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扶心扶志引领村民自强自立
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扶志、扶智、扶质、扶制
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扶志、扶智、扶质、扶制作者:张琪来源:《求知》 2019年第6期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与坚固堡垒,扶贫工作的方法路径正在不断实践创新并且需要进一步创新,形成多元化的扶贫工作开展路径,构建全方位的贫困户脱贫保障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添砖添瓦。
一、扶志: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扶贫要扶志,以扶贫扶志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在帮扶困难群众改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改造贫困群众的思想世界精神风貌,唤醒贫困群众作为最广大劳动者的劳动激情与脱贫意识。
1.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层面的精准个体贫困户的扶贫扶志。
在脱贫攻坚战中,对于精准个体贫困户的扶贫扶志工作,就是通过言语劝说、实例引导、以身作则等方式,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脱贫致富的志向,增强摆脱贫困实现小康的信心,激活贫困群众积极劳动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言语交流向贫困地区困难群众传达党和国家大力推行脱贫攻坚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方针政策,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唤醒贫困户对脱贫致富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引导贫困户对精准脱贫的信心,让贫困群众认识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是几个人势单力薄地在奋斗,而是全党全社会在一齐推进脱贫攻坚战。
以故事讲述、实地考察向贫困群众展示近在身边的脱贫实例,改变部分贫困户好逸恶劳的贫困心态,塑造脱贫致富争上游的志愿。
2.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层面的乡村精神风貌的扶贫扶志。
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对于乡村精神风貌的扶贫扶志工作,就是将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将打赢脱贫攻坚战确定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将实行乡村振兴战略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阶。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扶贫扶志工作,就是在向贫困地区困难群众宣传脱贫致富争上游思想的基础上,宣讲乡村振兴思想。
通过对更高阶段乡村振兴思想的宣讲,提振困难群众对第一阶段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通过对未来乡村全面崛起图景的描绘,激发贫困群众对现阶段抖擞精神勤劳致富的热情。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补充习题答案
道德与法治.补充习题.九年级上册参考答案第一单元富强与创新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一、1.B2.C3.B4.A5.B6.D7.B8.A9.D10.D11.D12.'B13.A14.A15.A二、1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国人民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创造了令世界赞叹的“中国奇迹”.17.(1)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①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既有以国有经济为主的公有制经济的贡献,也有非公有制经济的贡献,表明不搞单一公有制、不搞私有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成功。
②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主要矛盾,需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把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动力都充分激发出来,共同致力于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共同推动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
18.(1)漫画反映了当前我国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的贫富差距较大,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挑战。
(2)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向顽瘴痼疾开刀,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携手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19.(1)①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道进人全面小康社会,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村不能掉队,不仅强调发展为了全体人民,而且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②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进程中,不能没有数亿农民的梦想构筑,特别强调了数亿农民也是发展的力量源泉。
(2)不赞同。
要确保如期脱贫、杜绝返贫,不仅要依靠国家的资金扶持,还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实施精准扶贫,用心扶志扶智,树立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的信心,帮助贫困户掌握致富的技能,帮助贫困户应对市场;对于老弱病残,国家提供兜底政策进行兜底救助精准到每个人采用不同的方法脱贫。
第一书记与破解基层难题案例选登
《“第一书记”与破解基层难题案例选登》传统文化扶心扶志引领村民自强自立xx省xx县xx村位于县城北8公里处,有17个村民组、2150人,耕地3500多亩。
以种植业为主,无支柱产业,农民收入低,曾经是典型的贫困落后村。
2012年10月,宋瑞被国家统计局xx调查总队党组派往xx县xx村驻村扶贫。
三年多来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干,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谊。
2015年8月宋瑞第一轮扶贫到期时,在乡亲们的恳切挽留下继续留任驻村“第一书记”开展精准扶贫。
该同志从“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手,坚持“文化引领,道德育人,改善风气,产业跟进,共同致富”的工作思路,使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贫困村走出一条自力更生的脱贫、自信之路。
找准立足点精准识贫宋瑞初到xx村时,全村无水泥路,雨雪天泥泞难行,村民出行困难,灌渠年久失修。
村子里房前屋后、道路两旁、河渠坑塘中,处处是成堆的垃圾,散发着刺鼻的臭味。
村民打麻将赌博成风,生活懒惰散乱,邻里纠纷斗殴不断,村“两委”班子瘫痪,只有村支书和村主任两人,党员会都开不起来。
村中多为老人、病人、留守妇女儿童,村民“等、靠、要、懒、怨”思想严重。
当宋瑞为村里争取的第一笔扶贫项目资金——40万元的科技扶贫资金批下来时,村民却用来改善生活而不是经营种植或养殖项目,对此,宋瑞多次深入群众开展调研,掌握村情民情,最终摸清实情,抓住根源。
在扶贫工作中,宋瑞带领村民实现物质富裕的同时,净化人心、改善民风,在基层群众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乡风文明和谐。
找准着力点精准治贫面对xx村的现实,宋瑞深深意识到:心灵的贫瘠比物质的贫穷更可怕。
他及时调整扶贫方向,提出扶贫重在扶心扶志,先解决村民的精神状态问题。
几年来,通过创建孝心示范村,进行正心励志教育,重塑村民价值观,唤醒亲情。
一是培育核心价值观,凝聚脱贫致富精气神。
