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与珠三角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结构类型的差异分析

合集下载

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生态体系重构

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生态体系重构

23从生产运营、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产业生态低端的模式向系统集成,再向系统规则设计的横向转型和纵向升级,从而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值得探求。

当然,这些也伴随着企业、园区全要素过程管理、系统高效运作与持续改善、协同竞争优势与知识网络驱动的园区平台组织范式,进而激发企业实施自主创新的动力。

因此,从颠覆性创新与数字经济平台的视角,研究粤港澳大【基金项目】广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面上项目)“基于颠覆性创新价值网的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竞争力研究”(2019A101002112);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人文社科)“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战略研究”(2018WTSCX156)。

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生态体系重构◎ 刘 璟《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作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战略之一。

自国外学者克莱顿·克里斯滕森(Christensen)提出“颠覆性创新”的范式后,这一创新模式在解决特别是后发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发展问题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此外,数字经济规模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而数字经济平台战略中如何实现摘 要:作为国家战略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成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其意义重大。

遵循“核心概念内涵界定—现实困境分析—路径分析—选择与策略”的总体思路,基于大湾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分析,构建“颠覆性创新价值网—数字经济平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分析范式,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如何重构产业创新生态,促进颠覆性创新价值网的建立。

研究表明:颠覆性创新价值网构建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数字经济平台战略是路径选择;以机制体制改革和政策、标准供给为动力,构建大湾区颠覆性创新生态价值体系,并以数字经济发展促大湾区价值网建设,可实现大湾区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颠覆性创新价值网 数字经济 产业创新生态 粤港澳大湾区【中图分类号】F127 doi:10.3969/j.issn.1674-7178.2021.01.002湾区产业创新生态体系重构的内在机理与路径选择,破解经济、产业、企业转型与升级进程中的难点问题显得尤为迫切且具有代表性,这可为全国范围内的经济高质量增长提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高二地理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珠三角

高二地理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珠三角

三、珠江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措施 • 1、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 2、优化产业结构 • 3、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
1、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 措施:提出“青山蓝天碧水工程”;采取 各种措施治理环境污染.保护水土资源; 通过建设公园、森林、绿地等.扩大城市 绿化面积,优化人居环境。
2、优化产业结构
7、影响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转出地 转入地 有利:
有利: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减少资源消耗; 缓解环境污染;
不利: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缓解就业压力;
不利:
失业人口增加
增加资源消耗; 加剧环境污染
社会发展概况
• 1、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进程 • 改革开放以前:
– 城市化水平低、城市规模小、城市密度低。
“后厂”指珠江三角洲地区
一种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 以出口外销为经营方向的经济
珠三角两次产业转移
• 第一次:20世纪70—80年代:香港、台 湾——珠三角 • 转移类型:传统制造业(劳动密集型) • 对珠三角的影响:使珠三角经济得到快速 发展,产业结构有所调整,加重了环境污 染
珠三角两次产业转移
四种工业化发展模式
A、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B、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建立——工业化——城 市化 C、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D、资源开发——国有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前和现在的景观对比
问题? 城镇化: 非农业人口的增长和城镇数量及规模的扩张。 主要原因: 外向型经济日益繁荣,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
一、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条件
自然因素: 地形平坦,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 河网密布,;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人文因素: 交通便利 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珠三角港澳化及湾区中心化_关于大珠三角地区发展的几点思考

珠三角港澳化及湾区中心化_关于大珠三角地区发展的几点思考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9)09-0002-03珠三角港澳化及湾区中心化———关于大珠三角地区发展的几点思考胡兆量 〔摘 要〕 包括香港和澳门在内的大珠三角地区正迅速迈向世界级的城市群。

在大珠三角城市群发展过程中,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珠三角产业调整出现港澳化趋势;二是珠江口沿岸湾区成为整个城市群的核心,出现中心化趋势。

