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一年级物理上册必修一《力的合成》教案设计
(完整word版)《力的合成》说课稿
![(完整word版)《力的合成》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d8cca8904a1b0717fd5dddd.png)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教学时间】40分钟【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选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必修一一、教材与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力的合成》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4节。
“等效替换”的方法,是高中阶段常用的方法之一,将会贯穿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
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的基础和工具,“平行四边形定则” 则始终贯穿在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对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平衡、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这节课前接三种常见的力,后启力的分解和力学的一些重要定律的应用,因此这节课在物理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二)学情分析从知识上说,学生更习惯于没有方向的物理量之间的代数运算,在初中只接受过求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力问题,升入高中后,开始接触矢量的概念。
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在接受矢量运算时有一定的困难,而一旦过了这一关,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因此放慢教学过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力的合成法则”提供保障。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切身的体验,更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矢量的合成法则,也才真正符合新课程理念物理教学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3)要求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并进行初步的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善于交流的合作精神,在交流合作中发展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通过力的等效替代,使学生领略跨学科知识结合的奇妙,同时领会科学探究中严谨、务实的精神和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通过实例,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及关系。
2019-2020年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a2eb4fc8580216fc710afd58.png)
2019-2020年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课题】力的合成【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必修I【课时】1课时【教材分析】力的合成是人教版物理必修I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力的概念,对力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同时在第一章中已经学习了位移矢量,对矢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同时力的合成又是高中物理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知识点。
以后学习牛顿定律和动量、冲量等知识时对物体的受力分析是很重要的地方。
同时本节课所学平行四边形定则也是处理矢量的一个通则,因此本节课为以后动量、冲量、动能定理等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学情分析】课堂学生为高一重点班,学生基础普遍比较好,但矢量运算是高中学生新接触的概念,如何让学生在以前学习基础之上接受本节课内容是一个难点。
在很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位移以及力的概念,初步接触了矢量的概念,但对矢量方向性的理解还仅停留在表面上。
本节课应着重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体验矢量运算并非简单相加减,而是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它是力的合成的基本规律;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力的合成2)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多力合成问题。
2、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护城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2)培养设计实验、观察实验、探索规律、归纳总结的研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物理思维能力和看雪探究的能力与态度。
2)培养合作、互助、交流的精神。
【教学重点】1、合力与分力的概念以及力的合成的概念2、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3、力的合成的方法【教学难点】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使用【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新内容。
【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准备】1、钩码1个,细线两段,剪刀1把2、力的合成实验仪器14套(4人一组),其中包括弹簧秤2个,木板1块,橡皮筋1条,绳套两段,图钉5个,白纸1张【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一、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F和其它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则称F为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称为F 的分力。
2019-2020年高一物理《力的合成(1)》教学设计
![2019-2020年高一物理《力的合成(1)》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6909443a58da0116d17495d.png)
2019-2020年高一物理《力的合成(1)》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
(2)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并能初步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通过作图法求合力。
2.过程和方法(1)通过合力、分力的概念理解,认识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
(2)通过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探究,感受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情景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主动性。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能力和相互合作、实事求是的作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难点: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平行四边形定则三、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流程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探究并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但是,由于高一学生是刚开始接触矢量方面的运算,他们很难从数形结合的角度出发去研究物理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
本课一开始,就以同学拎水的情景引入,再通过举例,从一些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的日常现象和规律出发,加深了学生对等效替代的思想以及合力、分力概念的理解。
接着,让学生带着“谁的力气大”的问题,通过用弹簧秤拉砝码模拟拎水情景的小实验,进行了合力与分力有哪些方面的关系的研究,得出合力与分力在大小和方向上均有关的结论,为后面的探究实验做好了台阶。
在探究实验中,又通过一些问题的设计,减少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确立了研究的方向,避免了完全放手后,学生可能出现的盲目性。
在实验过程中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作风。
