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无线通信技术 邬正义 (10)
现代通信技术完整版151页
信源 信源 信道 编码 编码
调制 器
信道
解调 器
信道 信源 信宿 译码 译码
发端定时同 步
噪声
收端定时同 步
图1-3 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12
(3) 数字通信系统的优缺点
数字通信系统的优点 抗干扰能力强 容易实现高质量的远距离通信 便于实现综合业务数字网 便于加密 适于集成化、智能化
13
(3) 数字通信系统的优缺点
数字通信系统的缺点 占用频带宽 系统和设备比较复杂
14
2. 模拟通信与数字通信的概念 ➢ 信道中传输的是模拟信号时为模拟通信 ➢ 信道中传输的是数字信号时为数字通信
15
图1-4 模拟通信系统模型
16
图1-5 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17
3. 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 模拟信号
基带信号(一般指未调制过的信号,频带在零 频附近的信号)瞬时值状态数无限,如正弦信 号、语音信号、图像信号等。
2
目录
第一篇 现代通信网与支撑技术概述
第1章 现代通信网与支撑技术概述
第二篇 信息应用技术
第2章 通信业务
第3章 通信终端
第三篇 业务网技术
第4章 业务网技术基础
第5章 网技术
第6章 数据网技术
第7章 IP网技术
3
目录
第四篇 接入与传送网技术
第8章 传送网技术基础 第9章 光纤通信技术 第10章 无线通信技术 第11章 综合业务接入技术
中波数字AM广播实现方案
中波数字AM广播实现方案
邹正义李旭明吴乐南
摘要:提出一种上下兼容的中波数字广播系统方案。该方案的数字基带传输方式为COFDM,与DRM和IBOC相同,射频调制仍采用保留载波的双边带调幅,不需要对现有广播发射机进行改动或更换,接收机可沿用目前中波收音机的包络检波或采用相干解调,实现复杂度低,便于形成规模生产。讨论了该方案实现的关键技术,并给出了发展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数字AM广播;DRM;IBOC;COFDM;双边带调幅
1引言
调幅(AM)广播自问世以来己经走过了80多年历史。由于模拟AM广播的固有缺陷(广播质量较差,易受干扰等),在与FM、电视、现代通信和因特网等新的信息传播媒体的竞争中,己越来越处于劣势地位。但30MHz以下广播频段的宝贵频率资源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应该得到有效利用和保护。因为在这一频段内,利用地波和天波可以非常简单、经济而又高效地实现全球性的广播覆盖,这是迄今为止其它通信方式都无法做到的。长期以来,世界各国为发展广播事业己投入了巨额资金,大量的广播电台和设备希望能够继续为人类造福而不至于很快就遭淘汰。这就提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使传统的AM广播通过技术改造获得新生。
进行数字化改造是克服模拟AM广播的致命弱点唯一的出路。但如何实现数字化,世界各国的想法和做法并不一致,目前比较成熟并己进入商业化运作体系的主要有2个:以欧洲各国为主体的世界数字无线电组织的DRM系统和美国iBiquity公司推出的IBOC系统[1]。这2个系统都得到了国际电信联盟(ITU)的认可,经演播室和现场测试取得了预期的良好效果,有望在欧美及其周边国家推广应用,逐步取代现有的模拟AM广播。很多厂商己经开始投入这2种体制广播设备和接收机的开发和生产,一旦形成气候其产品就会迅速占领世界市场。
现代无线通信技术 邬正义 (3)
X
第
3.4 微波中继系统的组成和工作方式
7 页
3.4.1 系统组成
❖微波站的主要设备包括发信设备、收信设备、天线 馈线系统、电源设备以及保障通信线路正常运行和无 人维护所需的监测控制设备等。 ❖终端复用设备是最重要的设备之一,它的基本功能 是:将交换机送来的多路信号或群路信号适当变换, 送到微波终端站或微波分路站的发信机;将微波终端 站或微波分路站的收信机送来的多路信号或群路信号 适当变换后送到交换机。
5 页
3.4.1 系统组成
❖图中的节点,统称为微波站,除两头的终端站之外, 还有大量的中继站,枢纽站和分路站,它们的作用分 别是:
1)终端站:处于线路两端的微波站,是系统的终端。 它对一个方向收、发,采用不同的收、发频率,可以 上、下话路或数据。 2)中继站:线路的中间转接站,将收到的微弱微波 信号放大后转发,便于在下一中继段进行传输。
X
第
3.4 微波中继系统的组成和工作方式
4 页
3.4.1 系统组成
❖微波中继系统主要功能是实现远距离通信,通信距 离往往长达数千米甚至上万米,整个通信链路由多个 相距几十千米的中继站构成,系统中包含了各种类型 的微波通信站。
终端站
终端站
中继站
枢纽站
分路站
微波中继通信线路系统的示意图
终端站
X
第
3.4 微波中继系统的组成和工作方式
无线电技术在现代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无线电技术在现代通信系统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通信的需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需求下,通信设备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而无线电技术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线电技术是近代通信技术中最先发展起来的一项重要技术,它应用范围广泛,技术不断有所更新,现代通信系统中也离不开它的应用。
一、无线电通信的基本原理
无线电通信的原理是利用电磁波在空气等介质中自由传播的特性,以电磁波作为信息的传递媒介,将信息转换成电磁波信号并在空间中传递,再将电磁波信号转换成可辨识的信息。无线电通信技术不受地理环境、距离和障碍物的影响,可以在遥远的距离上进行通信。通过利用天线和不同的频率和信号处理技术,可以实现高品质的数据和语音传输。
二、无线电技术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在现代通信系统中,无线电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例如,移动电话、卫星通信、无人机、近场通信、雷达等都是典型的无线电
应用。其中,移动电话系统是最为普遍且应用最广泛的无线电通信系统。移动电话通信系统是将人声对应为数字信号,并通过移动通信网络进行传输。这种无线电通信技术使用单向或双向的组网方式,可以实现广域通信。
三、无线电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类对无线电技术的研究深入,无线电技术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和发展。对于无线电技术的未来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趋势:
1.高速数据传输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高速数据传输技术将无线电通信的数据传输速率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多项研究表明,高速数据传输能够在无线通信设备的数据传输方面减少时延,减小带宽资源占用率,并提高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2.全球性的通信技术需求:因为互联网的普及,许多人需要全球范围内的移动通信支持。而无线电技术正是满足这一需求的最佳选择。
收音机电路的设计
收音机电路的设计(总9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题目调幅收音机电路的设计
姓名孔令鑫
学号 0205
所在系电子电气工程系
专业年级P10电子信息
二O一一年十二月三十
目录
一、设计的目的、意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方框图的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单元电路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设计的电路原理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设计总结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单片机中断在矩阵式键盘中的应用
