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补白——语法知识(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教材补白——语法知识(一)
注:语法知识,初中不教,高中不学,高考不考。

可是在辨析和修改病句时,我们又无法回避它,且高考一直都考查病句这一考点。

事实上,各地不少有经验的老师在复习病句辨析修改时总要会学生补充一些必要的语法知识。

小编特整理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补白中的语法知识,方便老师查看。

文中需加点内容以加粗加下划线形式呈现。

一、名词
名词很常见,有的表示人,如“娃娃”“姑娘”“青年”“农夫”;有的表示具体的事物,如“绿萍”“水藻”“铃铛”“镰刀”“蟋蟀”;有的表示抽象的事物,如“精神”“传统”“法律”“爱情”;还有的表示时间,如“秋天”“昨天”“过去”“早晨”。

这些都不难区分,使用时也不太容易出错。

需要注意的是另一类表示方位的名词,一般称为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东”“南”“西”“北”“里头”“外边”“以上”“之下”等。

大多数情况下,方位名词用在其他名词性词语的后边,表示事物所在的位置或范围。

例如:
(刘湛秋《雨的四季》)
二、词义和语境
语言中的每一个词都有一定的意义。

有的词只有一个意义,称为单义词,如“鱼塘”“桑树”“公里”“地球”“三轮车”等。

汉语中只有少量的单义词,更多的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称为多义词。

例如“包袱”主要有三个义项:
(1)包衣服等东西的布。

——这是最初的意义,叫本义。

(2)用布包起来的包儿。

——这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3)某种负担,如“思想包袱”。

——这是通过比喻产生的意义,叫比喻义。

在实际语言运用中,词总是出现在一定的上下文中,我们称其为语境。

语境对于词的意义起限制作用,阅读时要根据上下文确定多义词在文中的具体意义。

例如:
词,有不止一个义项,在这句话中,用的是“理所当然”的义项。

需要注意的是,语境有时候会赋予一个词以临时的意义。

例如:
“热烈”常用于形容人的情绪或环境气氛,指“情绪高昂”“兴奋激动”,在这个语境中则带上了“强烈”“热情四溢”的意味。

三、动词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做着动作——一走、跑、唱、跳、打、躺等;很多时候我们会有某种心理活动——爱、恨、担心、喜欢、讨厌、想念、忘记、佩服等;而事物又总在不断发展变化着——增加、减少、扩大、提高、降低、发生、出现等。

这些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词,叫作动词。

大多数动词意义实在,较好把握;有一些动词用法比较特别,需要特别注意。

一类表示可能、应该、意愿,如“能”“能够”“会”“可能”“可以”“可“要”“应”“应该”“应当”“肯”“敢”“愿”“愿意”等。

这类动词常常放在一般动词的前面。

例如:
一类表示动作趋向,如“上”“下”“去”“来”“进”“出”“到”“过”“过去”“上来”“回去”“起来”等。

这类动词往往放在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后边,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例如:
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
还有一类表示判断,主要是一个“是”。

例如:
塑生命的人》)
四、同义词
愉快一快乐,觉察一察觉,热忱一热情,疲倦不堪一疲惫不堪,每组词意义基本相同,在语言中常常可以换用,我们称之为同义词。

还有一些词意义相近,但在某些方面有细微的差别,我们也称为同义词(严格来说,都只能说是近义词)。

有些同义词之间存在词义轻重的差别。

例如“请求”和“恳求”,前者是一般性的要求,词义轻;后者是恳切的要求,词义重。

有些同义词之间存在用法或搭配上的区别。

例如“坚定”和“坚强”,前者常和“立场”“方向”等词语搭配,后者常和“性格”搭配。

有些同义词所指范围有差别。

例如“时代”和“时期”,前者指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所指范围大;后者则指一段较短的时间,所指范围小。

有的同义词存在集体和个体的不同。

例如“布匹”和“布”所指事物相同,但前者一般指同类事物的集合体,后者
多指具体的、个别的布。

还有些同义词在语体风格上存在差异。

例如“父亲”和“爸爸”,前者书面色彩较浓,后者口语色彩较浓。

五、词语的感情色彩
(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念白求恩》)
这两个句子,给我们的感觉完全不同:句(1)的“高尚”“纯粹”充满赞美、喜爱、肯定的情感;句(2)的“狭隘”充满贬抑、厌恶、否定的情感。

汉语中有不少像上面那样带有或褒或贬的感情色彩的词语,如“伟大”“温柔”“慈爱”“纯真”“奋不顾身”“大公无私”“见义勇为”等,称为褒义词;“愚蠢”“卑鄙”“丑陋”“贪生怕死”“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等,称为贬义词。

汉语中大量的词是不带褒贬色彩的中性词,可以用在好的方面,也可以用在不好的方面,如“大、小”“高、低”“远、近”“粗、细”和“发动”“参观”“挖掘”“结果”等。

六、形容词
(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
上句中,加点的词是用来描摹人或事物的,都是形容词。