最后的DIS演示实验,通过屏幕上数据的动态的变化,对学生的感官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加强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流程图:情景引入情景1等效替代的思想概念归纳生活实例分析合力、分力的概念学生实验1实验研究学生实验2DIS演示实验1合力与分力在哪些方面有关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探究规律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初步运用DIS演示实验2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观看一段录像师:在这段录像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生:有两组同学在拎水,一开始,是两个女同学,后来一个男同学主动帮助她们来拎。
力的合成高一物理教案5篇
![力的合成高一物理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ac2f72d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f6.png)
力的合成高一物理教案5篇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
平行班用的同一课题的教案设计,根据上课班级学生的实际差异宜有所区别。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力的合成高一物理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力的合成高一物理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2·必修)第五章《曲线运动》第六节《向心力》。
教材的内容方面来看,本章节主要讲解了向心力的定义、定义式、方向及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
前面几节已经学习了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这节讲的是描述使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合外力,是对物体运动认识上的升华,为接下来万有引力的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所以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这样的安排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来看,本章节是运动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一年级物理课程中比较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对物体运动认识上的升华,它把运动学和动力__联系在了一起,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也是学生知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情分析【知识基础方面】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具备了探究向心力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为本节课的探究性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思维基础方面】高一的学生通过初中科学和第一学期的学习,具有了一定的物理思维方法和较强的计算能力,但接受能力尚欠缺,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启发。
【情感态度方面】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向心力有关的现象有,但是有一些是错误的这就给学生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带来困难。
三、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理解向心力的定义;能说出向心力的定义、写出向心力的定义式和单位理解向心力的作用效果;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向心力,向心加速度,圆周运动,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与学习,相互联系,体验对物理概念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用概念前后联系的方法得出加速度的概念,感悟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学无止境的观点;通过向心力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实验,加深学生的印象,容易让学生理解,引起学生兴趣;四、重点与难点重点:向心力表达式验证,向心力来源与作用效果。
高中物理必修1第3章《力的合成》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1第3章《力的合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3cdb58d804d2b160a4ec0b2.png)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从力作用的等效性来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2、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合成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3、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共点力的合力4、知道两个力合成时合力的大小与分力夹角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等概念的学习,理解等效替代的方法;2、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探究,感受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基本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和问题解答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理论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力的合成法则的探究及应用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探究过程二力合成中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为探究、讲授、讨论、练习【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弹簧秤2个、磁性黑板、带磁铁的滑轮、钩码、三角板、直尺、量角器、力的合成演示器。
【教学过程】3、探究合力和分力间遵循的运算关系如何确定分力F1、F2和F合的大小?如何确定各个力的方向?为了更加精确的确定出直线的方向两点间距离选近一些的还是远一些的?利用刻度尺画出各个力的方向,为了探究合力和分力关系,所以要画出力的图示(利用量角器量出合力和分力之间的夹角)大家大家可以尝试着把F合的箭头与F1、F2的箭头相连,是否可以发现规律什么样的四边形可以有规律可循呢?个分力大小之和学生思考讨论:F1=2.5N、F22.0N、F合=3.0N数学中两点可以确定出一条直线两个点之间的距离远一些一名同学到黑板上选取标度后做出力的图示,其他同学在下面画出图示学生猜想:可以构成四边形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学会确定力的大小及方向,并会画出力的图示,为探究二者的计算关系做准备引导学生明确在误差允许的范围4、多个力的合成得到的结果就是这些力的合力展到多个力合成,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样设计强化了合成的“等效性”思想,前后呼应,有利于学生对等效思维方法的真正领悟。
教学反思学生需要通过习题多练习平行四边形定则,熟练掌握二力合成的计算方法,并明确在求解多力合成时可以利用一些规律求解使问题简单化板书设计。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四节《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四节《力的合成》(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b38a707ed630b1c59eeb5fb.png)
播放实验演示视频
用投影仪投影解题规范和比较差的同学的解题过程。
投影课堂小结相关内容
投影规范的解题过程和步骤
用典故引入等效替代的思想,从而更好的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等生活实例来体会等效替代。从生活走进物理,激发兴趣。
根据初中的知识对求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合力进行猜想和推理。
学生:对以上情景实例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合力、分力和力的合成的定义。
教师:总结板书合力、分力。同时提出问题:当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何求合力?
学生:思考、回答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如何求合力?
教师提出问题: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如何求合力?引导学生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假设。
学生:利用给定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小组讨论交流来完成实验。在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的橡皮筋,弹簧测力计设计方案,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用什么方法找出分力F1、F2及合力F?
(2)怎样使分力F1、F2的作用效果与合力F的作用效果相同?
(3)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哪些实验数据?怎样可以直观简洁的同时描述力的大小和方向?