开展“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立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带领村民学习做人的八个德行,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和武装村民思想,改变人心。
申论范文大全:扶智扶志相结合,助力脱贫攻坚
申论范文大全:扶智扶志相结合,助力脱贫攻坚1500字扶智扶志相结合,助力脱贫攻坚近年来,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要实现全面脱贫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为了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我们需要将扶智和扶志相结合,为贫困地区的人们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起自尊、自信和自立的信念,从而实现真正的脱贫。
扶智是指通过教育和培训来提升贫困地区居民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只有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够拥有更多的机会和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贫困地区的人们通常面临着受教育机会匮乏的问题,他们缺乏学习的资源和环境,这直接影响了他们个人的发展和整个地区的脱贫进程。
因此,我们应当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确保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提升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
此外,我们还应当注重技能培训,帮助贫困地区的居民掌握一项实用的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通过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的活动,帮助贫困地区居民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培养他们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只有将贫困地区的居民培养成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才能够在就业市场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实现自己的脱贫目标。
扶志是指通过激发贫困地区居民的内生动力来促进脱贫。
在贫困地区,由于长期受到物质环境的限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往往受到局限和扭曲。
他们往往缺乏自尊、自信和自立的意识,过度依赖外界的援助和帮助。
因此,我们需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明白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不仅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引导,还需要贫困地区居民自己的努力和奋斗。
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励志活动和宣传先进典型的方式来激发贫困地区居民的内生动力。
在各种场合和平台上,我们可以宣传那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从贫困走向富裕的先进典型。
这样的典型不仅可以激发贫困地区居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还可以为他们树立榜样,鼓舞他们积极向上、奋发有为。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自信自强(精选2篇)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自信自强(精选2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自信自强「篇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自信自强文化自信,顾名思义就是对自己的文化拥有自信心。
而文化自强,则是指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弘扬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整个国家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数千年来智慧的结晶。
从孔子的儒家思想,到老子的道家学说,再到墨子、庄子等各类思想家的理论,每一种都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啊戏曲等传统艺术形式,也都是世界瞩目的瑰宝。
然而,在经历了近代以来的种种历史变革之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始逐渐衰败,许多传统习俗和价值观被抛弃,陷入失落和遗忘的状态。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推动文化自信自强的进程,重新唤醒和发扬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首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从教育入手。
我们必须让年轻一代了解和认识到自己的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学校应该加大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让学生们接触和学习中国的经典著作,并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鉴赏力。
同时,家庭教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应该将传统文化作为家教的重要内容,通过传家宝、讲故事等方式,让孩子们在家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其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注重创新。
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止步不前,而是应该与时俱进,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当今的艺术作品中,创造出既充满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具有现代美和时代感的作品。
例如,在电影中融入中国传统故事情节,在音乐中加入传统乐器的演奏,这样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兴趣,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此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华文化。
各种平台和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大大扩展,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些平台,精心策划、制作并发布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让更多的人通过互联网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方法总结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文化扶贫作为开发式扶贫的一种形式,只有不断加强农村“文化扶贫”的力度,方能使农村文化满足农民精神生活需求,增强文化惠民,带给群众文化福利。
精准扶贫应着力文化福利需求发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脱贫与否关键看群众生活,既要提高丰富物质层面的,更要充盈精神文化层面的。
因此,必须着力“文化发力”扶贫这个基础,有效解决贫困地区、困难群众的文化福利,有效抓住文化福利这个抓手,助推文化扶贫。
近年来,在扶贫中文化福利方式不断发生转变,从政府层面不断投入资源设施等配置,逐步建强基层文化活动阵地,同时又从文化娱乐活动形式的多样化等方面来增加文化活动元素为载体,把“物质与精神”有机的融汇起来,加强文化福利的投入力度,呈现出文化扶贫的先进性,有效的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等融入到精准扶贫之中,在提升人民整体素质、推动经济发展中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文化福利。
