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密集场所规范化安全生产百分验收内容

合集下载

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范文(3篇)

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范文(3篇)

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范文一、引言人员密集场所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聚集着大量人员的场所,如商场、影剧院、体育场馆、展览馆等。

由于人员密集,一旦发生火灾等突发事件,后果将不堪设想。

因此,加强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非常重要。

二、工作目标本次工作的目标是制定一套科学、可行的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措施,确保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制定标准和规范1.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设施标准制定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设施标准,包括火灾报警系统、消防水源、防烟排烟系统、灭火器材等,确保消防设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人员密集场所的应急预案标准制定人员密集场所的应急预案标准,详细规定火灾发生时的应急处置流程、人员疏散方案、联络与协调机制等,确保火灾事故能够迅速得到控制和处理。

3.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培训标准制定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培训标准,要求场所管理人员和员工必须定期参加消防培训,了解消防知识,提高消防意识和应急能力。

四、落实标准和规范1.消防设施的检查和维护对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例如,定期检查火灾报警系统的工作状态和联动情况,保证其灵敏度和准确性。

2.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定期组织人员密集场所的应急预案培训和演练,确保员工熟悉预案,能够熟练掌握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并能迅速有效地进行疏散。

3.消防培训的开展组织定期的消防培训,邀请专业消防人员进行讲座,提高员工的消防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培训内容包括火灾预防知识、火灾逃生自救方法等。

五、工作评估1.消防安全检查定期组织消防安全检查,对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设施、应急预案和消防培训情况进行评估和检验,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2.消防安全演练定期组织消防安全演练,考察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使演练成为提高员工应对火灾的能力的有效手段。

六、工作总结通过制定科学的标准和规范,加强实施和落实,包括消防设施的检查和维护、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以及消防培训的开展,最终达到提高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的目标。

人员密集场所标准

人员密集场所标准

人员密集场所标准一、面积和容纳人数1.每个场所的面积和容纳人数应符合当地政府的相关规定。

2.在场所内,应合理规划和使用空间,确保人员流动畅通,避免过度拥挤。

二、出口和逃生通道1.场所应设有足够的出口和逃生通道,并保持畅通无阻。

2.出口和逃生通道应明确标识,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查。

3.在紧急情况下,应能迅速引导人员安全疏散。

三、安全设施1.场所内应配备相应的消防设施、安全警示标识、应急照明等。

2.应定期检查安全设施的使用状况,及时更新和维护。

3.在特定区域或设备上应设置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四、紧急疏散1.场所应制定紧急疏散预案,明确疏散路线和程序。

2.应定期进行紧急疏散演练,提高员工和顾客的应急反应能力。

3.在紧急情况下,应迅速启动疏散预案,确保人员安全撤离。

五、人员培训1.场所员工应接受相关安全培训,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2.员工应了解场所的安全设施和逃生通道位置,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引导顾客。

3.应定期进行员工安全培训和考核,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能力。

六、安全检查1.场所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包括设施设备、电气线路、消防设施等。

2.检查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并做好记录,确保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

3.应定期对安全检查进行评估和改进,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七、紧急通讯1.场所应建立紧急通讯机制,确保在紧急情况下与外界通讯畅通。

2.应配备相应的通讯设备,如电话、广播等,以便及时发布信息和引导人员疏散。

3.应定期测试紧急通讯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转。

八、应急救援1.场所应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制定应急救援预案,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响应。

2.应定期进行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3.在紧急情况下,应急救援队伍应能迅速到达现场进行救援和处理。

人员密集场所法规

人员密集场所法规

人员密集场所法规
一、消防安全
1.确保场所内消防设施完好无损,消防通道畅通无阻。

2.定期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火灾隐患。

3.确保场所内应急照明设备正常运转,满足疏散要求。

4.严格控制火源,严禁吸烟和违规使用明火。

二、逃生通道
1.场所应设立明确标识的逃生通道及紧急出口。

2.确保逃生通道畅通无阻,不堆放物品,不锁闭出口。

3.定期进行逃生演练,提高员工及顾客的逃生能力。

三、应急照明
1.场所内应设置足够的应急照明设备,以满足疏散照明需要。

2.应急照明设备应定期检查维护,确保正常运转。

四、火源控制
1.严格控制火源,严禁吸烟和违规使用明火。

2.对易燃易爆物品进行严格管理,确保安全存放和使用。

五、安全出口
1.场所应设立明确标识的安全出口,并保持畅通无阻。

2.安全出口不得上锁、堵塞或堆放物品。

六、疏散指示
1.在逃生通道和安全出口设置明显的疏散指示标识。

2.确保疏散指示标识清晰可见,不遮挡或损坏。

七、灭火器配备
1.根据场所特点,选择适当的灭火器类型并合理配置。

2.定期检查灭火器,确保其在有效期内并可正常使用。

八、场所容量
1.根据场所的面积、楼层等条件,合理规划人员容量,避免过度拥挤。

2.在高峰期采取必要的疏导措施,确保人员有序流动。

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规定

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规定

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规定人员密集场所是指集会、展览、体育比赛、演出、会议等大型公共活动及群众集中居住、就业的场所,这些场所人员浩繁,火灾不安全性高。

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特别针对人员密集场所,订立了相应的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加强对重点场所的消防管理和监督,订立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各类人员密集场所。

