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何密

合集下载

中华各民族简介——布朗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布朗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布朗族中华各民族简介——布朗族布朗族概况历史: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

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

人口:布朗族约有人口8.2万人。

分布: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布朗山和西定、巴达、打洛山区,其余的散居在临沧、思茅等地。

经济: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早稻为主,善种茶。

布朗族山区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区。

布朗族风俗图腾:礼仪:参加布朗族的婚礼,应接受新郎、新娘的洗礼。

一般当客人来到主人家竹楼前时,站在楼梯口迎接客人的新郎、新娘,一人捧水壶,另一人持毛巾,为来客倒水、卷衣袖,让客人洗手,然后入席。

禁忌:走路时,忌讳与别人擦肩而过,也不能从坐着的人的腿上跨过;禁止任何人背靠院里的中柱和在中柱上拴马;进佛寺要脱鞋,入寺后不能吸烟,也不能用手摸佛爷或和尚的肩膀、头顶。

布朗族男子大多包白色或黑色头帕。

头帕是布朗族男子尊严象征,严禁外人触摸。

信仰:历史上布朗族信仰小乘佛教,一般每个寨子都有奘房。

进入布朗族村寨的奘房时要脱鞋。

奘房内佛龛前的台板地和佛爷、和尚的卧室,不能随意进入。

婚俗:布朗族有从妻而居的习惯,一对夫妻一般都要举行两次婚礼,所以要摆两次婚宴。

第一次婚礼是新郎到新娘家同居,由新娘家举办酒席,宴请亲友。

待生儿育女后,新郎家要重择吉期举行第二次婚礼,由新郎家置办酒席,宴请宾客,而且规模比第一次要大,酒席上的菜肴一定要成双。

以表示对新郎、新娘的祝福。

食俗:喜用锣锅或土锅把稻米焖成米饭。

尤擅煮竹筒饭,煮时选一段鲜竹,装好米和适量的水,用火烧熟,剖开竹筒一人端一半以竹筒当碗用。

米饭沾有竹瓤,食之有新竹清香和经炭火烘烤的香味,很可口。

肉类以牛、羊、猪、鸡肉最为常见。

喜欢饮酒,且大都自家酿制。

其中以翡翠酒最为著名。

喝茶是布朗族的另一个嗜好,并且善作茶。

居住在西双版纳布朗山的布朗族妇女,尤其是怀孕妇女嗜食当地红土,据说此红土有止吐、除腥、提神之效。

布朗族风俗文化礼仪

布朗族风俗文化礼仪

布朗族风俗文化礼仪布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

布朗族拥有丰富多样的风俗文化和独特的礼仪习俗,其中包括婚礼习俗、葬礼习俗、节日庆典等。

以下是对布朗族风俗文化礼仪的介绍。

一、婚礼习俗布朗族的婚姻自由恋爱的程度相对较高,但在结婚前仍然有一定的仪式和习俗。

在婚礼前,男方需要向女方家长表示婚姻诚意,并支付新娘的嫁妆。

在婚礼当天,新郎新娘在宗教人士的主持下进行祈福仪式,祈求幸福和美满的婚姻。

随后,双方家庭会举行盛大的婚宴,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共同庆祝新婚之喜。

二、葬礼习俗布朗族对祖先有着深厚的敬意,葬礼在他们的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布朗族的葬礼通常会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一般为3至9天,时间更长的可以达到数月甚至一年。

在葬礼期间,亲友们会相聚在一起,进行吊唁和悼念的仪式。

布朗族相信死者灵魂会重新转世,因此还会有回祭仪式,祈求亡者能够在来世得到保佑。

三、节日庆典布朗族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傣历年”,即中国农历新年。

这个时候,布朗族会进行丰富多彩的传统庆祝活动,如赛龙舟、打葫芦等。

这些庆典不仅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有助于加强布朗族人的文化传承。

四、服饰布朗族的服饰多彩多样,富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男性通常穿着长衫和裤子,外面搭配蓝色的外衣。

女性则穿着丰富多彩的旗袍,并用彩色的腰带进行装饰。

布朗族的服饰以花纹为主,颜色鲜艳,很具有观赏性。

五、舞蹈布朗族舞蹈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会在节日庆典或其他重大活动中进行表演。

布朗族的舞蹈形式多样,有独舞、集体舞、对峙舞等,动作矫健有力,富有民族特色。

布朗族的风俗文化礼仪丰富多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这些风俗习俗不仅体现了布朗族人民的智慧和文化积淀,也是他们和其他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的桥梁。

随着社会的变迁,布朗族的风俗文化礼仪也在发展与传承中不断演变,这对于保护和传承布朗族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布朗族PPT

布朗族PPT

服饰
传统文化
姓名
饮食
建筑
信仰
布朗族除了信仰上座部佛教外,还保留着许 多原始宗教的传统信仰。
人们普遍信鬼神,崇拜祖先。布朗族认为, 他们之所以崇拜不计其数的鬼神,是因为所有的 鬼神都有它们各自不同的专司职能,大小及地位 高低不同,或利或害,善恶不一。
布朗族民间信仰中另一个重要内容便是祖先 崇拜,他们认为氏族、家族的发展和家族生命周 期的更迭、延续以血缘世系为纽带,这使祖先观 念与灵魂观念牢牢结合。
• 过去布朗族男子有纹身的习惯,四肢、胸、腹皆刺染各种花纹。妇女喜欢戴大耳环、 银手镯等;姑娘爱戴野花或自编的彩花,将双颊染红。
饮食
• 布朗人以大米为主要食粮,以玉米、豆类为辅。布朗族人饮食特点是以酸、辣、香、 凉、生为主,烹制方法主要有煮、炒、蒸、炸、烧、烤、腌、生食等8种,虽然烹 制技术简单,但仍有自己独特的风味。
姓名
• 布朗山的布朗族人一般实行母子连名制,没有姓只有名,小孩出生3天拴线命名, 将母亲的名子连在孩子的名子之后。
• 凡男子都在名字前加一“岩”字,女子都在名字前加一“伊”字 。
禁忌
• 不能追逐逃进龙山森林的猎物; • 凡供过神的、雷击过的、断了梢的、有藤条缠身的、树上有蜂窝、树脚有蚂蚁堆的
树木皆不能做建筑材料; • 不用鬼多的缅树和菩提树作建材; • 不用日蚀和月蚀照耀过的材料作建材; • 不用在水塘边能看到树影的树木作建材; • 不砍坟山的树木;不毁坏龙林里的草木; • 村寨周围龙山上的树木不可砍来做房屋柱梁; • 如果砍伐树木太多,全寨会遭殃。
布朗族
目录
民族简介 传统文化 传统习俗
民族简介
• 布朗族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 高棉语族布朗语支,可分为布朗和阿瓦两大方言区,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布朗族的节日和风俗有哪些

