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张仲素《春闺思》赏析:袅袅城边柳, 青青陌上桑

合集下载

爱情闺怨诗

爱情闺怨诗

• 闺怨 王昌龄 •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 江南曲 李益 •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闺怨诗主要思想情感
• 1、 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
• • • • • • •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 (2)诗中的比喻新奇,向来为人所赞赏。 其实。把“君心”比作明月并不是谢榛的首 创,宋朝词人吕本中的《采桑子》中有: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西东,南北西东, 只有相随无别离。”试比较两首诗中“月” 的不同。(6分) • 参考答案:谢诗中的明月“才照楼东复转 西”,是朝秦暮楚、薄情寡义、用情不专的 象征;吕词中的明月“只有相随无别离”, 不管走到哪里,都能照着相思的人,永远陪 伴着她,永远不分开。
•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 什么作用? • 答案:运用了反衬手法(答对比、衬托也 可给分)。落花能够飞出宫墙,无人禁止, 而宫女们却身锁重门,人不如花。这里以 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
闺怨诗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与概括 主题 人物身份 伤 春 怀 人
弃妇
“怨” 由 年老色衰
丈夫情变 以夫为纲 丈夫戍边 远征 丈夫远行 (为利) 丈夫远行 (求学) 青春短暂 等待 幽闭深宫 失宠
贫女
秦韬玉
• • • •
蓬门未识绮罗香, 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 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 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 为他人作嫁衣裳!
• 这首诗以语意双关、含蕴丰富而为人传诵。 这是一个未出嫁的贫女的独白,她不幸的 遭遇反映了不公平的世态人情,勤劳节俭 的高尚品格不被人们欣赏,低下庸俗的反 而受到赏识,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 遇、寄人篱下的感恨。诗人藉此抒发了内 心的不平。

闺怨诗鉴赏

闺怨诗鉴赏
(2)诗中的比喻新奇,向来为人所赞赏。其实。把“君心”比作 明月并不是谢榛的首创,宋朝词人吕本中的《采桑子》中有: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西东,南北西东,只有相随无别离。” 试比较两首诗中“月”的不同。 谢诗中的明月“才照楼东复转西”,是朝秦暮楚、薄情寡 义、用情不专的象征;吕词中的明月“只有相随无别离”,不管 走到哪里,都能照着相思的人,永远陪伴着她,永远不分开。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香闺幽怨谁识得 ——闺怨诗鉴赏
1.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2.表现对丈夫的思念
皇甫冉的《春思》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邻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怨深,夜深,不禁幽独之苦,乃由帘外而帘内,
及至下帘之后,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似月怜人, 似人怜月;若人不伴月,则又有何物可以伴人? 月无言,人也无言。但读者却深知人有无限言语, 月也解此无限言语,而写来却只是一味望月。此 不怨之怨所以深于怨也。
5、抒发别离苦情
摊破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 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 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是一首闺怨诗,具有非战的色 彩,抒写了新春时妻子思念丈夫的 深情。
3.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闺中妻子不知征人已战死,仍然 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还在梦 境中盼他早日回来团聚。
4.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冷清

秋闺思(张仲素)全诗赏析,原文翻译

秋闺思(张仲素)全诗赏析,原文翻译

秋闺思(张仲素)全诗赏析,原文翻译碧窗斜月蔼深晖,愁听寒螀泪湿衣。

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

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及注释月光透进碧纱窗照进来,在月色下显得周围光线分外深沉。

女主人愁思环绕,更有秋虫悲鸣,泪水沾湿了衣襟。

在梦中,分明看到了丈夫所在的关塞,可是却始终不知哪条路才是通往金微的。

秋天的夜里格外安静,空中没有云朵,听着时断时续的鸿雁声一直到天明。

(秋天冷了)想给丈夫寄些衣服。

⑴碧窗斜月:一作碧窗斜日。

⑵螀(jiāng浆):蝉类。

寒螀,寒蝉。

鉴赏第一首开头二句写思妇醒时情,接着写她的梦境,乃倒装写法。

她一觉醒来,只见斜月透进碧纱窗照到床前,环境如此清幽,心头却无比寂寞,更有那秋虫悲鸣,催人泪下;她的泪水早已沾湿了衣襟。

刚才在梦里,分明地见到关塞了。

那关塞正是她魂牵梦萦的地方。

因为她的良人就出征到那里。

她不由大喜,立刻想到:快,去找金微山。

可是,前路漫漫,找不到去金微山的路了。

一急,就此醒来。

金微山,即今阿尔泰山,是当时边关要塞所在。

以饱蘸同情之泪的笔触,写出了思妇的一片思念之情。

第二首诗写思妇心潮起伏,一夜未眠。

她看到夜静无云,她听到鸿声时断时续。

鸿雁,向来被认为是替人传递书信的,因此,她便由鸿声而想到要邮寄征衣,但不知寄到哪儿去。

本想寄到遥远的居延城(今新疆),谁料想,如今那儿又在移军。

真叫人愁绪万端,寝食不安。

初、盛唐时,国力强盛。

诗歌里洋溢着高昂、乐观情调。

中的基调开始转为低沉了。

就这两首诗而论,从闺中思妇的悲愁惶恐里,使人看出了边关动乱不宁的影子。

从格方面来看,盛唐气象,往往贵在雄浑,一气呵成。

而中晚唐作品则讲究用意用笔的曲折,以耐人寻味见长。

像这二首中,梦里句是一折,不知,又是一折,如此回环曲折,方将思妇的心情极细致地表达出来。

居延城外句亦是曲折的写法,出乎读者意料之外。

但如此一转,便加深了主题,丰富了内涵。

[1]作者简介张仲素(769-819)唐代文学家。

2023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表达技巧3-抒情手法(典例引领+方法技巧+巩固训练+答案解析)

