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第12册六下 记金华的双龙洞

合集下载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记金华的双龙洞》原文+作业+练习题.doc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记金华的双龙洞》原文+作业+练习题.doc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记金华的双龙洞》原文+作业+练习题做课后练习题对六年级学生学习语文很有帮助,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大家温习课堂上学习的重要知识点,下面为大家带来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记金华的双龙洞》原文+作业+练习题,希望六年级学生能够认真阅读。

《记金华的双龙洞》原文阅读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公路盘曲而上。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4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4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 城市?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
今天,我们准备跟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 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们想去吗?
金华双龙洞距金华市区约15公里,坐落在海拔350-450多米的北山南坡, 除底层的双龙洞之外,还有中层的冰壶洞和最高的朝真洞。双龙洞分内、外两 洞,内洞与外洞仅相隔5米,有一块巨大石屏相隔,仅留长10米,宽3米多的 地下河水道。水道水面离地下河顶灰岩仅有0.30米左右的间隙,进内洞须仰卧 小舟而入。外洞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 米。洞内陈放着一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内洞比外洞大,有 效使用面积约2000-2200平方米。从这里可以知道,双龙洞的景色是无比的美。
1 读课文,理清作者游览路线 作者按( )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 洞途中的( ),接着写双龙洞( )和 来到( );再写怎样通过( )来到内 洞 ;最后写( )
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 罗店→入山→ 洞口→ 外洞→
孔隙→内洞→出洞
同学们齐读第一段,说说从这段 中你知道些什么。 时间: 4月14日 地点: 浙江金华 事件: 游北山的双龙洞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 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 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洞 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⑴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 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 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 有趣。 ⑵内洞比外洞还要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 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 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同学们有感情 地齐读课文。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 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 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是针对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的《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进行的。

学生已经学习过《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名著,对于神话传说也有一定的了解。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浙江金华的传说故事,并通过课文让学生了解当地的民间传说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目标语言目标1.学会掌握生猛、水里喝水、神秘、尖叫、咒语等词语的含义。

2.学会读懂并感受课文内容,理解一些初步抽象意义。

3.学会出售金鱼的广告宣传词和对金鱼的描述。

4.熟练掌握“黏连式”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思想品德目标1.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爱传统、重文化、知祖先、懂故事的良好品质。

2.引导学生珍爱生命、保护自然、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有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

4.让学生学会爱国主义精神,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民族。

三、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让学生先阅读课文,并围绕课文中的生猛、水里喝水、神秘、尖叫、咒语等词汇进行理解。

•学生自学把握课文大意,提前准备上课使用“黏连式”阅读方法来加强理解。

2. 读一读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朗读、对课文进行简单讲解,感受故事情节的详细展开。

3. 重点解析与讲解•通过学生朗读进行教学,采用“读一段、解释一段、总结一段”的方式,深入学生心中,让学生能够顺畅理解课文。

•特别重点讲授的阅读方法是“黏连式”,通过示范演示及时指正和记录学生的阅读方式,不断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4. 导读式练习•发放题目: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双龙洞的由来是什么?2.生猛的意思是什么?3.这个女孩到底去了哪里?•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问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提高口头表述能力。

5. 金鱼宣传比赛•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竞赛的方式进行宣传比赛。

苏教语文六年级下记金华的双龙洞

苏教语文六年级下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时备课卡1、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3、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

(四人小组合作)[板书]4、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三、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一)品赏路上的见闻。

1、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2、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山色水声]3、引读第2自然段。

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4、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

”(老师朗读,学生想象,播放VCD)(二)游览外洞和内洞。

1、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洞口宽,洞内大)[板书:宽、大]2、导读“洞口很宽,像……。

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3、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必须干什么?四人小组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4、交流:读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A:孔隙的特点——窄、矮[板书:窄、矮]B:作者的感受——好奇、险[板书:险]5、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

”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6、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

A: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板书:黑、奇、大]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

如何详细了解双龙洞各部分的特点,这一部分需要老师引导,于是我采用协助导游完成绘制双龙洞地形图任务:一是打破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界限,不能让他们感觉老是他们在那里挑战这个挑战那个辛苦得很,而导游也就是老师很逍遥。

二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帮助老师,大家一边看一边找一边讨板书设计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教案反思在课堂教案中我着重从口语交际、情感体验、合作探究这一块着手。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评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评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评课稿金华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双龙洞则是金华市的一处著名景点。

本文将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为基础,对该课文进行评课。

将重点从教材内容的完整性、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以及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教材内容的完整性《记金华的双龙洞》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对金华市双龙洞的介绍,让学生们了解到了双龙洞的历史、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等方面的知识。

除此之外,课文还通过描写游客在双龙洞中的参观体验,使学生们能够感受到景点的魅力和美景的壮丽。

整篇课文内容紧凑,重点突出,使学生们能够全面地了解双龙洞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的明确性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师可以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地理位置、历史和自然景观等方面的知识。

