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数学课堂中的“放”与“收”的度
如何把握数学课堂中多媒体使用“度”
如何把握数学课堂中多媒体的使用“度”【摘要】电化教育=现代教学思想方法x现代教学媒体。
电教多媒体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对于课堂教学的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处于主体地位,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作为教师应改革教法,改革讲授居先、讲授为主的习惯,把握好数学课堂中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度”,充分调动与启发学生的思维,创造探索的情境,让学生主动介入学习过程,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把握;多媒体;使用“度”;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中国著名电教专家南国农先生认为:电化教育=现代教学思想方法x现代教学媒体。
二者不是相加而是相乘,无论哪方为零,结果都为零。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加强现代理论的学习,真正树立现代教学理念,把握多媒体的使用“度”,从增强理性认识和实践操作的结合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电教多媒体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对于课堂教学的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打破了传统的“粉笔+黑板+一张嘴”的单一的信息呈现形式,使传统的思想、教学方法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使教师成为学习的主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其次多媒体教学充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推动了小学数学因材施教的教学意识,解决了传统教学不能解决的“多变互动,因材施教”的问题。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电教媒体在声音、动画等方面的优势,还能引导学生在全新的教学情景下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使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发展。
二、从增强理性认识和实践操作的结合上,把握多媒体的使用“度”(一)教师在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中,容易步入以下几个误区:1.为多媒体教学而采用多媒体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用来支持教学工作的。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突破重、难点,解决一些传统教学中不宜解决的问题,使用数学多媒体教学,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度”将会事半功倍。
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位教师在一堂课里,仅使用了5分钟的多媒体手段,然而,听课的老师几乎都认为那是一节最成功的多媒体教学课。
数学课堂提问要把握“三个度”
了 ,吵着还要 。可是蛋糕 已经没有了 , 暖
羊羊被吵得 没办法 ,只好把 自己的蛋糕
让给懒羊羊 , 美羊羊看到 了 , 就 和 暖 羊 羊
一
在这一案例 中, 笔者通过教学的关键
点 ,在学生容易出错 的地方设置问题 : 先 让学生进行猜测 , 再让他们使用具体 的数 据进行计算 , 验证 自己的猜测。学生经过
注意 以下 的“ 三个度” 。
一
车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体 , 将之与圆的本 质进行结合 ,使 枯燥 的数 学知识变得丰
富、 亲切 , 学 生 产 生 了 急 于 探 究 新 知 的 欲
、
关 注 学 生—— 把 握 提 问 的趣 味度
小学 生的认知特 点决定 了他 们的学 习具 有很强 的直观性 ,学习兴趣 是影响 他们 学习主动性 的最重要 因素。在数学 教学 中 ,教师要关注学生 的学习情感 , 要 注意 创设 趣味性 的教学情境 ,让 学生在 快乐 、 有趣的情境体验 中, 生成 问题意识 , 积极 主动地进行问题 探究 。 1 . 创设故事化情境 , 激发兴趣。例如 , 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几分 之几 》 时, 笔者创设了以下 的故事化情境 。 有一 天 , 慢羊 羊村长外 出旅游 下册
望, 为高效 的教学创 造了条件 。 二、 紧扣思维— —把握提 问的深度 在教学 中进行问题设置时 , 要把握好 问题的难度 。难度过高 , 会打击学生 的信 心; 难度过低 , 对学生的思维 没有意义 , 他 们会不愿意探究 。教师提出的问题 , 要让 学生“ 跳一跳能摘到” , 这样才能让学生在 探究 中获得 充足感和 问题 解决后 的满 足 感, 有利 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 例如 , 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如何把握小学数学教学的“度”
问题的策略( 不 同年级 的策略不 同 ) 等课例均需提
炼 出课题 的核心 内容。 因此, 以儿童 已有的知识经 验和思维 水平为依 据, 灵活地 驾驭教材 、 创造性地 运用教材显得 尤为必要。 这里 创造的前提 是用好教
材、 科学合理 , 避免 出现知识性 的错误。 在某县 的小
学数学教师招聘中 , 一位应聘教师在引导儿童学 习
标 多本 “ , 给数学教材 的选 择和 运用提供 了较 大
的空 间, 对数学教 师也提 出了更高的要 求。 比如 天 平 中的游戏 、 爬 行最 慢的哺乳动物、 数学与体育 、 探
的研究 对象是脱离 了具体 内容 的表示形式 的思想 材 料。口 数 学 中虽然也 需要 实验 , 如实 物实验 、 模
的物体 。 整堂课在 忙碌的观察 活动 中进 行 , 虽 然儿 童 的外在行 为积极但 抽象思维层次较低 , 缺 乏对观
童的需要及 认知特点 对教材 内容做适度 的延伸或 适 当的调整。 比如天平 中的游戏 ( 核心 内容 为等式
J I AO XUE Y UE K AN XI AO
鉴 于此 , 教 师需 把握教材 运 用与 加工 的度 , 避
堂 气氛 非常活跃和 热 闹, 注重儿 童观察 、 操作和 交
流 的过程。 教师呈 现了诸 多实物和模型 , 全班 超过 半数 的儿童都 到讲 台上对物体 进行 了观察 , 回答对 了, 教师就把模 型奖励 给儿童。 随后 同学之间利 用
免走极端。 极端之 ~是把教材视 为范本 , 对教材缺
乏一定 的认识 力、 判 断力和鉴赏 力 ; 极端 之二是脱 离教材编 写题海式 的导学案。 数学教材是数学教学 的基 本材料 , 是师生学 习活动的载体 和资源。 教师 可 在理解和 把握教材 的基础上 , 根据 教学 目标 、 儿
探析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如何把握“度”
教学方法 JIAOXUE FANGFA16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0.12◎刘洪山 (济宁学院附属高级中学,山东 济宁 272000)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但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是有效的.为了突出课堂提问的教学优势,教师要把握好提问的“度”,让学生可以在问题的引导下主动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发挥提问教学的价值,使课堂变得更加灵活多变.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创新,使学生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确保教学活动的稳步推进.基于此,本文从把握好提问的认知度、坡度、角度、速度这四个方面论述在高中数学课堂提问中需要把握的“度”.【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提问维度;教学把控数学学科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要把握好数学课程的学习方法,努力提高数学成绩,避免数学这门学科在高考升学考试中出现严重失分的情况.从目前学生在数学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来看,数学课程突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制约了教学活动的持续开展.课堂提问作为一门重要的教学艺术,教师要掌握科学的课堂提问方法,从数学课程的特点出发来制订教学计划,在以往的提问方式基础上进行创新,把握好提问的“度”,突出课堂提问的启发性、针对性、适时适度性、全面性,让课堂在多元化的提问中更加活跃,焕发数学教学的生机和活力.一、提问设计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度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在提问之前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计,要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提出问题,要考虑学生关于问题的知识准备程度.