精准扶贫应着力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发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文化扶贫的一个富矿,需要通过其传承形成真正的的力量改变贫困群众的精神世界,把优秀文化的“种子”与地方实际结合起来,使其“种子”深“种”广“播”,落实好扶贫借力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抓手。
特别是民族地区、贫困农村,文化观念滞后、文化产品匮乏、文化生活枯燥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有待挖掘的文化内涵形式多样,有待发现的文化活动内容丰富。
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从中感悟文化与扶贫的关系,从而释放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内生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力量,主动参与到脱贫攻坚的战斗中来,让贫困地区老百姓在文化上“富”起来。
精准扶贫要着力于“扶心与扶智”双向发力。
扶贫先扶智。
总书记强调: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贫困群众梳理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要从根本上有“立下愚公志,撼动贫困山”的决心和信心,从思想上先解决一些地方、群众“等靠要”的思想,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脱贫攻坚的战斗中来。
“扶智与扶志”助推精准扶贫
“扶智与扶志”助推精准扶贫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贫困人口数量逐渐减少,精准扶贫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贫困问题依然是我国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
如何做好扶贫工作,帮助贫困地区脱贫,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一种“扶智与扶志”的方法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赞同,被认为是助推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
“扶智”指的是通过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贫困地区居民的知识水平和就业能力,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发展。
“扶志”则是指激发贫困地区居民的内在动力和创业意识,引导他们走上自立自强的道路。
这两者相辅相成,既帮助贫困人口解决了实际问题,又促进了他们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
扶智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
教育是扶贫的基础,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让贫困地区的居民真正走出贫困。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
要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和教师队伍建设,确保贫困地区的孩子都能接受到优质的教育。
通过技能培训,提升贫困地区居民的就业能力,也是扶智的重要方式。
这样一来,贫困地区的居民就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增加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扶志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内在动力。
扶志是让贫困地区的居民建立起自信心和自立意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融入到社会的发展中去。
政府要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激发贫困地区的内在动力,激励他们勇敢面对困难,奋发向上。
可以给予创业贷款、免息贷款等支持,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实现自食其力。
也要鼓励贫困地区的居民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为自己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扶智与扶志”助推精准扶贫的最终目标,是帮助贫困地区的居民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通过“扶智与扶志”,可以让贫困地区的居民不仅能够解决眼前的贫困问题,更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社会和相关部门都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形成合力,以实现全面小康为目标,为贫困地区的居民打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扶智与扶志”还需要有良好的组织机构和服务体系。
弘扬乡土文化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弘扬乡土文化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而弘扬乡土文化是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途径之一。
乡土文化代表了农村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通过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可以增强农村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农村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本文将从保护传统乡土文化、弘扬优秀地方文化和建设多元文化平台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探讨如何通过弘扬乡土文化来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保护传统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是农村社会的瑰宝,承载着农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然而,随着城乡发展的差距拉大,传统乡土文化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为了保护传统乡土文化,我们应该采取有力的措施。
首先,加强传统乡土文化的保护意识培养。
政府、学校和社区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对传统乡土文化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文化自信,增强对乡土文化的自豪感和珍视之心。
其次,加强传统乡土文化资源的整理和保护。
相关部门可以组织专业团队,对农村乡土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与整理,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保护,例如修缮老建筑、整治传统村落等。
最后,加强传统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乡土文化的传承需要青年一代的参与和推动。
学校可以开展传统文化课程,传授乡土文化的知识和技艺,以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弘扬优秀地方文化乡土文化是多种多样的,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乡土文化传统。
弘扬优秀地方文化可以丰富农村社会的精神生活,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
首先,要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
不同地区有各自的传统艺术、手工艺、民俗习惯等,相关部门可以进行深入调研,发掘和整理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
其次,要加强对地方文化的宣传和普及。
政府可以组织文艺演出、传统节庆等活动,向公众展示和推广地方优秀文化,激发农民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最后,要注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地方文化的传播。
借助互联网、移动应用等新媒体平台,可以更广泛地传播地方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其中。
