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的思想内涵
中国文学作品《活着》的评论
中国文学作品《活着》的评论
《活着》是中国著名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通过一个农民的生命历程,反映了中国农村的苦难与命运,同时也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细腻的情感描写,深受国内外读者的欢迎和赞誉。
首先,作品的思想内涵非常深刻。
小说通过主人公福贵的命运转折,展现了中国农村在二十世纪的历史变迁,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小说中所呈现的家庭、宗族、社会等关系,以及人与命运的抗争,都引发了读者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其次,小说的叙事方式独特而生动。
余华通过精细的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内在的矛盾。
他善于用一些具象的细节和场景,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使得小说更具有感染力和生动性。
此外,小说还采用了不同的叙述手法,如流水账式的叙述、梦境式的叙述等,这些手法为小说增加了新的魅力和趣味。
最后,小说的情感描写非常细腻。
福贵作为主人公,承受了生命的磨难和命运的不公,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命的热爱和信仰。
小说中所呈现的人物形象,既有痛苦的悲剧,也有微笑的喜剧。
这些情感细节使得小说更具有感染力和感人性,让读者在阅读中深深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和人性的美
好。
总之,《活着》是一部充满深刻思想、独特叙事和细腻情感的文学佳作。
小说所揭示的人生真相和生命价值,引人深思和探究。
在阅读中,读者可以与主人公一起感受生命的重量和生存的困境,也可以从小说中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是该作品受到国内外读者追捧的原因之一。
[语文]浅析余华的《活着》(教师论文)
浅析余华的《活着》刘海涛指导老师:钟九皇余华作为20世纪80年代异军突起的先锋派的一员,他的早期小说主要写血腥、暴力、死亡,写人性恶,他展示的是人和世界的黑暗现象。
他小说中的生活是非常态、非理性的,小说里的人物与情节都置于非常态、非理性的现实生活之中。
20世纪90年代,余华的小说创作发生了由先锋写作向现实写作的转型。
这一转型在整个先锋文学寻求转变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具有代表性。
而《活着》无疑是余华转型后的一部重要作品。
《活着》逐渐摆脱了对人类生存困难梦呓般的表现,把人的生存状态及精神实质放置到了新的思维高度。
他关注的目光由环境移到了人的生存本身,他的小说开始站在现在审视过去,在经历了诸多遭遇以后,重新回到了人的心灵之中,恢复与人们内心的焦灼与期待产生对话。
与此同时,余华采用了民间话语的方式演绎了民间的活着。
余华的《活着》往往被认为标志着余华从先锋立场回到现实主义立场。
一、《活着》的主题思想:个人“服从”时代,胳膊“服从”大腿小说的题目虽然是“活着”,但是它写的却是一个又一个人死去的历程。
在福贵的家庭体系里,最先死去的是福贵他爸,接着是他娘,然后是儿子有庆、女儿凤霞、妻子家珍、女婿二喜、外孙苦根;在福贵家庭体系之外的有老全、龙二、春生等的相继死去;剩下“活着”的只有老人福贵和老牛“福贵”。
用一句他人的话来形容这个结局就是“活着便是福贵”。
是的,小说实写“死去”,但却留有一丝“活着”的希望。
余华在自序里说道:“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和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
《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1在生与死的较量中,“活着”便是一种乐观态度。
个人的胳膊拧不过时代的大腿,这是一种在除了革命文学之外的文学作品中的常见状态。
巴金的《寒夜》,老舍的《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和郁达夫的多余人小说都是这一说法的文本佐证。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并不是判断小说情调是悲观还是乐观的准绳,小说的悲观与否是看在胳膊和大腿的悲惨较量之后是否还有一丝“小草萌芽”式的希望存在。
余华《活着》的思想内涵
摘要《活着》叙述这一个平常而深刻的故事,叙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讲述一个人忍受各种苦难活下去的勇气;讲述了苦难的价值与人的伟大;讲述看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活着的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他教会我们通过泪水去观察微笑,通过苦难来体会生存得乐趣。
人只要一天不死就得好好活着,因为“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是胜利。
”关键词余华《活着》思想内涵正文余华生于浙江杭州,长于海盐。
父母都是医生。
1973年小学毕业,1977年中学毕业,曾在一家镇上的医院任牙医。
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
处女作《星星》发表在《北京文学》1984年1期。
后就读于鲁迅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招收的研究生班。
现定居北京,从事专业创作。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在劫难逃》,《世事如烟》,《古典爱情》,《黄昏里的男孩》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个分水岭,同时也是余华在1995年的创作中唯一一部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小说特征的作品。
《活着》用逼近生活的凡世俗事,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提供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
而死亡仍是其中的一大主题。
但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却是余华所要表达的绝对真理。
下面,笔者就从三个方面来诠释余华《活着》思想内涵。
一、坚忍不拔是活着的力量“这里讲述的是关于死亡的故事,而要我们学会的是如何不去死。
”《活着》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在讲述死亡故事的同时,也让读者思考面对如此困境,该怎么活下去。
余华用简洁明了且朴素的文字将老农福贵的人生搬上文学殿堂。
他的一生就是一个故事,一个由老农福贵所讲述的一个故事。
读者和作者似乎都坐在老农身边,听他娓娓道来他那坎坷的一生。
没起伏的语调,没激烈的情绪,更没有沮丧埋怨的哭声,一切都是那样的平静,那样的祥和。
余华活着名著解读
《活着》作者余华作者档案:20世纪80年代,余华凭借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在文坛一举成名。
之后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标志着余华的创作逐步走向了成熟。
经过十年积蓄,2005年创作的《兄弟》在文坛引起了强大的“余华旋风”。
2013年出版最新长篇小说《第七天》。
其中《活着》曾入选为“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之一。