为此,要及时统一认识,加强粤港澳三方协调,共同促进大珠三角城市群成长,加速湾区建设。

〔关键词〕 大珠三角城市群;湾区;跨界邻接地区;N y l o n k o n g (纽伦港)〔中图分类号〕 F 127.56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胡兆量(1933—),男,浙江镇海人,北京大学地理科学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商业地理学会理事长。

〔收稿日期〕 2009-05-12〔修回日期〕 2009-05-22 香港和澳门回归后,出现两个区域性概念,一是包括香港和澳门的大珠江三角洲与不包括港澳的珠江三角洲,前者简称大珠三角,后者简称珠三角;二是大珠三角城市群。

当前,需要探讨的是大珠三角发展中的两个重要趋势: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珠三角港澳化;空间布局方面珠江口沿岸湾区中心化。

一 珠三角港澳化是产业调整的必然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优势互补,超常发展。

大珠三角经济紧密联系,互相依靠,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城市群之一。

珠三角港澳化是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

具体内容是“退二进三”,高端服务业迅速增长,制造业本身趋向高技术含量化。

用港澳化描述有两个出发点。

首先,香港澳门在30年前经历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外迁的过程会在珠三角地区再现。

同时,珠三角地区的不少功能是港澳产业的延伸,是充分发挥港澳功能的必然产物。

珠三角港澳化反映了世界级大城市群发展的共同规律,是世界级大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共同走过的道路。

世界级大城市群的主要功能是领导和影响世界的金融中心、管理中心、流通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发布时间:2021-10-28T05:51:49.584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16期(上)作者:罗鹏[导读] 粤港澳大湾区位于珠江三角洲,包括澳门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珠三角九市。

罗鹏大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一、大湾区简介粤港澳大湾区位于珠江三角洲,包括澳门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珠三角九市。

湾区经济规模大,人口接近1亿,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

珠江三角洲是中国内地推行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是最重要的经济带之一。

在人才、资本、产业等方面要素的密度高于其他大多数地区。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按照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还要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努力发展成为除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之外的世界第四大湾区。

从经济结构来看,制造业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较快,其内部城市一直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区域。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之间,香港与内地东南沿海地区的贸易关系主要表现为“前店后厂”,20世纪90年代末时期,珠三角地区逐渐成为世界各地区的制造工厂,与此同时,香港的制造业也逐渐向内地转移,目前,香港服务业占当地GDP的88%左右,澳门的经济结构中博彩业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相比于2000年,2018年博彩业占澳门GDP的比重增加了17%。

随着价值链的升级,高新技术企业在湾区内的数量与日俱增。

同时,香港在内地的外国直接投资和进口贸易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交通运输领域,区内以高铁、城际铁路、高等级公路为主的快速交通网络发展迅速,港珠澳大桥也已经投入使用。

运输工具的升级使得湾区内部交流更为高效。

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大湾区建设对我国内地与港澳贸易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湾区的内部差异与内部竞争以及湾区内东西岸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制约着湾区的发展。

珠江三角洲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剖析

珠江三角洲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剖析

珠江三角洲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 子和日用消费品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 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发展有哪些特点?
1.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 主要包括家用电器、电子、纺织、服装、食品和玩 具等轻工业。到20世纪末,珠江三角洲已成为全球著 名的家用电器、服装、玩具等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2.20世纪90年代 以来,逐渐进行产业调整,重点 发展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 目前,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石油化工、医药、汽车等 已成为本区的支柱产业
珠江三角洲位于亚热带,属亚热带季风 气候,温暖湿润,对农作物生长有利。 2.从图中分析珠江三角洲的海陆位置。想一 想这种海陆位置对珠三角交通有何影响?
(图片点击可放大)
珠江三角洲位于珠江入海口,面临南海,具有海陆交通便利的优势。 3.分析珠江三角洲的相对位置,观察本地区与香港、澳门特区及东 南亚的位置关系,思考为什么称珠三角为中国的南大门? 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毗邻香港、澳门,与东南亚隔海相 望,是中国通往东南亚乃至大洋洲、南北美洲的大门,因此被称为 中国的南大门。
因为该平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优越,土壤肥沃,水 源充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水稻种植面积居全国之首,此 外,这里的棉花、油菜、茶、柑橘和蚕丝等。再加上该平原众多 的河流和湖泊,为淡水养殖提供了条件,使其成为我国淡水渔业 最发达的地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用地为什么不断减少?应怎样解决?
因为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工矿企业的增多和城市面积 的扩大、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用地不断减少。为了实现 本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严格限制占用耕地,还 要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促使农 业生产向高产、高效、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 澳门

