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林森年轻时期照片远渡重洋回乡 华侨揭背后故事
历史人物林森小传
林森目录1.历史人物(1868—1943)个人简介林森 (1868年1月18日—1943年8月1日),原名林天波,字子超,号长仁,自号青芝老人,别署白洞山人、虎洞老樵、啸余庐主人。
福建闽侯县人。
1877年入学读书。
1881年进鹤岭英华书院。
1883年考入台湾中西学堂电科。
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1907年先后入美国密歇根大学、耶鲁大学文科研究院学习。
1914年在东京加入中华革命党。
国民政府临时参议院院长,中国国民党右派(西山会议派)主要成员,国民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代理主席。
个人简历晚清时期,1884年在台北电信局工作。
1891年与邻村郑氏女结婚。
1893年郑氏病故,誓不再娶(无子嗣)。
1895年台湾被割让日本,参加抗日军,失败后回闽侯入母校英华书院任教。
1898年再度赴台湾,加入兴中会。
考取台南地区法院嘉义支部通译,联络岛上爱国志士,进行反清抗日活动。
1899年因日本侦捕返回闽侯。
1902年考入上海海关任职,组织旅沪福建学生会。
1905年创办福州阅报社。
1909年由上海调往江西省九江海关工作,设立当阳书报社宣传革命。
创办商团,举办军事训练班,联络新军,为武装反清作准备。
1911年10 月武昌起义后,23日九江响应起义,任九江军政府民政长。
1912年1月任南京国民临时政府参议院议长。
1913年4月出席北京第一届国会,被选为参议院议长。
二次革命爆发,国民党议员离京南下。
二次革命失败后于12月赴日本。
1914年离日本赴美洲,开展筹饷和党务活动。
1916年6月袁世凯死,7月离美回国,8月任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外交部部长,1918年10月被选举为参议院院长兼宪法会议议长。
1921年1月任非常国会议长。
1922年出任福建省省长。
1923年2月被召回任大本营建设部部长兼治河督办。
10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改组会议,负责国民党改组事宜。
大革命时期,1924 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任命为国民党海外部部长。
历史趣谈:林森主席 被时代遗忘了的中华民国国家元首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林森主席被时代遗忘了的中华民国国家元首导语:他身为国民政府主席,但却被不少国民党人看作是“国府看印的”。
他是辛亥革命的先驱、反袁护法的功臣、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为官处世却奉他身为国民政府主席,但却被不少国民党人看作是“国府看印的”。
他是辛亥革命的先驱、反袁护法的功臣、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为官处世却奉行“不争权揽利,不作威作福,不结党营私”的“三不”原则。
他就是林森,一个该被历史记住的人。
林森(1868—1943),1868年2月11日,出生于福建省闽县尚干凤港村。
林森从“一介书生到国府主席”的人生历程,以及他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参议院参议长,又连任12年国家元首的经历,是很值得后人研究的。
林森虽身居一国之尊,但向来不以贵人自居,“平民元首”的形象使很多接近、了解他的人都肃然起敬。
他出身寒微,在教会学校里接受了长达14年的西式教育。
因对民族危亡有切肤之痛,很快踏上了共和革命的道路,且成为出类拔萃的领袖人物,对辛亥革命贡献卓著。
辛亥革命胜利后,他作为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当上了首任参院议长,参与了创造共和的诸多关键决策,与孙中山和袁世凯都共过事。
袁世凯篡权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他又辗转奔波,致力于再造共和,并在此过程中历经宦海浮沉,数起数落。
在孙中山死后不久,林森便由“容共”转向反共,并因此获誉“反共先知先觉”。
在抗战时期,林森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不遗余力宣传团结抗日。
林森的经历丰富、复杂而坎坷,而综观其一生,对国家和社会进步做过不少的好事。
除了爱国之志终生不渝外,为官清正廉洁、不慕名利、重视教育、自律甚严等,也是他的优点。
尤其他崇扬民主和法制的精神更值得称道,在任参院议长时,他对孙中山和袁世凯这两名“大生活常识分享。
从一介书生到布衣主席林森在重庆的六年时光
从一介书生到布衣主席林森在重庆的六年时光作者:绾绾来源:《城市地理》2015年第04期连任12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身份尊贵,却深居简出。
他在重庆生活、工作了6个春秋,留下了许多印迹。
