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意行统一原则在技工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有效运用

合集下载

浅谈中职学生德育教学的知行合一

浅谈中职学生德育教学的知行合一

浅谈中职学生德育教学的知行合一中职学生的德育工作对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和法律学的综合体系。

近年来,随着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不断发展,中职学生德育教学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对德育教学模式有了一定深入的探讨。

知行合一,即现代哲学家伽利略提出的“理解和实践统一”,它把学科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把意志的理解与具体的行动相结合,成为当今德育工作的核心概念。

Ⅱ. 中职学生德育教学的知行合一(一)知行合一提升德育理念当前社会发生着快速变化,传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中职学生德育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专家学者指出,知行合一倡导着一种新的价值观,可以提升德育理念,使德育教学更加现代化。

通过结合理论与实践,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知识的层面上去理解和认识德育的概念,并形成一种合理的态度,以及在行动上把这种理念,建立在学生行为上,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念,用好实践去吸收理论知识,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理论上认识和实践中实践,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二)建立有效的德育实践德育实践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重要环节,包括体育锻炼、文化活动、公益服务等,也包括生活训练、职业技能培训等,都是重要的德育实践活动。

通过有效的德育实践,可以增加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认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学校可以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强调团队理念,促进个人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责任感;开展公益活动,让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学会关爱他人,拓展自己的社会视野;开展文化活动,展示学生的才艺和创新,推动德育实践的开展。

Ⅲ.语中职学生德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和法律学的综合体系,它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课堂知识,并以实践的方式将其付诸实践。

知行合一的要求,要求中职学生既要了解理论知识,又要在实践中运用自己获得的知识。

论技工学校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论技工学校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能力 ,培 养 他 们 形 成 自觉 地 主动 地 正 确
地 进 行 自我 选 择 、 自我 评 价 机 制 。追 求 德 育 课 教 学
的实 效 性 . 到 底 , 是 为 了 帮助 学 生 健 说 就
和 结 论 ,也 不 是 将 按 照 教 科 书 出 的 考 卷
答 多 少 分 ,而 应 当 表 现 在 学 生 在教 学过 程 中 , 教 师 的指 导 下 , 否 调 动起 了参 在 是
与 道 德 思 考 和 道 德 实 践 的 积 极 性 :是 否
面对 自身 的前 途 和 择 业 等 实 际 问题 , 在
和接受 、 合社会要求的道德内容。 符 德育课教学是技工学校德育工作 的

要 求 在 道 德 教 育 中要 把 知 、 、 、 教 情 意 行
育 统一 于 道 德 教 育 的 总体 目标 下 .把 思 维 型 、 动 型 的 内容 教 育 置 于 比知 识 型 、 活 讲 解 型 内 容 更 突 出 的 地 位 ,把 道德 规范 教 育 、 念 教 育 与 能 力 教 育 、 性教 育结 观 个 合 起 来 进行 。 总 之 ,德 育 课 的 实 效 性 主 要 不 是表 现 在 学 生 在 教 学 中学 到 多 少 具 体 的 知识
的 内在 规 定 的制 约 性 和 历 史 的局 限性 等 原 因 , 成 了“ 智 育 、 德 育 ” 现 象 , 造 重 轻 的 德 育课教学 实际上也 受到轻 视与削 弱 。 改 善 这 种 现 状 。 要 的 一 条 . 是 德 育 课 重 就
教 学 必 须 从 学 生 的 实 际 出发 。
项 重 要 内容 和 环 节 。德 育 课 教 学 的实
效 性 是 德 育 课需 要 的 体 现 。就 德 育 课 程 本 身 而 言 , 不 仅 仅 是 传 授 理论 知识 , 它 讲

浅谈技工学校德育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技工学校德育教学的有效性

德 育 纵 横161 都市家教 三、公正合理地评价学生如何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和长进程度给予恰当评价,历来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

根据教育劳动的特点,教育公正不仅仅限于在“分数”面前“一律平等”的“外表公正”,而是更注重以追求最大限度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根本目标的“实质公正”。

恰当地处理好“外表公正”与“实质公正”的相互关系,是一个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尤其在当前“高分=重点学校=名牌大学=好工作=高收入”的背景一时难以改变的情的情况下,教师坚持做到在试卷,规则和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不抱成见,不循私情,规范准确,也是体现教育公正要求的重要方面。

四、对学生“赏罚”要公平合理“信赏必罚”,原本是政治家们的用人之术。

如今“赏罚”的运用已成为教师教育、激励和规范学生行为的经常性措施。

教育公正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赏罚”,必须以教育为前提,必须在实施中做到“赏罚”有据、“赏罚”有度、“赏罚”公平。