2023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表达技巧3-抒情手法(典例引领+方法技巧+巩固训练+答案解析)

2023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表达技巧3-抒情手法(典例引领+方法技巧+巩固训练+答案解析)【典例引领】(2022·浙江台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①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②李白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③。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①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②杜二甫:即诗人杜甫。

③徂徕:山名。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B.甲诗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入了诗人初次见到长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C.乙诗颔联中,这一“重”字,热烈地表达了李白希望重逢欢叙的迫切心情,又说明他们生活中有共同的乐趣,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D.乙诗尾联以“且尽手中杯”结束全诗,干脆有力。

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情调。

2.两首诗同是表达送别的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该手法运用却有差别,试比较其不同之处。

【答案】1.B2.①甲诗“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或者不写自己对故乡的依恋,反而从对面落笔,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一路送我远行),生动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②乙诗颈联“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前一句近景,写出眼前泗水秋波摇荡,后一句远景,“明”,“照亮”的意思,赋予静态的山水动态感,显得富有生机,作者借明媚之景,表达了诗人与朋友即将分别时的豁达情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

B.“巧妙地融入了诗人初次见到长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错误,应该是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的感受和体验。

闺怨诗详解超全

闺怨诗详解超全

闺怨诗闺怨诗是以抒写女子的悲怨愁情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包括两大类:一是专写帝王宫中失宠宫妃孤寂生活和悲怨心情的宫怨诗。

二是写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别离苦情的闺怨诗。

【闺怨诗的特点】1、题目特点闺怨诗的题目中多有“怨”、“宫”、“闺”、“思”等字眼;如《春宫怨》《玉阶怨》《秋闺思》《宫词》等。

2、思想感情闺怨诗传达的思想情感,一般有四种:一是专写宫中失宠宫妃孤寂悲怨之情;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昔日承恩,今日冷落,美人迟暮伤情而生幽怨悲愤,抒发宫女寂寞无聊情怀。

如唐代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诗。

几个玄宗天宝年间进宫的老宫人,年轻时都是月貌花容,娇姿艳质,她们被禁锢在古行宫中,红颜憔悴,成日价闲坐无聊,只有谈论以往。

此情此景,好不凄绝。

二是描写远戍边疆、永不复返的征人妻子的思念、想望、幽怨悲苦之情,表现对游子(丈夫)的苦苦相思、团聚的渴望;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或怨战、厌战的情绪。

如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三是写民间思妇或弃妇的别离苦情,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孤独、冷清。

如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写了思妇楼头不见舟归的惆怅之情。

四是的借少女怀春、美人迟暮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

是以宫怨、闺怨寄托“士不遇”的情怀。

男性诗人“借女人说话”,表现的却是非女人的主题,有人说:他们的目的是借思妇之日“托志帷房”。

一般说来,“男性作家笔下的闺怨题材与君臣遇合的主题常常是一一对应的:以相思寓渴望抱效;以美人迟暮寓功业不就;以空闺寂寞寓怀才不遇;以冷落薄情寓遭排挤打击等等。

所以这种手法为“不遇”的士人在诗歌创作中所乐于采用。

如李璟的《望远行·玉砌花光锦绣明》借思妇念远以寄意,表达人生道路上的一段追求、盼望、幻灭的曲折经历,词中流荡着的那份迟暮之感,虚幻之情,正是李璟对政治、对人生感到空虚、幻灭的写照。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古诗中的“桑”意象解析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古诗中的“桑”意象解析

古诗中的“桑”意象解析婀娜多姿的杨柳属于离人,苍翠长青的松柏属于贞士,枝繁叶茂的桑树则是属于农家妇女的。

采桑缫丝是古代重要的农业活动,男耕女织是我国古代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桑树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产资料,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采桑养蚕是妇女主要的生产活动,桑的意象就自然地与女性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以嫩桑叶的柔美亮泽,比女子青春亮丽、婚姻幸福。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以枯黄的桑叶飘零,喻女子青春不再、婚姻破裂。

桑见证了妇女容颜美丽、爱情甜蜜、婚姻不幸的全过程。

活跃于桑林之中的女性有妖娆明丽的,如曹植《美女篇》:“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有坚贞机智的,如《陌上桑》:“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

”有天真活泼的,如晏殊《破阵子》:“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有孤独寂寞的,如张仲素《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有辛苦贫寒的,如来鹄《蚕妇》:“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造成采桑女“手挽长条泪如雨”的原因是统治阶级的剥削:“官家二月收新丝。

”(唐彦谦《采桑女》)桑树不会像梨树、槐树等植于庭院之中,只会长于乡野郊次,因而是田园乡村的标志。

陶渊明《归园田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因为自己“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杂诗》),与农人“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孟浩然《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炊烟、鸡鸣、狗吠、深巷、桑树,谈桑道麻,传达出特有的乡土气息。