各小组分别讨论,经互相补充和完善后,形成探究方案。
经实验可得到F、F1、F2的图示。
学生:观看实验演示视频,和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做比较,分析不足之处。
教学内容分析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4节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及力的三要素,掌握了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力的概念,对力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在第一章中已经学习了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对矢量有了初步认识。力的合成是高中物理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同时本节课所学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处理矢量运算的一般方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4力的合成教学设计表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248aa8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4e.png)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概念:什么是力的合成,为什么要进行力的合成。
2. 力的合成方法: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
3. 力的合成实验:如何进行力的合成实验,实验注意事项。
4. 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力的合成解决实际问题,如力的分解、力的平衡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概念、方法的掌握,力的合成实验的操作与分析。
2.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方法的灵活运用,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解决。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力的合成概念、方法,分析力的合成实验。
2. 实验法:进行力的合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3. 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运用力的合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力的合成概念。
2. 讲解:讲解力的合成概念、方法,分析力的合成实验。
3. 实验:进行力的合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4. 应用:运用力的合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力的合成概念和方法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进行力的合成实验的操作技能和分析能力。
3. 评价学生运用力的合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物理教材相关章节。
2. 实验器材:力的合成实验所需的器材,如弹簧测力计、细线、木板等。
3. 多媒体教学设施:用于展示实验现象和分析问题。
八、教学进度安排:1. 力的合成概念讲解:1课时。
2. 力的合成方法讲解:1课时。
3. 力的合成实验:1课时。
4. 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1课时。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的讲解是否清晰易懂,学生是否掌握力的合成概念和方法。
2. 反思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力的合成高中物理教案
![力的合成高中物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1286a00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d6.png)
力的合成高中物理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合成概念;2. 掌握力的合成的计算方法;3. 能够应用力的合成概念解决物理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力的合成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难点:综合运用力的合成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备课:熟悉力的合成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制作教学PPT;3. 准备力的合成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力的合成的概念和应用场景,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讲解力的合成(15分钟)1. 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合成的概念,并通过示意图演示不同大小和方向的力合成的过程;2. 讲解力的合成的计算方法,包括力的大小和方向的计算。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学生进行力的合成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大小和方向的力合成后的结果;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力的合成的大小和方向。
四、练习与应用(15分钟)1. 学生进行力的合成练习,巩固和应用力的合成的计算方法;2. 学生讨论解决物理问题时如何应用力的合成概念。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对力的合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力的合成概念和计算方法,同时提醒学生及时复习。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力的合成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力的合成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和练习练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加有效。
力的合成教案(精选9篇)
![力的合成教案(精选9篇)](https://img.taocdn.com/s3/m/94aff73c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2a.png)
