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 人教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单元测试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19届 人教版 中国地理概况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

2019届  人教版  中国地理概况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

中国地理概况(限时:40分钟)一、选择题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武夷山脉是我国()A.森林与草原的分界线B.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C.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D.江南丘陵与浙闽丘陵的分界线2.图示区域()A.山脉两侧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显著B.山地与小兴安岭相比,生物种类更丰富C.河流流量大且稳定,含沙量小D.降水量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1.D 2.B[第1题,武夷山为江南丘陵与浙闽丘陵的分界线。

第2题,武夷山脉两侧地形、气候差别不大,A项错;武夷山纬度比小兴安岭低,海拔较高,因此气候垂直地域分异更明显,生物种类要多于小兴安岭,B项正确;该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C项错;图示地区降水受地形影响明显,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D项错。

]下图为我国的三个省级行政区土地利用结构图。

读图,回答3~4题。

3.甲和土地利用类型Ⅰ、Ⅱ分别为()A.新,耕地、牧草地B.滇,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C.川,交通运输用地、牧草地D.藏,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4.内蒙古()A.水域面积大,水能资源丰富B.受降水影响,森林覆盖率东部大于西部C.地势平坦,宜大幅度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比例D.其他及未利用地面积比黔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3.A 4.B[第3题,内蒙古草地所占比重最大,由此可判断土地利用类型Ⅱ为牧草地;读图可知,甲的其他及未利用地所占比重最大,牧草地比重次之,可判断甲为新疆。

第4题,B对:内蒙古东西跨度大,东部降水量较大,主要为森林;西部降水量较小,主要为荒漠草原。

A错:内蒙古降水较少,水域面积小,水能资源不丰富。

C错:内蒙古气候较干旱,以牧草地为主,大幅度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比例,易造成土地荒漠化。

D错:内蒙古与贵州的其他及未利用地比重相差不大,但内蒙古面积远大于贵州,故内蒙古其他及未利用地面积比贵州多。

] (2018·郑州市模拟)秋季,银杏树叶中的叶绿素因为降温而分解,绿色褪去,叶黄素等留下来,银杏树叶呈现黄色。

2019届 人教版 中国地理:单元测试3+Word版含解析

2019届 人教版 中国地理:单元测试3+Word版含解析

单元检测(三) 中国地理(分值: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2019·太原一模)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数量从2019年开始下降,至2019年累计减少1 300万人,2019年,随着越来越多外出务工者的回流,我国首次出现了流动人口减少的现象。

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我国流动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就业和收入难达预期B.地区之间差距缩小C.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D.外出务工时间过长2.劳动年龄人口与流动人口“双降”,可能带来的影响是()A.劳动密集型企业回流B.阻碍企业的转型升级C.减缓经济的增长速度D.降低人口老龄化程度解析:第1题,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就业和经济收入提高,据此可排除C、D 两项;A、B两项中A项更直接具体,B项地区之间差距并没有缩小。

故A正确。

第2题,“双降”会使企业用工成本上升,从而减缓经济增长速度,故C正确;用工成本上升不利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会促使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升级,故A、B错误;社会中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即总人口增长变慢,会增加人口老龄化程度,故D错误。

答案:1 2(2019·天津卷)天津既有优美的盘山自然景观,又有海河沿岸的历史遗迹。

读图回答3、4题。

图1盘山景观图3.盘山从山顶至山脚分上、中、下三盘,夏季常出现“三盘暮雨”的现象。

图1中受“三盘暮雨”影响最明显的自然景观是()A.a B.bC.c D.d4.目前,天津部分称“沽”的村落(图2所示)已难寻觅,主要原因是()A.城市的扩展B.河流的改道C.人口的迁移D.文化的融合解析:第3题,瀑布属于水文景观,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其规模,因而受“三盘暮雨”影响最明显的是下盘飞瀑。

第4题,A对:天津经济发达,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农村不断减少,因而称“沽”的村落大都消失了。

B错:经过不断治理,河道相对稳定,对村落的影响很小。

C错:人口迁移会使农村人口减少,但不会导致村落大量消失。

2019高考地理试题含解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19高考地理试题含解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资料正文内容下拉开始 >>课时跟踪检测(十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时跟踪检测 ] (时间: 40 分钟满分: 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4 分)图①至图④为一组景观剖面示意图,反映了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图①时期到图④时期的变化过程(图①时期到图④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河流中游)。