程序 由两层 f o r循环组 成, 内层 2 0 0次 , 外层 1 0 0次 , 总循 环 次数 2 0 0 0 0次 。 可 以看到 , 循 环的主题语句为空 , 所 以每次循环不 做任 何动作 , 只是达 到了延时的 目的 。
作者简介
张 丽( 1 9 8 1 一) , 河北省定州市人, 助教 , 学士。 研 究方 向 : 信
方式 。
弹性作用 , 一个按 键开关在闭合及断开 的瞬 间必然 伴随着 一连串
的抖动 。
抖 动 过 程 的 长 短 是 由 按 键 的 机 械 特 性 决 定, 一 般 是 1 0 2 0 m s 。 为 了使 C P U对一次按键动作只确认一次 , 必须消除抖
动 的影响, 抖动 的防治分 为硬件和 软件 两种方式 。 硬 件防抖 动方法 : 通过硬 件 电路 消除按 键过程 中的抖 动的
参考文献
影响是一种广为采用 的措施 。 这种做法 , 工作可靠且节省机 时, 硬 [ 1 ] 郭 天祥 . 5 1单片机 C语 言教程 [ M ] , 北京 :电子工 业 出版
件防抖动 电路如 图 2所示 。 社, 2 0 0 5 软件 防抖 动方法 : 如前所 述 , 若采用 硬件 消抖 电路, 那么 N [ 2 ] 任克强 ,王新勇 . 基于 ¥ 3 C 2 4 4 0 A的液 晶触摸乱序密码键 个键就必须配有 N个 防抖电路 。 因此 , 当按键的个数 比较多时 , 硬 盘设计 [ J ] .计算机安全 .2 0 1 0 ( 1 1 )
Link16数据链抗干扰体制研究
中国新通信( 技术版) 2007.11
21
度为 6.4μs, 即为脉冲的宽度。伪随机扩频码是由 31bit m 序列和 1bit 基码构成的 32bit M 序列, 码之 间为循环移位关系, 分别代表数据段的相应 5bit 二 进制信息( 1 个字符) [3]。 2.3 跳频
JTIDS 在 960~1008( 48) MHz、1053~1065( 12) MHz 和 1113~1206( 93) MHz 三个分波段共 153MHz 范围工 作 , 按 3MHz 为 间 隔 设 置 频 率 点 , 将 153MHz 均匀等分为 51 个频率点。成员用户在 7. 8125ms 的 一个时隙内, 利用 3.354ms 传送段传送若干个脉冲, 每传送一个脉冲改换一个频道, 最小跳频间隔为 30MHz, 相邻时隙跳变规律不同, 如图 4 所示。所以, 标准双脉冲 STDP 打包格式时, 每个时隙内频率至
由图 4 可知, 相邻三个时隙不仅频率 f 以及传 播保护时间 T2 不同, 而且时隙中的抖动 T1 也不同, 也就是说信号发射不一定与时隙起点对齐, 而且时 延是随机的。这种抗干扰措施被称为跳时。
现代无线通信技术 邬正义 (4)
X
4.2 蜂窝数字移动通信网
第 9
页
4.2.1 蜂窝形小区制区域覆盖原理
1、小区形状的选择
小区制的服务区有带状服务区和面状服务区两种, 面状服务区是地面移动通信服务区的主要形式。
一个全向天线辐射的覆盖区是个圆形,为了不留 空隙地覆盖一个面状服务区,一个个圆形辐射区之间 一定会有很多的重叠区域。去除重叠之后,每个辐射 区的有效覆盖区是一个多边形。
综合结论:采用正六边形面状服务区 ——蜂窝式移动通信网
X
4.2 蜂窝数字移动通信网
第 12
页
4.2.1 蜂窝形小区制区域覆盖原理
2、区群的形成 两个条件: (1)区群之间可以邻接,且无空隙无重叠地进行覆盖; (2)邻接之后的区群应保证各个相邻同信道小区之间 的距离相等。 区群内的小区数N应满足下式:
Pt
Gt
Gr
(
ht hr d2
)2
ht为发射天线的高度, hr为接收天线的高度, d为发射机与接收机之 间的距离(d=d1+d2)
平坦表面传播时的直射波与反射波
X
4.1 概述
第 5
页
4.1.3 移动通信系统的电波传播
3、多径效应
引起的信号衰落可分为两种
(1)大尺度衰落
PL
PL(d
0
)
10 n
lg(
现代通信网技术重点概括及名词解释
现代通信网技术重点复习
注:根据复习提纲自行总结而成,部分资料来自百度及姚亚宇的总结。
第二章:
2.12 电话交换网的组成及结构
电话网(1). 采用电路交换方式
(2).组成:数字程控交换机(节点)
传输链路设备
终端设备(用户端)