力的合成教案(精选9篇)力的合成篇1教案示例:教学课题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合力.(2)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力的合成.(3)知道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和相反的两个力的合成方法.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探究实验假设的验证来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归纳总结能力.(2)通过总结出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合成的方法,初步认识等效替代的科学研究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合力的一些事例和实际的实验操作,体会到团结合作、交流互助的重要性.(2)培养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探究认识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情况.教学难点合力在力的作用效果上的等效替代性.仪器材料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细线、图钉、木板、白纸教学方法实验小探究,实践活动,归纳总结课时安排1板书设计第五节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一、合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注意:1.“几个力”必须是同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力.2.合力并不是物体受到的又一个力.3.合力的实质是“等效力”,它可以代替那几个力.二、实验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1.创设情景,理解合力(1)播放视频:几十只蚂蚁挪动一只昆虫.展示图片:几十人才拖动一物体,而一只大象就能拖动了.师:几十只蚂蚁作用的力的效果如何?几十个人干的活能用一只大象来代替,说明什么呢?(2)师: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3)师:请大家举例说明对合力的理解.(4)注意:1.“几个力”必须是同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力.2.合力并不是物体受到的又一个力.3.合力的实质是“等效力”,它可以代替那几个力.观察现象,思考前后作用效果.生:几十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和大象提供的一个力的作用效果是等效的.生:得两个女同学抬的矿泉水桶请体育委员一个人拎起来.理解合力是针对同一物体所受的某几个力说的;理解合力不是指简单的总和,而应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2.实验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1)演示实验:把一个50克的钩码竖直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弹簧伸长一圈;挂上两个50克的钩码,弹簧伸长两圈.现在弹簧受到钩码作用的两个向下的力,这两个力的合力情况如何呢?即用一个多大的何方向的力可以来代替呢?(尝试挂上一个100克的钩码时,弹簧也正好伸长两圈)(2)展示图片:一图中两小孩分别同向拉车和推车,一图中两小孩反向拉车.(3)师:你觉得这两种情况下合力情况如何呢?(4)师:请按书上步骤进行实验,并作好记录.同一直线上二力f1/nf2/nf/n同向反向希望了解合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发现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有两种情况:同方向和反方向.提出问题:这两种情况下,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是怎样的?生:同向的相加,反向的相减.进行实验,记录数据.过程中注意保证力在同一直线上.3.总结归纳: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方法(1)师:从实验探究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提醒要注意合力的大小,也要注意合力的方向,归纳得出:(2)实验中你有什么其它的发现吗?生: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同方向的力,其合力方向不变,大小是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反方向的力,其合力方向与其中较大的力的方向一致,大小是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生:用三个弹簧测力计同一直线上拉皮筋能研究三个力的合力情况.4.交流讨论:生活中合力知识的运用师:你知道合力知识在各个方面的运用吗?例如体育活动中,建筑上,动物世界里?(可展示一些图片)生:拔河;悬索桥;蚂蚁搬家……课后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教学反馈(1)对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学生很容易接受,但对探究实验的步骤却需要理解,比如为什么要把皮筋都拉到同样长度(o点),说明还是要强调理解合力的实质是从力的作用效果来看的.(2)做实验过程中,学生在摆弄仪器时能提出一些深入的问题,象同直线三个力的合成问题,不在一直线上时二力合成问题.备注力的合成教案篇2(一)教学目的l.理解合力的概念。
高中物理_高中物理必修一力的合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高中物理必修一力的合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0ed7b636bec0975f565e2a3.png)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合力、分力的关系是作用效果上的等效替代。
2.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含义和使用方法,会用它求两个分力的合力。
3.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进一步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合力与分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体会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过探究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力方法的过程,向学生渗透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逻辑思维和实验相结合研究问题的巨大作用,并由此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乐趣。
2.体会科学研究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重点】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探究过程。
3.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自己完成探究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
【教学用具】实验器材:木板、白纸、图钉(若干)、橡皮条、细绳套(两根)、弹簧秤(两只)、三角板、铅笔;几何画板课件;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具。
【教学过程】一、合力与分力概念的教学教师用投影给出水桶受力的示意图。
教师指出:F1。
F2共同作用时产生的效果与F单独作用时产生的效果相同。
师:从刚才的两个实验中我们得知,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可以同一个力单独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我们把这共同作用的几个力叫做分力,产生相同效果的单独作用的力叫那几个分力的合力。
一、合力与分力1.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同某一个力单独作用的效果相同,共同作用的这几个力叫做分力,单独作用的这个力叫那几个分力的合力。
教师指明:前面实验中,F 是F 1。
F 2的合力,F 1。
F 2是F 的分力。
二、力的合成1.求几个分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说明:几个分力与它们的合力在作用效果上是等效替代,不是共存师:我们从最简单的情况入手,请同学们回忆初中所学知识,说出求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的方法。
学生进行回忆、讨论、回答,教师进行点拨、举例画图等。
2.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1)同方向:合力的大小等于两分力大小之和,合力的方向与任意一个分力方向相同。
高一物理上册必修-《力的合成》教案