珠三角与港澳携手共建世界级大都市圈

珠三角与港澳携手共建世界级大都市圈

珠三角:与港澳携手共建世界级大都市圈作者:欧阳慧来源:《领导之友》2010年第02期2009年初,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赋予珠三角新的战略定位: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深化改革的先行区、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新定位为珠三角地区的改革发展创造了重大的战略机遇。

一、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前景珠三角与港澳因特殊的地理和人文关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功能齐全的大型经济区,珠三角未来的发展必然是与港澳融为一体。

包括港澳的大珠三角地区经济基础雄厚,交通发达,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最高,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是我国区域经济战略中率先发展和发挥重要引领作用的地区,在我国、亚洲乃至全球经济版图上占有重要位置。

2007年,大珠三角地区经济总量达38,500多亿元,在仅占我国0.45%的土地面积上,创造了占全国13.38%的经济总量,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地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是长三角的1.4倍和2.0倍,成为我国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

与其他地区相比较,大珠三角地区经济总量已超过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在亚洲仅次于日本、韩国和印度,大珠三角地区已初步成为了一个在世界具有重要影响的地区。

包括港澳在内的大珠三角地区已基本具备了世界级大都市圈的特征。

世界级大都市圈是城市集团的最高组织形式,它在内部集合众多城市,在外部链接全球网络,是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本集散和市场拓展的空间载体和管理中枢,也是全球、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基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分工的“功能的多中心”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多中心治理机制,是影响世界级大都市圈成长的主要因素。

作为“世界工厂”的珠三角地区,2007年经济总量在我国都市圈中居第一位,其核心的经济支配和控制功能集中在香港,其他的高端服务集中在广州、澳门和深圳等城市,而常规的制造业和服务功能散布在广东各个城镇,三地之间的协调发展机制也已初步建立,基本形成了世界级大都市圈的雏形。

大珠三角都市带城市体系结构分析

大珠三角都市带城市体系结构分析

大珠三角都市带城市体系结构分析[关键词] 都市带;核心城市;大珠三角[中图分类号] F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4)10-0017-03随着广东对外开放的不断加快和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在城市化发展上表现为香港、澳门与珠三角各城市在空间上和功能上逐渐融合,催生新的城市形态——大珠三角都市带。

本文拟对这一即将兴起的大都市带的结构体系进行分析。

一、大珠三角城市带核心城市的构成一般而言,大都市带是由若干个大都市区连成一体,“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存在密切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

[1]每个大都市区以一个大的中心城市作为核心,该核心城市与近邻其他城市形成具有紧密经济社会联系的融合体,在融合体中核心城市居于主导和中心地位。

有关珠三角城市带建设的构想大多建立在首位度分布和单核心城市基础上。

有学者主张以广州为中心建立城市带,也有的学者主张以香港为核心建立范围更大的城市带。

在改革开放最初一段时期,深圳尚未挑战广州首位度的情况下,香港是粤港经济区域的“核心区”,广州是区域的惟一“次核心区”;这些构想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

问题在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深圳、佛山、中山等城市的崛起,使“单核心”的构想得以成立的客观条件已发生重大变化。

大都市带概念最先提出者——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ean Gottmann,1957)认为,大都市带的标准一是人口要超过2500万人。

二是要有多个核心城市相互配合和支撑,如美国波士顿——华盛顿的东北部大都市带、美国芝加哥——匹兹堡的大湖大都市带、日本东京——神户的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伦敦——利物浦的英格兰大都市带、阿姆斯特丹——法国北部工业区的西北欧大都市带等均是多核心结构。