第三条人员密集场所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消防安全标准,并应当在建筑设计、施工、使用、维护中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第四条人员密集场所应当配备常年驻场消防安全管理人员,负责场所的消防安全工作。

第二章建筑设计和施工要求第五条人员密集场所的建筑设计和施工应当依照国家和地方的消防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符合以下要求:(一)建筑材料应当具备良好的防火性能;(二)建筑结构应当具有防火分隔本领;(三)建筑内部应当设置牢靠的防火分区和防烟分区;(四)配备适当的防火掌控和灭火设备。

第六条人员密集场所的建筑设计和施工应当严格遵守如下要求:(一)生产、经营、储存等场所应当设置专用出入口,并保持畅通;(二)走廊、楼梯等通道应当充足人员疏散的需要;(三)应当设有消防水源或者其他灭火设备,并配备操作人员;(四)电气线路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消防安全标准;(五)制空系统应当采纳不带水装置或者不漏水装置。

第三章消防安全设施要求第七条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设施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消防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应当充足以下要求:(一)设置完善的自动灭火设备,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二)设置疏散指示标志、疏散通道等人员疏散设施;(三)装有自动报警系统,并有人值班;(四)设置消防水源和水灭火设备,并有人员实行管理;(五)定期进行消防安全检查、维护和保养,并适时除去安全隐患。

第八条人员密集场所假如设置防火窗帘、防火卷帘、防火门窗等设施,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消防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管理护理有力,适时更新更换。

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规定(3篇)

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规定(3篇)

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规定根据《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规定如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预防和控制火灾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人员密集场所,是指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人员从事群众性活动的场所,包括但不限于:市场、超市、商场、体育场馆、剧院、影剧院、展览馆、会展中心、酒店、宾馆、餐饮场所、会所、运动场、游乐园等。

第三条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是指在建设、装修、使用、维护和日常管理中,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合理设置和使用消防设施设备,加强消防宣传教育,落实消防责任,保持消防设施设备的正常使用状态,确保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

第四条人员密集场所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消防安全标准和规范进行防火设计、建设,取得相应的建设工程消防验收合格证明,方可投入使用。

第二章设计与建设第五条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设计应当符合国家或地方的消防安全标准,设计单位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进行设计。

第六条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设备和设施的布置、数量、类型和性能应当符合国家或地方的消防安全标准和规范。

第七条人员密集场所应当配置防火门、防火卷帘门、消防电梯、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疏散指示标志、灭火器等消防设施设备。

第八条人员密集场所的疏散通道应当符合国家或地方的消防安全标准和规范,疏散通道宽度、出口数量、出口标志和疏散时间应当符合相关规定。

第三章日常管理第九条人员密集场所应当建立健全消防管理制度和消防安全责任制,指定专门负责消防工作的人员,并确保其具备相关的消防安全知识和技能。

第十条人员密集场所应当建立消防安全档案,记录和归档有关消防设施设备的建设、维护、检测、维修等情况,供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检查和监督。

第十一条人员密集场所应当定期进行消防安全自查和外部消防安全检查,消除火灾隐患,保持消防设施设备的正常使用状态。

安全生产规范化验收标准

安全生产规范化验收标准

安全生产规范化验收标准一、背景介绍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的基石,为了保障工人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并实施了安全生产规范化验收标准。

本文将介绍安全生产规范化验收标准的相关内容,帮助读者了解如何进行合规验收。

二、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管理体系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础,各项安全工作需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措施。

在安全生产规范化验收中,审核人员会对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评估,检查是否满足以下要求:1. 规章制度健全:企业应制定并落实一系列安全管理制度,包括事故应急处理、安全操作规程等。

2. 职责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岗位人员都应清楚工作职责,做到安全责任人到人。

3. 培训教育到位:企业应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三、现场设施与设备现场设施和设备的安全性对于安全生产至关重要。

验收人员会对企业现场设施与设备的安全条件进行检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设施合理布局:不同区域之间设有合适的防护设施,防止事故扩散。

2. 通风与排放系统:涉及有害气体或粉尘的场所应有良好的通风系统,保证员工的健康。

3. 设备维护完好: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要得当,避免因设备故障引发事故。

四、风险评估与预防措施风险评估是企业实施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

在验收过程中,审核人员会对企业的风险评估及相应的控制措施进行审核,确保公司能够及时发现和控制潜在的危险因素。

主要包括以下要求:1. 风险评估报告:企业应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和报告。

2. 风险控制措施:企业需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预防措施,包括加强排查隐患、提供个人防护装备等。

五、应急管理能力事故发生时的应急管理能力直接关系到工人的生命安全。

验收人员会对企业的应急管理能力进行评估,包括以下要求:1. 应急预案:企业应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包括事故应急处理流程、应急救援组织等。