![高一物理上册必修-《力的合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ef71f4bd64783e08122b2f.png)
高一物理上册必修-《力的合成》教案自己整理的高一物理上册必修-《力的合成》教案相关文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教案[1]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第一,知识和技能1.综合的概念和理解的合力。
2.掌握了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就会用图解法求出并发力的合力。
3.需要知道合力的大小和分量之间夹角的关系。
二、流程和方法1.学习如何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总结研究问题。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第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如何使用等价替换和控制变量。
教学重点和难点焦点:1.通过例子理解分力、合力、力组合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索“力合成”规律。
难点:对“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导入新课程如图A所示,一个人用力F可以慢慢提起一桶水,而在图B中,两个人分别用力F1和F2慢慢提起同一桶水。
那么,力f的作用以及F1和F2的组合作用是什么?学生:效果是一样的。
老师:一个力产生的效果和几个力产生的效果是一样的。
在实际问题中,这些力可以用这个力代替,这就是力的等价代换。
这个力叫做那些力的合力。
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合成。
如果几个力都作用在一个物体的同一点上,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这些力被称为并发力。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两个并发力的合成。
二,新课程教学(一)探索实验方案第一,用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的同一点上,使之产生一定的效果。
比如固定橡皮筋的一端,把一端拉到某个点O,然后用一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的同一个点上,这样就和前两个力有同样的效果,就是把橡皮筋拉到点O,记下每个力的大小和方向,画出输出的图,就可以研究力之间的关系了。
等价替换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
(二)演示实验:两个相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请两个同学在平台上帮忙)。
(1)将木板固定在黑板上,用图钉将白纸固定在木块上。
(2)用图钉将橡胶条的一端固定在A点,节点的自然状态在O点,节点上绑一根绳子,绳子的另一端绑一个套索。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5篇)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bd5d6c3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46.png)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力的合成》教学设计(5篇)《力的合成》教学设计1一、教学内容分析《力的合成》是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明确两个力同时作用在物体这一问题的处理方法。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等效替代的思想在建立概念、寻求合力与分力关系的过程中被深度应用; 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普遍遵循的法则,而矢量运算贯穿高中物理始终,用“图形”表示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方法,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新方法。
因此,该节在教和学两方面都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其涉及的物理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法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实验、物理模型、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应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训练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力的概念,对“力”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矢量的学习,对“矢量”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知识储备。
然而,脑中根深蒂固的标量运算对学生学习力的合成而言,是一种负迁移,对力进行合成时,照搬标量运算的方法来应付,而矢量运算使用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对于学生初次学习而言比较抽象,且涉及几何和三角等数学知识,感觉有难度。
学生在初中所学的二力平衡为标量代数运算,要想直接过渡到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矢量运算,思维阶梯跨度较大,在认知水平上是一次质的跨越,很难要求学生一次转化完成,这些都给本节课的教学带来了困难。
三、设计思想依据本校实际教学条件和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实施中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
由于本节课比较抽象,但实验比较直观,易于得到实验结论,我准备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组讨论与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力的合成教案(精选10篇)
![力的合成教案(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eb69aa34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86.png)
力的合成教案(精选10篇)力的合成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合成和合力的概念。
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
3、要求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归纳总结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应用等效代替和控制变量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实例理解分力、合力、力的合成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索“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
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如图甲,一个人用力F可以把一桶水慢慢地提起,图乙是两个人分别用F1、F2两个力把同样的一桶水慢慢地提起。
那么力F的作用效果与F1、F2的共同作用的效果如何?学生:效果是一样的。
老师: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相同,在实际问题中就可以用这个力来代替那几个力,这就是力的等效代替。
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两个共点力的合成。