该文本如此博得人们青睐,在于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深刻的人生哲理。
一、解读余华《活着》的生命意义《活着》是一部关注人生苦难及苦难中生命个体生存意义和态度的作品。
小说主人公富贵经历了坎坷的一生。
他的亲人一个又一个的离他而去,他以平淡的语调叙述了一个又一个亲人们的悲惨命运。
看似无所谓,实则内心承载着巨大的痛楚。
他在承受了亲人们远去后的悲伤中隐忍的生活着,并且还可以真切地回忆起亲人们的死亡过程,表现了一种面对苦难生活,面对死亡的顽强而执着的生活态度。
一.活着就要学会承受。
余华长篇小说《活着》中的所谓“活着”,实际上是在苦难中挣扎,是痛苦地生存,没有轰轰烈烈只有平平淡淡的承受一生中的不易。
突发的、毫无预见的灾难与苦痛只能学会承受。
活着不仅要学会承受生命旅程中的愉快与幸福。
也要学会承受艰难与苦难。
小说主人公福贵的生命实际上也就是说对于世界的残酷,人生的悲剧完全理解、认识了以后,以一种不惊不喜的平常态度、宁静心情来对待生活。
二.活着就要学会隐忍。
主人公富贵在抗战爆发后,输光了所有田地,沦落到社会的最底层。
父亲在痛骂儿子一顿后,变卖了家产,还清了儿子的赌债,但也因此丧失了活下去的信念,掉入粪缸死了。
不久,母亲重病,福贵在为母亲进城请医的半路上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
两年后回到家中时,得知母亲早已病故。
医生为了救县长的女人,儿子有庆在献血时因超量抽血而丧失生命。
女儿凤霞虽然脑筋不好使,但是勤劳、心底善良,嫁给了城里搬运工的二喜,生活平淡而踏实,但不久却死于难产。
浅析《活着》
浅析《活着》《活着》是余华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农村改革开放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历经了家族的沉浮和苦难后,最终在乡村挣扎中艰难生存下来的故事。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写实主义风格和感人至深的情感描写,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对《活着》进行浅析,一探这部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刻启示。
在小说中,主人公福贵是一个普通的农民。
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生老病死、别离团聚等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变故。
即使在面临如此多的困难和挑战时,福贵仍然能够坚守初心,顽强生存,这正是小说最为动人之处。
小说中所展现的农民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以及农村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现实,让读者对于中国农村的变迁和人民生活的苦难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和感受。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福贵的命运,展现了农民的艰辛和不易。
福贵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从小就经历了家族的衰落和挣扎。
在他的一生当中,他先是经历了贫困的童年,然后又遭遇了家庭的破裂和亲人的离世。
尽管面临着无数的挫折和打击,福贵始终没有放弃,一直努力与命运抗争,艰难求存。
他所经历的命运之苦,让人深感唏嘘和感伤。
也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品质,让福贵最终得以在世俗中生存下来。
这种对生活的顽强和对命运的抗争,正是小说中最为深刻的精神内涵之一。
小说中还体现了作者对于农村生活和乡村社会的深刻剖析。
在《活着》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农民家庭的生活状态,也可以看到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农村改革开放时期所带来的影响。
小说中对于农民生活的描写非常细腻真实,使得读者对于中国农村生活和农村社会的面貌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作者通过对农村社会的剖析,让读者感受到了农村改革开放时期对于农村社会的巨大冲击和变革,也让人深刻理解了农村社会的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小说中对于家庭、亲情和人性的描写也是十分感人。
在福贵的一生中,他经历了亲人的死亡、家庭的破裂,也经历了离别与团聚。
在生活的沉浮中,福贵经历着亲情的痛苦和人性的考验。
在小说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些情感的变化和碰撞,使得福贵的人生历程显得更加动人和感人。
论《活着》的人生哲理
论《活着》的人生哲理摘要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其早期作品蕴含了一种冷漠的风格。
马原淡出后,余华的作品风格发生了变化,作品由冷漠转向了温情。
《活着》这部作品是余华创作风格转变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中作品塑造了福贵等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在偶然的苦难中温情受难,他积极的面对苦难的人生,对生活充满希望,从不放弃。
他在苦难中淡然、坚韧、乐观和活在当下的生存态度给了我们无限生命的启示!关键字:活着福贵人生哲理长篇小说《活着》是余华20世纪90年代的一大力作,是余华创作改变风格之作。
这部小说反映福贵这一人物在建国前至70年代末三十年的时代浪潮中命运跌宕沉浮,通过主人公一生告诉活着的意义。
“《活着》作为现实主义小说,富贵不仅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也是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
”作者余华在文本中让我们看到了对传统的人生价值和道德信念的坚守和坚持。
一、在无奈中承受生命的沉重余华通过这部作品想告诉读者:《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困难,在绝望中活下来,但是活着不仅是一种状态,它与苟活有着本质的不同。
“苟活者只要保证生命还在苟延残喘即可,而活着是敢于在经历磨难、面对着困难有着反抗、不屈不饶的精神,有着最顽强的精神力量。
”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是当地有名的纨绔子弟,他好赌成性,最后终于把家族产业给输掉了。
面对生活他不得不低头,他开始担着货物去县城的集市上换钱为生计。
输掉了产业,主人公没有了富家纨绔子弟的娇生惯养的性子,也没有在输掉产业之后的气馁,而是在每一次面对困难时那不屈不饶的精神。
从此,福贵终日劳作在田间,但仍然改变不了生活的窘迫。
对于他还是公子哥时对家的冷漠在输掉产业之后福贵在面对死亡时每时每刻都想着他生命重要的两个女人他母亲和待产的妻子,他有了家的意识。
比如小说中福贵外出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在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战场上受尽煎熬和折磨,等到福贵终于回到家时,发现家中老母亲思儿病亡、女儿生病不得救治而哑。
余华《活着》的思想内涵
余华《活着》的思想内涵读完余华的《活着》,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够平静,它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感到一丝丝的悲凉,《活着》会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种不肤浅的感觉,一种看了让人深感悲凉凄惨的感觉。