2. 应急演练:企业应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员工的应急反应和处理能力。

3. 应急资源:企业应提前准备好应急资源,包括急救设备、灭火器等。

人员密集场所判断标准

人员密集场所判断标准

人员密集场所判断标准
6. 紧急应对能力:人员密集场所应具备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包括应急预案、紧急疏散演 练等。标准要求场所有完善的紧急应对措施,并定期进行演练和评估。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人员密集场所判断标准,具体的标准和规范可能因地区和场所类型而有 所不同。制定和遵守这些标准有助于确保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和管理,减少事故和紧急情况 的发生,并保障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人员密集场所判断标准
人员密集场所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聚集了大量人员的场所,如商场、体育场馆、剧院、车站 等。为了确保人员的安全和顺畅管理,通常会制定一些判断标准来确定是否属于人员密集场 所。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人员密集场所判断标准:
1. 人数限制:根据场所的大小和消防安全要求,制定人数限制标准。例如,商场的人数限 制可能根据建筑面积、出口数量和安全通道等因素进行计算。
4. 消防设施:人员密集场所应配备适当的消防设施,如灭火器、消防栓、火灾报警系统等 。标准要求场所的消防设施符合相关法规和规范,并经过定期维护和检查。
5. 安全管理措施:人员密集场所应有完善的安全管理措施,包括安保人员、监控系统、安 全检查等。标准要求场所的安全管理措施得到有效执行,以确保人员的安全和秩序。
2. 空间密度:根据场所的面积和可容纳人数,计算每平方米的人员密度。一般来说,人员 密集场所的空间密度较高,超过一定限制即可判断为人员密集场所。
人员密集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判断标准
3. 安全通道和出口:人员密集场所应具备足够的安全通道和出口,以确保人员在紧急情况 下的疏散。标准通常要求场所内的安全通道和出口数量、位置和尺寸符合相关法规和规范。

人员密集场所安全检查要点

人员密集场所安全检查要点

人员密集场所安全检查要点人员密集场所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大量人员聚集和活动的场所,如商场、车站、机场、体育馆、剧院、学校等。

由于人员数量众多,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后果将十分严重。

因此,对人员密集场所进行安全检查十分必要。

下面是人员密集场所安全检查的要点:1.安全设施检查:检查场所的消防设备、应急疏散通道、安全标识等是否齐全,并且保持良好的状态。

消防设备包括灭火器、灭火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等。

应急疏散通道要保持畅通,不得有堆放物品、堵塞的情况。

安全标识要明确、醒目,便于人员进行疏散和应急逃生。

2.指引和宣传检查:检查场所是否设有合理的指引标志,能够引导人员将目光聚焦于正确的方向。

在人员密集场所设置指引标志对避免拥堵,提高疏散效率有重要作用。

此外,还要检查场所是否设置宣传橱窗或展板,及时发布和宣传安全信息,增强人员的安全意识。

3.逃生和疏散检查:重点检查场所的逃生通道是否满足疏散人员的需要,通道的宽度、长度、走向是否合理,楼梯的数量、宽度是否满足规定。

特别是对于有残疾人士的场所,要保证有无障碍的逃生通道和设施。

此外,还要检查逃生楼梯、门窗等是否经常检修和保养,确保正常使用。

4.人员聚集区检查:在人员密集场所中,往往存在人员聚集的区域,如购物中心的商铺、体育场馆的看台、校园的食堂等。

检查这些区域的安全情况,包括疏散通道、应急照明、防滑设施等。

同时,要检查人员聚集区的安全分隔措施,避免发生踩踏、拥挤等安全事故。

5.设备和设施检查:检查场所的电气设备、自动门、扶梯、电梯等是否正常运行。

电气设备的故障可能导致火灾等事故,自动门、扶梯、电梯等设备的故障可能导致人员伤亡。

对于已经发生故障的设备,要立即修理或替换。

6.安全管理检查:检查场所的安全管理责任制、防范措施的执行情况、安全培训和教育是否到位。

这些因素是保障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的重要参考。

要检查是否有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并且定期检查和修订。

同时,还要检查场所的安保人员配置是否足够,培训是否到位。

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规定

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规定

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规定根据《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办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规定的主要内容如下:1. 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责任制度:明确人员密集场所的法定代表人(单位负责人)应当负责场所的消防安全工作,并设立专门的消防安全管理机构,明确各级责任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2. 消防设施和器材的配置要求:人员密集场所应当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和器材,包括灭火器、消防水源、疏散通道、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等,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查。

3. 火灾风险评估和火灾防控措施:人员密集场所应当进行火灾风险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制定和实施火灾防控措施的依据。

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火灾的发生和扩散,包括设置防火分隔间、疏散指示标志、灭火器材等。

4. 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培训和演练:人员密集场所应当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消防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定期组织消防演练,检验消防组织的应急能力。

5. 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检查和评估:人员密集场所应当按照规定定期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定期进行消防安全评估,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6. 人员密集场所火灾事故的报告和调查:任何人员密集场所发生火灾事故时,应当立即向消防部门报告,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调查,查明事故原因,并采取措施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7. 违反消防安全规定的处罚和追责:对违反消防安全规定的人员密集场所,可以给予罚款、责令停业整顿等行政处罚,并追究法律责任。

以上是对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规定的主要内容的概括,具体的规定及要求可能因地区和场所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详细内容请参考《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办法》及当地相关法律法规。

2023年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规定

2023年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规定

2023年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规定第一条为了加强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人员密集场所指的是各类人员聚集的公共场所,包括但不限于商场、超市、娱乐场所、影剧院、展览馆、体育馆、会展中心、宾馆、饭店等。