2. 培养学生对金华双龙洞的兴趣,提高他们参观景点的意识和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能够准确地描写景点的特点和风景。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和合作能力。

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使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明确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1. 问答交流法: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和回答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们了解和理解双龙洞的特点。

2. 视觉辅助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视觉媒体的展示,让学生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双龙洞的美景和风貌。

3. 情景再现法:通过模拟场景,让学生们在课堂上亲身体验双龙洞的参观过程,增强学生们对景点的认识和理解。

4. 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合作,通过相互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合作意识。

通过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兴趣和参与度,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综上所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内容完整、教学目标明确和教学方法多样的课文。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下《记金华的双龙洞》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下《记金华的双龙洞》

昏暗Biblioteka 光线暗淡,形容洞内的环境。修辞手法解析
01
02
03
04
比喻
拟人
排比
将双龙洞的景象比喻为"卧狮", 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洞口的气势。
将溪流拟人化,赋予其"等一下 "的动态,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
在描述孔隙时,运用排比手法 ,强调其"小、窄、险"的特点 。
夸张
通过夸张手法,强调洞内昏暗 的程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02
课文内容解析
文章结构解析
开头
介绍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引出双龙洞的美景。
主体
详细描述游览双龙洞的经过,包括洞口、外洞、孔 隙和内洞的景象。
结尾
总结游览的感受,表达对双龙洞的赞美和留恋。
重点词语解释
01
02
03
04
突兀
高耸的样子,形容洞口的高大 。
蜿蜒
形容洞内双龙的形象,弯曲延 伸。
俯卧
趴下的意思,形容船只进入孔 隙的状态。
双龙洞景区内还有许多其他景点,如冰壶洞、朝真 洞等,共同组成了金华山丰富的旅游资源。
作者介绍
叶圣陶(1894-1988),原名 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 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 和社会活动家。
叶圣陶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 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以语言 精练、思想深邃、艺术独特而 广受赞誉。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 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细腻的笔 触和深刻的观察,生动地描绘 了金华双龙洞的美丽景色和人 文风情。
游记中关于双龙洞历史文化背景的描述,能够启 发读者对历史文化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
引导读者追求探索精神
作者在游记中展现出的探索精神和勇气,能够引 导读者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4.记金华的双龙洞(含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4.记金华的双龙洞(含反思)

4.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目标: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如何由外洞进入内洞。

2.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学难点: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学准备:相关的资料及媒体课件第一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

(揭示课题)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导读。

(按要求自由读课文)2.开火车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3.同桌轮流读课文,边读边议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4.指名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游览路上景色的?2.自由朗读2、3自然段,想想路上的景色有什么特。

3.讨论路上景色的特点。

幻灯片显示讨论题。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着重理解以下词句。

(1)映山红就是指杜鹃花。

(2)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

(3)明艳指颜色明亮鲜艳。

(4)时而指有时候。

“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就是指溪宽,有时侯窄,有时候慢,有时侯快。

(学生练习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四、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

1.个人自由朗读。

2.同桌互读,指正错误。

3.指名朗读。

五、布置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新词)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二、布置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开始自学,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

三、讨论外洞的特点。

1.课文中是怎样介绍外洞的?找出相关的词句。

2.外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四、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中是怎样介绍内洞的?找出相关的词句。

2.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如果把这些石钟乳和石笋比作什么呢?4.你知道为什么这个洞这叫做双龙洞吗?五、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苏教版12册语文第4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苏教版12册语文第4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题简介
• 1957年,他60多岁时,游览了金华的双龙 洞和冰壶洞,写了《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这篇游记。本文是从这篇游记中节选的, 节选时略有删改。原文现收在叶圣陶的散 文集《小记十篇》里。
看课题提问题: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
(2) 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 写这篇游记的呢?
•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 ? • (“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 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 (2) 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 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 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 ?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
• 臀部:人体后部两股上端和腰相接近 的部分。 • 蜿蜒:原指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指 洞顶上的石龙弯弯曲曲的样子。 • 孔隙:原指小的裂缝。本课指能通过 一条小船的小洞。 • 时而:有时候。 • 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高峻,树木茂盛 。突兀,高起的样子。森郁,森林茂 盛。
• 1、 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 •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
孔 隙 的 特 点
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窄 须仰卧船中

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 险 都在挤压过来
内外洞有石屏相隔,仅通水道,长十 余米,宽三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 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有云: “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 如欲观赏,唯有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 而入,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 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 观”之誉。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
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
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
句子练习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 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 时变换调子。 你能用时而……时而……时