三、建设多元文化平台建设多元文化平台是促进乡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
申论范文欣赏:以扶志促扶贫
申论范文欣赏:以扶志促扶贫1500字扶贫攻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脱贫攻坚战中,扶志扶智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以扶志促扶贫为题,谈谈我的见解。
扶贫工作的核心是让贫困地区的人民真正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而扶志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毛泽东曾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改正一切可以改正的错误,拿人民内部矛盾来说事。
”这句话中的“拿人民内部矛盾来说事”,恰恰指出了扶志的重要性。
通过帮助贫困地区的人们正确认识自己的困境,激发他们内部的力量,才能够有效地促使他们脱贫。
首先,扶志可以培养贫困人口自力更生的意识。
贫困地区的人们往往被贫困所束缚,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因而缺乏自立自主的意识。
只有经过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如何陷入困境的,同时又激发起他们的内在能力,才能够帮助他们改变现状,实现自己的发展。
其次,扶志可以提升贫困地区人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贫困地区的人们往往因为受限于环境和资源的缺乏而无法充分发展自己的才能。
而通过扶志工作,可以借助教育、培训和技术转移等方式,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提升就业能力,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只有让他们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才能够真正实现脱贫的目标。
再次,扶志可以提高贫困人口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贫困地区的人民往往因为贫困而自卑,认为自己无法与富裕地区的人们比肩。
而通过扶志工作,可以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相信自己能够改变现状,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只有让他们有了进一步发展的信心和勇气,才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脱贫的目标。
最后,扶志可以提升贫困地区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贫困地区的人们往往因为生存压力过大而缺乏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和意愿。
而通过扶志工作,可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国家和社会的一员,有义务和责任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只有让他们真正参与到社会事务中,才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也为社会作出贡献。
乡村振兴中的农村文化传承与创新
乡村振兴中的农村文化传承与创新在当今社会,乡村振兴已成为国家重要战略,而农村文化传承与创新是乡村振兴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乡村振兴中的农村文化传承与创新,以期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启示与动力。
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农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的积淀、民风的反映。
传统文化有助于塑造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心,激励村民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二、文化传承的途径文化传承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做起,比如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民俗活动的举办、口口相传的乡土文学等,这些都是传承农村文化的有效途径。
三、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农村文化要想活起来,必须与当代生活相结合,创新传统文化表达方式,发展文化产业,使农村文化融入现代社会,才能延续其生命力。
四、农村文化的内涵农村文化包括不同地域、种族和生活习俗的文化体系,是丰富多彩的。
只有认真挖掘和传承,才能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
五、创新是传承的生命力传承需要创新,只有不断丰富与发展传统文化,使之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创新是文化传承的生命力所在。
六、农村文化与地方发展农村文化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只有传承与创新农村文化,才能更好地促进地方发展。
七、村规民约的传承村规民约是农村社会生活的纽带,传承村规民约有助于规范村民的行为,维护农村的社会秩序,是农村文化传承的必要环节。
八、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农耕文化有助于培养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与保护意识,推动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九、文化旅游的发展农村文化是独特的旅游资源,传承发展农村文化有助于推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腾飞,促进当地就业增加。
十、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对农村青少年的文化教育,培养他们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创新农村文化。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中的农村文化传承与创新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与参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推动乡村振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推动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其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精神支撑。
在乡村,邻里和睦、互帮互助、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深入人心。
这些美德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乡村人际关系,减少矛盾冲突。
比如,在一些乡村,村民们遵循着“远亲不如近邻”的观念,当邻居遇到困难时,大家都会主动伸出援手,这种互助的精神让乡村充满了温暖和凝聚力。
而尊老爱幼的传统则促使年轻人尊重长辈,关爱儿童,形成了良好的代际传承和家庭氛围。
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乡村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使人们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为乡村振兴努力。
传统文化中的农耕文化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我国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农耕经验和智慧。
比如二十四节气,它不仅指导着农民的农事活动,还蕴含着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
如今,我们可以将这些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
通过传承和创新农耕文化,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同时,还可以发展农耕文化旅游,让城市居民走进乡村,体验农耕生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乡村的传统建筑和民俗文化也是宝贵的资源。
许多乡村拥有古老的庙宇、祠堂、四合院等建筑,这些建筑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也是乡村历史的见证。
