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
建设和谐社区的着力点
众监督 , 保障居 民群众 的知情权 。 完善居 民会议制度 . 居民 自治范围内的事项应依程序 按大 多数居 民的意见办理 . 涉及居民利益 的重大决策应及时听取居民群众的意见 , 保障 居 民群众 的参与权 完善民主监督制度 . 组织居民有序开展与其 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公
本刊特稿
及 其派出机 关要切 实指导 、支持和 帮助社 力 的 幸 福 家 园 。 区居委会依 法开展工作 努 力实现政府行 政管理与社 区居民 自我管 理的有效对 接
通 渠 道 时 了解 居 民群 众 所 思 、 想 、 及 所 所
第 四,建设和谐社 区,要广泛 开展社 盼 、所 求和 生 产 生 活 中遇 到 的 困难 切 实
第六 ,建设和谐社区 ,要不断加强社
现 代信息技术在社区管理 中的运用 逐步 纲要》为指导 培育居民的社会公德 、职 区党建 。社 区党组织是社 区各类组织和各
实 现社 区 办 公 、服 务 管 理 的 自动 化 、现 代 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大 力弘扬 中华 民族邻 项 工作的领 导核心 。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化 提 高 社 区 管理 水 平 。
里互助 、 乐善好施 、 扶贫济 困等传机制和
第三 ,建设和谐社 区,要大 力拓展社 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 的人际关系 营 社 会利益调节机 制。 积极主动地把社 区党 区服务 。建设和谐社 区要把服务居 民、提 造 ” 人 为我 我 为 人人 ” 良好 风 尚 。 人 的 要 建工作融合到 搞好居民 自治 、 加强社 区管 高社 区居 民生 活水平 和 生活质 量放 在 首 充分利用社区文化站 ( ) 社 区课 堂、 室 、 社 理 的活动 中去 深入 到拓展社 区服务 、搞 位 使居 民得到切身利益 切身感受到党 区活 动室 、社 区广 场等 文化体 育活 动设 好 社区治安 的具体 工作 中去 渗透到繁 荣 和政府的关怀。最近 国务院下发 了 《 关 施 ,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 、 健康有益的文化 、 社 区 文化 、改善 社 区人居 环境 的实践 中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2007年03月30日深圳特区报今天,全省创建“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深圳举行,这是我们向兄弟城市学习的大好机会,相信此次会议必将推动我市“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更上一层楼。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构建和谐社会,加强社区建设是重要的着力点。
在现代社会,一个人可以没有单位,但却离不开社区。
在深圳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较快、社会转型较快以及移民特征较为突出的城市,社区已经代替家族和单位成为人们最重要的生活共同体,社区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人们很多时候要从社区获取必要的物质和情感支持,良好的社区服务与管理,是人们安居乐业的重要条件。
没有和谐社区就没有和谐社会,社会要和谐,社区先得和谐;社区平安温馨、稳定有序、充满活力,整个城市的肌体就能保持健康。
社区在维护社会秩序、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功能,团结和睦的社区,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我市十分重视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积极探索新时期社区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
开展“基层基础年”和“城市管理年”活动,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成为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出台了《深圳社区工作试行办法》、《深圳市社区建设规划纲要(2005-2010年)》等一系列政策规定,初步形成了社区建设的政策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基础设施建设、人员管理、经费投入等问题;全面推行居委会与社区工作站分设,推进居委会与股份公司分离,探索“一站多居”社区管理体制,推广物业管理进社区,初步理顺了社区管理体制;高度重视社区服务工作,全市各社区积极开展就业、家政、养老等各种服务,服务对象正在从困难群体逐步拓展到全体社区居民。
国家民政部领导日前在我市桃源居、莲花北等社区调研时,对深圳在社区建设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予以高度评价,认为深圳不少经验值得向全国推广,这是一种褒奖,更是一种激励和鞭策,我们要在更高起点上加倍努力,不断提高社区服务和管理水平。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入点、支撑点与着力点
2012年第9期山东社会科学No.9总第205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5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入点、支撑点与着力点周昌宝(南京晓庄学院,江苏南京211171)[摘要]我们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目标,这是党的执政理念的升华,是党对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丰富和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入点是全面分析社会利益矛盾的现状和成因。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支撑点是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力点是政府公共治理的创新。
[关键词]和谐社会;切入点;支撑点;着力点[中图分类号]D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9-0176-03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目标以来,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升华,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继续丰富和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应该把握好切入点、支撑点和着力点。
一、准确全面分析社会利益矛盾的现状和成因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入点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在社会基本协调、基本稳定、基本和谐的前提下,大量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趋于复杂和紧张,存在诸多不安全的隐患、不和谐的因素。
主要表现在:第一,贫困人口规模仍然很大,这是当前社会矛盾尖锐的突出表现;第二,社会成员、城乡和区域差别呈继续拉大的趋势,这是当前社会矛盾的深层表现;第三,阶级、阶层加速分化并逐步固化,一些新的阶层和利益群体产生,利益格局呈现多元化,利益关系更加复杂,这是当前社会矛盾的重要表现。
此外,就业问题、腐败问题、民族宗教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处理时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和激化矛盾。
有一种说法认为,当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时,阶层分化和社会矛盾多发甚至激化都是不可避免的。
