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官与公仆
马克思主义第六章教案
第六章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规律(教案)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三、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四、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与生产力标准第二节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二、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三、社会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第三节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加速发展的强大杠杆一、科学技术的特征和功能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三、现代科技革命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四节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第六章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规律人类社会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那么社会发展的动力在哪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原因在于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自觉地投身于人民群众改造世界伟大实践活动之中。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社会发展动力是一个包括多因素、具有多层次的综合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最深层次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并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发展过程的始终;它制约着其它各种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及面貌,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变。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根本的矛盾。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构成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它们的发展变化情况也不一样,其中,直接作用于自然界的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它处在经常不断地发展变革的过程中。
在生产力的系统里,通常是生产工具先发生变化,而后其他要素也跟着发生变化。
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也经常发生变化,但同生产力比较起来,生产关系的系统则是相对稳定的。
《人民公仆观后感》
《人民公仆观后感》焦裕禄,一个中国人民熟悉而亲切的名字,他是人民公仆的榜样,也是中国人的道德楷模,更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
虽然他离开我们四十多年了,我们却从未停止对他的呼唤。
焦裕禄,1946年参加共产党,1962年调至河南兰考县任第二县委书记,后任县委书记。
在河南兰考面临三年自然灾害最严重的一年,他响应党的号召,调至兰考担任工作。
1963年元月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禄临时召开县委会。
他没有宣布议程,而是把大家带到火车站,去目睹成批成群灾民逃荒的令人痛心的场面……有着同样逃难经历的焦裕禄下了决心,就是拼上身家性命,也要把兰考的“三害”治住。
他毅然把消极的“劝阻办公室”改建为积极的“除三害办公室”,先后抽调了120多名干部、老农和技术人员,组成一支“三害”调查队,在全县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工作。
许多同志考虑到焦裕禄的病,劝他不要参加野外调查了,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为此,他多次住过老饲养员肖位芬的牛屋,向他讨教治沙的“真经”;他同新分到林业局的两位大学生交朋友,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鼓励他们做泡桐研究。
每当风沙最大的时候,也是他带头下去查风口、探流沙的时候;雨最大的时候,也是他带头冒雨涉水、观察洪水流势和变化的时候。
他就是在这种流动的“办公桌”上认识了兰考,找到了治理“三害”的具体方法。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这句话细察其意,就是强调领导者要多动脑筋,重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
只有这样,方能取得指导工作的发言权,拟出切合实际的工作方针,说出令人折服的道理。
焦裕禄的这句话,强调的不仅是领导干部的工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倡一种求真务实精神。
焦裕禄对同志对人民满腔热情。
他常说,干部不领,百姓掉井;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
他的心里装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被肝癌夺去了生命,年仅42岁。
“人民公仆”的历史由来与现实意义
“人民公仆”的历史由来与现实意义2013年05月08日09:29 来源:党建网-中国纪检监察报没有“公仆”的时代:以古代中国为例,家国同构,官父民子所谓“官”“民”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本源上讲就是“仆人”与“主人”的关系,而绝不是后来被长期“异化”的那种所谓“官父”与“民子”的关系,在原始的氏族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统治,也没有压迫奴役,因而那时的天下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公天下”(《礼记·礼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长幼侪居,不君不臣”(《列子·汤问》),“未有君臣上下之别”(《管子·君臣》)的平等关系。