第三条人员密集场所应配备专职消防管理人员,确保消防设施的日常维护、消防设备的定期检查和保养。

第四条人员密集场所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组织设计,建筑设计应符合消防安全要求,消防设施应完备有效。

第五条人员密集场所应按照消防安全指标进行消防设计审核,取得消防设计审查合格证明,方可开工建设。

第六条人员密集场所的疏散通道应满足以下要求:(一)疏散通道宽度应不小于1.5米,不得被任何物品阻挡;(二)疏散通道应设置有应急照明,保证疏散时能够明确方向;(三)疏散通道应设置有适当的标识,以便人员能够快速找到疏散出口;(四)疏散通道应保持畅通,不得摆放障碍物。

第七条人员密集场所应配备消防设施设备,并进行定期检测、维护和试验。

消防设施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灭火器、灭火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自动灭火系统等。

第八条人员密集场所应制定防火、疏散和灭火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

预案应包括人员疏散的组织、路线和方法,以及应急救援措施等。

第九条人员密集场所应对员工进行消防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火灾的能力。

第十条人员密集场所应建立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责任部门和责任区域,并进行日常巡查和检查,及时发现和整改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

第十一条人员密集场所应定期进行消防安全检查评估,对消防安全问题进行整改。

如发现严重消防安全隐患,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并报告相关主管部门。

第十二条人员密集场所应配备消防控制中心,实时监控消防设施设备的运行状态。

消防控制中心应配备人员,能够及时响应火灾报警并进行应急处理。

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规定

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规定

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规定为加强和规范全省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有效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依据国家有关消防法规,制定本规定.本规定合用于宾馆、饭店等旅馆,餐饮场所,商场、市场、超市等商店,体育场馆,公共展览馆、博物馆的展览厅,金融证券交易场所,公共娱乐场所,医院,老年人建造、托儿所、幼儿园,寄宿制学校,公共图书馆,客运车站,码头,民用机场,人员密集的生产加工企业、员工集体宿舍等人员密集场所.人员密集场所的行政主管部门应认真履行消防工作的法定职责,督促、指导人员密集场所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积极施行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

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应遵守消防法规,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制定消防安全制度、操作规程,提高自防自救能力,保障消防安全。

人员密集场所应落实逐级和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逐级和岗位消防安全职责,确定各级、各岗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人员密集场所行政主管部门职责:(一)落实省人民政府和上级有关消防安全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每年对所主管的单位开展检查考核;(二)落实专人负责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每季度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催促整改火灾隐患;(三)每季度分析本部门和本行业消防安全工作情况 ,协调和解决消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四)积极施行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五)消防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人员密集场所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是消防安全责任人,全面负责该场所的消防安全工作.消防安全责任人应确定一位消防安全管理人,并向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责任人职责:(一)贯彻执行消防法规,保障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符合规定,掌握本单位的消防安全情况;(二)统筹安排经营、管理等活动中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批准实施年度消防工作计划,每半年向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工作情况;(三)为消防安全管理提供必要的经费和组织保障;(四)确定逐级消防安全责任,批准实施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规程;(五)组织防火检查,催促整改火灾隐患,及时处理涉及消防安全的重大问题;(六)根据消防法规的规定建立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或者义务消防队,并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和装备;(七)针对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组织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实施演练。

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检查要点

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检查要点

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检查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场所布局和逃生通道:要检查场所的布局是否合理,是否存在阻塞通道的摆放物品,通道宽度是否符合要求,紧急逃生门是否能够顺利打开,各个区域之间是否设置了足够数量的逃生通道等。

2.消防器材设施:检查消防器材设备是否齐全、完好有效,如灭火器、消防栓、喷淋系统、烟雾探测器等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是否经常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以确保在发生火灾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克服火灾。

3.电气设备:检查电气设备和线路的安全状况,是否存在老化、短路、漏电等问题,排除潜在的电火灾风险,同时还要注意电源配电箱的标识和布置是否符合要求。

4.疏散标志和指示灯:检查是否设置了明显的疏散标志和指示灯,标志和指示灯的位置是否合理、明显可见,是否存在遮挡或损坏的情况,对于一些远离出口的区域,应设置足够数量的紧急疏散指示标识。

5.消防通道和场所固定物品:检查场所的通道是否畅通无阻,是否有摆放杂物或易燃物品,以及场所内的固定物品是否固定可靠,是否会妨碍疏散或增加火势蔓延。

6.消防水源:检查消防水源是否充足,消防栓的位置是否明显,消防水泵及水池的运行是否正常,对于使用固定灭火装置的地方,要检查其工作状态以及使用指示标志。

7.人员疏散和逃生示教:检查是否进行过适当的人员疏散和逃生示教,是否安排进行定期演练,测试人员的疏散速度和能力。

8.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检查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否正常工作,烟雾传感器是否处于可靠状态,报警装置是否齐全、灵敏可靠。

9.防火门和防火卷帘:检查防火门和防火卷帘是否完好,是否设有自动关闭功能,是否能够确保火灾发生时能有效地阻止火势蔓延。

10.消防宣传和培训:检查是否进行过适当的消防宣传和培训,员工是否了解火灾危险以及疏散逃生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总结起来,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检查的要点主要包括场所布局和逃生通道、消防器材设施、电气设备、疏散标志和指示灯、消防通道和场所固定物品、消防水源、人员疏散和逃生示教、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防火门和防火卷帘以及消防宣传和培训等方面。