在提问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问题的提出和学生原有知识的关联性,全面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学习态度,从而更科学地设计符合这节课程的问题,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在问题的帮助下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找准学习方向,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活动,而且能让学生有更广阔的空间完成课堂任务,感受数学课程的魅力,突出数学学习的吸引力.例如,在学习高中数学“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这节课时,教师要考虑高中阶段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的具体情况,提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问题.在这节课知识点的学习中,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探究欲,让学生在思考“直线之间有几种位置关系?”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高度集中注意力,集中思维开展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学生根据以往学习的知识可以回答出平行、相交、垂直三种特殊的位置关系,而当学生回答完这个问题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这是最简单的问题,是学生已经牢固掌握的旧知识.接下来,教师就要引出这节课所要讲解的知识点,在引导学生回答“点和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有哪些?”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这节课需要学习的重难点,找准学习的方向.这样的问题设置很好地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度,让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同时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帮助学生的大脑处于思考的活跃状态,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而且,对于学生在回答过程中知识调用混乱的情况,教师要及时纠正,并为学生讲解正确的答案,引导学生不断巩固所学的旧知识,奠定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以此来获得良好的提问教学效果.二、提问设计要考虑问题设置的坡度人们认识新事物都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为了突出教学的时效性,教师同样要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要考虑问题设置的坡度.数学知识需要较强的系统性,先学的课程是后续课程的基础,后续课程又是先学课程的补充和概括.在提问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问题之间的跨度,跨度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要保证学生能在问题的引导下得到启发,调动学生的灵活思维,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例如,在学习高中数学“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一课时,教师要联系上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设置课堂问题,让学生树立知识迁移的意识,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问题1:初中时,我们如何得到一个函数的图像?问题2:那么我们用同样的方法能得到函数图像吗?如果能,这样得到的函数图像是准确的吗?问题3:我们可以发现取三角函数值的近似值是作图不准确的主要原因,那么通过我们学习过的哪些知识能准确地找到函数值所对应的位置呢?问题4:sin x =xy是比值的关系,我们在哪里还学过这样的比例关系呢?”这四个环环紧扣、逻辑清晰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基础上大致了解这节课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理清学习的思路.在提出这些问题之后,教师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这可以让学生对已经遗忘的知识进行再次梳理,以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回顾过去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图像n. All Rights Reserved. JIAOXUE FANGFA 教学方法17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0.12有更直观的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自主动手绘制函数图像.学生在观察函数图像的过程中总结函数性质,找到绘制函数图像的正确方法.这样一来,就能保证课堂提问具有明显的坡度,而且这个问题的坡度相对比较适中,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增强学习的“闯关”成功之感,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活动可以按照原本的计划有次序的进行.三、提问设计要选择好角度在授课的过程中,提问切入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影响着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有的放矢地选择提问的角度,把握问题提出的契机,在学生精神饱满、状态良好的情况下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多维度思考中锻炼思维能力,提升思维水平.学生在长期的思考练习中探索新的学习路径,总结学习经验,归纳、整理各个模块的数学知识.这更好地推动了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综合能力也得到全面培养.例如,在学习高中数学“曲线与方程”一课时,教师要把握好提问角度,要从各个维度展开教学引导,在问题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启发.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每一条直线都可以用一个关于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来表示吗?(2)每一个关于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都能表示一条直线吗?”这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找到打破学生思维局限的突破口.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明确学习的方向,根据思考找到这节课的学习重点,高效完成课前环节的自主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参与整个学习环节,学生可以有效地提炼出以下观点:明确解析几何主要是借助方程来深入研究数学问题的;可以有效建立二元一次方程和直线之间的关系,找到建立方程和曲线联系的途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思考“怎样通过题目列出曲线方程式?”这个问题,学生要根据对教材的把握情况找到列方程的方法,抓住题目中的关键点准确列出方程式.这样的发问可以更好地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让学生的思维出现更多的波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多个角度锻炼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从而更全面地学习这节课的内容,抓住重点完成学习任务.四、提问设计要把握好速度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要考虑问题的难易程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控制提问的速度,要在合适的时间间隔内完成提问.教师在提出一定的问题之后,要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要步步追问,让学生的思维可以在更全方位的思考中得到提升.提问速度的控制可以让教师获得更多的反馈,了解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是否正确思考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状态调整提问的计划,找准提问的时机和对象,让提问取得最佳的效果.例如,在学习高中数学“随机事件的概率”一课时,教师要把握好提问的速度,既不能让学生无事可做,也不能步步紧逼,让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和思维的转换时间.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件是明显的随机事件?”这个问题让学生对随机事件的概念有更明确的理解和把握.教师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以鼓励、期待的眼光看学生,对一些思维受到阻碍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引导.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急于让学生回答问题,而是要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调整状态,主动参与思考活动.