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五单元第21课《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第21课《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诗中的生字、生词,整体把握诗歌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和韵味,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怀才不遇的孤独、悲壮。

二、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感受,互相启发。

3. 情境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和诗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理解: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4. 品味: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关键词句,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技巧。

5. 拓展:介绍陈子昂的其他诗歌,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其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作者介绍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年时性格豪爽,好学不拘小节。

从十八岁开始,他遍游北京长安和西蜀各地,二十二岁时考中进士,二十六岁时因主持贡举而得罪权贵,被贬为麟台正字,后升为右拾遗。

三十八岁时,因父老解官回乡,两年后继母去世,他居丧期间,庐墓三年,因哀毁而死。

陈子昂是唐代文坛的先驱者,他的作品反映了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登幽州台歌》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陈子昂由梓州射洪来到京都长安,次年三月,唐高宗在洛阳举行祭祀太上皇唐太宗的仪式,陈子昂奉命随从侍宴。

随后,唐高宗又将前往东都洛阳,陈子昂又随从前往。

唐高宗因病滞留长安期间,陈子昂多次进谏,还请求让自己担任参预政机、备纳顾问的内职,均未获准。

这一时期他心情抑郁,自己又无法施展才华,于是在长安度过了他的三十五岁生日后,便辞官回乡。

最新语文七年级下册 《20古代诗五首 登幽州台歌 》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3篇

最新语文七年级下册 《20古代诗五首 登幽州台歌 》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3篇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体味本诗阔大苍凉的意境。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3.初步学习欣赏诗歌的方法,培育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体味本诗阔大苍凉的意境。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难点:初步学习欣赏诗歌的方法,培育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预设:启发与涵泳品味相结合;查阅资料,拓展延伸。

四、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明晰方法请学生诵读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词,谈话导入新课。

读课文前面的《导语》讨论明晰读诗四步法: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结合课下注释,读通诗意;联系作者和创作背景,读出情感;感悟妙处,入情入境,化诵为写。

(二)初读诗歌读准字音学生大声朗读诗歌,然后推荐难读与难写的字词。

(三)再读诗歌读通诗意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意。

重点是理解“古人”“来者”“悠悠”“怆然”。

(四)联系背景读出情感联系作者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情感。

1、我对句感受最深,我读出了一个陈子昂。

陈子昂登临幽州台,面对无限的时空,不免产生一种孤寂悲凉之感,再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便产生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愁苦心情。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五)入情入境化诵为写1321年前,你就是陈子昂,你从军营里走出,登上幽州台。

写一写: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后入情入境自读诗歌。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提前印发给学生的材料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韵译】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赏析】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庭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这首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

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西征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登幽州台歌》的作者、背景以及创作背景;2.理解《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3.掌握《登幽州台歌》的基本要点和语言技巧。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互动讨论、朗读演练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登幽州台歌》激发学生对于家国情怀和感恩精神的认同和感悟。

二、教学重点1.理解《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掌握《登幽州台歌》的基本要点和语言技巧。

三、教学难点理解《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课件、教材。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5分钟)1.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登幽州台歌》的音频或视频,激发学生对该诗的兴趣。

步骤二:分组朗读(20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登幽州台歌》的诗句进行朗读。

并让学生在朗读之前猜测这段诗句的意义。

2.各小组进行朗读,然后让其他小组猜测朗读的诗句的意义。

3.让学生分析各段诗句的意义,形成对整首诗歌的整体理解。

步骤三:讲解分析(25分钟)1.讲解《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描绘幽州台的景色和自然环境来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回答:诗人通过描写幽州台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情感?为什么说这首诗是一首咏史之作?如何理解诗中的“家国情怀”?步骤四:课堂讨论(20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幽州台作为北方边塞的一座重要关隘,作者选择在这里写下这首诗歌有何用意?2.引导学生分为不同角色,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辩论。

例如,以历史学家的角度分析《登幽州台歌》对于了解唐代边塞形势的重要性,以文学评论家的角度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等。

步骤五:总结反思(10分钟)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他们对于《登幽州台歌》的理解和感悟。

2.整理学生的观点和想法,帮助学生总结课堂学习的收获。

3.引导学生思考:对于我们来说,《登幽州台歌》有什么现实的意义?六、课堂作业请学生回家后,撰写一篇关于《登幽州台歌》的读后感,并简单介绍自己对诗中主题的理解。

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

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

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
教案内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人文天祥及其作品《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意义。

2.理解《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欣赏、鉴赏和表达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播放《登幽州台歌》的朗诵录音。