2002年末,珠三角人口为2364.88万人,加上港澳地区则超过3000万人。

香港、澳门与内地的经济和社会联系日益密切,特别是与近邻的深圳、珠海,在城市功能上日益融合,共同发挥着大珠三角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广州、佛山的经济实力也在迅速增长。

地理商务星球版新版八年级下 《珠江三角洲和香港、澳门》资料: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比较

地理商务星球版新版八年级下 《珠江三角洲和香港、澳门》资料: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比较

《珠江三角洲和香港、澳门》资料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比较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台州市。

土地面积为10.96万平方公里,人口8121万人(2002年)。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已被公认为世界六大城市带之一。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以及惠州市的市区和惠阳、惠东、博罗三县,肇庆市的市区和高要、四会两市,土地面积为4.17万平方公里,人口2365万人(2002年)。

【珠江三角洲经济与长江三角洲指标比较】(一)长江三角洲GDP规模高于珠江三角洲,但人均GDP低于珠江三角洲;两地GDP 约占全国的28%。

2002年两地GDP总量29402.1亿元,其中长江三角洲为19983.3亿元,珠江三角洲为9418.8亿元。

长江三角洲GDP总量是珠江三角洲的2.1倍。

2002年珠江三角洲人均GDP34295元,比长江三角洲(24607元)高39.4%。

(二)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均保持较快增长,大大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

2000年至2002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的GDP增长速度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除扬州和肇庆市区外),均高于全国7.8%的平均水平,显示出两个三角洲经济发展快速。

(三)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三次产业基本同构,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发展。

从1978年到2002年,这两个地区的产业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大幅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大幅上升,第二产业基本持平。

珠江三角洲第一产业下降幅度最大,从22.4%下降到4.9%,下降了17.5个百分点。

长江三角洲第三产业上升幅度最大,从18.4%上升到41.9%,上升了23.5个百分点。

2002年长江三角洲三次产业的分布为6:52:42,珠江三角洲三次产业的分布为5:50:45。

港珠澳大桥建设、区位优势演变与珠三角西岸经济发展研究

港珠澳大桥建设、区位优势演变与珠三角西岸经济发展研究

港珠澳大桥建设、区位优势演变与珠三角西岸经济发展研究港珠澳大桥建设、区位优势演变与珠三角西岸经济发展研究【摘要】港珠澳大桥建设使得珠三角西岸通向海外市场的运输成本大幅降低,区位优势明显增强。

在新经济地理学区位优势框架下,本文深入分析了珠三角西岸基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区位优势的演变机理,勾勒了珠三角西岸基于区位优势变迁的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

【关键词】港珠澳大桥区位优势运输成本经济发展一、区位优势分析框架1、不完全竞争(imperfect competition)和收益递增(increasing returns)在完全竞争理论中,规模收益递增得不到解释。

因为如果存在规模收益递增,则与完全竞争相冲突。

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最先打破了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指出“市场形态的变化允许企业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属性”;迪克希特―斯蒂格利茨深化了这一研究,指出“作为一种市场形态的垄断竞争,决定于消费者的偏好及企业对有限生产资源的需求,这就使得企业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特征”;克鲁格曼的《收益递增和经济地理》一文最终将不完全竞争与收益递增统一起来,一举奠定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新经济地理学将空间维度纳入了分析框架。

代表人物克鲁格曼指出,“收益递增本质上是一个区域和地方现象”,而且“支持收益递增的市场、技术和其他外部性因素不是国际的,甚至不是国家的,而是缘于区域和地方经济的聚集”。

“收益递增实践重要性的最好证据是总体经济活动和特定产业在空间上有强烈的集聚趋势”。

因此,“要了解贸易就要了解收益递增,要了解收益递增就要研究区域经济集中和专业化”。

2、规模经济(scale economy)与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y)规模经济是产业集聚的必要条件。

没有规模经济,人们可以在每一个地方生产每一种产品,而不需要支付额外成本。

规模经济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由于“规模经济说明了厂商根据其赋存条件和技术熟练程度进行有效生产的问题”,所以,“内部规模经济解释了企业之间的劳动分工,而外部规模经济解释了区域和产业之间的劳动分工”。