而对作为公共权力的执行者、管理者和服务人民的氏族首领的去留,则是通过召开氏族会议这种“民主集会”的方式,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实行的是“选贤与能”的直接选举制度和“流共工于幽州”(《尚书·尧典》)的直接罢免制度。
那时的氏族首领虽无“公仆”之名,但他们做的却是“公仆”之事。
因此,这种制度是一种没有任何等级秩序和阶级属性的民主政治,曾被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和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称为“原始的民主制”和“自然的民主制”。
但是,随着氏族社会的解体,一种“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私天下”(《礼记·礼运》)出现了。
与此同时,原来那种“首领”与“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也从原来的主人与仆人、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被私有制的产生和国家的形成所完全颠倒。
以中国古代史为例,在整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始终都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
因此,进入奴隶制时代以来的古代社会,就完全变成了一种以私有制、世袭制、家长制、委任制为主要特征的“家国同构”社会。
家庭的道德伦理就是国家的道德伦理,因而治家与治国是相互贯通的。
治家实行的是世袭制、家长制和委任制,而治国也同样实行的是世袭制、家长制和委任制。
关于大公无私的故事、事例_作文
关于大公无私的故事、事例1、历史上大公无私的人——包拯包拯为人大公无私,不谋私利。
他一生俭朴,即使是当了官,有了地位,衣食住行及生活习惯,也和普通老百姓差不多。
包拯曾经写过一则家训,刻在家中壁上。
家训的全文是:“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也就是说,包拯严厉要求后代不贪不好,不要欺负百姓,如果有人不如此做,那么,就不是包家子孙,死了之后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坟。
这一著名的家训,体现了包拯不谋一家一族之利的高尚情操。
这种情操,并不是包拯故意做出来,以示自己清高,而是他一生的行动准则。
早在庐州家乡做官时,包拯就以无私而远近闻名。
包拯作了父母官,他的亲戚乡里都很高兴,认为从此有了靠山。
然而,铁面无私的包拯秉公办事,即使是自己的亲戚犯了法,他也是执法如山。
这样,包青天的名声大震,包拯死后,其威名传播四方,有一个官员,是少数民族,归顾了宋朝。
这个官员对宋神宗说,他听说包拯是忠臣,我没有别的要求,请准许我改姓包。
宋神宗同意了,将他改姓名为包顺,传说边境士兵抢了一位妇女。
那位妇女急了,说自己是包拯的孙女。
那妇女病了,有一个巫女听说之后,装模作样地折腾一番,便大骂是谁欺侮了我的孙女,并且要限十天之内将那妇女放了。
人们认为那巫女真的是包拯的化身,叩头跪拜之后,立即将那妇女放了。
2、关于大公无私的故事春秋时,有一天,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县官缺额,你看派谁去最合适?”祁黄羊想了想,说:“派解狐去最合适!”晋平公觉得很奇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要推荐他?”祁黄羊答道:“你只问我什么人最适合这个职位,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晋平公采纳了祁黄羊的意见,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
果然,解狐很有作为,为当地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受到人们的称颂。
有一天,晋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位法官,你看谁能胜任?”祁黄羊回答:“祁午最能胜任!”晋平公说:“祁午是你的儿子,你推荐自己的儿子,不怕人家讲你吗?”祁黄羊说:“你只问我谁可胜任法官,并没有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祁午当了法官后,非常称职,深受人民的爱戴。
“人民公仆”提法的历史由来
( 列 子 ・ 问 》 的 平 等关 系 。而 对 作 为 公 《 汤 )
奴 隶 制 时代 以来 的古 代 社 会 , 一 种 是
共 权 力 的 执行 者 、 理 者 和服 务 人 民的 氏 以 私有 制 、 管 世袭 制 、 长制 、 任 制 为 主要 家 委 家 的 这 族 首 领 的 去 留 , 是 通 过 召 开 氏族 会 议 这 特 征 的 “ 国 同 构” 社会 。 个 社 会 的 最 则 种 “ 主集 会 ” 民 的方 式 , 照少 数 服 从 多 数 高 道 德 准 则 就 是 “ 纲 五 常 ” “ 君 孝 按 三 与 忠 的原 则 , 行 的 是 “ 贤与 能 ” 实 选 的直 接 选 举 父 ” 。家 庭 的道 德伦 理 就 是 国家 的 道 德 伦
式提 出等 三 个 不 同层 面 , 面 系统 地 考 察 了“ 民公 仆 ” “ 会 主 人 ” 法 的 历 史 由 法 。 来 , 代刘 向在 其 所 著 的《 序 - 全 人 扣 社 提 后 汉 新 杂 来 , 出 了政 治语 境 的 历 史 变迁 扣继 续 以“ 指 父母 官 ” 自居 的 荒谬 。
过 母 系 氏 族 社 会 和 父系 氏族 社 会 , 由于 那 雅 》 。 因 此 , 着 氏族 社 会 末 期 的 “ 让 ) 随 禅
但 是 , 古 代 社 会 , 专 制 政 治 根 本 在 与 对 立 的 原始 民主 制 所 留下 的星 星 之 火 , 并
未 因 专 制统 治 的 长 期 横行 而熄 灭 : 在奴 隶 制 时 期 , 古 希腊 、 罗 马 的 民主 政 治 在 有 古
邵式平的公仆情怀
邵式平的公仆情怀同志是赣东北根据地的重要创始人,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江西省省长16年,直至逝世。
今年是邵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我们编发这篇文章,与读者们一同怀念他。
——编者“要让死者有所安、老者有所养、幼者有所教,这是我的理想”新中国成立之初,江西大地上满目疮痍,民生凋敝,百废待兴。
一次,邵式平考察路过弋阳横峰交界的朱家坎村,被群众认出,“你不是…阎王‟同志吗?”群众立刻围拢过来,号啕大哭:“见到你,我死也安心了。
”这情景,令邵式平久久难以平静。
