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 学案23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含答案)

23.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⑵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⑶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⑷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能力目标:⑴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培养学生读诗的趣味。

⑵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增强语言感悟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3、德育目标: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1.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2.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过程第 1 课时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知识梳理1、走进作者三、鉴赏:《十五从军征》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

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2019年四年级语文(上)第23课《古诗两首》导学案

2019年四年级语文(上)第23课《古诗两首》导学案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3、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导学重难点:背诵和默写《别董大》,领悟诗句内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相见时难别亦难”,知己朋友,别离依依,情深意更浓。

说说你和好朋友分别时的经历及当时的心情。

2、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天,唐代诗人高适也是怀着同样的心情和自己的好友分别,为了永远记录这片惜别之情,他还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作——《别董大》。

然而除了不舍以外,他对朋友还怀着另一种心情。

让我们来体会体会吧!二、自主学习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争取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

2、查工具书,了解作者。

《别董大》的作者是,字,是时期著名的诗人。

诗人要送别的好友是,看看资料,他们为什么要分别呢?(董大名为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由于宫中盛行胡乐而得不到赏识,失意离京)3、再读诗歌,边读边看课后注释,感受诗人和董大别离时的心情。

4、“,。

”这两句诗渲染了他们分别时的环境。

“曛”的意思是,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们分别的时间是。

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有、、、、。

5、白云和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诗句中怎么是黄云呢?读读诗,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6、再带着你的体会读读前两句诗。

同学们,在这大雪纷飞、黄云密布、北风呼啸的环境中,你注意到这只大雁了吗?它在这样的环境中奋力高飞,它会怎么想,对自己怎么说?请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说说。

大雁对北风说大雁对飞雪说大雁对自己说我想对大雁说7、诗人高适也看到了这只雁,联系诗句揣测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触呢?8、“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君”的意思是,诗句中指。

这是高适对董大的离别赠言,是对朋友的。

诗人高适怀才不遇将近30年,直到50岁才得到了一个官衔。

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

与其他送别诗相比,这首诗少了几分凄凉,多了几分乐观、豪放和鼓励,这正是他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吧!带着体会再读一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优秀教案

23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诵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3.积累名句,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诵读和欣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展示课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反复诵读,联想与想象结合,品味诗词曲的音韵美、意境美。

3.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阅读、欣赏古诗词的兴趣,从诗词中汲取古人的精神营养,感受诗词曲的艺术魅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好若繁星。

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的地位。

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一个主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与战争有关。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

从军多年,对边疆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因而善于描写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

他的诗气势豪迈,色彩鲜明,风格多样。

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代表作有《岑嘉州集》。

辛弃疾,见第12课“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

《过零丁洋》和《正气歌》是他最为人所认识和称道的两首诗。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

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称。

代表作有《三事忠告》(《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三书之合集),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2.背景资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夏之交东归,此诗当作于此期间。

天宝十三年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精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精品教案

23诗词曲五首【知识目标】1.了解诗词曲的有关知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

【能力目标】1.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2.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联想、想象,理解诗句含义,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德育目标】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2.理解作品的内容与思想,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1.知人论世,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品主旨,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一、导入新课以乐府诗导入。

(乐府是古代朝廷中管理音乐的机构,负责采集民间的诗歌,后来就把采集的诗歌也叫做乐府。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2.是谁“十五从军征”呢?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己结合注释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3.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课件出示诗歌)4.指明学生再读,评价。

(课件出示有节奏的诗)(强调:“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5.齐读。

6.交流。

(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大意。

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三、品读鉴赏1.诗歌的主人翁是谁?从哪一句话可以知道?(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

)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

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2.他在回家过程中,心情有哪些变化?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2.学生自主品读,再同桌交流。

3.集体交流。

(课件出示诗句)预设:(1)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喜)(2)想象他曾经的家是怎样的?(3)他见到的景又是怎样的?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由远及近)“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九年级上23课《观刈麦》导学案