读图回答 1~2 题。

1.依据图中信息,从①到④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情况是()A.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变小B.河流的含沙量增大C.结冰期变长D.无变化2.图示中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反映了()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D.地理要素的孤立性解析: 1.B 2.B 第 1 题,从图中可知从①到④林地减少,耕地增多,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

第 2 题,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与植被、地形等有关,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每一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回答 3~4 题。

3.我国西北内陆绿洲的形成,图中哪个箭头起到关键的作用A.③B.④C.⑦D.⑩4.我国南方地区“高山青,涧水蓝”与西北地区“黄沙漫漫飞满天”的景观差异,主要是哪个因素造成的 ( )A.水文B.地貌C.植被D.气候解析: 3.A 4.D 第 3 题,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绿洲的形成主要是受水源的影响,图中起关键作用的应为③。

第 4 题,南方地区“高山青,涧水蓝”与西北地区“黄沙漫漫飞满天”都是指当地典型的地理特征,主要是气候不同造成的。

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

据此回答 5~6 题。

5.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6.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A.蒸发量增加B.降水量增多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D.地下径流增多解析: 5.A 6.C 第 5 题,图示反映了自然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体现了同一区域环境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完整word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题(含答案),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题(含答案),推荐文档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 1.我国的江汉平原,地貌以平原为主,在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地表生长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发育了红壤,林内栖息着灵猫、猕猴等典型动物。

这里河网密集,水循环活跃,水生动物丰富多样,构成了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观。

该资料反映了( ) A.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南方地理环境的独特性 D.自然地理要素的独立性【解析】该资料反映了江汉平原地形、气候、土壤、生物、水文等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B 2.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 C.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 D.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解析】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土壤肥力流失严重;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不如阴坡好;生物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答案】 C 黄土高原曾经是森林茂密、农业发达的地区,但明清以来森林覆盖率逐渐下降到不足1%,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塞,旱涝灾害频发。

据此回答3~4题。

3.材料显示导致黄土高原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B.气候 C.水文 D.植被 4.本材料反映了地理环境具有( ) A.差异性 B.均衡性 C.整体性 D.稳定性【解析】第3题,由题干知黄土高原是由于植被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环境变化。

第4题,自然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相应变化,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3.D 4.C 下图为某地区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地壳上升 B.砍伐植被 C.气候变化 D.农业开发 6.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独特性 B.地理环境的区域性 C.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D.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解析】该图反映了由于地壳的上升,导致背风坡降水减少,植被由森林逐渐变为荒漠,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2019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针对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解析)

2019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针对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解析)

一轮复习针对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选择题积雪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局部之一, 对全球能量平衡、气候、水文及生态影响显著 , 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着重要作用。

下表是我国新疆北部地表覆盖对积雪变量的影响统计情况。

据此完成1~3 题。

植被类积雪开始时间积雪结束时间积雪日数年最大雪深 ( 厘型( 日 )( 日)( 天)米 )稀疏灌136268132木草地135266129农用136264128建设用133273140地注: 积雪年指每年的 7 月 1 日开始至次年的 6 月 30 日结束。

积雪开始时间以连续 5 天以上日积雪深度大于 5 厘米为标准 ; 积雪结束时间以连续5 天日积雪深度小于 5 厘米确定。

1.上表中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 ( )A. 稀疏灌木B.草地C.农田D.建设用地2.造成积雪结束时间不同的原因是 ( )A. 稀疏灌木接受太阳辐射较强, 消融速度较快B. 草地植被萎缩 , 积雪紧实度小 , 消融速度较快C.农田地表裸露 , 反射率大 , 消融速度慢D.建设用地有高大建筑物 , 加快积雪消融3.积雪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A. 增加土壤湿度 , 减少地表径流B. 积雪反射率高 , 使大气温度增高C.增强地面辐射 , 增加大气湿度D.积雪的保温效应 , 改变了土壤温度曾经的西双版纳,橡胶林在低于海拔 800 米的低山、丘陵地带随处可见。