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全面和准确,如日本、韩国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基本上避免了这种情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
、
努 力建设 以人为 本 的和谐社 会
建起 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 ; 一方面 , 另 我们要构建 的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是以人 为本 的和谐社会 。
党的十六届六 中全会指 出 ,构建社会 主义 和谐社会 , 必 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 为本是 中国共产党在认真总结 国内外 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 ,特 别是 我国改革 开放 3 0年来社会
展 的 动 力 , 分 调 动 广 大 人 民 群 众 的积 极 性 、 动 性 、 造 充 主 创 性 , 大 限 度 地 集 中全 社 会 全 民族 的 智 慧 和 力 量 , 广 泛 地 最 最
们为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 人类与 自然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
关 系 , 应 该 是互 利 互 惠 、 进 共 生 、 谐 相 处 的 关 系 , 有 而 共 和 只
重建人 与 自然 的平衡 、 和谐 关系 , 国的经济才能实 现可持 我 续发展. 经济增长 的质量和效益才能提高 。党的十七大审时 度势 , 把调整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摆到 了一个前所未有 的文明高 度, 提出了将 生态 文明作为执政兴 国的重大战略举措 。胡锦 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 , 建设生 态文 明 , 要“ 基本
主 义 现 代 化 建 设 的 实 践 经 验 , 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而 提 为 出 的一 个 指导 方 针 和 重 要原 则 。
二、 努力建设 生态 文明 的和谐社 会
统 筹 人 与 自然 的 和谐 发 展 ,是 人 类 社 会 发 展 的 永 恒 主 题 , 是 建设 社 会 主 义 和谐 社 会 的应 有 之 义 。“ 建 社 会 主 义 也 构 和谐 社 会 不 仅 包 括 以 人 为 核 心 的 经 济 、 治 、 化 之 间 的 和 政 文 谐 发 展 , 重 要 的是 要 注 重 人 与 自然 的 和 谐 发 展 , 才 是 一 更 这
最新整理和谐社会几个着力点.docx
最新整理和谐社会几个着力点园地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
要构建这样的和谐社会,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以下几个着力点:第一,整合社会关系,重点是整合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
现代社会的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
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要素不断分化和重组,社会关系更为复杂和多样化。
能不能整合好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关系到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关系到整个社会凝聚力的大小和人心向背,关系到我们党能不能团结和带领全体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这也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考验。
要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提高我们党整合社会关系的能力。
在多样化的社会关系中,社会阶层关系是最重要的一种社会关系。
整合社会关系,首先要着重整合好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
整合社会阶层关系的目标,就是要使各个社会阶层“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包括所有社会阶层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
这就既要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阶层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各个社会阶层都应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尽所能”,同时,应该使所有社会阶层的人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各得其所”,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和谐相处于社会大家庭中。
第二,解决社会矛盾,重点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越来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特别是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许多从来没有遇到而又绕不开的问题,这些新情况使得新时期的社会矛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处于1000-3000美元这一时期,也是社会矛盾尖锐化时期、社会问题多发期、社会最不稳定期;从收入差距来看,基尼系数上升到0.4,就超过了国际警戒线标准,虽然这只是一种可能性而非一种现实性,但确有不少国家基尼系数超过0.4以后就进入了一个社会不稳定期,甚至发生大的社会动荡。
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主要着力点
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主要着力点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在多个方面发力,从制度建设、社会治理、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积极探索和落实。
一、加强法治建设法治是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石。
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着力点之一是加强法治建设。
我们应积极培育和发展法治文化,提高全民法治素质,增强法律意识和公德意识。
同时,加大立法力度,完善法律法规,确保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权益。
提高司法公正性和效率,加强对法律的执行力度,建立健全法治监督体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二、推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我们应当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要注重推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有机结合。
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缩小贫富差距,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加强财政和税收制度改革,确保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
推进就业优先战略,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通过经济发展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三、加强社会治理能力社会治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我们要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完善社会管理机制。