回南昌后他立即致信李富春,叙述当时情景,动情地说:“就这样一句话,我感觉到群众是把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我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能有什么更多的话呢!”“如何使这样的群众更快地医好过去的创伤,如何更快地使他们享受一些胜利的幸福呢?要使死者有所安,老者有所养,幼者有所教,这就是我当时的理想。
”邵式平言信行果。
为了在战争废墟上建设人民的新江西,尽快使死者有所安,老者有所养,幼者有所教,邵式平在党中央和省委的领导下,亲率慰问团,深入老区慰问,访贫问苦,抚恤救助。
在南昌建立革命烈士纪念堂,在全省各地建立革命烈士纪念碑(塔);在全省各地兴办敬老院,邵式平还特别指示在敬老院前面要加上“光荣”二字;在迅速恢复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同时,在南昌和老区创办了革命烈士子弟学校、工农速成中学、“八一”革命干部大学,积极寻找招收烈士子女入学,以后又创办了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为广大工农及其子女入学开辟广阔道路。
为了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邵式平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积极防治血吸虫等职业病、地方病;建设老区,妥善处理山林纠纷等历史遗留问题,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上世纪50年代,江西的民政、老建、血防等多项工作受到中央表扬。
1959年,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曾风趣地对邵式平说:“有人叫你邵大哥,有人叫你邵阎王,你到底是大哥还是阎王?我看,你对人民群众是大哥,对敌人是阎王。
”毛泽东目光如炬,风趣幽默。
如何做一个人民满意的好父母官,怎样做一个合格个人民公仆
• 4、弘扬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
领导干部的作风,是其内在素质的充分表现,是其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反映。弘扬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是 服务群众的要求。领导干部应当从讲政治的高度,自觉做到重 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 谋发展。不拍着脑袋制定政策,不在文件堆里寻找答案,不浮 光掠影,不做表面文章,把党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 本单位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 3、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相联系。
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 养和力量;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把服务人民群众、造福 广大百姓作为最高境界,将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诚心 诚意为人民谋利益,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 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
二、对政府公职人员的自身素质要求?
1、要端正心态,明确职责,把握道德标准,办 好事,办实事。
工作中,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身份,要知道为什么能在这个岗 位上,要怎样才能履行好岗位职责。心中要明白,是人民给了这 个机会,赋予了相应的责任与义务,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骨干, 更是人民公仆。当好公仆,树好形象,是党对领导干部提出 的高要求。领导干部只有时刻不忘自己的公仆本色,才能履 行好自己职责,得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在领导岗位上有所 作为。
2、正确对待和行使手中的权力。
公职人员在岗位上掌握着各种权力,能否当好人民公仆,检验 的标准是能否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公职人员必须懂得这样的 真理: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属于人民。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绝不能用来为个人或少数人牟取非法利益。正确对待和行使手中权 力,要求树立正确权力观,破除“官本位”思想,不断增强权力运 行公开性和透明度,做到阳光决策 、阳光行政、阳光监督,使权力 运行全过程、全方位处于阳光操作之下,从而避免权力运行失范。
如何做一个人民满意的好父母官,怎样做一个合格个人民公仆
2、正确对待和行使手中的权力。
公职人员在岗位上掌握着各种权力,能否当好人民公仆,检验 的标准是能否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公职人员必须懂得这样的 真理: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属于人民。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绝不能用来为个人或少数人牟取非法利益。正确对待和行使手中权 力,要求树立正确权力观,破除“官本位”思想,不断增强权力运 行公开性和透明度,做到阳光决策 、阳光行政、阳光监督,使权力 运行全过程、全方位处于阳光操作之下,从而避免权力运行失范。
二、对政府公职人员的自身素质要求?
1、要端正心态,明确职责,把握道德标准,办 好事,办实事。
工作中,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身份,要知道为什么能在这个岗 位上,要怎样才能履行好岗位职责。心中要明白,是人民给了这 个机会,赋予了相应的责任与义务,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骨干, 更是人民公仆。当好公仆,树好形象,是党对领导干部提出 的高要求。领导干部只有时刻不忘自己的公仆本色,才能履 行好自己职责,得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在领导岗位上有所 作为。
树立良好的父母官和公仆形象
• 1、从政府部 门 分析 • 2、从公职人 员 自身分析
一、对政府的要求有哪些?
