由省财政拨出1000万元,扶持苏中、苏北地区新建和扩建各级图书馆、文化馆、文化活动中心137个,其中新建项目超过80个,各市、县配套资金达31199万元,各项目单位自筹资金11704.38万元,资金总量和建设规模在“十五”期间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省政府还拨出2730万元专款,解决了全省30个无房、危房文化馆、图书馆问题。
到2005年底,全省已实现了2002年省政府在全省基层文化工作会议上确定的“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的目标。
在文化部开展的文化馆、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中,我省一级馆的总数均名列全国第一(一级文化馆31个,一级图书馆47个)。
在省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下,省文化厅采取一系列措施,着力推进重点基层文化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乡镇文化站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我省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特色文化乡镇、特色文化团队、特色文化家庭、特色文化标兵的评选命名,培育了一批农村文化骨干,推动了农村文化建设,使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及目的随着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村文化建设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为了了解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我们开展了农村文化建设调研。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1. 了解农村社区的文化活动与项目;2. 探究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3. 提出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二、调研方法及范围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在农村社区随机选择了10个样本,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
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村文化活动、文化设施、文化传承等。
三、调研结果分析1. 农村文化活动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发现,农村社区的文化活动相对较少,大部分农民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参与。
主要原因是农民忙于农业生产,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文化活动。
2. 文化设施农村社区的文化设施相对薄弱。
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不足,缺乏合适的场地供农民进行文化娱乐和学习。
同时,人力资源的缺乏也限制了文化设施的发展。
3. 文化传承农村社区的传统文化面临丧失、流失的问题。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丧失兴趣,导致了传统文化的流失。
农村社区的文化传承机制不够完善,需要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四、对策与建议根据以上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对策与建议:1. 加大农村文化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传统文化的参与度;2. 增加农村文化设施投资,建设更多的文化活动场所,提供更好的文化设施和服务;3. 加强农村文化传承工作,建立健全农村文化传承机制,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4.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注重培养农村文化建设的专业人才,提高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五、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发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但也存在一些机会和潜力。
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增加投资、加强传承工作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努力,可以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昆山锦溪镇政府网站
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昆山锦溪镇政府网站今天是2010年05月25日星期二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后台登陆网站首页走进锦溪锦溪概况历史文化社会环境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环境资源政务要闻文字新闻图片新闻视频新闻两区建设生态产业区环湖休闲区旅游文化职能部门新农村建设群团组织共青团妇联工会商会残联文联 OA办公公告:关于做好2010年组织机构代码证年检工作的通知05-20苏州水乡锦溪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招聘工作人员面试成绩04-18 苏州水乡锦溪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招聘工作人员成绩公布04-17孟子浜村虬泽村盛塘村马援庄村红霞村计家墩村张家厍村阮家浜村北管泾村孟子浜村联湖村周家浜村顾家浜村卫星村朱浜村三联村狭港村南前村陆泾村袁甸村长云村稿件排行更多基层单位积分排行安全办88宣传办 87城管中队82共青团76经济服务中心57文体站 56学习实践办45派出所 42计生办 42医院 42孟子浜村更多>>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发布时间:2010-3-15 发布人:mengzibang 部门:孟子浜村阅读次数:304作为一名进村大学生,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在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结合我镇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现状,就如何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进一步满足我镇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行了比较认真的思考。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总称。