建立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模式,发挥政府、市民、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的作用。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推动社区自治,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加强公共安全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全。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提高社会公信力。
通过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实现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法治化、智能化,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四、推动文化教育发展文化教育是培养和谐社会新人的基础。
我们要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推广普及艺术、体育、科技等各类文化活动,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素质。
重视教育公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机会,培养具有良好道德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
通过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社会公民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
协调“五大关系”:统一战线服务和谐社会的根本着眼点和着力点
统一战线联系面广、 人才密集的优势 , 帮助少数 民族 地区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统一 战线应加强这 方面的研究 ,提出对策。要推动各级政府加强对民 族地区的扶持和帮助,推动经济发达地区加强对 口 支援 , 推动民营企业到少数民族地区投资办企业, 推 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发挥优势、自力更生。 二是要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要按照干部的
导。中共对各 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 , 即政治
原则、 政治方 向和重 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 这种领导 ,
主要是通 过 中共 同各 民主党派 的政治协商 和思想
政治工作来实现 的。 中共各级组织应充分尊重民主
党派的组织独立 , 不干涉民主党派的内部事务, 支
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要促进我国政党关系
对各宗教一视同仁不得歧视三是引导宗教信仰者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活动推动和实现全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更带来了各社会阶层利益政治诉求价值趋向的日益多元化全面兼顾和实现各阶层群众的利益充分发挥社会各阶层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原有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内部逐渐分化产生了主要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的知识分子组成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等集中分布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之中
族关系的主流。但是 ,由于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不
验进行总结升华 , 上升为政策和制度规范 , 形成与 此相适应 、 相配套的政策、 制度体系。在具体工作
平衡 , 各民族语言文化、 宗教信仰 、 风俗习惯 的差异
性 ,加上国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和敌对势力的渗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
否 真 正 和谐 的 主要 标 准 。 4 . 运 用 马 克 思 主 义 的群 众 观 来 认 识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建 设 与 改 善 民生 的关 系
谐 社 会 与 改 善 民 生 的 关 系
1 .用 辩 证 唯 物 主 义 的 观点 来认 识 “ 和谐”
在 党 的十 六 届 四 中全 会 通 过 的《 中共 中 央 关 于 加 强党的执 政 能力 建设 的决 定 》 中 , 首 次 完 整 提 出 了 “ 构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 的 概 念 ,并 将 其 列 为 中 国
共 产 党 全 面 提 高 执 政 能 力 的 五 大 能 力 之 一 。党 的 十
3 . 运用整体 与部 分关 系的原 理 ,来认识 社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建 设 与 改 善 民生 的关 系 在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 设 中 ,我 们 必 须 把 整 体 利 益 与 局 部 利 益 结 合 起 来 ,立 足 整 体 、统 筹 兼 顾 ,既 不 要 搞 地 方 主 义 、本 位 主 义 ,又 不 要 搞 绝 对 的 整 体 主义 。这 样 才 能 推 进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 设 不 断 取 得 全 面 发 展 。这 是 构 建 和 谐 社 会 的 内 在 要 求 。社 会 的
八 大 将保 障 和 改 善 民 生 作 为 加 强 社 会 建 设 的 重 点 , 摆 在 突 出 位 置 。按 照 这 一 目标 和 要 求 ,推 进 和 谐 社 会 建 设 必 然 将 保 障 和 改 善 民 生作 为 着 力 点 。
主体是人 民 ,人 民的生活幸 福 与否才 是检 验社会 是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力点正稿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力点一、概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组成的“四位一体”。
“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提出以来,我党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做了一系列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然而,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
同时,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
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力点
个 关 键 时 期 。在 这 一 阶 段 , 国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所 面 临 我 的 矛 盾 和 问题 更 加 突 出 , 加 复 杂 。 主 要 是 : 源 、 更 资 能 源 越 来 越 紧 张 . 展 不 平 衡 的 矛 盾 凸 显 , 筹 兼 顾 各 发 统
方 面 利 益 的 难 度 加 大 . 革 日益 触 及 一 些 深 层 以 来 , 构建社 会主 义和 谐社 会 已成为我 们 党的一 项重要 的 战略 任