最新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 PPT课件

最新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 PPT课件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 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 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 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 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 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 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 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 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 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 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 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 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 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 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 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 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我排队等候,又仰 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来: (1)船大小的描写 (2)对进洞方式的描写 (3)对自己感受的描写
(1)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 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 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 底了,才说了一声"好了",船就慢慢 移动。 (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 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 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泉水从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 口——山下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 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思考题

(1)叶圣陶爷爷在去双龙洞的路上看 见了 什么景色?(请用:“﹏ ” 画出 来)。 (2) 溪水为什么会变换调子?这里写 溪水实际上是写什么?这溪水是从哪里 流出来的?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 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 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 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 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 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 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 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 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古诗 记金华的双龙洞》,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古诗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掌握古诗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比喻。

2. 运用古诗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教学准备:1. 教材: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双龙洞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双龙洞的景色和特点。

2. 提问:你们对双龙洞有什么了解?你们喜欢双龙洞吗?为什么?二、学习古诗(15分钟)1. 教师出示古诗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标题和作者,让学生猜测古诗的内容和主题。

2. 教师朗读古诗,学生跟读。

3. 学生自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4. 学生分组讨论古诗的意义和感受,并向全班汇报。

三、分析古诗(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如押韵、对仗、比喻等。

2. 学生分组合作,找出古诗中的意象和比喻,并解释其含义。

3. 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四、创作古诗(15分钟)1.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主题或情境,让学生自由创作古诗。

2. 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创作一首古诗。

3. 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创作的古诗。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回答以下问题:你对古诗的理解有了哪些提高?你觉得自己在创作古诗方面有哪些进步?。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一、前言本文档介绍了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村”的教学案例,以金华市地处浙江省遂昌县的知名景点——双龙洞为教学背景,旨在通过探讨地球村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了解地球,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教材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2. 教学目标•了解地球与自然的关系,探究地球村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掌握生词:胜景、碳排放、生态。

3. 教学重点•了解地球与自然的关系;•探究地球村的概念。

4.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并复述上节课的内容,从而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氛围。

2. 学习新知(1)听《走进地球村》让学生听《走进地球村》这首歌,让他们在听歌的过程中体验和感受地球村的意义。

(2)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解释难词,如胜景、碳排放、生态等。

(3)观看视频让学生观看介绍双龙洞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自然景观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

3. 深化认识(1)探究地球村的概念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什么是地球村,它提倡什么样的环保理念和精神,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讨论,或者进行课堂辩论。

(2)了解双龙洞学生以小团队形式,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双龙洞的概况、特点和环境保护工作。

4. 提升意识(1)小结教师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了解自己在这节课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意义,让他们意识到地球上的一草一木、一瓢一盆都是宝贵的资源,需要大家一同守护。

(2)环保行动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把《环保生活守则》贴在家中,用实际行动体现对地球的关爱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四、教学评价1. 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听歌、看视频、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地球村的意义和环保责任。

2.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作业指导和考核等方式,对学生的思维水平、环保意识、文化素养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包括书面考核和口头评价。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

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它歪 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 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
夕阳也渐渐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 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刚一 挨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 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 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 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夕阳也渐渐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 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刚一 挨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 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 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 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被蓝透了的海 水围着,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蓝蓝的天 与蓝蓝的海融成一体,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 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 蓝了。挺拔俊秀的椰子树,不时在海风中摇 曳着碧玉般的树冠。海滩上玉屑银末般的细 沙,金灿灿、亮闪闪的,软软地暖暖地搔着 人们的脚板,谁都想捏一捏、团一团,将它 揉成韧韧的面。
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 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 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 了“再见”。
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 样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动态美
它像举足无措的孩子,左顾右盼,脸上涌起淡淡 的红晕。或许是太疲倦了吧,它淘气地在地平线上打 个滚,悄悄地回到它要返回的地方去了。
挺拔俊秀的椰子树, 不时在海风中摇曳着碧玉 般的树冠。
海滩上玉屑银末般的细沙, 金灿灿、亮闪闪的,软软地暖 暖地搔着人们的脚板,谁都想 捏一捏、团一团,将它揉成韧 韧的面。

苏教国标版12册语文教案4记金华的双龙洞

苏教国标版12册语文教案4记金华的双龙洞

苏教国标版12册语文教案 4、记金华的双龙洞4、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本节课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3、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2、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示标: 1、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

《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

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

(板书:4、记金华的双龙洞) 2、出示学习目标。

(见上)二、布置自学 1、出示自学题:(1)填写生字表:(空白表)(2)体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盘曲突兀森郁婉蜒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2、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

(1)出示表格,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

“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

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盘曲:曲折环绕。

课文中指汽车沿盘山道曲折向上行驶。

(“曲”读qū,不要读成qǔ)突兀:高耸。

课文中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

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婉蜒:蛇类爬行的样子。

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

端,项目。

课文中形容钟乳石和石笋的形状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颜色各不相同。

异,不同。

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颜色各不相同。

四、精讲精练本课的精讲点:(一)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要求: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老师检查自学情况。