这书看过很久了,但余华那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还是令我难忘:一个小村,一座小城。
还有主人公福贵。
这故事讲述了福贵的一生。
他是地主的儿子,娶了城里一个有钱人的女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天都进城里的赌馆赌钱。
赚得不多,输了的不少。
终于有一天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
一次福贵爸上茅厕时死了。
也许这是报应,他是地主,是败家子。
地主位置被一个以前经常借钱给福贵赌博的人坐了。
一贫如洗的福贵因为为救母病去城里抓药,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拉去当兵。
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当他幸运归家时,女儿却已经成了哑巴,母亲死了,家里一穷二白。
福贵的儿子意外身亡;后来女儿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却因产后失血过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时被板车压死了;外孙子吃豆子时死了。
福贵老了,故事结束了。
余华《活着》在死亡的叙述上这种巧妙的写作方式,让人又想到先锋小说的独特性,在整个故事之中,充满了激进性、悖谬性以及开放性,让人回味无穷,思绪万千。
首先,坚忍是活着的力量“这里讲述的是关于死亡的故事,而要我们学会的是如何不去死。
”《活着》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在讲述死亡故事的同时,也让读者思考面对如此困境,该怎么活下去。
作者余华这样解释“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
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
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文本最后,福贵与一头牛相依为命,怡然自乐,似乎是一种宁静平和,但透过这表面的背后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对生活的无追求和绝望。
而《活着》就是通过福贵来讲述那时的人民是如何熬过来的;是如何在时刻遭受着苦难与死亡的威逼诱惑,没有顺从,没有屈服,而是选择忍耐、承受的方式与苦难及死亡进行抗争。
浅析《活着》
浅析《活着》《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为背景,通过一个农民家庭的命运变迁,展现了人性的悲凉与坚韧。
小说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备受赞誉,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下面我们就来浅析一下《活着》这部小说。
小说的背景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黑暗的一段时间,无数人因为政治斗争而失去了生命,整个社会都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小说以农民家庭为切入点,通过一个平凡的人物的命运变迁,展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生活状态。
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是一个朴实善良的农民,他在那个时代经历了家庭的分崩离析、贫困的煎熬和无法承受的生命苦难。
小说以福贵为代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当时普通人民所面临的痛苦和无奈,如同一面放大镜,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映射得淋漓尽致。
小说展现了人性的悲凉和坚韧。
在文化大革命这样的特殊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是非常艰难的。
福贵一家就经历了种种磨难,从家庭的破碎到生活的艰辛,他们遭受了种种折磨和磨难,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坚韧不拔地生活下去。
小说中的这种精神让人感叹和钦佩,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悲凉和坚韧。
在磨难面前,人们可能会崩溃,但也可能会坚强,小说通过福贵一家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在逆境中的两种可能性。
小说的艺术风格也是其引人注目的地方。
余华在《活着》中运用了大量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使得小说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的气息。
在描写人物的命运变迁和社会的动荡中,余华用了一种淡泊的笔触,使得故事更加真实生动,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余华还在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民间元素和风格,使得这部小说更富有乡土气息和生活的质感。
这些特点使得《活着》在中国文学中独树一帜,成为了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的主题深刻且耐人寻味。
《活着》这部小说虽然以文化大革命时期为背景,但其主题并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里所经历的磨难和生活状态,通过这一家人的遭遇,作者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在生活中的本质和真相。
论《活着》中余华的生命意识
病重,去县城找医生被抓壮丁 ;为了儿子有庆上学, 送走女儿凤霞 ;当面对可 以说间接害死了儿子的凶 手春生时,他选择了原谅;为了哑女凤霞找个人家, 无条件的选择 ;他一次一次埋葬了自己的亲人 ,父 亲、母亲 、有庆 、春生、家珍、凤霞、二喜 ,并且一次一 次 地 活 了 下来 ,最 后 与外 孙 苦 根 相 依 为 命 ,但 不 幸 的命运 又 一次 紧随 了他— — 苦 根也 死 了。他终 于 完 全丧失了希望 ,可却没有选择妥协——他买了一头 老牛,从此相依 为命。这一切都体现了“忍耐”二字。 这两个字是支撑他的动力。《圣经》说,“爱是恒久忍 耐 ”,这话 也 可 以理 解 为 ,恒 久的 忍 耐可 以产 生 爱(当 然也产生勇气),福贵正是这样 ,苦难加上忍耐,塑造 了他宽广 、坚韧、温婉的性格 ,对福贵而言 ,苦难已经 消失于无形 ,他的内心有的只是道禅思想中那种面 对生活时的超然和平静。“正如作者所说,《活着 > 讲 述 了一 个人 和 他 的命 运 之 间 的友 情 ”,“写人 对 苦 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活着 ·韩文版 前言》)。在“给收尸人留钱”的那段文字中我们可以 明显看出福贵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是 多么的平静 ,甚 至是 近乎 麻木 的平 静 。面对 命运 带来 的 一次 又一 次 苦难 他选择 了默默承受,将这些苦难都隐藏在自 己的 忍耐 中。福贵 主张 用忍 耐 来应对 生 命 中出现 的 苦难。他认为只有忍耐才能使生命免受苦难与不幸 的威 胁 .才可 以产 生活 着 的勇气 和 力量 。忍耐 才 是 最大勇气的活着。这种对命运的承受与忍耐是福贵 活下 去 的动力 。
论 《活着 》中余华的生命意 识
席 薇
(公安边防部队广州指挥学校基础部文化教研室 广东 广州 510663)