二、新课教学(一)探讨实验方案先用两个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上,使它们产生一定的作用效果,如把橡皮筋一端固定,拉加一端到某一点O,再用一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的同一点上,让它产生与第一次的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即也把橡皮筋拉到点O,记下各个力的大小、方向、画出力的图示,就能研究力之间的关系了。
等效代替是物理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二)演示实验: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请两位同学上讲台帮忙)。
(1)把放木板固定在黑板上,用图钉把白纸固定在木块上。
(2)用图钉把橡皮条一端固定在A点,结点自然状态在O点,结点上系着细绳,细绳的另一端系着绳套。
(3)用两弹簧秤分别勾住绳索,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结点到达O′点。
让学生记下O′的位置,用铅笔和刻度尺在白纸上从O′点沿两条细纸的方向画线,并分别记下两只弹簧的读数F1和F2。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aa5316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98.png)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力的合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定义及原理2. 力的合成方法: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3. 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合成概念、方法及实际应用2. 难点:力的合成方法的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绳子、测力计、木板、图钉、白纸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的问题。
2. 讲解:讲解力的合成定义、原理及方法,通过PPT展示力的合成示意图。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力的合成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用力的合成方法解释实验结果。
4. 练习:布置一些力的合成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5.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物体悬挂平衡、桥梁设计等。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合成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7. 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力的合成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力的合成的定义、原理、方法以及实际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验的进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力的合成知识。
也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理解力的合成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操作评估:检查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能力。
3. 练习题评估:通过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力的合成方法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策略1. 直观演示法:通过实验和示意图,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合成概念和方法。
2. 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练习,自主发现力的合成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020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
![2020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ca8f74ad51f01dc381f15f.png)
2020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进入到高一阶段,大家的学习压力都是呈直线上升的,因此平时的积累也显得尤为重要。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希望大家喜欢!2020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一一、教材分析本节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3章第4节。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力的图示、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相关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力的合成。
教材首先借助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提水桶方式,运用等效替代的观点定性分析了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然后启发学生结合实验来进一步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定量关系——让学生切身体会合力与分力之间的量值关系,不再是简单的代数运算,而是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一普遍的矢量运算法则。
“力的合成”这一节,前接三种常见的力,后续力的分解和力学一些重要定律的应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运用等效替代的思想来进行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教学,因而培养学生建立等效替代的概念是很重要的。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分力、合力、力的合成、共点力。
2、能通过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初步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4、会用力的图示法求合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合力与分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体会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过探究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力方法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逻辑思维和实验相结合研究问题的方法,由此体验到科学研究的乐趣。
2.体会科学研究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认识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的情况,从而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难点】1.让学生了解等效替代法,认识等效替代的重要作用;2.要求学生能在观察自然、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勇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蕴含的物理知识。