有桑的地方,就有人家,故桑林就成了家园代称。

《诗经·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

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桑梓之情就是“思乡之情”。

诗歌鉴赏之闺怨诗

诗歌鉴赏之闺怨诗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闺中女子不知征人已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 夫,还在梦境中盼望他早日回来团聚,控诉了战争的罪恶。
2、表达对出门在外(为官或经商)的丈夫的思念,表达 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
梦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整首词短短的两句二十七个字,字字精炼,句句精彩;把一个 独守闺房盼郎归的女子的那种期盼的心情刻画的淋漓尽致,连女 子的形象逼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摊破浣溪沙 李璟 菡萏(hándàn)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 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 倚栏干。 请赏析“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两句。 “细雨”“鸡塞”“小楼”“笙声”四个意象,再加上 “远”“寒”两个修饰语,营造了孤寂凄清的意境,充分表达了思 妇的相思之苦。以梦境写思念,将梦中相见的欢娱与醒来的凄凉孤 寂对比来写,传达出相思之苦。
3、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冷清, 青春易逝、美人迟暮的伤感。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峨眉,弄 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月交相映。新帖绣罗襦, 双双金鹧鸪。 词的上片写闺中女子春眠懒起,意绪慵迟的情景。下片 描写女主人公梳洗后照镜、着衣的情景。前两句写她梳洗 打扮后,再用前后镜仔细照容,人脸与插戴的鲜花交相辉 映,脸如花,花映脸,花容月貌,相互辉映。结拍两句, 写女子穿上成双成对的金鹧鸪的罗襦。闺中之人,见此图 纹,不禁有所感触。行文至此,温庭筠以自己高超的语言 技巧揭开了女主人公懒起、迟妆、意慵的原因,使人心领 神会。
4、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
青年士子为了博取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而远离妻室,使得 妻子在无尽的等待与无边的愁闷中生出怨恨之情。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江南曲 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1、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 “陌头杨柳色”使女子触景生情,表现了女子对丈夫追求 功名、建功立业的后悔与怨恨。 2、诗以白描手法,曲折而传神地表达了一个商人之妇的 怨情。丈夫经商长年在外,自己独守空房。想到潮水涨落 有规律,后悔当初没有嫁给随潮水出没的弄潮之人。

考点26 诗歌鉴赏之赏析情感(解析版)-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版)

考点26 诗歌鉴赏之赏析情感(解析版)-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版)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考点微专题考点26 诗歌鉴赏之赏析情感【命题趋势】分析诗歌情感是诗歌必考的内容,一般以答题的方式出现,所占分析较高,一定要作为备考的重点,抓住要领,强化训练。

【真题再现】【2021年新高考八省联考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幽州新岁作张说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

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

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分别写两地物候,以雪喻梅,又以梅喻雪,循环往复,颇有意趣。

B. 诗人慨叹人事无常,不能自主,但面对新春去而复来,还是感到欣慰。

C. 颈联写新年伊始,普天同庆,不论京都边塞,全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D. 诗人暗自祝祷,待到重返长安的那一天,必将把酒尽欢,为自己上寿。

2. 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 D2. ① 通过描写景物、气候的变易,抒发对南北流徙、时光葆苒的感慨,喜中寓悲;②诗人身在边关,心系朝廷,渴望能早日回到长安。

【解析】1. D.“为自己上寿”理解错误。

尾联的意思是向西遥望长安,希望回到朝廷,献酒于君王,祝他寿比南山。

2.全诗围绕“新岁”的景物来写。

首联写诗人去年新年,在荆州看到梅花遍地开放如同漫天飘飞的雪花,今年新年,在幽州看到雪花漫天飘飞宛若遍地盛开的梅花,去年今岁,处境不同,暗示了诗人一年来的仕途遭遇。

颔联,诗人感叹人事无常,变化不定,只有自然的时序,周而复始,不失常度。

最后两联,写诗人由边镇将士庆贺新年的情景,联想到京城灯火通明的新年景象,希望能回到长安,为皇上敬酒,祝皇上寿比南山。

表达了希望重新得到皇上信任的思想。

【考点详解】一、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

运用比喻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古诗中的"桑"意象解析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古诗中的"桑"意象解析

古诗中的“桑”意象解析婀娜多姿的杨柳属于离人,苍翠长青的松柏属于贞士,枝繁叶茂的桑树则是属于农家妇女的。

采桑缫丝是古代重要的农业活动,男耕女织是我国古代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桑树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产资料,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采桑养蚕是妇女主要的生产活动,桑的意象就自然地与女性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以嫩桑叶的柔美亮泽,比女子青春亮丽、婚姻幸福。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以枯黄的桑叶飘零,喻女子青春不再、婚姻破裂。

桑见证了妇女容颜美丽、爱情甜蜜、婚姻不幸的全过程。

活跃于桑林之中的女性有妖娆明丽的,如曹植《美女篇》:“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有坚贞机智的,如《陌上桑》:“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

”有天真活泼的,如晏殊《破阵子》:“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有孤独寂寞的,如张仲素《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有辛苦贫寒的,如来鹄《蚕妇》:“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造成采桑女“手挽长条泪如雨”的原因是统治阶级的剥削:“官家二月收新丝。

”(唐彦谦《采桑女》)桑树不会像梨树、槐树等植于庭院之中,只会长于乡野郊次,因而是田园乡村的标志。

陶渊明《归园田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因为自己“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杂诗》),与农人“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孟浩然《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炊烟、鸡鸣、狗吠、深巷、桑树,谈桑道麻,传达出特有的乡土气息。

