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区网格的人口空间化分布研究——以厦门岛为例

合集下载

厦门市流动人口分布研究

厦门市流动人口分布研究

厦门市流动人口分布研究【摘要】这篇文章主要研究了厦门市流动人口的分布情况。

通过对厦门市流动人口现状、流入原因、流出原因、聚集地点分布和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揭示了厦门市流动人口的特点和规律。

研究发现,厦门市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特定的聚集地点,主要流入原因包括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而流出原因则主要是工作机会和家庭原因。

在结论部分对厦门市流动人口的分布特点进行总结,并提出了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的建议。

该研究对于厦门市流动人口管理和城市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厦门市、流动人口、分布、研究、现状、流入原因、流出原因、聚集地点、就业情况、特点、管理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这种背景下,开展对厦门市流动人口分布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厦门市流动人口的现状和流入流出原因,可以更好地了解流动人口的特点和需求,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针对流动人口聚集地点分布和就业情况进行调查,有助于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

对厦门市流动人口分布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加强城市管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还可以为改善流动人口的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1.2 研究意义通过深入研究厦门市流动人口的现状和特点,可以更好地了解城市人口结构的特点和变化趋势,为城市未来的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流动人口对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的聚集地点和就业情况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稳定和发展。

通过研究流动人口的流入原因和流出原因,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流动人口的需求和动向,为城市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和政策支持。

对厦门市流动人口分布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发现现阶段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政策建议,为实现城市人口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厦门市流动人口分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对于完善城市人口管理体系,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厦门市流动人口现状分析厦门市是一个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城市,吸引了大量的流动人口。

人类聚居型态的演变与空间分布

人类聚居型态的演变与空间分布

人类聚居型态的演变与空间分布人类聚居型态的演变与空间分布是一个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话题。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演变,人类的居住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本文将从史前时代到现代社会,探讨人类聚居型态的演变与空间分布。

史前时代是人类聚居型态的起源阶段。

在这个时期,人类主要以狩猎采集为生,居住在洞穴或临时搭建的简易棚屋中。

这种聚居型态的空间分布主要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人类选择在靠近水源和狩猎场所的地方居住。

这种聚居型态的特点是分散且移动性强,人类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

随着农业的兴起,人类开始过渡到农耕社会。

这一时期,人类开始建立永久性的聚居点,如村落和城市。

这种聚居型态的演变与空间分布主要受到农田和交通网络的影响。

农田的分布决定了村落和城市的位置,而交通网络则连接了不同的聚居点。

此外,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权力的集中也对聚居型态的演变和空间分布产生了影响。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聚居型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工业化的兴起导致了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形成了大规模的城市聚居型态。

这种聚居型态的空间分布主要以工业区为核心,周边则是居住区和商业区。

城市的空间分布也受到交通网络和城市规划的影响,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对于城市的发展和空间利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聚居型态又迎来了新的变革。

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化的进程使得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工作和生活,这导致了人们对于居住地点的选择更加灵活多样化。

同时,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因此,人们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推动了新型的聚居型态的出现,如绿色城市和智能城市等。

总之,人类聚居型态的演变与空间分布是一个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话题。

从史前时代到现代社会,人类的居住方式经历了从分散到集中、从农耕到工业、从城市到数字化的演变过程。

这些演变受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影响,同时也对空间分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聚居型态将会继续演变,创造出更加适应人类生活和发展的新型聚居模式。

人口数据空间化研究综述_柏中强

人口数据空间化研究综述_柏中强

第32卷第11期2013年11月地理科学进展PROGRESS IN GEOGRAPHYV ol.32,No.11Nov.,2013收稿日期:2013-06;修订日期:2013-09.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2011FY110400);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课题项目(2012FY111800-05)。

作者简介:柏中强(1988-),男,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格网的区域人口时空模拟。

E-mail :baizq@ 通讯作者:王卷乐(1976-),男,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格网化资源环境综合科学调查研究。

E-mail :wangjl@1692-1702页1引言人口数据是表征人类活动最直接的指标之一,在生态环境保护、灾害风险评估与救援、商业决策、区域规划与开发等领域广泛运用。

人口统计数据通常以行政区为单元逐级统计和汇总而来,以严谨的统计学理论和方法作为支撑,具有权威、系统、规范的特点(胡云峰等,2011)。

但是当此类数据应用于空间分析或跨学科研究时,会出现如下问题:①人口统计数据所依赖的行政单元(省、市、县、乡镇等)与实际研究中的自然单元(流域、土壤类型单元、植被类型单元、样带等)边界不一致,从而造成地学研究中的“可变元问题”(Openshaw et al,1983;杨小唤等,2002);②以行政区平均密度来表征的人口空间分布信息不能在小尺度上体现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其精度也无法达到许多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的要求;③时间分辨率低,更新周期长,中国国家层面的人口普查一般是每10年进行一次,而其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更新周期更长;④不便于可视化和空间分析操作,不利于表现和挖掘人口的分布规律及其模拟和预测研究。

以现代对地观测技术和地理信息空间分析与模拟技术为支撑,“社会数据空间化”和“空间数据社会化”(Pixelizing the Social and Socializing thePixel)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Jacqueline et al,1998;蒋耒文,2002),人口数据空间化作为其典型代表和重要研究领域,对人口统计数据形成了有益补充。

基于多维视角的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分析——以福建省为例

基于多维视角的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分析——以福建省为例

术 。 [30][31] 核 密 度 计 算 公 式 如 下 :
F(x,y)=1
2
(nh

n
Σi=1
K(di
h)
(1)
其 中 ,F(x,y)是 点 (x,y)的 密 度 估 计 ,n 是 农
村 居 民 点 的 数 量 ,h 是 核 心 直 径 ,K 是 核 心 函 数
(即 土地面积),di 是 点 (x,y)与 第 i 个 农 村 居 民 点 之 间 的 距 离 。 [32][33]
段公式如下:
V (pi )=∩ ∩p|d ∩p,pi ∩<d ∩p,pj ∩∩(i, j =1,2,3,
…,n)
(3)
其 中 ,d 为 欧 氏 距 离 ,p 为 集 合 V (pi) 中 的 元 素,V(pi)是一个在特殊情况下具有 无 限边界 的凸
多边形,在任意一个凸多边形内,任意一点到该
凸 多 边 形 的 发 生 点 pi 的 距 离 都 小 于 该 点 到 其 他
的 要 求 [5]。 近 年 来 , 已 有 学 者 就 此 问 题 进 行 了 研
农 牧 交 错 区 [21]、 半 山 丘 陵 区 [22]、 环 渤 海 地 区 [23][24] 等
究,研究内容涉及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和影响因 特殊地形区域也有相关研究。 在此基础上,一些
素、时空演变格局和驱动机制、土地整治(包括类 学者还进行了基于“三生空间”协调度视角的农村
导型次之,工业主导型县域变异系数远高于其他产业主导型县域,农村居民点的聚集度也处于最高水平。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农村发展类型;福建省
[作者简介] 董敏,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硕士研究生;王武林(通讯作者),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