他为人低调,与民同乐,积极弘扬孙中山的精神遗产,并主张坚决抗日。
他是国民党眼中的“一代完人”,也是被共产党盛赞“功在国家”的人。
受命于危难接任主席一职林森别墅隐匿在巴南区南泉镇,坐西朝东,左倚花溪河,右邻建文峰,砖木结构,分上下两层。
建筑主体为中西合璧的单檐歇山式屋顶,素面小青瓦,共有大小厅室 15 间,楼下有条石砌成的地下室,为当时防空所用。
楼上凭栏可望“虎啸悬流”,低头又闻鸟啼虫鸣、阵阵松涛,故其别墅又名“听泉楼”。
屋外小花园,被郁郁葱葱的竹木环绕,而进出别墅的两旁,每到金秋便桂花飘香。
说到林森与重庆的交集,就得从1937年说起。
当时南京形势千钧一发,危在旦夕,民国政府决定放弃南京。
由于白天日本飞机狂轰滥炸,林森被安排在晚上坐船离开。
临行前,他向大家辞行:“我已是古稀之人,将来是否能回到南京,已不敢作想,但你们一定要坚决抗日,肯定会取得胜利!”说完泪已千行,趁着夜色,率国民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抵达大后方重庆。
蒋介石宣布下野时,就将国民政府主席改为虚职。
林森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当选为国民政府主席,看似众望所归,却暗流汹涌。
当时蒋介石中意的主席人选并非林森,他曾约陈铭枢到书斋密谈。
他问陈铭枢:“让于右任担任国民政府主席一职,如何?”陈铭枢说:“于先生固然好,但还有一位更好的人,此人既有清望,又没有各方面的政治背景,完全符合粤方所提出的主席标准——年高德劭。
”蒋介石急问:“是谁?”陈铭枢答:“林子超。
”(林森,号子超)蒋介石听了若有所思地说:“林一向爱清闲,不知道他愿不愿意?”陈铭枢表示愿意劝驾,蒋介石这才亲笔书信一封,交给陈铭枢面递林森。
林森面对陈铭枢的到访,感到意外,开始颇有顾虑,经过一番劝说,终于答应出任。
历史趣谈:林森是谁?终身不贪不腐不色的国府主席林森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林森是谁?终身不贪不腐不色的国府主席林森
导语:林森是谁?林森,民国时期国民党著名元老,连任12年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生前因其为官处世不喜张扬,做事低调,奉行“不争权揽利、不作
林森是谁?林森,民国时期国民党著名元老,连任12年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生前因其为官处世不喜张扬,做事低调,奉行“不争权揽利、不作威作福、不结党营私”的“三不”原则,在当年国民党和国民政府高层内部独树一帜,因而也使他倍受冷落,但却在死后能够留得一片赞誉在人间,让后世深切怀念和推崇备至。
林森担任国民政府主席一职十分偶然但也必然。
1931年11月,国民党四大召开之际,以蒋介石、胡汉民、汪精卫等三派势力互相之间开始了激烈的权力角逐,胡汉民、汪精卫联合起来对付蒋介石,蒋介石“以退为进”宣布下野。
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令各方面都能接受而又具有崇高威望的林森旋即被推选为民国政府代主席。
当年12月28日,林森就正式当选为国民政府主席,而且一干就是12年,直至1943年8月1日在重庆车祸遇难。
林森一生洁身自好,生活力奉简约。
他早年与老家邻村郑氏女结婚,两年后郑氏因病故去,便发誓不再续娶,无亲生子女,没有什么家产,也无三妻四妾,更无国民党内有些权贵那样奢侈淫逸的作风,这在当时的官场中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品质。
面对国民政府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林森是受命于危难之际,奋力苦撑危局。
“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他主持召开国难会议,强烈抗议日本承认“伪满洲国”。
“西安事变”发生时,他代理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认为“张学良部队是爱国的”,并力主和平解决,积极努力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937年初,他以国民政府主席名义对张学良接
生活常识分享。
林森火英雄个人事迹
12岁的林森火是浙江省玉环县坎门镇镇西小学的学生。
幼年他家里很穷,受尽了渔霸、资本家的剥削和欺压。
因此,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早已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1946年春天,森火的老师——镇西小学的两名地下党员,在穷孩子里建立起地下儿童团。
森火不仅第一批参加了儿童团,而且还当了儿童团的团长。
儿童团成立以后,团员们从老师那里听到许多解放区儿童斗争地主、资本家,支援解放军同国民党反动军队战斗的故事。
森火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工作更加积极了,常常在深夜里帮助老师印革命传单,傍晚乘人们慌忙赶集的时机,到人群里去散发。
鼓动群众起来和镇上的反动警察和渔霸做斗争。