布朗族的节日和风俗有哪些

布朗族的节日和风俗有哪些
布朗族是中国西南历史悠久的一个古老土著民族,主要居住在木老元、摆榔两个乡。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布朗族的节日和风俗有哪些,希望有所帮助!
布朗族的节日
布朗族大部分节日与傣族相似,“过新年”,“进洼”、“出洼”等,另外布朗族还有“赕帕”,这一天傣历一月十五,“赕坦”是傣历八月十五日。

布朗族最特色的节日是年节、祭寨神、洗牛脚、关门节。

年节:布朗族用傣语叫“京比迈”,是布朗人最最隆重的节日,在年节这一天,家家户户吃红糖糯米粑粑。

他们还要用芭蕉叶包成两份,各插上一对蜡条,两朵鲜花,关到家族长家中。

其中一份装入家族长卧榻上方挂的家族神位内,作为祭祀家神之用;另一份献给家族长。

关门节:布朗族也同傣族一样叫“豪瓦沙”,这一天家族成员要给家族长送一朵鲜花、一对蜡条,去祭家族神,并跑着为家族长举行洗手、洗脚礼,表示祈福。

全家男女老幼还要向房门,楼梯及家具杂物的鬼灵磕头,分别奉两对蜡条作为祭品,祈求人畜来年平安。

布朗族的风俗
婚俗、食俗、丧葬习俗、歌舞习俗。

布朗族的婚俗,实行氏族外婚和一夫一妻制。

布朗族人特别喜欢吃酸性食品,还常腌制酸味食品,布朗族以大米为主食,布朗族人还喜欢饮酒,且大都自家酿制。

布朗族人有食鼠和蚁卵的`习惯,也很喜欢饮茶。

布朗族的丧葬习俗,人死后,请佛爷或巫师念经驱鬼,三日内出殡。

一般村寨都有公共墓地,并以家族或姓氏划分开来。

通行土葬,但凶死者,有的地方施行火葬。

布朗族人常用歌舞来欢度隆重的节日,布朗族青年从小就要学唱各种曲调,弹奏各种乐器。

布朗族的舞蹈是全民性的,白发老者、少年儿童只要闻听竹笛响,便会翩翩起舞。

布朗族的介绍

布朗族的介绍

布朗族的介绍布朗族[bù lǎng zú]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可分为布朗和阿瓦两大方言区,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有着极为丰富的口头文化,至今仍然保留着最具鲜明特征的民族语言、服饰、歌舞、风俗习性。

历史史学界一般认为布朗族源自古老的“百濮”族群。

中国古籍中很早就有对百濮的记载,《尚书·牧誓》中提到参加周武王伐纣的西南诸部落中就有濮人。

“濮人”部族众多,分布很广,很早就活动在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各地,其中操孟高棉语的一支可能就是现今布朗族的先民。

濮人在我国史籍中有过许多称呼,秦汉时称为“苞满”、“闽濮”,魏、晋、南北朝时称“闽濮”,隋、唐、五代、宋朝时期称为“朴子蛮”,或“扑子”、“朴子”、“扑”、“蒲满”、“蒲人”等,元、明、清时期称为“蒲满”或“蒲人”等。

自西汉王朝在云南设置益州郡,下辖嶲唐(保山)、不韦(保山以南)等县,濮人地区就纳入了西汉王朝郡县的范围。

西晋时,永昌濮人的一部分向南迁移唐宋时期,“扑人”受南诏、大理政权统治,元初,滇西蒲人已使用铁锄,其首领每年以一定数量的铁锄作为贡纳,上交元朝政府。

明朝典籍记载说:“蒲人……事耕锄,……知汉语,通贸易” 。

明朝设置顺宁府(今凤庆一带)时,即以蒲人中的贵族充任土知府。

经过长期的民族迁徙和部落、部族的分化融合,原先居住在澜沧江和怒江中下游的濮人的一部分,发展为今天的布朗族。

布朗族有多种自称,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布朗族自称“布朗”或“巴朗”,临沧市和保山市的自称“乌”,墨江、双江、云县、耿马等地的自称“阿瓦”或“瓦”,思茅的自称“本族”,澜沧县文东乡的自称“翁拱”,镇康、景东的自称“乌”或“乌人”。

过去,其他民族对布朗族的称呼也各不相同:双江傣族称之为“腊”,拉祜族称之为“卡帕”、“卡普”,西双版纳傣族称之为“闷”,哈尼族称之为“阿博”或“阿别”,当地汉族及彝族称之为“蒲满”或“濮曼”等。

布朗族语言文字

布朗族语言文字

布朗族语言文字布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和勐腊县地区。

布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其中语言文字是布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布朗族的语言文字属于藏缅语系,是一种汉字文化圈中的象形文字。

布朗族的文字系统由数百个象形符号组成,每个符号代表一个词汇或概念。

这些符号的形状和组合有着丰富的内涵,能够表达布朗族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

布朗族的语言文字在布朗族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是布朗族人民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

布朗族的语言文字被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口头交流,也被用于记录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

其次,它是布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

通过布朗族的语言文字,人们可以了解和学习布朗族的传统知识、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而保持和弘扬布朗族的文化传统。

然而,由于现代化的影响和社会发展的变迁,布朗族的语言文字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布朗族人开始使用汉字和拉丁字母来进行书写和交流,布朗族的语言文字逐渐被边缘化。

另一方面,年轻一代对布朗族的语言文字兴趣不大,他们更倾向于学习和使用主流的汉字和英语等语言。

这些问题都对布朗族语言文字的传承和保护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布朗族的语言文字,有几个方面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应该加强对布朗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和保护。

通过对布朗族语言文字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布朗族的文化传统。

其次,应该加强对布朗族语言文字的教育和推广。

通过在学校和社区开展布朗族语言文字的教学和宣传活动,可以提高年轻一代对布朗族语言文字的认识和兴趣。

另外,还应该鼓励布朗族人民积极参与和传承布朗族的语言文字。

通过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和比赛,可以激发人们对布朗族语言文字的热情和参与度。

保护和传承布朗族的语言文字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它不仅关乎布朗族人民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价值,也关乎整个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传统。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为保护和传承布朗族的语言文字而努力。

布朗族有何饮食习俗

布朗族有何饮食习俗

布朗族有何饮食习俗布朗族有何饮食习俗中国自古就很讲究饮食习惯。

布朗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地区云南省西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带。

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早稻为主,善种茶。

那么,布朗族文化中有哪些特色的饮食习俗?下面跟店铺一起去了解一下吧!布朗族的饮食习俗布朗族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荞麦、豆类、薯类、小红米等副食品。