以下图为当时因植被破坏而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

现今的西双版纳采用上层乔木树种,下面种植茶树、咖啡等喜光的灌木植物,底层种植药材、草果等喜阴的地被植物,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据此完成 4~ 5 题。

4.图示时期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表达了( )A.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B.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开展演化是统一的C.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D.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5.现今的西双版纳农业生产类型属于( )A.雨林生态农业B.热带种植园农业C.基塘农业D.河谷农业自然植被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带性。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检测:第五章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检测:第五章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解析

[基础巩固](2019·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一质检)修建水库会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诸多影响,如下图所示。

读图回答1~2题。

1.上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A.区域性B.开放性C.整体性D.差异性2.下列对图中空白处内容的补充,合理的是()A.甲—水位下降B.乙—改善地方气候C.丙—增加D.丁—加重解析:第1题,水库的修建会对土壤、地下水、生物、岩石、地方气候等诸多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产生一定的影响,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2题,水库的修建,可以增加下渗,使库区地下水水位上升,因此甲应是水位上升;水库的修建可以使当地气候变得湿润,降水增多,湿度增大,因此乙应是改善地方气候;水库的修建可以有效截留泥沙,使下游河道中的泥沙沉积减少,因此丙应是减少;水库可调节河流径流,减轻下游洪水灾害,因此丁应是减轻。

答案:1.C 2.B下图为黄土高原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上图体现了()A.地理环境要素的单向性影响和变化B.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C.多种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才能影响地理环境整体的变化D.地理环境的独立性4.下列关于水土流失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土流失只是土壤的侵蚀过程B.水土流失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演化的过程C.水土流失都会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貌D.东北平原不可能出现水土流失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而水土流失可引起水文、地貌、土壤、植被、气候的变化,这表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其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4题,水土流失在导致土壤被侵蚀的同时,也会导致地貌变化、植被退化、地方气候变化,因此水土流失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演化的过程。

答案:3.B 4.B(2019·烟台高一期末)某考察团在非洲考察时发现东非高原(图中甲地)生长着高大的猴面包树,其粗大的树干能储存水分,适应环境变化,维护生命活动。

结合图文资料回答5~6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测试题(含答案)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1.“牵一发而动全身”生动地阐述了自然环境的规律()A.整体性 B.地域差异 C.地带性 D.非地带性1.A2.能够把自然地理环境中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的是()A.地壳物质循环 B.生物循环 C.水循环 D.大气环流2.B 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使自然地理环境中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是()A.风力侵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流水搬运作用 D.风力沉积作用3.B 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是典型的流水侵蚀地貌。

4.我国南方低山丘陵,高温多雨,地表发育了红壤,生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水网密布。

这种自然景观特征体现了()A.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C.南方环境的独特性 D.自然景观的复杂性4.A 题干信息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据此完成5~6题。

5.“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6.“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A.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5.C 6.A “红色荒漠”实际上就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其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植被破坏。

读“某地理事象关联示意图”,完成7~8题。

7.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A.人口数量增多 B.森林破坏 C.气候变化 D.围湖造田8.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综合性特征 B.区域性特征 C.差异性特征 D.整体性特征7.B 8.D读我国某区域绿洲农业系统水、气、生相互作用图,完成9~10题。

9.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10.该示意图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9.B 10.B 第9题,由因果关系推理,即可得出答案。

2019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含解析精品教育.doc

2019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含解析精品教育.doc

2019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含解析一、选择题图中M是绿色植物。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内容与下列森林的哪种作用较为吻合()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防风固沙,保护农田C.减弱噪声,美化环境 D.过滤空气,净化大气2.图中所示内容造成了哪些结果()①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②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③改变了化学元素的存在形式和空间分布④把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A.① B.①②C.①②③ D.①②③④答案:1.D 2.D解析:图示反映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绿色植物(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具有过滤空气,净化大气的作用。

光合作用实现了能量的转换和物质形式的改变,也使化学元素发生了迁移,联系了有机界和无机界。

右图为“黄土高原某区域景观图”,历史上该区域曾植被茂密,后因自然原因和某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出现图示景观。