不久,儿童团员们又从老师那里得到了《吕梁英雄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大林和小林》等革命进步书籍。
森火更是如获至宝,常常偷偷的读到深夜。
后来,他们在老师的支持下,自己动手搭了一个草棚,办起一个地下图书馆,团结了许多要求进步的同学,接受了革命的教育。
地下图书馆很快受到了反动警察的注意。
他们又巧妙地把图书转移到关帝庙内一口空棺材里。
条件虽然更艰苦了,但他们阅读革命书籍的热情却更加高涨起来。
森火悄悄对小伙伴们说:“现在看进步书艰苦一点,将来革命胜利了,我们到明亮亮的大楼里办图书馆去。
”1947年,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越来越猖狂,地下党的活动也不得不更加机密。
由于儿童团年纪小,不易被敌人注意,森火和另一名儿童团员担任了地下党的秘密交通员。
他们不管是海风迷漫的早晨,还是大雨滂沱的黑夜,也不管盛夏,还是严冬,只要有了信件,总是不顾一切地往游击队的驻地跑。
一天夜里,天下着大雨,森火收拾好小图书馆的书籍,刚刚睡下,学校的李老师(地下党员)来告诉他:“刚得到消息,明天敌人要去搜山,得马上给游击队送信去。
”森火从来也没有走过夜路,天又下着大雨,可他一想到山上几十名游击队员的安全,还是毅然地出发了。
第二天等敌人上山去搜查时,连游击队的影子也没见到。
一次,他和小伙伴上山送信回来,游击队长让他们把一捆标语和传单带到镇上张贴。
林森的历史地位与贡献
林森的历史地位与贡献林森的历史地位与贡献林友华林森是辛亥革命元老,中华民国首任参议院议长,又历任福建省省长、国民党中央首任海外部部长、侨务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委、立法院副院长及院长等职,后任国民政府主席长达12年之久,素有抗战元首、平民元首之称。
林森“毕生尽瘁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功在国家”的特殊贡献。
一、参加反割台的武装斗争,为保卫台湾建设台湾做出独特贡献辛亥革命前,林森在台湾工作并从事革命活动有10年之久,亲身参加了反对日本割台的武装斗争,他在临终前还特别嘱托同僚“一定要光复台湾”。
如今,林森的塑像仍矗立在台北,以林森命名的路名、地名在台湾不胜枚举,随处可见;林森纪念馆、纪念物在台湾也仍然保留着。
林森在台湾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二、创建革命团体福建学生会,致力反清革命1903年春,在上海江海关工作的林森发起组织了旅沪福建学生会。
这是比1904年2月的“华兴会”、1904年7月的“科学补习所”、1904年11月的“光复会”成立更早的革命团体。
林森还编辑《闽警》一书,指出了中华民族所面临的危机的严重性,呼吁国人奋起救亡存,为唤醒民众发挥了重大作用,为辛亥革命的到来做了思想舆论的准备。
1907年,黄乃裳指出:“林君在沪……组织福建学生会,聚东西洋及省内外福建学界名人于一堂,共同研究政治、社会、文化事业,为改革中国的准备,其旨趣实堪为世人所崇拜。
其关怀公益,嘉惠后进,实当今中国之第一人。
其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尤属难能可贵”。
这是对林森组织福建学生会所作贡献的恰如其分的评价。
三、成功领导九江起义、策动海军反正,为稳定辛亥革命大局做出杰出贡献1911年10月23日,林森领导九江起义,部署周密,措施得力,结果兵不血刃,不费一枪一弹就光复九江,并且保持了政局的稳定九江起义胜利后,林森进一步策动了清海军“海筹”、“海容”、“海琛”等主力舰起义,参与策划了增援武昌的举动,还推动了“镇江起义”、上海和南京的光复,为稳定辛亥革命大局做出重大贡献。
林森
由于家庭的贫寒他放弃了第二次学业,去了海城市当了一名武术教练。在君临武术学校担任三年武术教练的他,在传统武术挖掘中,他得到了《古巧怪奇九连环》十五世陈维元的真传,在武术老师的培养下,他更加体会到了刚柔并济的特点。他在九节鞭的创新中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套路,创编成了“林氏文武太极鞭”
他在学校的任教时间里寻师访友,得到了东北武术教育家于伯谦老师的鞍山弟子,人称“鞍山北侠”{凌仁善}的翻子拳的真传。为了发展;弘扬传统武术,他一人代表长春市参加了【2009浙江第六届浙江传统武术比赛】,获得四金一银,的好成绩!
在2009年第六届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获翻子拳冠军。八极拳亚军。自由搏击60公斤冠军。太极推手冠军。林式文武太极九节鞭冠军。2004年在辽宁海城君临武术学校当3年武术教练。2007至2008在宁夏大坝电厂当过1年半特保。。2009年10月在齐齐哈尔杰捷健身房开设散打。二节棍。太极推手。自由搏击。特训班。。。有12年教学经验。。。。。。主要传授课目;武术基本功。太极推手。散打。自由搏击。无极内功。八极拳。翻子拳。戳脚。双刀。二节棍。九节鞭。绳镖。三节棍。。及稀有兵器。。女子防身术。养核的科目一遍遍的练习,其他剩余时间他没有想休息,继续在苦心思索老师所教的家传搏击术。在老师身传严教中,他把每个动作进行了单操精练,形成了独特风格。