3 中继线:交换机之间的连接线路
用户线:交换机与用户终端的连接线路
4 我国电话网的网络等级结构:
(1).分为五级,即12345交换中心
(2).也可分为国际局,长途网(包括1234级交换中心)与本地网(设置汇接局和端局两个交换中心)
2.41 时分复用PCM
PCM:数字交换网络所采用的一种数字信号
32路PCM(欧洲与中国采用):
基群信号每一帧有32时隙
30时隙传输话音或数据
偶数帧TS0用于传输系统的同步码
第16时用于传输信令。
2.42 时隙交换
时隙交换:在交换网络一侧,将某条电路的某个时隙的8比特话音信
号通过交换网络的交换转化到另一侧的某条电路的某个时隙的位置,从而实现话音电路的交换。
过程可分为两步:(1)一条PCM电路的任意两时隙之间的交换,称为时分交换。
(2)两条PCM电路上的相同时隙之间的交换,称为空分交换。
1:时分交换:
1.设备称为时分接线器或T型接线器
2.主要由话音存储器与控制存储器构成
3.原理:顺序存入,控制读出:也可倒过来。
2;空分交换:
1 设备称为空间接线器或S型接线器
2由电子交叉矩阵与控制存储器构成
2.7.1 信令
信令:按工作区域不同可分为用户线信令与局间信令。
1.用户线信令:通信终端与网络节点之间的信令。
2.局间信令:网络节点之间的信令。
随路信令与共路信令详见书上35页图。
现代通信技术-完整版151页
香农公式给出了通信系统所能达到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 达到极限信息速率的通信系统称为理想通信系统。但是,香 农公式只证明了理想通信系统的“存在性”,却没有指出这 种通信系统的实现方法。因此,理想通信系统的实现还需要 我们不断努力。
由香农公式可以看出:对于一定的信道容量C来说,信道 带宽B、信号噪声功率比S/N及传输时间三者之间可以互相转
B1 log 2 (1 S1 S ) B2 log 2 (1 2 ) n0 B1 n0 B2
例如: 设互换前信道带宽B1=3kHz,希望传输的信息速 率为104b/s。为了保证这些信息能够无误地通过信道, 则要 求信道容量至少要104b/s才行。
互换前,在 3kHz 带宽情况下,使得信息传输速率达到 104 b/s,要求信噪比S1/N1≈9 倍。 如果将带宽进行互换, 设 互换后的信道带宽B2=10kHz。这时,信息传输速率仍为 104 b/s,则所需要的信噪比S2/N2=1 倍。
数字通信系统的缺点
占用频带宽
系统和设备比较复杂
2. 模拟通信与数字通信的概念
信道中传输的是模拟信号时为模拟通信
信道中传输的是数字信号时为数字通信
图1-4 模拟通信系统模型
图1-5
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3. 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 模拟信号
基带信号(一般指未调制过的信号,频带在零 频附近的信号)瞬时值状态数无限,如正弦信 号、语音信号、图像信号等。
现代通信技术课程10
39
上图中,节点A到节点D最短路径的ETX值为 3.3,而节点B到节点D的最短路径ETX值为 2.2,所以节点B属于节点A到节点D的候选 节点集。途中节点的优先级从高到低依次 排序为:D>C>B>A.即当这些节点都收到数 据包时,节点D的优先级最高。
30
章节概览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机会路由简介 机会路由的协作机制 候选节点的选择 已有的机会路由协议 机会路由所面临的挑战 总结
31
已有的机会路由概览
2005年,ExOR作为首个机会路由被提出 ,在机会路由领域具有奠基者的作用,接 着另一个基于定时器的OR协议SOAR被提 出,SOAR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候选节点是 由源节点和中继节点共同决定的。
37
总结
机会路由作为一种新型的无线多跳网络 路由思想。充分利用了无线网络的广播 特性。但是它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进 一步的研究工作。
38
课程安排介绍
通信网络基础知识(1) 数字通信原理(3)
MAC和交换机原理(3)
网络路由协议原理(3) 传输层协议分析(2) 认知网络入门(2)
16
基于定时器的路由策略