九年级上23课《观刈麦》导学案

九年级上学期导学案课题:第23课唐诗两首《观刈麦》课时:2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能准确熟练地翻译课文2、掌握课文中的文言词,学习诗歌细致描写的方法3、了解诗人反躬自省、以己衬人、关注民生疾苦的宽阔胸怀学习重点:1、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中的文言词2、学习文章细致描写的方法和通过鲜明对比突出主题的方法学习难点: 了解诗人反躬自省、以己衬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阔胸怀学习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反复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难字)1、教师范读课文2、教师帶读课文3、学生自己读课文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先学后教以下生难字:刈荷饷三、第二次先学后教.(再读课文,掌握课下的注解)1、学生自由读课文,根据课下的注解初步感知课文内容2、小组交流讨论,能复述课文大意3、掌握课文中的文言词夜来荷但惜秉输事敝岁晏通假字陇——垄四、第三次先学后教(背诵课文比赛)1、每个学生在小组里演示背诵课文2、每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开展组与组间的比赛五、当堂训练、1、抄写生难字词2、解释课下的注解3、背诵课文第二教时一、简介课文背景导入二、第一次先学后教1、朗读并理解以下语句的含义(1)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2)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3)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4)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5)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2、在理解含义的情况下默写以上诗句三、第二次先学后教(理清课文思路,划分课文层次))1、学生赏析诗歌内容,能复述课文内容2、根据课文内容划分课文层次全诗可分四个层次第一层:交代背景“忙”是全诗的焦点”第二层:具体写忙:写人数之众突出“忙”的广度,写夏日之热反不知热,突出“忙”的深度第三层:写拾穗贫妇的诉说:敝筐正面描写其贫,闻者为悲伤侧面烘托其贫,其贫困的根本原因就是赋税太重。

第四层:抒发感慨诗人反躬自省,农民的遭遇和朝廷官员的对比,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诗人这种关心民生疾苦,反躬自省的真实情感,大大提升了诗歌的思想境界四、第三次先学后教(研读课文)1、说一说诗人是按怎样的顺序观刈麦的?发表了怎样的感慨?2、体会诗歌叙事写心,细致入微的写法3、探讨:诗歌运用了哪些鲜明的对比,表达了怎样的主题?五、当堂训练1、默写诗歌2、体会诗人“反躬自省,关心民生疾苦”的情感。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经·两首》教案2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经·两首》教案2

《诗经》两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

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中考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出师表》(导学案)同步备课(部编版)解析版

中考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出师表》(导学案)同步备课(部编版)解析版

23《出师表》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奏表特点,梳理文章脉络,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学习议论、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理解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重难点】1.梳理文章脉络,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学习议论、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课前预习】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

【译文】2.解释下列文言词语的意思。

【通假字】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一词多义】遗:以光先帝遗德()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每与臣论此事()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进尽忠言()效: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有: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所以: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于: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欲报之于陛下也()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明: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伤先帝之明()以:以光先帝遗德()以塞忠谏之路也()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先帝不以臣卑鄙()道:中道崩殂()咨诹善道()行:性行淑均()必能使行阵和睦()【古今异义】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古义:今义:)开张:诚宜开张圣听(古义:今义:)义:引喻失义(古义:今义:)异同:不宜异同(古义:今义:)愚:愚以为宫中之事(古义:今义:)晓畅:晓畅军事(古义:今义:)所以: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古义:今义:)痛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今义:)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今义:)感激:由是感激(古义:今义:)涕零:临表涕零(古义:今义:)【词类活用】广:有所广益()亲、远:亲贤臣,远小人()恢弘:恢弘志士之气()苟全:苟全性命于乱世()奸、忠善: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良实:此皆良实()优劣:优劣得所()奸凶:攘除奸凶()毛: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北:北定中原()死:此悉贞良死节之臣()【特殊句式】判断句:此皆良实。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唐诗两首导学案鄂教版20190418155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唐诗两首导学案鄂教版20190418155

第23课唐诗两首一、课文导学【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词积累:挂罥ju…n:挂,缠绕。