2.准备古代诗人文天祥的简介。

3.准备《登幽州台歌》的课文及相关解读材料。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放音乐《登幽州台歌》的朗诵录音,让学生感受一下这首诗的音乐韵律和情感表达。

2.识记背景(10分钟):
教师给学生简要介绍古代诗人文天祥的背景,指出《登幽州台歌》是他在被金朝俘虏期间写的。

3.理解课文(20分钟):
教师分段解读《登幽州台歌》,引导学生分析每一段的意义和感情。

4.分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诗歌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并分享他们的观点。

5.欣赏创作(15分钟):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情感写一篇自己的创作,可以是诗歌、散文或其他形式。

6.分享展示(10分钟):
学生可以选择自愿表演、朗诵或朗读自己的创作作品,其他同学可进行点评和交流。

7.总结归纳(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内容,总结《登幽州台歌》的意义和影响,以及学生通过创作表达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延伸: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文天祥的其他作品,比如《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场文学赏析活动,让他们分享自己对古代文学的感受和理解。

《登幽州台歌》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登幽州台歌》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1一、教学背景分析《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文化课程标准必修内容之一,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诗言简意赅、铿锵有力,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文化阅读素材。

在教学中,应以李白的“诗魂”为突破点,引领学生热爱诗歌、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目标设定(一)知识目标1. 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2. 通过学习,掌握诗歌的基本构成要素与几种常用修辞手法;3. 学习了解古诗词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二)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诗歌的意义,归纳描写技巧和修辞方法;2. 能够理解并综合表达语文学科知识;3. 能够培养学生优秀品德和情感体验。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增强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2. 让学生领会古人崇尚自然、感受生命之美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请学生根据图片和生活经验与教师分享喜欢的自然景色,并表达自己欣赏美的方式和体验。

(二)讲授课文1. 基本阅读理解(1)出示《登幽州台歌》全文,让学生跟读并感受其中情感、性格、气韵等方面;(2)解释难词,让学生搭建正确的语篇;(3)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氛围,让学生被赋予了生命的诗歌所感染。

2. 艺术欣赏分析(1)教师为学生播放介绍李白生平和《登幽州台歌》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2)请学生阅读《登幽州台歌》或播放相关视频,体会其中抒情、铿锵、慷慨的意境,了解并感知李白诗歌的意义和价值;(3)透过学习李白的诗,让学生欣赏精神的力量,慢慢感悟人生的深度和无尽的美好。

3. 修辞手法探究及应用(1)引导学生理解几种主要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构成要素;(2)对比不同修辞手法的表现效果,创设一些情境,在对比练习中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理解修辞手法。

第21课《登幽州台歌》教案

第21课《登幽州台歌》教案
(2)背景介绍:了解陈子昂及其作品的历史背景,体会诗人所处的时代特征。
举例:陈子昂生活在唐朝初期,国家繁荣昌盛,但他对国家命运充满担忧,体现在《登幽州台歌》中。
(3)主题思想:把握《登幽州台歌》的主题思想,理解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
举例: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以及对民族命运的担忧。
(4)艺术特色: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举例:诗中运用了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展现了诗人激昂的情感。
2.教学难点
(1)生字词理解:部分生字词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如“幽州”、“怆然”等,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解释。
举例:“幽州”指的是古代地名,今北京一带;“怆然”形容诗人内心的悲伤。
(2)诗句含义解读:对诗句的深层含义进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登幽州台歌》的基本内容、背景知识和艺术特色。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中情感和哲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欣赏和传承古典诗词。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解析和背景知识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历史背景和诗句含义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登幽州台歌》相关的诗句或情感表达。
2.诗词鉴赏: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诗词鉴赏活动。通过朗读、分析,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举例:诗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国家命运的忧虑,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最新语文七年级下册 《20古代诗五首 登幽州台歌 》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3篇

最新语文七年级下册 《20古代诗五首 登幽州台歌 》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3篇

古诗二首《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包含的情感。

2.比较阅读,在比较中体会诗歌写法的异同,了解登临诗的内容特点和写法特点。

3.学习诗人们胸怀天下的胸襟。

教学重点:朗读体会诗情4.教学难点:比较阅读中,体会两首诗歌的异同,了解登临诗的内容特点和写法特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古语云“诗言志、歌咏言”,诗歌是古人表达思想情志的重要载体,走进诗歌就走进了诗人的内心深处,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两位诗人,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吧。

二、朗读比较,说感知的话1.自由朗读诗歌,说说自己对诗歌大意的感知。

(用“诗歌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的句式来说)2.学生交流各自对诗歌的理解,并说说如何朗读两首诗。

