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狱中上母书 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
资料链接
相关评论 作者介绍 主要作品 教学参考 扩展阅读 相关图片
返回
相关评论
故其忠肝义胆,发为文章,无非 点点碧血所化。(陈均《夏节愍全 集序》)
返回
主要作品
夏完淳的作品曾编为《玉樊堂集》、 《内史集》、《南冠草》、《续幸存录》 等。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吴省兰合编 为《夏内史集》,颇有遗漏。嘉庆十二年 (1807),王昶、庄师洛编刻为较完整的 《夏节愍全集》,14卷。
返回
思考与练习
一、 本文是夏完淳在什么背景下写就的?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本文本是文作在者语追言随运父用亲上夏有允何彝特、点师?父陈子龙参加 抗清斗争被捕入狱后羁押在南京时写的诀别信。作 者虽本然文行在将语牺言牲上,用却词依委然婉视、死感如情归真,挚全。然四不字惧句,居体 多现数了,以骈身散许并国用的。英全雄文本一色唱。三在叹抒,写慷国慨破悲家壮亡,之感恨人的 至同深时。,把也骨反肉复情表和达民了族不恨能融报汇效在母一亲起养,育洋之溢恩着的爱遗国憾 主和义对的妻激子情、和对正外义甥感的,惦体念现关了怀作,者但视大死义如当归先,,死决而无 不英已雄的气战短斗、意儿志女。情形长成的一伤种感苍。凉悲壮的风格,具有 一种回肠荡气、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重加校 订,编印为《夏完淳集》,为今日较完备 的通行版本。(鲍昌)
返回
教学参考
《狱中上母书》的文化解读(周 巧群《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 科学版 2004年05期)
返回
扩展阅读
《别云间》夏完淳 《狱中上梁王书》邹阳
返回
扩展阅读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Leabharlann Baidu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返回
作者简介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 号小隐,又号灵首,华亭(今上海松江区)人。 明末诗人、抗清志士。他聪明早慧,七八岁能诗 文,十二岁博极群书,知军国大事。清兵南下, 他积极参加抗清斗争,随父亲夏允彝入松江吴志 葵军。不久兵败父死,他同老师陈子龙、岳父钱 栴重组义军,上书南明鲁王,得遥授中书舍人, 投太湖吴昜军继续斗争。失败后只身流离,潜回 故乡,以图再举。后为清兵所捕,慷慨就义,年 仅十七岁。有《夏节愍集》。
夏完淳
教 教作背译 内艺思朗资
学 学者景
容术考
料
目 重简简
述赏练
链
的 点介介文 评析习读接
退出
教学目的
1.了解民族英雄 夏完淳的生平及作品概 况。
2.感受作者视死 如归,全然不惧,以身 许国的英雄本色、爱国 情怀。
返回
教学重点
• 作者事败入狱、行将 牺牲,依然视死如归, 全然不惧的英雄本色。
• 作者的爱国情怀。
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自然段,点出自己即将赴义,以身殉父而不得报母。 第二、三自然段,回顾起兵以来的坎坷经历,叙述国与家的 种种不幸,抒发大仇未报,大恩未酬的满腔遗恨。 第四至最后自然段,交代后事,再次抒发对母亲的深情,并 表达自己以国为先、以气节为重的志向。
返回
艺术赏析
本文始终将民族恨与骨肉情两相依托、映照, 以见“忠”、“孝”不能两全之憾。充沛的气势 (浩然正气)与复杂丰富的感情(沉痛、负疚、 慷慨、关切等)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苍凉悲壮 的风格,具有一种回肠荡气、撼动人心的艺术力 量。今日读来,虽观念难免陈旧,而情意却实在 真切。
返回
相关图片
上海松江夏完淳父子墓
相关图片
上海松江夏完淳父子墓
相关图片
夏 完 淳 墓 一 角
相关图片
2006年7月1日松江百姓祭奠夏完淳
返回
返回
背景简介
夏完淳是明末著名的少年爱国英雄,其父夏允彝 和老师陈子龙也都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和爱国志士。在家 庭环境的熏陶下,他十四岁就跟随父亲起兵太湖,参加 抗清活动。父亲牺牲后又随老师继续与清兵作战,在 1647年7月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七岁。在狱中 他写了三篇遗书:《狱中上母书》、《遗夫人书》和 《土室余论》,以此来表达壮志未酬,英雄遗恨的爱国 情感。此文是临刑前写给生母和嫡母的信。信中回顾了 两年来起兵抗清的坎坷经历,抒发了国难家仇集于一身、 死不瞑目的英雄遗恨,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 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文章吞声泣血、悲壮淋漓,这就 义前的慷慨悲歌是一篇千古不朽的爱国主义杰作。
返回
作品述评
本文感人肺腑,首先在于作者的爱国情怀。作为一个抗清志 士,作者认为,国将不国,何以家为?因而不怕历尽艰辛,以图 “复见天日”,虽然事败入狱、行将牺牲,依然视死如归,全然 不惧,体现了以身许国的英雄本色。在抒写国破家亡之恨的同时, 作者也反复表达了不能报效母亲养育之恩的遗憾和对妻子、对外 甥的惦念关怀,但大义当先,决无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伤感。