密集场所安全生产检查内容

密集场所安全生产检查内容

密集场所安全生产检查内容在现代社会,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密集场所的建设如商场、超市、剧院、体育馆、会展中心、旅游景点等也逐渐兴起。

这些场所的安全生产问题备受关注,为了确保人们在这些地方的安全,对于密集场所的安全生产进行定期检查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下面将就密集场所安全生产检查的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对密集场所的消防设施进行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包括灭火器、消防栓、消防控制室等设施的使用情况、数量是否足够以及是否经过定期检修和维护。

同时,还需要检查室内的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安全标示、应急照明等是否符合相关规定,以确保人们在火灾等突发情况下能够快速、安全地撤离现场。

其次,对密集场所的基础设施进行检查也是非常必要的。

包括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如楼梯、扶手、地面、屋顶等是否稳固牢固;电气设备的使用情况是否正常,是否存在漏电、短路等安全隐患;通风设备是否正常工作,是否能够确保场所内有足够的新鲜空气;排水系统是否正常,防止场所内积水;安全监控设备是否齐全,并能够正常工作,确保场所的整体安全。

第三,对密集场所人员的安全培训和应急预案进行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

密集场所往往有大量的人员聚集,因此必须确保场所内的工作人员都经过了必要的安全培训,了解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处理措施。

另外,给场所内做事人员和顾客提供定期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也是必需的,以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

第四,对场所内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和治理也是检查的重点。

密集场所通常都有一些特殊的安全风险,如高空坠物、电器故障、火灾、人群踩踏等。

因此,需要对这些风险进行评估,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如加装护栏、防护网、安装温度和烟雾报警器等,以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确保场所的整体安全。

最后,密集场所还需要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和演练计划,并进行定期的演练。

应急预案是在遇到事故或突发事件时,团队和个人依据某种安全规范规定的行动方案。

每个员工都应该熟悉该预案,并且定期进行模拟演练,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做出正确的反应,并确保人员安全。

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检查要点(三篇)

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检查要点(三篇)

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检查要点一、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概述人员密集场所是指日常活动人员较多、常年吸引大量人员进进出出、人员集中的场所,如商场、超市、娱乐场所、影剧院、展览馆、体育场馆、学校、医院等。

由于人员众多,一旦发生火灾等突发情况,后果将不堪设想。

因此,加强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检查非常重要。

下面将列举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检查的要点。

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检查要点(二)1.消防设备是否完善(1)灭火器:检查灭火器的种类、数量、位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是否有定期检验、充装记录。

(2)火灾报警器:检查火灾报警器的数量、位置是否合理,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是否有定期检验记录。

(3)消防栓:检查消防栓的数量、位置是否合理,是否能正常供水,并查看消防栓是否有定期检验记录。

(4)喷淋系统:检查喷淋系统的数量、位置是否合理,是否能正常喷淋,并查看喷淋系统是否有定期检验记录。

(5)疏散指示标志:检查疏散指示标志是否清晰可见,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2.电气设备是否安全(1)查看电气线路:检查电气线路是否有老化、脱落、破损等现象,是否有漏电、过载等安全隐患。

(2)查看电气设备:检查电气设备是否正常工作,是否有定期检验记录。

(3)查看电气箱柜:检查电气箱柜是否有漏电、过热等现象,是否有定期检验记录。

3.疏散通道是否畅通(1)疏散通道:检查疏散通道是否畅通无阻,是否有易燃物品堆放、堵塞。

(2)安全出口:检查安全出口是否标明,是否容易找到,通道是否有明显的指示标志。

(3)应急照明:检查应急照明灯是否正常工作,并查看是否有定期检验记录。

4.防火间距是否符合规范(1)防火隔离墙:检查防火隔离墙的材料、厚度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是否有破损、渗水等现象。

(2)防火门楼梯:检查防火门及楼梯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是否能正常打开关闭。

5.重点部位消防安全根据不同的人员密集场所,有一些特殊的重点部位需要特别关注。

(1)电梯:检查电梯是否按照规定设置,是否安装了火灾报警装置,是否能够正常运行。

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标准(3篇)

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标准(3篇)

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标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场所实际,制定本工作标准。

第二条本工作标准适用于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第三条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工作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强化安全防范,提高火灾应急处置能力,确保人员和财产安全。

第四条本工作标准的所称人员密集场所,是指参加文化、体育、集会、展览、娱乐、购物、餐饮等活动的场所。

包括但不限于剧场、礼堂、会议中心、体育场馆、商场超市、餐饮娱乐场所等。

第五条本工作标准的实施主体是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单位,应当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组织领导,细化责任分工,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体系,制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消防安全工作的有序进行。

第二章消防安全管理责任制第六条人员密集场所应当设立专职或兼职的消防安全管理人员,负责组织实施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并配备相应的人、物、技术条件。

第七条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消防法律法规,熟悉本场所的消防设施设备和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能够独立组织应急处置工作。

第八条人员密集场所应当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消防安全管理的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并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置水平。

第九条人员密集场所应当建立常态化的巡查制度,定期进行设施设备的检测维修和消防安全隐患的整改,确保消防设施设备的完好有效。

第十条人员密集场所应当建立火灾警报系统,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和处置流程,确保及时有效的处置火灾事故。