3.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能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人课题。

同学们都喜欢游览,旅游后还有写写游记。

着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后,就写了一篇游记,这篇游记就是;一;;一;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叶圣陶先生是怎样写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了解学生预习课文情况。

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你读了预习了解了些什么内容2.通过读课外书,收集资料。

你了解了关于本课的什么知识⒊老师小结:同学们了解的情况真丰富,看来同学们在课外是下了一翻工夫的。

三、思考问题。

⒈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⒉学生思考:⑴想一想每段讲什么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⑶把讲到洞中双龙的句子画下来。

⒊讨论以上思考题。

四、检查学生学习生字、词的情况。

五、作业:⒈抄写生字。

⒉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要求:⒈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⒉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⒊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进行片段练习。

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⒈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二、学习第一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一点儿, 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孔隙”的特点是?。从哪些几方
面可以看出来?

(1)船大小的描写 (2)对进洞方式的描写 (3)对自己感受的描写
孔隙一段的写作特点:
通过描写船小及作者的感受 来突出孔隙之小。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 再加上颜色各异, 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开头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 龙洞。 (时间 ) (人物) (地点)(事件)
认真阅读这段内容,看看作者途中看到
了什么?听到什么?画出喜欢的句子, 反复读,体会作者的心情。
(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 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精神。 (2)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在 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 艳。 (3)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 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而变 换调子。
映山红
油桐
新绿
默读1-3段,思考
(1)叶圣陶爷爷在去双龙洞的路上
看见了 什么景色?(请用:“﹏ ” 画出来)。 (2)“明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 作者会感 到“眼前一片明艳”? (3) 溪水为什么会变换调子? 这溪水是从哪里流出来的?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 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 急,溪流也时时变换调子。
写好游记应做到:
1、按游览顺序,运用过渡句, 使文章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2、抓住景物特点具体细致地 描写。 3、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写一写
你曾经到哪里旅游过?选一 处仿照本文的写作方法,按照 游览的顺序写一写。
就渐渐入山。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 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 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 这就到了内洞。
这些过渡句是靠什么线索串连在一 起的。
溪水
《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 金华双龙洞 的经过。课文按照 游览顺序 ,依次写了 去 双龙洞的路上 、游 洞口 、由 外洞 进 入 内洞 、 游内洞 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乘船出 洞的情况。写了路上明艳 的景色、欢唱 的 溪流 ,外洞的 高、宽敞 ,内外洞连接处 黑 孔隙的窄矮小 、内洞的“ 、 奇 、 大 ”。 课文以游览的顺序和泉水流经的路线为线索,观 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详 孔隙 内洞 略得当,详写了 、 风貌,突出了双龙 洞的特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秀丽山河的热爱。
避水金针
寿星捧仙桃
黄龙
青龙
海龟探险
五彩图
擎天柱
பைடு நூலகம்
小桥流水
洞内钟乳石、石笋形态变化多端,有 ( )、( )、 ( )、( )、 ( )、 ( ) 等景观,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 龙宫。
请你发挥想象,内洞中还会有什么 形态的钟乳石、石笋,仿照上面的句式 说一说。
过渡句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
xì 关系

jì 系鞋带
qū(弯曲)
曲 qǔ(歌曲) diào(调子) 调
tiáo (调节)
思考: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呢?
这篇游记按游览顺序来写: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全文分为几段
一(1) 开门见山,点明游览时间、地点. 二(2-3)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 三(4)外洞 四(5)孔隙 五(6-7)内洞
自读提示 1 自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 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3 边读边画出表示游览路线的词语 4 给文章划分段落。
盘曲而上 杜鹃 油桐
一簇
或浓或淡 明艳 突兀森郁 拥挤
孔隙
并排仰卧 臀部
额角 蜿蜒
撞破
一团漆黑
变化多端 石笋 石钟乳
多音字 zhuǎn(转折 转移 转弯) 转 zhuàn(转圈 旋转 )
记金华的双龙洞
叶圣陶
双龙洞,位于浙江金华市北 郊的金华山西南,林海莽莽, 水流潺潺,年平均气温比城区 低 6 ℃,是一处以山岳森林为 背景,地下悬河、岩溶奇观为 特色,国家首批 AAAA 级旅游 区之一。
叶圣陶
原名叶绍 钧,现代著名 作家、教育家。 本文节选自《 小记十篇》中 的《游了三个 洞》。
1、请找出这句话中的两对反义词。 宽——窄 急——缓 2、模仿造句: 请用“时而…时而…时而……” 写个句子。


外洞
外洞
外洞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 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 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 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 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 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险峻,树木繁茂 。突兀,山峰高耸的样子;森郁,树 木多而茂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