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微电影实践教学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微电影实践教学研究
作者:张弛
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7年第06期
摘要:互联网环境下,影视行业的飞速发展为高校影视编导专业带来了生机,同时也带来了压力。

影视人才的需求状况决定了高校教育的目标和方式,应该培养具有实操经验的综合性创新人才。

因此,通过持续的微电影拍摄与课程项目的结合进行探索尝试,初步取得了成效。

关键词:编导高校教学创新实践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对各行各业的入侵,随着4G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影电视、互联网视频等影视媒介以其方便快捷的方式日益成为人们重要的信息接收和传播载体。

其中微电影以“微时放映”、“微周期制作”和“微规模投资”的特点作为现代生活碎片化、快节奏化、图像化的一个表征,对人类生活产生普遍而深远影响。

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微电影既有自身的特点,又要延续电影本身所具有的形式感与思想性,还要适应新媒体传播的规律。

这就要求微电影创作者是融各种能力于一身的通才。

因此,微电影对高校影视教学、科研和传媒产业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它的出现给提升中国高校影视艺术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加快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遇。

如何利用微电影提升高校影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如何打造一套适合微电影的教学体系和专业联动、产学联动的模式,成为当下培养影视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面临的问题,也是此次研究的重点方向。

笔者通过三年的微电影课程教学,通过循序渐进的“阶梯式”创新研究方式,将各阶段研究都以微电影的形式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最终总结形成一套具有上电特色的大学生微电影实践教学模式。

二、编导专业教学的现状诊断
微电影是艺术和新媒体结合的产物,微电影人才的培养过程不是简单的制作理论的学习,而是学习诞生好创意的思维方式,学习将这种创意完美呈现的表现力,是技术、创意、艺术与国际视野共同提高的过程,这些都是要通过实践来完成。

尽管影视行业发展迅速,但高校的编导专业教育中却存在着突出的问题。

首先,尽管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比重已经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公共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仍然占据着较大的学时比例,因而实际上可用于学生动手实践的学时仍显不足,各课程间的实践并未形成一个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

其次,编导专业过于局限在专业内部,忽视了影视作品制作之外的影视产业链中的其他环节。

最后,教师设计好的实验项目虽然有它的科学性存在,但是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讲,由于师资力量的层次不齐,实验项目往往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学生毕业后的最初阶段难以适应市场安排。

三、编导专业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编导专业现存的问题,笔者总结出一套具有上电特色的大学生微电影实践教学模式,希望通过此教学模式,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教学计划,将实践课堂培养体系,分为若干个循序渐进的实践阶段,依据各阶段学生获知的相关理论知识层次,通过微电影的拍摄开展阶段性的实训练习。

1.第一学年:拍摄专业内部实验微电影。

课程:《摄影基础》
目的:夯实理论知识厘清拍摄流程
上电是一所三年制大专院校,第一年新生阶段基本以公共课、理论课为主,《摄影基础》是唯一的实践课程。

在这个阶段,拍摄专业内部的实验微电影是夯实理论知识的最好方式。

结合微电影与日常教学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探索在何种条件下、何种空间范围中、何种人员配置中、多少经费支持下可以实现何种质量的微电影,并尝试摸索和总结一个合理有效的制作流程。

2012年,学生作品《七》最先完成,该作品的编剧、导演、摄像、剪辑、统筹、演员等,基本只涉及编导专业的学生。

通过这部影片,编导专业的学生们对微电影的制作有了更清楚的认知,更加明确了每个人在微电影制作中的角色定位。

该片获得五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最佳男演员奖、最佳表演奖、最佳导演奖提名。

2.第二学年:逐步形成专业联动机制。

课程:《创意短片制作》
目的:将影视产业链其他环节加入实践环节
作为影视行业从业人员,不能仅将目光局限在制作层面,而需要考虑制作前期的策划编剧、制作中期的统筹管理、制作后期的宣传发行等。

基于此,上电的其他专业成为编导专业最好的协作者,以“影视制作”为核心的“上电影视产业链”通过专业联动的方式逐步建立。

此段研究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13年首次将新闻采编专业纳入研究范围,2013年指导的学生作品《守护》中,新闻专业的加入使影片在策划初期就具备了积极服务社会的公益性主题,并且在影片制作完成后,在上电内部进行了全方位的宣传工作,使其被更多师生甚至外校熟知。

该片获得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浦东新区多媒体作品大赛,获上海赛区优秀奖、DV组一等奖。

第二阶段:是2014年在2013年的基础上,将更多专业纳入研究范畴,探索如何以课程为基础、不同专业在同一项目的多专业联动模式。

2014年指导的学生作品《knock!knock!knock!》除了原有的编导、新闻专业外,特别加入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在影片出现了48个分隔镜头,也是由文管48个学生表演,除此之外,所有的工作人员包括演员达到了60人,也是在项目进行中人数最多的一次。

在这个阶段中,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不仅充当演员,更将规范化了该项目的统筹和管理。

通过这个项目,编导、新闻、文管三个专业形成了一套“产业链模式”的多专业联动教学形式。

该片参加第七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获最佳试验片奖。

3.第三学年:打造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窗口。

课程:《毕业综合训练》
目的:参与市场竞争,接受市场检验
在多专业联动教学模式形成的基础上,如何拍摄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微电影作品,如何培养出符合当代影视行业的人才,成为检验该实践教学模式的唯一途径。

因此,在学校领导的鼓励下,文管专业成立了“文化创意品牌工坊”,将以此为窗口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动,参与市场竞争,接受市场的检验。

工作室制起源于德国的包豪斯学院,这一教学模式在提出之时就是要求各个学科相互配合,并通过“作坊”来完成教学工作。

在该院校,学生与有经验的人进行合作,或在前辈的指导下,通过实际制作来进行学习。

其教学成果也直接以项目成果的方式展现,还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2015年指导的学生作品《点亮回家的路》就是“文化创意品牌工坊”首次承接的市场化工作,整个微电影的制作过程就是影视产业链的一个缩写,前期的剧本创意,统筹安排,分镜创作、拍摄剪辑、道具化妆、宣传途径,真正做到了专业联动,包括影动、编导、表演、新闻、服化、文管、播音等专业。

同时,该片拍摄完成后还被12355青少年热线选为官方宣传片,在第一财经频道滚动播出。

四、结语
微电影是艺术和新媒体结合的产物,微电影人才的培养过程不是简单的制作理论的学习,而是学习诞生好创意的思维方式,学习将这种创意完美呈现的表现力,是技术、创意、艺术与国际视野共同提高的过程,这些都是要通过实践来完成。

以上是以专业影视院校为平台,以一线教学实践为支撑,研究的关于大学生微电影实践教学研究模式。

这种教学方式也同样适用于其他艺术专业院校,不仅能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再局限在“象牙塔”内,加深对专业、行业、市场的整体认知。

作为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未来我们将积极探索更多渠道更多方式,切实发挥上电影视专业的特色,不断提高上电影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长武微电影的传播特征与市场前景展望[J] 中国电影市场 2011.第9期.
[2]李文丽地方本科院校广播電视编导专业教学创新研究[G]《今传媒》2015年·第1期.
[3]黄江鸣徐晓丽工作室制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探讨[J] 《艺术百家》 2012年S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