喜吃糯食。

多数人家日食三餐,中午习惯吃冷饭,米饭多采用蒸和煮两种方法,布朗族男子的竹筒煮饭尤具特色,清香可口。

蔬菜品种繁多,主要有白菜、青菜、莲花白、瓜豆、萝卜、茄子、辣椒、韭菜、番茄等。

布朗族妇女采集的食用菌、木耳、山笋、蘑芋、山薯和各种野菜可供食用。

肉类以猪、牛、羊、鸡等家畜家禽肉食为主或辅之麻雀、竹鼠、蛇、麂子等飞禽走兽之肉,同时还可到河里捕捞鱼、虾、螃蟹等为食。

西双版纳布朗族使用的食具是圆形桌和圆形矮凳,用竹篾编制而成。

过去,餐具多用竹节代替,食不用箸。

解放后,布朗族群众的得到了改善。

如今,人们所使用的炊具以铁铝制品为主,使用搪瓷或瓷的盆、碗、匙、碟、杯,用碗筷进餐。

西双版纳布朗族食物的烹制方法有煮、炒、烧、烤、腌、生食、舂食等几种。

制作方法虽简单,但颇具本民族的特点。

煮类食品以清煮为主,一切可食之物都可用煮的方法制作;炒类食品多用在肉食上,如猪肉、牛肉、鸡肉及兽肉多用炒的方法来烹调,喜用辣椒、姜、蒜、韭菜等作配料;烘烤类食品主要有烤肉、烤鱼;烧类食品以包烧为主,鱼肉、菌类、野菜等都可用芭蕉叶包成小包,放在火塘内烧,较具特色的有包烧鲜鱼、包烧鲜肉、螃蟹松等;油炸类食品有油炸鸡蛋糕和油炸花蜘蛛等;布朗族嗜酸味食物,也善于制作腌制类食品,主要有酸肉、酸鱼和酸笋;酱类食品有虾酱等;干菜类常采集柳蒿晒干储存;生食类有各种生肉食品和生牛血。

思茅地区的布朗族喜食鸡肉稀饭、田鼠稀饭和狗肉稀饭,尤其是田鼠稀饭最为珍贵,常用于招待客人。

布朗族的饮料有茶和酒,男女普遍吸草烟,男子抽短烟斗,烟味辣;妇女抽长杆烟斗,烟丝味淡。

布朗族简介

布朗族简介

• 体现了布朗族的审美观念和艺术特色
• 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 对布朗族的生活、文化、艺术等方面有深远影响
03
布朗族的 语言和文字
布朗族的语言特点及其系属
布朗族的语言特点
•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布朗语支
• 有丰富的方言和土语
• 无文字,口头传承文化
布朗语的系属
• 与藏语、缅语等语言有密切关系
布朗族的建筑特点
• 适应布朗族的生活习惯和自然环境
• 体现了布朗族的审美观念和艺术特色
• 对布朗族的社会、文化、艺术等方面有深远影响
布朗族的村落布局及其功能
布朗族的村落布局
• 依山傍水,布局自由,具有诗意
• 村落内竹楼错落有致,环境幽静
• 村落之间有道路相连,方便通行
村落的功能
• 提供布朗族居住和生活场所
布朗族的语言保护和文化传承
布朗族的语言保护
• 面临语言流失和传承危机
• 政府和学者关注布朗族的语言保护问题
• 开展布朗语调查和研究,保护语言资源
布朗族的文化传承
• 通过口头传承、文化活动、教育等方式传承文化
• 保护和传承布朗族的民间艺术、建筑、习俗等
• 促进布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04
布朗族的服饰和饮食
布朗族的服饰特点和制作工艺
布朗族的服饰特点
服饰的制作工艺
• 以棉布、麻布为主,衣物简单朴素
• 以手工纺织、染色为主
• 男女服装略有差异,但都以舒适为主
• 刺绣、蜡染等工艺发达,富有民族特色
• 喜爱佩戴饰物,如耳环、项链、手镯等
• 服饰制作工艺代代相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布朗族的饮食习俗和特色菜品
• 喜庆活动,如婚礼、丧葬等