高中地理 必修三 第四单元 第三节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高中地理 必修三 第四单元 第三节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 A )。 ①产业转移日渐加强 ②重复建设突出 ③生态环境形式严峻 ④人地矛盾加剧 ⑤劳动力素质低 A.②③④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⑤
2.应对的措施 (1)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提出了“青山蓝天碧水工程”, 治理环境污染,保护水土资源,扩大城市绿化面积,优化平高

三、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
读“长江三角洲地区示意图(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示意 图(乙)”,完成下列各题。
(1)填写图中字母代表的城市名称: A 杭州 ,B 上海 ,C 广州 ,D
珠海
,E 深圳 。
(2)分析甲、乙两个经济区发展经济的共同区位优势。 两地同处于河流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海陆交通便利; 热量充足、降水丰富、地形平坦,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劳 动力资源丰富。
读“长江三角洲地区示意图(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示意 图(乙)”,完成下列各题。
(7)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两地区能源紧张的状况? 积极发展核电,建设了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实施了西气东 输、西电东送工程 (8)甲、乙两地城市化水平较高,是我国重要的两大城市群。珠 江三角洲城市群以 广州 和 两个特大城市为龙头; 深圳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 上海 、 南京 、 杭州 三个城市为核心。
1.发展中的问题 (1)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环境污染有 加重 的趋势,环境质 量日益 。一些河流成了“废水池”和“垃圾池”,部 下降 分城市出现缺水现象。
1.珠江三角洲水资源较为丰富,但部分城市仍出现缺水 现象,原因是( A、D )。 A.生产、生活用水多 B.气候变干旱 C.河流径流减小 D.水污染严重
读“长江三角洲地区示意图(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示意 图(乙)”,完成下列各题。

文献述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结构

文献述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结构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sed do eiusmod tempor incididunt ut labore et dolore magna aliqua.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sed do eiusmod tempor incididunt ut labore et dolore magna aliqua.
由上表: 湾区城市群城市数量、大城市个数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首先,城市数量急剧变化,行政区划调整幅度较大; 其次,各城市规模结构也发生了巨变,城市规模等级不断提高。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经济呈现出明显的东重西轻的特点。 以广州作为中心点,湾区东部城市有香港、深圳、东莞、惠州; 湾区西部城市珠海、江门、中山、佛山、肇庆、澳门等; 主要表现在GDP总额和GDP总和的增速上。 1979年东部GDP总额达227.7亿美元,西部仅为28.74亿美元; 2015年东部GDP总和达7358.1亿美元பைடு நூலகம்增长27.6倍, 西部GDP总和达3107.1亿美元,仅为东部城市一半。

城市群的空间结构 反 映区域资源、要素和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中的 分布组合关系,城市空间结构分析集中于城市人口和经济规模方面 。
2.城市群的空间结构

单中心城市群是以一个特大城市为核心,周边分布了若干大小接近 的中等城市,这些城市又与若干小城市组成紧密联系的空间组织。 城市间主要是垂直等级联系,主次分明,核心城市突出,居于主导 地位。
2017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 从单中心到多中心
01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 空间结构变迁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4单元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学案鲁教版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4单元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学案鲁教版

第三节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学习目标:1.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区位优势。

2.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发展变化,理解工业化、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重点)3.理解珠江三角洲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重难点)一、经济发展快1.优势条件2(1)改革开放以来,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富生机活力的地区之一。

(2)是我国最重要的轻工业基地、外贸出口基地和极为重要的经济区。

3.产业结构(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2)工业体系:以轻工业为主,重化工业较为发达。

(3)经济特征:以外贸为导向,发展外向型经济,与国际市场接轨。

[特别提醒]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有:矿产资源与能源缺乏;位于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经济腹地较小,辐射的国内市场范围较小。

二、城市化水平高1.城市化进程(1)改革开放前:缺乏大、中型城市,城市密度很低。

(2)改革开放以后: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的城市群。

2.城市化动力:工业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特别提醒] 工业化激发农村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从而推动城市化的发展。