务 。准确把握 构建社 会主 义和 谐社会 的 重大意 义和科 学 内涵 , 确认识 构建社会 主 义和谐社会 所 面 正
临的挑 战 , 是把握 构建社 会主 义和谐社会 着力点的 关键 。 关键 词 : 建 ; 构 和谐社 会 ; 力点 着
建 设 小 康 社 会 的 重 要 内容 . 是 实 现 全 面 建 设 小 康 社 也 会 宏 伟 目标 的 重 要 前 提
( ) 建 社会 主 义和 谐 社 会 , 把 握 复杂 多 变 的 2构 是
国 际 形 势 , 力 应 对 来 自国 际 环 境 的 各 种 挑 战 和 风 险 有 的 必 然 要 求 。和 平 与 发 展 仍 是 当 今 时 代 的 主 题 , 国 但 际 形 势 继 续 处 于 深 刻 复 杂 的 变 化 之 中 。 界 格 局 处 于 世
Grs ce t i in f a c n o it o tn fb i i g a s caith r no s u d rtn ig t e c aln e a p s ini c sg ii n e a d s cey c ne to ul n o il amo iu , n esa d n h h l g f c d s e
盾 和 问 题 , 会 组 织 和 管 理 面 临 新 的 挑 战 , 极 腐 败 社 消
浅谈构建和谐社会的四个着力点
浅谈构建和谐社会的四个着力点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社会各类矛盾和冲突日益凸显,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阻力,为适应全球发展,把握时代机遇,构建和谐社会,我国要对症下药,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公平正义,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目标。
关键词:可持续全面协调和谐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和转型阶段,但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使整个社会显得很“不和谐”。
所以,中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针对性。
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说明目前的社会存在着“不和谐”的问题。
我们知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原有的利益格局已发生调整、分化,社会问题开始凸现,利益冲突开始激化。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同时要看到贫富差距问题、就业问题和阶级阶层矛盾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要对症下药,找准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如今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社会不和谐因素也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的巨大推动力,我们要认清和谐社会创建的关键,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和谐的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和谐可以促发展,也只有不断发展的过程才能实现和谐,不能脱离发展谈和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发展生产力。
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
我们的面临的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等等都是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也将在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得以解决。
二、坚持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动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包括以人为核心的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和谐发展,更重要的是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和谐,这种和谐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和谐,它既是建立在经济高度发展基础之上的和谐,又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个着力点
本上保证学生的健康。 在个案处理上 , 学校可以
广泛发动党员 、 班主任 , 积极与习惯不 良的学生
结对子, 有针对性地开展情绪稳定性训练 、 挫折 工作 的过程中 ,我总是非常乐意在班会课上教 承受力训练、动机持久性训练、相融合群性训 唱一首歌 : 《 感谢你》 。歌词写到 : 明月照亮 感谢 练、 开拓创造力训练等等 , 并形成交流笔记 , 由 学生科 、 教育研究室 、 心理咨询 中心共同研究 ,
式 。尽管它包括 了知识体系 、 价值观念 、 思想信 仰和行为规范 ,但其核心主要是指包括意识形
党员不 同于一般群众 ,一般群众又不同于落后 群众的原因所在。
社会主义文化不仅从根本上代表了先进文 化的前进方向,而且也是追求精=和谐的和谐 }
态在内的价值 观念体 系, 也就是说信念 、 仰 、 信
少数相对落后的价值观。
因此 , 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建设 , 应在 大力提倡强调共产党员先进价值 观主导作用的 同时 , 充分重视普通人一般价值观的主体作用 , 广泛开展职业道德 、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的教 育, 为先进价值观提供更坚实的群众基础, 进而
性, 有一 刀切 之感 。
( 第4 上接 9页) 方式 , 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 的 危险因素。 通过健康教育, 帮助学生了解哪些行 为是正确 的 、 健康的 , 哪些行为是不正确 的、 危 害健康的 ; 通过健康教育 , 为学生提供改变行为
所必须的知识 、 技能和服务。 比如 , 让学生知道 ,
谢他们的理由, 那也不是什么难事 。 但如果让学
生写 出最近一次 向名单中的人员表示感谢的时
间、 行为, 恐怕他们就会有点窘迫了。感谢需要
表达, 感谢可 以和谐人际关系, 感恩应该成为一
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主要着力点
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主要着力点构建和谐社会是每个国家和社会的重要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关注几个主要的着力点。
第一个主要着力点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一个社会中,如果存在重大的贫富差距,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平,社会不同群体之间存在歧视和排斥现象,那么这个社会就无法实现和谐。
因此,需要制定和执行公平的政策,确保资源的公平分配,减少贫富差距,消除社会不公正现象。
同时,需要倡导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观,提高公民对社会公平的认同和支持。
第二个主要着力点是加强法治建设。
法治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石,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
只有在法治的环境中,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得到保障,社会秩序得到维护,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