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厦门市为例

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厦门市为例

第44卷第6期2024年3月生态学报ACTAECOLOGICASINICAVol.44,No.6Mar.,2024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F1301300)收稿日期:2023⁃04⁃14;㊀㊀网络出版日期:2023⁃12⁃22∗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author.E⁃mail:lntang@iue.ac.cnDOI:10.20103/j.stxb.202304140767李倩瑜,唐立娜,邱全毅,李寿跳,徐烨.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以厦门市为例.生态学报,2024,44(6):2284⁃2294.LiQY,TangLN,QiuQY,LiST,XuY.Constructionofurban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basedonMSPAandMCRModel:acasestudyofXiamen.ActaEcologicaSinica,2024,44(6):2284⁃2294.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厦门市为例李倩瑜1,2,3,唐立娜1,∗,邱全毅1,李寿跳1,2,3,徐㊀烨1,21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厦门㊀361021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㊀1000493福建农林大学,福州㊀350002摘要: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加剧了生态系统的退化㊂如何扭转生态系统的退化,同时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系统服务需求,成为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可平衡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对于保障区域生态安全㊁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大意义㊂以厦门市为例,基于 生态源地识别 阻力面构建 生态廊道提取 的基本框架构建陆域生态安全格局㊂结合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和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识别生态源地,该方法兼顾了生态结构和功能,使得所识别的生态源地更具全面性㊂选取土地利用类型㊁高程和坡度构建生态综合阻力面,并用人类居住合成指数修正生态综合阻力面,以减少主观赋值的影响,识别各土地利用类型内部的差异,使生态阻力面的构建更加合理㊂在此基础上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利用重力模型量化潜在生态廊道的相对重要性,并根据重力模型结果划分重要性等级㊂研究结果表明,厦门市的生态安全格局由14个生态源地㊁21条生态廊道㊁15个生态节点及若干个踏脚石所组成㊂生态源地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西部和北部,以林地和草地为主,面积合计为558.64km2㊂生态廊道长约159.40km,其中,关键生态廊道9条,一般生态廊道12条㊂生态廊道呈现出东西方向联系较为密切,南北方向联系不足的特点㊂根据对区域生态安全的贡献度,将生态安全格局划分为3个管控区进行分级管控㊂将研究结果与厦门市当前的实施计划进行对比分析,虽然结果有所差别,但总体上相对一致,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两者所采用的研究数据及方法不同㊂因此,研究认为将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和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㊁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结合,可为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㊂关键词:生态安全格局;生态源地;生态阻力面;生态廊道Constructionofurban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basedonMSPAandMCRModel:acasestudyofXiamenLIQianyu1,2,3,TANGLina1,∗,QIUQuanyi1,LIShoutiao1,2,3,XUYe1,21KeyLaboratoryofUrbanEnvironmentandHealth,InstituteofUrbanEnvironment,ChineseAcademyofSciences,Xiamen361021,China2University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49,China3Fujian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y,Fuzhou350002,ChinaAbstract:Therapiddevelopmentofurbanizationaggravatesthedegradationofecosystem.Howtoreversethedegradationofecosystemandmeettheincreasingdemandforecosystemserviceshasbecomeahotresearchtopic.Tosomeextent,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canbalancetherelationshipbetweenurbandevelopmentandeco⁃environmentalprotection,whichisofgreatsignificanceforensuringregionalecologicalsecurityandpromotingecosystemfunction.Inthisstudy,weusedXiamenasanexample,andtheframeworkof ecologicalsourceidentification⁃constructionofecologicalresistancesurface⁃extractionofecologicalcorridors wasadoptedtoconstructthe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oflandarea.Theassessmentoftheecosystemservicesimportanceandmorphologicalspatialpatternanalysiswerecombinedtoidentifytheecologicalsource.Thismethodtookbothecologicalstructuresandfunctionsintoaccount,makingtheidentifiedecologicalsourcemorecomprehensive.Theecologicalcomprehensiveresistancesurfacewasconstructedbylandusetype,elevationandslope,andcorrectedbyhumansettlementindextoreducetheinfluenceofsubjectiveassignments,identifythedifferenceswithineachlandusetype,andmake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resistancesurfacemorereasonable.Onthisbasis,theminimumcumulativeresistancemodelwasusedtoextractecologicalcorridors,andthegravitymodelwasusedtoquantifytherelativeimportanceofpotentialecologicalcorridors,andthentoclassifytheimportanceofecologicalcorridors.TheresultsshowedthattheecologicalsafetypatternofXiamencityconsistedof14ecologicalsources,21ecologicalcorridors,15ecologicalnodes,andseveralsteppingstones.Thedistributionofecologicalsourcesmainlyconcentratedinthewestandnorthofthestudyarea,dominatedbywoodlandandgrassland,andthetotalareawas558.64km2.Thelengthoftheecologicalcorridorwereabout159.40km,ofwhich9werekeyecologicalcorridorsand12weregeneralecologicalcorridors,whichhadthecharacteristicsofcloseconnectionbetweeneastandwestandinsufficientconnectioninnorth⁃southdirection.Accordingtothecontributiontotheregionalecologicalsecurity,the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wasdividedintothreecontrolzonesforhierarchicalcontrol.ComparingthefindingswiththecurrentimplementationplanofXiamen,althoughtheresultsweredifferent,theywererelativelyconsistentoverall,andthemainreasonforthedifferencewasthedifferentresearchdataandmethodsusedinthetwostudies.Therefore,thisstudyconcludedthatthecombinationofecosystemserviceimportanceassessmentwithmorphologicalspatialpatternanalysis,minimumcumulativeresistancemodel,andgravitymodelcouldprovideascientificbasisfor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KeyWords: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ecologicalsources;ecologicalresistancesurface;ecologicalcorridor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高强度的人类活动以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使得生态系统日益遭受损坏,生态系统退化越来越呈现出大面积㊁成片蔓延的特点[1],既造成了生态系统质量下降㊁水土流失等一系列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威胁了生态安全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2]㊂生态安全格局是以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区域,针对区域内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识别并保护潜在的生态关键要素,实现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控制和持续改善[3],被视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4 5]㊂当前,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已成为研究热点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方法具有多元化,最为常见的是由俞孔坚提出的 生态源地识别 阻力面构建 廊道提取 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式㊂然而,在生态源地识别和阻力面构建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㊂具体表现为:(1)现有研究在生态源地的选取中侧重考虑生境斑块的内在功能属性,对斑块在景观中的空间结构较少关注,忽视了其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联系[6],个别研究则直接将自然保护区等特定的生态功能区视为生态源地,该方法带有一定的政策性和主观性,缺乏定量分析㊂(2)构建生态阻力面选取的阻力因子大多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且同一土地利用类型无差别的赋值方式疏忽了其内部自然属性的差异,也无法体现同一土地利用类型下人类活动有差别的干扰[4]㊂生态源地提取㊁生态阻力面构建作为生态廊道构建的两个重要前提,影响了生态廊道的数量和走向,进而影响了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㊂因此,本研究拟针对上述两个问题,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生态源地识别和生态阻力面构建,从而使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更具有合理性㊂厦门市作为经济特区,历经多年高强度的开发建设,围海造地与城市新区发展㊁旧区改造并行,建成区由岛内向岛外逐渐蔓延扩张,导致大量耕地㊁林地㊁湿地㊁滩涂等生态空间转变为城市用地㊂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发展影响叠加,部分区域生态功能退化,生态安全受到威胁㊂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厦门市已开展了生态修复项目㊂本研究拟优化和完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法,为厦门市的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㊂5822㊀6期㊀㊀㊀李倩瑜㊀等: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㊀6822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4卷㊀1㊀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1.1㊀研究区概况㊀㊀厦门市(24.23ʎ 24.25ʎN㊁117.53ʎ 118.26ʎE)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由思明㊁湖里㊁集美㊁海沧㊁同安和翔安6个行政区组成,陆地总面积1700.61km2(图1)㊂北邻泉州,南接漳州,东临台湾海峡,是闽南 金三角 的中心, 一带一路 的海陆交通枢纽㊂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1ħ左右,年均降雨量为1200mm左右,常年气候温暖,雨热同期,雨量充沛㊂地势西北高㊁东南低,以滨海平原㊁山地和丘陵为主㊂图1㊀厦门市区位图Fig.1㊀LocationoftheXiamen1.2㊀数据来源本研究使用的数据包括植被净初级生产力㊁数字高程模型㊁月平均气温㊁月平均降水量㊁土壤质地㊁土地利用数据㊁夜间灯光数据以及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来源详见表1㊂为减小数据误差,保障空间参考的一致性,将坐标统一为GCS_WGS_1984,并将栅格数据重采样为30m的分辨率㊂表1㊀数据来源Table1㊀Datasource数据类型Datatypes数据来源DataaccuracyDatasources数据精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2001 2020年500m数字高程模型DEM地理空间数据云30m月平均气温Monthlymeantemperature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2001 2020年1km月平均降水Monthlymeanprecipitation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2001 2020年1km土壤质地Soiltexture世界土壤数据库(HWSD)的中国土壤数据集(v1.1)1km土地利用LanduseGlobeLand3030m夜间灯光Nightlight科罗拉多矿业大学https://eogdata.mines.edu/products/vnl/2020年500m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地理空间数据云2020年30m㊀㊀NPP: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primaryproductivity;DEM: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elevationmodel;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differencevegetationindex2㊀研究方法2.1㊀生态源地识别作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第一环节,生态源地能否准确识别至关重要,直接影响了生态廊道构建和生态修复空间识别的结果[7]㊂本研究拟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识别生态源地,提高生态源地识别的准确性㊂2.1.1㊀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中所获得的效益,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8]㊂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反映了生态环境的状况,根据研究区特点,选择水源涵养㊁水土保持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这3个生态系统服务作为厦门市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的评价指标,并根据‘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2015)提供的NPP定量指标法进行评价㊂为避免主观赋值导致研究结果有所偏倚,默认3种服务同等重要,即权重一致[9]㊂运用分位数法(Quantiles)进行分级再等权叠加,得到研究区域的生态系统综合服务能力指数,并将其划分为5个等级㊂2.1.2㊀MSPA分析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SpatialPatternAnalysis,MSPA)是2007年由Vogt等提出的一种基于数学形态学原理对二值化的栅格图像进行分类的方法[10 