资料链接
相关评论 作者介绍 主要作品 教学参考 扩展阅读 相关图片
返回
相关评论
故其忠肝义胆,发为文章,无非 点点碧血所化。(陈均《夏节愍全 集序》)
返回
主要作品
夏完淳的作品曾编为《玉樊堂集》、 《内史集》、《南冠草》、《续幸存录》 等。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吴省兰合编 为《夏内史集》,颇有遗漏。嘉庆十二年 (1807),王昶、庄师洛编刻为较完整的 《夏节愍全集》,14卷。
返回
思考与练习
一、 本文是夏完淳在什么背景下写就的?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本文本是文作在者语追言随运父用亲上夏有允何彝特、点师?父陈子龙参加 抗清斗争被捕入狱后羁押在南京时写的诀别信。作 者虽本然文行在将语牺言牲上,用却词依委然婉视、死感如情归真,挚全。然四不字惧句,居体 多现数了,以骈身散许并国用的。英全雄文本一色唱。三在叹抒,写慷国慨破悲家壮亡,之感恨人的 至同深时。,把也骨反肉复情表和达民了族不恨能融报汇效在母一亲起养,育洋之溢恩着的爱遗国憾 主和义对的妻激子情、和对正外义甥感的,惦体念现关了怀作,者但视大死义如当归先,,死决而无 不英已雄的气战短斗、意儿志女。情形长成的一伤种感苍。凉悲壮的风格,具有 一种回肠荡气、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重加校 订,编印为《夏完淳集》,为今日较完备 的通行版本。(鲍昌)
返回
教学参考
《狱中上母书》的文化解读(周 巧群《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 科学版 2004年05期)
返回
扩展阅读
《别云间》夏完淳 《狱中上梁王书》邹阳
返回
扩展阅读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Leabharlann Baidu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返回
作者简介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 号小隐,又号灵首,华亭(今上海松江区)人。 明末诗人、抗清志士。他聪明早慧,七八岁能诗 文,十二岁博极群书,知军国大事。清兵南下, 他积极参加抗清斗争,随父亲夏允彝入松江吴志 葵军。不久兵败父死,他同老师陈子龙、岳父钱 栴重组义军,上书南明鲁王,得遥授中书舍人, 投太湖吴昜军继续斗争。失败后只身流离,潜回 故乡,以图再举。后为清兵所捕,慷慨就义,年 仅十七岁。有《夏节愍集》。
夏完淳
教 教作背译 内艺思朗资
学 学者景
容术考
料
目 重简简
述赏练
链
的 点介介文 评析习读接
退出
教学目的
1.了解民族英雄 夏完淳的生平及作品概 况。
2.感受作者视死 如归,全然不惧,以身 许国的英雄本色、爱国 情怀。
返回
教学重点
• 作者事败入狱、行将 牺牲,依然视死如归, 全然不惧的英雄本色。
• 作者的爱国情怀。
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自然段,点出自己即将赴义,以身殉父而不得报母。 第二、三自然段,回顾起兵以来的坎坷经历,叙述国与家的 种种不幸,抒发大仇未报,大恩未酬的满腔遗恨。 第四至最后自然段,交代后事,再次抒发对母亲的深情,并 表达自己以国为先、以气节为重的志向。
返回
艺术赏析
本文始终将民族恨与骨肉情两相依托、映照, 以见“忠”、“孝”不能两全之憾。充沛的气势 (浩然正气)与复杂丰富的感情(沉痛、负疚、 慷慨、关切等)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苍凉悲壮 的风格,具有一种回肠荡气、撼动人心的艺术力 量。今日读来,虽观念难免陈旧,而情意却实在 真切。
返回
相关图片
上海松江夏完淳父子墓
相关图片
上海松江夏完淳父子墓
相关图片
夏 完 淳 墓 一 角
相关图片
2006年7月1日松江百姓祭奠夏完淳
返回
返回
背景简介
夏完淳是明末著名的少年爱国英雄,其父夏允彝 和老师陈子龙也都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和爱国志士。在家 庭环境的熏陶下,他十四岁就跟随父亲起兵太湖,参加 抗清活动。父亲牺牲后又随老师继续与清兵作战,在 1647年7月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七岁。在狱中 他写了三篇遗书:《狱中上母书》、《遗夫人书》和 《土室余论》,以此来表达壮志未酬,英雄遗恨的爱国 情感。此文是临刑前写给生母和嫡母的信。信中回顾了 两年来起兵抗清的坎坷经历,抒发了国难家仇集于一身、 死不瞑目的英雄遗恨,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 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文章吞声泣血、悲壮淋漓,这就 义前的慷慨悲歌是一篇千古不朽的爱国主义杰作。
返回
作品述评
本文感人肺腑,首先在于作者的爱国情怀。作为一个抗清志 士,作者认为,国将不国,何以家为?因而不怕历尽艰辛,以图 “复见天日”,虽然事败入狱、行将牺牲,依然视死如归,全然 不惧,体现了以身许国的英雄本色。在抒写国破家亡之恨的同时, 作者也反复表达了不能报效母亲养育之恩的遗憾和对妻子、对外 甥的惦念关怀,但大义当先,决无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