因此,需要加强法治的意识,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执法力度,确保法律的公平公正执行。
同时,还需要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
第三个主要着力点是促进民生福祉。
民生福祉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一个社会中,如果大部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他们的权益得不到保障,那么就很难实现社会的和谐。
因此,需要加大对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的投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同时,还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权益,减轻贫困人口的负担,让每个人都能分享社会进步的成果。
第四个主要着力点是加强社会组织与社会管理体制建设。
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可以有效地凝聚社会力量,激发社会创造力,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
同时,还需要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机制,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增强社会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协调能力。
在这四个主要着力点的基础上,还可以采取其他一些措施来构建和谐社会。
比如,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高公民的诚信意识;加强社会文化建设,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加强社会治安防范和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安定和公共秩序等等。
构建和谐社会的十个着力点
构建和谐社会的十个着力点构建和谐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需求和必要条件,是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迫切要求。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着力在以下十个方面:一、加强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建设道德取向是社会文明进程的重要标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建设,促进人民群众思想品质的全面提高,推动全社会形成道德高地。
二、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
我们必须弘扬法治精神,严格依法行政,保证公正司法,使人民群众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
三、保证社会公正和公平社会公正和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
我们必须在教育、就业、健康、文化、住房等方面强调公平,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人口基础能力的重要来源。
因此,我们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切实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权利。
五、推进建设健康中国健康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
我们要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构建公共卫生体系,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和医疗水平。
六、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实现新发展理念、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我们要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城乡均衡发展,打破城市与乡村的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融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七、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更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推进,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公正的有机统一。
八、坚决打击犯罪犯罪是破坏和谐社会、威胁人民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
我们必须加强公安、法院、检察等相关部门的合作,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确保社会公正、安全、和谐。
构建和谐社 会的几个主要着力点
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主要着力点《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主要着力点》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人向往的美好愿景。
它意味着社会秩序井然,人民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然而,构建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在多个方面持续发力。
以下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主要着力点。
首先,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教育是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然而,在现实中,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现象仍然存在。
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育质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
为了实现教育公平,我们需要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投身到这些地区的教育事业中。
同时,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利用互联网技术让优质教育资源能够覆盖到更广泛的地区。
此外,还应改革招生制度,减少地域、户籍等因素对学生接受教育的限制,为每个孩子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只有当教育公平得以实现,才能让更多的人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其次,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减轻人们的后顾之忧,增强社会的稳定性。
我们要不断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社会保障的福利。
这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多个方面。
特别是对于那些弱势群体,如残疾人、孤寡老人、贫困家庭等,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同时,要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和监督,确保资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的待遇水平,使其能够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让人们在面临生活风险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