11]㊂该方法简单高效,可快速地识别景观类型,且不受研究尺度的限制㊂本研究选取受人类干扰较大的耕地㊁建设用地作为背景,选取林地㊁草地㊁灌木地㊁湿地㊁水体等自然生态要素作为前景㊂基于GuidosToolbox软件,采用默认的八领域分析法进行计算,得到厦门市的7类景观类型,即核心区(core)㊁孤岛(islet)㊁边缘区(edge)㊁孔隙(perforation)㊁桥接区(bridge)㊁环道区(loop)以及支线(branch),进而提取生境斑块最大的核心区作为潜在的生态源地[6]㊂2.1.3㊀生态源地提取将生态系统服务中度及以上重要性区域与潜在的生态源地进行叠加分析,提取面积大于1km2的重叠的核心区斑块作为生态源地㊂进而基于Conefor和ConeforInputsforArcGIS10.x插件对其进行景观连通性计算㊂根据输出结果,斑块重要性指数(thedeltavaluesforprobabilityofconnectivity,dPC)的值越大,说明该斑块对维持较高的景观连通性发挥的作用越大㊂2.2㊀生态阻力面构建物种在生态源地之间的迁移和扩散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土地覆被状态和人类活动的阻扰[12]㊂作为生态廊道能否准确识别的关键,构建生态阻力面模拟生态要素流动和传递的难易程度,对于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至关重要㊂本研究选取土地利用类型㊁高程和坡度这3个影响较大且较常使用的自然因子构建生态综合阻力面,参考相关文献进行分级和赋值[13 14](表2)㊂为弱化主观赋值的影响,以人类居住合成指数(HumanSettlementIndex,HSI)表征人类活动对生态要素流动和传递的干扰,对生态综合阻力面进行修正[15 16](公式1 3)㊂NTLnor=NTL-NTLminNTLmax-NTLmin㊀㊀㊀㊀㊀㊀(1)HSI=1-NDVImax()+NTLnor1-NTLnor()+NDVImaxˑNTLnorˑNDVImax(2)式中,NTL㊁NTLmax㊁NTLmin分别为原始的夜间灯光数据及其最大值和最小值;NTLnor为归一化的夜间灯光数据;NDVImax为归一化植被指数的最大值;HSI为人类居住合成指数㊂Ri=HSIiHSIaˑR(3)式中,Ri为基于人类居住合成指数修正的生态阻力系数;HSIi为栅格i的人类居住合成指数;HSIa为栅格i对7822㊀6期㊀㊀㊀李倩瑜㊀等: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㊀应的景观类型a的平均人类居住合成指数;R为栅格i的景观类型的综合生态阻力系数㊂表2㊀生态阻力系数2.3㊀生态廊道提取2.3.1㊀MCR模型生态廊道作为生态要素在生态源地之间流动和传递的重要途径[17],具有维持生态系统运转㊁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功能[18],也是生态修复中最有可能改善和提高连通性的关键区域[19]㊂生态廊道构建的方法包括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CumulativeResistance,MCR)[20 21]㊁蚁群算法[22]㊁电路理论[23 24]㊁小波变换[25]等㊂其中,MCR模型是俞孔坚在Knaapen等提出的模型的基础上改进得到的[5]㊂相较于其他模型,该模型可更好地模拟和量化物种㊁能量和信息在生态源地之间流动的最小成本路径,已被广为采用[26 27]㊂因此,本研究采用MCR模型,基于ArcGIS提取每一个生态源地的中心点为生态源点,以修正后的生态阻力面为成本,通过成本路径工具,模拟每一个生态源点到其他n-1个生态源点的最小成本路径,构建两两之间的潜在生态廊道,共计C2n条㊂计算方法[17]如公式4:MCR=fminði=mj=nDijˑRi()(4)式中,MCR为物种从生态源地扩散到其他生态源地的最小累积阻力值;Dij为物种从生态源地j到景观单元i的空间距离;Ri为景观单元i对应的生态阻力系数,即前文所述的基于人类居住合成指数修正后的生态阻力系数㊂2.3.2㊀重力模型基于重力模型构建生态源地之间的相互作用矩阵,以此量化潜在生态廊道的相对重要性㊂相互作用力越大说明生态源地之间的联系越紧密,生态要素流动和传递越频繁,生态源地之间的生态廊道重要性等级越高,计算方法[28]如公式5:Gij=L2maxlnSi()lnSj()L2ijPiPj(5)式中,Gij为斑块i和斑块j之间的相互作用力;Pi和Pj分别为斑块i和斑块j的阻力值;Si和Sj分别为斑块i和斑块j的面积;Lij为斑块i和斑块j之间潜在生态廊道的累积阻力值;Lmax为研究区所有潜在生态廊道的最大累积阻力值㊂3㊀结果与分析3.1㊀生态源地识别3.1.1㊀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水源涵养㊁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等级大体上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图2)㊂由这三者8822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4卷㊀等权叠加得到的生态系统综合服务重要性等级也呈现出相同的空间分布特征㊂中度及以上重要区主要位于研究区的西部和北部,面积合计为753.25km2,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7.71%㊂中部和南部耕地和建成区较为密集,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生态系统综合服务重要性等级较低,主要为不重要区和轻度重要区,面积分别为406.84km2和418.68km2㊂图2㊀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结果空间分布Fig.2㊀Spatialdistributionofimportanceassessmentresultsofecosystemservices3.1.2㊀MSPA分析基于MSPA分析得到7类生态景观的面积和占比(表3)㊂7类生态景观的总面积约为692.60km2㊂核心区的面积最大,约为635.19km2,占生态景观总面积的91.71%㊂边缘区为核心区的外部边界,是核心区与其外部的非生态景观类型之间的过渡区域;孔隙为核心区与其内部存在的非生态景观类型之间的过渡区域㊂两者分别占生态景观总面积的5.82%和1.45%㊂孤岛零星散布在研究区域中,约占生态景观总面积的0.17%㊂支线㊁桥接区和环道区均具有连通作用,数量越少意味着连通性越差,生态要素流动和传递的阻扰越大,越不利于生物多样性[29]㊂其中,支线作为连通核心区与其他生态景观之间的条带状区域,占生态景观总面积的0.65%,说明生态要素在核心区与其他生态景观之间流动和传递受到较大的阻扰,连通性较差;桥接区是连通各核心区之间的条带状区域,约占生态景观总面积的0.15%;环道区为核心区内物种迁徙的捷径,面积最小,仅为0.33km2,占比为0.05%㊂表4㊀景观类型分类统计由图3可知,核心区在西北部连片聚集,整体性较好,而在其他地区则呈零散分布,破碎化较为严重㊂在9822㊀6期㊀㊀㊀李倩瑜㊀等: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㊀研究区西北部的核心区,虽然面积大且连片分布,但其间也具有多个孔隙,孔隙的范围越大,表明非生态景观类型占据的面积越多,或者意味着核心区生态系统退化的范围扩大,从而使生态要素在流动和传递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㊂孤岛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物种迁徙的踏脚石,既减小生境斑块之间的成本距离,又可间接提高生境斑块之间的连通性[29 30]㊂例如,位于同安区南部的核心区,其右侧间隔分布着多个孤岛,呈弧形状处于该核心区与其他两个较小的核心区之间,可使生态要素在流动和传递的过程中能够短暂栖息㊂图3㊀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的景观类型空间分布Fig.3㊀Spatialdistributionofthelandscapetypesbasedonmorphologicalspatialpatternanalysis3.1.3㊀生态源地提取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和MSPA的分析结果,共有14个面积大于1km2的核心区斑块与中度及以上生态系统综合服务重要性区域重叠,面积合计为558.64km2,约占核心区总面积的87.95%㊂表明多数核心区拥有较好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可为生物生存提供较好的栖息条件㊂因此,选取这14个重叠的核心区斑块作为生态源地(图4)㊂生态源地主要位于研究区西部㊁北部和东北部地区,涵盖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㊁水源保护区等重要区域㊂中部和南部地区以建设用地和耕地为主,人类活动强度较大,生态源地数量较少且较为分散㊂图4㊀生态源地空间分布Fig.4㊀Spatialdistributionofecologicalsources根据景观连通性分析结果(表5)可知,14个生态源地的斑块重要性(dPC)差距较大,仅有3个生态源地0922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4卷㊀的斑块重要性大于1,分别为10号㊁7号和6号生态源地,其余的11个生态源地的斑块重要性均小于1㊂其中,10号生态源地面积最大,约占14个生态源地总面积的82.71%,其斑块重要性也最大,说明该生态源地对于维持较高的景观连通性发挥了重要作用㊂表5㊀景观连通性计算结果3.2㊀生态阻力面构建由土地利用类型㊁高程和坡度这三个自然环境因子所构建的生态综合阻力面(图5),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异质性㊂东南部人类活动密集的区域阻力系数明显高于西北部,但高阻力系数零星分布在西北部㊂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地区单因子阻力系数为 两高 或 三高 ,从而使得其综合阻力系数相对于周边地区呈现出较高的趋势㊂经HSI修正后的生态综合阻力面,各土地利用类型内部的阻力系数发生了显著变化㊂高阻力值由西北部转移至中部和南部,且高阻力区域具备一定的规模㊂尤其是湖里区和思明区,因开发建设早城市化水平较高,且受区域面积的限制,人类活动区域高度聚集,对生态要素流动和传递的干扰明显增强㊂图5㊀生态阻力面空间分布Fig.5㊀Spatialdistributionoftheecologicalresistancesurface3.3㊀生态廊道构建通过MCR模型提取研究区潜在的生态廊道㊂剔除重复路径和经过生态源地内部的无效路径,最终得到21条生态廊道,总长度为159.40km㊂其中,生态源地14在地理位置上与其他生态源地存在海域的阻隔,彼此之间未能构筑起生态廊道㊂因本研究的生态阻力系数设置比较大,由此计算得到的各生态源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也较大(表6)㊂参考相关文献[6],以10为临界值对生态廊道的重要性进行等级划分,大于10的视为关键生态廊道,小于10的则为一般生态廊道,共得到关键生态廊道9条,长度为83.11km,一般生态廊道1922㊀6期㊀㊀㊀李倩瑜㊀等: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㊀12条,长度为76.29km(图6)㊂表6㊀基于重力模型的生态源地相互作用矩阵Table6㊀EcologicalsourcesinteractionmatrixbasedonGravityModel源地Source1234567891011121314166.5019.3143.582.6212.180.843.563.481.161.190.720.60-279.2988.0814.1617.582.274.985.302.841.470.910.77-31365.278.8391.452.1111.6410.462.922.501.471.22-45.063.325.292.053.574.560.850.560.49-541.540.9014.7211.081.511.831.020.82-61.030.731.1736.820.400.280.26-76.0150.251.503.541.701.24-85.291.872.811.381.05-92.060.730.500.45-101.911.130.94-1119.187.34-1231.01-13-图6㊀生态廊道空间分布Fig.6㊀Spatialdistributionofecologicalcorridors结合景观连通性与重力模型分析结果(表5与表6)可知,对景观连通性具有重大贡献的10号和6号生态源地,两者之间距离较远,但相互作用力较大,表明其间的生态廊道是生态要素流动和传递可能性较大的路径,相对重要性较高㊂7号生态源地对景观连通性的贡献程度也较高,与9号生态源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最大,其次为8号生态源地,与南北方向的生态源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总体偏弱,表明7号生态源地对景观连通性的贡献主要在于连通东西方向的生态源地,特别是与之距离较远的9号生态源地㊂由此本研究认为,生态源地之间距离越近并不意味着彼此之间的联系更紧密,远距离的生态源地之间也存在频繁的生态要素流动和传递㊂2号㊁3号和4号生态源地面积均较小,斑块重要性(dPC)也较差,特别是4号生态源地,其dPC值几乎为0,但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表明对景观连通性贡献度不高的生态源地之间生态要素的流动和传递也具有较大的可能性,其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也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意义㊂综合上述分析,本研究认为以往研究根据斑块重要性(dPC)的大小筛选生态源地,可能导致部分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斑块被排除在外,从而影响生态廊道的提取㊂因此,本研究保留斑块重要性较差的生态源地,可使生态安全格局更具有完整性㊂3.4㊀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分区管控基于上述分析可知,研究区共有生态源地14个,面积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5.39%,呈现出西北多东南少的分布特征,基本涵盖了多个国家级或省级森林公园㊁水源保护区等㊂其中,西北部连片的生态源地为研究区筑起了天然的生态保护屏障,有利于维护研究区的生态安全㊂研究区的生态廊道共21条,总长为159.40km㊂关键生态廊道和一般生态廊道纵横交错,将各个生态源地串联起来,是研究区生态安全网络至关重要的组成2922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4卷㊀图7㊀生态安全格局分区管控Fig.7㊀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zoningcontrol部分,保障了水源涵养㊁水体保持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的发挥㊂叠加MSPA分析结果发现,在不属于生态源地的核心区中,有15个处于生态廊道与生态源地之间㊁生态廊道与生态廊道之间的交汇处,是生态要素流动和传递的重要节点;有23个处于生态廊道的沿线,可与孤岛共同发挥踏脚石的作用㊂基于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性程度,对生态安全格局进行分区管控(图7)㊂将生态源地划为一级管控区;将关键生态廊道及其沿线的一般核心区和孤岛列为二级管控区,关键生态廊道长度为83.11km,一般核心区面积为11.29km2,孤岛面积为0.16km2;将一般生态廊道及其沿线的一般核心区和孤岛列为三级管控区,一般生态廊道长度为76.29km,一般核心区面积为10.98km2,孤岛面积为0.06km2㊂4㊀讨论本研究基于生态源地识别一阻力面构建一生态廊道构建的基本框架,构建了厦门市的陆域生态安全格局㊂‘厦门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三年行动计划(2020 2022年)“(以下简称‘计划“)中的生态修复项目分布图也是在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上进行识别的㊂何子张等对‘计划“所采用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法和结果进行了介绍[31]㊂通过对比可知本研究与‘计划“所识别的生态源地较为一致,但也存在些许不同:(1)‘计划“所识别的生态源地面积明显大于本研究的识别结果,特别是西北部的生态源地,‘计划“的识别结果范围更广,斑块整体性更好㊂主要原因在于‘计划“所采用的基础数据为 三调 数据,数据更加真实可信㊂此外,‘计划“将耕地纳为生态源地,而本研究则将耕地视为背景未进行分析㊂前景分析的目的在于识别出适宜生物栖息和活动的区域,多数学者在进行前景分析时也大多选择生态功能较好且受人类影响较小的自然景观[32 33],耕地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一般不作考虑㊂(2)‘计划“兼顾了陆域和海域,本研究因数据获取有限,且海域与陆域评价方法不同,因此未考虑海域范围㊂(3)‘计划“将风景名胜区㊁自然保护区㊁生态红线区等直接识别为生态源地,而根据本研究的分析,鼓浪屿不属于生态系统服务中度及以上重要区域,因此未列为生态源地㊂在生态阻力面构建过程中,‘计划“所构建的生态阻力面同一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阻力系数较为均等㊂本研究为进一步识别同一土地利用类型各生态阻力系数的差异,以HSI修正生态阻力面㊂相比单一使用夜间灯光数据进行修正,HSI综合考虑了夜间灯光数据和NDVI数据,可弥补夜间灯光指数过度饱和的缺陷,更能精细地刻画人类活动干扰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修正效果更好[34 35]㊂因生态源地和生态阻力面有所差异,从而导致本研究和‘计划“基于MCR模型构建的生态廊道也有所不同,但生态廊道的走向大致相同,且本研究所识别的生态廊道既包含了‘计划“基于MCR模型所构建的潜在生态廊道,也包括部分山脊廊道,说明本研究所构建的生态廊道具有一定的合理性㊂本研究虽然构建了生态廊道,但因各生态要素对生态廊道的宽度要求不同,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划定标准㊂因此,本研究未对生态廊道的宽度做进一步分析,今后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究㊂厦门市作为一个滨海城市,海域也占据一定的面积,本研究仅考虑陆域生态安全格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将统筹考虑陆域和海域,更加全面地构建全域的生态安全格局㊂5㊀结论本研究采用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和MSPA分析识别生态源地,兼顾了生态功能和结构,定量分析的3922㊀6期㊀㊀㊀李倩瑜㊀等: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㊀。