• 1、抓组织学习,提高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意识和能 力。
组织政府人员学习毛泽东同志《为人民服务》以及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 同志关于树立群众观点、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论述;,从“提升个人能力,服务 人民群众”出发,积极学习中央、省、市、县的各项决策部署要求广大干部牢记 职责使命,牢记群众重托,顺应发展要求,提升素质能力,全心投身事业。
• 对于那些在岗位上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生命不止、 奋斗不息的勤政廉政的好父母官,合格的公仆百姓 会永远铭记;然而不得不感叹,有些人也许在另一 个世界里忏悔,也许是在监牢中反思。他们留给家 人的是屈辱和泪水,留给后人千古骂名,留给自己 的是无尽的悔恨。
做人 为官 为民
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上个世纪60年代,县委书记焦裕禄的模范事迹曾传遍神州大地,激励着千千万万干部群众忘我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90年代地委书记孔繁森无私奉献的宝贵精神,再次在党员干部中形成了强烈的震撼,成为人们争相传颂和学习的典范。
进入新世纪,正当我们以新的精神风貌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之际,又出现了一位焦裕禄、孔繁森式的好干部---郑培民。
他感人至深的事迹,谱写了新形势下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当好人民公仆的动人篇章。
郑培民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是每一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的榜样。
“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这句发自郑培民内心的话,在他身上得到了最真实的体现,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
这句看似朴实的话语,更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党的领导干部做人、为官、为民之道的高度浓缩。
做人,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只有先做人,才能做好官。
郑培民同志虽处高位,但从不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在工作上讲政治、讲大局、讲原则,求真务实,不做表面文章;对待同志公道正派、光明磊落,当面批评人,背后保护人,不搞团团伙伙,不居功诿过,敢于承担责任。
当组织上决定把郑培民从经济发达的湘潭调到经济比较落后的湘西工作,他二话没说,表现了他不计个人得失的名利观;他在湘西的两年多时间,跑遍全州218个乡镇、住过30多个乡镇,表现了他埋头苦干的苦乐观;在九八抗洪中,他亲临一线指挥,平均一天只睡两个小时,还身患重病,直至抗洪胜利,表现了他为党为人民的利益不惜一切的生死观;他在湘西工作坚持自费回家,往返火车票自己掏腰包,从不让妻子和孩子坐自己的公务车,表现了他清正廉洁的公私观;他敬重妻子、关爱妻子,表现了他正确的婚恋观。
作为党的一名高级干部,他不仅在大是大非面前经得起考验,而且在小节上能够固守操节。
工作调动,儿子升学,女儿出嫁,个人爱好等,他从不张扬,坚持“不给别人一点送礼的由头,不让自己有半点腐败的念头”,始终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最新国家及各省区公务员面试真题及解析(绝对经典)
最新国家及各省区公务员面试真题及解析(绝对经典)1.有的乡镇干部自称是父母官,你怎么看?【解析】综合分析类【考核核心】综合分析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答题主线】点题+破题+解题【华图答案】乡镇干部自称为父母官,对这个现象我是这么来看的:首先,乡镇干部是我们基层政府的代表,是应该代表最广大基层群众利益的,应该是我们政府干部里最基层的人民公仆,他们和老百姓接触最多,服务最直接,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们为“父母官”,是对他们的肯定。
其次,自古就有百姓称呼廉洁、正直、为民办事的好官为父母官。
父母官就是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民做事,维护人民的权益,增加人民的福祉,在人民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敢于保护,甚至牺牲自我利益。
一句话,父母官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
再次,父母官的称呼不是自称的,它需要人民的内心认同。