双江布朗族的古老民俗

双江布朗族的古老民俗

布朗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之一,也是云南省个人口较少民族中人口最多地民族,总人口近万人,主要在西南边境澜沧江和怒江流域活动地西双版纳、普洱、临沧、保山等地地边疆山区或半山区,与汉、傣、哈尼、拉祜、佤等其它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在长期地生产生活中,布朗族文化遵循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与其他民族文化交融,形成了包括宗教信仰在内地具有区别性和独特性地民族文化.布朗族是一个古老地民族,相传是中国古代濮、蒲和朴地后代.唐朝时称为“朴子蛮”,元、明、清时称为“蒲蛮”.部分人自称为“布朗”,部分人自称为“阿瓦”、“伊瓦”、“翁拱”等,汉族和傣族人称之为“濮满”、“蒲满”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地意愿,统称为布朗族.解放前生活在布朗山上地布朗族人还保留着不同程度地原始公社残余;在平坝地区生活地布朗族人,由于受经济文化发展比较快地汉族、傣族人地影响,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布朗族人生活地地区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善种植茶树,是著名地普洱茶地产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地历史过程中对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适应地结果,是一个民族智慧地结晶和重要特征.布朗族有自己地语言,但没有本民族地文字.由于居住分散,布朗族形成了地区间语言地差异,有西双版纳布朗语和镇康地“乌语”两种方言.布朗人除讲本族语言外,一般还能讲佤语、汉语和傣语,少数知识分子已会使用傣文和汉文.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一、布朗族地饮食文化茶与布朗人地生活有着密切地联系, 茶是款待贵客佳宾地必备饮料,是馈赠亲友地重要礼品,是敬神祭祖地供物.布朗族自古种茶也吃茶饮茶,是一个善于种茶和制茶地民族.研究表明,他们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地民族之一.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布朗族居住地地区气候温和,土质肥沃,雨量充沛.每年月至次年月为旱季,少雨多雾,适宜于种植茶叶.布朗族群众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在布朗山上广泛种植茶林,制作茶叶,使这个边远地山区成为“普洱茶”地重要产地,布朗族因此也成为种菜制茶地能手.如果你在采茶季节来到布朗山,定会看到满山遍野茂盛地茶林,看到布朗族妇女那娴熟地采茶技术.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不仅种得一手好茶,双江地布朗族也有着吃茶饮茶地习惯,其中凉拌茶为布朗人历来所钟爱.南国地春天来得很早,月开春之后,满山茶树绿叶迸发.月中旬进入采茶大忙季节,布朗地采茶女鸡鸣而起,黎明上山,日落方归.她们每人都用竹制饭盒装饭,携带上山,日头当顶,采茶女们相互呼唤,大家聚集一块,各人拿出自己地饭盒,围成圈,将所带地菜肴放在圈地中央,一桌菜便凑齐了.其中有些人会带家中自做地酱豆腐,姑娘们便将它用来拌自己采下来地鲜茶叶, 一道“凉拌茶”就出来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此外,双江公弄和邦协地布朗族则喜欢用竹桶蜂蜜茶待客.在布朗族生活地地区,茶叶月下树,直至月均有鲜叶可采.这段时间中,如果有客人到山寨做客,布朗人家会砍来竹桶,塞入鲜茶叶,在火上烘烤.竹热发烫,烤熟茶叶,竹味茶味相混合, 奇异芬芳,香气可人.主人用筷子掏出一卷冒着烟地茶叶置于碗中,加入蜂蜜.以沸水冲上,双手捧碗给客人敬茶,这是布朗人待客最高礼节.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布朗族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小麦、黄豆、豌豆等杂粮.喜用锣锅或土锅把稻米焖成米饭.尤擅煮竹筒饭,煮时选一段鲜竹,装好米和适量地水,用火烧熟,剖开竹筒一人端一半以竹筒当碗用.米饭沾有竹瓤,食之有新竹清香和经炭火烘烤地香味,很可口.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肉类以牛、羊、猪、鸡肉最为常见,也常捕食野味和昆虫.菜肴地烹制技法以清煮、凉拌居多.对许多野味、鱼、虾、蟹、蝉、虫等食物一般还用舂、炸、蒸等方法烹制.如:舂螃蟹、油炸花蜘蛛、蝉酱等.还常腌制酸味食品,如酸笋、酸肉、酸鱼等,制作方法同当地其他民族如傣族大体相同,但布朗族常在腌酸菜时最上面放一层米饭.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布朗族人民还喜欢饮酒,且大都自家酿制.其中以翡翠酒最为著名.这种酒在出酒时用一种叫“悬钩子”地植物地叶子过滤后呈绿色,很像翡翠地颜色,因此而得名,布朗族人性格豪爽,朋友间有“有酒必饮,饮酒必醉”之习俗.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二、布朗族地宗教文化宗教信仰是布朗族古老习俗之一,信奉小乘佛教,崇拜祖先.布朗族信仰地原始宗教概括起来主要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灵物崇拜、灵魂崇拜和祖先崇拜.双江布朗族原始宗教信仰有送火神、祭鬼田、祭寨神、祭祀奄神、叫魂及叫谷魂等.节日期间有许多佛事活动.人们除了要举行迎接太阳地仪式,还要集体到佛寺举行堆沙、浴佛、泼水等活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布朗人性格纯朴忠厚,这种性格不但在日常生活人与人相处中处处表现出来,而且在对神地信仰和崇拜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信仰神和年年祭是布朗人千百年来传承地古规.如果有机会到云南双江邦协亲眼目睹他们地祭祀活动,你会觉得自己突然置身于已经离我们很遥远很遥远地原始社会.每年傣历八月属马日举行地祭祀竜神仪式以及数年一次地祭祀寨神仪式、送火神仪式,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等佛教节日期间举行地赕佛、滴水祭祖等仪式,村民在建盖新房时举行地叫魂、驱鬼、扫屋子仪式,农业生产中地祭鬼田和叫谷魂仪式、尝新米仪式等等.祖先崇拜是邦协布朗族最普遍地信仰活动,家家户户每天早上都要用米饭祭祀祖先,以祈求得到祖先地庇护.每年地佛教节日期间,村民也要以户为单位在佛寺里举行滴水祭祖仪式.竜神是邦协布朗族地部落保护神,由全寨男性村民参加地每年一次地祭祀竜神仪式,则是全寨性地祭祀活动,用丰厚地祭品祭献竜神地目地,是为了祈求竜神保护全寨村民安康吉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三、布朗族地民俗文化出生礼.勐海县布朗族大都在小孩出生七天后,布朗族做“礼”活动,即出生礼仪.布朗族地出生礼仪由安章主持.小孩出生后第七天,父母要带上—公斤地大米及象征性地钱(一般就是几元钱),请安章给小孩主持出生礼仪并取名.