当学生完成问题的回答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在自己的回答基础上进行补充,展开更深入的思考,深入理解知识的内涵.在学生做出准确的回答之后,教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获得更大的进步.除此之外,教师可以根据问题设计的不同把控好提出问题的时间,在固定的间隔内让学生主动思考,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更好地调整学习状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考成果,要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学生在没有教师的引导下也能主动完成探究学习,掌握更系统的数学知识,构建科学、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数学专业技能.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考虑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有效调整教学策略,完善教学模式.教师在认真观察学生学习状态,并考虑数学课程学科特点之后,要利用课堂提问增强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让学生可以在问题的带领下主动进入学习状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由于课堂提问能对教学活动产生直观且深刻的影响,教师要合理把握提问的“度”,突出提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提问对象,探索适合学生认知能力和学习需求的提问方法,不断推陈出新,利用课堂提问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活动.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在问题中突出设疑、引趣、点拨,让每个问题的设计都恰到好处,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教师要进一步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让学生成为更全面的数学人才,并在数学成绩的方面上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实现对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培育目标.【参考文献】[1]杨波.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2.[2]刘娟.高中数学课堂有效管理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3]徐云军,冯霞.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方法策略[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11):47-48.[4]顾战国.刍议新课改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实践[J ].考试周刊,2011(52):92-93.n. All Rights Reserved.。
如何把握好数学课堂中“放”与“收”的度
S
教师 在 “ ” 过 程 中 , 时 时 留 意 学 放 的 要 生的情 况 , 握他 们的思 维脉搏 。“ 得 把 收” 及时, 对于那些 在学 习过程 中能力较 强的 学生是一种及时 的肯定 、 鼓励 , 而对于那些 学 习过 程 中 出现 偏 差 或 有 疑 难 问题 的学 生 是一种及时地解惑 。 第二 ,收” “ 要照顾 到全体学生 。 教 师 把 预 定 的 学 习 目 标 “ ” 去 以 放 下 后 , 把握学生认识和理解的过程 , 对实 要 针 际情况个 别指导矫正 。若是普遍存在的 问 题 要 统 一 点 拨 , 导 到 位 , 过 个 别 指 导 和 指 通 统一点拨 , 让全体学生人人感 兴趣 , 个个有 收获。 还 以“ 类 项 ” 教 学 为 例 , 手 让 学 同 的 放 生 自己确定依据 , 自己对 “ 的认识 把 用 类” 单项式进行分类 , 于是 出现 了不 同的依据 , 不同的分类结果。接着笔者就给学生提供 了合 作 学 习 的机 会 : 织 学 生 以 小 组 形 式 组
、
“ ”பைடு நூலகம்放
要 激 活 学 生 的思 维 , 高 探 究 意 识 , 提 课 堂教学必须“ ” 放” 放 。“ 不是指教师放手 不 管 , 其 自流 。“ 要 “ 而有 度。那 么 任 放” 放” 如何才能把握好“ ” 放 的度 呢?笔者认为应 从两方 面来考 虑 : 一是 教 材 的重 点 、 第 难 点; 第二是学生 的认知水平。 首 先 , 师 在 备 课 时要 吃 透教 材 , 分 教 充 而 深刻 地 把 握 教 材 的 重 点 、 点 。课 堂 上 难 涉及 教 学 重 点 、 点 的 问题 , 的 程度 可稍 难 放 长一些 , 学生展开 充分 的思考与探讨 , 让 深 入 而透 彻 地 理 解 有 关 重 点 难 点 的 知识 。对 那些非重点难点 的知识 , 生容易 理解 的 学 知识放 的程度要小些 , 甚至可 以直接得 出。 比如 : 位 老 师 在 授 “ 一 同类 项 ” 一课 时 , 弃 放 了同 类项 概 念 的形 成 过 程 这 一 重 点 , 接 直 板 书 同类 项 的 概 念 , 后 把 大 量 的 时 间 放 然 在了实例 强化上 , 结果学 生没有 经历概 念 的形 成 过 程 , 同类 项 这 一 概 念 没 有 深 刻 对 的认 识 , 果并 不理 想 。 效 其次 , 师在安 排“ ” 教 放 的环节 的过程 中,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 , 还 即充 分 细致地把握学 生原有 知识 基础 、 思维 能力 等方面的水平 与特点 。课堂上设计的问题 必须恰到好处 , 能让学生 “ 跳起来摘 果子 ” 才能实 现学 生积 极 主 动地 获取 知识 的 目 的 。 比如 , 教学 “ 在 同类 项 ” , 者 先 让 学 时 笔 生从熟悉 的生活 中 , 探索 获得 “ 同类 ” 的含义 , 体验 “ 类” 过 程 , 着让 学 生思 考 : 项式 5 , 归 的 接 单 ab 一 6a 3 b 3,一 4a0 8b c 2a ’ 9 一7 0 , 0 b 0 b , bc ba中 你 认 为哪 些 项 可 以 归 为 一类 ?放 手 让 学 生 讨 论 。 有 的这 样 分类 : 一3和 9归 为 一 类 , 为 一3 把 因 和 9是 数 ; 5 , a 一4 0 , a bn归 为 把 n b 一6 b , a b 2 b, 3 类 因为都 含有 字母 。 b 把 5 , ; a b和 一4 0 为 a b归
如何把握数学课堂中多媒体的使用“度”
、
传 统的 思想 、教 学方 法发 生 了根本 的改变 ,使教 师成 为学 习的主 导 ,学 生 成 为学 习 的主体 。其 次多媒 体教 学充 分发 展 了学生 的个性 ,推 动 了小学 数 学 因材 施教 的教 学 意识 ,解 决 了传统 教学 不 能解决 的“ 多变 互动 , 因材 旌 教” 的 问题 。运 用现 代教 育技 术 ,充分 发 挥 电教媒 体在 声音 、动 画等 方 面 的优势 ,还 能 引导学 生在全 新 的教学情 景 下充分 发挥 其想 象力 ,使 形象 思 维 能力 得到 较大 的发展 。 二 、从 增强 理性 认识 和实践 操作 的结 合上 .把 握 多媒 体 的使用 “ 度” ( 一 )教师在 运用 多媒 体开展 教学 中 ,容易 步入 以下几 个误 区 : 1 .为 多媒 体教 学而采 用 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用来支持教学工作的。为了提 高 课堂 教学 的效 率 , 突破 重 、 难 点, 解 决一 些传 统教 学 中不宜解 决 的问题 , 使 用数 学 多媒体 教学 ,把握 好多媒 体 的使用“ 度” 将 会事 半功 倍 。有 这样 一 个 例 子: 有一位 教师 在 一堂 课里 ,仅 使用 了5 分 钟的 多媒 体手 段 ,然而 , 听 课 的老师几 乎都 认 为那是 一节最 成功 的 多媒体 教学课 。 可 见媒体 使用 不 在 于 多而在 于精 ,当用 则用 ,不当用 则不 用 ,可 用可 不用 则不用 。使用 多 媒 体教 学还 需要 多考 虑在什 么条 件下使 用 ,如 何使 用 ,这个 知识 点是不 是 适 合用 多媒 体来 展示 。从 教学 内容 上看 ,并不是 所有学 习 内容运用 多 媒体 辅 助教 学 手段都 能取 得好 的教 学效果 ,如果采 用 多媒体 辅助 教学不 能 提高 教 学质 量 ,也就 谈不 上 比传统 教学 的新 与优 。有 些教师 为 了运用 多媒体 教 学而采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在认识上走入了误区。有时所谓的多媒体课的 效果 反而 不如普 通 的传统课 堂 教学效 果好 。这种 脱离教 学实 际的“ 多媒 体” 是没 有生 命力 的。进行 多媒 体辅助 教 学 ,不 能只追 求形 式 ,而忽 略学 习 的 对象和主体。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之前要认真钻研教材,找准媒体与 教材 的最佳 作用 点 ,进行 有 的放矢 ,才 能起到 画龙 点睛 的作用 。使用 多媒 体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教学 效果 但 往往 有些 教师 在制 作课件 时 ,不 是重 知识 的讲解 而是 重如何 使课 件精 美 。从 封面 到主 页再 到每个 主题 页 ,特 别是 要上 公开课 时 ,更 是将课 件制 作得 美不胜 收 。在课堂 上展 示时 ,给学 生的感 觉是 漂亮 精美 ,耳 目一 新。 整个课堂显得十分热闹,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但整堂课下来, 学生 印象 最深 的是 课件 中漂亮 的画 面 ,而知 识 点却掌 握得 很不理 想 。象这 样 的肯 定不能 算是 成功 的 , 其 失败 的主 要原 因在于 教者 在制 作和展 示课件
如何把握数学课堂中的“放”与“收”的度?