塘坳…o:低洼积水的地方。

俄顷一会儿。

漠漠:乌云密布的样子。

布衾q‰n:布被子。

安得:哪里能得到。

安,哪里。

广厦sh…:高大的房子。

庇bŒ:遮蔽,保护。

寒士:旧指贫穷的读书人。

突兀w”:突出。

荷箪食:挑着食物。

荷,挑,提。

但惜:只是珍惜。

惜,珍惜。

秉:拿着。

曾不事:不曾从事。

事,从事。

岁晏:年终。

晏,晚。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的瑶湾。

出身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

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旬将,祖父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的诗人,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

杜甫一生约分为四个时期。

35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时期。

这时正当开元盛世。

他的经济状况也较好,是他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

诗人从小就“好学”,7岁时已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的刻苦学习,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从20岁起,他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为时10年以上的“壮游”。

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

在这长期的壮游中,诗人接触到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壮丽河山,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为他早期诗歌带来了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望岳》诗为代表。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正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的雄心壮志。

杜甫走向现实主义,是从第二期(35至45岁)十载长安的困守开始的。

晕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杜甫不公不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到以常挨饿受冻。

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使他逐渐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了人民的痛苦,也看到了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

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这才确定了杜甫此后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的方向。

从45岁到48岁,是杜甫生活的率三期,陷贼与为官时期。

第二十三章 古代诗词阅读教案

第二十三章 古代诗词阅读教案

第二十三章古代诗词阅读教案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了解古代诗词的发展背景和特点;2. 掌握古代诗词的基本鉴赏技巧;3. 能够欣赏并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和表达;4.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1.古代诗词的特点和鉴赏技巧;2.秦汉文学与唐宋诗词的发展;3.古代诗词的欣赏和解读;4.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教学难点1.如何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爱;2.如何理解并欣赏古代诗词的意境;3.如何运用鉴赏技巧分析和解读古代诗词。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展示古代诗词的相关资料;2.为学生准备多样化的古代诗词作品,包括不同朝代、不同类型的作品;3.备有文学类杂志和书籍,以便学生增强对古代诗词的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呈现一首古代诗词,引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2.向学生提问:“你们了解古代诗词吗?你们觉得古代诗词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

二、发展(30分钟)1.介绍古代诗词的发展背景和特点,从秦汉文学到唐宋诗词;2.结合具体的作品,分析古代诗词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3.引导学生欣赏古代诗词作品,让学生尝试自己朗读诗词,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拓展(20分钟)1.以小组形式,让学生从所提供的古代诗词中选择一首,并用自己的话解释其意境;2.每组派代表上台表演、解读所选古代诗词;3.同学们可以提问、互相交流对这首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四、归纳(10分钟)1.整理学生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进行归纳总结;2.回顾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收获和感悟;3.鼓励学生多阅读、欣赏古代诗词,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作业布置1.布置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词进行朗读和解读,并写下自己的感想;2.鼓励学生多读诗词,增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代诗词的发展背景和特点,学会了一些基本的鉴赏技巧,并通过欣赏古代诗词的实践,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

希望大家能够继续深入学习古代诗词,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感受其中的美妙与魅力。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十三讲 古代诗歌阅读之鉴赏诗歌语言 精品学案 (新高考)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十三讲   古代诗歌阅读之鉴赏诗歌语言  精品学案 (新高考)

第二十三讲古代诗歌阅读之鉴赏诗歌语言导学案【知识梳理】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诗歌的语言要求精练、含蓄,富于形象感和感染力。

鉴赏诗歌的语言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进一步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

命题角度有赏字词、赏语句、赏语言风格。

1、赏字词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这类题往往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常见的提问方式是: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③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2、赏语句对诗歌语句的鉴赏,一般有如下角度:对句意的把握,对表达技巧和在结构上的地位的分析。

更多的时候是综合考查。

3、赏风格不同诗人的作品,或者同一诗人的不同时期的作品,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

鉴赏诗歌语言风格,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的赏析。

【典题分析】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上五盘岭①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畲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

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

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式探究】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官舍竹①王禹偁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3 .出师表》研讨课教案_11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3 .出师表》研讨课教案_11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技巧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翻译的明确的要求和掌握几种实用的技巧——留、删、换、调、补。

2、运用方法翻译文言文语句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略二、热身运动读下面的文言句子,给老师的翻译找错误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翻译:况且想要和平常的马等同不可以得到,怎么能让它跑千里呢?2、主人日再食。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主人一天吃两顿饭。