三、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1.存在的问题2(1)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2)优化产业结构⎩⎪⎨⎪⎧ 加强第一产业调整第二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3)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 防止建成区盲目膨胀城镇规模要适度城镇应合理布局1.珠江三角洲的工业以轻工业为主。

( )2.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化不大。

( )3.国家政策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 )4.珠江三角洲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民工潮”和“民工荒”的本质是一样的。

( )5.为解决工业化与城市化后劲不足的问题,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

专题31 港澳珠长三角-2023年中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专题31 港澳珠长三角-2023年中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1 地理概况
考点2 澳门特别行政区
1.说一说,澳门陆地面积的变化趋势。 陆地面积在不断扩大 2.推测澳门陆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填海造陆和珠江口西侧泥沙大量淤积
2 海上花园
考点2 澳门特别行政区
气候类型
月份
1
2
3
4
5
6
7
澳门气温年/℃平均气温14.约8 20C15°.2,气候18.宜2 人,22环.1 境幽25雅.5 ,终2年7.7绿树2繁8.6花
2 自然地理特征
考点3 珠江三角洲
1.据图说出珠三角的气候类型。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2.据图概括珠三角的气候特征。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和少雨
2 自然地理特征
考点3 珠江三角洲
商品粮基地: 历来以产粮为主,粮 食商品率较高,能稳定 地提供大量余粮的农业 生产地区。
2 自然地理特征
考点3 珠江三角洲
香港 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前 店
丰富的资源、廉价的劳动力、 庞大的
内地
后厂
消费市场
1.香港地处 南海 之滨,珠江口的 东侧 ,北与广东省深圳市 相连,由 九龙 、 香港岛 和 新界 三部分组成。
2.香港地形以 低山丘陵 为主,平原狭窄。 3.香港地狭人稠,解决措施:上天— 建设高层建筑;下海— 填海造地 。 4.香港属于 亚热带季风 气候,气候特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 5.香港虽然降水很多,但是严重缺水,原因:人口稠密,需水量大 (主要原
5 发达的交通运输
考点1 香港特别行政区
香港主城区
境内和对外有高速公 路、铁路、跨海大桥和 海底隧道,有京九、广 深铁路和高速公路与内 地相连,陆上交通非常 便捷。

粤港澳大湾区与长三角发展潜力比较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与长三角发展潜力比较研究
图 3 “十三五”以来粤港澳大湾区 9 市和长三角地区中心区 27 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二)从人口发展看,粤港澳大湾区人口吸引力更大,同时 城市化水平领先。
从人口总量看,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第一大人口聚集区。2019 年,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常住人口 2.27 亿人,粤港澳大湾区为 0.73 亿人,长三角地区人口总量是粤港澳大湾区的 3.1 倍。从 人口增速看,2016-2019 年粤港澳大湾区常住人口共增加 572.62 万人,年均增长 2.4%;长三角地区增加 639.87 万,年均增长 0.7%, 粤港澳大湾区人口增长快于长三角地区。目前两大城市群人口聚
长三角地区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2015 年(元) 128049 107481 264265 445436
2019 年(元) 161009 136335 336109 542618
集均落后于经济聚集。2019 年,两大区域合计的地区生产总值 占全国的份额高出常住人口份额 13.4 个百分点,其中长三角地 区高出 7.2 个百分点,粤港澳大湾区地区高出 6.2 个百分点。根 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经济在聚集中走向均衡,即通过人口流动, 达到人均资源拥有量的相对平衡,进而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 平衡。根据这一发展规律,国内人口继续向东南沿海聚集的趋势 短期不会逆转,直到人口与经济二者份额基本匹配,从而达到区 域经济均衡发展。
国 1.2 个百分点,分别低于上海、江苏、浙江、安徽 1.6 个、1.7 个、1.1 个和 2.2 个百分点。考虑到港澳因素(香港、澳门年均 增长 1.2%和 1.5%),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年均增速差距与长三角 地区进一步拉大。
表 2 粤港澳大湾区与长三角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表
粤港澳大湾区 珠三角九市 香港 澳门