文学名著解读:《活着》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文学名著解读:《活着》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介绍《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小说,被誉为现代文学经典之一。
本文将对《活着》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进行深入解读,从而更好地理解该作品。
思想内涵反映命运的无情《活着》通过主人公福贵和他所遭受的种种不幸命运,揭示了命运对个人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
小说反复强调了命运具有无情性和不可预测性,对人类生活造成巨大的冲击。
探讨生与死、人生意义作品中,福贵经历了家族破产、饥荒、家庭悲剧等一系列苦难,但他始终坚守生存下去的信念。
通过描写福贵在欲望和现实之间挣扎、生与死之间纠结的心理状态,作者探讨了人存在于世界上的意义以及追求幸福与自由这些永恒问题。
哲理思考与社会批判作品通过福贵的经历,深度思考了人性、家庭、社会等议题。
作者以虚构的故事呈现了真实生活中的种种灾难和不公,使人们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并反思人类行为。
艺术特色整体叙事结构小说采用线性叙事方式,将福贵一生的经历无缝连接在一起。
这种结构使得读者能够追随主人公的命运变化,并对其遭遇中所蕴含的内涵进行深入理解。
简洁而有力的语言风格余华以简单却充满力量的语言风格表达故事内容。
作者运用独特的字词搭配和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将福贵复杂而动荡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深入骨髓生动形象塑造小说通过对福贵和其他角色形象细致入微地刻画,使人物栩栩如生。
作者通过描写人物情感、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使读者能够与之产生共情,并代入其中。
总结《活着》是一部反映命运无情以及探讨生与死、人生意义的文学名著。
通过深入解读该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福贵的遭遇,并从中思考人类存在于世界上的意义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同时,作者余华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风格和深入骨髓的形象塑造,使《活着》成为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作品。
《活着》解读
活着一、引言1.1 介绍《活着》这本书的背景和内容《活着》这本书的背景在中国的历史变迁之中,作者余华用简单的笔触描绘了普通人的生活。
通过描述福贵的人生经历,从富家子弟到穷困潦倒,从幸福美满到失去亲人,揭示了人生的苦难和生命的脆弱。
这本书的内容深刻而感人,让人不禁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读完《活着》,我深感人生的无常和不易。
福贵的人生经历让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苦难。
他的故事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也让我更加努力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活着》的主题围绕着人生的苦难和生命的脆弱展开。
作者通过福贵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人生充满了变数和苦难,但我们要坚强地活下去。
这个主题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它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身边的人,勇敢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挑战。
在《活着》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尤其是福贵这个角色,让人印象深刻。
他的善良、坚韧和乐观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他的故事告诉我,即使在困境中,我们也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勇气。
余华在《活着》中运用了独特的艺术手法,如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深刻的内心独白等。
这些手法不仅展现了人物的形象和情感,也深化了主题的内涵。
通过福贵的视角,我们看到了人生的苦难和生命的脆弱,也看到了人性的善良和坚韧。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活着》给我带来的感悟和思考。
它让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也让我更加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我也对《活着》的主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我认为这个主题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它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勇敢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挑战。
总的来说,《活着》是一本感人至深的书,它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我相信这本书会对很多读者产生深远的影响,让他们更加珍惜生命,更加努力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1.2 阐述读后感的意义和目的《活着》这本书以普通、平实的故事情节讲述了在急剧变革的时代中福贵的不幸遭遇和坎坷命运,在冷静的笔触中展现了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揭示了命运的无奈,与生活的不可捉摸。
浅析余华长篇小说《活着》蕴含的人生哲学
浅析余华长篇小说《活着》蕴含的人生哲学《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位农民的生活经历,揭示了人性的阴暗面和生命的无常。
小说中所蕴含的人生哲学包括生死观、人性观、家族观等课题。
下面本人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是生死观。
小说中所涉及的人们,均生活在一个特别的时代,这个时代注定了他们的生活不会轻松,也不会长久。
因此在这个时代下,小说反复探讨了“生”和“死”的意义。
在主人公福贵临死之前,“活着”这个观念似乎是他最大的追求。
他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希望能够继续“活着”,不断地迎接新的生命。
福贵与他的老父亲一同在村子里做工,并且有着抵制破坏的想法,认为只有村民们团结一致、迎难而上,才有可能“活下去”。
这也使福贵一直坚持活到世界末日的信念,即使他在经历重重苦难时失去了许多东西,但他依然相信,人活着意义所在,就是继续拥有并珍惜自己的生命。
其次是人性观。
在《活着》中,小说反复探讨了人性的本质。
在不同的时期,人们的理念、信仰不同,社会的道德标准也随之不同。
小说中所描写的人物多数都被生活折磨得失去了做人的本性,甚至价值观已经被西化染指。
尽管在福贵的眼中,“红旗飘飘,人人握拳,人心齐,泥佛也能活过世界末日”是一个非常朴素的信念,可是这种朴素的信仰却成为了福贵心灵掌控人性的力量。