所谓“赏罚”有据,是指“赏罚”必须有事实和规章的依据。

“赏”,一定要给予有立功表现的学生;“罚”,一定要给予主观上有过错的学生。

并且要依据(符合教育行政法规的)规定行事,不能“政出多门”,更不能随心所欲。

所谓“赏罚”有度,一是指“赏”的面不宜太宽,搞平均主义;也不能太狭,而被少数“冒尖”的学生所“垄断”;二是“赏”不宜太厚。

现在有的教师也崇尚社会上那套作法,动辄对“好”学生予以重奖,其后患无穷。

一方面,学校的财力有限,即便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一个阶段奖励过高,会给后阶段奖励形成压力,甚至无奖可赏;另一方面,也给得奖者造成赏一定要厚,不厚就刺激不起积极性的心态,滋长他们一味追求物质利益的不健康思想。

再一方面,因为奖赏过高,引起其他学生的不满,反而使多数人的积极性受到抑制。

三是“赏”一定要以精神奖励为主。

因为靠物质刺激是很难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觉悟的“四有”新人的。

孔子曾说:“不教而诛,非也,”说明“教”是教育的最高原则。

知、情、意、行在德育课中的合理运用

知、情、意、行在德育课中的合理运用

知、情、意、行在德育课中的合理运用“知”指知识;“情”指情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评价;“意”指意志,是人类自身追求理想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行”是行动。

它们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

一般地说,“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和标志;“情”和“意”起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德育课程的施教者,我主要是从以下4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上述教育的。

一、以情育情,以情动人04级计算机3班,有两位女同学因小事发生口角,继而恶言相向,在班上激起轩然大波,不明真相的同学冷嘲热讽,一些事不关己者也等着看热闹。

处理这件事,我没有立即批评当事人,而是心平气和地找双方了解情况,随后在全班搞了一次“团结就是力量” 的主题班会。

围绕着“团结、友情、亲情”进行了精彩的演讲比赛,学生们情绪高昂,竞相参与,气氛非常热烈。

我抓住这个机会,不失时机地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单亲家庭的学生正准备迎接高考,他的母亲和妹妹意外地被歹徒杀死,他听到消息后精神崩溃,同学们都替他着急和担心,每天都有同学鼓励他,帮助他,最终使他坚强地站起来并参加了高考,现在在读大专。

他多次在同学聚会中说到,如果没有这个集体的关心和帮助,就没有自己的今天,他非常珍惜这份友情。

同学们听后开始沉默不语,我在黑板上写了“大家庭中的你、我、他”几个大字,同时播放《相亲相爱》这首歌曲,这时候全班同学的情感立即产生了共鸣,随着如潮般的掌声,那两个曾经因小事吵架的同学不约而同地走上讲台,相互赔礼道歉。

二、以知育情,以情促知在德育课教学中,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是教师的重要任务。

我帮助他们知道一些事情发生后应该怎么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

我启发他们思考,海外侨胞为何致富后纷纷回家乡投资办厂、扶贫、资助失学人员?霍英东先后捐赠了150亿人民币给内地搞建设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些都体现了他们深厚的爱国爱家爱亲人的情感。

作为现代的青年学生,应该理解和传承这种情感,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论知情意行在技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统一

论知情意行在技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统一
生关 系 , 目的 、 有 有计划 、 有组 织地 指导 学生 在
良好 习惯 , 谐 的性 格 , 尚 的情 操 。许多 学 和 高
教育 家赞可 夫认 为 : 就教 育 工作 的效 果 生虽 然在 校 内能 勉强接 受教育 , “ 回到 家 中就我
观念 、 识 、 知 能力 、 心理 素质方 面尽 快适 应新 的 来说 , 很重要 的一点是 师生之 间 的关 系如何 。 行 我素 , 成心理 上 的双重人格 。技 校要利 用 ” 形
— —
生理 发 育和心理发 育很不 平衡 的技 校 生 , 高学 生 的意志 , 而使 学生 以饱满 的热 情投入 从 是带 着学业 竞 争失 败 的 心态 无 奈 地进 入 技 校 到学 习 中。
— —
知是 思想政 治工作 的基础
知 就是认识 , 是人 们对事 物 的是非 、 恶 、 的。其学 习和生 活 中所 遇到 的诸 多 困难 和 阻 善 美 丑的判别 和评 价 。它在 思 想 品德 形 成 过程 力 , 给学校教 育带来 较大 的难度 。且 他们 年龄
作用 。
现代 b理科学认 为 , 生 的求 知发 展 和成 础 , 学 运用诱 导和 激励 的方法 , 到 以理 服人 , 做 以 重 要标 志 , 思想 政 治 教 育 过程 中起 着 关 键 在 才 , 一种持续 不断 的心理 活动和 心理 发展 过 情 感人 , 是 使学生 心悦诚 服地接 受教 育。 程 。人 的心理 发展 是 由智力 因索 系统 和 心理
行等 心理要 素 构 成 的。其 中 , 是基 础 , 是 过程 中必 须 与学 生 建立 起 民主 等 、 知 情 平 和谐 的 对学生 意志 力 薄弱 , 别 屡教 屡 犯 , 个 明知 故 犯