高层居住组团布局类型与区域热环境作用关系研究——以厦门市为例

高层居住组团布局类型与区域热环境作用关系研究——以厦门市为例

学马丁建筑与城市研究中心引入类型学方法,开城市形态类型与微气候关联性研究之先河[2];20世纪末,我国学者亦开始探讨布局类型对微气候环境的作用机理[3,4]。

既有研究类型划分普遍较为简单,且更多注重自身的热环境优化。

在精细化城市设计背景下,有必要细化形态类型划分,将住区对所在区域的热污染贡献纳入考量,以强化成果可用性,助力城市整体的气候优化。

1研究任务文章以厦门最普遍的住区形式——高层居住组团为研究对象,利用控制变量、数值模拟与关联性分析等方法,开展布局类型与区域热环境间的作用关系研究:①归纳当地高层居住组团的基本布局,并依据设计需求进行类型细分;②获取当地典型气象数据、高层住宅排布规则与尺寸要求,为建模提供框架条件;③构建用于评价区域热环境质量的多指标评估体系;④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开展数值模拟,获取各布局的区域热环境实验数据;⑤分析布局类型与区域热环境间的关联性;⑥开展实证研究。

2研究内容2.1布局类型细化首先,为更好地匹配设计实践需求,归纳出当地高层居住组团的基本布局类型(见表1)。

摘要 城市热岛的持续与“双碳”战略的实施,对住区建设提出了应对城市气候问题、缓解区域热污染的要求。

文章以厦门市为例,通过统计分析、控制变量、数值模拟等方法,对高层居住组团布局类型与其所在区域热的环境质量的作用机理展开研究。

结果表明,通过布局优化改善区域热环境的思路具有可行性;在同一基本布局类型下,建筑紧凑程度、建设用地方位、组团开敞方向等因素的变化将对区域的热环境产生显著影响;精细化的布局类型与热环境研究具有必要性。

关键词 区域热环境;高层居住组团;布局类型;厦门中图分类号 TU111.19文献标识码 A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08516);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19J01007);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XJK2020-1-11)DOI 10.19892/ki.csjz.2023.19.10Abstract The persistence of the urban heat island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ual-carbon” strategy have put forward the requirements for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to cope with urban climate problems and to mitigate regional thermal pollution. Taking Xiamen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studies the mechanism between the layout type of high-rise residential cluster and its regional thermal environment quality 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is, control variable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feasible to improve the regional thermal environment through layout optimization. Under the same basic layout type, changes in the degree of building compactness, location of construction sites, and direction of group openness will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regional thermal environment, and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refined layout type and thermal environment.Key words regional thermal environment; high-rise residential cluster; layout type; Xiamen在双碳目标驱动下,通过管控住区形态来缓解热岛效应成为学界的关注热点[1]。

社区记忆场所的分类与优化_以鼓浪屿为例_李渊

社区记忆场所的分类与优化_以鼓浪屿为例_李渊

3
交的主要空间之一
日 光 岩 区 域: 鸟 瞰 当地居民普遍仅在 被游客认为是鼓浪
鼓浪屿的最佳位置 旅游淡季前往
屿上的必去区域
4
岛 上 小 径: 连 通 诸 当地居民不常前往 大量的游客每日经
多 旅 游 区 域, 风 景 热 门 旅 游 景 点, 因 过, 但 少 有 长 时 间
优 美, 但 缺 乏 驻 足 而较少使用
作者单位 1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城市规划系
( 厦门,361005) 2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新加坡研究中心
未来城市实验室
收稿日期 2016/01/2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1371388)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15J01226) 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 (2014M551449)
社区记忆场所的分类与优化
— 以鼓浪屿为例
Classifying and Optimizing Community Space with Collective Memory through Cognitive Mapping and GPS Tracking in Gulangyu
[ 李渊 ] Li Yuan 1 [ 叶宇 ] Ye Yu 2
这一情况在以历史旅游为主导的城市已成为普遍现象。在每年有 超过两千万游客到访的威尼斯穆拉诺地区 (Murano),当地居民因为游 客的大量涌入而纷纷迁走,与之伴随的是当地独具特色的记忆场所的 消亡 [4]。这种现象在我国诸多历史城镇,如丽江、鼓浪屿等地逐步出现。 一方面是保护历史城镇中的记忆场所,重视乡愁的思潮日益高涨 ;另 一方面则是旅游业发展的切实需求,在此背景下如何清晰、高效地认 知历史城镇中的记忆场所并给出合理保护策略已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基于Logistic模型的中国城市群人口分布预测

基于Logistic模型的中国城市群人口分布预测
Received: Apr. 2nd, 2021; accepted: Apr. 17th, 2021; published: Apr. 29th, 2021
Abstract
This paper selected population data of China’s megaregions from 2006 to 2018, and utilized the
综上所述,本文将考虑城市群的交通配套设施对人口的吸引力,以公路密度、城市道路密度、轨道 交通密度构建城市群交通吸引因子,拟合该因子与人口的关系。在城市群内外部交通设施逐年增长完善 的情况下,进行城 2019 年,国务院共批复了 11 个国家城市群的发展规划,并明确各个城市群的定位以及发展 目标。由于哈长城市群对常住人口的统计工作缺失,无法通过插值弥补,因此本文将省去该城市群。另 一方面,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海西城市群较早进行规划,形成一定的城市群形态,本文将这两个城市群纳 入研究范围之内。综上,本文研究的城市群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关中平原、 中原、呼包鄂榆、兰西、北部湾、山东半岛以及海西(具体空间范围见表 1 和图 1),共研究 12 个城市群。
河南省: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鹤壁、商丘、周口、安阳、 濮阳、三门峡、南阳、信阳、驻马店;
安徽省:毫州、宿州、阜阳、淮北、蚌埠; 山东省:聊城、菏泽 山西省:长治、晋城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陕西省:榆林
甘肃省:兰州市、白银市、定西市、临夏回族自治州; 青海省:西宁市、海东市、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
Open Access
1. 引言
人口是区域发展的重要要素。人口分布是指在一定时间节点上人口在各地区的分布情况,是人口数 据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1]。研究人口分布,不仅可以了解一定区域人的人口空间特征,还可以分析人口 的空间变化趋势,进而为区域制定相关政策、资源合理分配等问题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厦门市流动人口分布研究

厦门市流动人口分布研究

厦门市流动人口分布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厦门市流动人口分布情况及管理现状,探讨影响流动人口分布的因素,并提出政策建议。

文章首先介绍了流动人口的概念与特点,分析了厦门市流动人口的分布情况。

接着探讨了影响流动人口分布的因素,如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等。

然后对目前的流动人口管理现状进行了评述,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旨在解决厦门市流动人口问题。

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为进一步研究厦门市流动人口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厦门市流动人口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促进流动人口的有序发展和社会稳定。

【关键词】厦门市、流动人口、分布、研究、概念、特点、分析、影响因素、管理现状、政策建议、解决策略、研究展望、结论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厦门市流动人口的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深入了解城市发展的动态变化,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深入研究流动人口管理现状,探讨相关政策建议,将有助于解决流动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生活,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对厦门市流动人口分布状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有助于促进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智能化,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厦门市流动人口的分布情况,探讨影响其分布的因素,提出相应的管理政策建议。