服役期已满,他完成了当兵的义务,换去了庄严的军装。在部队的教育中,他深深的感受到做为一名军人的职责,复员后也要把部队的做,行,带到地方,为国家作出贡献。
林森1978年1月6日出生,现住吉林省长春市。从小酷爱武术,幼年时曾在北京下放青年号称“北京周”(周长青)门下学习自由搏击,由于家庭贫寒,高中他放弃了学业,这更让他痴迷上了武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已经到了当兵的年纪了。
林森1996年12月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当上了一名人民海军。参加1997年的收复香港阅兵演练,在训练团九个月训练合格后,分配到了青岛37201部队北运575船。在这一年里又参加了战训“97”训练演习。在1998年参加了北方“98军事演习”,与船随行的有北海舰队司令员张定发,在训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在年度评选中获得了“优秀士兵”,选上了团宣委。
台湾龙鳅之父林森庄
林森庄林森庄,1950年11月24日出生于台南县(今台南市)六甲乡,汉族,农民出生,无党派人士,与其兄林朕古先生一起荣获台湾农业最高奖项——台湾神农奖!林森庄先生被誉为“TW-6台湾龙鳅之父”。
人物生平1968年,林森庄先生临近退伍,与其兄林朕古先生一起创办了“淡水养殖人工繁殖场”(以下简称养殖场),是当时全国乃至全世界唯一一家从事胡子鲶、黑鱼的人工繁育工作,并且取得成功的养殖场!1971年,林森庄先生退伍后在养殖场组织“罗氏沼虾”的人工繁育工作,于同年开始进行早期的泥鳅人工繁育实验。
1973年,林森庄先生与其兄林朕古先生一起成功完成淡水白鲳的人工繁育,但是在一次工作中林森庄先生左手受伤,暂时无法再继续从事相关研究工作,人生步入最低谷。
1976年,林森庄手伤痊愈,再次投入到养殖场的研究工作中!此时台湾泥鳅产业蓬勃发展,开始出现人工大面积养殖。
1988年,台湾行政院农委会渔业署(以下简称渔业署),乌山头淡水繁养殖示范中心(以下简称示范中心)正式聘请林森庄先生与其兄林朕古先生,从事相关淡水产品的科研与推广工作。
1991年,台湾泥鳅养殖户经过多年的人工大面积养殖,发现当时的泥鳅品种生长缓慢,并且出现一些不良性状,大小参差不齐。
林森庄先生兄弟二人开始在示范中心着手优质大的台湾泥鳅的培育和改良工作。
1994年,台湾渔业署推行循环水养殖模式,林森庄先生开始在示范中心从事循环水养殖模式的相关研究和推行实施,并取得成果。
2001年,在示范中心经过多年的优质泥鳅筛选、杂交、培育、改良后,优质大的台湾泥鳅的培育取得了巨大进展!培育出了性状相对稳定,可以大面积推广养殖的优质大的台湾泥鳅品种,并在当时开始在台湾进行养殖推广。
2005年,通过对之前培育出来的优质大的台湾泥鳅品种的持续多代优化改良,形成了性状相当稳定,生长周期约3~6个月、个头大、抗病能力强、不钻泥的“TW-6台湾龙鳅“品种。
2011年,退休后的林森庄先生通过朋友介绍,到海南进行“TW-6台湾龙鳅”试验性养殖研究工作。
林森
林森
1903年春,林森发起组织旅沪福建学生会于三山会馆。
以林森、潘训初、江屏藩、陈子范、史家麟、林述庆、魏子浩、郑权、蔡人奇、唐子和等为中坚,推林森为会长。
1906年秋设支会于福州。
会员散布各地,在上海、福州各有数十人,留日、留欧各有十余人,在海军、陆军部门的亦各有十余人。
林森还发展台湾的林薇阁、蔡法平为福建学生会会员。
当时林森很欢迎台湾知识分子入会,对有为青年尤多帮助和鼓励,视台湾与福建是不可分的。
继孙中山1894年冬创建兴中会以后,林森于1903年春创建福建学生会,是比1904年黄兴创建的华兴会、刘静庵创建的科学补习所、蔡元培创建的光复会还要早的革命团体。
对于林森创建福建学生会的贡献,黄乃裳指出:“林君在沪组织福建学生会,聚东西洋及省内外福建学界名人于一堂,共同研究政治、社会、文化事业,为改革中国的准备,其旨趣实堪为世人所崇拜。
其关怀公益,嘉惠后进,实当今中国之第一人。
其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尤属难能可贵”。
沪福建学生会成立后,林森与各同志调查日人在福建之举动,编辑《闽警》一书,警告同胞,由林森口述,蔡人奇笔记,托名“福建人著”, 1904年初,由上海复初书社刊印发行。
全书约3.2万字,分为“总论、人心死、失土地、失矿产、失航利、学界之腐败、兵备之废弛、杂记、日谋福建、结论”等十章。
其“大旨,半为革除满清之腐败;半为揭发日人之野心”。
林森在政治上不争权夺利、不逾矩,而且对待普通百姓也与世无争,与民无扰。
在重庆期间,国府依山而建,“山上种有菜蔬杂粮等物,仍准农人出入府禁,按时耕作,所以与民无争。
”。
历史趣谈南京总统府子超楼前雪松的故事 或暗喻“林森”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南京总统府子超楼前雪松的故事或暗喻“林森”导语:很多人都知道,“总统府”子超楼前有两棵参天雪松,因为是当年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手种植而闻名。
如今只有西边一棵仍枝繁叶茂,那为什么很多人都知道,“总统府”子超楼前有两棵参天雪松,因为是当年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手种植而闻名。