发送数据包前,源节点会根据一个测量方 法确定一个候选节点集,并且给候选节点 集中的节点做一个优先级排序。节点在收 到数据包后,会根据自己的优先级排序设 置定时器以等待比自己优先级高的节点发 送数据。待定时器设定的时间到达,则开 始发送数据。即,第i个节点会在第i个时间 间隙发送数据包。
无线通信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无线通信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无线通信技术是指通过无线电波传播信号来实现信息传递的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包括无线电广播、移动通信、无线电导航、卫星通信等通信方式,是现代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无线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
无线通信技术基于无线电波,通过将信号传输到空气中,再通过天线接受器接收到设备。无线电波具有与其它无线通信技术的中的低频、高频有着截然不同的特性,它具有速度快、穿透能力强、传输距离远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现代通信技术中。
无线通信技术的基础是传播模型,传播模型是用来计算空间中电场强度的模型,这是大多数无线通信技术的主要计算方式。传播模型采用电磁波传输的原理,通过进行电磁波的计算,并采用折射、反射等物理规律,通过计算以及理论分析,对不同环境下电磁波的传播进行准确估算。
二、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研究
1.移动通信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将无线通信技术应用于了更广泛的领域中,为人们打破了地域限制,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通信。移动通信
技术以手机通信为代表,实现了语音和数据的双向传输。其具体
实现方式有GSM、CDMA、WCDMA、TDD等。
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是由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ETSI)所制定的移动通信标准。CDMA(码分多址)技术是一种数字通
信技术,与GSM不同的是,CDMA通信中的每个用户唯一指定
一个扩展码。WCDMA(宽带CDMA)则是一种基于CDMA技术
的高速数据传输技术,一般可以用于视频通信等高带宽的通信应用。TDD(时分双工)技术则可以根据需要,动态的分配系统资源,使其在语音、数据或视频传输等多种应用中具有更高的效率。
MIT阵列感应测井仪在长庆油田的应用
大,Oi 和 2 l n 0i n电阻率与其它电阻率差异显著 , 增阻 侵人 , 上部层 段水 层特征 明显 , 分层 效果更 好 。
3 3 MI . T能够 更好地 反映 地层真 电 阻率
舟
。 .
翳嚣
意 学 i 嚣
l 赫 氐 £ 0话糙 蛾 《 瑟 哪 m 0 * 4 #
3 1 渗透 层和 泥岩段 曲线关 系更 合理 .
l 站 5 l 0
图 4 水 层 特 征 曲线
在涧 X X井 MI T阵列感应 曲线 与 自然伽 马 、 自然 电 位 曲线对应 关 系 较好 , I MT阵列 感 应 曲线 在 渗 透 层 和 泥 岩段 曲线关 系优 于 D F 4纵 向分辨 率 高 , 测深 度 IL , 探
组接 收线 圈组成 , 射 线 圈在 中间 , 收线 圈在 两 侧 , 发 接
如图 1 示 , 所 每组接 收线 圈 由主辅 两个 线 圈组成 , 主辅
线 圈与发 射线 圈组 成 8 3线 圈系 阵 列 , 成 8个 主 个 构
测量通道 , 测量来 自 8 个阵列 的实部和虚部信号。处 理这 些信 号 , 以形成 代 表不 同探测 深度 的测 井响应 , 每
I 0 50
三 囊
箩
用 刻度环 刻度来 确 定仪 器 常 数 , 用半 空 间刻 度来 确 定 仪 器线 圈系剩余 信 号 , 以确 定 大 地对 每 条 输 出 曲线 可
无线通信中的协同传输技术.