三、研读比较,说理解的话1.师提示学生理解诗歌需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字词,结合诗歌创作背景来理解作者情感。

2.师补充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3.学生自读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4.找学生交流,师重点引导学生分别围绕“独”字和“不畏”一词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四、诵读比较,说体会的话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注意读出情感。

2.变换朗读形式,感悟诗人情感。

五、异同比较,说品味的话1.比较两首诗歌的写作内容、写作方法、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异同,说说自己的理解。

《登幽州台歌》文章教案

《登幽州台歌》文章教案

《登幽州台歌》文章教案登幽州台歌文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内容;2. 掌握《登幽州台歌》的韵律和诗歌表达技巧;3. 培养学生对唐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 学习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内容;2. 掌握《登幽州台歌》的韵律和诗歌表达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案、幻灯片、多媒体设备;2. 《登幽州台歌》原文和翻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利用相关图片或音频,以及简要介绍唐代文学的背景,引发学生对《登幽州台歌》的兴趣。

2. 学习《登幽州台歌》(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诵《登幽州台歌》原文,并解释其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教师可以辅助使用幻灯片,展示诗歌的特点和表达技巧。

3. 理解诗歌背景(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如唐玄宗迁都长安后,幽州的变化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情境和意蕴。

4. 分组朗诵与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两个段落进行朗诵和讨论。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情感,阐述诗歌表达的思想和感受。

5. 分析韵律与修辞手法(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登幽州台歌》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如平仄、押韵、对仗等,让学生进一步领悟唐代诗歌的艺术表达。

6. 欣赏其他唐代诗歌(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唐代诗歌,让学生感受唐代文学的魅力和多样性。

7. 小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

五、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唐代诗歌,进行朗诵和解读;2. 学生可以尝试仿写唐代诗歌,培养自己的创作能力。

六、作业布置请学生自行选择一首唐代诗歌,进行朗诵和解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欣赏《登幽州台歌》的同时,能够对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韵律有所了解。

通过分组朗诵和讨论,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欣赏其他唐代诗歌的方式,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2.教学难点
-情感体验:学生可能难以深入体会陈子昂的忧国忧民之情,教师需通过生动的情境创设、历史故事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词汇理解:一些专业词汇,如“幽州”、“辽阳”等地名,以及古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可能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教师应提供历史背景知识,采用图示、古今对比等方法,降低理解难度。
再来说说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我是否让学生真正领会到了古诗的美?在分析对仗和意境时,我可能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体验。我应该在课堂上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形式,亲身体验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此外,课堂互动方面,我注意到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主题不够吸引他们,或者他们对于讨论的内容不够自信。我需要思考如何设计更具启发性和参与性的讨论主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我是否真正触动了学生的心灵?通过这首诗,我希望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但我可能还需要通过更多的历史故事、现实联系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从而引发他们自己的情感共鸣。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悟陈子昂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背景及作者情感: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理解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教师需强调陈子昂的历史背景和个人遭遇,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其创作。
4.句子解析:分析诗中的名句,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探讨作者抒发的感慨。
5.诗意理解:引导学生从全诗角度理解作者陈子昂的抱负和忧国忧民之情。
6.创作技巧: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工整、意境开阔等。
7.情感体验:通过诗歌学习,激发学生对古人英勇事迹的敬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诗文的内容和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崇高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会珍惜时光,激发学生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信心。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准确把握,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朗读和背诵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文背景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高文学批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讲解课件,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以便记录学习内容。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文作者陈子昂及《登幽州台歌》的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文的历史、文化背景。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闭目倾听教师朗读,感受诗歌的情感氛围。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引导深入理解诗文。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6. 课后作业:(1)学生背诵《登幽州台歌》。

7. 课后反思: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登幽州台歌》与其他登高诗的异同,如《登鹳雀楼》、《登飞来峰》等。

(2)学生分析不同作品中的意象、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差异。

2. 创作实践:(1)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登高诗,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学法: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的简介和每首诗的写作背景。

反复诵读诗歌,结合思考探究自主探究诗歌。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登幽州台歌》1、激发兴趣,导入古诗同学们,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内心世界。

板书课题《登幽州台歌》。

2、展示自学,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陈子昂,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任侠。

举光宅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右拾遗。

后世因称陈拾遗。

敢于陈述时弊。

曾随武攸宜征契丹。

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

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

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陈伯玉集》传世。

2)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西南),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3、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请同学们认真听诗歌朗诵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结合注释既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1)读准下面字音。

怆然(chuàng)涕下(tì)2)读出韵味和节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介绍《登幽州台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由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