通过对这些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可以发展乡村旅游,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此外,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如民间歌舞、戏曲、手工艺等,也可以成为乡村发展的亮点。
例如,一些乡村举办民俗文化节,展示当地的特色民俗,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当地的餐饮、住宿等产业的发展。
同时,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能够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传统文化中的家训家规对于乡村治理也具有重要意义。
驻村书记如何提高村民的传统文化认同感
驻村书记如何提高村民的传统文化认同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乡村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作为驻村书记,我们肩负着振兴乡村传统文化的重任。
如何提高村民的传统文化认同感,使其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中来,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下面将从教育引导、文化活动、资源保护等多个方面探讨这个问题。
一、教育引导教育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驻村书记可以通过开展系列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增强村民的传统文化认同感。
首先,我们可以组织开展传统文化讲座和讲解活动。
通过请专家学者前来村子进行传统文化讲解,为村民们普及传统文化的知识和价值,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其次,可以推行传统文化课程。
在当地学校或者村民小组设立传统文化课程,引入传统文化元素,让孩子们从小学习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
此外,也可以开设成人传统文化培训班,让有兴趣的村民能够深入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
二、文化活动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对于提高村民的传统文化认同感至关重要。
驻村书记可以通过组织精彩多样的文化活动,吸引村民积极参与。
一方面,可以举办传统文化节庆活动,如传统节日庆典、村民文艺演出等。
通过这些活动,村民能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另一方面,可以组织传统手工艺制作和技艺传承活动。
传统手工艺是乡村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驻村书记可以邀请传统工艺师傅来村里传授技艺,组织村民学习和传承这些传统技艺。
通过实际操作和参与,村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三、资源保护保护乡村地区的文化资源,是提高村民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关键环节。
驻村书记要提高村民对文化资源的重视程度,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资源保护中来。
首先,要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缮工作。
驻村书记可以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支持,筹集资金和物资,对村庄内的历史建筑、古民居、文化景观等进行修缮和保护,让村民身边的传统文化资源焕发出新的生机和魅力。
农村扶志扶智实施方案
农村扶志扶智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中国农村是我国重要的基本国情,农村扶贫工作一直是国家的重点工作。
然而,单纯的物质扶贫已经不能满足农村的需求,更需要注重农村的扶志扶智工作。
农村扶志扶智是指通过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提升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意识,从而实现真正的脱贫致富。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的农村扶志扶智实施方案,对于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设定。
1. 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增强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
3. 建立健全的农村扶志扶智长效机制,确保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三、实施方案。
1. 加强宣传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增强自我发展意识。
2. 建立健全的农村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
3. 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
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活动,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4. 建立健全的农村扶志扶智长效机制,确保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建立健全的农村扶志扶智长效机制,形成多方参与、多方共建、多方共享的工作格局,确保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四、保障措施。
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农村扶志扶智工作提供政策保障和经济支持。
2. 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多方参与、多方共建、多方共享的工作格局。
3. 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农村扶志扶智工作的有效实施和良好效果。
五、结语。
农村扶志扶智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举措。
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农村扶志扶智工作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为农村的全面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是什么
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是什么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旨在实现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全面提升。
在这一进程中,传统文化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精神支撑。
乡村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如勤劳勇敢、诚实守信、邻里和睦、尊老爱幼等。
这些价值观在乡村社会中代代相传,成为村民们共同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乡村社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革,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能够帮助村民坚守内心的道德底线,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例如,在面对经济困难时,勤劳勇敢的精神能够激励村民努力奋斗,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在处理邻里关系时,诚实守信和邻里和睦的观念能够促进村民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营造和谐稳定的乡村社会环境。
传统文化有助于塑造乡村特色,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许多乡村拥有独特的传统文化资源,如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地方戏曲等。
这些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魅力,可以成为乡村发展特色产业的重要基础。