布朗族取名并非随意而为,而是严格按照小孩地生辰八字进行推算后,取出名字来.施甸县布朗族孩子出生时一般会客请有血缘关系地亲朋好友.当布朗族孩子出生时,家人即用鸡蛋煮白酒祭灶君神,求灶王爷保佑母子平安无事,祭祀结束才能起名.据说头胎孩子起名不祭天地,孩子是难于养活地,故这种祭天地起名限头胎孩子.随着时间地变迁,布朗族取名之仪已发生了一些变化.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做和尚.男子地一生必须出家当一次和尚是傣族区地风俗习惯,认为只有出家当过和尚地人才被视为受过教化,才能结婚、立家,被认为是男人,才会被寨子里地人所认可.否则,会受到歧视,娶不到媳妇,而女子则没有这份殊荣.受傣族影响,云南布朗族地区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地布朗族男子也一样,出家地仪式也大同小异.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纹身.布朗族有纹身地习俗.纹身主要纹在后背、前胸及其手臂上.纹身地图案可以根据个人地喜好来进行选择,而没有特殊地、统一地规定.布朗族认为,男子在岁以前是不能够纹身地,因为岁以前被认为是未成年人,被认为对自己地行为还负不了责任又容易做错事.如果做错事就是对神灵地一种亵渎,会造成对本人不利地后果.所以要到成年以后才允许纹身.勐海等县布朗族除了纹身以外,还嚼槟榔,把牙齿染成黝黑,嘴唇染成殷红,而澜沧江等地地布朗族有染齿地习惯.随着人们观念地转变,近几年布朗族年轻人当中,纹身、染齿等习惯已经不多见了,逐步消失在历史地长河中.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丧葬习俗.布朗族地丧葬礼仪一般按照接气招魂、竖幡报丧、洗尸更衣、装棺入殓、选择墓地、念经超度、出殡安葬等程序进行.并为其念《叫魂经》,希望能将病人地魂叫回来,如果病人地病情加重,又为其叫《指路经》.墓地一般要由家族长或年长者带着帮忙地村民一起去择定.村寨地公共墓地位于寨子后山,墓地严格按家族划分,互不侵犯.每个家族根据死者地年龄大小按照从上到下地顺序埋葬,所以形成了台葬.在正式出殡之前,还要请佛爷替死者地亲属分别为死者念经,祈祷死者地亡灵放心西归,保佑后人.施甸县布朗族丧葬习俗与汉族相仿,一般实行土葬,土葬一般是三天.但如果是吊死、凶死等死亡,实行火葬,若为孕妇,还要剖腹把小孩拿出一起火化.据说,火葬后就不会在出现这样地情况,后代能保平安.勐海县布朗族一般实行土葬,而且实行当天下葬地方式.一是报丧,报丧地方式较为特别,在人死后利用寨子地喇叭通知全寨地人,当天要为逝者超度亡魂,同时亲戚等都要来进行摆福,祈求老人地保佑和以后能够过上好日子.二是装棺.装棺前替逝者洗澡,更换新衣服,亲戚等送来礼物,主要是一些逝者生前能够用得上地生产、生活用具等,礼物随逝者一同抬到坟地.三是埋葬完毕后,抬葬地人必须从另外一条路返回缅寺,之后用热水清洗全身之后,大佛爷为其念经,举行跳火仪式,表示把不洁净地东西隔绝在外面,以免带进寨子危害全寨,仪式结束后方能回到寨子里. 四是葬后第二天,主人家要请亲朋好友及其寨子地人吃饭,来吃饭地人一般给主人家送去米、钱以及白线,并请安章给埋葬逝者地人念经,把亲戚送来地白线拴在这些人地手上,拴一只手即可,左右手不分.五是再次超度,到第七天,再次为死者念经超度.主人家及其亲朋好友要带上衣服(必须是新买地,衣服地颜色不用讲究,随意即可)和糖果、可口地饭菜等去缅寺做“礼”(即一种仪式).念经之后举行滴水仪式,整个丧葬活动即宣告结束.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四、布朗族禁忌文化村寨禁忌.勐海县布朗族章朗寨地共有六个寨门,其主要功用就是把不洁或不好地东西阻挡在寨门之外,使之不能进入以危害本寨,从而保护全寨人健康平安.寨门通常分为男角和女角,严禁触摸,用白布包裹起来地一般为男性.寨子门口还有用傣文标明方位地石头,不能敲打.如有人认为寨子里有什么不吉之物,即以此石头为界,出寨子后方能保寨子之清寂.布朗族崇拜“寨神”,寨神位于“寨心”一侧.寨心是一个寨子地灵魂,如果寨子中有人生病或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遇上不吉利地事,都要祭祀寨心以求寨神地保佑.平时严禁进入寨心,严禁外人触摸、敲打寨心.在举行围寨子地活动时,外而地人不能进入寨子.举行大地祭祀活动时一般要紧闭寨门,严禁人员出入.不能在寨子中宰杀牛、猪、羊等四只脚地动物,而应在寨子外面宰杀.居住禁忌.布朗族地房屋建筑也别有特色,在房屋内部地客厅中具有男、女神柱,且每户房屋建筑都必须有.女神柱通常靠近火塘旁边,男神柱主要靠近卧室一侧.男、女神柱在布朗族地观念中是神圣地,负责保护家宅平安,外人(指本户主人外)不能用手碰触或者靠在神柱上.和尚在布朗族中具有崇高地位地,受到布朗族人地尊敬,所以,妇女不能触摸和尚地头和衣服,必须与和尚保持一定地距离.和尚住宿地地方,不准女人进入.如果女人地衣服晾晒在阳台上,男人应该避免从衣裙下穿过,必须绕道而行;男人不能洗女人地衣服.布朗族地卧室是比较隐秘地地方,外人(主人以外)不能进入.外人或客人不能跟主人一样居住在卧室里,除非是关系非常亲密地亲戚,否则,外人及其客人就只能住在客厅火塘旁边.火塘在布朗族地生活占有重要地位,是神圣不可侵犯地,因此不能从火塘上跨过,忌蹬三脚架,包括主人家及其自己地客人都是如此,而且除主人外,外人不能随便移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丧葬禁忌.寨内有人死亡时,全寨停止一天地生产活动.尸身忌猫、狗跨过,否则死者之灵魂会转世;在入棺前忌穿金戴银.在勐海地区死在外地者禁止抬回寨子.如果是寨子大喜之日,碰到寨子有病危之人,一般要用篾笆拥起来把其抬到寨子外面,断气后就砍两根树衩,将死者扣在树衩上,因为他破坏了寨中地大喜之日.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生育禁忌.孕妇不能到刚结婚人地新房中,不能触摸新郎新娘地东西.并且不能和新娘见面,当新娘进入新郎家门地时候,孕妇要让到一边去;施甸县孕妇还不能参加跳会活动.妇女在生产过程之中,男人不能进入产房地,寨子里地其他男人则不能进入产妇家,直到小孩出生以后,方能进入.在施甸地区,妇女生育小孩后,不碰冷水,不吃蒸子饭,只吃土锅饭,一般多吃鸡蛋和棚菜,棚菜用涨水煮着吃,并且要吃胡椒进行消毒,天后洗澡,洗澡以后到堂屋、灶门前跪着磕头.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岁时禁忌.布朗族认为出门不能在单数地日子,即单数日子不出门,双数日子出门地规矩.山歌中常唱到,“初一不去初二去,初三定起.”“禽畜属相日不市井交易,如丑日不卖牛,未日不卖羊,子、午不卖骡马,卯、酉日不卖鸡鸭,巳、亥日不卖猪.”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文化是民族地灵魂和精神家园, 是各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地基础.作为人类长河中地歌吟,双江布朗民族传统文化内容中既有中国民族进程中整体文化中地折射,又有双江布朗民族发展中单元文化地反映.因此,布朗民族传统民俗中所反映地民族文化生态观念是该民族个体意识地反映,同时又具有时代性地、群体性地特征.这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建设与保护具有一定地启示意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芒景布朗族传说和简史