如何把握数学课堂中的“放”与“收”的度?很多教师感到课堂上难以驾驭,“放”与“收”的“度”很难把握。
放的多了,课讲不完;放的少了,又显得流于形式。
凡此种种,一堂课究竟要怎样才能上好?“放”不是指教师放手不管,任其自流,“放”,学生第一次接触代数式的运算,其符号的抽象性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中要把知识的学习置于具体的情境之中,收拾并整理课桌里的书籍,并说出分类的目地与依据。
有的学生会这样整理:“先按书和本整理,再按大小整理”。
这种整理渗透了“二级”分类的思想。
第一级分类:按“书”与“本”分类,分类对象是书本,分类的依据是书或本,分类的结果是书和本。
第二级分类:先对书分类,分类的对象是书,分类的依据是大小,分类的结果是大、中、小书。
再对本分类。
学生中还有其它的分类方法,按学科进行分类……从而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探索获得“同类”的含义,体验“归类”的过程,接着让学生思考:单项式:3x2y,-4xy2,-2,5x2y,3y2z,6xy2,7,-5y2z中你认为哪些项可以归为一类?先放手让学生分类。
-27-27-27-27 222222222222222222第一:“收”学习过程中能力较强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疑难问题第二:“收”要照顾到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把预定的知识目标放下去以后,要把握学生认识和理解的过程,针对实际,个别指导、矫正。
若是普遍问题,要进行统一点拨,指导迷津。
通过个别指导和统一指点,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
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交流讨论各自分类的结果和依据,不断修正,交流。
(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交流讨论时,教师要注意……学生不难得出: 把-2和7为一类,3x2y和5x2y为一类,-4xy2和 6xy2为一类,3y2z和-5y2z为一类。
教师指出:以上四组,他们都分别是同一类单项式,都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观察出同类项的特征,:把握好数学课堂中的“放”与“收”的度“放”与“收”的度概念的形成过程为例,指导。
“收、放”有度,构建有效课堂
“收、放”有度,构建有效课堂最近,教学了《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对于这节课,我经历了两上两改的磨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深入的研讨和不断的自我反思,对怎样构建有效课堂产生了一些自己的认识。
下面就选取我教学中的几个片段展开论述。
【片段一】[引导观察猜想]师:小朋友,请你仔细观察一下,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里藏着什么小秘密?生1: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贴在黑板上)生2: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贴在黑板上)生3: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师:哦,你都知道对边相等了,看来你回家已经认真预习了。
师:谁再来说说长方形的边里藏着什么小秘密?生:长方形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也相等。
(贴在黑板上)[反思]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进行猜想。
凡是与教师课前预设一致的,老师就相机把它贴在了黑板上。
第三个学生猜想长方形对边相等。
这里,教师应该敏锐地抓住这一生成资源,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相机教学“对边”的概念。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这个环节的教学进行了重建: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里藏着什么特征?把你的猜想和同桌说一说。
生:自主观察、猜想、交流。
生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2: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生3: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师:你都已经知道对边了,真了不起!那请你在图上指一指,和同学们说说什么叫对边?生3:上下两条边是对边,左右两条边也是对边。
师追问:长方形有几组对边?生3:两组。
师:他说的你们听懂了吗?谁再来指一指,说一说。
这样的调整,教师基于学生课堂生成的资源,有效地加以利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通过生生互动,主动认识了“对边”的概念。
【片段二】[组织操作验证]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里是不是真的藏着小朋友刚才猜的这些小秘密,让我们动手来验证一下。
师出示活动要求:1.可以利用尺子,有困难可以同桌共同想办法;2.先研究长方形,再研究正方形;3.研究好后和同桌说说你用什么方法验证的,得出了什么结论。
收放有度:数学教学的“写意”与“工笔”之美
生的思维能够在数学课堂 j + 自南驰骋得到最大限度 的发展 , 无异1 “ 写意教法” ;为了} E 学生 掌握 缜密 的数 学思维而精 心设 计 、精 雕细琢 ,无异于 “【 笔教法” ; “ 收放 有度”是
数学 课 堂 的最 高 境 界 . .
一
、
“ 写意教 法” :尽展 数学 课堂 的舒 缓美
方 面 获 得 尽 可 能 多 地 发 展 。 面 对 无 限 多 样 且 以 几 何 级 剧 增
的人类 知识 ,对 知识 的理解 、选择 、组织 和控 制 ,成 为课
二、 “ 工笔教 法 ” :力 显数 学课 堂 的缜密 美
数 学课 堂的 “ 写 意”是教师 的一种 教学理 念 、一 种教
方法 的信念和不 怕 出错不怕 失败 的精 神 . “ . 写意 ”的数学 课堂 .教师 的参与线条 是在满足 功能 的基础 上的最 大 限度
的 简 洁 ,学 牛 在 无 声 无 息 、无 缝 无 形 、有 情 有 理 、有 法 有
0 0 0 0 0
度 中获 得 数 学 知 识 和 解 决 问题 的方 法 。
一
一 I l 0一 四年 1 ) 月 上 辈月
0 0 0 0 0
收放 有 度 ● 数 学教 学 的 “ 写意 ”与 “ 工 笔’ ’之 美
张桂 琴
[ 摘
要 ]文章借 国画技 法 “ 写意”与 “ 工笔’ ’之喻 ,阐述 了数 学课 堂教学 中的 “ 放”与 “ 收” 的
学 生 提 一个 个 与之 相 关 或 者 问 接 相 关 的 问 题 ,教 师 逐 一 产以板 书 考 虑 。 本 节 课 的 学 习 任 务便 是 讨 论解 决 孩 子 们 自 己提 出 的 一 个个 倒 数 方 面 的 小 问 题 问 题 是 自 己提 的 , 方
把握数学教学中的“度”
活 动 体 验 1 。 ( 师 把 学 生 分 成 四 组 同 时 开 始 活 动 。结 分 教 果 数 数 组 有 的数 得 很 快 有 的数 得 很 慢 互相 干扰 ,测 脉 搏 组
生拿 出各式各样 的钟 表 ,有像 小猫、小狗 、小熊的 ,有的
一
按按 钮就发 出鸡叫、狗叫 的 ,还有的放在 桌上就 不停地
( 3)巩 固钟 面 知 识 ,让 学 生 画 钟 面 。 ( 于 学 生 刚 由
算?