通过小说中人物走出自己的世界,对外界世界的认识,对生命的重新认识和对人性的敬畏,来探讨人性的本质,由此影射出当代人性存在的不少问题。
生死之交、爱恨情仇,甚至家庭矛盾等,都在小说人物的行为中得到了多方位的呈现。
这其中,包含了人性深层次的探讨和社会文化深层次的剖析。
再次是家族观。
《活着》中,家族观成为了整个小说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这种大背景下,人们充满了家族观。
无论是福贵的父亲,还是福贵本人,尽管事情的发展都是逆着他们跑的,但他们对家族的责任感和之间的情感,却从始至终得到了表达。
在贵福的心中,靠着老父亲和祖传宗教的心灵支撑,小小的家庭成为了他心中最坚强的防火墙。
浅谈余华《活着》的苦难内涵
浅谈余华《活着》的苦难内涵面对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社会浪潮,作家余华于1994年写下了一部惊心动魄的小说《活着》。
这部小说反映了湘西农民在大跃进时期旊迫卑鄙的现实,探索了抗争的人性价值和不可战胜的悲剧气息。
小说的主题思想为“活着,就是要有勇气去坚强、改变”,余华用细致的文字描写了湘西农民的悲剧命运和生活场景,塑造出一个充满苦难的故事,探讨和表达了巨大的社会转型背后的百姓苦难之情。
《活着》这部小说以毕生行农的湘西农民茅河与此前死去父亲之间的独特关系为其灵魂,借此聚焦苦难社会的种种痛苦,聚焦“意志力对抗贫困和悲剧命运”的无奈地带为焦点,展示苦难内涵。
茅河经历多种挣扎,最终成长为一个身不由己的少年,只能无奈地面对苦难的人生。
他的父亲于1957年死去,原因是接受农村各种政治运动的压力。
他们父子詹苦杂烦廿年,以此揭露贫寒苦难的真实生活,言犹在耳的苦难成了茅河最大的抗争力量。
他的母亲因为丈夫的死亡而感到绝望,一直在他们家无心工作,他们的家庭几近破裂。
死去的父亲变成茅河生活中不断肆虐的枷锁,他也要为父亲收集坟墓附近的柴油和炭,只为上缴购买父亲的墓地。
茅河多次受尝苦难,只有他的母亲给他照顾。
他的母亲拼命工作为他们家谋取吃饭的生计,有时候不得不冒着去墓地讨饭吃,虽然这是社会非常可耻的事情,但却是让茅河家过活的办法。
茅河还曾负责农历新年前拉农民去上山抢柴火和炭,他喝醉了酒就拉着大担火和炭,只想自己苦尽乐来,生活有了一点改变。
茅河经历到一次又一次的苦难后,有一种勇气自豪地继续活着。
他不断地试图为自己减轻苦难,受到打击后,也还是拖着伤痕,走出自己的苦海。
他总是以父亲的记忆为象征着与现实视线的分离,以此让过去的血案沉淀,与愤怒抗争相抗衡,而此时他也完成了抗争中重生的心理过程。
最终,茅河惊奇地发现,苦难洗刷了他的愚昧,他不再抗拒苦难,只是消极地接受它,尝到了一种内心的冷漠,于是,他坚强活下去,再次重建他的家,他心中的冷漠条条框框渐渐融化,重新找到目标,再次拥有反抗的勇气,希望能把苦难的记忆变成改变现状的力量,继续活着。
(完整word版)余华小说《活着》的象征意味
马健内容摘要:余华的小说《活着》语言简单直白、单纯质朴,由此却衍生出多重的象征意味.作品体现了中华民族在苦难中抗争不止,在命运承受中包含着对生命执着追求的精神,以及儒道释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关键词:《活着》象征民族意识小说《活着》是20世纪文坛颇有影响的作家余华的代表作品。
余华评价这部小说时称:“我感到我写下了高尚的作品.”这部作品运用简洁、朴素的语言,讲述了福贵命运多舛的一生,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中关于生命意义,生存本质真谛的寻求与感悟,揭示了中国文化下的民族意识与生存哲学。
一.平实中的深邃意味《活着》中余华摒弃了先锋小说典雅诡秘、艰深难懂的语言,以简单直白、单纯质朴的语言取而代之,是余华重建日常语言秩序的界碑。
作家运用简洁朴素的语言文字,让读者去感受、猜测和想象潜藏在“冰山”下的巨大部分.作品中,作者叙述故事通过简洁的人物对话和细节行动,将人物的内心情感隐藏在文字的意象之下,让读者自己通过文字语言去慢慢体悟人物内心.句式上多用短句,不论人物对话还是其他语言,都很短促,从而通俗易懂。
如写有庆死的时候,对抽血、报丧、打医生,见到春生等情节没有大段的描写,而是用简朴的语言,平静的叙述。
通过简短的对话快节奏地展现一个个尖锐冲突的场景。
福贵的语言完全符合农民本色,是一种简单质朴的语言,同时质朴中见真理,如“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比喻的运用又是质朴语言的一大特色,比如“我知道他不会和我拼命了,可他说的话就像一把钝刀子在割我的脖子,脖子掉不下来,倒是疼得死去活来。
"小说运用独特的民间话语,彰显出浓郁的民间意味。
福贵一家的名字,“福贵、家珍、有庆、凤霞、二喜",无不寄托着作者对这些人美好的人生希望,然而,除福贵苦难地活着外,其他人无一不悲惨死去,这是反讽性叙述。
小说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民间歌谣。
老年福贵在劳作中以粗哑的嗓音唱着“皇帝叫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
读了余华的《活着》我们悟到了什么?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它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从繁华到落魄,从家庭的幸福到家破人亡,从一个有尊严的人到一个失去尊严的废人。
这本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社会现实的写照,它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的可贵和人性的丑陋。
我们从《活着》中看到了人性的丑陋。
在小说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动荡,主人公福贵的命运也在不断地变化。
他曾经是一个富有的农民,有着美好的家庭和幸福的生活,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他失去了所有的财产和家庭,最终成为了一个废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丑陋。
在福贵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的亲人们却纷纷离他而去,甚至连亲生女儿也无情地对他说:“爹,你死了算了。
”这种冷酷无情的行为让人心寒,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丑陋和自私。
《活着》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的可贵。
在小说中,福贵虽然经历了许多的苦难和磨难,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生命的追求。
他用自己的双手种植庄稼,用自己的汗水维持生活,他坚信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在当他看到自己的孙子出生时,他感到了无比的幸福和满足。
这种对生命的珍视和追求,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的可贵和珍贵,让我们明白了只有珍视生命,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读了余华的《活着》,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丑陋和生命的可贵。
这本小说让我们明白了只有珍视生命,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只有用真正的爱去面对生命中的苦难和挫折,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我们应该珍视生命,用真正的爱去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和挫折,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的有价值和有意义。
中国文学作品《活着》的评论
中国文学作品《活着》的评论