芒景布朗族传说和简史

芒景布朗族传说和简史如下:
传说:芒景布朗族先祖是枫神,从枫树上诞生的枫神带着十二个星座,从天而降来到人间,来到澜沧江东部的山区,在山里安营扎寨,生儿育女,形成了布朗族。

芒景布朗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他们一直保持着传统的文化和信仰。

他们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神灵,认为山川、河流、树木、石头等都有神灵守护。

简史:芒景布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居住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布朗山乡。

据历史记载,芒景布朗族曾经是一个强大的部落,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随着历史的变迁,芒景布朗族经历了许多战争、迁徙和文化变迁,但他们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在芒景布朗族的历史中,他们曾经与周围的民族进行过贸易和文化交流。

他们种植水稻、茶叶、橡胶等经济作物,同时也狩猎和捕鱼。

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至今仍然保持着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绘画等。

现状:芒景布朗族目前仍然保持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信仰。

他们重视家庭和亲情,注重礼仪和道德。

他们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祭祀仪式,每年都会举行各种传统节日和活动,如泼水节、火把节等。

此外,芒景布朗族也积极参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如开办企业、参与旅游开发等。

总之,芒景布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民族,他们一直保持着传统的信仰、文化和传统,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布朗族的介绍

布朗族的介绍

冈 永 节
火 把 节 泼水节
文化艺术
• 布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民间有丰富的口头文学,流传 着许多优美动人的故事诗和抒情叙事诗,题材广泛。歌舞颇 受傣布朗族少女族歌舞影响,跳舞时伴以象脚鼓、钹和
小三弦等乐器。布朗山一带的布朗人擅长跳“刀舞”,舞
姿矫健有力。少男少女爱跳 朗族逢年过节或婚娶佳期,盛行“跳歌”。
施甸

布朗族的舞蹈是全民性的,白发老者、少年儿童只要 闻听竹笛响,便会翩翩起舞。而年轻人特别喜欢跳“圆圈 舞”。先由能歌善舞的小伙子领舞,伴随着铓锣、象脚鼓 的节奏,姑娘们、小伙子们围成一个圆圈,双膝微微起伏。 柔软的双手在肩两侧或前或后轻盈翻舞,边舞边向反时针 方向移动脚步。同时,一群小伙子在圈内有节奏的作虎步 跳跃。时而分散到姑娘面前与姑娘轻声对歌,时而又聚拢, 作虎跳状。如此循环反复,尽情抒发心中的喜悦。
民族饮食

喜欢饮酒,且大都自家酿制。其中以翡翠酒最为著 名。这种酒在出酒时用一种叫“悬钩子”的植物的叶子过 滤后呈绿色,很像翡翠的颜色,因此而得名,布朗族人性 格豪爽,朋友间有“有酒必饮,饮酒必醉”之习俗。 喝茶是布朗族的另一个嗜好,并且善作茶。竹筒

茶和酸茶是布朗族所特有的。民间还常把酸茶做馈赠
“圆圈舞”。墨江布
民族历史
濮人
布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永昌一带是古代“ ”居住 的地区,部族众多,分布很广,很早就活动在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各地。“濮人”中的一 支很可能就是现今布朗族的先民。自西汉王朝在云南设置益州郡,下辖惜唐(保山)、不 韦(保山以南)等县,濮人活动的地区就纳入了西汉王朝的郡县范围。在西晋时,永昌濮 人中的一部分向南迁移到镇康、凤庆、临仓一带。唐朝时称为“朴子蛮”,元、明、清 时称为“蒲蛮”。隋唐以后,文献记载有所谓“濮人”、“扑子”、“朴子”、“扑”、 “蒲满”、“蒲人”等名称,其分布更为广阔,唐宋时期,“扑人”受南诏、大理政权 统治;明朝设顺宁府,以蒲人头人充任土知府。后来原居于云南南部的部分蒲人发展为 现在的布朗族。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布朗族。解放前生活在布朗山上的布朗 族人还保留着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残余;在平坝地区生活的布朗族人,由于受经济文化发 展比较快的汉族、傣族人的影响,己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布朗族人生活的地区 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善种植茶树,是著名的普洱茶的产地。 布朗山的布朗族人实行母子连名制。

布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布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布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布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贵州等地。

他们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包括婚礼习俗、饮食习惯、节日庆典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详细介绍布朗族的风俗习惯。

一、婚礼习俗在布朗族的婚礼习俗中,多数是通过纳彩的方式来确定婚约。

纳彩是指男方送给女方一定数量的彩礼,并在彩礼中放置一枚戒指,代表订婚的意义。

在婚礼当天,布朗族人会穿上传统的民族服饰,进行传统的婚礼仪式,如拜天地、祭祀祖先、交换戒指等。

随后,新娘会被接到新郎家中,开始新的生活章节。

二、饮食习惯布朗族人的主食以米饭为基础,常用的食材包括玉米、小米、豆类、蔬菜等。

他们喜欢辛辣食物,尤其是辣椒。

在布朗族的饮食文化中,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菜肴,如酸汤鱼、青皮鱼、粉蒸肉等。

此外,布朗族人还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如喝酥油茶、饮食禁忌等。

三、节日庆典布朗族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庆典,如泼水节、绽花节、百花山庆典等。

其中,泼水节是布朗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在节日期间,大家会相聚在一起,组织各种游戏活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互相泼水。

这一活动不仅是娱乐,更是传承了布朗族的文化和习俗,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欢乐的精神。

四、服饰文化布朗族的服饰文化独具特色,主要以手工织制的布料为主。

女性常穿着色彩艳丽、花纹繁复的长衫和长裙,以及手工绣花的腰带和脚爪。

男性则主要穿着长袍和长裤,并佩戴精美的头饰物。

布朗族的服饰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精美的手工艺术著称,成为了他们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

五、民间艺术布朗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包括歌舞、音乐、剪纸等。

他们善于歌唱,歌曲内容多涉及生活、爱情、工作等主题。

布朗族的传统舞蹈热情奔放,充满节奏感和力量感。

剪纸艺术也是布朗族的传统技艺,他们用剪纸装饰家居,使其更加美观和具有地方特色。

布朗族的风俗习惯丰富多样,展现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生活方式。

这些独特的文化特点不仅为布朗族人民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感受并学习布朗族的风俗习惯。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布朗族弹唱,是中国的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布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以及四川省的凉山彝族自治州。

布朗族弹唱作为其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布朗族弹唱是布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结合了歌唱和手指弹奏的传统音乐形式。

在布朗族的传统中,弹唱是一种宗教信仰和生活氛围交融的表达形式,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在布朗族社会中,弹唱更是被视为一种拜神的仪式,因此也受到了极高的尊敬和重视。

布朗族弹唱的曲调优美、歌词动人,传唱着布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信仰的执着。

在传统的布朗族弹唱中,歌手用手指弹奏琴弦,辅以特有的节奏和音律,唱出了浓墨重彩的生活画卷,向世人展示了这一民族的魅力与内涵。

值得一提的是,布朗族弹唱还有一套独特的音乐符号体系,被称为“布朗音”,这一符号体系成为传承和保护布朗族弹唱的重要基础。

布朗族弹唱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布朗族人的努力和奉献。

布朗族人民将弹唱传统代代相传,不断挖掘和发展新的音乐作品,为弘扬布朗族文化不懈努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交融,布朗族弹唱也融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形成了更具有时代感和包容性的音乐形式,为布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在传承和发展方面也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扶持。