有桑的地方,就有人家,故桑林就成了家园代称。

《诗经·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

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桑梓之情就是“思乡之情”。

语文教学:张仲素《春闺思》赏析:袅袅城边柳, 青青陌上桑

语文教学:张仲素《春闺思》赏析:袅袅城边柳, 青青陌上桑

语文教学:张仲素《春闺思》赏析: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张仲素《春闺思》赏析: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春闺思张仲素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注释:[1]渔阳:秦渔阳县在今天津蓟县,秦、汉、魏、晋、渔阳郡治此。

隋末改无终县为渔阳。

隋玄州渔阳郡、唐蓟州渔阳郡均治此。

唐以后渔阳为蓟州治所。

明省入蓟州。

今为蓟县。

现蓟县西北有一山,名曰渔山,县城在山南,故名渔阳……译文:袅袅城边的垂柳,青青路旁的柔桑。

提篮忘了把桑采,凝思昨夜梦渔阳。

赏析一:唐代边境战争频仍,后来又加上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唐诗中,包含广大量描写征夫思妇相互怀念的作品。

张仲素是以写闺情见长的。

他的这类作品,除《春闺思》外。

还有《秋闺思》、《秋夜曲》等,皆脍炙人口,传诵至今。

本诗写征人妻子在春天里思念丈夫的心态。

诗的开头,紧紧扣住一个“春”字来写。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为我们展现了一派郊野的春光。

“袅袅”是形容柳树随风摇曳的情态,“城边”则交代了具体的环境。

柳树是春景中的典型描写对象。

诗人在此既是写实,同时也蕴含着更多的深意。

柳树的千丝万絮,不正隐含着对征人的“千思万绪”吗?在这种场合提及柳树,的确耐人寻味。

第二句写到桑树,以便为下句“采叶”作铺垫。

“青青”是形容桑叶茂盛的样子,“陌上”是采桑的地方。

这同样是实中见虚的写法。

句中“陌上桑”一语,本是汉《乐府·相和曲》名,一日《艳歌罗敷行》。

晋·崔豹《古今注·音乐》中说:“《陌上桑》,出秦氏女子。

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

王仁后为赵王家令。

罗敷出,采桑于陌上。

赵王登台,见而悦之。

因置酒欲夺焉。

罗敷巧弹筝,乃作《陌上桑》歌以自明焉。

”诗人在此除了实写陌上春色之外,也是有意地用典,借《陌上桑》的故事,含蓄地表达女主人公对丈夫的忠贞不二之情。

第三、四两句从写景转为写人。

“提笼忘采叶”,这是作者撷取到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生动画画:采桑女手提竹笼而立,却忘了采摘桑叶。

专题06 行旅闺怨诗-备战2022年中考课外古诗词阅读分类训练

专题06 行旅闺怨诗-备战2022年中考课外古诗词阅读分类训练

专题6 行旅闺怨诗【考点分析】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

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羁旅诗又称为记行诗、行旅诗,是指诗人因各种原因远离家国,用诗歌的形式反映客居异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并引发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归,对自我人生如寄处境的感慨等内容的诗歌。

羁旅诗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意象有:“望月怀远”;“鸿雁传书”;“折柳送别”;“杜鹃啼血”等。

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主要写羁旅漂泊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次写思乡之情。

感念亲情之深,主要表达对家乡人的思念,次写羁旅漂泊之苦。

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与愤慨之情。

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例:《征人怨》。

羁旅诗的创作手法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还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其一乐景衬哀情,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

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其二侧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

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将妻子写得娇美动人,也衬托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动人。

闺怨诗:闺怨诗属于汉族古典诗歌,主要集中在唐代这一时期,其中又有特别的一类称为闺怨诗。

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由《春闺思》想到美诗文的创作

由《春闺思》想到美诗文的创作

由《春闺思》想到美诗文的创作作者:芳草无言来源:《公民与法治》 2017年第14期芳草无言“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唐代张仲素的这首五言绝句全诗没有一个“思”字,但思念的感情却又特别的真挚,特别的令人回味。

在农业文明中,采桑养蚕和稼穑耕种一样,是一件大事情,可少妇为何提笼忘了采叶呢?关键是她昨夜梦到了在渔阳戍边的丈夫。

这一个“梦”字了得,无限遐想的空间皆由此而生。

这就是作诗,这就是作诗的功力。

以最简洁的文字获得最大的意境效果。

凡好诗,大抵都来源于“感受”。

这种真切的感受从哪里来?从最悲的往事中来,从最惨的现实中来。

当年“安史之乱”爆发,两京(长安、洛阳)陷落,玄宗逃亡蜀地,宫阙被焚,百官星散。

梨园弟子、教坊美女多落入贼手,而那些幸免于难的也多散见于江湖。

大诗人杜甫自然也难逃此厄运。

他先是避居于成都的浣花草堂,后沿长江而下,经江陵游潇湘。

在“安史之乱”后的第15年(唐代宗大历五年年初),刚到潭州的他,又赶上兵马使臧玠之乱,于是在暮春之时,又逃难到衡州。

就是在这春色已老,百花将谢的季节里,诗人偶然遇到了逃到江南的旧相识乐工李龟年。

李龟年是享誉盛唐的歌手,曾深受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宠爱。

两人在离乱之后重逢于江南,感慨良多,李龟年为杜甫唱歌数曲,追忆往昔,叹世事变化,杜甫亦赠一首《七绝》,即《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这首七言绝句没有生僻的文字,没有难解的语句,但却将世变之惨蕴藏在了字里行间。