如今只有西边一棵仍枝繁叶茂,那为什么“总统府”的历史专家要说,楼前树木依然成“林”呢?两棵雪松与“品”字形子超楼,暗寓“林森”?“总统府”内的许多建筑都是当年林森任国民政府主席时所建,子超楼是其核心建筑。
1934年12月,国民政府在中轴线北端拆除原有文书局办公平房,始建该楼。
新楼摒弃了中国宫殿式大屋顶式样,立面采用建筑平面组合与立体构图,中间高、两边低,左右对称,主体5层,中部6层,如此之高,实为当时少见,尽显威严气派。
次年3月12日,林森在该楼工地前亲手种了两棵雪松。
据说,这树苗是从印度进口,以寸计金,价格昂贵。
很多人都说,双木为“林”,而子超楼上小下大呈“品”字形,正像是一个“森”字,所以两棵树加上一幢楼,正好寓意“林森”。
这种说法流行至今。
不过,在了解林森性格的历史学者们看来,这应该是牵强附会的巧合。
林森,字子超,生于1868年,1905年加入同盟会,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参院议长。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林森的元老地位渐渐凸显。
1931年底,林森以“德高年劭”为国民党内各派认可,成为国民政府主席。
但此时的国府主席已被蒋介石架成了虚职,不负具体责任,也没有什么实权。
对此,林森笑侃道:“我的地位相当于神龛中的神位,受人景仰而不失其威仪,自然能保持庙堂之肃穆,家宅之安康。
若神主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南京桂林石屋原是林森别墅 建成4年被日军炸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南京桂林石屋原是林森别墅建成4年被日军炸毁导语:在南京紫金山中山陵以东,灵谷寺以西的山麓深处中,有一处独特的建筑遗迹。
这个建筑的所有墙壁、地基,都是用青石建造。
建筑的周围遍植桂花在南京紫金山中山陵以东,灵谷寺以西的山麓深处中,有一处独特的建筑遗迹。
这个建筑的所有墙壁、地基,都是用青石建造。
建筑的周围遍植桂花树,每到桂花盛开时节,方圆一公里有余的范围都是桂花飘香。
正因如此,这个建筑被称为“桂林石屋”。
这处建筑遗迹,原是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别墅,1931年由广州市政府捐建。
建成4年后,石屋便毁在侵华日军的狂轰滥炸之下。
别墅遗迹可见昔日辉煌沿着紫金山灵谷寺景区无梁殿西侧人迹罕至的登山道,向北行走了大约1公里后,记者终于找到了一个小平台。
平台的左侧是一座亭子。
亭子的对面,一排台阶掩映在树林之中。
台阶的入口处有一个介绍牌,上面用中英日韩4国文字写着:“桂林石屋原为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别墅。
1931年由广州市政府捐款建造。
因周围遍植桂花,故名桂林石屋。
石屋共有两层,一层是正屋,一层是地下室。
正屋隔为起居室、餐室、卧室等七间,地下室为厨房及仆室。
抗战时期桂林石屋毁于战火,仅剩残垣断壁。
”登上170级掩映在桂花林中的台阶后,桂林石屋的遗迹终于出现在记者面前。
石屋的屋顶、门窗早已不复存在,正屋也只剩下两堵石墙,地下室内还散落着大堆石块。
一些树木已经从地下室的地面长出来,石屋的墙壁上也爬了不少草藤。
虽然如此,石屋原貌仍可从遗迹中略知一二。
石屋的墙壁、地基均为青石,堆砌方正。
石屋正门两侧的正墙上,分别镶嵌着两块盘龙图生活常识分享。
林森:抗战元首
精心整理林森:抗战元首林森:抗战元首林森1868年1月18日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农民家庭。
出生后不久过继给叔父林道炳,3岁随养父迁到福州,6岁读经书,1877年入美国教会培元学校学习。
1881年进美国教会鹤岭英华书院。
1883年考入台湾中西学堂电科,1884年后在台北电报台工作。
1895年台湾被割让日本,参加抗日军,失败后回闽侯入母校英华书院任教。
1898年再度赴台湾,加入兴中会。
考取台南地区法院嘉义支部通译,联络岛上爱国志士,进行反清抗日活动。
1899年因日本侦捕返回闽侯。
1902年,林森考入上海海19051909年11920年8月,林森再次当选为参议院议长。
他以议长名义筹款修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编纂《黄花碧血集》,翻印林觉民《绝命书》。
1924年1月。
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林森与李大钊等5人被孙中山指定为主席团成员,林森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海外部部长。
1928年10月,林森担任立法院副院长。
1931年3月,立法院长胡汉民被蒋介石囚禁后,林森被选为立法院院长,成为政坛重量级人物。
1931年底,林森被选为国民政府代理主席,1932年1月1日正式就任国民政府主席,成为国家元首,达到其一生中的政坛巅峰。
“抗林森就任国民政府代主席与主席初期,正是“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大举轰炸辽西之时。
爱国学生与群众不断向政府请愿示威,到处响彻着“打倒国民党、打倒国民政府!”的口号。