浅析德育过程中知、情、理、行的统一

浅析德育过程中知、情、理、行的统一

先生

出的“

学 、
做合一

” 的境

必须“

晓之
以理
、 动之
以情

导之
以行 、持之 以恒 ” , 和谐统一 地发展 。
一 、 以知 育情
情感与认识存在着相 互 制约 、 相互 促进 的规律 。 一 方面 ,认 识 是 晴 感产生 和 发展 的理 l生基 础 , 认识 越 深 刻 情 , 感 也 越 深 刻 ;认 识 越 浅 薄 , 情感也 越浅薄 ;认 识 不 正 确 , 就会产 生错误 的情 感 。 另一 方 面 , 情感 又 反 作用 于认识 。 情绪心 理 学研究表 明 , 个体的情感对认识活动有动力 、强 化等功能。 动力功能指情感对认识 活动的增力或减力 的效能 , 即健康 积极 的情感对 认 识 活 动起 积极 的发 动和促进作用 ;反 之 起 , 阻 碍抑制作 用 。 在教学 中,教师单纯地 对学生说 教是不会有好效果的 , 也 难 以使学 生产生有原则 、有深度 的道德情感 。 教 师应着力提高学 生 的道德认 知 , 使他们知道应该 怎 么做 , 明 白为什 么要这 么做。 以情促知 ,针对 学生 苦 学 、厌学现 象 ,教师要 发挥情感 的动 力功 能 , 增强 教 育 内容 和方 法 的情趣 , 提 高教 学 艺 术 , 引发 学 生 积极 的情感体验 ,使苦学 、 厌 学 转化 为 “ 乐学 ” “ 好 学 ” 。
就 是 :深 深 热爱 孩 子 。 ” 在教 学过 程 中 ,进 行情感 教 育最 根
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 和真诚感人 、 育情 ,“ 情之感人往往
超过理 之化人” 。 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 个
学生 。

知情意行统一的德育模式在品德课中的实践探索

知情意行统一的德育模式在品德课中的实践探索

知情意行统一的德育模式在品德课中的实践探索岳麓区咸嘉湖小学侯艳“以教育学为立场,引导人们不断去认识、适应、改变并享受我们这个世界。

”——因为这句话,从此爱上了侯怀银博士的文章。

每每进入怀银先生的博客(),都觉受益匪浅。

大诗人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努力尝试着将从侯先生文章中得来的经验感悟,运用到教育实践当中。

《知情意行相结合的德育过程》是怀银先生系列文章《中国德育传统》之一,他从中国古代教育家:如孔子、孟子、荀子、朱熹等,对德育过程的认识侃侃而谈,又引证出许多古代教育著作:如《学记》、《论语》、《大学》等,有力地得出结论:中国古代教育极重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位一体的教育。

然后,怀银先生对我国目前中小学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过程作了深入探讨。

品德课中的德育模式一直是我教学中研究的一个问题。

怀银先生的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知情意行统一的德育模式,有强大的理论支撑,又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具有明显的实效性。

于是,在《振兴中华,我们的责任》这节品德课的教学中,我将这一德育模式进行了实践。

《振兴中华,我们的责任》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材第三单元第四框题。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中国部分近代史,认识到落后的中国处处遭受列强欺凌。

而《振兴中华,我们的责任》一课的教学,正是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缅怀革命先烈,继承他们振兴中华的遗志;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爱国情感落实在具体行动中,明确自己的责任;3.制定成材计划,为振兴中华贡献力量。

考虑到本部分教学是第三单元促使学生实现知情意行统一的关键一课,我将引导学生思考把爱国情感落实在具体行动中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在活动中需要列出的一个成材计划,因为学生经验以及知识的局限性,显然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浅析技工学校如何发挥德育课的德育功能