通过对厦门市流动人口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其数量、构成和空间分布特点,为相关部门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提供依据。

通过分析流动人口管理现状,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解决方案。

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开展,促进厦门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推动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厦门市流动人口问题,可以为实现流动人口与城市融合发展提供参考,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在于深入了解厦门市流动人口分布的现状和问题,为相关部门制定更有效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072.城市空间活力的理论框架及量化评价方法——基于“人—空间”视角

072.城市空间活力的理论框架及量化评价方法——基于“人—空间”视角

城市空间活力的理论框架及量化评价方法——基于“人—空间”视角王玉琢摘要:随着城市通讯、交通等新技术的冲击,城市人口、物资、信息的流动日益频繁,城市生活更加高效丰富,城市结构特征更加复杂多变。

与此同时,在城市空间急剧扩张、城市经济规模快速增长的背后也出现了许多“城市病”,如城市交通拥堵、公共空间缺乏、场所认知度降低……这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共同引发了城市空间品质下降、城市活力消解的难题。

如何“以人为本”地识别并城市空间问题、重塑活力空间,是引导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城市空间活力为研究对象,基于对城市空间活力形成过程、主客体构成要素及其内涵的深入解析,确定了城市空间活力以人群活动为外在表征、以空间特征为内在机制的双重内涵,从人与空间的双重视角建构了城市空间活力理论框架,并从空间的静态维度、时间的动态维度及主体基本特征三个方面对城市空间活力的量化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筛选,提出了城市空间活力的量化评价方法,对后续城市空间活力的实证量化研究建立了理论基础与方法。

关键词:城市空间,空间活力,城市空间活力1引言在当今城镇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如何满足多样化的人群活动需求、优化市民的城市生活质量,真正做到“城市以人为本”是当代众多城市亟待解决却又常被忽略的问题。

提升城市空间品质、重塑活力空间,为多样化的人群活动提供舒适的、充足的、优质的物质环境,建构以人为本的生活秩序是建设健康、生机、魅力城市的重要手段,也是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因此,如何认识城市空间活力的现状、探索空间活力的营造要素及内在机制,进而在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中提升城市空间的品质,成为一个关键议题。

目前,已有关于空间活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微观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视角局限在微观空间环境品质的研究。

本文以广义上的城市空间为研究对象,从空间活力的形成机理入手,对城市空间活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定义与内涵解析,进一步提出城市空间活力的评价指标及量化方法。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地名规划编制探讨——以厦门市为例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地名规划编制探讨——以厦门市为例
称等。城市地名是伴随着城市的出现和发展而产生、
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和总结分析。 () 2 工程暂用名的 “ 先入为主” 。当前,迅猛的
发展的,每个地名的产生过程都是城市诸文化因素
的整合过程。地名规划是指按照一个区域内地名的 城市拓展速度带来大量规划 区块 的地名命名工作。 历史、现状、特点及演变规律,结合建设 的空间布 地名命名工作一般在建设工程正式竣工后才启动, 局,对地名的命名和管理作出的合理安排和超前控 且地名管理部门与城市规 ̄- '的衔接不及时,使  ̄l] Jq i 制。地名规划应以城市规划为依据,与城市规划同 步,并遵循连贾 』 口 强制性等原则。 后成立了 “ 厦门市地名学研究会” 厦门市地名委 、“ 员会”等机构,包括全市区域 内的地名命名 、更名 得地名命名严重滞后于工程建设,造成了工程建设 时所暂取 的工程 名与后期的地 名命名产生种种冲 出来的,常常缺乏科学性、系统 性、序列性,带来 了异地重名、跟风趋同、过度 自由化等一系列问题,
厦门市的地名工作始于 2 世纪 7 0 0年代末,先 突。由于工程名是建设项 目的相关设计人员临时想
和地名使用的管理等,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厦门 对城市和市民都产生了较多不好的影响。 市城市化进程大幅度加快,岛内外地区拓展全面铺 这些状况的出现,都可归咎于地名规划编制的 开的情况下,全市的地名工作却仍套用旧式的管理 缺位。地名规划作为城市地名管理工作的组成内容, 模式,缺乏创新精神,时代l 征不明显,使得地 在当前 陕速城市化背景下,其作用愈来愈凸显。地 刿寺
维普资讯

快 速 城 市 化 背 景 下 的城 市 地 名 规 划 编 制 探 讨
— —
以厦 门市 为例
口 李 佩 娟
[ 摘

基于地理信息分析城镇化进程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及建议——以厦门市辖区为例

基于地理信息分析城镇化进程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及建议——以厦门市辖区为例
越来越 缺乏 , 因此 必须 大力倡 导节 约 、 集约 利用 土地 。 本 文 以厦 门市 辖 区为 例 , 过 应 用 地 理 信 息 和 遥 感 通 技术研 究不 同时 间 段 的 土 地利 用 变化 情 况 , 映 出厦 门 反
c n mia l n ne s e y d rn h rc s fu b n z t n o o c l a d i tn i l u g t e p o e so r a iai . y v i o Ke r s G o t s u b nz t n p o e s l d—u e s g e t n y wo d : e mai ; r a iai r c s ;a c o n s ; u si s o
在不 断增 加 , 大大 地推 动 了我 国城 镇化 的发展 进程 。
市城镇 化进 程 中 的一 些 表 像 特 征 , 而 分 析并 提 出一 些 进 对 相关 决策有 益 的建议 。
1 城 镇 化 进 程 研 究— — 以厦 门市 为 例
1 1 厦 门市概况 .
厦 门市位 于东 经 180 ”北 纬 2 。64 ”地 处福 1。40 , 4 4 2 6, 建 省 东 南 沿 海 , 区 陆 地 面 积 155 kl, 域 面 积 辖 6 r 海 I 2 30k 厦 门市是 我 国较 早 的沿 海 开放 城 市 之一 , 在 0 m 。 早 18 年 国务 院就批 准将 岛 内的 湖里 村 划 出 2 5k 90 . m 作为 经济 特 区 , 8 1 4年特 区扩大 到全 岛及 鼓浪 屿 ,00 又将 9 21 年
— —
卢耀武
( 福建省基础地理信息 中心 . 福建 福州 300 ) 503 摘 要 : 厦 门市 辖 区为 例 , 过 对 多个 时段 的 地 理 空 间和 遥 感 影 像 数 据 进 行 信 息提 取 , 合 相 应 时段 的 人 口、 以 通 结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以厦门市集美、杏林东部滨海地区城市设计方案为例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以厦门市集美、杏林东部滨海地区城市设计方案为例

在 对 基 地 现 状 、 市 设 计 总 体 框 架 的 深入 理 解 后 , 出 了 城 提
此 次 规 划 设 计 的设 计 理 念 :
①厦 门市将 发展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 灵活性的 ,并在规
3 规 划 分 析
收 稿 日期 :0 1 0 — 2 2 1— 6 0 作者简介 : 暨永 兴 ( 97 , , 建 武 赶 山人 , 业 于 河 北 建 筑科 技 学 17 一) 男 福 毕




将 成 为一 条 绿 色 的 发展 纽 带 , 周 边 各 个行 政 区 的发 展 整 合 起 将 来 , 成 一 个 紧 密联 系 的新 兴 城市 组 团 。 形 32城 市 发 展 理 念与 方 向 .

首先是集美东部滨海地区 ,该地块根据现状可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南部
大部 为历 史 风 貌 保 护 区 、 建 住 宅 区 和 集 美 污 水 厂 。设 计 中拟 已 保 留原 状 , 加 强 对 历 史 风 貌 区的 保 护 , 部 分 属 于 低 密 度 开 并 此 发 区域 。地 块 中部 有一 块 滨 海 地 块 凸 出海 面 较 多 , 将 其 改 造 拟 为 滨 海 市 民休 闲广 场 , 由它 沿 规 划 路 向 内 辐 射 扩 大 , 成 一 并 形 个 环 状 的 商业 中心 区 ,建 筑 以超 高 层 、高层 大 体 量 的 商业 、 办 公 、 店 等 综 合 体 为 主 , 为 集 美 地 块 中 最 具 聚 合 力 的 中 心 建 酒 成
①位 于厦漳泉经济三角洲 中心 , 为厦 门岛北大 门, 是交通 枢纽和旅游 文教 区 ; ②现有交通运输设施如港 口、 铁路货运站及未来客运站 ;