【实验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物投影仪、泡沫板、弹簧秤2个、橡皮筋1条(带两个细线套)、白纸1张、图钉几个、三角板一对【教学方法】交流与合作、分组实验、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等物理知识和有关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几何知识,但是他们刚刚接触矢量,对矢量的运算没有任何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生活经验可供借鉴,他们习惯于标量的代数运算,即使学习了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也不涉及到矢量运算,而是通过规定正方向将矢量运算变成了简单的加减问题,没有触及矢量运算。
高一年级上册《力的合成》物理教案
![高一年级上册《力的合成》物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906bf14a7302768f993961.png)
高一年级上册《力的合成》物理教案高一年级上册《力的合成》物理教案求两个或两个以上力的合力,即求与多个分力作用效果相同的一个力的过程或方法叫做力的合成。
下面和本文库一起看看有关高一年级上册《力的合成》物理教案。
《力的合成》物理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合力与分力、合成等概念,体会等效思想,建立替代意识;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及探究的方法,了解矢量合成的普遍意义;3.能利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解决有关问题,分析日常问题;方法与过程1.参与实验探究力的合成法则的过程,体会实验归纳的方法;2.参与实践,培养动手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2.培养认真、仔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求解合力的方法;教学难点:从实验中归纳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以"一指断钢丝"实验引入课题(学生参与)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看书明确:什么是合力什么是分力引导学生回答合力和分力。
(展示PPT、板书:合力和分力)关键词是什么启发学生用生活的实例说明。
学生举生活中的实例说明等效可替代。
(展示PPT、板书:等效替代)教师根据学生所举实例,点明等效、合力与分力。
展示提水的例子。
教师可再举正反两例进一步强化并总结力的合成概念。
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比如刚才的水桶,我总能找到一个力能够等效替代它们,这个力就是合力。
这个寻找合力的过程我们称为力的合成。
(展示PPT、板书:力的合成)寻求求合力的方法:通过实验验证不共线的两力合成不符合代数运算关系(板书:二、寻求求合力的方法)教师演示实验。
利用我们桌子的器材来设计方案寻找力的合成关系:问题:1、选择谁为研究对象2、怎样保证两次作用的效果相同3、怎样记录和描述每个力学生讨论。
教师提问。
教师总结:总的说来:先表示出三个力,再来找它们关系。
关于表示力,把大家刚才说的,梳理一下形成步骤:教师边讲解边动画演示:1、固定橡皮筋一端,两次作用需将结点拉到同一位置以确保两次拉橡皮筋效果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年级物理上册必修一《力的合成》教案【导语】心无旁骛,全力以赴,争分夺秒,顽强拼搏脚踏实地,不骄不躁,长风破浪,直济沧海,我们,注定成功!高一频道为大家推荐《高一年级物理上册必修一《力的合成》教案》希望对你的学习有帮助!教案【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合成和合力的概念。
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
3.要求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归纳总结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应用等效代替和控制变量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实例理解分力、合力、力的合成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索“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
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如图甲,一个人用力F可以把一桶水慢慢地提起,图乙是两个人分别用F1、F2两个力把同样的一桶水慢慢地提起。
那么力F的作用效果与F1、F2的共同作用的效果如何?学生:效果是一样的。
老师: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相同,在实际问题中就可以用这个力来代替那几个力,这就是力的等效代替。
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两个共点力的合成。
二、新课教学(一)探讨实验方案先用两个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上,使它们产生一定的作用效果,如把橡皮筋一端固定,拉加一端到某一点O,再用一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的同一点上,让它产生与第一次的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即也把橡皮筋拉到点O,记下各个力的大小、方向、画出力的图示,就能研究力之间的关系了。
等效代替是物理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二)演示实验: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请两位同学上讲台帮忙)。
(1)把放木板固定在黑板上,用图钉把白纸固定在木块上。
(2)用图钉把橡皮条一端固定在A点,结点自然状态在O点,结点上系着细绳,细绳的另一端系着绳套。
(3)用两弹簧秤分别勾住绳索,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结点到达O′点。
让学生记下O′的位置,用铅笔和刻度尺在白纸上从O′点沿两条细纸的方向画线,并分别记下两只弹簧的读数F1和F2。
(4)放开弹簧秤,使结点重新回到O点,再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O′,读出弹簧秤的示数F,记下细绳的方向,按同一标度作出F1、F2和F的力的图示。
(5)用三角板以F1、F2为邻边利用刻度尺和三角尺作平行四边形,过O点画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做出合力F的图示。
(6)改变F1和F2的夹角和大小,再做两次。
从实验中得出什么结论:合力F不能简单地用F1和F2的代数合表示。
证明:利用三角板以力F1和F2为邻边做平行四边形,作出其对角线F’,看力F和F’是否重合。
仔细观察发现,F和F’基本重合,在误差范围内,F几乎是F1、F2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经过前人很多次的、精细的实验,最后确认,对角线的长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即对角线与合力重合,也就是说,对角线就表示F1、F2的合力。
老师归纳:求两个共点力的合力时,不是简单的将两个力相加减,而是用表示两个力的有向线段F1和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这就是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观察学生实验情况,数据处理,要求操作的规范,遵从实验结果,尽量把误差减小到最小。
要求同学用平行四边形法则作出F1与F2的合力,与实际合力对照,相距多远,差距大不大。
如果在实验中,对角线与合力相距比较远,那就找一找原因,是否有错误操作,即使操作完全正确,也会有实验误差,也不会完全重合。
这种情况很正常,一个规律的得出要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进行许多此实验才总结出来,并不是一次实验就能得到。