文化具有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和多样性。
它不但是社会变革的内燃机、社会常态的调控器、凝聚社会的粘合剂,而且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对社会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一、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把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项重大历史任务,2005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意见》,2007年党的十七大又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到了空前的高度。
《新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新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新集镇学院:城市建设学院专业班级:给水排水工程1101班姓名:冯涛学号:xx4510136一、活动简介:1、时间:xx年8月1日-2日2、地点: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新集镇3、活动方式:(1)收集资料,了解新集镇地理位置,经济现状等。
(2)采取调查问卷、入户调查、随机咨询路人等方式,了解当地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的建设情况。
(3)查询资料,了解当地乡土文化特色,民俗民风,娱乐方式,居民文化程度,主要文化形式。
(4)了解当地农民对文化的需求程度和需求内容,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
(5)了解当地居民对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满意度。
二、新集镇概况:新集镇位于仪征市东部,是风景秀丽的仪征“迎客松”,素有扬州“西门第一集”之美誉,区位优势十分明显,经济发达,交通便捷。
是沪、宁、扬、镇等城市群带上的一座新兴工贸城镇,镇区距扬州10公里、南京60公里、镇江20公里,处于宁镇扬产业带的接合点,是宁镇扬经济板块的核心区。
京沪线、沪宁线、宁通线等多条高速公路会聚于此,宁启铁路、沿江高等级公路穿境而过,紧邻润扬长江公路大桥、扬州火车站、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扬州港和扬州国家级出口加工区。
全镇总面积63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人,辖2个街道,13个行政村。
新集人杰地灵、物产丰富,自古以来,新集便是扬州西郊重镇。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集传承悠久的人文传统,依托发达的现代文明,外资内资齐头并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xx年,全镇实现三业总产值24.4亿元、财政收入49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248元。
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示范镇、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先进镇、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镇、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镇、江苏省体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江苏省卫生镇、江苏省新型示范小城镇、扬州市环境优美乡镇。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本次农村文化建设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探讨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促进农村文化发展,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我们通过设计问卷,对农村居民开展调查,了解他们的文化需求和参与程度,同时还进行了实地观察,考察了农村文化设施和活动情况。
三、调查结果1.农村文化设施不足:我们的调查发现,农村地区文化设施相对较少。
大部分农村居民认为附近缺乏文化活动场所,图书馆、文化广场和文化展览馆等设施较少,无法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
2.农民文化参与意识较低:调查结果显示,农民文化参与意识较低,很少主动参与各种文化活动。
主要原因是缺乏相应的宣传和引导,对文化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出于经济、时间等方面的考虑。
3.文化活动形式单一:目前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主要以传统文化节庆活动为主,如春节晚会、元宵灯谜活动等。
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无法激发农民的文化兴趣和参与热情。
四、问题分析1.缺乏文化设施的原因主要是经济投入不足,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无法提供足够的设施和场所。
2.农民文化参与意识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宣传和引导不足,农民对文化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相关的教育和培训。
3.文化活动形式单一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的活动组织和策划,对于农民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够。
五、建议和对策1.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经济投入,优化农村文化设施的布局和建设,提供更多的文化场所和设施,满足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
2.提高农民的文化意识和参与意识,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教育,增加文化活动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激发农民的文化热情和参与积极性。