据此回答3~4题。

3.该景观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流水沉积D.乱砍滥伐4.该景观的形成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差异性 B.整体性C.一致性 D.多样性答案:3.A 4.B解析:第3题,该区域曾植被茂密,后由于人类破坏植被,流水侵蚀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而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

第4题,破坏植被从而导致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回答5~6题。

5.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A.地壳上升 B.水源减少C.气候变干 D.物质沉积6.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A.整体性 B.差异性C.稳定性 D.脆弱性答案:5.D 6.A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湖泊先是减小,最后消失。

周围有大量碎屑物质,且为外流湖,水走沙积。

第6题,某一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进而导致环境的变化,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2019版地理人教版必修1训练: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Word版含解析

2019版地理人教版必修1训练: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Word版含解析

2019 版地理人教版必修 1 训练: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Word 版含分析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别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过关 ·能力提高基础稳固1.将地理环境中有机界与无机界联系起来的是()A. 地质作用B. 水循环C.岩石圈物质循环D. 生物循环分析 :生物循环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停地迁徙运动,能量不停地流动、转变,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答案 :D读图 ,达成第 2~3 题。

2.此图能够简单看作是“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

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正确的选项是()A. ①动物②绿色植物B.①动物②绿色植物C.①绿色植物②动物D.①绿色植物②动物③氧气④二氧化碳③二氧化碳④氧气③二氧化碳④氧气③氧气④二氧化碳3.此图能够说明()①人类活动能够改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②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处在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中③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会“牵一发而动浑身” ④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互相联系和互相限制的整体A. ①②④B. ②③④C.①②③D. ①②③④2019 版地理人教版必修 1 训练: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Word 版含分析分析 :第 2 题 ,由题图可知 ,②能够转变为泥炭、煤等,应为绿色植物 ,故③为氧气 ,④为二氧化碳。

第 3题,人类活动如大批使用矿物燃料、毁林等 ,会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添 ;植树造林能够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答案4.某地域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害、基岩裸露、土地生产力退化。

这一地表过程是()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域的环境演化过程B.石灰岩地域受激烈风力侵害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C.石灰岩地域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D.黄土高原因为地下水的过分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分析 :石灰岩广布地域流水作用激烈 ,易发生岩石溶蚀 ;地表曲折 ,地形坡度大 ,易发生水土流失 ,致使基岩裸露 ,土地生产能力退化 ,植被退化 ,从而致使侵害进一步增强 ,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加剧这一过程,形成恶性循环。

2019高中地理 专题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1

2019高中地理 专题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1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包括①、水、②、生物、③、地形等。

2.循环类型:④、生物循环和⑤物质循环。

3.循环目的:进行⑥迁移和⑦交换。

4.循环结果:形成相互渗透、相互⑧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1)概念: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⑨的能力。

(2)过程:植物提供⑩,大气提供⑪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⑫及无机盐,通过⑬作用,生产出有机物。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⑭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特点(1)变化性: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2)统一性: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⑮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2.结果: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⑯。

3.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1)表现: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⑰的改变。

(2)变化:在诸多自然地理要素中,⑱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自然地理要素,而岩石直接受人类影响较小。

重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读生物与地理环境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的空格内填上适当的化学元素符号或分子式。

(2)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从空气中吸收 ,从土壤中吸收 ,合成有机物,同时放出 。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转化成为 能,进入生态系统中流动。

(3)植物的产物是 和 的食物来源,被生物有机体吸收的 ,在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的过程中,又以 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的环境中去,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 。

重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应用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

2019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自测题精品教育.doc

2019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自测题精品教育.doc

2019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自测题地理学是关于地球与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

精品小编准备了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自测题,希望你喜欢。

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因,恐龙突然灭绝。

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的气候发生剧变所致。

据此回答1~2题。

1.什么要素的变化使得恐龙生存的环境更加恶劣?最准确的说法是( )A.气候变化B.植物变化C.分解作用D.各自然要素都发生了变化2.恐龙灭绝后,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功能在起作用( )A.光合作用B.生产功能C.分解功能D.平衡功能解析:第1题,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恐龙生存环境的变化是由于各要素都发生了变化。

第2题,恐龙灭绝后,通过平衡功能,其他各物种的数量基本恒定,使得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