该篇作品以雄浑激昂的歌咏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时局的深深思念和关切之情。

本教案将以《登幽州台歌》为教学素材,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篇杰出的文学作品。

二、教学目标1.了解《登幽州台歌》的和创作意图。

2.分析传统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4.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了解《登幽州台歌》的创作和时代。

2.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诗句,解读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探讨《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艺术价值。

4.进行文学创作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作相关作品。

四、教学活动活动一:介绍和诗句分析1.教师向学生介绍《登幽州台歌》的创作和时代。

2.分组讨论,学生们根据老师给予的诗句,分析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各小组派出代表,向全班展示诗句分析的结果。

活动二:探讨主题和艺术价值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艺术价值。

2.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3.各小组派出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活动三:文学创作1.学生们自由发挥,以《登幽州台歌》为灵感,创作相关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等)。

2.学生可以独立创作,也可以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

3.学生们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并进行互评和交流。

五、教学评估1.对学生的诗句分析、主题探讨和创作成果给予评估。

2.评估内容包括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程度、对主题和艺术价值的分析能力,以及创作作品的独创性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他唐代文学作品,比如杜甫的其他作品或其他诗词名篇。

2.学生可以学习乐府诗歌的形式和特点,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七、教学资源1.《登幽州台歌》的原文材料。

2.教学诗集或文学鉴赏书籍,用于学生参考和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

3.课堂展示用的黑板或幻灯片等教学工具。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以读代讲,形象感知诗意,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痛苦,引导学生学会珍惜时光,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学会珍惜时光,树立远大志向。

2.理解诗句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教案和教学PPT。

2.学生准备笔、纸以及工具书,如字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学过的古代诗歌,让学生尝试背出其中一些诗句。

2.教师点评学生的背诵,并引出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让学生再次体会其中的美感。

3.教师出示本首诗的背景知识,介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二、朗读指导1.教师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录音进行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教师朗读中的情感和技巧。

3.学生自由朗读,尝试自己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4.学生齐读,教师进行点评并指导。

三、诗意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课后练习,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2.教师针对一些难点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3.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所表现的景象和情感。

4.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思想感情。

四、深入品味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深入品味本首诗。

2.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诗歌中的哲理和思想内涵。

3.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思考诗歌对自己的启示和感悟。

五、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其他与本首诗相关的诗歌或资料。

2.教师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创作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本首诗并完成相关练习。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所作,是一首描写登高远望的山水诗。

以下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诗人陈子昂及其代表作品《登幽州台歌》。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意图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2.阅读法:让学生自己阅读诗歌,理解其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法:通过分析诗歌中的词语、句子结构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五、教学过程:
1.导入:介绍唐代诗人陈子昂及其代表作品《登幽州台歌》。

2.讲解: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意图等。

3.阅读:让学生自己阅读诗歌,理解其中的意象和情感。

4.分析:通过分析诗歌中的词语、句子结构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
歌。

5.讨论:让学生就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
1.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词语、句子结构等。

3.学生能够就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一、引言《登幽州台歌》是唐代文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长诗。

本教学设计将通过对这首诗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作者以及成诗的缘由和主题;- 掌握诗歌的韵律和格式;- 分析诗歌的词义和意境;- 进行表演和朗诵《登幽州台歌》。

2. 过程与方法:- 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进行诗歌朗诵和表演,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感染他人能力;- 进行课堂互动,增加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欣赏和理解古代诗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引导学生感受《登幽州台歌》中所表达的对兴亡、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慨;-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登幽州台歌》全诗内容。

四、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 向学生介绍《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这首诗的兴趣和好奇心;- 以问题形式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2. 导入与分析- 带领学生朗读全诗,让学生感受诗中的韵律和节奏;- 分析诗歌的结构、用词和意境,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

3. 合作学习- 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句,进行分析和解释,并用自己的话描述所表达的意境;- 小组之间进行展示和讨论,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4. 文学鉴赏- 邀请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表演,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感染他人能力;- 学生之间进行评价和点评,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5. 总结与反思- 让学生总结《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思想;- 鼓励学生表达对这首诗的感受,并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

六、教学评价通过小组展示和学生的朗诵表演,可以评价学生对《登幽州台歌》的理解程度和放声朗读的表达能力。

同时,可以通过学生的反思和总结来评估他们对这首诗的感受和领悟。

七、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进一步了解唐诗的魅力;2.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引导他们以《登幽州台歌》为主题,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3. 将《登幽州台歌》与历史事件和现实社会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探讨。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2)学会珍惜时光,追求真理,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诗歌的背诵与理解。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诗歌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陈子昂及《登幽州台歌》。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关键字词、意象。