3.创新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策划,丰富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开展多样性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的不同文化需求。
4.加强农村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文化建设的专业性和水平,推动文化事业在农村地区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江苏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为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落实省政府确定的加快乡镇文化站建设、开展“送科普、送戏、送电影下乡”的具体工作任务,根据省财政厅、省文化厅主要领导的指示精神,2006年2月底和3月上旬,两厅组成联合调研小组,深入昆山、涟水县、沭阳县、盐都区、兴化、邗江等地农村,围绕新农村文化建设这一主题进行调研。
调研组认真听取各级财政、文化部门和县(市、区)、乡镇党委政府、村委会负责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走进农民家中听取群众的呼声,把握农民真实的精神文化需求。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江苏农村文化的现状总体上看,我省的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九五”期间,省政府拨出专款3750万元用于解决全省乡镇无房、危房文化站建设。
“十五”期间,省政府召开全省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出台了相关政策,设立了老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专项经费,从2002年起每年由省财政拨出1000万元,扶持苏中、苏北地区新建和扩建各级图书馆、文化馆、文化活动中心137个,其中新建项目超过80个,各市、县配套资金达31199万元,各项目单位自筹资金11704.38万元,资金总量和建设规模在“十五”期间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省政府还拨出2730万元专款,解决了全省30个无房、危房文化馆、图书馆问题。
到2005年底,全省已实现了2002年省政府在全省基层文化工作会议上确定的“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的目标。
在文化部开展的文化馆、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中,我省一级馆的总数均名列全国第一(一级文化馆31个,一级图书馆47个)。
在省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下,省文化厅采取一系列措施,着力推进重点基层文化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乡镇文化站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我省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特色文化乡镇、特色文化团队、特色文化家庭、特色文化标兵的评选命名,培育了一批农村文化骨干,推动了农村文化建设,使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但是,由于受经济基础和地方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程度的制约,我省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落后。
在不同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仍然存在较大差异,发展很不平衡。
如,全省47个国家级一级图书馆中,苏南地区5个市27个,占总数的57%,苏中3个市12个,占26%,而苏北地区的5个市仅有8个,占17%。
“十五”期间,全省近1200个乡镇文化站,面积低于300平方米的有493个,其中无房站111个,占全省文化站总数的38%。
按区域分析,苏南地区低于500平方米(不含500)的乡镇文化站有107个;苏中地区141个;苏北地区382个。
扬州市乡镇文化活动场地的总面积由1999年的11万多平方米减少到现在的7万多平方米;南通市文化站建筑面积由原来的121843平方米下降到现在的52817平方米,5年减少面积达69026平方米,占原有面积的56.7%;兴化市全市文化站面积由2001年的9730平方米下降到2005年的7314平方米。
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地方尤其是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在集镇建设和乡镇合并过程中,变卖、出租、拆除文化站,从而出现了一批无房站;二是少数地区乡镇在文化站与广播电视站合并期间,将文化站房产变卖、文化站人员集中到广电站办公,运行一段时间后,广电站又改为垂直管理,导致一批文化站资产流失;三是“九五”期间全省消灭无房文化站时,乡镇文化站负债建设,建成之后长期负债运行,由于乡镇财政拮据、无力还债,乡镇政府只得将文化站变卖还债;四是乡镇财政困难,乡镇领导为解燃眉之急就卖文化站。
如涟水县陈师镇文化站,“九五”期间省财政补助10万元建起了400多平方米的文化站,淮安市还奖励了1万元,2004年由于乡镇财政困难,镇政府就以12万元的价格将文化站出售掉。
仅涟水一个县就变卖掉了8所文化站。
五是文化站被挤占现象严重。
如涟水县朱码镇,“九五”期间省财政扶持10万元建起的文化站,被镇政府划给了公安派出所做办公楼,文化站长就在乡镇大楼里办公。
六是瞒报、不报。
如沭阳县37个乡镇大多数文化站无站房,出于某种原因,“九五”期间根本就没有上报;2004年文化厅统计无房站时,该县仍然没报。
一些乡镇文化站明明无文化活动用房,在统计上报时,将文广站的广电机房、站长的办公室和宿舍也折算成活动用房面积。
统计表中50平方米以下的文化站,实际上就是无房站。
二是农村普遍存在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问题。
各地普遍反映,目前老百姓的精神空虚,赌博、迷信活动猖獗。
沭阳县反映,现在是“教民人数比党员还要多”,睢宁县现有教民7万多人。
兴化市反映,目前农民捐资建寺庙、建教堂的积极性很高,文化站不如寺庙建得好、锣鼓声不如麻将声高、文艺骨干变成了和尚去念经。
2001年省政府取消了每人每年1元钱的电影费之后,全省农村电影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在走访过程中,老百姓抱怨:想看戏看不到戏,想看电影看不到电影,想看书,文化站的书又太旧,一本书三四十块钱,太贵、买不起。
曾经有同志感到困惑:现在的农村,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去了,农村里就剩下老年人和孩子,农民还究竟看不看书、喜欢不喜欢看戏和看电影?在被称为“泰州一支独秀”的兴化市周庄镇文化站,我们仔细查阅了借书卡,全年借阅人数在3000人次左右。