答案:1.D 2.D3.下列关于生物在自然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的出现促进了土壤的形成B.生物能够参与各种岩石与矿物的形成C.生物能够改变陆地水的化学成分D.生物能够使地球面貌发生根本改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答案:B4.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所起的作用有( )①可以根本改变气候状况②对水文状况几乎没有影响③能促使生态环境向良性发展④能够保持水土,减少流失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植树种草可以改变局部地区的环境。

答案:D(2019山东省学业水平测试)下图为黄土高原某区域景观图,历史上该区域曾植被茂密,后来因自然原因和某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出现图示景观。

据此回答5~6题。

5.该景观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流水沉积D.乱砍滥伐6.该景观的形成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差异性C.一致性 B.整体性D.多样性解析: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形成的,该景观的形成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19秋地理人教版必修1练习: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解析

2019秋地理人教版必修1练习: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解析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教材第86页活动(1)生物、土壤、大气、水等。

(2)部分土壤水通过根系被植物体吸收,并通过植物蒸腾作用进入大气;部分土壤水通过蒸发作用直接进入大气。

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植物叶表被植物体吸收或转化为地表径流和土壤水。

被植物体吸收的水分通过蒸腾作用再次进入大气。

进入土壤的水分则继续重复上述转换过程。

(3)太阳能因为植物光合作用保存在植物体内并转变成了化学能,植物作为动物的食物将化学能传递给动物,保存在动物体内,植物与动物在呼吸的过程中消耗了热量,将化学能变成热能释放到环境中。

五个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2.教材第86~87页活动藏羚羊的生存是与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

在无人类干扰的情况下,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变化,迫使藏羚羊不断通过增减数目来适应环境,其结果是藏羚羊的数目保持了相对稳定。

这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平衡功能。

3.教材第88页活动在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各地理要素是统一变化的。

随着湖泊面积逐渐缩小直至消失,水面蒸发进入大气的水汽逐渐减少,地方气候趋于干燥,水生生物逐渐被陆生生物代替,土壤含水量逐渐下降。

4.教材第90页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是“地下水位上升”;对生物的影响是“物种构成改变或某些物种消失”;对地方气候的影响是“变得温和湿润”;对泥沙沉积的影响是“泥沙淤积减少”;对洪水灾害的影响是“洪水频率减少或者洪水灾害减轻”。

学业达标1.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

这一地表过程是()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解析:从题干来看,该地有植被退化,土壤流失,岩石溶蚀,从这几点来看,应当是石灰岩地区受到水、人类活动等作用的影响形成的石漠化现象。

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寒假作业:(1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寒假作业:(1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答案

姓名,年级:时间:(1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单选题1。

下图为“某地区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各题。

1。

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地壳上升 B.砍伐植被C。

气候变化D。

农业开发2.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独特性B。

地理环境的区域性C。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D。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

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D。

森林中的树木根系很深,为土壤表层提供的有机质多2.土壤有机质含量()A。

热带地区高于温带地区B.湿润地区高于干旱地区C.江南丘陵红壤高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D。

青藏高原寒漠土高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3。

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大气、生物相互作用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A。

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2.该示意图体现了( )A。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D。

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4。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A。

② B.① C.③ D.④2。

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A。

⑤ B.⑥ C.⑦D。

⑧5。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⑤代表的自然地理要素名称分别是()A.地形生物大气水文土壤B.土壤生物大气水文地形C。

土壤地形水文大气生物D.生物地形大气水文土壤2。

如果当地大量植被遭受破坏,其地理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有()①河流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变化增大②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③河流水位降低④土壤肥力下降A.①②③B.②③④C。

2019高一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一课后练习及解析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19高一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一课后练习及解析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每课一练(人教版必修1)【基础过关】1.2011年3月份我国北方地区出现2011年度首次沙尘暴天气,沙尘暴天气主要是地理环境中哪个因素发生变化造成的()A.土壤B.植被C.地貌D.水文2.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反映了地理环境所具备的()A.生产功能B.消费功能C.分解功能D.平衡功能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图中表示的是()A.自然环境的整体性B.自然环境的差异性C.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D.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改变一个地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带也是一个整体,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叙述错误的是()A.生产功能B.平衡功能C.各地理要素具有协调统一的变化过程D.整体功能小于各自然地理要素各自的功能总和5.能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向恶性方向发展的是()A.植树种草B.修水库C.围海造陆D.围湖造田【能力提升】读图,回答6~8题。