政府加大对布朗族弹唱的保护力度,通过资金扶持、人才培养、传统剧目的推广等多种途径,使得布朗族弹唱得到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还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展览会和音乐节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布朗族弹唱,推动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正逐渐失去,然而布朗族弹唱却在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布朗族弹唱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为布朗族人民增添了信仰的力量和文学的魅力,更为世人展示了世界多元文化的魅力和美丽。

布朗族

布朗族

第二天 元旦
最热闹的一天,各 村均举行盛大的赕佛仪 式和歌舞比赛,进行泼 水狂欢等活动。
第三天 祭拜
进山拜祭山神、 祖先。全寨男女老少 敲锣打鼓,带着祭品 来到芒景后山的密林 深处,举行祭拜仪式。
厄糯索
芭蕉叶裹饭
糊米香茶
【服饰】
【民居】
布朗族 Blang ethnic group
【民族简介】


布朗族 Blang ethnic g ( minority) group 布朗族部分自称“布 朗”、“帮”,部分 自称“阿瓦”、“阿 尔瓦”、“伊瓦”、 “佤”和“翁拱”等。 汉族或傣族称之为 “濮满”、“蒲满”、 “孟”等。
【民族概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 傣族自治州的勐海、景 洪和临沧地区的双江、 永德、云县、耿马及思 茅地区澜沧、墨江等县 主要从事农业 有本民族语言,部分兼 通傣语,无文字 多信奉小乘佛教 人口从58476(1982) →82280人(1990年) →91882人(2000年)
【民族节日】





. 赕箩箩节 . 跳会 . 过年节 . 端阳月 . 火把节 . 开门节 . 成丁节





. 春节 . 泼水节 . 冈永节 . 宋初节 . 堆沙节 . 山康节 . 宋坎节
第一天 除夕
家家户户大搞卫生,杀猪宰牛,做黄粑。 这一天早上,各家最晚辈的人要把自家做得 最好的饭菜送到老人跟前,并跪着请老人吃 饭,祝老人节日快乐,健康长寿。同时,伸 出双手,掌心向上,接受老人祝福。

布朗族习俗 布朗族有哪些礼仪与禁忌

布朗族习俗 布朗族有哪些礼仪与禁忌

布朗族习俗布朗族有哪些礼仪与禁忌>日常主活中的礼仪及禁忌布朗族的住房有地居式和竹楼两种,一般分里屋和外屋两部分,里屋为主人的寝室和存放东西处,外人不得进入。

西双版纳布朗族住竹楼,登上布朗族的竹楼需脱鞋或换拖鞋。

楼上室内火塘上的三脚架禁止踩踏,也不能从火塘上跨过,外来人不能将自己用过的三脚架支在布朗人家的火塘上。

布朗族每个家庭都供有家神,一般供于家里堂屋内的中柱上,用芭蕉叶、甘蔗叶、蜡条等拴扎而成,禁止触摸。

布朗族男子大多包白色或黑色头帕。

头帕是布朗族男子尊严的象征,严禁外人触摸。

节日与祭祀活动中的礼仪及禁忌布朗族通用傣历,过年节也和傣族的泼水节在同一时期(即公历4月13日一15日),但不划龙船也不举行泼水活动。

这一天,家家吃红糖糯米粑粑,互相拜年,参加赶摆和放高升等。

历史上布朗族信仰小乘佛教,一般每个寨子都有奘房。

进人布朗族村寨的奘房时要脱鞋。

奘房内佛龛前的台板地和佛爷、和尚的卧室,不能随意进入。

不能用手摸佛爷、和尚和老人的头部。

布朗族每个村寨还有寨心神“得那曼”,有的以在寨子中央竖一根木桩来表示,周围垒上石头;有的则以立五根木桩,中间一根削尖来表示。

“得那曼”不允许任何人触摸,也禁止在其周围大小便。

每年农历二月和七月,要举行全寨性的祭寨神活动,祭祀活动持续3天。

届时寨门外高悬木刻、蔑盘等,以示禁止外人进寨,本寨人和本寨的客人也不得出入寨门,违者罚祭猪一头。

布朗族还把村寨附近的参天古树视为神树、龙树,每年要举行祭祖活动。

祭祖期间,不准吹口哨,不准玩乐器。

祭祖后3日之内,严禁外人进入本寨,也不允许任何人接近龙树。

平时禁止砍伐神树及其周围的树林,不准在其中挖土取石,更不允许任何人在神林区内大小便。

婚丧、生育中的礼仪及禁忌参加布朗族的婚礼,应接受新郎、新娘的盥洗礼。

一般当客人来到主人家竹楼前时,站在楼梯口迎接客人的新郎、新娘,一人捧水壶,另一人持毛巾,为来客倒水、卷衣袖,让客人洗手,然后入席。

布朗族村寨有村社公共墓地“南山”。

浅析布朗族的民族文化和特点

浅析布朗族的民族文化和特点

浅析布朗族的民族文化和特点摘要:布朗族是全国人口最多的一个族群,其分布范围包括:云南省西双版纳、思茅市、临沧市、保山市等。

布朗族在与其它民族的融合过程中,产生了独特而又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

文章从民俗文化和服饰文化两个方面对布朗族文化和特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布朗族;民族文化;特征前言:布朗族是云南的一个特殊民族,是全国7个少数民族中最大的一个,拥有近十万人口,分布在西双版纳、普洱、临沧、保山等地区,与汉、傣、哈尼、拉祜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交错杂居。

布朗族经过长时间的生产性活动,逐渐发展成为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独特文化。

一、布朗族的民族文化(一)民间文化民俗,就是一种由一国或一国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一种生活文明,它是一种规范人们行为、语言和心理的基础动力,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途径。

民间文化作为布朗族民族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创作与创作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出生仪式。