《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现代文学经典作品,该小说讲述了一位农民从富有到贫穷再到失去家人和财产的生活经历,描绘了一个家族在历经政治运动、战争和自然灾害等多重考验中的生存和挣扎。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震撼人心的情节、真实感人的语言,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通过主人公福贵的生活经历,反映出了中国农民在20世纪历史背景下的困境和遭遇,以及人性在苦难面前的坚韧与顽强。
小说对于人生的探讨和对于生命的珍视,是深深打动读者的主题。
福贵这个角色在生活中历经了痛苦、困顿和亲人的离去,但他始终坚信自己应该活下去,虽然他已经失去了家人和财产,但他仍然不放弃对生命的追求。
福贵的坚韧和顽强,让读者不禁感叹他的勇气和拼搏精神。
小说的语言简练而真实,表达了作者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情感。
作者余华通过对于生命和人性的探讨,表达了对于人类命运和生存的思考和关注。
作者对于人性的刻画也非常深刻,揭示出了在艰苦环境中人们的本性和内心。
整个小说的情节处理和叙事手法也非常出色,让人惊叹不已。
此外,小说中也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包括中国近代史上的社会变迁和政治动荡等等。
小说中的这些历史和社会背景,让人们对于中国的近现代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和理解。
总之,《活着》是一部思想深刻、情感真实、语言优美的中国文学经典之作。
它通过对于生命和人性的深刻探讨和对于中国近代史的描绘,展现了中国文学的深邃和厚重。
小说中主人公福贵的坚韧和顽强,也向人们传递了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于人性的尊重。
《活着》余华:简单生活的深刻意义
《活着》余华:简单生活的深刻意义《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的一部经典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揭示了简单生活的深刻意义。
本文将从人性、家庭、友情和生命等方面探讨《活着》中所传达的深刻意义。
首先,人性是《活着》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系列的苦难和磨难,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他在困境中展现出了人性的坚韧和顽强,他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不论遭受多大的打击,他都能够重新振作起来。
福贵的坚韧和乐观精神让人们深思,他的人性在逆境中得到了最真实的展现。
其次,家庭是《活着》中另一个重要的主题。
小说中,福贵与妻子家珍的感情是一种无私的爱,他们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艰辛。
尽管生活条件很差,但他们依然相互关心、支持和爱护。
他们的家庭关系展现了家庭的温暖和力量,让人们感受到家庭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忽视了家庭的价值,而《活着》通过福贵和家珍的故事,提醒人们家庭的重要性,让人们重新思考家庭的意义。
友情也是《活着》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小说中,福贵与他的朋友们一起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他们相互扶持,共同度过了艰难的岁月。
他们之间的友情是无私的,他们在困境中相互支持,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
这种友情让人们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力量,也让人们明白了友情的珍贵。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忽视了友情的重要性,而《活着》通过福贵和他的朋友们的故事,提醒人们友情的价值,让人们重新思考友情的意义。
最后,生命是《活着》中最核心的主题。
小说中,福贵经历了生活的起伏和变迁,他经历了贫穷、病痛和死亡的折磨,但他依然坚守着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
他明白生命的宝贵和脆弱,他懂得珍惜每一天,活在当下。
通过福贵的故事,作者向读者传达了生命的深刻意义,让人们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活着》通过福贵的故事,揭示了简单生活的深刻意义。
人性的坚韧、家庭的温暖、友情的珍贵和生命的宝贵,这些都是《活着》中所传达的深刻意义。
《活着》:人生、生死与传统的价值观
活着:人生、生死与传统的价值观引言《活着》是1993年由余华创作的一部现代中国小说。
该书以一个普通农民福贵的视角,通过描绘他一生中遭受的苦难和磨难,探讨了人生、生死和传统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主题并展示作者如何通过福贵的经历提出对社会、人性和传统观念的批判。
1. 人生:幸福与痛苦在小说中,福贵经历了种种困境和悲惨遭遇,从农村到城市再回到乡村。
作者通过福贵这个角色来表达人生无常和充满矛盾性。
他失去了家庭成员、丧失了家产,但他仍然坚持活着,并寻找着自己的幸福。
这反映出人们在面临逆境时保持乐观和寻找希望的能力。
2. 生死:存在与意义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死亡场景使得读者深思生命的脆弱和有限性。
作者通过描述福贵的亲人和朋友相继离世,展示了死亡对生者产生的冲击和反思。
人们生而为人,必将面对死亡,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寻找存在的意义成为了小说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3. 传统价值观:束缚与挑战小说中传统价值观在福贵一家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封建社会下的等级观念、孝道伦理以及女性地位等都对福贵一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者通过揭露这些传统观念带来的束缚和不公平现象,反思社会体制下个体自由与尊严的局限。
结论《活着》通过福贵这个普通农民的命运,展示了人生、生死与传统价值观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小说提出了许多深刻而令人思考的问题,并引发了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深入探讨。
通过该作品,我们能够重新审视自己对于幸福、生死和传统价值观的理解,并思考如何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寻找内心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
——编写者:百科全书小助手。
《活着》的生活启示
《活着》的生活启示
1. 引言
《活着》是中国著名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描述
普通农民福贵的一生,展现了半个多世纪中国社会历史的沧桑巨变。
本文旨在从生活哲学的角度,解读《活着》所蕴含的深刻启示。
2. 家庭与亲情
在《活着》中,家庭和亲情是福贵不断追求和珍惜的核心价值。
在福贵经历重重困境时,家人始终是他坚持下去的动力。
这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家庭和亲情的力量是无可替代的。
3. 人生观与价值观
福贵的人生充满了苦难,但他始终坚定地选择活下去。
这种坚
韧不拔的生活态度,源于他对人生和价值观的深刻理解。