浅析技工学校如何发挥德育课的德育功能
文化教育
民 营 科 技2 0 1 3 年第1 期
浅析 技工学校如 何发挥德育课 的德育功能
张 弘 睿
( 黑龙 江 建 设技 工 学校 , 黑 龙 江 哈 尔滨 1 5 0 0 0 0 )
摘 要: 一个人 的思想品德是素质结构 中最重要的部分 , 对德 育课 来说 , 教 师传授知识 的过程就是 学生德 育教 育的过程 , 学生 掌握 基本理论的过程 , 也就是提 高思 想觉悟的过程 , 这 种特 点是 由这 门学科本 身的性质决定的 , 也是其他 学科所 无法具备 的。所以 , 德育课 不仅仅在 于教导 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 , 更 重要 的是德育课培养 学生 良好的品德 修养。要 “ 教 书” , 更要“ 育人” 。
2 . 1 德育 活动 的内容要 体现计划性 。根据不 同学生 、 不 同发展 时 面 , 让学生在正确与错误 , 真善美与假丑 恶的相互 比较 , 相互斗争 期 的特点 , 制 定切实可行 的德育 活动计划 , 是 指导督 促开展 好德 中提高识别能力和德育水平 。 育 活动 、 有效增 强学生意识 、 提 高德育效果 的前提条件 。例如 : 我 3 . 3 分析学生 的心理状态 , 激发德育动 因。学生是德育课学 习的 主体, 学生 的年龄特 点 、 生活经历 、 认识基础 等都是影响德 育课德 校每年 的德育计划都 把三月份定为植树绿 化美化活 动月 , 四月份

实用人才 , 已成为德育课教师致力探讨的问题。 1 新形势下发挥 德育课德 育功 能的重要性 1 .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的客 观要求 在 市场经济大潮 中, 技 校生在逐 步形 成平等意识 、 竞争 意识 、
能力 , 只有具备较 高的职业 素质 , 才能提高 自己择业 的竞争力 , 才 能提高对职业变化适应力 , 才能提高立业 、 创业的创造力。而提 高 综合 职业能力则要求技工学校学 生在德智体美 劳诸方面协调 、 均 衡 发展 , 其 中应 把德育放 在首位 。因此 , 只有 发挥德 育课德 育功

技工院校德育管理初探

技工院校德育管理初探

技工院校德育管理初探摘要:技工院校学生在价值认同、能力结构、心理特征、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的规律性和特殊性,因此技工院校必须根据这一规律性和特殊性进行有效的德育管理。

技工院校在德育管理中,应紧扣技工教育市场性、职业性等本质特征,秉持一定原则,坚持创新思路,着力构建技工院校德育管理新模式,以实行有效德育。

关键词:技工院校德育管理五大原则三大创新技工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一种特殊的教育层次,对社会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越来越清晰。

与普通教育相比较,技工院校的学生在价值认同、能力结构、心理特征、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的规律性和特殊性。

技工院校必须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特殊性实行符合自身规定性的、有效的德育管理。

技工院校的德育管理必须研究学生的心理、行为规律,以保证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和行为的主要特征1.朝气蓬勃,但任性,纪律意识弱,做事缺乏耐心、恒心技校学生常对各种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得朝气蓬勃,精力旺盛,能够积极参加班级、学校开展的各项社会工作和活动。

但是,一些学生纪律意识缺乏,规则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常表现出某种叛逆性的年龄特征,参加活动时,缺乏耐心,浅尝辄止。

2.个性突出,勇于表现自己,但自卑,抗挫折能力差受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影响,技工院校学生表现更为个性、独立,很多学生在中学时因成绩欠佳等原因,有强烈的挫败感。

在一些学生看来,进入技工院校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他们是以失败者的心态走入学校的,常表现出明显的自卑心理,社会责任感不强。

3.有一定的求知欲望经过中考、高考的检验和选择,他们感觉到知识的重要,渴求以知识改变命运。

但一些学生刻苦求知精神严重欠缺,学习动力不足,自主学习意识差。

一些学生文化基础差,缺乏科学的、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

针对技工院校学生这些心理、行为特征,技工院校必须实行有针对性的德育管理,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班级德育工作如何做到知行统一

班级德育工作如何做到知行统一

班级德育工作如何做到知行统一肥东县古城镇广兴学区中心学校胡开瑶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是知(认识)、情(情感)、意(意志)、行(行为)诸因素辩证发展的过程。