无线通信中的协同传输技术
全部作者:
徐慧汪剑锋郑侃王文博
第1作者单位:
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
论文摘要:
协同传输是近年来无线通信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它通过多个用户共享彼此的天线获取空间分集,从而显著提高系统容量和传输的可靠性。本文详尽地介绍了协同传输的原理及背景,总结了协同传输中几种主要的传输策略,并全面地分析比较了他们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双工和多址方式在协同传输的实际应用中带来的影响,最后对目前协同传输的研究现状及热点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协同传输,传输策略,双工模式,多址方式 (浏览全文)
发表日期:
2008年01月25日
同行评议:
(暂时没有)
综合评价:
(暂时没有)
修改稿:
软件无线电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软件无线电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姓名
(单位xxxx)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移动通信领域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悄然兴起,这就是以软件无线电为特征的新一代通信系统研究与开发。软件无线电(SWR)技术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和军用电台的发展趋势。文章主要介绍了软件无线电的概念、软件无线电的研究历史、软件无线电的应用和软件无线电在国际和国内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软件无线电(SDR),无线通信,移动通信
一、引言
软件无线电(SDR)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全世界无线电领域的广泛关注。由于软件无线电所具有的灵活性、开放性等特点,使其在无线通信中获得了广泛应用。随着研究的深入,软件无线电的民用潜力日益受到重视,民用研究已经成为软件无线电研究的主战场,尤其是在移动通信方面更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被比喻为第三代、第四代全球通信的基石。东芝、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各大通信公司总裁都宣布要从数字无线电向软件无线电转变,并正在为此不懈努力。无论是GSM还是CDMA技术,解决不同公司、不同标准之间互通的最佳办法就是采用软件无线电解决方案。
二、软件无线电简介
软件无线电的产生原因与海湾战争有关,当时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中使用了多种不同制式的通讯设备,因而造成了互相通讯的困难。在1992年5月在美国通信系统会议上,JesephMitola(约瑟夫·米托拉)首次提出了“软件无线电”(SoftwareRadio,SDR)的概念。1995年IEEE通信杂志(CommunicationMagazine)出版了软件无线电专集。当时,涉及软件无线电的计划有军用的SPEAKEASY(易通话),以及为第三代移动通信(3G)开发基于软件的空中接口计划,即灵活可互操作无线电系统与技术(FIRST)。1996年3月发起“模块化多功能信息变换系统”(MMITS)论坛,1999年6月改名为“软件定义的无线电”(SDR)论坛。1996年至1998年间,国际电信联盟(ITU)制订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的研究组对软件无线电技术进行过讨论,SDR也将成为3G系统实现的技术基础。从1999年开始,由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T
yi (t) hi, j (t , t) s j (t) ni (t) i 1,2,, M R
j1
X
第
10.2 多天线与空时处理技术
16 页
10.2.2 MIMO信道模型
这M路子数据流经过快速傅立叶反变换(IFFT), 得到N个时域离散信号
这样的OFDM码元经过串并转换,再经过适当的滤波 和调制后发送出去
X
第
10.1 正交频分多路调制(OFDM)技术
6 页
10.1.1 简介
OFDM接收机框图
X
第
10.1 正交频分多路调制(OFDM)技术
7 页
10.1.2 正交频分复用原理
OFDM建立在FDM(频分多路调制)原理的基础上, 子载波集采用两两正交的正弦或余弦函数集。
0 (n m)
t0 T cos nt
cos ntdt
T
/2
(n m)
t0
T (n m 0)
T 2
X
第
10.1 正交频分多路调制(OFDM)技术
8 页
10.1.2 正交频分复用原理