6.图中体现了地理环境的什么规律()A.整体性B.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C.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D.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7.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关系的是()A.abc B.def C.ace D.bdf8.下列各有关相互联系的实例,不确切的是()A.b——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形成大沙漠B.c——泥石流流出的物质堵塞江河,破坏农田C.e——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D.f——江汉平原把旱地改为水田,加剧了土壤的盐碱化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此句诗反映了()A.岩石圈物质循环B.能量交换C.生物循环D.大气循环读“某区域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大气环流B.地壳运动C.海陆位置D.人类活动11.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主要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1)将下列地理事象的数字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方框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限时集训(十五)自然地理环境
的整体性
(限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在微生物分解作用下可形成无机质。

读“我国某地土壤腐殖质层级土壤剖面图(局部)”,完成1~2题。

1.该地区土壤表层黑色腐殖质层厚度小,最主要的原因是()
A.植被稀疏B.气温较高
C.降水量大D.地下水丰富
2.该图体现的物质循环有()
①水循环②生物圈循环③地质循环④大气三圈环流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B 2.A[第1题,腐殖质是植物枯枝落叶在微生物分解过程中形成的,微生物的活跃程度受气温影响大,在适当的高温环境下,微生物分解作用强大,腐殖质层就薄。

第2题,雨水和地下水构成水循环;腐殖质的形成需生物循环参与;地质循环指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四种物质的相互转化;图中没有显示大气的三圈环流。

]
(2017·全国卷Ⅲ)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

据此完成3~5题。

3.上图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A.四川盆地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D.长江三角洲
4.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5.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A.川剧B.豫剧C.粤剧D.越剧
3.D 4.B 5.D[第3题,D对:图示反映了一派“小桥流水”的水乡景色,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水网稠密,是该景观的主要分布区。

A错:四川盆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海拔相对较高,河流水量大、水流急,没有该景观分布。

B错:华北平原降水较少,地表河流稀少,无该景观的分布。

C错:珠江三角洲地势低洼,河流水量较大,不是该景观的主要分布区。

第4题,B对:由上题可知,该景观主要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A错:沟壑纵横,降水集中,是黄土高原地区的特征。

C错:地形封闭与三角洲的地形特点不符。

D错:山河相间是横断山区的典型特征,降水均匀与长江三角洲降水季节变化大的特点不符。

第5题,D对:越剧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等地,是该地区的代表性地方剧种。

A错:川剧流行于四川全境和云南、贵州等部分地区。

B错:豫剧主要流行于河南等省区。

C错:粤剧主要流行于广东等省区。

]
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6~8题。

6.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
A.③④①②B.①②③④
C.②④①③D.③①④②
7.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B.地形C.水文D.生物
8.图示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区域性B.整体性
C.差异性D.开放性
6.A7.D8.B[第6题,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湖泊泥沙沉积量逐渐增加,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到后期陆生生物生长,演变过程结束;结合四幅图可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③④①②。

第7题,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植物营养素沉积湖底(动植物枯死、腐烂)是最早发生的现象,生物的生长是在营养素的条件下发生的,并且一直持续到陆生生物的形成,故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生物。

第8题,图中演变过程最初是由生物因素发生的变化,导致水文、地貌、植被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

] (2018·山西模拟)我国某地区的植被多呈斑块状分布。

在自然降水条件下,该地区结皮斑块产生的径流及其挟带的泥沙和溶解的养分均大量被位于下坡向的灌丛斑块截获。

下图示意该地区植被呈斑块状分布的山坡。

读图完成9~11题。

9.形成a处堆积物的地质作用最可能是()
A.风力作用B.流水作用
C.冰川作用D.风化作用
10.b处植被的作用主要是()
A.增加空气湿度和地表径流B.增加大风和沙尘天气
C.阻止冰川移动D.拦截径流和泥沙
11.从植被分布的格局看,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A.荒漠地区B.沿海地区
C.湿润地区D.平原地区
9.B10.D11.A[第9题,读图,根据图中表示径流的箭头可知,形成a处堆积物的地质作用最可能是流水作用,灌丛将流水挟带的泥沙拦截,形成堆积物。