第三章消防设施设备和消防安全管理第十一条人员密集场所应当按照国家消防技术标准和工程建设、使用等相关标准的要求,配备适当的消防设施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消防水源、消防给水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防水泵、自动灭火系统、消防疏散指示标志等。

青岛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规范

青岛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规范

青岛市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规范DB 3702/ FW XF 001—20132013 - 11-25发布2014 - 01-01实施青岛市公安消防局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青岛市质量技术监前言本标准由青岛市公安消防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青岛市公安消防局、青岛市技术监技信息所、青岛市技术标准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青岛市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人员密集场所(包括“九小场所”中人员密集场所) 使用和管理单位的术语和定义、消防安全条件、消防安全责任、消防组织机构、消防制度规程、消防管理措施、防火巡查检查、消防隐患整改、消防宣传教育培训、灭火应急疏散预案和演练、火灾事故处置、奖惩考核、消防档案的基本要求和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青岛市范围内的各类人员密集场所单位实施消防安全。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5907 消防基本术语第一部分GB/T 14107 消防基本术语第二部分GB 25201 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84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098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 5011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40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222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 50720 建设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GA 503 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技术规程GA 703 住宿与生产储存经营合用场所消防安全技术要求JGJ 48 商店建筑设计规范DB37/T1645 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及验收标准3.术语和定义GB/T 5907、GB/T 14107、GB 50045、GB 50084、GB 50098、GB 50116、GB 50140、GB 50222、GB 50016、JGJ 48、GA 503、GA703、DB37/T1645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人员聚集场所安全检查内容与方法

人员聚集场所安全检查内容与方法

人员聚集场所的安全检查通用检查内容和方法1.安全管理有安全管理机构,并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有安全责任制,并落实到岗位和人;有24小时的值班制度;有值班记录,明确值班人员和值班时间及问题记录;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有演练记录(每半年必须进行一次演练);有关负责人和从业人员掌握预案内容,履行预案规定的岗位职责;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并经考核培训合格;特殊岗位“作业人员”依法取得作业资质持证上岗。

2.人员疏散的安全检查人员聚集场所的人员疏散问题是安全检查的重点之一。

包括对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安全标志、应急照明的安全检查。

(1)疏散通道主要疏散通道应直通疏散门或疏散出口。

疏散通道应保持畅通,不得堆放货物、设置摊位、摆放桌椅作为休息区等。

疏散通道分为主、辅通道,不同经营场所的不同疏散通道的宽度要求不同。

例如《北京市商市场安全管理规范》规定,主疏通道宽度不小于2.4m;辅助疏散通道宽度不小于1.5m。

属于人员聚集场所的行业安全疏散通道的宽度可参考《建筑防火设计规范》及相关规范计算查询。

(2)安全出口一般人员聚集场所应设置两个以上安全出口,每个安全出口应满足如下条件:安全出口宽度应不小于1.4m;门内、门外1.4m内不得设置踏步;安全门不应设置门槛、台阶,并应向疏散方向开启;卷帘门、侧拉门、转门、吊门、电梯不应作为安全出口使用;安全出口应保持畅通,门口不得设置门帘、屏风等遮挡物;营业期间不能上锁或堵塞安全出口。

(3)应急照明一般相对独立的空间和用于人员疏散的位置都应该设置应急照明。

应急照明有如下要求:营业区域的安全出口、疏散通道和重点部位应设置应急照明;应急照明灯的连续照明时间不得少于20分钟;其地面照度不得低于0.5勒克斯。

检查时,除按照上述要求检查硬件设施外,可以要求被检查单位人员进行试验来查看应急照明设备的工作状况。

3.对安全标志的检查安全标志必须是由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图形符号、安全色、几何形状或文字构成。

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检查

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检查

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检查一、人员密集场所安全检查的重要意义(1)及时发现和纠正违章作业、危险作业等不安全行为。

(2)及时发现和排除设备设施等的不安全状态,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安全程度(3)及时发现和弥补安全管理缺陷。

(4)发现潜在危险,预设防范措施。

(5)及时发现并推广安全先进经验。

(6)通过安全检查,宣传贯彻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二、人员密集场所安全检查的形式:1.日常安全检查2.专业性安全检查3.季节性安全检查4.节假日前后的安全检查5.不定期的特种检查三、检查的重点:1.应急照明设施是否正常2.消防通道及出口是否畅通3.消防实施配备是否符合要求4.消防监控室运转是否正常5.特种设备运转是否正常6.变配电室的运转及管理是否符合要求7.电视监控设备及电源线路是否正常等四、安全检查时应注意的事项1.将自查与互查有机结合起来2.坚持检查与整改相结合人员密集场所事故应急救援一、人员密集场所应急救援1.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事故应急救援的总目标是通过有效的救援行动,尽可能地降低事故的后果,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等。

基本任务分以下几点:(1)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

(2)迅速控制事态,并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检测、监测,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危害程度。

(3)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

(4)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2.事故应急救援的特点(1)不确定性和突发性(2)复杂性(3)后果、影响易猝变、激化和放大二、人员密集场所事故应急预案制定事故应急预案是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提高应对风险和防范事故的能力,保证职工安全健康和公众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环境损害和社会影响的重要措施。