可谓是江南暮春,桃花零落如红雨,余味无穷。

诗曰:“文白但记平常事,人无寂寞难为诗。

”是的,人只有尝过命运的苦酒,也尝过命运的甘露,才会产生诗的情愫。

试想,倘若养蚕少妇不是思念戍边的丈夫,没有“昨晚仰望星空,心中几多梦幻”那样的感慨,她何来的“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又何来的《春闺思》!同理,倘若杜甫和李龟年没有漂泊江潭,历尽辛酸的经历,李龟年哪会有“喉转一声,响传九陌”那种动情的演唱!杜甫又怎能写出《江南逢李龟年》这般有感怀的作品!人们都说中国的诗词是唯美的,说美是中华诗词的内在情愫和先天本性。

《春闺思·张仲素》原文与赏析

《春闺思·张仲素》原文与赏析

《春闺思·张仲素》原文与赏析张仲素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思夫忘情的痴态,颇富傻趣。

作品首先从郊野景色写起。

“袅袅”,形容柳枝随风摆动的样子;“陌”是田间的小路。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城边的柳丝随风飘荡,田间小路旁的嫩桑青翠欲滴。

这两句写景,不但勾画了郊野的大好春光,而且从女主人公活动的地点上点明了郊野,从时间上突出了春天,从事件上暗示了采桑,为刻划她的心理活动创设了典型环境,烘托了气氛。

正因为是在郊野,所以她才能抚柳摸桑,更清楚、更真切地感受到春天已经来临;正因为是春天,所以她才会触景生情,勾起她思夫的种种心绪;正因为是去采桑,所以下文写到她“忘采叶”才合情合理,不见突兀。

可见,开头的两句写景,看似闲笔,实际上与作品的主题处处合拍,丝丝入扣。

后两句写她思夫的痴态。

“提笼忘采叶”,一个“忘”亨,出神入化地描绘了这位女子痴呆木立的神情。

她原是来采桑叶的,可是,此刻却提着篮子呆呆地站在那里,忘记了她所要做的事情。

那么,她何以会出现这种痴态呢?结句以“梦”字与“忘”字相呼应,因果环扣,道出了这位女子所以失神忘情的原因——原来是昨天夜里梦见了在渔阳一带作战的丈夫,此刻仍然沉浸在梦境的回忆之中。

她因思成梦,所以连做梦都想着丈夫,可见她平时对丈夫思念之深;由于梦境中会夫的情景太真切了,所以此时此刻仍旧萦绕心头,无法忘怀。

她的“忘采叶”,正反映了她的不忘梦境,不忘丈夫; 以“忘”反衬“不忘”,正是作品艺术构思的妙处所在。

至于她在梦中会夫时见到了什么样的情景,是丈夫血染沙场而令她忧愁担心,还是与丈夫互相依偎而使她甜意未消,作品没有明说,于含蓄不尽之中留待读者去想象,去深思。

春思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思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思的原文翻译及赏析春思的原文翻译及赏析春思的原文翻译及赏析1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古诗简介《春思》是唐代诗人皇甫冉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是借闺妇抒写春怨,期望早日了结战事,征夫能功成名遂。

诗的首联点明题意,首句点“春”,次句点路遥“相思”。

颔联写少妇和征人所在之地,一在汉,一在胡,相隔千里。

颈联写离恨,写春情。

末联故作问语,问征夫何时功成返乡。

全诗流露非战情绪,也是借汉咏唐,讽刺穷兵黩武。

翻译莺歌燕语预报了临近新年,马邑龙堆是几千里的疆边。

家住京城比邻着汉室宫苑,心随明月飞到边陲的胡天。

织锦回文诉说思念的长恨,楼上花枝取笑我依然独眠。

请问你主帅车骑将军窦宪,何时班师回朝刻石燕然山。

注释1、马邑:秦所筑城名,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

龙堆:白龙堆得简称,指沙漠。

2、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

3、苑:这里指行宫。

4、机中句,窦滔为苻坚秦州刺史,后谪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

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反覆,皆成文意。

论:表露,倾吐。

5、为问两句: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

元戎:犹主将。

返旆:犹班师。

勒:刻。

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

赏析这首诗题为《春思》,大意是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明媚的春日里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反侵略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

盛唐是社会相对安定的时期,但边境战争却并未停息。

前方将士与家乡亲人相互思念之情。

仍然是诗人们吟咏的重要主题。

这一类诗作总的来说具有较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内容也较为充实。

由于富有真情实感.其中不乏千古传涌的佳作。

首联“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对比鲜明,动人心弦。

“莺啼燕语”,这是和平宁静的象征;新年佳节,这是亲人团聚的时辰。

但是,另一方面,在那遥远的边关,从征的亲人却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

春思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思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思的原文翻译及赏析春思的原文翻译及赏析1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古诗简介《春思》是唐代诗人皇甫冉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是借闺妇抒写春怨,期望早日了结战事,征夫能功成名遂。