“知”是基础,“行”是结果,“情”、“意”是动力。

从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来看,班级德育的过程以“知”为开始,以“行”为终结。

班主任在日常德育过程中,一方面要使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受到思想、政治、品德观念的教育,提高认识水平;另一方面,还要躬身参加有益于集体和社会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道德行为和习惯,做到知行统一。

那么,怎样才能贯彻“知行统一”的原则呢?概括地说,就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炼之以意,导之以行”。

下面分别加以阐述,并探讨一些具体的教育方法,但是“分而言之”,要“合而用之”,不管哪一种德育实践,都必须以“知”为基础,融“情”、“意”、“行”为一体。

一、晓之以理即以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教育学生,使学生知晓道理,从而提高学生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水平和评价能力。

但是,“晓之以理”并不是要班主任整天喋喋不休,唠唠叨叨,不厌其烦的“讲理”,如果是这样,就成了“婆婆嘴”,学生并不喜欢。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晓之以理”呢?1、正面灌输。

即把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

道德规范,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以指导学生的行为。

首先是防患于未然,不能总是“亡羊补牢”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比如爱护公物,如要等到班级的桌凳等公物受到破坏时才暴风雨般地教育一番,这是没有深谋远虑的。

“先入为主”,应该把错误、过失扼杀在萌芽状态。

其次是在实践活动中,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提出具体的要求,以便于知行统一。

第三,坚持正面教育,也要结合反面事例作对比,增强学生的识别能力和抗御能力。

2、主题班会。

围绕班级德育目标或根据近日班内、校内典型事态设计班会主题。

开班会要注意在“寓教于乐”上下功夫,将班主任的“讲”与学生的“议”跟具有思想教育功能的娱乐活动结合起来,寓思想教育于生动活泼的形式之中。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如何认识和处理好知、情、意、行的关系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如何认识和处理好知、情、意、行的关系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如何认识和处理好知、情、意、行的关系德育教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它具有知行培养的统一性。

知行统一是衡量思想品德形成的标志。

“言行一致”、“言行不一”就是人们对一个人思想品德作出的肯定和否定的评价。

由知到行的统一不是自然实现的,离不开情和意等因素的中介作用。

知、情、意、行是构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

知,即思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等观念体系的认识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观念,以及对是非、美丑、善恶的评介。

知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不可缺少的。

一般说来,思想品德方面的知识越丰富、认识越深刻有助于形成坚定的思想信念和品德行为。

对思想道德毫无认识的人,在实践中其行为表现常常是不自觉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强调“只有用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和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

知虽然在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但知并不等于行,知识多少、认识的高低并不完全说明一个人思想品德的真实情况,知识在没有转化为习惯之前,是不能单纯以此作为衡量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标志的。

因为知识或认识不是行为,知道不等于思想品德,也不能自然地转化为相应的行为习惯。

情,即思想道德情感,是人在思想道德实践中评价自己或他人行为时,对一定的思想准则、道德规范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思想道德情感是伴随思想道德的内心体验而产生的。

反过来又常表现出好恶的态度,驱使人主动接受、追求或拒绝、舍弃一定的思想准则和品德要求。

当人的内心体验与外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产生共鸣或人对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产生肯定的情绪体验时,就能促进认识的升华,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并以坚定的信念进行不断的追求。

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

情在知向行的转化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意,即思想道德意志,是指人的内部思想道德意向外部稳定行为转化过程中克服困难和挫折时的顽强不懈的努力。

在人的思想道德活动中,意志能推动人坚持从事达到预定目的所必需的行动。

结合实际谈谈德育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的相互作用

结合实际谈谈德育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的相互作用

结合实际谈谈德育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的相互作用加强德育工作是新时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政治保证,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本文谈谈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及主要措施。

1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1.1知情意行全面培养原则人的思想品德包括知、情、意、行四方面,德育工作中必须充分认识到道德认识、道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1)知情意行的特点及其培养(2)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个功能例谈语文教学中加强体验渗透德育新课程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和社区的各种活动,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发现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贯穿于课文教学的全过程,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明白道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中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就要及时给予鼓励,学生在学习有困难时,如提问他,他不会回答,那师应热情帮助,消除他们对学语文的畏难情绪,从而增强自信心。