事故应急预案在应急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是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行动指南。

(一)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类型(1)生产经营单位风险种类多、可能发生多种事故类型的,应当组织本单位的综合应急预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百分验收的两大内容(一)资料;1、责任制;2、教育培训制度;3、安全生产检查制度;4、经营场所、设备、设施的管理制度;5、危险作业管理制度;6、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制度;7、奖惩制度;8、事故报告与事故调查处理制度;9、例会制度;10、事故隐患排查与治理制度;11、事故应急救援预案;12、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专职、兼职管理人员的设置情况;13、教育培训记录(档案);14、劳动防护用品发放记录;15、特种作业人员备案记录;16、经营场所巡查记录17、配电室、中控室值班记录;18、设备、设施(烟机)维修保养记录;19、危险作业安全技术交底记录;20、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承租协议;21、事故隐患排查与治理记录;22、应急演练记录;23、安全生产例会记录;24、其它有关安全生产的记录。

(二)现场。

1、经营场所;2、设备间;3、后厨。

一、安全生产责任制(一)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应遵循的原则1、“谁主管,谁负责”和“管生产必须管安全”;2、充分体现责、权、利相统一;3、突出重点;4、综合体现企业各类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二)责任制的分类1、主要负责人责任制;2、副职负责人责任制;3、部门及部门负责人责任制;4、班组及班组长责任制;5、工程技术人员责任制6、各岗位工人责任制;7、企业临时聘用人员责任制。

(三)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应注意事项1、责任制要体现对等性,不能推卸责任。

上级推部门,部门推员工,只规定下级怎么做,应负什么责任,不规定上级怎么做,应负什么责任;2、制定责任制要结合本单位实际,突出重点,不能照抄照搬;3、责任制要注重实效,有可操作性,对必须量化的责任目标要进行认真的分解、细化;4、责任制要注重落实,并有监督措施;不能写在纸上,说在嘴上。

(四)责任制考核1、考核内容(1)分基础考核、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三部分。

主要包括机构建设、责任制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事故隐患与危险源点管理、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参加安全生产培训情况、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安全生产目标的完成情况等。

(2)对班组长和岗位工人的考核内容:分组织纪律、实际操作、日常管理三部分。

2、考核方法(1)时间:主要有月考核、季度考核、半年考核、年终考核和上级主管部门考核。

(2)成绩: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优、良、中、差;百分考核。

3、考核奖惩二、教育培训记录(档案)(一)教育培训制度;(二)培训部门或培训人员职责(三)年度教育培训计划;(四)教育培训资料:1、法律、法规、标准、规范;2、上级部门有关安全生产的文件;3、培训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培训教学参考书、专业用书(如培训理论、培训词典等工具书);4、图表、实物、模型、图片、图纸、照片、教学幻灯片、教学电视、教学电影、相关报刊、杂志及摘抄、复印文献资料和网络资料。

5、教师教学教案和教学笔记;6、培训记录表、考试成绩登记表、培训质量评价表(考核情况)、试题、考卷等等。

7、演练资料:内容包括消防演练;恐怖袭击演练;操作技能竞赛等;8、其它教育培训资料;课程记录表基本信息:教育培训时间(精确到几时几分至几时几分)、教育培训地点、教育培训内容(教材、教案、教学情况)、教育培训形式、参加教育培训的人员(受教育培训人员要在培训记录上签字),并将教育培训记录保存2年。

三、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要求企业要制定“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及”,总局16号令要求企业要建立“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和治理制度”,不少人对这两个制度的概念模糊不清,不知道如何制定这两种制度。

为此,在介绍如何制定安全生产检查制度之前,我首先介绍一下“安全生产检查”和“隐患排查”的概念:从字意上看,检查应解释为:为了发现问题而用心查看;排查应解释为:为侦破案件对一定范围内的人进行逐个审查。

《安全生产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根据本单位生产经营的特点,对安全生产状况进行经常性检查。

它指的是对整个安全生产情况的检查,包括查思想、查制度、查现场、查管理、查各类安全隐患、管理漏洞,查整改情况、查事故处理情况、职工安全教育培训情况、职工持证上岗情况,也包括一些好的做法。

进行安全生产检查前,要制定检查制度、检查计划和检查方案,有目的地进行检查。

法条强调的是经常性,要经常深入现场,及时发现生产作业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条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必须立即处理。

这里的处理包括个人亲自处理,也包括组织现场有关人员一起处理。

这种检查不能时有时无,也不能千篇一律,而是根据具体安全生产情况确定。

隐患排查是专项检查,是指对较大较危险、容易造成事故的隐患的检查。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的标题就是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的排查和治理,强调的是安全生产事故隐患。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不是经常性的,是定期的。

检查前,不仅要制定检查方案、事故隐患排除措施,还要建立档案和监控制度,每季度、每年进行统计分析,由主要负责人签字后,向安全监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两者的共同点:其一,都是对隐患的治理,检查前都要制定检查制度,检查后要建档登记、拿出排除措施;其二,都要对威胁安全生产的危险因素进行科学预测。