通过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能够打造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品和服务。
比如,一些乡村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出具有创意的手工艺品,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一些乡村利用民俗文化举办节庆活动,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此外,传统文化还能够为农产品赋予文化内涵,提升其附加值。
比如,通过讲述农产品背后的文化故事,打造品牌文化,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农产品的销售。
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乡村社会治理。
乡村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治理智慧和经验,如乡规民约、家族制度等。
这些传统的治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村民的行为,维护了乡村社会的秩序。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可以充分借鉴和利用这些传统治理方式,结合现代治理理念,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同时,传统文化活动能够增强村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进彼此的感情和认同,形成乡村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扶志扶智方能“拔穷根”
扶志扶智方能“拔穷根”扶志扶智的理念源于“不如教人捕鱼,不如教人钓鱼”的传统智慧。
只有让贫困群众获得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地解决贫困问题。
那么,究竟如何扶志扶智才能“拔穷根”呢?教育是扶志扶智的基石。
教育是人类的第一生产力,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要想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就必须从教育入手。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条件,提高教师的待遇,使得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还要注重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职业培训是扶志扶智的重要手段。
教育可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而职业培训则是让人们掌握实用技能,从而能够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对于农村贫困地区的群众来说,最有机会的就是通过技能培训,掌握一门特长,然后在城市找到更好的就业机会。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职业培训的投入,为贫困群众提供更多的选择,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走上脱贫之路。
创业扶持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对于有一定技能或者想要自主创业的贫困群众来说,政府和社会应该提供一定的创业扶持政策,比如小额贷款、创业指导等,帮助他们实现自主创业,进而增加收入来源,从而改善自身生活和家庭状况。
扶志扶智之所以能够“拔穷根”,还在于其能够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
在扶志扶智的过程中,贫困人口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援助,更重要的是要激发他们自救、自强的内生动力。
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真正摆脱贫困。
通过教育培训,他们会更加自信,更有动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从而为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扶志扶智还具有长期性和可持续性。
通过教育和培训,可以帮助贫困人口获得更好的技能和知识,从而能够在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保持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这样,他们就不仅仅是摆脱了眼前的贫困,更是为了能够维持长期的富裕,为自己的下一代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扶志扶智方能“拔穷根”,通过扶持贫困人口的教育、培训和创业,可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实现自身的发展。
文化扶贫在“扶贫扶志”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扶贫在“扶贫扶志”中的重要作用文化扶贫可以激发贫困地区的创新和创造力。
贫困地区的文化往往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但由于长期以来的经济落后和资源匮乏,这些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通过文化扶贫,可以帮助当地居民发现自己的文化优势和创造潜力,激励他们从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产业等多个方面寻找发展的新出路。
特别是在当今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通过文化扶贫可以为贫困地区带来更多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实现文化扶贫与脱贫攻坚的有机结合。
文化扶贫可以帮助贫困地区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当地居民的精神和道德水平。
贫困地区由于长期的物质贫乏和社会闭塞,往往导致居民的精神生活空虚和文化认同感的缺失。
通过文化扶贫,可以重振当地的文化自信心,加强居民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激发他们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和文化教育,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接触和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进而增强他们的内心力量和社会责任感。
文化扶贫可以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自主、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扶贫工作往往以“输血”为主,通过向贫困地区提供物质援助和技术支持来解决短时期的生存问题,但无法根本改变贫困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
而文化扶贫则从根本上思考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通过文化的力量唤醒当地居民的思想和意识觉悟,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帮助他们构建自己的发展理念和战略思维,实现自主发展和可持续脱贫。
尤其是在当前扶贫工作转向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文化扶贫可以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多的乡村振兴路径和思路,引导他们自主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实现由内而外的发展和增长。
文化扶贫可以促进城乡文化融合和社会和谐稳定。
在当今中国社会,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人口流动加剧,城乡文化差异日益凸显,城乡之间的文化融合与社会和谐稳定成为当前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
“扶智与扶志”助推精准扶贫
“扶智与扶志”助推精准扶贫近年来,我国在精准扶贫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扶智与扶志被普遍认为是推动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本文将就“扶智与扶志”助推精准扶贫这一话题进行探讨。
扶智是指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提升贫困地区群众的智力水平。