粤港澳、长三角及京津冀高质量发展比较研究

粤港澳、长三角及京津冀高质量发展比较研究

粤港澳、长三角及京津冀高质量发展比较研究作者:黄顺春邓文德来源:《技术与创新管理》2021年第01期摘要:基于新發展理念和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4个出发点——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应对长期以来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挑战、突破制造业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的制约以及富起来转向强起来征程上我国竞争力的提升,从绿色生态、社会人文、企业发展、经济效率、开放创新和民生共享等6个维度选取46个指标构建我国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变异系数——主成分分析评价模型,统一测度全国286个地级市域2017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从全国的视角微观深入比较粤港澳、长三角和京津冀经济高质量发展差异及空间布局。

研究发现:粤港澳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京津冀最低,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绿色生态高质量是三大区域的共同短板;粤港澳由于深圳“一超”地位造成了区域内极大的发展差异;粤港澳和长三角基本形成“一超多强”辐射,形成带动明显、优势互补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布局。

关键词:粤港澳;长三角;新发展理念;京津冀;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F 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21)01-0075-10A Comparative Study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Guangdong-Hong Kong-Macao,Yangtze River Delta and Beijing-Tianjin-HebeiHUANG Shunchun,DENG Wende(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Ganzhou 341000,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the four starting points for China’s economy to turn to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dapting to changes in major social contradictions,dealing with the long-term challenge of the de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breaking through the constraints of key technologies and components in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and improving China’s competitiveness on the journey of becoming rich to becoming strong,this paper selected 46 indicators from six dimensions of green ecology,social humanities,enterprise development,economic efficiency,open innovation and people’s livelihood sharing to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municipal economy.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evaluation model is used to measure the 2017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ex of 286 prefecture level cities in China.The difference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mong Guangdong-Hong Kong-Macao,the Yangtze River Delta,Beijing-Tianjin-Hebei are compared from a national perspective.The results show that:Guangdong-Hong Kong-Macao have the highest level of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Beijing-Tianjin-Hebei have the lowest level,which is low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level;high-quality green ecology is the common short board of the three regions.Guangdong-Hong Kong-Macao have great development differences in the region due to the “one super” status in Shenzhen.Gua ngdong-Hong Kong-Macao and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basically form a “one super and many strong” radiation driven and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layout.Key words:Guangdong-Hong Kong-Macao;Yangtze river delta;Beijing-Tianjin-Hebei;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s;high-quality development;evaluation index system;evaluation model0 引言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加速演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韧性的特征与空间差异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韧性的特征与空间差异研究

一、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韧性特征
1、产业结构多元化
1、产业结构多元化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全球最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之一,其中珠三角地区以高 科技、制造业为主导产业,香港和澳门则以金融、旅游、服务业为主导产业。这 种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使得大湾区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经济韧性。
2、创新驱动发展
2、创新驱动发展
2、产业结构差异
2、产业结构差异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的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和服务 业高度发达,而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的农业和重工业仍占较大比重。这种产业 结构差异导致各地经济发展的侧重点和路径不同,进一步加剧了空间布局的不均 衡。
三、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韧性 的建议
1、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
针对大湾区产业结构多元化的特点,各地应积极推动产业升级与创新驱动发 展。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企业,提升大 湾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制造业和服务业的 附加值和竞争力。
3、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3、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丰富的国际化资源,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引进国 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大湾区的国际竞争力。要鼓励企业走出去,拓展海 外市场,提高大湾区的国际影响力。此外,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 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为大湾区的经济韧性提供有力支撑。
粤港澳大湾区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积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内拥有众 多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中心,形成了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体系。这种以创 新为驱动的发展模式,为大湾区的经济韧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3、高度国际化
3、高度国际化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营商环境,吸引了大量国际 投资和人才。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在此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使得大湾区成为国 际资本、技术、人才的聚集地。高度的国际化水平增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竞争力 和开放度,有助于提升其经济韧性。