海岛型城市建成区扩张特征及空间演化模式--以厦门岛(2002-2018年)为例

海岛型城市建成区扩张特征及空间演化模式--以厦门岛(2002-2018年)为例

第37卷第1期 (2021 年1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 o u rn a l o f F u jia n N o rm a l U n iv e rs ity(N a t u r a l Science E d it io n)V o l.37, N o. 1J a n.2021D O I:10. 12046/j.is s n. 1000-5277. 2021. 01.013文章编号:1000-5277(2021)01-0098-09海岛型城市建成区扩张特征及空间演化模式-----以厦门岛(2〇02—2〇18年)为例张秋仪\高银宝2,张杨2,吴霜曾献君1(1.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福建福州,350118;2.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5)摘要:海岛型城市是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空间栽体,其建成区演化规律直接关系海岛空间转型发展.以Landsat TM、城市统计年鉴为基础数据,运用扩张强度指数和集聚强度指数模型识别厦门岛建成区扩张的空间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讨论影响厦门岛建成区扩张的因素.结果表明:(1)厦门岛城市空间演变可分为4个阶段:2002—2006年处于扩张期,扩张强度大(1.92%),集聚度低(8.49%); 2006—2010年处于发展期,扩张强度提高(1.90%),集聚度提高(10.82%); 2010—2014年处于集聚期,扩张强度持续提高(3.49%),集聚度持续提高(丨4.31%);2014—2018年处于提升期,扩张强度降到最低(2.00%), 集聚度最高(15.46%). (2)厦门岛扩张过程中城市集约度升高,建成区格局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填充的转变.这反映了自“十八大”以来,厦门提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厦门岛的空间发展质量逐步提高.(3)影响厦门岛建成区扩张的因素主要有经济、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在海岛建设趋于饱和的情况下,未来海岛型城市应多考虑岛内外空间的连接以及卫星岛联动开发的模式,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空间保障.关键词:海岛型城市;建成空间;城市发展;空间模式;厦门中图分类号:T U982.21 文献标志码:ASpatial Process, Motivation and Model of theExpansion of Built-up Areas of Island City :A Case Study of Xiamen Island (2002一2018)ZHANG Qiuyi1, GAO Yinbao2, ZHANG Yang2, WU Shuang2, ZENG Xianjun1(1. School o 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Fujian University o f Technology, Fuzhou350118, China;2.Faculty o f Architecture & Urban Plann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400045 ,China)Abstract :The island-type city is an important spatial carrier of the maritime power strategy, and the evolution of its built-up area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patial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sland. Based on Landsat TM and urban statistical yearbooks, the expansion intensity index and agglomeration intensity index models are used to identify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the expansion of the built-up area of Xiamen Island, and on this basi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expansion of the built-up area of Xiamen Island a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 1 ) The urban spatial evolu­tion of Xiamen Island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2002—2006 was in the expansion period, with high expansion intensity ( 1. 92%) , and low agglomeration (8. 49%) ;2006—2010 was in the development period. The intensity of expansion continued to increase ( 1.90%) , and the degree of agglomeration increased (10. 82%) ;2010—2014 was in the agglomeration period, expansion con­tinued (3. 49%) , and the degree of agglomeration continued to increase ( 14. 31%) ;2014—2018收稿日期:2020-04-0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801160、41701118、41901197)通信作者:高银宝(1989-),男,博士,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与管理•****************第1期张秋仪,等:海岛型城市建成K扩张特征及空间演化模式99was in a period of improvement.The expansion intensity is the lowest (2. 00%) ,and the concen­tration is the highest ( 15.46%). (2) During the expansion of Xiamen Island,the degree of urbanintensiveness has increased,and the built-up pattern has changed from extensional expansion to in­ternal infill.This reflects that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Xiamen has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Xia­men Island's spatial development has gradually improved.(3)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expan­sion of Xiamen Island's built-up area are the increase in economy,population and fixed asset invest­ment.As the construction of islands tends to be saturated,future island-type cities should consider the connection of space inside and outside the island and the mode of joint development of satelliteislands to provide space guarantees for building a maritime power.Key words:island-type city;built-up area;the urban development;space mode;Xiamen海岛型城市是我国实施海洋强国的重要基地,对典型性海岛型城市空间演变模式的研究有助于指 导海岛型城市空间转型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快速的城镇化过程,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 17.9%上升到2018年的59.58%、在该过程中,城市数量和规模迅速增加,城市用地需求和面积都 在扩大,表现在城市建成区的急剧扩张.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明确地反映了城市化过程,但是在城市 不同的发展条件下,城市建成区的扩张模式和时空特征是不一样的,它主要受到城市发展驱动力,即城市政策、社会经济条件、城市规划等因素的影响;2].因此,学术界加强了对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的研 究,从空间发展角度探索城市的扩张过程和其影响因素|3].在西方国家,对城市扩张的空间过程的研 究始于1950年代对城市蔓延的关注,196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增长管理”(urban growth manage­ment)的不断实践,环境保护运动的高涨和区域主义的盛行,以及 1980 年代新城市主义运动、1990 年代中期的“精明增长”思潮的兴起4],很多研究开始注重城市扩张控制、城市扩张评估等主题4 .厦门作为典型的海岛型城市,由于空间环境和资源的有限性,其发展存在着空间扩张与空间资源利用 制约的瓶颈问题51,如何处理好空间扩张和资源高效利用的发展模式问题尤为重要.在21世纪初,厦门岛出现城市无序蔓延现象,对周边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破坏,城市周边环境承载力 面临更大的压力[6].因此,如何控制和管理厦门岛城市空间扩张极具现实意义.运用城市空间信息技术能较为准确识别建成区空间演变模式.国外学者在利用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研究城市形态和城市增长以及城市系统的空间复杂性模拟上有较为突出的优势,对城 市扩张研究的综合性、交叉性越来越强,G IS已成为普遍使用的工具,并且在研究深化的过程中不断 吸纳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7:.我国传统研究城镇扩张的方式一般借助城市用地和人口的扩张来进 行,但是由于存在城市用地和人口统计方面的问题,结果不够精确.21世纪以来,R S和G IS被广泛 运用于城市扩张空间演变的研究,多时相的城市土地利用遥感解译数据,为城市空间扩张研究提供了 有力的信息和数据支撑.目前,许多学者已经利用遥感卫星进行许多城市扩展动态监测和城市化进程 研究%.如国内学者以1km格网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基础上,根据区域近期土地利用动态特点与社会、A然环境综合特征,设计了全国土地利用动态区划图,揭示了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空间格局;马荣 华、吴宏安等基于卫星数据分别研究常熟市、西安市的城市扩张并对其驱动力进行分析;张楠楠 等"利用建成区空间形态、空间重心指数、空间紧凑度指数、空间形状分形维数以及建成区扩张弹 性系数对城市建成区进行了计算和分析;李娜等12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Rapid E ye对北京绿色空间 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城市建成区内绿色空间面积、覆盖率、人均绿色空间等指标的变化;孙 彩歌B运用不同历史年限建成区的范围,以不同居住类型的面积和人口分布为基础数据测算了居住用地空 间分异指数和居住人口空间分异指数,分析了不同年限建成区范围和厦门岛整体的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在研究城市空间演变问题上,学者们在不同层面对城市发展做出了较为深人的分析.但海岛型城 市空间演变不单单是扩张过程或者集聚过程,而应综合考虑扩张和集聚的特征[14 .因此,选取空间 扩张强度指数和空间聚集指数能够从城市用地面积和用地类型的变化角度对物质空间变化进行更为客100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 年观综合的描述与分析,通过了解海岛型城市建设的变化过程,研判其演变成因和未来形势.1研究设计1.1研究区概况厦门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由厦门岛、鼓浪屿和大陆九龙江北岸的沿海部分组成,地理位置优 越,成为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窗口.厦门岛位于厦门湾,东临台湾海峡,隔海与金门诸岛相望,背靠 闽南大陆,分别与东北的泉州、西南的漳州2市相连.截至2019年末,全市土地面积为1700.61 km2,其中厦门岛土地面积132.56 km2,海域面积为344 km2,是福建省的第4大岛购,全岛海岸线约为 234 km.岛内地貌多为丘陵和条带状平原,地势由南向北倾斜,老市区位于较平坦的西南部.2009年海峡 西岸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厦门岛作为核心位置对带动周边经济区域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图1).图1厦门岛区位分析Fig. 1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Xiam en Island1.2数据来源1.2.1 遥感影像数据结合厦门市的扩展情况和现有数据条件,本项研究是利用国际科学数据服务平台进行ETM条带 修复后下载的厦门岛2002—2018年Landsat影像作为遥感信息源.以Landsat TM为核心数据支持:15:,借助于G 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从空间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厦门岛建成区扩张的时空特征与其影响机制 的研究,旨在对厦门岛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参考,更好地把握新时期城市发展.1.2. 2 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根据《厦门经济特区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厦门市统计局的统计数据,选取了 2002— 2018年厦门岛城市建成面积、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职工平均工资 和非农人口等数据进行辅助分析.1.3研究方法通过城市用地遥感信息提取来确定城市建成区的范围,在此基础上用点扩张模型来分析城市扩 张,假设在空间水平面上,城市从一个中心点向外扩张且城市的扩张是均匀的.在具体分析时,将不 同时期的现状图与模型叠加进行分析,得出空间扩张历史分析图.用G IS的空间统计方法对城市扩张 数量进行分析,并计算出城市用地面积在不同时期的扩张强度,分析城市扩张的主导方向.最后利用 统计方法对城市扩张的驱动因子进行分析,得出各个阶段影响城市扩张的主要因子.1.3. 丨地理空间数据提取使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软件ERDAS2015和ArcGISlO. 3对厦门岛各年份遥感影响进行解译.由于第1期张秋仪,等:海岛型城市建成区扩张特征及空间演化模式101大气辐射、遥感平台位置、运动状态、地形起伏、地球曲率、地球自转等一系列原因,卫星影像存在误差,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数据预处理过程包括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图2).城市土地基本以建筑用地、植被和水体3种类型构成,运用遥感波段特征构建这3种土地类型的解译指数,合成这3个指数波段后,采用非监督分类和人机交互综合提取城市信息.(1)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由Rouse等[16]引人,采用近红外波段与红光波段的比值运算可 以大大增强植被信息.NDVI表达式为:NDVI= (NIR -Red) / (NIR +Red),其中,N IR为近红外波段的像元亮度值,即TM的第4波段;R e d为红光波段的像元亮度值,即TM影像的第3波段.(2)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反映了地表裸露情况,可以设置合适的阈值提取地表覆被信息, NDBI表达式为:NDBJ= (MIR-NIR)/ (MIR+NIR),其中,M IR为中红外波段的像元亮度值,即TM影像的第5波段.