生 1 可 以 把 25 成 小 数 来 计 算 : 2 : /化 O÷25 2 ÷ /= 0
辆 汽 车25J时 行 驶 2 千 米 , 1 时 行 驶 多 少 千 米 ? 引 导 学 //, ' O 小 生 根 据 “ 度 = 程 ÷时 间 ” ,列 出 算 式 :2 25 速 路 0÷ / 师 :这 是 整 数 除 以分 数 ,请 同 学 们 想 一 想 ,该 怎 样 计
( )认 识 钟 面 ,观 察 小组 内 自带 的 各 式 钟 表 。 ( 2 学
一
、
预 设 与 生 成
我 国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正 在 强 力 推 进 。 由此 注 重 生 成 资 源 的 呼 声 1益 高 涨 ,课 堂 教 学也 创 造 出许 多 “ 曾预 约 3 未
的精 彩” 。但是 , “ 未曾预约 的精 彩”被过 度渲染 ,渲染 声 中预设一再 遭到贬损 。如何 正确看待 这一倾 向并适 当引
( )引 入 新 课 ,猜 谜 语 。 (录 音播 放 了4 有 关 时 间 1 个 和 钟 表 的 谜 语 , 虽 然 学 生 经 过 思 考 最 终 都 猜 出 来 了 ,但 是
数学教学如何把握好“度”
数学教学如何把握好“度”作者:李清泰来源:《语数外学习·教学参考》2012年第10期新旧课程、新旧理念的冲突引起过很多的讨论与争鸣。
作为一个一线数学教师,我也用观察、对比、实验、总结与反思的方法学习和思索新课程理念,践行自己的课堂教学。
我的结论是:新课程理念并不是完全开创性观念,它是对教育理论、学习理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提炼,很多理念是一种继承和更新,是让我们把一些最符合教与学的自然的、本质的规律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所以那些过于激进、偏执、一知半解的教学行为是肤浅的,恰恰是违背新课程理念的,只有把握好“度”的教学才是理性地践行新课程理念。
一、探究深浅之度“数学学习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
新课程主张不要将数学定理、公式、法则、规律过早的告诉学生,因而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新知的过程,即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自主建构知识。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很多老师远不能达到理想中的课堂效果,反而出现课堂效率低下,完不成教学任务;学生两极分化更加严重,数学课堂更多的成为优生发展的舞台,后进生一节课下来所得甚少。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认为有这两方面的问题:1.走入了每节课都必组织学生探究的极端。
有人认为没有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就不是新课程课堂,所以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探究,不管学生有没有足够的经验,不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这样势必会处处受阻,节奏缓慢,效率低下。
2.一味追求深度和创新,没有把握好探究的尺度。
数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是数学的魅力所在,而很多老师不能见好就收,适可而止,而是求新、奇、险、博,甚至也不给学生铺路搭桥,而把学生当作数学家。
为了让他们体验发现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重现当年数学家们发现新知识一样去探索、发现新知。
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大多数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之后体验到的是挫折感、失败感。
课堂教学应把握好“五个度”
课堂教学应把握好“五个度”新时代课堂教学强调,教师要精讲,注重点拨引导,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新知,学会学习。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懂得如何引导、如何组织,更要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以下几个“度”。
一、把握目标落实的“度”新课程强调在浑然一体的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中三者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这才是我们教学努力的方向。
如何把握教学目标的“度”呢?1.“双基”目标。
要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数学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制订本节课的教学方案,要使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形成什么样的技能技巧,达到什么样的熟练程度,会用哪些方法解题等。
2. 能力目标。
要考虑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目标。
3.德育目标。
备课及教学中要明确,通过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什么样的品德教育,培养哪些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渗透德育的要求。
4.创新目标。
最后还要考虑哪些地方可以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
二、把握情境创设的“度”不可否认,许多数学课因为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有活力、有吸引力了。
但同时,数学课堂上的“情境”良莠不齐。
过滥、过于平庸或过于崎岖的情境也充斥于数学课堂。
表现在: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忽略了情境创设的目的性;为出奇制胜,片面追求情境的“新异”,忽视了情境的真实性、现实性;为片面追求情境的“有趣”,忽略了数学教学的科学性、严密性。
创设切实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必须把握好一个“度”,应从学生特点和知识本身的规律出发,创设科学合理学习数学的问题情境,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
而创设情境过滥或过于随意,往往起不到情境应有的功能,反而容易造成事倍功半,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三、把握教师主导的“度”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也要讲求分寸,把握好教师主导的一个“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课堂问题设计应把握好“二个度”
不 同学习阶段 、不 同类 别的学 生设计不 同特色 的优 质 问题。 三 、数 学问麓 设计应把 握好 “ :个度” 1 .掌握好 问题 的难 度 问题 的难度控 制是 问题 设计 的关 键 因素 。问题太难 导致课 堂 “ 僵局 ”, 学生 处于 启而 不发 的状 态 ; 问题 过 易,导致 课 堂 “ 闹市 ”或 “ 冷 场 ”,会 使学 生处 于 “ 不思 问题 而热 热闹 闹 ”或 “ 不 愿思 索而冷 冷 清清 ”的状 态 。 因此 ,设 计 问题 要考 虑学 生现 有 的认知 水平 ,要 以学 生现有 的认 知结 构和 思维 水平 为基 点来 设计 ,使 解答 问题 成为 “ 跳 一跳 ,够得 着 ”。即必 须根 据每 个学 生 的 “ 最近 发展 区 ”进行 设计 。这样 就不 会让 学生 因 问题太简 单 而不 屑一 顾 ,也不 会让 学生 因 问题 太难 而丧 失信 心 。研 究 表明 ,那些和 学 生 已有 的知识 经验 有一 定联 系,学 生知 道一 些 ,但 是仅 凭 已有 的知识 经验 又不 能完 全解 决 ,也就是 说在 “ 新 旧知 识的 结合 点上产 生 的问题 最 能激 发 学生 的认知冲突 ,最具 有启发性 ,最能使 学生有 目的地积 极探索 ” 问题 的难度 控制 在具 体操作 时 ,还 要考虑 以下 两种 不同情 况 ;一 是对 于学 生认 知水 平层 次 比较 单 一的班 级 ,如按 成绩 分 了快慢 班的 学校 ,只需 按单一 的学 生认 知水平 ( 大体 上 ) ,找准学 生思维 的 “ 最近发 展区 ”,设计 好 问题 串,并将 问题 串延 伸 到确认 的 学生 思维 的 “ 最近 发 展区 ”,让学 生 通过 对一 系列 问题 的思 考 ,使 新 旧知识 发生 交互 作用 ,建立 相关 连接 ,逐 步将 新知 识纳入 己有知识 结构 之 中或在 原有 知识 结构基 础上 派生 出新 的知 识结 构 。二是若 在 同一班 级 中学生 认知 水平 相差 悬殊 ,那就 必须 把学 生分 成几 个层 次 ,一般 分为 2个 或 3 个 层次 ,不宜 太 多,层 次越 多 ,教师就 越 难把 握 。在设计 问题 时 ,先根 据分 好 的层分配 好 各层 的大致 问题 数 ,一般 按6 : 4或 4 : 3 : 3的 比例较 好 ,然后 在各 个层 中根 据学 生 的认知 水平 设计 出 相应难度 的 问题 。 2 .安排好 问题 的梯 度 在数学 教学 中,对 于那些 具有一 定深度和难 度 的内容 ,学 生难 以理解 、 领悟 ,教 师可 以采用 化整 为零 、化 难为 易的 方法 ,把一 些较 为复 杂 困难 的 问题设计 成一组 有梯度 的问题 串,以降低 问题 的难 度 。 德 国教 育家 第斯 惠说过 : “ 一 个差 的教师 奉送真 理 ,一个好 的教师 则 教人发现 真理 。 ” 作 为数学老 师 , 每节 数学课都 会提很 多问题 , 可 以说 , “ 问题 ” 的好 坏是 一堂课 成 败的 关键 。 “ 问题 ”的提 出是否 有效 ,能否 激发 学生 的 积极 思考 ,取决 于提 问者 之前 对所 提 问题是 否经 过精心 设计 。好 的数学 问 题对 于数 学教 学有着 无法 估量 的价 值 。有价值 的数 学 问题是数 学 教学 的有 效载体 ,它 具有恰 当的探索 空间 ,具有较 好的针对 性 ,具有一 定的趣味性 , 可 以诱发 学生 的好 奇心和 求知 欲 ,所 以课 堂上 每节 内容 都应精 心恰 当地 设 计有意义 的 问题 。