那些自称为父母官的乡镇干部或许没有理解“父母官”的真实含义,颠倒了自己和人民的关系。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必然导致脱离人民群众,忘记自己的地位,和我们国家建设服务型政府背道而驰。
应当引起我们的警觉。
总之,作为一个公务员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地为百姓做事,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做一个真正的“父母官”。
【华图专家点睛】这道题目从某种意义上是一个自我认知类的题目,特别是如何正确看待“官”,从而间接考查考生的权力观和价值观。
2.组织一次活动。
【解析】计划组织类【考核核心】计划组织类【答题主线】事前计划+事中实施+事后总结(因没有活动的主旨,所以针对不同的主旨把内容加上即可,在此略)3.你做了一件事情(或者写了一份方案),镇长赞同,书记不赞同,你怎么办?【解析】沟通协调类【考核核心】沟通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答题主线】冷静+反思+沟通+扬弃【华图答案】由于每个人的观点和经验不同,对于同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结论,我想这是很正常的事情,镇长和书记从不同的角度对我的方案提出了个人的建议,虽然没有达到统一,但是我认为这都是对我工作的一种支持。
人民公仆例子素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人民公仆例子素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写作以下内容:"人民公仆"是指那些忠于职守、为人民群众务实、奉献社会的优秀公务员或政府工作人员。
他们以自己的无私奉献和辛勤工作,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日常工作中,他们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重,秉承以人为本、依法行政的原则,为人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本文将围绕人民公仆的概念展开,通过两个具体的案例来说明他们的价值和影响力。
每一个人民公仆都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和服务的象征,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奉献,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
通过引入人民公仆的概念,本文旨在弘扬社会正能量,赞颂那些默默无闻、默默为人民服务的英雄们。
通过具体的例子,我们将看到人民公仆们的崇高品质和卓越表现,他们为社会带来的正面影响力是无法估量的。
本文将首先介绍第一个人民公仆的背景和贡献,进一步阐述他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为社会做出改变。
紧接着,我们将介绍第二个人民公仆的背景和贡献,展示他的重要价值和影响力。
最后,通过总结这两个人民公仆的影响力和价值,我们将更深刻地认识到他们对于社会进步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本文旨在呼吁社会对人民公仆的理解和尊重,进一步激励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人民公仆的行列中。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整体组织和分章节的安排。
本文将通过两个人民公仆的例子来阐述人民公仆的重要性和价值。
具体来说,文章的结构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引言:在本部分中,首先概述人民公仆的概念和作用,介绍他们为人民服务的职责和使命。
然后,说明文章的结构和目的,让读者对接下来的内容有一个整体认知。
2. 正文:本部分将通过介绍两个具体的人民公仆来阐明他们的贡献和重要性。
每个人民公仆将分为两个子部分:2.1 第一个人民公仆例子:- 背景介绍:介绍该人民公仆的身份背景、职务和所属单位等基本信息,让读者对他有一个初步了解。
父母官和牧民官以及公仆
父母官和牧民官以及公仆父母官和牧民官以及公仆张鸣在过去的时代,直接管老百姓的地方官,有两种别称,一是父母官,一是牧民之官。
父母官这个称谓是人人耳熟能详的,因为现在还在这么叫,即使生活在北京这个地方,如果你家乡的领导来了,找到你的门上,吃饭的时候,给别人介绍,十有八九都会说:这是我的父母官。
牧民之官,古代叫的比较多,甚至地方长官干脆就被称为“牧”,大的是“州牧”,小的是“县牧”,刘备被曹操赶出豫州,皇皇然若丧家之犬,投奔荆州牧刘表,刘表将他在新野小县安置,不久就传出歌谣: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不知道是老百姓自己编的,还是有人授意,但至少让我们知道了,刘备曾经做过一县之牧。
当然,古人“牧”长“牧”短的,属于思想觉悟不高,现代的人们,无论是坐在官的椅子上的,还是没坐在椅子上,一般不会这么说了,但是心里是否还会这么想,不好说。
这两种别称,分别代表着两种含义,父母官意味着治下的老百姓是官的儿女,牧民之官则意味着老百姓是某种动物,简单地说就是家畜,一种被人驯化的动物。