(3)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N D W I).由Mcfeeters[17]创建,考虑到城市内河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徐涵秋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对其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 N D W I)表达式为:MNDWI = (Green-MIR) /(Green+MIR) [18],其中,Green代表绿光波段的像元亮度值,即TM影像的第2波段.(未校正)(校正后)(解译后)图2厦门岛遥感地图解译Fig. 2 The illustration of Xiamen Island using the remote sensing images1.3. 2建成区扩张指数模型(1)扩张强度指数通过在ArcGISlO.3中计算研究年份城区的总面积和每个时间段内城区的扩展面积来反映城区范围在数量上的扩展.城市扩张强度可用于比较不同时期城市扩张的强弱和快慢,可用城市年均增加面积和基年面积之比来表示[19],其公式为:AGR = (f/A…+i - U A l)/n U A l * 100%, (1)其中,A G R为城市年均扩张强度指数,fM…+,.和tM,分别代表/1+;和1'年的城区面积.(2)集聚强度指数在对厦门岛的建成区的扩张强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选取集聚强度指数[2°]作为计算单位时间内城市开发的土地集聚程度的指标,多种不同用地类型间的集聚强度可以通过r个不同类型用地总的集聚强度减去加权后的各自类型内部的集聚强度,再除以相应权重:rG r - ^(G j x w2j)C(r)=—^-------,(2)(1 - X)102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 年+集聚强度指数+扩张指数扩张强度:从2002年起升高,至2010年达到峰值,随后急速下降,证明靥门岛城市扩张速度的减慢.聚集酿:自2002年赌序上升,到达2018年时仍保持上升趋势,揭示了贗门岛的城市建成区集聚程度变高,城市发展质置上升.图3 2002—2018年厦门岛建成区空间演变过程Fig. 3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the built-up area of Xiamen Island from 2002 to 2018其中,% = ^为权重指标,7;为不同用地类型y 总用地面积,G 指多种用地类型形成的地理集中度,指单种类型形成的地理集中度,c ,和用赫芬达尔指数计算,公式为:G = S 5k ~ ⑶n = 1 ^其中,足为某地区第A 年的某类用地面积占该地区全部用地面积的份额,为地区个数.C (r )的值越 大,该用地集聚强度越高.2厦门岛建成区空间演化特征根据3个指数波段的计算公式,利用ERDAS 2015软件衍生出2002—2018年间每5 a 的三时相的 NDVI 、NDBI 和MNDWI 3个指数波段,并分别对两时相的3个指数波段进行图像融合,将影像数据 从原来的7个波段压缩到3个波段.对3个指数波段的合成影像采用非监督分类法进行分类,并从分 类结果图中提取出两时相的城镇用地信息.由于提取出的城镇用地斑块比较零碎,为了使提取出的城 镇用地具有较明显的城区边界,需要将城镇用地信息进行多次降噪处理,消除用地信息中一些小的斑 块(图3)•第1期张秋仪,等:海岛型城市建成区扩张特征及空间演化模式1032.1 扩张期(2002—2006 年)2002—2006年,厦门岛城市建成区范围快速扩张.厦门岛2002年土地面积为134. 55 km2,2006 年为丨41. 09 km2;建成区的面积分别为79. 09 km2和85. 17 km2(表1).结合图3可以看出,2002年 厦门岛的城市建成区主要是在岛中心,除了岛内南部的一大片绿地、东北部零零碎碎的绿地块、西部 的一些绿地还有一些分布在整个岛的水域外,整个厦门岛几乎都是建成区.由此可以知道厦门岛城市 建设的密集性.2006年,厦门岛的建成区相对于2002年来说,主要是在岛内湖里区和思明区的一些 绿地和小部分的水域被用来当作建设用地.从城市扩张强度和紧凑度可以看出,城市处于发展扩张的 初级阶段,此时的扩张强度较大,城市土地利用率却不高.因此,厦门岛在此阶段建成区呈现了粗放 式的扩张,扩张强度大,但集聚度小,城市空间扩张方式不够集约.2.2 发展期(2006—2010 年)2006—2010年,厦门岛城市建成区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张,建设用地连续性越来越好.2006 年厦门岛土地面积为141. 09 km-,2010年为丨41. 11 km2;建成区面积分别为85. 17 km2和91. 63 km2 (表1).结合图1可以看出,2006—2010年厦门岛城市建成区面积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增加,主要是在 厦门岛的外围圈层,向着厦门岛沿岸将一些滩涂用地建设起来加以利用,增加了厦门岛城市建成区的 面积.城市的扩张强度大幅上升,处于一个对土地利用需求不断上升的发展期.此阶段空间扩张强度 略有降低,但集聚度有一定程度提高,表明厦门岛空间已经开始转型节约化扩张.2.3 集聚期(2〇10—2〇14 年)2010—2014年,厦门岛城市建成区虽然有了扩张和发展,建设用地的面积也逐步扩大.表1显 示:2010年厦门岛土地面积为141. 11 km2,2014年为149. 08 km2;建成区面积分别为91.63 km2和 104.41km2.结合图1和城市扩张速度与集聚强度指数可以看出,相较于前面2个阶段,其发展进人 了一个较为平缓和稳定的时期.城市建成区内部更新改善增多,集聚程度扩大.在这个时期,主要是 在城区南侧小范围地扩张用地,更多在于城区内部的用地改善和调整.这表明该阶段城市空间转型既 有经济发展效益也有集约效益.2.4提升期(2014—2〇18 年)2014—2018年,厦门岛建成区的面积扩张并不十分明显,但建设用地的质量、连续性和系统性 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和改善.2014年厦门岛土地面积为149.08 km2,2018年为157.98 km2;建成区 面积分别为104.41 km2和112.80 km2(表1).城市建成区面积较之以往有了一定的增加,但增加的 量不大;相对的,集聚指数达到了最高(图3).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2014年国家倡导绿色发 展,注重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以来,对城市林地水系以及周边绿化的占用明显减少.对城区内部的绿地 景观保护使得绿地成体系,对土地的集约利用和生态保护性开发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南部,并形成了一 定的生态建设系统.表1厦门岛2002—2018年土地面积、建成区面积Tab. 1Land aiea and built-up area of Xiamen Island 2002一2018年份土地面积/k m2建成区面积/k m22018157. 98112. 802014149. 08104.412010141. 1191. 632006141.0985. 172002134.5579. 09注:2003年原开元、思明、鼓浪屿3区合并成新的思明区.土地面积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厦门经济特区年鉴》;建成区面积来自遥感解译.由表1和表2可知,2002—2018年间城市以平均每年2.丨1km2的速度扩张.自2002年起,厦门 城区的扩张剧烈,扩张期(2002—2006年)扩张强度较大;发展期(2006—2010年)在上一时期剧 烈增长过后,对大范围区域进行有序规划,扩展特征以外延为主,填充特征没有前一阶段明显;集聚 期(2010—2014年)较发展期而言,呈现出集聚度的显著提升,城市扩张速度变缓;提升期104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 年(2014—2018年)城市扩张速度为几个阶段的最低值,但城市建设品质与发展提升在有序进行(表 2).自“十八大”以来,厦门城市规划和建设注重对城市内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绿地景观体系的建设,对城市建成区的发展和改造也遵循了生态绿色优先的原则,引导了建成区的变化趋势.表2厦门岛不同阶段城市用地扩展面积及扩展强度指数Tab. 2 The urban land expansion area and expansion intensity index at different stages of Xiamen Island项目2002—2006 年2006—2010 年2010—2014 年2014—2018 年扩张面积/km2 6. 08 6.4612. 788. 39扩张速度/( km2• a_1) 1. 52 1.62 3.20 2. 10年均扩张强度指数/% 1.92 1.90 3.49 2.01年均集聚强度指数/%8. 4910. 8214. 3115.46注:根据《厦门经济特区年鉴》计算整理.3厦门岛建成区扩张的空间模式解析3.1建成区空间演化模式: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填充转变城市用地空间特征的形成是内部填充和外部扩展2种扩展模式相互作用的结果.2002—2010年,厦门岛加快了向外扩张的进程,通过围海造田,使得城市向着圈层式空间扩张推进,从而使厦门岛面 积和建成区面积都有了一定幅度的增加.2010—2018年,厦门岛内及周边镇的扩张遵循由外向内的内 涵式填充推进,主要是在湖里区和思明区的一些绿地跟水域被利用为城市建设用地(图4).城市建成区外延式扩张内涵式填充图4厦门岛建成区扩张空间模式演变Fig. 4 The evolution of the expansion space mode of Xiamen Island's built-up area 在城市用地扩张呈现外延的趋势时,城市形态舒缓、土地利用率较低,外轮廓区域集聚强度较 低;若城市用地扩张呈现内涵式填充的趋势,城市的外围轮廓也趋于紧凑,城市内建设和发展的土地 利用优化明显.经过计算,厦门岛在2002—2006年年均空间集聚强度为8.49,在2006—2010年为 10.82,在2010—2014年为14.31,在2014—2018年为15.46,2018年为城市紧凑度最高的年份.集 聚强度的增加反映了厦门岛空间格局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填充的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厦门 岛的城市发展过程逐步向集约化发展,空间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有助于城市生态和低碳发展.3.2厦门岛建成区扩张的动力分析城市空间增长的基本驱动力是经济增长.对社会经济影响因子与城市面积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 厦门城市扩张过程中社会经济的影响.考虑到统计数据的易获得性和典型性,选取了5项指标,包括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职T.平均工资 (元/年)、非农人口(万人)(表3).对这些经济数据与城市扩张进行分析,从表3中也可见,在选 择的研究要素中,职工平均工资及地区生产总值与城市用地建设之间的相关性是非常显著的,固定资 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与城市增长的相关性次之,非农人口数量与城市增长之间呈中度相关关系.随着地区生产总值和职工工资增加,居民购买力增强,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业、商业、餐饮 及娱乐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区迅速扩张.3.2. 1社会经济发展与厦门岛城市扩张改革开放以来,厦门作为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其经济的发展受到省级乃至国家层面的高度重 视.厦门自身的实业发展与厦门的城市建设密不可分,直至2018年,厦门岛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到 2 485. 77亿元,在16 a间增加了 4倍.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厦门岛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同时也伴随着第1期张秋仪,等:海岛型城市建成区扩张特征及空间演化模式105厦门城市建设,由以往的外延扩张转化为更关注内部城市更新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高质量转变.表3厦门岛2002—2018年社会经济数据Tab. 3 The socio-economic data of Xiamen Island from 2002 to 2018项目2002 年2006 年2010 年2014 年2018 年2002—2006 2006—2010 2010—2014 2014—2018年增长年增长年增长年增长地区生产总值/亿元462. 57706. 251122.74 1733.63 2 485.77243. 68416. 49610. 89752. 14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140. 96326.44382. 43554. 78783. 72185.4855.99172. 35228. 9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176. 07280. 01526. 18742. 79912.71103. 94246. 17216.61169.92职工年平均工资/元17 85125 54440 28460 24785 1667 69314 74019 96424 919非农人口/万人-68. 84187.5198.9204.6-118.6611.4 5.7注:数据来源于《厦门经济特区年鉴》《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统计数据库》.3.2.2人口增长与厦门岛城市扩张在厦门经济政策鼓励下,厦门的城市化进程加速,自2002年起城镇常住人口的数量逐步提高.经济的增长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与工作岗位,农村人口迁入成为城镇居民.同时外来务工人员落户厦 门,成为城市常住人口,这些变化都导致了厦门岛对于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增加.人口的增加带来城市经济的增长,同时也让城市面临更大的人口压力.更多的土地需求,更多的 基础设施需求和城市发展需求被提出.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建成面积的扩张以外围扩散的形式,类 似于“摊大饼”的发展模式向外填海造陆和占用部分南部绿地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用地.发展到后期,城市建设密度增加,城市建成面积在规划中调整发展结构,使得土地利用更为合理,城镇空间规划更 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同时在发展中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对山林水体的占用.3.2.3外资投入与厦门岛城市扩张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全面推进,1990年代以来,厦门吸收外资规模不断扩 大,外商投资已经成为厦门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目前厦门的外资企业已经达到4 000 多家,累计协议注册外资200多亿美元.仅2018年新设外资企业就达1215家,实际使用外资107. 3 亿元.外商投资投资方向以制造业为主,主要集中在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食 品工业等加工制造行业.投资对象集中在岛内的中心区,与城市扩张趋向一致.外资的涌人创造了大 量的城市用地需求和非农业就业机会,大量工业企业在产生大量用地需求的同时,也产生了多样的服 务业需求,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3.2.4其他因素各种政策对城市化发展均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厦门岛的经济发展主要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 在厦门成为特区之后,厦门经济飞速发展.还有厦门从岛内向岛外的扩张,也体现了其经济活力和经 济潜力,政策对于城市的城市化进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结论与展望厦门岛建成区扩张强度高,同时扩张集约度也持续提高,城市发展质量逐步提高.厦门岛经济发 展迅速,城市化过程典型,扩张期和发展期(2002—2010年)城市紧凑度增加,城市空间格局由 “外延式扩张”向“填充式扩张”转变,城市用地结构趋于合理.集聚期和提升期(2010—2018年)厦门岛扩张过程中的城市紧凑度更加大,但是总面积增加并不多.扩张过程中,不仅只有填充式发 展,也开始向厦门岛边缘的一些地区填地,使其更有发展的空间.厦门岛的扩张模式由早期的外延型 扩张,逐步发展为现在的内涵式填充.在未来的城市和产业发展中,仍应该重视外延扩张和内涵挖潜 的关系,控制建设用地“摊大饼”式的无序增长,使城市化与资源节约两相协调.厦门岛城市建成区扩张的集约程度越来越高,整体发展效益明显提升.经济增长、人口增加和外 资投入为转变的主要驱动力.厦门岛城市空间扩张模式的转变,正说明了集约化发展在城市发展进程。