就连在文化界和教育界极有影响的原北大校长蔡元培也被愤怒的学生殴打致伤。
在此危机时刻,蒋介石宣布引退,汪精卫、胡汉民称病不出。
国民政府的各部部长也纷纷辞职。
在财政部,上到部长宋子文,下至科长,集体辞职。
1932年1“一·30日,迁移,淞沪抗战期间,蒋介石、汪精卫并无抗战的勇气和决心,对抗战消极观望,并积极准备与日本政府协商停战。
1932年2月24日,林森却在洛阳对记者发表谈话时坚定地表示:“外交问题,政府不屈服,国人亦自身奋斗,始有出路。
近代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与比干文化的弘扬
去, 台湾林 姓发展 至 今 , 雾 峰林 家 与板 桥 林 家均 跻 身
台湾五 大 家族 。
初人闽时 , 林氏先居住在闽侯枕峰乡, 后又迁至 陶江 ( 陶 江古 代 称 为 “ 上虞” , 后来 易 名 为 “ 尚干 ” ) 。
到 了明代 , 林 氏始 至凤港 村定 居 , 直 至清 末 。林 氏的
唐 末 随王 审 知 入 闽者 。而 林 森 族 属 后 一 部 分 。据 《 陶江林 氏族谱 》 记载 , 陶江 林 氏入 闽 始祖 林 穆 字 然
收 稿 日期 : 2 0 1 6— 0 9—1 5
作者简介 : 樊 丽娟( 1 9 9 2 一) , 女, 河 南新 密人 , 在读硕 士 , 主要从事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
第3 7卷
V o 1 . 3 7
第 1期
No . 1
河 南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He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22
樊丽娟 : 近代 国民政府 主席林 森与 比干文化 的弘扬
第 1期
比干庙 为 周武 王 所 封 。庙 内碑 刻 林 立 , 有 孔 子 留下
省汲 县 ( 今 卫辉 市 ) 比干 墓祭 祖 , 并 将 新 加 坡 文 堂 印
践, 但 可 看 出其 对 比干 文化 的敬 重 与 发 扬 之 心 。 关键词 : 林森 ; 比干 ; 陶 江林 氏 ; 比干 庙 中 图分 类 号 : K 2 6 文献 标 志 码 : A . 文章编号 : 1 6 7 3— 6 0 6 0 ( 2 0 1 7 ) O 1 — 0 0 2 2— 0 4
蔡和森:动荡颠沛的少年时代与忧
蔡和森:动荡颠沛的少年时代与忧国救民的远大志向蔡和森,湖南湘乡县永丰镇(今属双峰县)人,1895年3月出生于上海。
父亲蔡蓉峰,曾承继“永丰酱业”,因不善经营,家道逐渐衰落。
1890年,把铺面租给别人,携妻至上海,凭借岳家与曾国藩的女婿聂缉槼的亲戚关系,在聂当总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谋得一个小职位。
由于其吸食鸦片,思想保守,性情暴躁,为人苛薄,缺乏同情心,与蔡和森宽厚善良的母亲葛兰英(后改名葛健豪)之间的矛盾不断尖锐。
1899年,在蔡和森四岁时,葛兰英带着蔡和森离开上海,回到家乡永丰镇。
后来,其父因时局动荡和官场倾轧,无法在上海立足,也弃官还乡。
但由于其不事生产,家庭又连遭变故,蔡和森二姐和长兄先后夭折病,蔡家生活日益窘迫。
1908年,13岁的蔡和森被送进辣酱店当学徒。
虽然与店主是亲戚关系,但对他并无特殊照顾,还常常遭到呵斥怒骂,甚至鞭打。
奴婢般的学徒生活,使蔡和森产生了对旧社会的憎恨和强烈的反抗情绪。
当三年学徒期满时,蔡和森断然决定离开了辣酱店。
1911年秋,年已16岁的蔡和森在母亲的支持下,进入双峰初等小学堂。
次年春,由于蔡和森勤奋好学,聪明过人,跳级进入双峰高等小学。
在高等小学,蔡和森各科成绩优异,他的作文深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
此外,他涉猎广泛,关心时政,养成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1913年初,蔡和森考入湖南铁路学校,并于同年秋转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在这里,他与毛泽东相识,结为志同道合的挚友。
在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等进步老师的引导下,他们钻研文学、哲学和历史,深切关注社会问题,思考如何挽救危难的中国。
1917年6月,蔡和森以优异成绩从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后,一直未找到工作,为了继续与同在省城的毛泽东等探讨人生、救国的道路,他便把全家包括母亲、姐妹等搬进省城,先后居住在岳麓山下饮马堂和滢马镇的刘家台子,一家人的生活仅靠妹妹在周南女校任教的微薄收入艰难度日。
但是,正是在困居地岳麓山下的日子里,蔡和森与毛泽东、萧子升、张昆弟等一批同学挚友,常常聚集在一起研究学术,谈论古今中外历史,臧否人物。
林森:一个平民元首的家国情怀
52
人物 春 秋
