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在深闺人未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在深闺人未知

——让顾渚山茶文化重放异彩本文作者:邵毅(前中共长兴县委书记、县人大主任);刘国富(前中共长兴县委副书记、县长)

打开这部《顾渚山志》,缕缕茶香扑鼻而来。这是顾渚山历史上第一部独立的茶山志。她的问世填补了中华茶文化历史上的一段缺失,圆了萦绕茶人心头多年的夙愿,实乃茶界幸事。谢文柏先生长期从事地方志史工作,对中华茶文化一脉的顾渚山茶文化情有独钟。他钩沉茶史,上溯盛唐,下迄当代,以丰富、翔实的史料,精美的图片,简洁的笔墨,勾勒了顾渚山千年茶史,特别是揭示了顾渚山历史上曾经拥有,却鲜为人知的辉煌。阅读这部山志,你会惊喜地发现顾渚山茶文化的独特之处:

顾渚山曾与茶圣陆羽、与《茶经》这部经典之作,结下了不解之缘。陆羽考察茶事,如闲云野鹤,行迹杳然,然独厚顾渚,多次深入调查,称颂此山之茶:“芳香甘辣,冠于他境,可荐于上(指皇帝)”,取“阳崖阴岭,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之一中二字,命名为“紫笋茶”。《茶经》曰:“浙西以湖州为上,湖州生长城(长兴)顾渚山谷。”陆羽是发现、举荐、品评紫笋茶的“伯乐”,也是顾渚山茶文化的奠基人,没有陆羽也就没有顾渚山。同样,顾渚山的茶、泉,成了陆羽躬身实践《茶经》的“试验田”;陆羽还深入顾渚山方圆几十里的各个岭坞考察、品茶、鉴水,获得很多资料,故《茶经》中涉及顾渚山一带的地名多达十多条,足可佐证顾渚山为其撰著、修改《茶经》奠定坚实的基础。难怪陆羽作《顾渚山记》两篇,以记其盛,“其中多茶事。”

顾渚山曾诞生中国茶史上第一座贡茶院,开创了以官焙贡茶之先河。鼎盛时期役工三万,工匠千余;顾渚山下张旗立幕,水口草市画舫遍布。这种贡茶盛况空前的出现,除了皇帝的需要、利用权力的推动外,当然还包括像陆羽、皎然、皮日休、陆龟蒙等在内的一大批茶界精英的倡导分不开的;其高超的茶叶栽培、加工技艺、用水品饮的讲究,无疑代表了唐代茶文化的最高境界。至今,流行于日本的煎茶、朝鲜韩国的“钱团茶”“雀舌茶”,也都传承了顾渚贡茶院蒸青法的制作工艺。由此可见,“顾渚模式”,对唐代及其后世茶产业的发展和茶文化的兴起,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顾渚山曾是皇帝的“御茶园”。顾渚山得天独后的生态环境,凝聚了天目、太湖山水之精华,紫笋茶、金沙泉,成为中唐后皇帝们的最爱贡品,是唐代茶、水品牌上的“双峰插云”。史载:裴清、颜真卿、袁高、杜牧等二十八位湖州剌史,曾亲临顾渚“修贡”,立春后进山至谷雨还,焚香拜泉、奏章上表、龙袱包裹、火漆封印、银瓶装泉,由驿骑飞送长安。“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自大历五年(770)起,仅唐代续贡80多年,历经宋元明清,独领风骚876年。在中国贡茶史上,紫笋茶作贡时间之长,跨朝越代之多,开创了中国贡茶之最。

在顾渚山孕育发展起来的茶道(茶文化)惠泽千秋,绵延至今。令吾辈引为自豪的是,最早提出“茶道”这个名词的是长兴人“皎如明月,灿然如星”的唐代诗坛“大腕”茶僧皎然;首创“茶宴”、“茶会”等茶文化名词的也是长兴老乡,倍受毛泽东称赞的“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赋予茶道“精行俭德”精神内涵的,则是对顾渚有“知遇之恩”的陆羽。境会亭茶诗中提到的“茶舞”“斗茶”以及歌颂顾渚山大量茶诗、茶联、茶文和留在顾渚的摩崖石刻等,这都深刻地表达了顾渚山茶道、茶文化的深刻内涵。皎然、刘禹锡、杜牧、白居易等品茗赋诗,谈经论道,倡导和推广陆羽《茶经》的品饮法,从而推动了茶道风气在全国的形成和发展,并创造了以顾渚山为中心的茶文化“圣地”。其时,茶肆遍天下,“比屋之饮”渐成时尚,开中国千年之茶风;唐代茶文化是中华茶文化的第一个“里程碑”,而顾渚山则