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四度”
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四度”作者:笪建美来源:《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10年第04期“度”的基本含义是程度、限度。
能否有效地把握好课堂教学中的“度”,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有效地把握好以下几方面的“度”,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整体效果的提高。
一、预设与生成教学具有预设性和生成性双重特性,二者相辅相成,各有其重要意义。
对于优质高效这一目标导向来说,无论预设还是生成都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手段。
课改下的教学应当秉持兼容兼顾原则,使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互动共生、相得益彰。
例如,学习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时,出示例题:一辆汽车2/5小时行驶20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引导学生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列出算式20÷2/5。
师:这是整数除以分数,请同学们想一想,该怎样计算?生:可以把2/5化成小数来计算,即20÷2/5=20÷0.4=50(千米)。
生:可是当除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用这种方法就不能很快计算出正确的结果。
生:因为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我把2/5看作一个数,它的倒数就是5/2,也就是20÷2/5=20×5/2=50(千米)。
(学生们先是一愣,然后都叫了起来:“嘿,答案一样,可以的,可以的!”)师:这方法倒真不错!不过,这种计算方法究竟是否正确呢?大家能验证一下,好吗?(于是学生们想、画、算,出现了多种验证方法,课堂教学进入高潮)在一般教学设计中,假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不知道怎样解决,教师就按照预设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逐步学习。
但是在这堂课上,学生当即有办法解答,并能直接说出“新公式”,这就超出了教师的预设。
但由于教师事先有了充分的预设,只是略作思考后马上改变教案,教学就转为动态生成。
因此,预设成功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
只有充分的预设,才有生成的美丽。
二、数学活动与数学思维《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把握好四个度,数学课堂更有效
把握好四个度,数学课堂更有效
第一,把握好难度度。
数学课堂中的难度度要适中,不宜过于简单也不宜过于困难。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选择了过于简单的题目,那么学生可能会感到无聊,认为数学很简单,从而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选择了过于困难的题目,那么学生可能会感到沮丧,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对数学学习的恐惧。
教师在设计课堂内容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把握好难度度,让学生既能够挑战自己,又能够感到有所收获。
第二,把握好深度度。
数学课堂中的深度度同样非常重要,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把握好深度度,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是了解表面知识,更要深入理解数学的内涵和本质。
为了把握好深度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思考,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逐渐理解数学知识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第四,把握好节奏度。
数学课堂的节奏度同样非常重要,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把握好节奏度,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感到枯燥乏味,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
为了把握好节奏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把握好四个度,数学课堂就会更加有效。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探索教学方法,从而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有效,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希望所有的数学教师都能够把握好四个度,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有趣,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数学课堂教学的“放”与“收”
数学课堂教学的“放”与“收”在生本课堂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组织者和点拔者,其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同样是不可忽视的。
生本课堂中,能否“收放自如”是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
作为事物的两个方面,“收”与“放”都是一种途径,一种方法,“收”是为了更好的“放”,换句话说,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
教学中的“放”和“收”就好像放风筝一样,放线太多,易失控,要适时收一收,放线太少,则无法飞向蓝天,必须大胆地放一放,只有这样,风筝才能飞得更高。
怎样把握“放”与“收”的“度”是检验教师课堂操控能力的标准,也是我们教师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下面我就我在课堂教学中关于“收、放”的一些感受及看法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一下。
一、生本实验初期课堂中在“放”中如何为“收”做铺垫。
1、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达成课堂教学收放自如的前提教师首先要理解学生,尤其是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应该付出更多的关心、爱护和鼓励,与他们进行心理交流和他们交朋友,哪怕是给予他们一个微笑、一句口头表扬、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一次表现机会,都会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产生与师生情感上的共鸣。
这样,即使是教师的批评也会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使他们真正感觉到老师不是有意刁难,而是一种善意的批评和忠告。
课堂上多用表扬、鼓励的语气;对学生另辟蹊径的独到见解,应加以鼓励、表扬;对于可能出现的某些学生发言一发不可收拾的情况(如乱发言,不能切中要点),要学会分析,从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出发,因势利导,适当铺路搭桥,既而转向要点。