教师小结翻译错误的原因。

那么,文言文的翻译有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标准呢?明确标准、方法指导: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信”,翻译要准确无误,忠于原文。

“达”,就是通顺畅达,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习惯,没有语病。

“雅”,有一定的文采,用词造句比较讲究,优美自然。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留、删、换、调、补三、典型例题解析方法一:留——表示时间、地点、人名、官职等专用名称可直接保留在译文中。

例、翻译下列的句子1、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太守是谁呢?他就是庐陵郡的欧阳修。

2、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译: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郡守。

练习巩固1、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伤仲永》2、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出师表》3、陈胜者,阳城人也。

方法二:删——句中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可舍去不译。

例:翻译下列的句子1、夫战,勇气也。

译:作战,靠的是勇气。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练习巩固1、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他)停止工作走到天边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很久。

2、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

方法三:换——将文言词语替换成与它意义相同或相当的现代汉语词语。

(单音词——双音词,古义——今义,通假字——本字,词类活用词——活用后的词)。

例: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错误译文:率领妻子来到这走投无路的地方。

正确译文:率领妻子儿女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2、属予作文以记之。

错误译文:用属于我的作文记这件事。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 出师表》精品导学案(word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 出师表》精品导学案(word版)

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核心理论,提高学生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是当前教育教学研究所注重的重要环节之一。

2021年4月,教育部发布文件,对教育机构改革进行了深入和细致的解读。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作为一线教师,教育教学手段和理论知识水平是下一步需要进一步提高的重要能力。

本课作为课本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对核心素养进行了贯彻,将课堂环节设计进行了细致剖析,力求达到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理想状态。

22 出师表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结合背景领会内容大意。

2.疏通文意,积累常用的实词、虚词。

3.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新课标链接:“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习过程:一、资料助读:1.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

“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家喻户晓。

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

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2.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

“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3.背景介绍: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

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

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人教版新课标23课《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人教版新课标23课《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人教版新课标23课《古诗词三首》导学案人教版新课标23课《古诗词三首》导学案教材分析:《乡村四月》是南宋诗人翁卷所做的诗,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春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画了出来。

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夫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急、繁忙。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范成大的代表作品。

范成大六十一岁时,在石湖养病期间写下了六十篇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各十二首,总题“四时田园杂兴”。

诗篇把农夫的勤劳,淳朴的美德通过儿童天真活泼的举动不经意地呈现,更显童趣盎然。

《渔歌子》是一首词,是唐代的张志和,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

看,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飞去的白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然让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上,颜色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爽,可有心的又为它染上了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蒙蒙的烟雨之中,显得安静而美而好。

全诗动静结合,意境美丽,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得意的生活情趣。

学情分析:由于生活在乡村的孩子,对漂亮的田园风光已经司通见惯,因此,为课堂学习的精彩生成供应了平台。

学习目标:1、熟悉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激发同学对祖国诗词的喜爱之情学习重难点:理解诗词内容,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资源: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状况。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自由读题,说说题意,简介诗人及背景。

同学搜集相关资料全班相互沟通“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季节。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很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二十三课项脊轩志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二十三课项脊轩志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第二十三课项脊轩志[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知作者]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江苏昆山人。

明代官员、散文家,著名古文家。

归有光出生于一个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早年从师于同邑魏校。

嘉靖十九年(1540年),归有光中举人,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

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策》。

60岁中进士授长兴知县。

他重视教化,治政廉明。

每逢处理诉讼事宜,务明事实真相。

当时长兴县内盗贼极多,官府乱抓一批无辜者,他用计擒获盗首,使狱中蒙冤受屈者30多人获释。

因得罪豪门与上司,调任顺德(河北邢台)通判,专门管辖马政。

由大学士高拱、赵贞吉推荐,于隆庆四年(1570)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修《世宗实录》,卒于南京,卒年六十六岁。

归有光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

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又与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

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知背景]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

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轩,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

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

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本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知常识]1.志: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志,作为文体的一种,性质与“记”相似,但“记”通常用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等等;“志”则大都用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等。