诗的首联点明题意,首句点“春”,次句点路遥“相思”。

颔联写少妇和征人所在之地,一在汉,一在胡,相隔千里。

颈联写离恨,写春情。

末联故作问语,问征夫何时功成返乡。

全诗流露非战情绪,也是借汉咏唐,讽刺穷兵黩武。

翻译莺歌燕语预报了临近新年,马邑龙堆是几千里的疆边。

家住京城比邻着汉室宫苑,心随明月飞到边陲的胡天。

织锦回文诉说思念的长恨,楼上花枝取笑我依然独眠。

请问你主帅车骑将军窦宪,何时班师回朝刻石燕然山。

注释1、马邑:秦所筑城名,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

龙堆:白龙堆得简称,指沙漠。

2、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

3、苑:这里指行宫。

4、机中句,窦滔为苻坚秦州刺史,后谪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

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反覆,皆成文意。

论:表露,倾吐。

5、为问两句: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

元戎:犹主将。

返旆:犹班师。

勒:刻。

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

赏析这首诗题为《春思》,大意是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明媚的春日里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反侵略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

盛唐是社会相对安定的时期,但边境战争却并未停息。

前方将士与家乡亲人相互思念之情。

仍然是诗人们吟咏的重要主题。

这一类诗作总的来说具有较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内容也较为充实。

由于富有真情实感.其中不乏千古传涌的佳作。

首联“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对比鲜明,动人心弦。

“莺啼燕语”,这是和平宁静的象征;新年佳节,这是亲人团聚的时辰。

但是,另一方面,在那遥远的边关,从征的亲人却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

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黄莺乱啼门外柳,雨细清明后。

能消几日春,又是相思瘦。

梨花小窗人病酒。

【译文】黄莺在门外柳树梢啼唱,清明过后细雨纷纷飘零,还能再有多少天呢,春天就要过去了,春日里害相思,人儿憔悴消瘦,梨花小窗里,佳人正借酒消愁。

【赏析一】《清江引·春思》,元代张可久的散曲·小令。

此曲的前两句不着痕迹地化用了唐人的诗句。

“黄莺乱啼门外柳”,是写思妇,是从金昌绪《春怨》诗意点染出来的。

“雨细清明后”,是从杜牧《清明》句意中浓缩出来的。

接下来,“能消几日春,又是相思瘦”承上,说不但思妇禁不起风雨,连游子也受不了离愁的折磨了。

这句话也是化用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词意。

结语“梨花小窗人病酒”饶有余味,既照应了前文的“清明后”和“几日春”,也概括了“相思瘦”的种种原因,又给读者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

【赏析二】这支有名的小令,是写思妇在春残雨细的时候,想到韶华易逝,游子未归,因而借酒浇愁,去打发那好天良夜。

曲的前两句,都不着痕迹地化用了唐人的诗句。

“黄莺乱啼门外柳”,是写思妇,是从金昌绪的“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春怨》的诗意点染出来的。

意思是说,她正想在那里“寻梦”,让那千种情思、万般缱绻在梦里得到满足,可那“不作美”的黄莺,好像故意为难似的在门外乱啼,使人不能成眠,无法在梦里补偿在现实生活中失去了的甜蜜。

“雨细清明后”,是写行人,是思妇魂牵梦萦的对象,是从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的句意中浓缩出来的。

妙在思妇被黄莺唤起,不是埋怨行人误了归期,而是关心游子在阴雨泥泞的道路上黯然魂消的苦况,这就进一步深化了曲的意境。

作者在这里引用唐人的诗句,有撮盐入水之妙。

“能消几日春”二句,是双承上面两句的曲意,即不但思妇禁受不起几番风雨,就是那天涯游子也同样受不了离愁的折磨了。

这句话也是从辛弃疾的“要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的词意中点化出来,借春意阑珊来衬托自己的哀怨的怅然无限的相思,令人憔悴,令人瘦损,长此下去,如何是好呢?这里着一“又”字,说明这样的两地相思,已经不是破题儿第一遭了。

闺思,闺怨诗词

闺思,闺怨诗词

闺思闺怨诗词《春闺思》唐朝·张仲素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秋闺思》唐朝·张仲素【秋闺思其一】碧窗斜月蔼深晖,愁听寒螀泪湿衣。

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

【秋闺思其二】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杨柳枝·秋夜香闺思寂寥》五代·顾敻秋夜香闺思寂寥,漏迢迢,鸳帏罗幌麝烟销,烛光摇。