但对于调皮捣乱的孩子可用严肃的眼光给予提示。
2、课堂常规的培养平时注意课堂常规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让学生明确上课时有哪些规矩,知道老师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的含义,要让他们能够看懂老师的表情、眼神、手势等等。
其次,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讨论,在分组活动前对学生讲清活动规则,明确学习任务与活动要求,知道必须学会什么、掌握什么,让学生有序而有目的地开展活动。
数学课堂拓展教学的“适度”策略
数学课堂拓展教学的“适度”策略数学课堂拓展环节的教学,可以使数学学习内容由课内向纵深处或向课外延伸。
可以是主体内容的辐射、铺垫和延续,也可以是某一知识点的综合、深化和提高。
有效的教学拓展,能使趋于平静的课堂再起波澜,一方面使本课的教学内容得到升华和总结,另一方面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埋下伏笔,做好铺垫,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许多教师深谙此理,非常重视课堂教学的拓展,使教学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课内向课外相机渗透,既丰富课程内容资源,又为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服务。
但是,教学的拓展是一门教学技术,也是一门教学艺术。
现行课堂拓展环节的教学普遍存在着深度偏难、广度太泛、取舍偏失、选材失真等“失度”现象。
因此,把握数学课堂拓展教学的“适度”,显得尤为重要。
一、合理把握“深与浅”——深度适“群”既是拓展延伸,就一定有提高的要求,和基础题目比较,挑战性会更突出。
因此,“深浅度”的把握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
太“浅”,缺乏真正的数学味,不能体现数学学习的思考价值,如同“排排坐,分果果”,不是“跳一跳,摘果子”,失去了拓展的实际意义。
太“深”,只适合于极少数的优秀学生,使得拓展延伸成为优秀学生的“专利”,后进生乃至成绩一般的学生,对拓展延伸望而却步。
因此,“深度适群”是拓展教学有效的必要保证。
“深度适群”的意义是指:“拓展延伸”需要的知识基础一定要适合绝大多数学生,至少可让绝大部分学生尝试解决。
1. 立足群体认知水平——适当提高。
如同一位优秀的歌手找准每一节的音调一样,优秀教师在拓展环节也必定会找准全体学生的认知起点,充分考虑全体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与学生当前学习水平,让拓展的问题努力靠近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
设计的挑战题力争达到“趣”、“近”、“小”三个要求。
“趣”就是符合学生的兴趣;”近”是要和本节课的知识紧密联系;“小”是指目标不是太高,跳一跳,能摘果。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这课内容,最后的拓展环节出示以下两个问题供学生思考:(1)一块正方形的菜园,有一面靠墙,用长24米的篱笆围起来,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2)图中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能计算出下面长方形的面积吗?在拓展延伸时,紧紧扣住长、宽、边长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周长的关系,设计了多层次、多方位的问题。
数学课堂提问中“度”把握文论文
浅谈数学课堂提问中“度”的把握摘要: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不时提出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不仅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联想,而且可以使师生之间处于一种和谐的信息交流状态。
本文就课堂提问的难度、梯度、密度、角度的把握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课堂提问教学学习问题一、掌握好问题的难度课堂提问难度要适中。
要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设计一些适合的问题,并可由浅入深,让学生循序渐进,从而让他们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而不会感到高不可攀。
问题过深,会导致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自信心受到很大的打击,同时又浪费时间;问题过浅,问题包含的信息量小,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容易造成学生不假思索便报出答案的习惯。
所以教师在备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研究课标,研究学情,在课上要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以便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安排好问题的梯度学习活动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教学中,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学生难于理解、领悟,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把一些太复杂太难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以降低问题难度.另外,要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下面这个例题:从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一点,分别作两腰的平行线,所成的平行四边形周长与它的腰长之间的关系如何?说说你的理由。
已知等腰△abc中ab=ac,d是底边bc上任一点,de//ac,df//ab。
问题1:如图1,这个图形中有你熟悉的数学图形吗?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可以让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来回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增强他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找到等腰△ebd,等腰△fdc,平行四边形aedf,这样也为解决平行四边形周长与它的腰长之间的关系作好铺垫。
问题2:若点d在bc边上移动,请问图中有哪些量是不变的?这也是一个开放题,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困难,让基础一般的学生有信心继续参与课堂。
引导学生发现在等腰△abc固定的情况下,图形中的各个角都没有变化。
数学课堂提问“度”的把握
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 的 目的. 学生答完问题后再稍 停 数秒 , 往往 又可 以引 出该 生 或 他 人 更完 整 确 切 的 补 充.
例 1 在椭 圆 的教 学 中 , 到 如 下这 个 例题 , 遇 若
五
1464 080 5 11  ̄ 20亿吨 , 84 7477 9565粒 5 7 相当于全世 界 20年 内生产 的全部 小 麦 总产 量 , 生 的好 奇 心 0 学
供参 考.
下提 问的角度 , 使学生有新奇之感 , 那么他们就会开 动脑 筋积极 思 考. 生 回答这样 的提问 , 学 不仅需要 回
顾知识 , 且还 要进行 知 识重组 , 而 因而也 就必然会 促
进积极 思维 , 以收到 良好 的教学 效果.
1 提 问具 有启 发 度
教 师恰 到好 处 的提 问 , 仅 能激 发 学 生 强烈 的 不 求 知 欲望 , 而且还 能促使 其知 识 内化. 堂教 学 中教 课 师 主导作 用 的发挥 , 决 于 教 师 引导 启 发 作 用 发 挥 取 的程 度 , 因此课 堂 提 问必 须 具 备 启 发 性. 过 提 问 、 通
之一 ” 即数学 课堂 要把握 提 问 的 “ 离 ” 营造 出课 . 距 , 堂提 问 的距 离美 , 提高提 问 的实 效 , 使师生 之 间处 于
一
置, 然后确定 n, 的对应方程 中的值 , b 再利用公式 e 和 6 + 口, = c = 确定 口 6c , , 三者 的等量关系建
思考 和热烈 的讨 论 , 堂上 缺乏师 生 、 课 生生 之 间互 动
2 突出重点 有新颖度
常言道 : 好奇 之 心人 皆有 之. 同样 一 个 问题 , 提 出时 平 平 淡 淡 , 不 新 颖 又 不 奇 特 , 是 “ 调 重 既 而 老 弹” 那 么学 生 就 不 可 能被 吸 引. 反 , , 相 如果 变 换 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把握数学课堂中的“放”与“收”的度?