当学生不回答时,教师要激励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增强自我表现的勇气,但不应该指责他,而应该热情地批导学生,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调动起来。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当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时,他们就表现得跃跃欲试,兴致很高,引导学生动脑、动口放手全身心投入,要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示才华的场所,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表现意识在课堂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总之,我们的教学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在课堂中活跃起来了,课堂气氛必定活跃,教学效果必然好,学生的各种能力就会提高,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育改革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作了“教育性的教学”和“教育性的教育”的理论概括:“教学如果没有道德教育,就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教育;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失去手段的教育”。

浅析德育过程中知、情、行的辩证统一

浅析德育过程中知、情、行的辩证统一

浅析德育过程中知、情、行的辩证统一德育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品德培养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情感和行为。

知、情、行是德育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知,指的是学生的知识和认知水平。

知识是德育的基础,通过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学生可以获取道德的规范和准则,了解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同时,知识也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提高他们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学习历史和文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英雄事迹和崇高情感,从而培养自己的道德感和责任意识。

情,指的是学生的情感发展和情绪管理能力。

情感是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对德育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可以增强他们的同情心、爱心和 empathy。

学校可以通过课堂教育、生活教育和课外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对他人的理解和关心。

例如,组织学生进行社区服务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奉献精神。

行,指的是学生的行为表现和价值观念的贯彻落实。

行为是德育的实践基础,只有将道德的概念和观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才能真正实现德育的目标。

学校可以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建立学生会和班级管理系统等方式,规范学生的行为,并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

同时,学生也需要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约束,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行为水平。

知、情、行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德育过程。

知识提供了道德教育的基础和支持,情感为德育提供了情感驱动力和动力,而行为则是知识和情感在实践中的体现。

在德育过程中,学校应注重整体的协调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的统一。

只有知识和情感的统一,学生才能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只有知识和行为的统一,学生才能真正将道德的概念和规范付诸于实践;只有情感和行为的统一,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道德行为的快乐和意义。

德育过程中的知、情、行的辩证统一,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同时也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浅析学生德育过程中知、情、行的辩证统一

浅析学生德育过程中知、情、行的辩证统一

浅析学生德育过程中知、情、行的辩证统一2000字知、情、行是学生德育过程中三个关键的要素,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其中,知是学生接受道德规范和知识的能力,情是学生道德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形成过程,而行则是学生道德行为的外在表现。

本文将通过对每个要素的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首先是“知”。

学生应当具备接受道德规范和知识的能力,这是形成学生健康人格的前提条件之一。

在学生德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家教等多种方式传授道德知识,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准则和道德原则,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

然而,仅仅提供知识并不能完全实现学生的道德培养。

学生接受道德知识的同时,必须注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

只有通过感性认识和体验,形成对道德价值的共鸣,才能真正理解和贯彻道德规范。

因此,“情”是学生德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情指的是学生道德情感态度的形成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形成对善恶、美丑、真伪等的情感态度和品位。

教师应该通过言传身教,示范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观念,帮助学生理解道德情感和道德精神,让他们从内心意识到道德价值的重要性。

最后是“行”。

行是道德价值观和态度在学生行为上的体现,是道德观念和信仰的行动表现。

学生需要按照道德标准去 conduct 行动,具体的行为表现体现了学生的德育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和行为培养,建立正确的行为习惯和规范。

知、情、行在学生德育过程中是辩证统一的。

只有将这三要素合理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德育最终的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促进知、情、行的统一:1.加强道德规范和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准则和道德原则。

2.注重情感教育,从学生内心深处引发道德行为,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引导和培养。

3.通过行为习惯和规范培养,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被道德理念所渗透,从而形成正确的品格和习惯。

总之,知、情、行在学生德育过程中是相互融合的,缺一不可。

浅析德育过程中知、情、行的辩证统一

浅析德育过程中知、情、行的辩证统一

浅析德育过程中知、情、行的辩证统一道德教育过程中知识,情感,行为的辩证统一作为一个动态系统,道德教育过程是一个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教育者利用社会所需的道德规范来影响受教育者,激励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道德过程。

笔者认为,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只有知识,爱情和行动的统一才能达到预期的道德教育效果。

知识,爱和行为彼此相关,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

一般来说,“认识”的培养是基础;实现“行走”是关键和标志; '爱'充当中介和'催化剂'。

因此,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必须是:“理性之梦,情感化,线索化,持之以恒”,促进四要素的统一发展。

仅仅考虑意识形态和道德教育的过程是不够的。

有必要积极推动课堂会议或团队活动所倡导的内容,限制内容,禁止内容,但有必要抓住机遇,营造自然和谐的环境,努力激发学生自身。

“内部压力”和道德情感是另一回事。

在学校里,课堂是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

这里的教师,一些通过特殊的团队活动,一些探索学科本身的教育因素,一些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点,根据情况,实现各种教育期望。