再者,良好的法治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法治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是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手段。
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法治意识,让人们知法、守法、用法。
同时,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确保执法公正、严格、文明。
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主要着力点
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主要着力点导读:本文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主要着力点,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当前主要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经济和谐。
实现经济和谐,必须处理好一些重大的经济关系问题。
就目前宏观经济而言,投资较为强劲,而消费拉动不足;规模扩张较快,而质量提升不够;政府推动的项目较多,而市场自发形成的创业动力不足等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2、阶层和谐。
中国新的阶层分化已渐成轮廓。
领导干部、一般职员、企业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蓝领工人、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农户生产经营者、劳工阶层、自由职业者、军人集团等。
这众多的社会阶层,其各自组成成员的职业、身份、利益、偏好、文化背景、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都很不相同。
他们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各有各的活动领地,各有各的生存方式,各有各的谋生手段。
这种阶层划分,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客观必然性。
从利益关系方面来讲,各阶层成员之间有相容互补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矛盾性的一面。
这些矛盾如果不及时加以协调和化解,任其尖锐和激化,阶层利益摩擦就有可能演化为阶层利益对抗,最后导致阶层冲突的严重后果。
就全国而言,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动迁户中的困难群体、落后地区的低收入人群等,政府的公共政策在利益分配上应向他们做进一步倾斜。
3、政务和谐。
政务是否和谐,关系到政府形象、行政效率、社会稳定等大问题。
从总体来讲,我国的政务和谐有一定基础,但是,有许多问题还很突出,政务不和谐而影响政权有效运作的地方还很多。
例如,如何解决党政不分的问题仍是一个难题,有些部门行政效率低下;部门之间互相扯皮,以邻为壑,互相封锁,形不成合力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有少数干部官僚主义严重,不了解下情,工作作风飘浮,造成决策失误;有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政务活动失去了群众基础和公信力。
对上述这些政务不和谐现象,应从提高执政能力的高度改进我们的工作,努力构建一个政通人和的局面。
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
【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提出的一个崭新命题。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按照这一目标和要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然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找准着力点。
抓住战略机遇,齐心协力抓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本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和切实用好,加快发展。
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已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这为我们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发展自己,后来居上提供了重要条件。
从国内看,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我们面临着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珍惜和紧紧抓住并充分利用这一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审时度势,趋利避害,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发展。
贫困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发【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展则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发展才能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生活更加和谐;才能更好地调节不同阶层和群体的利益关系,解决好各种社会矛盾。
当前,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包括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关键还要靠发展,而且这种发展不是单纯追求速度的发展,是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2020年考研政治试题含答案1022
2020年考研政治试题含答案单选题1、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C.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D.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答案:C暂无解析多选题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力点是A.扩大就业B.完善社会保障体系C.理顺分配关系D.发展社会事业答案:A,B,C,D[分析] 十六届五中全会决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为着力点,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众关系,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单选题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社会要和谐,首先要()。
A.发展B.管理C.创新D.保障答案:A[解析]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
故选A。
单选题4、党的_____报告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提出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科学体系和时代精神作了新的阐述。