在生活的
逆境中,我们需要学会调整心态,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这样才
能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4. 友情与互助
在《活着》中,福贵与邻居们的友情和互助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
在困难时期,相互扶持、守望相助可以使人们渡过难关。
在现代社会,这种精神更显得难能可贵。
5. 适应与改变
《活着》展现了我国自20世纪中叶以来的社会变迁。
福贵一生不断适应和应对各种变化,这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学会适应环境的变化,勇敢地面对挑战,这样才能继续前行。
6. 总结
《活着》这部作品,通过福贵的一生,向我们展示了家庭、亲情、人生观、友情、适应与改变等多方面的生活启示。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应该珍惜家庭和亲情,坚定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友情与互助的精神,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不断适应和改变,活出自己的精彩。
《活着》的小说评论
《活着》的小说评论
《活着》是由中国著名作家余华创作的小说,讲述了一个人在中国大陆的历史变革中生存和奋斗的故事。
它以一个普通农民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和人民生活的苦难。
这部小说让读者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变迁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福贵的农民,他在中国的历史变革中生存下来,但也遭受了许多苦难。
福贵的生命历程充满了悲欢离合,他经历了家庭的破裂、贫困、饥饿、战争、囚禁等等,但他始终坚持着生命的信仰,继续生存下去。
福贵的人生经历充满了沧桑和坎坷,但他仍然保持着内心的善良和对生命的珍视。
小说通过福贵的生命历程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革和人民生活的苦难。
它反映了中国的农民在历史变革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困境。
小说也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探讨了人在面对苦难和困境时的内心世界和选择。
《活着》不仅是一部反映中国社会历史变革和人民生活的文学作品,它还是一部关于生命和人性的思考。
它让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在面对生命中的苦难和困境时应该如何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生命的尊严。
总之,余华的《活着》是一部深刻反映中国社会历史变
革和人民生活的文学巨作。
它通过福贵的生命历程向人们展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变革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这部小说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让人们深受启发,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华《活着》的思想内涵【内容提要】《活着》叙述这一个平常而深刻的故事,叙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讲述一个人忍受各种苦难活下去的勇气;讲述了苦难的价值与人的伟大;讲述看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活着的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他教会我们通过泪水去观察微笑,通过苦难来体会生存得乐趣。
人只要一天不死就得好好活着,因为“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是胜利。
”[关键词] 余华小说思想内涵余华生于浙江杭州,长于海盐。
父母都是医生。
1973年小学毕业,1977年中学毕业,曾在一家镇上的医院任牙医。
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
处女作《星星》发表在《北京文学》1984年1期。
后就读于鲁迅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招收的研究生班。
现定居北京,从事专业创作。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在劫难逃》,《世事如烟》,《古典爱情》,《黄昏里的男孩》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个分水岭,同时也是余华在1995年的创作中唯一一部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小说特征的作品。
《活着》用逼近生活的凡世俗事,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提供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
而死亡仍是其中的一大主题。
但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却是余华所要表达的绝对真理。
下面,笔者就从四个方面来诠释余华《活着》思想内涵。
一、坚忍是活着的力量“这里讲述的是关于死亡的故事,而要我们学会的是如何不去死。
”《活着》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在讲述死亡故事的同时,也让读者思考面对如此困境,该怎么活下去。
余华用简洁明了且朴素的文字将老农福贵的人生搬上文学殿堂。
他的一生就是一个故事,一个由老农福贵所讲述的一个故事。
读者和作者似乎都坐在老农身边,听他娓娓道来他那坎坷的一生。
没起伏的语调,没激烈的情绪,更没有沮丧埋怨的哭声,一切都是那样的平静,那样的祥和。
故事的主角明明就是老农本人,却“听着听着”就会觉得老农又在讲述别人的故事一样。
或许正是因为他太平静,太冷静,所说的语言对于他来说似乎都是无关痛痒的才会让人难以置信,从而思考为何面对如此坎坷的一生,老人却能如此淡定是麻木,抑或是其他我想应该是坚忍。
作者余华这样解释“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
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
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是福贵人生的记录,篇幅虽短,却能把福贵的一生写的淋漓尽致、活隐活现。
没有华丽的词藻,丰富多彩的语言,没有精心雕琢堆砌的文字,更没起伏跌落、层出不穷的情节。
有的只是浅显易懂的语句,平淡朴实的话语以平白无华的语言文字却能刻画富贵不平凡的一生。
富贵的一生可以说是多灾多难的。
因为一连串的死亡始终贯穿他的一生。
他亲眼目睹至亲之人是如何一个个从自己身边里去,又亲手为他们建碑立墓。
从父母到妻儿再到女婿外孙,从老到小,没一个能留下来陪伴他走过他余生,又或者说没一个人替他善后的。
一生中经历七次与至亲之人的生离死别最后只留他自己一个人孤苦零丁的活着。
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年仅七岁的外孙苦根。
他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而他却没那种“幸运”。
他只能活着,因为这是他的命运,“一头老牛在没犁完所有的地之前,一个人在挑足他应挑的担子之前,上天是不会让她的生命提前逃离的。