但是,还应该指出的是,由于对学生“主体需求的理解不足是内化的驱动力”不够,没有足够的研究如何将社会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

我们教育的某些方面很脆弱。

直言不讳。

在这种积极的教育情境中,学生有时很难放手。

他们往往是意识的第一个被动接受者。

即使学生被安排在活动中发言,所说的话往往是我现在应该说的,而不是内心。

真的觉得,不能指望这种形成会取得好成绩。

事实上,真正触动学生灵魂的教育往往没有透露。

它不仅发生在操场上,而且发生在课间十分钟,以及最自然的生活和未提前准备的情境中。

因此,情感教育是道德教育工作者开拓学生心灵的发起者,是“认识”和“走向”的中介和“催化剂”。

(1)激发对情感的热爱情绪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具有感染力,即情绪情感。

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绪可以感染其他人,使他们产生相同或相关的情绪。

浅析学生德育过程中知、情、行的辩证统一

浅析学生德育过程中知、情、行的辩证统一

浅析学生德育过程中知、情、行的辩证统一前言学生德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成长。

德育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品德、情感和行为,其中,知、情、行是不可分割的三个部分。

知是指学生的知识水平,情是指学生的情感品质,行是指学生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

本篇文档将主要分析学生德育过程中知、情、行的辩证统一。

知、情、行的辩证统一知与情的辩证统一知和情是学生德育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知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是人类理性思维的表现;情是人的内心感情和情感状态,是人类感性认识的表现。

在学生德育中,知和情的辩证统一具体表现为:1.知识和品德的统一。

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品德素质相互依存,知识水平的提升能够促进品德的提高,品德素质的增强有助于知识水平的提高。

2.理智和感性的统一。

学生的理性思维与感性认识都是德育过程中不可少的两个方面,只有理性与感性相辅相成,才能达到较好的德育效果。

3.知识与爱的统一。

知识的掌握需要有爱,只有对知识的热爱才能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知、情、行的辩证统一知、情、行是学生德育中必须要协调的三个方面,三者之间缺一不可。

知是理性思考、判断和分析的结果,情是学生的情感和情绪的体现,行是学生表现出来的实践行动,三者相互关联,互为支撑。

1.知与行的辩证统一。

知识的获取需要实践操作,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能够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2.情与行的辩证统一。

情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源泉,只有情感和行动相一致,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促进德育的目标实现。

3.知与情与行的辩证统一。

知、情、行的融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生价值取向和方向,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对学生的德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论在学生德育中,知、情、行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或缺,只有通过知情行的协同作用,才能够促进学生成长和德育目标的实现。