正忆玉浪游荡去,无寻处,更闻帘外雨潇潇,滴芭蕉。

《临江仙·闺思》宋朝·史达祖愁与西风应有约,年年同赴清秋。

旧游帘幕记扬州。

一灯人著梦,双燕月当楼。

罗带鸳鸯尘暗澹,更须整顿风流。

天涯万一见温柔。

瘦应因此瘦,羞亦为郎羞。

清朝·黄之隽一度相思一度吟,落花流水洞房深。

红桃绿柳垂檐向,碧石青苔满树阴。

似把剪刀裁别恨,自拈裙带结同心。

多情只有春庭月,为有嫦娥月易沈。

《闺思》清朝·王鸿绪抱得朱丝琴,临风弹《别鹤》。

愁如江潮生,不共江潮落。

《闺思二首·其二》明朝·符锡碧草照轮辉,王孙何日归。

愿言厸双鹄,头白共鸳帏。

《秋闺思·夜漏沉沉似岁长》明朝·孙蕡夜漏沉沉似岁长,小鬟贪睡懒添香。

春风莫撼流苏帐,待妾分明梦一场。

《闺思·其九》清朝·黄之隽银河漾漾月辉辉,忍照鸳鸯相背飞。

红烛短时羌笛怨,画堂深处麝烟微。

可怜半夜婵娟影,故著寻常澹泊衣。

妾答同心心自结,等閒花里送郎归。

清朝·黄之隽清镜无情未我嫌,金虫玉燕锁香奁。

疏檐看织蟏蛸网,秋月空悬翡翠帘。

却掩洞房花寂寂,漫揎罗袖指纤纤。

娇痴婢子无灵性,兰烛时将凤髓添。

《秋闺思四首·其三》明朝·孙蕡壁上斜明翡翠屏,水花零落点秋萤。

夜阑院院垂金锁,独立苍苔望帝星。

《闺思》明朝·谢与思睡鸭香销午梦醒,菱花不照晓妆倾。

愁来撰得相思调,多恐冰弦咽不鸣。

《豆叶黄·闺思》明朝·徐石麒珍珠帘外草萋萋。

春闺思张仲素

春闺思张仲素

春闺思张仲素范文一:春闺思张仲素在我国古代,春闺是女性在家中度过的一段时间。

在这个时期里,女孩子们守着家门,修身养性,等待着婚期的来临。

而春闺的代表人物,便是唐代著名的女诗人张仲素。

张仲素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就被赋予了高尚的文化素养。

尤其是在春闺期间,她更是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修炼自己。

她的诗歌中,就倾注着她深邃的思考和高雅的情操。

比如她在《春闺怨》中写道:十日画堂开内庭,绿槐高柳咽新蝉。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表达了张仲素对于春闺生活的感伤和对待情感的慷慨。

她在诗中写道,春闺十日过去了,孤独的我在家中守着窗棂,外面的世界依然在悄悄地嘀咕。

她用极具艺术感染力的笔调和情感表达方式,勾勒出了一个精细入微的春闺生活画面。

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她内心中那种孤独和不安。

进一步分析该诗,作为“春闺”主题的一首诗,其词汇用语和意境的深度与张仲素的文化素养息息相关。

虽然这篇诗的韵律、韵脚比较简单而朴实,但她借用了各种典故、引用了前人的诗歌,同时描绘了很具有东方美学色彩的画面。

这些在整首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文内所表现的意境,也让读者能够在艺术层面上感受到张仲素独有的文学造诣和情感体会。

范文二:张仲素与春闺诗歌春闺是上古时期妇女在春季随着习俗所制定的待人礼节,尤其是唐代以后,这种风俗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弘扬。

许多女子在这段时间里,会把精力放在修心养性、诗词琴棋上,也因此,春闺成为了我国文学、音乐艺术的重要源头之一。

而在这其中,张仲素这位“春闺女诗人”,便成为了唐代春闺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张仲素的作品以女性和美、白、嫩的物质色彩为主,她的诗歌典型地反映了唐代的女性,强调了女性的精神世界、情感体验、社会生活。

比如她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以草地、风景、情感为主题,具有精细入微的叙事和情感层次。

闺怨诗鉴赏方法及代表作品分析

闺怨诗鉴赏方法及代表作品分析

闺怨诗闺怨诗就是写少妇、少女在闺阁中的忧愁和怨恨。

这种诗,有的是女人自己写的,还有一些是男人模拟女人的口气写的。

古来闺怨诗词非常多,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剖析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

这些诗歌思想内容不是很高,但在艺术技巧上却很值得我们去探讨。

第一、常见的闺怨诗种类:1、抒发别离苦情如,五代词人李璟的《摊破浣溪沙》: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韵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干。

上片开篇菡萏香销翠叶残一句,传达出了一种深微的感受。

在词作的上片,词人表现了对如此珍贵芬芳的自然生命遭到摧伤而消逝的哀感。

下片写得尤为哀切动人。

其中的细雨梦回鸡塞远指思妇在梦中梦见征人,及至梦回之际,则落到长离久别的悲感之中,而征人则远在鸡塞之外。

其以小楼之高,玉笙之珍美,吹彻之深情,表现出了细雨梦回、玉笙吹彻之苦想与深情,一片处在孤寒寂寞之中。

2、描写美人迟暮美人迟暮出自屈原的《离骚》,诗句是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迟暮比喻人的晚年、暮年。

原意是有作为的人也将逐渐衰老。

现在又来比喻人日趋衰落而感到悲伤怨恨。

其实就是描写美人对人生美好青春的易逝的伤感。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春女善怀是一个常见的题材。

因为,人的青春是短暂的,就如春天美丽景色是短暂的一样,因而就有伤春的情感。

如,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月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词的上片写闺中女子春眠懒起,意绪慵迟的情景。

下片描写女主人公梳洗后照镜、着衣的情景。

女为悦己者容。

丈夫不在家,自己的青春年华就逐渐逝去,容颜衰老,所以,懒起、迟妆、意慵,真是美人迟暮。

3、描写思妇闺情描写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的。

如,李商隐在《嫦娥》中这样写道: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张仲素《春闺思》赏析: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张仲素《春闺思》赏析: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春闺思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注释:
[1]渔阳:秦渔阳县在今天津蓟县,秦、汉、魏、晋、渔阳郡治此。

隋末改无终县为渔阳。

隋玄州渔阳郡、唐蓟州渔阳郡均治此。

唐以后渔阳为蓟州治所。

明省入蓟州。

今为蓟县。

现蓟县西北有一山,名曰渔山,县城在山南,故名渔阳……
译文:
袅袅城边的垂柳,青青路旁的柔桑。

提篮忘了把桑采,凝思昨夜梦渔阳。

赏析一:
唐代边境战争频仍,后来又加上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唐诗中,包含广大量描写征夫思妇相互怀念的作品。