两者不同点:其一,安全生产检查是经常性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是非经常性的;安全生产检查只要求记录在案备查,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不仅要记录在案备查,还要求主要负责人签字后上报;其二,安全生产检查要求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自行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状况进行检查,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却要求企业出面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进行检查,法条专门强调要有工程技术人员的参与(见《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第十条),提高了事故隐患检查的档次,同时增加了参加的人员。

(一)检查的内容查思想、查制度、查现场、查管理、查整改情况、查事故处理情况等等。

(二)检查的类型按人员组织分:自查、互查和上级检查;按检查的内容分:例行检查、专题检查和全面检查;按检查的时间分:定期检查和临时检查;定期检查:日查、周查、月查、夜查、开工检查、停工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检查。

临时检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进行的检查。

按检查性质分:定期性检查、经常性检查、季节性检查、专业性检查、综合性检查、联合检查、突击检查、特殊检查等。

(4)检查的方法和步骤方法:要使安全生产检查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做好统分准备,包括思想上的准备和业务上的准备。

步骤:检查前的人员、器材、程序准备。

总结:总结检查结果和整改意见。

××××公司安全生产隐患定期排查登记表登记日期:年月日四、生产经营场所、设备和设施的安全管理制度(一)制度建立(二)现场检查1、安全警示标志设置情况;经营场所的落地式玻璃门、玻璃窗、玻璃墙。

警示标志要设置在醒目位置,一目了然,容易辨识。

2、安全疏散标志设置情况;3、安全出口、疏散通道管理情况;4、应急照明设备的设置情况;5、变配电室日常管理情况。

包括值班人员值勤,值班日志记录、防水设施、档鼠板、沙窗设置,安全隐患处置;6、中控室日常管理情况。

包括值班人员、值班日志记录、安全隐患处置;7、承租单位安全生产协议签定;8、消费者人数控制情况;9、危险化学品管理情况;10、消防设施管理情况;11、其它应纳入管理的事项。

(二)安全出口数目、疏散通道的宽度、疏散门、安全疏散距离的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规定:人员密集场所安全出口通常数目不应少于两个。

疏散通道宽度应按其通过人数每100人不小于0.6m计算,但最小净宽度不应小于1.1m,边走道不宜小于0.8m。

每个安全出口的平均疏散人数不宜超过400~700人。

疏散门最小净宽度不应小于1.4米,紧靠门口1.40m范围内不应设置踏步。

市政府176号《北京市商业零售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规定》第二十条规定:营业区域内主疏散通道应当直接通向安全出口,其宽度不得小于2.4米;辅助疏散通道的宽度不得小于1.5米。

公安部颁布的《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GA654-2006第8.3.3.2条规定,主疏散通道净宽度不得小于3.0米;辅助疏散通道的宽度不得小于2.0米。

营业面积500㎡以下的主疏散通道净宽度可为2.0米;辅助疏散通道的宽度可为1.5米。

位于两个安全出口的房间安全疏散距离,按耐火等级划分,一、二级为40米、三级为35米、四级25米。

公安部颁布的《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GA654-2006第8.3.3.4条规定,营业区内任何一点距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宜大于30米,且行走距离不应大于45米。

(三)设施、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就不讲了,该类制度的制定主要围绕安装、使用、检测、维修、改造、报废以及该设备、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制定即可。

五、如何制定危险作业管理制度(一)危险作业的概念及种类1、概念:危险作业,是指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尚不能完全控制,即使以极其谨慎的态度工作,仍然存在潜在的侵害他人财产和人身权利的可能性的作业。

危险作业具有较大的危险性,该作业不仅对作业者本人具有很大的危险,对周围的人也有很大的危险。

2、种类:高空、井下、高温、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危险作业岗位,电工作业、电气焊作业、高处作业、吊装作业、爆破作业、有限空间作业(常见的清理化粪池、污水井等)、动火作业、建筑物拆除作业、临近高压电线作业等。

(二)危险作业的认定条件:1.必须是对自身或周围环境有危险的作业。

2.必须是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危险性作业。

3.必须是需要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才能进行活动的作业。

(三)危险作业制度应包括的内容:1、申报申批制度。

凡进入危险作业场所进行施工、检修、清理作业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实施作业申报审批。

未经作业负责人审批,任何人不得进入危险作业场所进行作业。

2、工作委派制度。

一是委派危险作业负责人;二是委派经验丰富的工人;三是委派的监护人员不能少于2 名。

3、危险作业前准备。

一是研究制定危险作业方案、安全作业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二是对危险作业的人员进行培训、考核;三是对危险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如实告知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和防控措施,必要时,可进行危险作业模拟演练;四是准备劳动防护用品、作业工具、照明工具、检测工具、安全警示标志牌、应急救援工具等。

4、现场进入。

一是认真考察作业环境及周边环境,必要时可借助检测工具对作业环境进行检测;二是风险评估,未经风险评估的危险作业,严禁实施;三是根据考察情况,完善危险作业方案,制定消除、控制危害的措施,确保整个作业过程处于受控状态;四是确认作业环境、作业程序、防护设施、作业人员符合要求;五是设置围挡或警戒线。

5、全程监控危险作业过程。

监护人员要保证持续监控,能够与作业人员进行有效的操作指导、报警、撤离等信息沟通;在紧急情况时向作业人员发出撤离警告,必要时立即呼叫应急救援服务,实施紧急救援;另外,要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