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七校(荆州中学、襄阳五中、襄阳四中等)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

高二年级4月期中联考

语文试题

命题学校:龙泉中学命题人:龙泉中学高二语文组审题人:万忠华

考试时间:2017年4月20日上午9:00—11:30

第Ⅰ卷阅读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玉石的信仰

无论是儒家的君子比德于玉伦理观,还是道家的玉皇大帝信念,民众琼楼玉宇的天国想象,乃至“宁为玉碎”的舍生取义精神,以“温润如玉”为理想的艺术美学,无不发源于史前的玉石崇拜神话。

这些玉石的故事,既然是来自史前期的一种信仰,原来仅在一个地方流行,随后像宗教观念传播一样,走遍大部分中国,原因就在于凡是使用玉器的人,都把玉当成通天通神的礼器来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一件西周玉覆面,是金缕玉衣的前身,西周时还没有用玉覆盖全身,只盖脸。如果问玉和丝绸什么关系,这些玉片是缝在丝绸面料上。古人认为玉和帛代表“精”,即天神的生命力,起死回生的力量,用它来盖死者之面,与后来的金缕玉衣是出于同一种想象。

文献中有个证据,就是《穆天子传》讲西周第五代帝王,不远万里到昆仑山拜会西王母。周穆王没有工兵为他开路,他走的是史前现成的路。这条路线应该是四千年前就有。从“载玉万只”这样的叙事看,《穆天子传》这部书,过去被当做文学传奇,有人说是一部游记。现在看来是国人玉崇拜的圣经。美玉的来源为什么在昆仑,如今可用实物证明。玉石之路上进口的玉料,从本土视角看,要比丝绸的出口早得多。

关于中国四千年来的玉文化记忆,典型地表现在神话传说中,关于夏代灭亡有个神话:亡国之君夏桀,过于奢侈,耗尽民间财力。文献一再说他修筑了两个建筑,叫瑶台、玉门。都知道玉是象征天国琼楼玉宇的,人间的统治者希望在地上建一个永生的宫殿,效法天国。这完全是可以想象的。

2012年在陕北发掘出一古城,距今4300年,在一段倒塌城墙的石缝里,找出六件玉器!当年建城时,玉器就插在石头缝里,而不是佩戴在身上。这是以前闻所未闻的,可以说又是一次现实超出想象。

古代关于瑶台、玉门之类神话建筑的说法,现在看来也不是空穴来风。位于陕西榆林市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石峁城遗址,是迄今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早期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址。石峁城作为一座防御性建筑,无论外城内城,还是瓮城马面,建城就用玉器穿插装备。中国最早的玉戈,全部出在这里。

玉代表天神的能量,什么能量?曹雪芹通过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告诉你玉有三个功能:其中一个功能就是能辟邪,能挡住所有的妖魔鬼怪,无论是能看见的敌人,还是看不见的敌人——魑魅魍魉。你想象古人建城时,目的就是挡住强敌,在城墙里要放有刃的玉器,实际上有精神武器的意思。像玉璋,从北方的河套地区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一直到广东和香港,都有史前玉璋出土。这样一些重要的礼器,批量地出现在这么广大的地域,代表什么,代表玉文化观念,走到大江南北,全面覆盖,所以我们提出一个命题叫玉文化先统一中国。对神玉的信仰,先于秦始皇两千年已经大致统一了东亚。

(摘编自叶舒宪2016年《光明讲坛第126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玉石崇拜的神话故事刚开始仅在一个地方流行,后来由于使用玉器的人把玉当成通天通神

的礼器来用,于是便传遍大部分中国。

B.古人用玉覆面,在丝绸面料上缝缀玉片,是因为他们认为玉和帛代表“精”,即天神的生命力,用它们来覆盖死者之面,具有起死回生的力量。

C.《穆天子传》中载周穆王不远万里到昆仑山拜会西王母,过去人们将之视为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文学故事,现在看来是国人玉崇拜的圣经。

D.神话传说夏代亡国之君桀生活腐化奢侈,耗尽民间财力,修筑瑶台、玉门等与玉有关的建筑,这是四千年来中国玉文化记忆的典型表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史前时期的玉石崇拜神话直接导致了儒家的君子比德于玉伦理观、道家的玉皇大帝信念以及民众琼楼玉宇天国想象的形成。

B.古人认为玉具有起死回生的力量,西周时有用玉盖脸的习俗,后世有给亡人穿金缕玉衣的讲究,都是认为玉具有神奇力量的体现。

C.2012年在陕北发掘出的一古城城墙的石缝里找出六件玉器,说明古代关于瑶台、玉门之类玉建筑的说法不是空穴来风。

D.中国古人建城时在城墙里要放有刃的玉器,既希望它能够阻挡住那些看得见的敌人,也能够阻挡住妖魔鬼怪这些看不见的敌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穆天子传》“载玉万只”的记载,用实物证明了古代内地的玉石曾经来源于西部的昆仑山。

B.夏桀耗尽民间财力修建瑶台和玉门,目的是要在人间拥有一座天国才有的琼楼玉宇式宫殿,好使自己住在里面实现长生不老的愿望。

C.玉璋出土于从西北河套平原到东部的辽东半岛、从北方的山东半岛到南方的广东香港这么广大的地区,说明玉作为精神武器的观念很早就在中国流传。

D.秦始皇统一中国是用武力实现政局统一,而先于秦始皇两千年的玉文化能统一中国,说明文化尤其是全民性的精神文化是维系民族团结发展的根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世界公民周有光:以语言的桥梁看世界

才华与才情,眷顾着这位老海派知识分子。走读中西文化,周有光以“世界公民”的视角,推动着中国语言的现代化。

他经历了晚清、北洋、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时代,被称为“四朝元老”;他留学海外,环游世界,精通经济学,知晓四国语言,参与文字改革,成为“汉语拼音之父”。

一生游走于不同文化之间,作为一名“世界公民”,他搭建起语言的桥梁,圆融地看世界。

出走与回归:走读中西文化

1923年,17岁的周有光登上了从苏州开往上海的火车。

言论自由,思想自由,信仰自由,圣约翰这所新式大学的基础教育给周有光打开了一道新世界的大门。授课老师主要来自英国或美国,学校所有人都要用英语,连门房都讲英语;教授中国历史或古文科目的老师均是国内大家,如古文学家钱基博便在这里讲中国文学。

中西方思维的交汇,是他认识世界的起点。

周有光大学的专业是经济学。毕业后他和夫人张允和一同到日本留学,后又漂洋过海到金融业最为繁荣的美国工作。

1948年底,他同夫人张允和乘坐当时最豪华的“伊丽莎白皇后号”客轮,从美洲到欧洲、再到非洲,做了一次环球旅行。1949年6月6日,他们走读了大半个世界后选择归来——回到当时并不平静的上海滩。

为什么选择“红色中国”?后来的时光里,总有人追问着周有光,他也试着解释他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那一代人就是单纯的爱国,当新中国成立,大家很快就回来了。”

50岁改行:26个字母干3年

回国后的周有光,到复旦大学教经济学。

1955年10月,他突然接到一个通知:到北京参加马上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