减小误差的方法:①弹簧秤使用前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②弹簧秤要与木板表面平行。
总结:可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不是简单的两个力相加减,而是用表示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这就要平行四边形定则。
以后我们还要利用这个定则进行速度、加速度等的合成,只要是矢量的合成、就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
(四)实验归纳总结:1.力的合成要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两个共点力的合力随夹角的变化而变化。
夹角为00(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且方向相同)时:F=F1+F2,F的方向与F1、F2的方向相同。
夹角为1800(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且方向相反)时:F=|F1-F2|,F的方向与两个力中较大的那个力方向相同。
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大小范围:大于等于二力之差,小于等于二力之和,即|F1-F2|≤F≤F1+F2。
2.两个大小一定的力F1、F2,当它们间的夹角由00增大到1800的过程中,夹角越大,合力就越小;合力可能大于某一分力,也可能小于某一分力。
3.矢量和标量:即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叫矢量,矢量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叫标量,标量运算遵循代数运算法则。
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故力是矢量。
4.实验归纳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要通过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研究,数据分析,归纳总结,形成结论。
【例题1】大小不变的F1、F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为F,则有:A.合力F一定大于任一个分力B.合力的大小既可等于F1,也可等于F2C.合力有可能小于任一个分力D.合力F的大小随F1、F2间夹角增大而减小。
解析:正确答案是BCD我们可以取一些特殊的数值来分析F1、F2的合力变化范围是|F1-F2|≤F≤F1+F2若取F1=2N,F2=3N则1N≤F≤5N。
当F1与F2夹角为180°时,合力小于分力。
应排除A同时知C 正确。
B对,由合力的变化范围可知正确。
D对,当F1和F2夹角为0°时,合力,当F1,F2夹角为180°时,合力最小,随着F1、F2夹角增大合力F反而减小。
说明:对于一些定性分析的选择题,有时可采用取一些特殊数值的方法来分析,这样可使分析简单、方便。
【例题2】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
力F1=45N,方向水平向右。
力F2=60N,方向竖直向上,用作图法求解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解:选择某一标度,利用0.5cm的长度表示15N的力,作出力的平行四边形,用刻度尺量出对角线的长度L,利用F=15N×即可求出。
〖巩固训练〗(1)两个力互成30°角,大小分别为90N和12020用作图法求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两个共点力的大小都是60N,两力间的夹角为12020求这两个力的合力?解法一、图示法。
解法二、利用平行四边形法作出力的图示,然后利用几何知识求解。
学生讨论会得到: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这个合力跟第三个力的合力,直到把所有的力都合成进去,就得到其合力。
因为每一次合成都遵从每两力与其合力产生共同效果的思想,所以可以这样合成。
(3)两个共点力,当它们同方向时其合力大小为7N,当它们反方向时其合力的大小为1N,问当它们互相垂直时其合力的大小是多少牛?提示:假设F1大于F2,由题意可知:F1+F2=7,F1-F2=1解得:F1=4N,F2=3N然后:方法一、图示法。
方法二、先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作出力的图示,再利用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得合力F=5N(4)请同学完成P13的思考与讨论。
〖提问〗:如果两个分力F1、F2,他们的夹角不定,求其合力的范围。
(用作图法)同学们用作图法得到:Fmax=F1+F2(两力夹角为0°)Fmin=F1-F2(两力夹角为180°,F合于大的方向一致)夹角在0°——180°之间,后介于Fmin与Fmax之间。
课后小结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要求会用作图法求两共点力的合力。
这节课主要掌握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作图法求两共点力的合力,并且用作图法得出两力夹角不定的情况下,F合取值范围,我们下课后要多动手练习,掌握这种方法。
教案【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合力与分力、合成等概念,体会等效思想,建立替代意识;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及探究的方法,了解矢量合成的普遍意义;3.能利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解决有关问题,分析日常问题;方法与过程1.参与实验探究力的合成法则的过程,体会实验归纳的方法;2.参与实践,培养动手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2.培养认真、仔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求解合力的方法;教学难点:从实验中归纳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以“一指断钢丝”实验引入课题(学生参与)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看书明确:什么是合力?什么是分力?引导学生回答合力和分力。
(展示PPT、板书:合力和分力)关键词是什么?启发学生用生活的实例说明。
学生举生活中的实例说明等效可替代。
(展示PPT、板书:等效替代)教师根据学生所举实例,点明等效、合力与分力。
展示提水的例子。
教师可再举正反两例进一步强化并总结力的合成概念。
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比如刚才的水桶,我总能找到一个力能够等效替代它们,这个力就是合力。
这个寻找合力的过程我们称为力的合成。
(展示PPT、板书:力的合成)寻求求合力的方法:通过实验验证不共线的两力合成不符合代数运算关系(板书:二、寻求求合力的方法)教师演示实验。
利用我们桌子的器材来设计方案寻找力的合成关系:问题:1、选择谁为研究对象?2、怎样保证两次作用的效果相同?3、怎样记录和描述每个力?学生讨论。
教师提问。
教师总结:总的说来:先表示出三个力,再来找它们关系。
关于表示力,把大家刚才说的,梳理一下形成步骤:教师边讲解边动画演示:1、固定橡皮筋一端,两次作用需将结点拉到同一位置以确保两次拉橡皮筋效果相同。
2、一位同学两力互成角度拉橡皮筋,另一位同学记录结点位置、力的大小和方向。
大小由弹簧秤读出,方向通过在线的下方取较远的两点,由两点画线来确定力的方向。
3、用一个力拉达同一点,记录力的大小和方向。
4、用同一标度,作三力的图示。
教师引导学生搞好协作,分组实验:下面请同座位为一组,搞好协作,一位同学操作弹簧秤,另一位同学记录数据、作图,先表示出力来,再一同来找其关系。
看哪组协作得,做得最快、做得!做好得请举手!教师巡视指导。
问题:两分力大小、方向和合力大小、方向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1、启发学生先从数据分析,结论不易找出其定量关系2、启发学生再从图形上分析既然有向线段表示力,那我们能否从图形上找其关系?教师做好预设。
教师再启发:现在我们的问题转移到求解这三个表示力的线段的方位和大小关系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