A.十五大B.十三大C.十二大D.十一届三中全会答案:A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江泽民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是十五大的主题,也是十五大制定跨世纪发展战略的核心。
十五大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把这一理论作为指引党继续前进的旗帜,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又一理论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府保障能力 ,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并将公共服务体系具
体化为六项 内容 , 即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 合理调整 收入分配关系 , 健全覆盖城 乡居 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 加快医疗 卫生 事业 改革发 展 , 面做 好人 口工作 , 强和创新 社会 管 全 加 理。这就 明确了社会建设的内容 、 重点和方 向。 社会 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 社会 系统协调 运 转, 对社会系统 的组成部分 、 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 发 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 、 协调 、 服务 、 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社会 管理是社会建设有机体的重要组成 内容 。推进社会 管理体 制 创 新就是要尽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 相适应的新型社会
一常 樵 达 机 制 , 除 阻 碍人 员社 会 流 动 的 各种 因 素 , 造 保 障 各 阶层 破 创
创造活力发挥 的各种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的重大 战略任务, 它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共同构成 了我们党 十六大以来最为重大的理论创新 , 已作为制订“ 并 十二五” 规划 指导思想 的重要 内容纳入其中。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具有全面
与 自然相和谐 , 人与社会相和谐 , 人与人相和谐 , 生产力与生产 关系相和谐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和谐 , 经济 、 政治 、 文化相 和谐 , 各区域 、 各产业 、 各层次相和谐 , 国内和国际相和谐 , 等 等 。相应地 , 构建 和谐社会也须多领域 、 多角度 、 多层面进行。
一
二、 加强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 ,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要高度重视社会建设的作用 。这 是 因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不和谐 是我 国社会发展不和谐的 重要方面和原因 ,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 的许多矛盾 、 问题 都属于社会建设的范畴 , 加强社会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
和 谐 社 建 设 的 着 力 点
激发社会 主义创造活力 , 要全面贯彻落实尊重劳动 、 尊重
知识 、 尊重 人 才 、 重 创造 的方 针 和政 策 。尊 重 劳动 , 指要 尊 尊 是
重一切有益于社会进步 的劳动 , 不论是体 力劳动还是脑力劳
动, 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 复杂劳动 , 一切为我 国社会 主义现代
障体系 , 障人 民基本生活 ; 保 建立基本 医疗 卫生制度 , 提高全 民 健康水平 ; 完善社会管理 , 维护社会安定 团结等六项任务。 十 “
二五 ” 规划 的建议 提 出 , 加强 社会建设 , 必须 逐步完善符 合国 情、 比较完整 、 覆盖城乡 、 可持续 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 提高政
社 会具 有 更 加 直接 的作 用 和意 义 。
、
激发社会主义社会的创造活力
充满活力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内在特征和总要求之一 , 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途径 , 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的 目标的重要标志 。
加强社会建设要对社会事业 、 社会制度 、 社会文化、 社会管
理、 社会环境等内容做出安排。要突出改善 民生这个重点。围 绕这个重点 , 十七大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 , 建设人力资源强 国;
要 努 力 营造 民 主 团 结 、 等 友 爱 、 洽 和 谐 的 人 际 环 境 。 平 融
以促进社会公平 、 加强 民主 、 完善 经济社会秩序 、 增进 团结友
爱 、 护 社 会稳 定 为重 பைடு நூலகம் , 全 面 加 强制 度 建 设 和 思想 道 德 建 维 在
设 上 下 功夫 。
性、 综合性的特点 , 内容广泛而丰 富, 要求全面而完整 , 包括人
情引导工作。 突发公共事件是对社会秩序 的重大威胁 。所谓突发 公共 事件 , 一般指突然发生 、 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 财产损 失、 生态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 、 危及公共安全 的紧急事件 , 自 分 然灾害 、 事故灾难 、 公共卫生事件及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 。如 : 汶川地震 、 舟曲泥石流 、 上海“ ・5 大火等。我国社会正经历 1 1” 1 重大社会转型期 , 气候环境等外部条件恶化剧烈 , 发生突发公
化建设做 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 , 都应 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尊重劳动 的实质是尊 重劳动者 的社会主体地位 。要在全社会
加强尊重劳动的教育 , 形成尊重劳动的氛围 ; 要研究保证尊重 劳动落实的制度 、 政策 、 措施 。尊重知识 、 尊重人才 、 尊重创造 , 核心是尊重人才。国家已经确定了科教兴 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 制订 了中长期科技 、 教育 、 人才规划纲要 , 要认真贯彻落实。 要注意和重视激发各行业 、 阶层社会成员的创造活力。 各 国内各生产行业和服务行业为社会提供不同使用价值 而存在 , 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通过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水平 , 协调 行业 之间收入分配关 系 , 完善行业之间公平竞争 制度 , 从逐 步 破除职业歧视观念等方面人手解决行业间发展不平衡 , 行业收 入分配不公等矛盾 。当前影 响社会 阶层创造 活力 的主要问题 是工人与农业 劳动者的地位呈 明显下降趋势 , 无论按 职业声 望、 职业收入 、 职业权利排列 , 工人 、 民往往都几乎排在最后 ; 农 社会阶层之间贫富差距较大 ; 同社会 阶层之间的社会影响力 不 差距悬殊。要通过调整劳资关系 , 完善分 配制度 , 疏通利益表
s 弘 弛 0年 8 4 21第 期 1
构建和谐社会
实施扩大就业 的发展战略 , 促进 以创业带动就业 ; 深化分配制
度改革 , 增加城 乡居 民收入 ; 加强建立覆盖城乡居 民的社会保
覆盖 , 建立快捷 、 灵敏 、 高效的舆情信息 网络 ; 建立舆情信 息调
研、 重要民意听证和反馈制度 , 健全信息汇集分析机制 , 做好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