“凌乱”表示状态,再如“快”“慢”“软”“硬”“忙碌”“悠闲”“激动”;“强壮”表示性质,再如“好”
“坏”“美”“丑”“纯粹”“高尚”“清脆”。

还有些形容词表示颜色,如“黑”“白”“橙”“苍白”“碧绿”“绿油油”“红彤彤”;有些表示形状,如“大”“小”“宽”“窄”“笔直”“弯曲”。

许多形容词前边可以加“很”“最”“非常”“十分”“极”“多么”“那么”等表示程度的词来修饰。

七、反义词
好一坏、对一错、真一假、美一丑,我们知道它们意义完全相反,互为反义词。

还有一些词,意义上是相对的,我们习惯上也把它们称为反义词,如:黑一白、甜一苦、上一下、大一小。

人们常用反义词构成对比、映衬,从而使句子具有更为鲜明的感情色彩和更强的说服力。

例如:
八、数词与量词
数词,我们都很熟悉:“一”“七千”“六万九千”,表示确数;“十来(个)”“二十几(只)”“七八(辆)”,表示概数;“第一”“老三”“初五”,表示序数。

量词是表示单位的词:“个”“台”“条”“只”等,表示事物的单位;“米”“千米”“克”“千克”等,表示度量衡单位;“次”“回”“趟”“遍”等,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

在汉语中,数词与量词一般结合起来使用表示数量。

下边几个句子都出自郑振铎《猫》,读一读,看看其中数量词的使用有什么规律。

九、代词
下边两个句子分别出自《天上的街市》和《皇帝的新装》,注意其中加点的词:
这些加点的词都是代词。

“我”“他们”是代指人的人称代词,其他的如“你”“他”“她”“我们”“你们”“她们”“咱们”“自己”等,还有代指事物的“它”“它们”等。

“那”是具有指示作用的指示代词,其他的还有“这”“这儿”“那儿”“这里”“那里”“这么”“那么”“这样”“那样”“各”“每”等。

“怎样”是疑问代词,其他的还有“谁”“什么”“怎么样”“哪”“哪儿”“哪里”等。

知道了这些加点词的属性之后,再去读一下前面的句子,看看它们分别指代的是什么。

十、副词
这句话给你怎样的感受呢?你是不是好像闻到了沁人心脾的花香,看到了累累的果实?这种美好的想象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加点的三个副词的使用。

副词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边,起修饰、限制作用,表示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或语气等。

常用的副词有:很、更、最、都、只、才、就、没、不、非常、已经、曾经、刚刚、立刻、马上、忽然、终于、大概、简直、难道等。

读一读下边《邓稼先》中的句子,看看其中的副词分别起怎样的作用。

十一、介词
上面的短语你可能经常在说在用,你能说出它们语言结构上的特点吗?
加点的词都是介词,它们都没有单独使用,而是跟名词或代词结合在一起组成短语,表示对象、方向、地点、时间、比较等。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介词:
自、从、以、当、为、按照,由于、对于、为了、到,
和、跟、把、比、在、关于,除了、同、对、向、往、朝………
十二、连词
一《老山界》)
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造工作。

(杨振宁《邓稼先》)
这些句子中加点的词,是起连接作用的连词。

常见的连词有和、跟、同、而、或、或者、而且、并且、虽然、但是、如果、只有、只要、因为等,用来表示并列、转折、选择、递进、条件、因果等关系。

十三、叹词和拟声词
“唉”“哎”“嗨”“喂”“嗯”“哎呀”“哎哟”等词,在口语中很常见,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称为“叹词”。

叹词一般都是单用,独立成句或做独立成分,强化情感的表达。

例如:
声音的词。

如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

(李森祥《台阶》)
十四、助词(一)
助词是起辅助作用的词,不能单用,没有实在意义。

助词分为结构助词、动态助词和语气助词。

结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所”“似的”。

例如:
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的”“地”在连接前后词语时,前边的词语“明确”“牧童”“极其郑重”“嘹亮”主要起修饰或限制作用;“得”则主要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它后面的成分起补充说明作用。

“所”用在一部分动词的前边,后边加“的”,组成一个名词性成分。

如“所写的”“所说的”“所认识的”“所面临的”等。

“似的”附着在词或短语的后边,相当于“像………一样”,用来做比喻,或者说明情况相似。

例如:
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十五、助词(二)
动态助词包括“着”“了”“过”,附着在动词的后边,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其中“着”表示动作、行为在进行或持续中,“了”表示已经完成或实现,“过”表示曾经发生过。

例如:
二三事》)
语气助词主要包括“了”“嘛”“啦”“吗”“呢”“吧”“啊”等,放在句子末尾,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或感叹等语气。

例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