学校德育工作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注重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素质,努力实现德育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尚的 思 想 品 质 。
【 关键词】 技校 ; 德 育; 知情意行原则的运 用
人的思想道德是 由知 、 情、 意、 行四个 因素构成 的。其中 , 知是基 础, 情是催化 , 意是保证 , 行是关键 道德认识是产生道德情感 、 形成道 德意志的必要条件 ; 情感是在知的基础上产生的 , 是 内心情绪体验 : 意 志是情感 的精神 因素 , 在 思想素质形成 中起着调控作用 : 道德行为是 品德形成发展的外在表现和客观指标 。 它们相互影响 . 相互转化 . 相互 促进 . 共同贯穿统一 于德育工作过程中。 由于技校以市场化形式招生 . 生源复杂 , 整体素质低 , 给德育工作 带来较大难度 . 因此 , 在德育 工作中 。 应提高学生 的道德 认识 , 培养道 德情感 , 磨练意志能力 , 养成 良好的道德 习惯和行为 。在知 、 情、 意、 行 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 做到知情意行和谐统一 的方法 , 这样不但不能收到好 的效果 . 反而易引起 学生 的抵触情绪 必 须以情感 教育为基础 . 对学生有着 出 自内心的爱心 . 以爱 为前提 . 动之 以情 , 晓之以理 , 对学生关心爱护。如学生生病住 院 , 老师 同学轮值 看 护, 补 习功课 ; 营造温暖 的人 际氛 围 : 教师深入宿舍与学生促膝谈心 , 倾听学生需求 : 制订班主任老师家访制度 , 保持德育的连续性 等 . 让师 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 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选择 。 .
技校 的德育 工作 应遵循教育规律 . 根 据技 校生身心特点 . 与时俱 进、 更新观念 、 开拓思路 、 更具 实效地开展各类贴 近技校实际的德育活 动。 注重抓好新生入学 、 下厂实习 、 毕业生教育“ 三大教育” 走 出校园 . 深入社会 . 了解社会 , 参加社会实践 。 锻炼他们人 际交往 和社会 活动的 能力等 。 把爱 国主义 、 集体主义 、 社会主义 、 职业 道德 、 心理健康等教育 渗透 于各个活动中 . 让学生懂得立 身做 人的基本道理 . 树立正确 的人 生追求 . 把社会的“ 知” 转化为学生个人 的“ 知” . 认知越丰富 , 明理越深 刻. 情感就会越深厚
2 0 1 3年
第1 9期
S C I E N C E&T E C H NO L O G Y I N F O R MA T I O N
o职校论坛0
科技信息
知情意行统一原则在技工学校 德育工作中的有效运用
李 媛 ( 广 东省 粤东 高级技 工学校 , 广东 汕头 5 1 5 0 4 1 )
3 以志促 行 . 以 行强 志
意志是人们 自觉地确定 目的 、 克服 困难 、 实现 目的的心理过程 是 成才 的重要保证 . 因而也是成才的一个必要条件 它在思想道德素质 形成过程 中起着调控作用 。贝多芬说 : “ 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 : 在不 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 一个人具有坚强的意志. 做事情就不会 半途而废 . 而是 自觉地选择适当的方法来克服 困难 . 直到实现 目标 教 育家魏书生要求学生每天跑数千米, 每天做仰卧起坐 、 俯卧撑 1 0 0次 , 每天还要写 日 记. 这就是磨练学生意志的方法——道德长跑 当积极 的情感对人 的活动 起推 动或支持作用时 .这种情感就成 了意志的动 力。 反之则成为意志的阻力 。 学生在道德行为的实践中 . 必然会遇到多 种 困难 和 阻 力 , 如果 意 志不 坚 强 , 就 会畏 缩 不 前 , 甚 至 自暴 自弃 而 坚 强 的意志能强化 良好 的行 为 . 抑制不 良行为 . 并转化 为推 动实现 自己 的理想 的动力 意志坚强者还能以意志力对情绪进行控制使情绪服从 于理智 。 现在的技校生中.家长往往把教育 的重点放在智力因素培养上 . 简单粗暴 、 过分溺爱 、 宽容放纵 等等 , 以致造成孩子任性 、 懦弱、 懒惰 、 自私 、 冷漠 、 粗暴等心 理障碍 , 而缺乏 坚强意志 , 良好习惯 , 和谐 的性 格, 高尚的情操 。 许多学生虽然在校内能勉强接受教育 , 回到家中就我 行我素, 形成心理上的双重人格 。 技校要利用开办家长学校、 家教指导 班, 有组织 的指导家长们学 习家庭教育理论 . 掌握科学 的家教方法 . 协 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 形成合力。 针对学生意志力薄弱 . 个别屡教屡 犯, 明知故犯等现象要 专门开设辅导课 、 开展军事训练 、 内务军事化管 理、 布置突击任务等活动 . 磨 练提高学生的意志 . 从 而使学生 以饱满 的 热情投入 到 是教 育者通过学科教 学以及一 系列专 门的活动对 学生施加综合影响的过 程 本文结 合自 身教 育实践 , 探讨 了在技工学校德 育工作 中只有科学地贯彻运 用“ 知情意行统一” 的原则 , 才能有效地提 高德育工作水平 , 培养学生健康高
1 以知育情 . 以情促知
知就是学生对 道德知识和规范的认 识 , 是对事物 的是非 、 善恶 、 美 丑 的判别和评价。 它在思想 品德形成过程 中起着指导作用 。 一般说来 , 有什么样 的认识 , 就会有什 么样 的感情 、 意志和行为 , 认 识深化了 , 情 感就会随之深化 . 意志也会越坚定 , 行为也会越坚决 。 现代心理科学认 为: 学生 的求 知发展 和成才 , 是一种持续不 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 过程 人的心理发展是 由智力因素系统和心理活动与制约系统构成 的 完整 的心理优化系统。从学生求知发展的整体 目 标 和体系来看 . 学生 的品德 、 文化 、 身体 、 审美 、 劳动 、 心理 、 创新等方 面的素质是相互影 响、 相互促进的 , 心理素质是其它素质发展的中介和基础 。 所以 , 对 学生进 行心理优化 . 培养 良好 的心理素质 . 是全面提 高思想道德素质 的最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