家畜不用说了,牧的时候必须带上鞭子,对害群之马必须严加整治,即使那些温顺听话的,碰上牧人(应该是官)心情不好,没准也要挨上几下。
至于儿女,咋一听似乎有点温情,但在古代社会,父母对于子女拥有近乎绝对的权力,想要你死,即使毫无道理,做父母的也不会因此而抵罪,没饭吃的时候,把子女卖了换吃的,也天然合理。
所以说,做老百姓的,无论是为人子女,还是为人牲畜,都处于绝对卑下的地位,日子都不好过,只是由于父母和子女,好像还有点亲情在,所以,人们更乐于把官老爷奉承为父母官。
进入民国之后,有关官的另一种称谓出来了,那就是所谓的“公仆”。
按当时时髦的说法,上至总统,下至县长,都是人民的公仆。
做了民国大总统的,无论是孙中山还是袁世凯,都说自己是四万万人(当时全国的人口)的公仆。
比起前两种称谓来,“公仆”是最不实在也最不贴切的叫法,因为在实际上,没有哪个官真的以为自己是“仆”,也没有哪个老百姓吃错了药,真的把官当成“仆”,人家还是老爷。
公仆本色——再读《红色家书》有感
标准,并不以私人关系的。
谁犯了罪,即使是怎样有功的人,也不能马虎了事。
”陈毅在1962年4月10日致哥哥陈孟熙的信中讲道:“要想办法,自力更生节约,千万千万告诫家中人等。
”几位革命志士对亲属的叮嘱,为党的干部弄清楚“我是谁”的问题提供了参照的样板。
全面回归公仆本色,就要回归为民务实清廉、为党分忧尽责的政治操守。
回归务实清廉的优良作风,就是要深入基层调研实践,不情谊对待人民,教育人民”。
邓颖超在1954年1月24日致侄子周尔均的信中要求他:“你必须加强党性的锻炼,克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不断地为着党员的八条标准而奋斗,不要辜负了光荣的共产党员的称号。
”几位革命志士对家人的要求,为党的干部弄清“怎么做”的重要问题提供了学习的蓝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
(责任编辑 王 玉)。
古今父母官与青天大老爷
青天大老爷在我国古代就有“拨云雾而见青天”之说,意为官员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为民做主。
而百姓在状纸中通常以“号泣青天大老爷明鉴”之类的用语结尾,充分表明百姓把希望寄托在“青天大老爷”身上的情结。
说包拯是包青天就是因为他执法刚正、铁面无私,而把包拯视为“青天大老爷”有着久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渊源,作为开封府尹,天子脚下,各种各样的奸滑之徒云集在这里,是最难当的官,但据宋人笔记《癸辛杂识》说,开封府的厅壁上刻有历任府尹的姓名,只有包拯的姓名被人们反复抚摸,形成很深的指痕,说明宋代人就对包拯这位开封府尹怀有特别的敬意。
在古代,朝廷权贵及其子弟横行不法,鱼肉百姓,人民有冤无处申,有理不能讲,只好盼望一位青天大老爷从天而降、刚正不阿、秉公执法、惩处贪官污吏及其爪牙,为百姓主持公道。
到明代后期,阶级矛盾激化,像侮瑞那样的正直官员,敢于惩处退职宰相徐阶的不法子弟,也就会引起轰动。
进人清代,统治者鉴于官场乌烟瘴气,不得不提倡整顿吏治,大肆宣扬清天大老爷的公案小说如《施公案》、《彭公案》等也就相继出现,这些公案小说的共同点,是一位秉公执法的清官,在几个侠客的帮助之下,不畏权贵,除暴安良,维护朝廷法纪,既是爱民如子的青天大老爷,又是清正廉洁、忠于朝廷的良臣。
因此,包青天这一类清官良臣形象,既受统抬者的青睐,又受老百姓的爱戴,统治者看重清官,是因为官员横行不法,败坏吏治,对维护封建政权极为不利。
树一两个清官形象,则可以给朝廷装潢门面,也可以对横行不法者有一点威慑作用,还可以使百姓以为皇帝英明。
老百姓喜欢清官,是因为他们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根本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也没有能力与权贵恶势力抗争,只好把希望寄托在为民作主的清天大老爷身上。
清天大老爷,从本质上说是封建政权所理想化的忠良之臣,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政权,保护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他们可以惩办几个恶徒,却不会减少人民所受的封建统治、压迫之苦,而是要人民规规矩矩地接受统治者的奴役。
公仆三字经
公仆三字经
【最新版】
目录
1.引言:介绍《公仆三字经》
2.《公仆三字经》的内容概述
3.《公仆三字经》的作者背景
4.《公仆三字经》的主要思想和价值观
5.《公仆三字经》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6.结论:总结《公仆三字经》的价值和启示
正文
《公仆三字经》是我国古代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著作,它以简洁明了的三字经形式,阐述了为官者应具备的品质和行为准则。
《公仆三字经》的内容概述主要包括:忠诚、公正、勤政、爱民、清廉等五个方面。
其中,忠诚是指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公正是指对事务处理的公正;勤政是指官员应勤奋工作,为民服务;爱民是指关心民生,体恤民困;清廉是指为官清廉,不贪污受贿。