建水师官兵在十分被动情况下浴血奋 战 ,结果 全军覆没 。当天 晚上 ,林森 的尚干乡亲林 狮狮 率领十几个热血汉子驾 着一艘 盐船 ,带着土炮 夜袭法 国舰 队 ,壮烈捐 躯。而开战之前 ,尚干 武探 花 林 培基 发 动乡 民上 《万 民折 》请 求 参 战 ,并率领三百 乡勇获 准参加 战斗。马江战役 对青年林森 的影 响是深 刻的。他家里开的小皮 鞋店往往成 为人们 落脚 聊天的场所 ,战役 中的 爱 国将士 和尚干乡民英 勇抗敌的气概 ,以及清 朝政治 的腐败 、官僚 的 昏庸无能 ,以致挨打受 欺 、丧权 辱国 ,这不能不促使林森更加关注祖 国的前途 和命运 ,努力 探索救国救 民的道路 。 1887年 ,林森从英华 书院肄业后选择 了到 台湾 继续求学 道路 。
“黑旗 军”的地雷队 ,武装抗击 日本侵 略者 。 因此 ,林 森 成 为两 度参 加 对 日抗 战 的 民国政 要 。反割台斗争失败后 ,林森被迫 回闽开展反 清 救亡活动 。1 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 ,林森被 列 为 “乱 党 ”,被迫离 开福州 ,又到 台湾 ,在 台南嘉义法院任通译 ,次年 回到大 陆。
林 友 华 先 生 对 林 森 的研 究 历 经 二 三 十 年 ,系 《林 森评 传 》《林森 年谱 》的作者 。值 此林 森 150周年诞辰 之 际 ,他 讲述 了林森许 多 鲜为人知 的故事 。
抗 日于此斯时始
台 湾 朱 西 宁 在 《表 率 群 伦 的林 子 超 先 生——林 森传 》中写 道 :“香 山翠 亨 ,闽侯凤 港 ,俱是 山明水秀之乡 ,灵气所钟之地 ,便 出 了孙逸仙 、林子超这共和 国开国的两位元勋 大 贤 。”1868年2月11日,林森 出生于福建省 闽县 尚干乡凤港村 (今属闽侯县 )一个农 家。尚干 山清水秀 、人杰地灵 ,聚居着林 姓一 族 ,具有 重文 尚武 、勤劳勇敢的优 良传统 ,历 代有 18位
辛亥革命时期的林森——为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而作
作者: 陈在正
出版物刊名: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96-103页
主题词: 福建学生;孙中山;林森;辛亥革命时期;同盟会;学生会;临时参议院;革命军;革命活动;
团结抗战
摘要: <正> 林森,原名天波,字长仁,号子超,晚年别署青芝老人。
1868年2月11日(清同治七年正月十八日)出生于福建闽县尚干凤港乡(今闽侯县祥谦乡凤港村)。
1943年8月1日病逝于重庆国民政府主席任上,终年七十六岁。
林森早年积极参加辛亥革命,晚年坚持团结抗战,逝世后中共中央发了“领导抗战,功在国家”的唁电,重庆《新华日报》特发《为元首逝世致哀》的社论,可谓晚节颇佳。
但由于1925年参加并主持过谢持、邹鲁主谋纠集的北京“西山会议”,对其参加辛亥革命及坚持抗战的业绩,多年来被忽视了。
我们今天有必要也有条件,对林森的一生加以实事求是的评述。
本文拟较为系。
民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简介
民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简介 林森(1868年3⽉16⽇-1943年8⽉1⽇),原名林天波,字⼦超,号长仁,⾃号青芝⽼⼈,别署百洞⼭⼈、虎洞⽼樵、啸余庐主⼈。
福建林森县(今闽侯县)⼈,近代著名政治家。
下⾯是⼩编为⼤家整理的民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简介,希望⼤家喜欢! 林森⽣平简介 提起林森这个⼈,估计没⼏个⼈可以记得,尤其是年轻⼀辈的⼈,对于林森这个名字可能⼀边都没有听说过。
但是国民党林森曾经可是做过国民政府主席的,中共中央对于林森的评价也是⾮常的⾼,虽然林森是国民党,但是他同样为中国⾰命贡献了很多⼒量,是著名的⽼⼀辈⾰命家。
国民党林森在当年也算得上叱咤风云的⼈物,在⼤⾰命时期居正、邹鲁、叶楚伧、张继、戴季陶等⼈在北京⾹⼭召开会议,宣布了国民党中央党部在上海成⽴了,这⼀组织的成⽴就是为了和⼴州的国民党中央进⾏对抗。
这⼀次的会议被称为西⼭会议,⽽林森也成为了西⼭会议的核⼼⼈物。
林森早年之时就在⾃⼰的家乡读书,后来考⼊了台湾的中西学堂。
1905年时就加⼊了同盟会,1907年⼜赶赴美国深造留学。
在⾟亥⾰命之后,他还担任过国民政府临时参议院议长。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后,他就担任国民政府主席,知道1943年车祸去世他还是国民政府的主席。
说到林森就不得不说他的⼀段感情,他终⾝未娶,没有留下⼀个⼦嗣。
据说这跟他年轻时候的⼀段感情事情有关。
林森在迹象读书时,景长辈介绍,和邻村的⼀个⼥⼦结婚了,虽然并不是流⾏的⾃由恋爱,但林森和这个⼥⼦的感情⾮常的深厚,冥冥中似乎就找到了真爱。
但是好景不长,这个⼥⼦在他们婚后三年就病逝了,林森⾮常的悲痛当即就决定终⾝不娶 林森之死 林森担任了12年的南京国民政府的主席,⼀⽣为中国⾰命事业做出了很多努⼒,虽然现⼀辈的年轻⼈都忘记了他的名字,但是他⼀直会被历史铭记。
他⼀直都是中国民主⾰命中了不起的⼈物,但是林森的结局却是很让⼈遗憾。
1943年5⽉12⽇上午,林森前往重庆出席加拿⼤新任驻华公使欧德伦的递交国书仪式。
林森 被冷落的民国元首
林森被冷落的民国元首
柏川
【期刊名称】《时代人物》
【年(卷),期】2011(000)011