张仲素是以写闺情见长的。

他的这类作品,除《春闺思》外。

还有《秋闺思》、《秋夜曲》等,皆脍炙人口,传诵至今。

本诗写征人妻子在春天里思念丈夫的心态。

诗的开头,紧紧扣住一个春字来写。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为我们展现了一派郊野的春光。

袅袅是形容柳树随风摇曳的情态,城边则交代了具体的环境。

柳树是春景中的典型描写对象。

诗人在此既是写实,同时也蕴含着更多的深意。

柳树的千丝万絮,不正隐含着对征人的千思万绪吗?在这种场合提及柳树,的确耐人寻味。

第二句写到桑树,以便为下句采叶作铺垫。

青青是形容桑叶茂盛的样子,陌上是采桑的地方。

这同样是实中见虚的写法。

句中陌上桑一语,本是汉《乐府·相和曲》名,一日《艳歌罗敷行》。

晋·崔豹《古今注·音乐》中说:《陌上桑》,出秦氏女子。

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

王仁后为赵王家令。

罗敷出,采桑于陌上。

赵王登台,见而悦之。

因置酒欲夺焉。

罗敷巧弹筝,乃作《陌上桑》歌以自明焉。

诗人在此除了实写陌上春色之外,也是有意地用典,借《陌上桑》的故事,含蓄地表达女主人公对丈夫的忠贞不二之情。

第三、四两句从写景为写人。

提笼忘采叶,这是撷取到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生动画画:采桑女手提竹笼而立,却忘了采摘桑叶。

这是一尊多么纯洁美丽的雕像!《诗经·卷耳》有句云: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上古时代的女子因怀人而忘了采卷耳,唐代的妇人因思亲而顾不上采桑叶。

这其间相去千百年之久,而人们的感情特征竟是这样惊人的相似。

第四句昨夜梦渔阳补出忘采叶的真正原因,同时也点明了本诗的主题。

渔阳是征戍之地,是亲人所去之地。

关河万里,只有梦中才能前往。

昨夜梦中相见,其悲喜交并的情景,至今仍萦绕在脑际。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难怪主人公要提笼忘采叶了。

这首诗虽篇幅短小,但构思新巧,剪裁精工,画面鲜丽,蕴意深远,是值得一读的好诗。

赏析二:
风俗画画家画不出时间的延续,须选包孕最丰富的片刻画之,使人从一点窥见事件的前因后果。

这一法门,对短小的文学样式似乎也合宜,比如某些短篇小说高手常用不了了之的办法,不到情事收场先行结束故事,任人寻味。

而唐人五绝名篇也常有这种手法的运用,张仲素《春闺思》就是好例。

这诗的诗境很象画,甚而有几分象雕塑:一位采桑女子手提空笼(一种篮状竹器),斜倚在树旁,神情恍惚若有所忆……从这凝思的顷刻,借助作品标题(可命名为梦渔阳),观众会悟到很多画外之意。

当然,诗毕竟是诗,终究有许多画图难足而只有文字可以传达的东西。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城边、陌上、柳丝与桑林,已构成一幅春郊场景。

袅袅写出柳条依人的意态,青青是柔桑逗人的颜色,这两个叠词又渲染出融和骀荡的无边春意。

这就使读者如睹一幅村女采桑图:蚕生春三月,春柳正含绿。

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采桑度》),真可谓无字处皆具义(王夫之)。

于是,这两句不仅是一般地写景,还给女主人公的怀思提供了典型环境:城边千万丝杨柳,会勾起送人的往事;而青青的柔桑,会使人联想到昼夜常怀丝(思)的春蚕,则思妇眼中之景无非难堪之离情了。

后二句在蚕事渐忙、众女采桑的背景上现出女主人公的特写形象:她倚树凝思,一动不动,手里提着个空笼--这是一个极富暗示性的道具,提笼忘采叶,表露出她身在桑下而心不在焉。

心儿何往?末句就此点出渔阳二字,意味深长。

渔阳是唐时征戍之地,当是这位闺中少妇所怀之人所在的地方。

原来她是思念起从军的丈夫,伤心怨望。

诗写到此已入正题,但它并未直说眼前少妇想夫之意,而是推到昨夜,说昨夜梦渔阳。

写来不仅更婉曲,且能见昼夜怀思、无时或已之意,比单写眼前之思,情意更加深厚。

提笼忘采叶,这诗中精彩的一笔,许会使读者觉得似曾相识。

杨慎早有见得,道是:从《卷耳》首章翻出。

《诗经·卷耳》是写女子怀念征夫之诗,其首章云: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斜口小筐不难填满,卷耳也不难得,老采不满,是因心不在焉、老是忘采叶之故,其情景确与此诗有神似处。

但就诗的整体说,彼此又很不同。

《卷耳》接着就写了女子白日做梦,幻想丈夫上山、过冈、马疲、人病及饮酒自宽种种情景,把怀思写得非常具体。

而此诗说到梦渔阳,似乎开了个头,接下去该写梦见什么,梦见怎样,但就此带住,不了了之。

提笼少妇昨夜之梦境及她此刻的心情,一概留给读者,让其从人物的具体处境回味和推断,语约而意远。

这就以最简的办法,获得很大的效果。

因此,《春闺思》不是《卷耳》的摹拟,它已从古诗人手心翻出了。

(周啸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