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建宁: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对接时代

2010年05月04日09:24 来源:《中国教育报》

郭建宁: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对接时代--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社区网摘手机点评纠错E-mail 推荐:

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伴随着全球化、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市场经济以及商业社会、消费社会、资讯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活动和价值判断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和多样性进一步增强。在新的历史境遇下,如何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创新,如何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大众化,是重要而紧迫的课题。为此,本刊约请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郭建宁教授发表观点。——编者

正与时代同步推进

当下,哲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哲学课题的价值与哲学工作者的视野,都是从前无法比拟的。总的来看,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研究方法不断创新,研究问题不断深入,哲学研究已具有以下显着特征:

首先,从本质上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体现了时代精神。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反思精神,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斯大林哲学模式进行反思,探索新问题,提出新见解;科学精神,即紧密结合当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精神,即密切关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开放精神,即以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研究人类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如实践问题、主体性问题、价值问题、发展问题、文化问题、知识经济问题、全球化问题等,成为这一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热点、聚焦点和生长点。同时,逐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也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其次,从内容上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实现了全面推进。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全方位的,主要体现为五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现实问题的研究;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中国哲学的交流对话、综合研究;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和新型学科的研究,如实践哲学、人学、价值哲学、文化哲学、发展哲学、生存哲学、生态哲学等;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

再其次,从具体范式上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和路径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特点,有的强调把握“真精神”,有的主张凸显“现代性”,有的立足推进“中国化”,有的重视建构“新形态”,这就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强调真精神(文本研究)、当代性(对话研究)、中国化(本土研究)、新形态(综合研究)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对于解放思想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从思维方式上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实现了重大转换。

谈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进展,许多学者喜欢说“转

向”,比如从本体论到生存论转向,从体系意识到问题意识转向,还有价值论转向、人学转向等。笔者认为,理论折射到实践中最重要的转向有两个:一是阶级性思维方式的转向,表现为从阶级分析到利益分析,从阶级性到先进性,从阶级性至上到以人为本;二是两极化思维方式的转向,表现为从二元对立到多元共生,从你死我活到和而不同,从压倒性思维到共生性思维。无论从时代潮流看,还是从中国实际看,这都是不可低估的伟大历史进步。

需要建构全新形态

一是应当在全球化进程中考虑和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

全球化不仅涉及经济、信息、金融等方面,而且涉及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领域。由全球化引发的国家和民族之间生活方式、文化习俗、道德观念的接近与趋同,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现实的。全球化为当代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发展提供了机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游离其外,必须加强对人类普遍关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当然,加入全球化进程中的“趋利避害”和“有选择进入”,也是不可忽略的。“先发内生”的现代化国家处于强势文化和中心话语的地位,“后发外生”的前现代化国家则处于弱势文化和边缘话语的地位。一方面,不进入主流,只能永远居于边缘,永远落后;另一方

面,由于全球化时代的语言霸权已经确立,游戏规则也已经制定,因而在进入主流和中心的过程中,就可能不得不受制于人。如何恰当地处理全球性文化与民族性文化、全球价值认同与民族身份认同的问题,无论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还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是应当在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历史与文化格局中来考虑和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

20世纪的中国,处于由传统农业文明社会向现代工业文明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之中。中国现代化的真正推进并取得显着进展,只是最近30多年的事。因此,在中国的现代化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之间就存在一个十分巨大的时代落差,即我们是在西方工业文明已经高度发达,并由现代化向后现代化过渡时,才开始实现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化。这种历史错位使得原本以历时形态依次更替的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在中国社会转化为共时的存在形态。现代化进程中“历时态”矛盾在中国的“同时态”展开这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格局,造成了中国社会文明转型的极为复杂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它迫使我们一方面要改造传统,摆脱贫困,尽早实现现代化;另一方面又要为现代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弊端而焦虑,为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的矛盾而困惑。在这一进程中,作为前现代思想资料的儒家哲

学和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哲学虽然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但却不能成为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三是应当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时代要求来考虑和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

进入21世纪,我们面临着新的更为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从国际来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从国内来看,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迫切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从而对一系列新的课题作出新的回答。发展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绝不是僵死的教条,它要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在新的历史境遇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实是求是、与时俱进,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必须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研究社会现实中的新问题,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具有世界的眼光、开放的意识、宽容的精神、平和的心态,维护学术自由、提倡学术争鸣,在探索与争鸣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创新。

挑战严峻问题突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