【摘要】1895年4月,清政府割让台湾,他投奔"黑旗军"抗日,并四处联络革命志士;1911年10月,武昌起义之后,全国第一个响应的"九江起义"由他策动发起;1931年12月,蒋介石二次下野,他临危受命,被推选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他是辛亥革命的先驱、反袁护法的功臣、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为官处世奉行"不争权揽利,不作威作福,不结党营私"。
他就是林森,一个应该被历史记住的人。
【总页数】4页(P120-123)
【作者】柏川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7
【相关文献】
1.林森与“民国御窑瓷” [J], 李重人
2.民国元首座车 [J], 东方明;
3.林森:一个平民元首的家国情怀 [J], 林友华(口述);林仪(整理)
4.《“无为而治”的国府元首林森传》出版 [J], 万安
5.林森——“不显灵”的民国元首 [J], 李运;张建朝;彭忠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感人的友谊:林森与台湾同胞
感人的友谊:林森与台湾同胞林其泉【期刊名称】《文史杂志》【年(卷),期】1996(000)005【摘要】林森(1867—1943年),字子超,晚年自称青芝老人,出生于闽侯县尚干凤港的一个农民家庭.3岁时其父到福州经商,林森亦随父迁居福州,7岁入学,先后在教会办的培元学校、鹤龄英华书院等学校读书,毕业后于1889年冬赴台湾谋生.他先在台北电报局工作,1891年回乡探亲,娶妻郑氏.婚后不久,林森又只身赴台北,1893年郑氏病逝家乡,林森回乡料理丧事后再到台湾.1895年日本帝国主义出兵占领我台湾,林森愤而离台内渡闽省.1898年,林森带着革命任务冒险再度来到台岛,欲在台北集结同志开展革命斗争.只因日本统治者侦防甚严,一时难以开展活动,林森设法转到嘉义,在台南法院嘉义支部任翻译,以资掩护,直到1899年因孙中山召他回大陆商议反清革命大计,林森才离开台湾.林森在台湾前后达11年之久,结交了许多朋友,其中有两个与之友谊最深,一是台北的张少湘,一是台南的林志图.张少湘原籍福州,比林森大6岁,出生于1861年.1874年福州沈葆桢奉命到台办理海防事务时,13岁的【总页数】1页(P21-21)【作者】林其泉【作者单位】福建【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27【相关文献】1.山东省人大民族侨务外事委员会关于全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实施细则》情况的调研报告 [J], ;2.让中国女性远离子宫颈癌——记2010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奖专家杰瑞姆·贝林森 [J], 司文博3.美国报告文学家海伦·斯诺与冰心的感人友谊 [J], 张小鼎4.知识分子的真挚友谊——话说傅斯年感人肺腑的一封信 [J], 耿法5.这些感人肺腑的友谊比电影还动人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林森年轻时期照片远渡重洋回乡华侨揭背后故事
导语:喜欢收藏纸币的爱好者都知道,在1945年由中央银行印发的五元纸币正面印着一位国民政府领袖的头像。
他就是1868年出生在福建省闽侯县,后来成
喜欢收藏纸币的爱好者都知道,在1945年由中央银行印发的五元纸币正面印着一位国民政府领袖的头像。
他就是1868年出生在福建省闽侯县,后来成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
1931年12月,63岁的林森接替因“九一八事变”下野的蒋介石成为国民政府主席。
从纸币头像可以看出,林森已过花甲之年,须眉浩然,高挺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气宇轩昂。
而这位辛亥革命的先驱、反袁护法的功臣,拥有传奇一生的福州人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却很难寻觅到一张他年轻时的照片。
经过前期沟通,近日福州晚报记者来到马尾区君竹路华侨郑学勇家中,通过一张老照片看到了年轻林森的风采。
照片中,他身穿西式服装,打着领带,梳着大油头,让人很难将他与纸币上的花甲老人联系起来。
记者仔细一看,那笃定的眼神和有点下撇的嘴角,表明那就是林森了。
郑学勇娓娓道出这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照片拍摄于1917年加拿大的温尼伯,是一张合影,名为“加拿大中国国民党温地辟(温尼伯)分部两周年大纪念摄影”,照片中有136名国民党成员,位于上方正中间的是孙中山,林森列在其中一排的第一位。
照片装裱在木框内,被木板和玻璃夹着。
相框长约50厘米,宽约40厘米。
郑学勇说,1913年,作为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议长的林森在经历了二次革命失败后远赴日本,1914年离日赴北美筹饷,这就来到了加拿大。
据说当时一行人从加拿大西海岸一路跋涉2000多公里,筹措120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