《公仆三字经》的作者背景,目前尚无确凿的证据,但据推测,可能是明朝的一位退休官员。
这位作者以自己丰富的从政经验,结合古代儒家的政治思想,创作了这部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
《公仆三字经》的主要思想和价值观,是对古代儒家政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它倡导的忠诚、公正、勤政、爱民、清廉等价值观,不仅是为官者的行为准则,也是对每一个公民的道德要求。
《公仆三字经》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想官员的形象,对于古代社会的政治清明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对于现代社会,它也提供了一种官员的行为规范,对于反腐倡廉,建
设廉洁政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身份与中国文化[整理]
身份与中国文化[整理]在某种意义上,中国社会是一个具有等级结构的大亲属系统。
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在这个亲属等级序列中有一个位置。
最有意思的是,这种位置未必直接与一个人、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有关。
例如古代的商人富甲王侯,社会地位始终很低(有点像现在的个体户)。
中国商业资本不能独立发展出资本主义,这是原因之一。
理解了这一点,就会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
从历史来看,中国的政治关系形成了一个金字塔,皇帝是君父,而他手下的大臣们,是我们这些臣民们的叔叔、伯伯,反过来呢?百姓是他们的子民,这样一来,我们就把我们的政治关系,变成一种家族性的关系,反过来,在一个小小的县城里也是如此。
县城是这个家族关系的又一个投影,县官和我们的关系应该是一种政治性的关系吧!不!我们管他叫作老爷,这还是不够,叫父母官。
什么叫父母官呢?我们是他的子民。
那个衙役,大家知道,凡是做官的都管他们叫老爷,老爷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一定要把一个标志着亲属辈分的称呼转化为一个政治上的称呼。
你叫他衙役不好吗?或者叫他的职务不好吗?不!我们要叫他老爷,或者叫他大爷,这是在清朝直到民国时期都是很常见的。
见了那个兵,大家管他叫作老总,前面加一个老字,老字是什么意思?就是要把他们的辈分给抬高一级,因为什么?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中国文化就是这么一种亲族关系,然后按照这个亲族关系中你所处的辈分身份决定你的地位。
我们今天已经是社会主义人和人的关系,已经是完全新型的了。
不,这种关系在我们日常生活里常见极了。
刚才我讲的政治关系是一种,还有大家想一想,你进了一个单位,凡是比你大的,你叫什么呢?叫叔叔、阿姨、伯伯。
一种亲族性的称呼,这种称呼在西方不可想像。
西方人在工作的正式场合,见了他的父亲都管他叫名字“约翰”或者别的什么,绝不把亲族性的关系引用到工作上来。
我们相反,我们把这种亲族性的关系渗透到我们的一切场合。
最可笑的一件事,就是报纸上写过很多文章,说:现在老听不到人和人之间叫同志,光听到人们一见了面叫“师傅”,或者在北京站,你见了外地人,叫你“大哥,大兄弟,大姐”。
谈父母官的散文范文精选
说起父母官来,不得不将汉古人召信臣和杜诗拉出来,自两人以后世俗将主管一方的官吏称为父母官很是有些不适宜的。
有些可比召、杜,有些冠于父母那召、杜二人未免有些枉生了,将那些“伪父母〞为官之道,所做之事比与召、杜,谓之为龟孙子是一点也不冤枉的。
西汉元帝时,南阳郡有一太守,名唤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人。
“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策,“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
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于民家,少有安闲之时,使得南阳“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
“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
时隔缺乏百年,至东汉武帝刘秀建武七年,南阳郡百姓又幸运遇一好太守,名曰杜诗,字君公,少有才能。
担任郡功曹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
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自此“父母官〞这一尊称便广传后世。
召父杜母之功绩分别载于?汉书·循史传?、?后汉书·杜诗传?流芳人世。
究“父母官〞一词来源,观后世为官一方皆称父母,叩心自问愧乎?有人为官居功近利,只要政绩不管百姓疾苦,资源被空前绝后的开采,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百姓苦不堪言。
有的划地拍卖,大量侵食耕地,使之荒芜多年民不得种。
有的强迁民居,怨声载道。