教育是人类重要的基础服务,也是摆脱贫困的关键。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获得知识、技能和智力上的提升,从而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在精准扶贫中,扶智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扶智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建设教育设施,提供教育资源,提供贫困地区学生的助学金等。
在一些贫困山区,政府投资建设学校,提供免费的教育资源,鼓励家庭送孩子上学。
为了解决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上学问题,政府还设立了助学金制度,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还有一些非政府组织和慈善机构也积极参与扶智工作,提供资金和志愿者支持,帮助贫困地区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
除了扶智,扶志也是促进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
扶志是指通过传播正能量,激发贫困群众对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动力。
在贫困地区,人们普遍面临着物质和精神的困境。
在帮助他们解决物质问题的也需要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激发他们内在的力量和潜能。
扶志可以通过宣传榜样和正面能量来实现。
在贫困地区开展一些成功人士的事迹宣传,让贫困群众看到努力奋斗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也可以通过举办一些培训班和活动,提升贫困群众的技能和能力,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扶智与扶志是助推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
通过提升贫困地区群众的智力水平,帮助他们获取更多的机会和资源;通过传播正能量,激发他们对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动力,可以有效地推动贫困地区的发展,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扶智与扶志只是推动精准扶贫的手段和方法,不能取代脱贫工作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除了扶智与扶志,还需要在产业发展、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下功夫,全面提升贫困地区的发展水平。
只有通过多种手段的有机结合,才能够真正帮助贫困群众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的脱贫。
文化扶贫在“扶贫扶志”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扶贫在“扶贫扶志”中的重要作用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文化扶贫也逐渐成为了扶贫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文化扶贫的核心是要通过文化建设,振兴当地文化产业,培育文化人才,激发群众的文化自信心,让贫困地区建立起自己的文化品牌。
文化扶贫不仅可以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更可以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帮助他们用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观来面对生活和挑战。
其实,文化扶贫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提高文化素质,更在于“扶贫扶志”,即通过文化扶贫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自信,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
以下是文化扶贫在“扶贫扶志”中的重要作用:一、激发乡村振兴的活力在做好“三农”工作的过程中,乡村振兴是最为紧迫的任务。
而文化扶贫的出现,则可以使得乡村振兴更加具有内生动力。
文化扶贫可以通过赋予乡村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历史文化,民间文化,传统文化等等,让这些文化资源和传统智慧成为乡村文明的核心,吸引更多的人来乡村旅游和探寻文化传承,让乡村成为更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地方。
在乡村振兴中,文化扶贫将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破冰者和关键。
二、提高贫困地区文化自信心许多贫困地区的人们一直活在自卑的状态中,这种自卑心态也会这种心态也会对当地文化的传承产生负面影响。
文化扶贫不仅可以为当地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更可以为当地群众赋予更高的文化自信心,这种文化自信心可以帮助他们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迎接更多的挑战。
同时,文化自信心还可以带动当地群众更有纪律、更有信心地投身到文化建设之中,帮助贫困地区实现自己的文化梦想。
三、培育新的文化产业,增加收入来源贫困地区的经济之所以落后,往往是因为当地的经济产业缺乏生命力,无法为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更多的收入来源。
而文化扶贫则可以成为贫困地区振兴的一种新型产业。
例如,在当地推广文化旅游,孵化文化创意产品等等,都可以为当地培育出新的文化产业,并且带动地方经济的增长,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文化扶贫为贫困地区群众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也为他们赚取更多的收入提供了机会。
文化扶贫在“扶贫扶志”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扶贫在“扶贫扶志”中的重要作用文化扶贫是指通过弘扬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为贫困地区提供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支持,提升贫困地区居民的文化素养和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实现脱贫目标的一种扶贫方式。
在“扶贫扶志”的理念中,文化扶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文化扶贫能够增强贫困地区居民的文化自信。
在经济贫困的环境下,贫困地区的居民往往会因为社会地位低下、生活条件恶劣等原因而产生自卑感和消极情绪。
而通过文化扶贫,可以让贫困地区的居民重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增强他们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提高他们对自身的自信心。
文化扶贫能够激发贫困地区居民的创造力和创业精神。
文化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通过培养和发展艺术、文学、音乐等创造性才能,可以激发贫困地区居民的创造力,让他们能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优势,从而开始创业致富,实现自己的梦想。
文化扶贫也能够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支持,帮助贫困地区的居民掌握一门文化技能,为他们提供就业和创业的机会。
文化扶贫可以促进贫困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
在贫困地区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可以提供就业机会,还可以为当地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通过挖掘和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传统工艺、特色产品等,可以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吸引游客和投资者前来。
文化扶贫也可以帮助贫困地区的居民从事文化创作和文化传承,提高他们的收入和生活质量。
文化扶贫可以促进贫困地区的社会文明进步。
贫困地区经济条件落后,也往往存在一些社会问题,比如教育、卫生、保障等方面的困难。
通过文化扶贫,可以提供相应的教育培训、健康保障等服务,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的文化素养和健康水平,推动贫困地区的社会文明进步。