粤港澳大湾区与国内主要城市群的比较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与国内主要城市群的比较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与国内主要城市群的比较研究摘要:城市群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形态,目前国务院已批复设立10个国家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最年轻的国家级城市群,是包括港澳在内的珠三角城市群融合发展的升级版,是从区域经济合作上升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

本文将通过重点对比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主要国家级跨省区城市群在功能定位与目标规划、经济实力与人口规模、交通网络布局、产业分布与发展特点等方面的情况,归纳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

关键字: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比较一、城市群概念的演进和基本内涵(一)城市群概念的演进无论是基本经济区,还是城镇化抑或是城市群、大都市带、都市圈等,都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部分,即地域经济、省域经济正在向城市群转变。

1935年,民国经济学家冀朝鼎先生在《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基本经济区”的概念,这可能是世界历史上所谓城市群的最早内涵,他指出,“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时期,有一些地区总是比其他地区受到更多的重视。

这种受到特殊重视的地区,是在牺牲其他地区利益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这种地区就是统治者想要建立和维护的所谓“基本经济区”。

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Gottman)发表了著名论文《北美大都市带》,提出了大都市带(Megalopolis)理念,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城市群”的内涵。

其认为,“在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会带动周边区域,而会同几个规模相近、地域相邻的城市,共同组成区域中心、呈组团式或块状分布的都市群,多个都市群又会形成一个‘大都市带’”。

因此,城市群被认为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区域空间形态的最高组织形式。

此后,城市群的内涵与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并被我国所逐渐接受和采纳。

(二)我国城市群的基本内涵我国城市群的兴起是区域经济与城市化发展的产物。

进入20世纪90年,一些在行政区划上临近和空间布局上密集的城市集合,逐步演化成一批初具规模的城市群和正在形成中的城市群雏形。

珠江三角洲与香港经济互补性探讨

珠江三角洲与香港经济互补性探讨

珠江三角洲与香港经济互补性探讨通过分析比较珠江三角洲和香港两地经济发展的特点、各自优势和劣势及两地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阐明珠江三角洲与香港在经济领域存在经济互补的原因、实现經济互补的可行性、加强两地经济互补的意义等相关问题。

并就如何通过加强两地经济互补提出建议,从而促进两地经济的更快速发展。

标签:珠江三角洲;香港;经济互补;发展1我国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特点珠江三角洲北起广州,呈扇形向东南和西南放射,目前珠江三角洲尚无统一界定的区域范围。

本文取较普遍使用的口径,即珠江三角洲经济圈是指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以及惠州市的市区和惠阳、惠东、博罗三县,肇庆市的市区和高要、四会两市等11市3县,区域面积41698平方公里。

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高速发展,珠江三角洲现在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其中,电子信息产业等高科技制造业发展迅猛。

珠江三角洲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位居全国第一位,初步形成了现代的IT企业群和家电企业群。

目前,珠江三角洲已经形成了三大具有一定特色的产业分工体系:(1)以珠江三角洲东岸的东莞、深圳、惠州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主的全国最大的电子通信制造业基地,被称为“广东电子信息产业走廊”。

其中,惠州不但是中国重要的彩电制造基地之一,拥有TCL王牌等在国内外市场颇有影响的彩电品牌,也是国际高级电工产品基地,拥有奇胜、国际电工两大品牌,占据国际电工市场份额的2/3,还是亚洲重要的电路板制造基地。

(2)以珠江三角洲西岸的珠海、中山为中心形成的以家庭耐用品、五金制品为主的产业带。

如中山市以“一镇一品”为特色,北部为小家电、小五金,中部为服装业和家具业,西北部为灯饰加工,南部以外向出口加工企业为主。

(3)以中部的广州、佛山、肇庆为中心形成的传统的电气机械、钢铁、纺织、建材产业带。

广州曾建设过标致汽车和乙烯工程,拥有广日电梯等多个品牌。

佛山照明、日丰建材管等都是省内乃至全国驰名的品牌。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