有的中饱私囊,投机钻营,拉帮结派,顺我昌逆我者亡。
决策时拍脑袋,行动时拍胸脯,出了问题拍屁股。
用人不察,凭关系,一时间流行什么“年龄是个宝,学历作参考,关系最重要,能力算个鸟。
〞“对上级甜言蜜语,对舆论豪言壮语,对外宾花言巧语,对百姓谎话假语,对同事流言蜚语,对下属狂言恶语,对情人甜言蜜语,对自己胡吹乱语〞。
种种行径怎配父母?孙子不如,只能谓之龟孙子了!败党形象,毁我长城,乱国之纲常!从古到今也有许多好官,包拯、况钟、海瑞、汤斌是古代父母官的杰出代表,被历代百姓传颂。
焦裕禄、孔繁森等是我们当代的父母官,人们永远念怀他们。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母官与公仆
谢立勋
这两个称呼都是我们现实中对有权力的官员的称谓,二者在当代指代的意义上来说没多大的区别,不过在意识深处或表现的内涵却有大不同。
粗浅地说,我们往往喜欢公仆,因为他们是为主人服务的。
而父母官则往往有高高在上的内涵,让人不可亲近。
因此我们当代喜欢听公仆,而往往忌讳说父母官。
其实在现实中,二者也许有完全与我们意识相悖的内涵和预示。
对儿女要求严格的父母,往往是最痛爱儿女的,所谓爱之深则责之也切。
因为他们一是尽责,二是从长远关爱。
那些大户人家因忙于自己的目标或沉溺于自己的家当,往往对对儿女疏于管理,或有些纵容和放任,他们不是从内心深处关心,而只注重表面的东西,结果常常害了儿女的成长和前途,这也是富不过三代的原由。
其实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最衷心的爱,是永远的爱,因此才会有严责和叨唠。
父母官也就是将百姓看作儿女,儿女没饭吃,过得有危险,做父母的最痛心,绝对不会让自己独享为数不多的物质,而让子女们干望着。
如果一个官员将百姓当作自己的儿女看,才会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面乐的思想境界。
这样的父母官是不是会更尽心尽力,只希望百姓们好起来。
表面上看起来父母官是将百姓看低了,实际上真正能称得上父母官的,却是难得的好官。
因此新中国前三十年官员与百姓的鱼水情堪比父母与儿女的血缘情。
公仆,我先不说现实意义上的这个称谓,先说说古代的主人与仆人关系。
在古代有忠仆,赵氏孤儿可算一例。
但主人与仆人的关系多不如父母与子女之间真切实在,仆人们虽然有主荣仆贵的思想意识,但这毕竟不及血脉相连的关系。
因此当主人荣贵时,仆人也许会尽一个仆人的责任;但当主人不贵不荣时,仆人们则往往会另有新的安排,甚至还有发主人枯难之财的;有的甚至在主人还兴旺发达之时,也想从中搞一点鬼,以肥自己的腰包,这在历史上不乏其例。
这一点我们在现实中也多有报道,有一些保姆趁主人上班之时,就将主人家贵重的东西洗劫一空。
有的保姆当主人不在时,为了自己的安乐,而可以将可爱的小孩受虐,或是让婴儿吃安眠药安睡,好乐得自在。
当然也有好的保姆,她们能勤勤恳恳地为主人办好事,但真正能放心的不在多数,而要提防的则往往占着大多数。
那么作为当今称之为公仆的官员,我们怎么看呢?
毛泽东时代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因此那时的公仆能尽一个公仆的职责,处处为人民群众着想。
那个时候作为主人的人民群众不满意的官员,一定是当不下去的。
也就是公仆要看人民群众这个主人的意见和眼色,因此他们能尽力办好自己应该办好的事。
毛泽东逝世后,自从厂长经理负责制的落实,官本位意识形成了,人民群众的主人地位逐渐没有了,公仆们则另有打算了,他们变换着法子,名曰改革,将主人所享受的全民资产逐渐变到了那些公仆手中,因为主人没落了,仆人就可任意行事了。
因此国家的主人——人民群众的全民资产逐渐演化成了公仆个人的了,至于作为主人的人民群众怎么样,有时仆人也作出一点姿态,表示感恩而施舍一点给曾经的主人,从而让社会看到这个公仆是义仆,是好人。
殊不知主人的地位降低是仆人们的得意之作,而往往主人还难觉得仆人之坏。
我们现实中这样的好人太多了,因此人们不会觉得公仆有什么不好。
为什么
门难进脸难看,这是没内涵的仆人得志后的常规表现,也是所谓再不要看群众的脸色办事了的思想起作用。
为什么衙门不作为,这也是仆人们在现实中羡慕曾经主人表面风光享受的一面,而不曾看到主人操劳辛苦的一面的原因。
为什么人民群众的疾苦对于许多官员来说就是视而不见,因为仆人阴暗的心理就是想看曾经的主人的好笑。
我内心中希望严苛的父母官,虽然严厉,但父母官一定能让我们能获得一种大家庭式的轻松和庇佑。
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女永远是父母心中的牵挂。
记得毛泽东时代,一个人只要干好了本职工作,单位领导就不必要下属员工再去考虑社会和生活上方方面面的应对了。
今天官员是公仆,一个员工干好了工作,面临生活上的一些问题,那是主人自己的事,我们公仆能干什么?少操主人的心,乐得公仆轻松愉快。
正因为如此,我才写了《压力成了国人幸福指数低下的总原因》一文,曾经的主人在现实中压力太大,只做好本职工作是不够的。
当今一个人不干好工作,就没有饭吃,干好了工作,还要应酬社会上各种名目的烦恼。
哪怕你智商高,但情商低,你仍会有许多莫名的哀叹和烦恼。
父母痛儿女就像路途一样长,而儿女痛父母只有扁担长。
那么仆人关爱主人,是否会超出儿女关爱父母呢?那么应该说仆人关爱主人比扁担更短!看来我们不要公仆,我们需要父母官。
让我们百姓能在父母官的庇佑下,过得轻松愉快,少应对一些社会的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