文化扶贫在“扶贫扶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文化扶贫,可以增强贫困地区居民的文化自信、激发创造力和创业精神、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从而为贫困地区的脱贫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希望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够重视文化扶贫工作,加大投入力度,推动贫困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帮助更多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脱贫。
文化扶贫在“扶贫扶志”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扶贫在“扶贫扶志”中的重要作用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全国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但是,因为多种原因,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推出了加强脱贫攻坚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便是文化扶贫。
文化扶贫是指在扶贫过程中,将重点放在开展文化活动、普及文化知识、传承文化精神、提升文化品位等方面,旨在通过文化的力量,帮助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解决文化层面的问题,提高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文化扶贫是“扶贫扶志”的重要内容,所谓“扶志”即是提振贫困人口的紧迫感和自我意识,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当前,我国贫困地区的文化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缺乏,包括文化常识、法律法规、科技知识等方面;二是文化设施匮乏,如图书馆、文化中心、多功能演出厅、博物馆、艺术馆等;三是文化精神萎缩,许多贫困地区的民众的精神生活状态亟待提高,缺乏奋斗的动力和斗志,往往处在无所事事的地步。
首先,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可以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水平和文化素养,扩大他们对文化的了解,增加文化自信心。
例如,组织传统文化和艺术活动,改变贫困地区的居民缺少艺术体验的现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同时,文化活动不仅能给人带来物质上的享受,更能提供心灵上的愉悦和对生命的思考,给人以新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从而激发人们的内在热情,充实贫困地区的文化生活。
其次,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提高贫困地区的文化设施建设水平,营造出宜人的文化环境。
例如,建设图书馆等阅读场所,提高图书的数量和质量,从而使得贫困地区的居民可以广泛、深入的接触到各领域的知识,同时也使得文化氛围更加活跃,吸引更多人到其所在地去旅游、学习、感受当地的文化风貌。
最后,弘扬文化精神,引导贫困地区的居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人的心智品位。
例如,弘扬民族和地方文化的代表性精神,激发民族和地方的民众的爱国意识、文化自信心,从中汲取思想和情感的能量,开展文化传承工作,让贫困地区的居民体验到属于自己的文化浪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扶心扶志引领村民自强自立
CX省息县弯CX村位于县城北8公里处,有17个村民组、2150人,耕地3500多亩。
以种植业为主,无支柱产业,农民收入低,曾经是典型的贫困落后村。
2012年10月,CX被国家统计局CX调查总队党组派往息县弯CX村驻村扶贫。
三年多来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干,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谊。
2015年8月CX第一轮扶贫到期时,在乡亲们的恳切挽留下继续留任驻村“第一书记”开展精准扶贫。
该同志从“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手,坚持“文化引领,道德育人,改善风气,产业跟进,共同致富”的工作思路,使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贫困村走出一条自力更生的脱贫、自信之路。
找准立足点精准识贫
CX初到弯CX村时,全村无水泥路,雨雪天泥泞难行,村民出行困难,灌渠年久失修。
村子里房前屋后、道路两旁、河渠坑塘中,处处是成堆的垃圾,散发着刺鼻的臭味。
村民打麻将赌博成风,生活懒惰散乱,邻里纠纷斗殴不断,村“两委”班子瘫痪,只有村支书和村主任两人,党员会都开不起来。
村中多为老人、病人、留守妇女儿童,村民“等、靠、要、懒、怨”思想严重。
当CX为村里争取的第一笔扶贫项目资金——40万元的科技扶贫资金批下来时,村民却用来改善生活而不是经营种植或养殖项目,对此,CX多次深入群众开展调研,掌握村情民情,最终摸清实情,抓住根源。
在扶贫工作中,CX
带领村民实现物质富裕的同时,净化人心、改善民风,在基层群众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乡风文明和谐。
找准着力点精准治贫
面对弯CX村的现实,CX深深意识到:心灵的贫瘠比物质的贫穷更可怕。
他及时调整扶贫方向,提出扶贫重在扶心扶志,先解决村民的精神状态问题。
几年来,通过创建孝心示范村,进行正心励志教育,重塑村民价值观,唤醒亲情。
一是培育核心价值观,凝聚脱贫致富精气神。
开展“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立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带领村民学习做人的八个德行,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和武装村民思想,改变人心。
开展争做“孝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强”的新农民评选活动,增强贫困户依靠自己脱贫致富的信心,变过去被动的“要我脱贫”为积极主动的“我要脱贫”。
二是设立道德讲堂,培育新型农民。
针对村民大多信仰基督教、矛盾不断的状况,2014年发动息县企业家捐资30万元,设立息县第一个村级道德讲堂,开展多种形式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教育讲座,开设幸福人生讲座等课程。
每周进行光盘教学,播放专题片、教育片等。
制定“村民学习公约”,引导村民争做学习型、创业型,有道德、有文化的新农民。
三是创建“中华孝心示范村”,弘扬德孝文化。
为解决村里儿女不赡养父母问题,通过讲孝道、树孝风、定孝制、评孝子等活动,唤起村民孝亲敬老、知恩感恩良知。
2014年8月底由“中华
孝心示范村工程”组委会授牌,弯CX村成为全国第十七个、CX第一个“中华孝心示范村”。
四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在县乡两级党委的支持下,选出三名有一定群众基础和影响力、有开创精神的创业成功人士进入村班子。
建立弯CX村外出务工人员微信群,每天通报村内活动和发展动态,拓展在外务工党员与党组织的联系渠道。
基层党组织的建立完善,充分发挥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为各项扶贫工作的扎实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找准结合点精准扶贫
CX找准切入点不断积聚力量,转变成果,把“心灵力量”转化为“帮扶力量”,推动弯CX村加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步伐。
一是成立村民德孝义工团。
在村“两委”领导下,发挥村民代表作用,补充村“两委”管理力量。
分片包干义务打扫、维护村内环境卫生,组织村民学习,带头做好人好事,帮助留守、孤寡、病患老人。
二是“孝”文化力量感召,社会力量主动结对扶贫。
2014年5月成立“村孝爱基金”,县乡领导带头捐款,带动企业及社会各界爱心捐赠,目前已收到各界捐款、物品共计90多万元,用以帮扶贫困孤寡老人、常年维护村环境卫生。
感召企业反哺农村,已有北京、郑州10多家企业牵手10个特困户帮扶,有两家企业在村承包耕地投资生态农业。
三是依托孝爱文化传播公司,培育乡村旅游产业带动脱贫。
通过组织村民500元入股,成立村文化公司,农户把家中空房改造成“农家客房”,
用以接待游客。
50户入股村民增加收入12万多元,入股农户平均增收2000多元。
四是鼓励村民加入合作社,调整种植结构,培育支柱产业脱贫。
引导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适度流转土地,发展高效农业。
动员村外出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开发生态高效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