第10题,b处植被的作用主要是保护坡地,减缓地表径流流速,拦截径流和泥沙,D对。

有植被阻挡,地表径流不会增加,大风和沙尘天气可能会减少,A、B错。

从图中不能看出有冰川分布,C错。

第11题,从植被分布的格局看,该地区植被以灌丛为主,说明是在干旱区,最可能位于荒漠地区。

]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赛里木湖和艾比湖位于新疆西北部,艾比湖的盐度比赛里木湖的盐度高。

赛里木湖湖面海拔约2070米,1998年在该湖投放了原产于俄罗斯50°N以北河流或湖泊中的高白鲑鱼等冷水鱼。

艾比湖湖面海拔约189米,近几十年来该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湖泊面积缩小了一半。

沙泉子一带铁路线常被风沙掩埋,威胁列车运行安全。

下图是赛里木湖、艾比湖区域位置示意图。

(1)将高白鲑鱼投放到赛里木湖而没有投放到艾比湖,分析其合理性。

(2)沙泉子一带铁路常被风沙掩埋,分析其主要沙源。

(3)说出艾比湖面积的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解析]第(1)题,根据高白鲑鱼的原产地可知,其适宜生存于低温、低盐水域;据材料可知,赛里木湖盐度低于艾比湖,其地势更高,水温更低,能够满足高白鲑鱼生存的需要。

第(2)题,沙源应从植被破坏、裸露的耕地及裸露的河湖底部等方面分析。

第(3)题,艾比湖面积缩小,其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气候的大陆性将增强。

[答案](1)高白鲑鱼适应盐度较低、水温较低的环境;赛里木湖海拔较高,蒸发较弱,水温和盐度相对较低;艾比湖海拔较低,夏季水温较高,蒸发量大,
盐度较高。

(2)入湖水量较少的季节,干涸的河湖底部裸露,增加沙源;耕地面积扩大,土地沙化加重,增加沙源;湖区周围植被破坏严重,地表裸露,增加沙源。

(3)湖区周围温差加大,降水减少,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增大,蒸发加剧,干旱程度加重,沙尘暴天气增多。

13.下图为四川盆地部分地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分布图。

读材料,回答问题。

(1)雅安素有“天漏”之称,年降水日数多在200天以上。

分析雅安“天漏”的形成原因。

地面反射率是指地面反射辐射量与入射辐射量之比。

一般而言,草地的反射率为15%~25%,深色土壤的反射率为5%~15%。

近年来,青衣江流域的草地、林地大面积恢复,裸露的深色土壤变为绿地。

(2)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简述青衣江流域地表植被变化对近地面气温的影响。

(3)结合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青衣江的河流特征。

[解析]第(1)题,影响降水的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

由图示信息可知,雅安位于四川盆地西缘,地势北、西、南三面高,东部较低,形成了喇叭形的地形,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在此集聚,不易扩散,遇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

第(2)题,青衣江流域的草地、林地大面积恢复,裸露的深色土壤变为绿地,改变了下垫面性质,地面反射率变大,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减少,地面辐射量减弱,使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气温较之前低。

第(3)题,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地势特点影响河流流向及落差大小;气候影响河流流量的大小、水位季节变化及年际变化、结冰期;植被状况影响河流含沙量大小。

青衣江流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河流自
西北向东南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且季节变化大→径流量大,水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最冷月均温在0 ℃以上→无结冰期;植被丰富→含沙量小;流量大,地势起伏大→水能丰富。

[答案](1)受夏季风(暖湿气流)的影响,且位于河流沿岸,水汽丰富;三面环山的河谷地形,水汽不易扩散,利于形成降水(或地形雨)。

(2)植被增加会导致地面反射率增大,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减少,地面升温幅度减小,地面辐射减弱,使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气温较之前低。

(3)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流量大,地势起伏大,水能丰富;流经地区年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支流众多;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河流水量(水位)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最冷月均温在0 ℃以上,河流无结冰期;植被丰富,河流含沙量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