是其最为突出的佼佼者。

顾渚山的独特魅力当然远不止此,但上述这几项茶史上的“顾渚之最”,足以让顾渚山鹤立群鸡,笑傲茶史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顾渚山却“养在深闺人未识”,以至于说起中国的名茶、名泉、名山,往往只知其后起之秀的龙井、碧螺春、武夷山……,而对顾渚山、紫笋茶、金沙泉,则知之甚少,熟知的更为鲜见;即便一些茶叶专著,也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这与顾渚山在茶史上“爷爷级”的地位极不相称,也是不公道的。谢文柏先生承担并完成的《顾渚山志》这个茶文化研究的重点课题,它的贡献在于,立足史料,重在考证,纵论古今:从顾渚山优越的自然环境、陆羽对顾渚的杰出贡献、紫笋茶金沙泉的重要地位、贡茶院在茶史上的引领作用、古茶山及摩崖石刻存在的历史见证和六十多首歌颂顾渚山茶诗的文化精华。以大量的史料和物证,表述了顾渚山对唐代茶文化的引领、传播所作出的独特而开创性贡献,从而确立了顾渚山在中华茶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历史上曾任湖州“市长”的苏东坡曰:“从来佳茗似佳人”。以此观照,我们欣喜地发现,拂去历史的尘埃,掀开神秘的面纱,步出“深闺”的茶苑奇葩——顾渚紫笋款款向我们走来,她依然是芳华绝代,艳惊四座。

让人倍感欣慰的是历经千年风霜,顾渚山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珍贵的茶文化遗存和历史记忆。走进顾渚山,仿佛走进一座没有围墙的“茶叶博物馆”,处处浸淫着茶的气息:张文规、白居易笔下的唐代贡茶院、境会亭,遗址尚存;清风楼、忘归亭建筑还在;金沙泉依然汩汩而流,犹如在诉说一千二百年前的盛况,凸现出深厚的历史底蕴;镌刻在白洋山(银山)、斫射山、悬臼岕石壁上的三组九处唐宋摩崖石刻,清析可见。最让人震憾的是乌头山两侧的桑、狮二坞唐代古茶山,由于生态环境未遭破坏,完好如初,千年紫笋茶依然生长茂盛。如果说,西湖龙井十八株御茶、蒙顶山七株仙茶、武夷山六株大红袍母枝是“国之瑰宝”的话,那么唐代古茶山的紫笋茶,堪称“中华茶魂”,这是诠释陆羽《茶经》最直观、最形象的教材,是见证顾渚山千年茶文化的“活化石”,是行走着的生命之旅、历史文脉。每当中外茶学专家、学者、茶人对这片唐代古茶山发出惊叹之声时,我常常为顾渚山拥有如此丰富、深厚的茶文化“双遗产”而激动不已!

是的,我们今天追寻、缅怀顾渚山历史的辉煌,不仅仅是正本清源,还顾渚山一个公道,更主要是继承这笔国内罕见、不可多得的茶文化“双遗产”,不负茶圣陆羽的厚爱,传承历史,与时俱进,再创辉煌;弘扬茶文化,重振长兴茶经济雄风,重树紫笋茶在中国茶叶业中的至尊地位,重朔顾渚山茶文化“圣地”的形象。正是基于这种理念,我们才邀请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及其他著名设计单位,邀请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等专家、学者,深入顾渚山实地考察,进行研讨、论证。在此基础上制定重建大唐贡茶院,恢复顾渚山的历史面貌,建设顾渚山茶文化旅游区,并付之实施。

我们相信,经过几年的努力,一定能把顾渚山打造成一个集茶产业、茶文化、茶旅游为一体的,成为中外茶人的“寻根之地”和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圣地”之一。让顾渚山茶文化在新千年“轮回”中重放光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