将“湾区”作为滨海城市人居环境发展新载体——以厦门为例

将“湾区”作为滨海城市人居环境发展新载体——以厦门为例
开 发 目标 , 推 行 “ 缩 ” 的 建 设 模 式 , 实 行 以 胜地也都 是位于大江 、大河与海 陆交汇之处 。 紧 城 市 大 交 通 为 支 撑 的开 发 策 略 。
分 别由两个城市组 团组成。未 来 2 0年城 市人
作为 人类聚 居高 密度的地 带, 滨水地 带保证 口将发展 至 3 0万 ,城市 建设 用地将拓 展为 5 [ 关键词]厦门;滨水环境;人居环境;湾 区 了城 市聚居 的水源 ,便 捷的港 埠交通 带来 了 4 0K 2 m ,城市发展 目标仍着 眼于 “ 口风景 港 经济 的发 展,促进 了文化 习俗 的交汇 、融合 , 旅 游城市” 城市 未来空 问发展重点在 本岛以 Ma ig te“ a e a Ne Ca r f kn h B yAra“ w rer i o 聚集 了人气 、财气 ,扩 大 了城 市的规模 ,增 外 的大 陆地 区,包括向大陆东、北、西三个方 De eo me t f manSet me to v lp n o Hu te n r l f 加 了城市 的魅 力。因此,“ 滨水地 区是 个城 向的沿海拓展和陆域纵 深推进。 Se sd t a ie Cies — — T k a nf r i a eXime o 市 非常珍贵 的资源 ,也 是对城 市发展 富有挑 因此, 湾 区势必成 为未来厦 门城 市空 间 Ex mpe W a g W es an a l/ n ih 战性 的一个 机会 ,它是 人们逃 离拥挤 的 、压 拓 展和建 设的重 点,也 将是 城市 人居环 境发
固 呈重 !
岸线总长 2 9l ,其 中岸线 曲折、典型多样, 1 m < 湾中有海、湾中有岛,形成复合式海湾,是典
滨水地 区是 人类 生存的 基本场所 ,早 在 型的海 岛 、海 湾组 合城市 。按 照城市未 来规 城 四辅 ( 城) 境发 展 新 载 体 的 内 涵 , 必 须 以城 市 生 态 环 境 的 城市 出现 之前数 十万年 的人 类 自然进 化过 程 划,厦 门海 湾城市将构筑 “ 主 ( ) 修 复 与 改 善 为 前 提 , 以 多样 化 的 城 市 功 能 为 发 中,人类 就对滨水景 观形成一种 天生的偏 爱。 八 片 ( ”的空 间结构框架 将, 即以本 岛为 区) 展依托, 以滨水空 间景观环境 的创造为重点, 在人 类聚居 的城市 化过 程中, 世界上 许多都 主城, 以岛外的集美、海沧、同安、翔安等下 注 意 整 体 环 境 保 护 下 的适 度 填 海 , 追 求 全 面 的 市古镇 都与 滨水景 观息 息相关 ,许 多风 景 名 辖 行政 区为主建 设 四个辅城 ,其 中每个 辅城

景观指数的空间尺度效应分析-以厦门岛土地利用格局为例

景观指数的空间尺度效应分析-以厦门岛土地利用格局为例
基于以上的研究结果分析除面积比例随粒度变化基本维持不变可以用于研究区研究粒度范围内所有粒度条件下的景观格局研究外其余的各景观指数尽管计算方法大小以及对于尺度变化的响应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体现出一定的尺度依赖性因此利用这些指数进行不同尺度下的景观类型景观格局变化预测对比分析和评价等研究时需考虑尺度效应进行一定的尺度转换
CON TAG = [ 1 +
k =1
2 lnm
k =1
] ×100
反映景观组分数量和比例的变化情况 。由多个组分构 成的景观中 , 当各组分比例相等时 , 多样性指数最高 SHE I值较小时 , 反映景观受到一种或几种优势斑块 类型所支配 ; SHE I趋于 1 时 , 说明景观中没有明显的 优势类型且各斑块类型在景观中均匀分布 描述景观里不同斑块类型的团聚程度或延展趋势 。一 般高值说明景观中的某种优势斑块类型形成了良好的连 接性 ; 反之则说明景观是具有多种要素的密集格局 , 景 观的破碎化程度较高
(2) 面积 - 周长分维数对粒度的响应 图 2为不同景观类型斑块的分维数随粒度增 大的变化情况 。
图 2 各类景观斑块的面积 - 周长分维数对粒度 变化的响应
Fig12 The PAFRAC of different landscape types w ith different grains
多样性指数 ( SHD I) 均匀度 ( SHE I)
聚集度 (CONTAG)
m
∑ SHD I = -
( P i lnP i )
i =1
m
∑ -
( P i lnP i )
SHE I = i=1 ln m
∑∑ m
m
[ (Pi
g ig
m
) ln ( P i

保障性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完善研究--以厦门为例

保障性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完善研究--以厦门为例
关键词 :厦门市 ;保障性社区 ;公共服务设施 中图分类号 :T U984 .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6021(2014)02 00125 04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由政府主 导的保障性社区大量涌现 ,在解决了部分人群住房问 题的同时 ,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与弊病 ,一些研究者 对其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但关注点大多停留在保障性 住房的分配制度及其社会影响等宏观问题上 ,而针对 具体的建设项目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这类微观问题 却鲜有关注 。 保障性住房由于受到“土地财政”和中 心城疏散思想的影响 ,多选址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 完善 、交通不便的郊区或城市边缘地带 。 这些社区只 能在数量上满足居民的居住要求 ,却降低了居民的生 活品质 ,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成本 。 本文将试探讨如何 完善保障性社区中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为社区注入 活力 ,满足中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需求 。
127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 年第 2 期
[3] 何芳 .障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供需特征及满意度因子的实证研究 :以上海市宝山区顾村镇“四高小区”为例 [J] .城市规划学 刊 ,2010(4) :83 90 .
[4] 周国艳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和启示[J] .城市规划 ,2009 (8) :9 17 . [5] 葛妍 .仇保兴认为保障房建设应学习新加坡经验 :商品房建设中 ,保障房配建比例应不低于 20% [EB /OL ] .(2011 9 21 )
以上策略不需要政府投入过多的精力与财力 ,但 必须由政府组织出面调度与规范 。 在引入民间自筹 项目时要给予投资方一定的优惠政策与技术支持 ,而 在筹建自发形成的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时 ,政府需要 协助其管理并监督其运营 。 这样减轻了政府的财政 负担也调动了市民参与规划管理的积极性 。

【发展战略】人口发展功能分区与主体功能分区的比较研究

【发展战略】人口发展功能分区与主体功能分区的比较研究

区与统一规划 , 逐步形成 “聚集区人口成网 连片 , 稳定 区 人 口 连 线 成 轴 , 疏 散 (收 缩 ) 区人口以线串点 ”的人口和产业布局 。
主体功能区划除考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 力等自然属性外 , 还统筹考虑区域的人口分 布 、经济布局 、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等社会 经济属性 , 同时还要考虑已有行政区的存在 , 是建立在自然和经济区划基础之上对自然 、经 济 、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综合性区划 , 是编制 空间规划 、优化空间布局的重要前提 , 具有基 础性的特征 ; 也是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 源环境的重要载体 , 具有综合性的特征 。
The Com para tive Study of Function Zon ing of Popula tion D evelopm en t and M a jor Function O r ien ted Zon ing
ZENG Qun2hua, XU Chang2le, WU W en2xia, CA I Q in (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人口发展功能区划和主体功能区划都综合考虑各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等因素把国土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在区域发展和布局中承担不同的分工定位并配套实施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和绩效考核标准这将有利于逐步打破行政区划分割改善空间开发管理的方式和机制2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的基础性工作是政府明确区域功能定位调整现有开发模式规范空间开发秩序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管理现代化区域开发合理化的重大管理创新也是国家人口合理流动和十一五规划纲要在国土空间上的落实和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