无论他想与不想,都得留下来活着,因为这就是他的命运。
再看《活着》的过程中,我们似乎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是福贵活着福贵为何不死是不是《活着》得像郭敬明的《幻城|》及《梦里花落知多少》般只留一个人来等故事散场,收拾残局,讲述其他人物不平凡的死亡以更显悲剧特色可《活着》算是悲剧吗不算,《活着》只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
那种只有阖上书才会感到隐隐不快的小说,但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而且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去儿女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情节并不具备轰动性,甚是稀松平常而已。
在1998年的一次访谈当中,余华说:“我见到的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
这个人就是福贵”。
福贵有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然而他活着。
将近四十年的人生中,他不断地经受人间的各种苦难,面对了与一家四代人的生离死别,是一个痛苦至极的人。
他本应该死掉,可他活着,甚至只为活着而活着。
正如作者所说的:活着只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可这有意思吗其实,没有什么有没有意思的。
就像一头牛在没犁完所有该犁的地之前,一个人在挑足他应挑的担子之前,上天是不会让他的生命提前逃离的,因为这就是他活着的使命。
即便是孤苦,即便是艰难,但活着就要努力地活着。
书中福贵说:一个人命再薄,只要想活着,怎么也死不了。
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是胜利。
于是活着的本身就包含了对生活一切的坚忍。
无论是苦难,生离死别,或是穷困潦倒,活着就得好好活下去,即使只有只身一人,就算跪着走,也要将剩下的人生路走完。
福贵在身边的一个个离去后人活着,仍选择带着伤痛继续往前走,即便是只剩下他和一头老牛也一样,人常说:这就是命。
其实这何尝不是对生命的一种坚忍,对生活的一种坚忍。
只是传统的中国人习惯将之实俗化而已。
或许将生活中的一切困难、挫折、艰辛、坎坷、痛苦、悲哀等归之为“命里有时终须有”,或许这样人们的心会更安分一点,接受它们也会变得理所当然一点。
因为这是命中注定的,人力改变不了,既然改变不了就只能接受。
这需有一点“认命”的颓丧思想在其中。
只是人生在世,有时何尝又不是“认命”一点好呢!福贵说:“做人还是平常一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
”在福贵眼里“平凡是福”“认命”是活下去的力量。
但平凡大众当中的那种认命态度何尝不是文人所说的那种坚忍!福贵就是亿万中国农民中的一位,也可以说是一个时代中国农民的代名词。
在中国广袤辽阔的大地上,在亿千万中国人当中,福贵只是其中的一个普通代表。
生活中什么人都不缺,更不缺像福贵有着这样人生经历的平凡人;身边什么人都有,像福贵这样坚忍活着的人更是屡屡可见。
福贵的存在只是一个时代的代表性人物,他代表的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在那个时代的普遍所有。
对福贵这些平凡人而言,人生本来就是如此:没有伟大的人生追求,他们从来就没有逃离过生存的底线;他们虽没有宗教、信仰等形而上的支撑,却在精神深处有着“对生命本源性的留恋和执着”。
他们一生所要做的不是与命运、苦难进行抗争、喊叫,更不是以死来证明其生的伟大;相反的,他们是无声无息地顺从、忍受,用“生---活着”来向死亡挑战。
文本最后,福贵与一头牛相依为命,怡然自乐,似乎是一种宁静平和,但透过这表面的背后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对生活的无追求和绝望。
而《活着》就是通过福贵来讲述那时的人民是如何熬过来的;是如何在时刻遭受着苦难与死亡的威逼诱惑,没有顺从,没有屈服,而是选择忍耐、承受的方式与苦难及死亡进行抗争。
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与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困难和挫折,生离死别和痛苦不堪。
坚忍,活着的力量。
二、真情是活着的信念在韩国的某部电影当中,主人公有这样的一句台词:我只想为家庭好好的活着,只想为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好好活着而已、、、、、、。
而《活着》中的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活着》中的世间真情处处可见,亲情、爱情、友情俯拾皆是。
对于《活着》的人当中,这些真情便是他们活着的信念。
正是有了这种信念、这些牵挂才会有想要活下去的坚忍与勇气。
(一)苦难中的亲情在《活着》当中,亲情是其的主旋律,虽然福贵苦难不断,但一家三代浓浓的亲情贯穿始终,忍受苦难却不孤独。
福贵在输光家产后,家珍并没有埋怨,只是跟他说:“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了。
”他娘那时却还在心疼他,没怪他却怪他老爹,只对他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
”而他爹虽气他却也没对他怎么样,只要求让他将债务换成铜钱挑去还债,目的是让他知道“钱来得千难万难”而已。
祖祖辈辈好不容易积累下来的家财就这样散尽了,家可以说是破亡了,但只要人还在,只要人还好好的再穷也会幸福。
福贵被拉去从军后,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他仍在枪炮声中,在又冷又饿的恶劣环境下坚忍的活着,因为老劝说过:“只要想着自己不死,就死不了。
”所以他“想着自己的家,想想凤霞抱着有庆坐在门口,想想我娘和家珍。
”正因有了对他们的牵挂、亲情的羁绊,福贵有了无论如何都要活下去的信念,只要还活着,就还有再见家人的希望在。
凤霞因为家穷,有庆上学没钱而被迫送人。
在被领走的的那一刻,眼里充满对这个家的不舍。
因为在她眼里,家再穷,父母再贫贱,家仍是她的家,父母仍是他最爱的父母,小弟仍是他最不舍的小弟。
所以就算养父母对她再好,她在那边的生活再富裕,也比不上有亲生父母和小弟在的那个“狗窝”。
于是她在几个月后独自连夜跑回家,即使路再黑再远再难走,即使露水再浓再重再冷,她都无所谓。
因为路的尽头是她渴望的那个家。
福贵在送她回养父母家时,凤霞没有哭,只是眼睁睁地看着福贵。
福贵在伸手去摸她的小脸时,她也伸手去摸福贵的脸,仿佛要将父亲那张脸深深记住似的,仿佛在对福贵说:爹,我不怪你。
福贵在那一刻便决定:“就是全家饿死,也不送凤霞回去。
”凤霞在见福贵背着她往回走一段路后突然紧紧的抱住福贵,因为她知道她可以回家了。
那一刻,凤霞是无比幸福的,因为在孩子眼里,没什么可与父母对自己的不舍和关爱相题并论。
有庆死了,福贵在抱着他回来的路上走走停停,累了想把有庆放在背上,可心里就发慌。
生怕他突然醒来他不知道,生怕儿子不知谁背着他而害怕,所以“不能不看着他”。
因为怕妻子受不了打击,决定一个人悄悄把有庆给埋了。
他用衣服把有庆包好放在坑里,用手把土盖上去,把小石子都捡出来,因为他怕石子烙疼有庆的身子。
这浓浓的父爱,这无微不至的父亲情在此刻显露无疑。
看着《活着》,有时就在想,其实活着本来就没什么重大意义吧!大家也都是为了能更好地生活而每天要求自己不断向上,不断披荆斩棘地勇往直前吧!这本来就是生而为人的本份、本职,来到这个世界就得对得起上天赋予你生而为人的使命。
无论生活多苦多难多坎坷,只要你还在的一天,你都的往前继续走下去。
福贵是如此,我们新一代中国公民更应如此。
(二)苦难中的爱情如果说亲情是《活着》的主旋律,那爱情则是《活着》的主线。
在《活着》那朴素,简洁的叙述中,爱情仍投射出温暖的光芒。
福贵原是个地主少爷,家珍是城里米商的小姐,结合时二人都是富足人家的子女,可谓是门当户对。
可当家衰败后仍能同甘共苦,互相扶持,相濡以沫,无怨无悔,共同走完坎坷苦难的一生也实在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