牛山一中实验学校——.孙银彦(原创)
[疑难问题]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新课程实施后,课堂教学较多地出现了师生互动开放式的新局面,学生的合作交流多了,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多了,与此同时教师也感到放开容易收起来难。
这是实施新课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很多教师感到课堂上难以驾驭,“放”与“收”的“度”很难把握。
放的多了,课讲不完;放的少了,又显得流于形式。
凡此种种,一堂课究竟要怎样才能上好?
[解决策略]
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探索意识,课堂教学必须"放"。
“放”不是指教师放手不管,任其自流,“放”,要“放”而有度。
那么如何才能把握好“放”的度呢?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该从两方面来考虑:第一是教材的重难点,第二是学生的认识水平。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吃透教材,充分而深刻地把握教材的难点,重点。
课堂上对涉及到教学重点、难点的问题,放的程度可稍大一些,时间可稍长一些,使学生展开充分的思考与探讨,深入而透彻地理解重点和难点。
对那些非重点,难点的知识,放得程度要小些,甚至可以直接引导得出。
例如:有的教师在讲《同类项》一课时,放弃了同类项概念的形成过程这一重点,由教师引出同类项的概念,用了大量时间放在实例强化上,结果学生没有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没有真正理解好同类项的概念中“同类”的含义这个教学难点。
学生对同类项这一概念没有深刻的认识。
其次,教师在安排“放”的环节的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也就是要充分细致地把握学生原有知识基础,思维能力等方面的水平与特点。
设计的问题必须恰到好处,能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才能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识的目的。
例如,教学《同类项》,学生第一次接触代数式的运算,其符号的抽象性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同类项概念不难,难在理解其中“同类”的含义。
因此,教学中要把知识的学习置于具体的情境之中,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可以先让学生收拾并整理课桌里的书籍,并说出分类的目地与依据。
有的学生会这样整理:“先按书和本整理,再按大小整理”。
这种整理渗透了“二级”分类的思想。
第一级分类:按“书”与“本”分类,分类对象是书本,分类的依据是书或本,分类的结果是书和本。
第二级分类:先对书分类,分类的对象是书,分类的依据是大小,分类的结果是大、中、小书。
再对本分类。
学生中还有其它的分类方法,按学科进行分类……
从而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探索获得“同类”的含义,体验“归类”的过程,接着让学生思考:单项式:3x2y,-4xy2,-2,5x2y,3y2z,6xy2,7,-5y2z中你认为哪些项可以归为一类?先放手让学生分类。
有的学生是这分类的:把-2与7为一类,因为-2与7是数;其它的单项式归为一类,因为它们含有字母。
也有一些学生这样分类:把-2与7为一类,因为-2与7是数;3x2y,-4xy2,5x2y, 6xy2为一类,因为都含有字母x,y;3x2y,-4xy2,5x2y,6xy2,3y2z, -5y2z为一类,因为都含有字母y;-4xy2,6xy2,3y2z,-5y2z为一类,因为都含有y2;3x2y,5x2y为一类,因为都含有x2等。
有“放”必有“收”,“放”是手段,“收”是目的;“放”是基础,“收”是升华。
那么,“收”又要注意哪能些问题呢?
第一:“收”得要及时。
教师在放的过程中,要时时留意学生的情况,把握他们的思维脉搏。
收得如果及时,对于那些学习过程中能力较强的学生是一种及时的肯定、鼓励,而对于那些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疑难问题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及时的解惑。
第二:“收”要照顾到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把预定的知识目标放下去以后,要把握学生认识和理解的过程,针对实际,个别指导、矫正。
若是普遍问题,要进行统一点拨,指导迷津。
通过个别指导和统一指点,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
例如,在《同类项》的教学中,在放手让学生给一些单项式分类的过程中,教师由学生自己确定依据,用自己对“类”的认识把单项式进行分类,于是出现了不同的依据,不同的分类结果,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交流讨论各自分类的结果和依据,不断修正,交流。
(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交流讨论时,教师要注意恰当地进行分组:把能力强的和能力差的,会表达的和不善表达的,性格活泼的和性格内向的进行有机组合,让学生之间互相影响、共同进步。
)讨论后可让不同类型的学生代表本组发表意见,说得不全面时可让较优秀的学生进行补充。
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肯定、鼓励和引导。
例如:当有学生回答可以把单项式按有字母和没字母进行分类时,教师可以追问:“含字母的单项式是否还能分类?”有的学生会回答:“能,把含有相同字母的单项式归为一类。
”教师可以再追问:“有相同字母的单项式还能分类吗?”……学生不难得出: 把-2和7为一类,3x2y和5x2y为一类,-4xy2和 6xy2为一类,3y2z和-5y2z为一类。
教师指出:以上四组,他们都分别是同一类单项式,都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观察出同类项的特征,由一名学生进行总结其他学生与教师进行修改、补充后得到同类项的概念: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另外,所有的常数项都是同类项。
为了使学生掌握同类项概念,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参与到数学游戏中:以组为单位,从第一组开始每组出一个人在黑板上各写出一个单项式,要求每个组写的都不相
同,其他组员根据同组同学写的单项式依次到黑板上写出相应的同类项,如果同学写错了,其他的组员可以帮助其修改,时间短、正确率最高的组为获胜组.这样就打破了课堂模式单调的局面,使学生间有直接交流合作的机会,真正实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通过每组书写的同类项,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判断同类项的标准是什么?同类项与哪些因素无关?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掌握同类项概念的本质。
[专家点评]
把握好数学课堂中的“放”与“收”的度,也就能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放”与“收”的度,理论上容易说,实际操作起来却很难。
本文以同类项类概念的形成过程为例,指导教师通过有度的“放”和适时的“收”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历了观察、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的全过程。
真正体现了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解决策略”充分地展示了这样地几个特色:
其一是创设情景,给学生创设一个“放”的空间
先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中的分类过程,从而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探索获得同类的含义,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且便于学生探索。
为放手让学生对一些单项式进行生分类做好了铺垫。
其二是精心设计各个环节,通过及时地“收”进行升华
同类项类概念的形成过程是由几个活动连结形成的,而每个活动又是过程的一部分。
每个活动,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
通过“收”在认识层次上又不断地深化与提升。
其三是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感受与体验
在“放”和“收”的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认识和理解的过程,这样让学生经历一个“非正规化”到“正规化”的过程,使其有机会运用自己的经验表达自己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