(2)解析诗歌的情感内涵和主题思想。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诗歌的情感。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背诵《登幽州台歌》。

2. 写一篇关于《登幽州台歌》的读后感。

3. 选择一首类似的古典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利用案例分析法,以《登幽州台歌》为例,分析古典诗歌的创作特点。

3. 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4. 运用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将《登幽州台歌》与其他诗歌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通用9篇)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通用9篇)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通用9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中蕴涵的哲学道理。

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流露出的强烈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更可以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还可以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观点,扩展他们的视野,促进思维的发展让他们团结协作,锻炼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点讲可以帮助学生完善相关知识点学习。

通过拓展,让学生阅读水平进一步提高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全班分6个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将讨论结果写在大卡上。

1.学习《幽州台歌》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的?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2.诗句研读:诗人登上幽州台,放眼山河,思绪万千。

他心中到底是忧虑大唐社稷还是感伤文化的萧条呢?诗句中的“独”该怎么理解?3.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

读全诗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4.诗人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表达诗人什么情感?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大卡,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结果点讲以上问题,并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2.学习《望岳》(1)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登幽州台歌教学方案设计

登幽州台歌教学方案设计

登幽州台歌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登幽州台歌》的基本情节和主题内涵;2.理解并感受《登幽州台歌》诗歌的艺术特色;3.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4.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理解《登幽州台歌》中的抒发思乡之情;2.理解并感受《登幽州台歌》的感怀人生之意;3.掌握《登幽州台歌》的诗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理解《登幽州台歌》中的修辞手法;2.感受并把握《登幽州台歌》的艺术意蕴。

四、教学方法1.导入:运用图像、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唤起学生对幽州台的联想与情感共鸣;2.讲解:通过详细解读《登幽州台歌》的文本,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想;3.分析:分析并解读《登幽州台歌》的诗歌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4.表演:进行小组合作,自主进行《登幽州台歌》的朗诵或演绎,锻炼学生的表达与演技;5.讨论:引导学生围绕《登幽州台歌》的诗意及情感开展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作能力;6.总结:对学生的观点和表现进行总结评价,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化对《登幽州台歌》的理解。

五、教学内容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幽州台的相关图片,运用音频播放诗歌原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2.教师讲解《登幽州台歌》的文本,分析诗中所抒发的思乡之情和感怀人生之意;3.教师分析《登幽州台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夸张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4.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登幽州台歌》的朗诵或独立演绎,展现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5.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登幽州台歌》的理解与感受,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6.教师对学生的观点和表现进行总结评价,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登幽州台歌》对于当代人的意义和启示。

六、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反应,了解他们对于《登幽州台歌》的理解和感受;2.对学生的朗诵或演绎进行评价,评估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表达,了解他们对《登幽州台歌》的深度理解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同程度。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垣曲初中主备人:杜俊霞审核:七语组执教人:
学习目标
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3、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
4、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重点
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难点
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作者:【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年),字伯玉,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代表作】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等。

2、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担任参谋。

武攸宜根本不懂军事,接连打了几次败仗。

陈子昂进谏,建议不仅未被采纳,反而被贬斥。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3、相关介绍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大兴。

幽州台: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幽州台又名“蓟北楼”,也有称“燕台”。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眼泪
悲伤的样子。

3、大意:
(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看去,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

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

三、细读感悟
1、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与“来者”分别指谁?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时间角度前:过去。

后:未来。

“古人”:燕昭王一类的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来者”:未来的燕昭王一类的明君。

两个“不见”相互映照,表达出诗人对贤明君主的钦敬仰慕之情,也表露出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伤。

2、后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空间角度
俯仰天地,天高地远,寰宇苍茫,反衬出诗人无比的渺小和孤单。

诗人不禁怆然涕下。

这种一己的悲哀里,蕴含着伟大的孤独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抚剑四顾茫茫而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

3、诗歌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四、写法探究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渺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

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

六、随堂练习
填空
1、诗人俯仰古今,倾吐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满腔忧愤之情的诗句是:
2、登楼眺望,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情绪的诗句是:
3、本诗与屈原《远游》中:“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意境相近的诗句是:
选择
1、赏析该诗,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D、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2、.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短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奈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文人。

C.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诗人面前仿佛出现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图景。

D.全诗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具有韵律美。

3、背诵课文,并用楷书默写。

板书设计
俯仰古今——时间的绵长孤独
登楼眺望——空间的辽阔无垠生之短促
独自凭吊——心绪之孤单悲苦怀才不遇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