农民读书的类型,青年人当中女同志喜欢看言情类文学书籍,男的喜欢武侠类。
在盐都区,调研组在路边随机抽样调查农民家庭。
一家农户的八仙桌上放着一本打开的《胡乔木回忆毛泽东》,我们问谁看的,正在做作业的学生回答,是他祖父看的。
走进隔壁一个姓沙的农户家,我们问围拢过来的群众喜欢不喜欢看戏和看电影,他们异口同声回答喜欢。
姓沙的男主人说:现在的农民“很无聊”,喜欢看电影看戏,就是看不到,晚上就只好靠打麻将、打牌来消遣,如果有电影、有戏看,我们肯定结伴去看,就不打牌了。
三是文化站队伍不稳定,人员老化,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陈旧。
兴化、沭阳等地文化站人员工资待遇至今未能落实,上访不断。
由于待遇差,每月只能拿300元左右的工资,文化站业务骨干严重流失(外出打工),导致农村文化队伍不稳定。
另一方面,由于新人不愿意进文化站,导致文化站人员老化现象,加之思想观念陈旧,工作上老一套,文化站搞的活动对群众没有吸引力。
沭阳县37个乡镇,只有5、6个文化站长是文化业务干部,不少文化站工作人员不懂文化工作,更无文化水平,连美术字都不会写。
马厂镇的党委书记抱怨说,现在的文化站是“人员待遇无保障、有编制无阵地、工作有人不会抓”。
马厂镇文化站5个编制,1人外出打工,2个转业军人,1人兼职,都不懂文化工作,只好让他们挂职到村,县里开展文化活动时,乡镇党委分管书记只得自己去请人、拉表演队伍。
四是缺少切实有效的考核奖惩机制。
从调研情况看,苏南地区的县(市)对农村文化工作基本建立、健全了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体系,乡镇党委、政府对文化站年初有指标、年终有考核;而在经济欠发达的苏中、苏北地区,农村文化工作只能靠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程度,书记、镇长重视农村文化工作的,即使是年财政收入只有400多万元的乡镇,文化工作也搞得有声有色;乡镇党委书记、镇长不重视的,年财政收入3亿元的乡镇,文化工作也处于无声无息的状态。
因此,参与调研座谈的基层文化工作者强烈要求并建议,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考核机制,各级政府要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增加对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纳入对乡镇党委政府的年度考核指标,要像考核GDP那样量化农村文化建设指标,要像抓计划生育、社会治安那样抓农村文化工作,加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
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起江苏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对策建议为促进江苏农村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积极构建和谐江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省委提出的“两个率先”目标,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5]27号)精神,结合江苏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江苏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加大政府投入,调整、整合农村文化资源配臵,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经过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
至2010年,全省县、乡(镇)、行政村都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基础设施。
农村文化工作体制机制逐步理顺,农村文化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每个乡镇都配有专职文化干部。
农民自办文化更加活跃,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使得农村文化工作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
(一)加强乡镇、村文化设施建设。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建设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在“十五”期间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的基础上,县文化馆要具备综合性功能,图书馆要加强数字化建设。
建立省、市、县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至2010年,实现“乡乡有500平方米以上文化活动中心,(行政村)村村有文化活动室、村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
实施江苏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
对全省低于300平方米的493个乡镇文化站,省财政按照分地区、分档、分类补助的原则,给予一定的财政扶持。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则给一定的资金补助,市、县财政也给予补助。
乡镇文化站建设的要求是,除已有的乡镇影剧院和露天文体活动场地外,文化站综合设施的建筑面积不低于500平方米。
到2008年,建成一批设施先进、功能齐全、服务优良的乡镇文化站综合设施,实现“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
各县(市)政府负责本辖区内的行政村文化室建设。
村文化室建设可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一室多用”,明确一名村干部具体负责。
可将闲臵的厂房、在学校布点整顿中腾出的闲臵校舍,改造为村文化活动基地。
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在不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前提下,提倡中小学的图书室、电子阅览室、体育等设施定时就近向农民群众开放。
(二)创新文化站体制机制。
改革现行的文化站管理体制、投入机制、进人与用人机制,增强文化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我发展的能力,激发乡镇文化站的生机与活力。
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鼓励和吸收多种经济成份参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按照确保文化站公益性的基本属性、引入竞争机制和进行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对文化站实行双重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