X
第
10.2 多天线与空时处理技术
11 页
10.2.1 简介
MIMO基本原理: MIMO系统就是利用多天线来实现空域复用
X
第
10.2 多天线与空时处理技术
12 页
10.2.1 简介
MIMO基本原理:
传输信息流s(k)经过空时编码形成N个信息子流 ci(k),i=1,…,N。这N个子流由N个天线发射出去 ,经空间信道后由M个接收天线接收。多天线接收机 利用先进的空时编码处理能够分开并解码这些数据 子流,从而实现最佳的处理。
该技术能在不增加带宽的情况下成倍地提高通信系 统的容量和频谱利用率,因此MIMO技术被普遍认为 是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必须采用的关键技术之一 。
X
第
10.2 多天线与空时处理技术
10 页
10.2.1 简介
MIMO技术发展历史:
MIMO技术由来已久,早在1908年马可尼就提出用来抗衰落。 在70年代有人提出将MIMO技术用于通信系统,对无线移动通 信系统的MIMO技术产生巨大推动的奠基性工作则是90年代由 AT&T 贝尔实验室的学者完成的。 1995年Teladar给出了在衰落情况下的MIMO容量; 1996年Foshinia给出了一种MIMO处理算法——对角-贝尔实 验室分层空时(D-BLAST)算法; 1998年Tarokh等讨论了用于多入多出的空时码; 1998年Wolniansky等人采用垂直-贝尔实验室分层空时(VBLAST)算法建立了一个MIMO实验系统,在室内试验中达到了 20 bit/s/Hz以上的频谱利用率。
子载波是两两正交的。这样只要信号严格同步,调制出的信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号将严格正交,理论上,接收端就可以利用正交性进行解调 。
X
第
10.2 多天线与空时处理技术
9 页
10.2.1 简介
多入多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或多发多收天线(MTMRA)技术是无线移动通 信领域智能天线技术的重大突破。
X
第
10.1 正交频分多路调制(OFDM)技术
2 页
10.1.1 简介
OFDM的基本思想是将信号流划分成多路子数据 流,再去并行调制多路载波。其子载波的频谱虽然 重叠但保持了良好的正交性。
OFDM发射 机原理
X
第
10.1 正交频分多路调制(OFDM)技术
3 页
10.1.1 简介
OFDM接收机原理
这N个子流同时发送到信道,各发射信号占用同一 频带,因而并未增加带宽。若各发射和接收天线间 的通道响应独立,则多入多出系统可以创造多个并 行空间信道。通过这些并行空间信道独立地传输信 息,数据率必然可以提高。
X
第
10.2 多天线与空时处理技术
13 页
10.2.1 简介
本分MIMO产品:
X
第
10.2 多天线与空时处理技术
14 页
10.2.2 MIMO信道模型
考虑一个由 M T 个发射天线和 M R 个接收天线构成 的MIMO系统的信道模型。在第j个发射天线到第i个 接收天线之间的时变信道脉冲响应为hi,j(t , t) 。
h1,1(t ,t)
H(t
, t)
h2,1(t , t)
hMR ,1(t , t)
X
第
10.1 正交频分多路调制(OFDM)技术
4 页
10.1.1 简介
随着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集成电路技术的成熟 发展,OFDM使用快速傅立叶变换FFT来实现多载波调 制方案。
OFDM信号实现方式
X
第
10.1 正交频分多路调制(OFDM)技术
5 页
10.1.1 简介
如果串行输入的用户数据的码元速率是R band/s, 经过串/并变换之后,用户数据被分成M路并行数据 ,因此码元速率降为R/M band/s
h1,2 (t , t) h2,2 (t , t)
hMR ,2 (t , t)
h1,MR (t , t)
h2, M R
(t ,t)
hMR ,MR (t , t)
X
第
10.2 多天线与空时处理技术
15 页
10.2.2 MIMO信道模型
第j个发射天线在接收端的响应
h1, j (t ,t), h2, j (t ,t),,hMR, j (t ,t) T
令N个子信道载波频率为 f0,..., fN1 , 并使其满足关 系:
fk f0 k / TN ,k 0,1,...N 1
单个子载波信号为:
f
k
(t
)
cos(2 f
0
k
t
)
0 t TN else
fn (t) * fm (t)dt T0N
mn mn
第
第10章 无线通信新技术
1 页
10.1 正交频分多路调制(OFDM)技术
多载波调制
把信道分割成多个正交的、独立的子信道,让数据 通过这些彼此独立的子信道并行传输的一种信号调制 与传输技术
应用在有线传输环境中的多载波技术通常被称为数 字多音调制(Digital Multi-tone,DMT)。在无线传 输环境中,多载波技术的典型代表是正交频分多路调 制(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D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