《项脊轩志》名为记“物”,但内容以记“人物事迹”为主,故以“志”为名。

2.唐宋派:明代的一个主要文学流派,以明中叶的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

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文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23文言虚词学案目标 1.系统整理、掌握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掌握高频虚词“之”“其”“而”“以”等。

2.学会推断文言常用虚词的用法与意义的方法。

山东卷考虚词,并不回避已考过的虚词,其中____、____、____、____等虚词考查频率较高。

山东卷考虚词,是把虚词的______和______同时考。

山东卷考虚词,主要采用选择题形式。

选择题的每个选项分别由出自文段和出自______________的两句话组成。

1.“而”字用法辨析(1)怎样辨析并列、承接、递进关系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而”字的关系:A并列B承接C递进①蟹六跪而.二螯()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⑤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2)怎样辨析修饰、承接关系说出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修饰B承接①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③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④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⑤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⑥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⑦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⑧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2.如何辨析“以”的连词、介词用法说出下列句中“以”的用法。

①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不赂者以.赂者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秦亦不以.城予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焉”字用法辨析说出下列句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有鱼焉.,其广数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夫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置杯焉.则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者”的代词、助词辨析请用上面的方法辨析下列句中的“者”是:A代词B助词①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②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③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⑤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5.“与”的介词、连词用法辨析请用上述方法辨析下列句中的“与”是:A连词B介词①客亦知夫水与.月乎()②竖子不足与.谋()③去时里正与.裹头()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6.“其”的语气用法辨析请用上述方法辨析下列句中的“其”所表的具体语气。

①朽车奔索,其.可忽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其.李将军之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吾其.还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周公入贺武王曰:“王其.无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尔其.无忘乃父之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其”“之”作人称代词的特殊用法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文言虚词推断技巧①代入筛选法将虚词的某个义项代入句子中,挑选出最能使句子通顺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这是最主要的方法,几乎可以适用于所有的虚词。

②位置推断法有的虚词我们可以根据它在文中的位置来寻求它的规律。

如“其”字,作代词一般用在动词的后面。

如在句首。

当句子无主语时,它就是作代词,做主语;如句子有了主语,它就是语气副词。

又如“也”字,在句末一般帮助肯定、疑问等语气;放在句中,一般帮助停顿、舒缓语气。

至于“焉”,更不用说了。

③删换法有些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

删除或替换后句意表达受到影响的一般是介词。

如“以”“者”等虚词,都可使用此方法。

④标志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判断句的标志是“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是“见”“于”“为……所”,宾语前置句的标志是“是”“之”等。

只要判断出其是哪类句式的标志,就可以找到它的意义和用法了。

当然,推断只是推断,它只是一种辅助方法。

确定其意义和用法,关键还得看具体语境。

听课记录:一、课内专练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犹且从师而问焉.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B.⎩⎪⎨⎪⎧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十娘因.见鸨儿贪财无义,久有从良之志 C.⎩⎪⎨⎪⎧妇啼一何.苦豫州今欲何.至 D.⎩⎪⎨⎪⎧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若属皆且.为所虏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B.⎩⎪⎨⎪⎧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C.⎩⎪⎨⎪⎧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慎勿为.妇死,贵贱情可薄 D.⎩⎪⎨⎪⎧遽扑之.,入石穴中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汉四年,遂皆降,平齐。

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

原为假王便。

”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

不然,变生。

”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1.下列加点词与例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 A .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 B .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 C .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 D .善遇之.,使自为守 2.下列加点词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 A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B .皆以美于.徐公 C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D .他日,见于.王 3.下列加点词与例句中的“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旦暮望若.来佐我 A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C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D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4.下列加点词与例句中的“乃”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A.无伤也,是乃.仁术也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度我至军中,公乃.入D.乃.赏成,献诸抚军5.下列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因”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不如因.而立,善遇之A.无恒产,因.无恒心B.我欲因.之梦吴越C.不如因.而厚遇之D.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6.下列加点词与例句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何以假为.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B.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C.君为.我呼入,吾当兄事之D.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三、课外综合练阅读下文,完成1~5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