布朗族的孩子大多在七日之后,进行“礼”仪式,也就是出生仪式。

安章负责布朗族的出生仪式。

孩子出生七日后,家长要携带大米(1~2 kg)和象征意义的金钱(通常为数元),让安章为孩子举行出生仪式和取名。

布朗族取名不是随便起的,他们会根据孩子的出生日期,给孩子取一个名字。

出家。

傣族传统上,一个人一辈子都要做一回僧侣,因为他觉得,只有在家里做了和尚,才能被看作是一个有文化的人,才能结婚成家,成为一个男人,才能得到村子的认同。

不然,就会被人看不起,找不到老婆。

云南布朗族地区的布朗族男人,由于受到傣族的熏陶,他们的南传佛教也是如此,出家的礼仪也大致相同。

刺青。

布朗族人有刺青的习惯。

刺青的部位是背部、胸部和胳膊。

刺青的样式可以按自己的爱好来挑选,没有特别的统一规定。

葬礼风俗。

布朗族的葬礼仪式通常是:招魂、竖旗、洗尸、装棺材、选择墓地、念经、出殡等程序。

(二)布朗族的禁忌习俗村子禁忌。

勐海县布朗族章郎村有六个寨子,其作用是防止不干净的事物侵入寨子,破坏寨子的安全。

布朗族习俗 布朗族特殊的婚俗有哪些

布朗族习俗 布朗族特殊的婚俗有哪些

布朗族习俗布朗族特殊的婚俗有哪些>布朗人的婚礼不寻常,一对情侣的婚典要重复举行2至3次。

第一次在定亲之后,姑娘被接到男方家举行拴线礼仪式。

此后新郎、新娘各回各家,尽管新郎每夜必宿老丈人家,但白天仍然回到自己家中劳动生活。

直到举行了第二次婚礼,新娘才正式嫁到夫家去当儿媳妇。

第三次的婚典往往办在婴儿出生之后,这次一定要杀猪宰牛喝喜酒,招待全村寨的亲朋好友。

布朗族青年在恋爱前,必须要举行一种名为“节”的成人礼仪式——染黑牙齿,通常女十三岁、男十五岁时举行。

每年寨中都有达到成丁年龄的少男少女,他们相约在一起,在夜晚来临时,聚在火塘边,燃起柴火,在戏耍玩笑的欢乐气氛中,少女们用“考阿盖”(即红毛树枝)在铁锅片上烧取黑烟灰,然后男女取烟灰,相互将对方的牙齿染成黑色。

只有经此染黑牙仪式,他们才算正式进入成年,从而获得恋爱、婚配的权利。

成人礼之后,小伙子开始走村串寨会姑娘,物色好对象之后,男青年应把自己找到对象的事告诉父母,由父母请一位老人带上一包茶叶,一包草烟去向女方父母正式提亲,女方父母如果同意这桩婚事,便收下礼物,请亲戚朋友和头人来吃草烟和喝茶,向朋友们公开女儿的亲事,并商定婚期。

从此小伙子和姑娘便可同床。

同床之后的一年内,必须举行第一次婚礼。

第一次婚札是在定情之后举行。

当预定的婚期来临时要举行“偷女婿”的仪式。

半夜鸡叫时分,新娘和女伴们悄悄来到新郎的住处,推醒新郎,轻轻说声“时间到了。

”新郎立即起身,背起早已装好的挎包,跟着新娘和他的女伴们到女方家去,这就叫“偷女婿”。

在新郎来到之前,新郎的岳母早已等候在竹楼门口。

女婿到来时,送给他一件新衣。

女婿也从挎包里取出一对蜡条插在门上,作为结婚的象征。

这时屋里早已宾客满座,恭候佳期。

一对新人进门后、并头跪在老人面前,由头人、长者、亲友将一缕缕白线缠在新娘新郎的手婉上,有些地方不举行拴线仪式,婚礼也不在女方家举行,而是在埋寨桩的地方举行。

从前,这种仪式由头人主持,主人要杀猪、宰鸡,将一个猪头和一只鸡送给主持仪式的头人。

布朗族历史 布朗族姓氏有何特别之处

布朗族历史 布朗族姓氏有何特别之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布朗族历史布朗族姓氏有何特别之处导语:布朗族人的名字是按婴儿的性别和出生先后排列的。

例如,墨江县布朗族男性、女性分别排行叫:“艾”、“尼”、“桑”、“垒”、“苛”、“拉布朗族人的名字是按婴儿的性别和出生先后排列的。

例如,墨江县布朗族男性、女性分别排行叫:“艾”、“尼”、“桑”、“垒”、“苛”、“拉”;女性排行叫:“月”、“仔”、“也”、“垒”、“姨”、“拉”等。

双江县布朗族男性排行叫:“艾”、“尼”、“桑”、“赛”、“老乌”等;女性排行叫:“叶”、“依”、“阿”、“姆”、“爱”、“娥”等。

一般说,布朗族人无姓氏,有的虽然有姓,那也是从汉姓借入的。

布朗族人民取名时,要请“干爹”、“干妈”给取名。

婴儿出生六七天内,第一个进入产妇家的客人(寨子内的客人,不论男女),便成为婴儿的“干爹”、“干妈”,请他(她)给婴儿取名、拴线、祝福。

孩子长到二三岁时,每逢过节,父母领着孩子并带着节日货到“干爹”、“干妈”家拜年,“干爹”、“干妈”也要给孩子小钱和衣服。

在取名时,假如干爹名是汉名叫陈国华,孩子是长子“艾”,那么名字的末尾要取“干爹”的“华”字,即名字叫“艾华”。

如果是长女“叶”,即名字叫“叶华”。

聚居在西双版纳一带的布朗族人的名字,凡是男性,要在名字前冠以“艾”;凡是女性,名字前冠以“依”,以此区别男女性别的特征。

连名制是布朗族的一种命名形式,有母子(女)连名、母子(女)与父子女(女)混合连名和父子(女)连名三种同时并存。

母子(女)连名,是婴儿取名后,再把母名的第二字连在婴儿的名字之后,这样就形成了特殊的母子(女)连名制。

如果母亲有几个子女,那么所有子女名字的每个字都连用母亲名字的第一个字。

母子(女)与父子(女)双性混合连名的特点是:母子(女)连名从第一代生活常识分享。

布朗族风俗文化礼仪

布朗族风俗文化礼仪

布朗族风俗文化礼仪布朗族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有着极为丰富的口头文化,至今仍然保留着最具鲜明特征的民族语言、服饰、歌舞、风俗习性。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布朗族风俗文化,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节日习俗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

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

布朗族其它的节日习俗,与傣族大同小异,如“过新年”,“进洼”、“出洼”等。

在傣历一月十五这天“赕帕”(拜佛),八月十五日“赕坦”。

“赕”为傣语,指世俗众生对僧侣或先祖亡人敬献物品,佛教俗称“布施”或“化缘”。

过年节:布朗族用傣语叫“京比迈”,是布朗人最最隆重的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吃红糖糯米粑粑,还要用芭蕉叶包成两份,各插上一对蜡条,两朵鲜花,关到家庭长家中:一份装入家族长卧榻上方挂的“胎嘎滚”(家族神位)内,作为祭祀家神之用;另一份献给“高嘎滚(家族长)。

各户男家长都要脱下自己的包头巾,向作为整个“嘎滚”(家族)代表的家族长行拜年磕头礼。

并且用水象征性地从头到脚为家族长做洗礼,祝贺长命百岁,吉祥平安。

家族长也向人们祝福道:“全家族的孩子们,逢年过节来祈福,这是祖辈传下来的古礼,不可忘记。

旧的岁月过去了,新的一年到来了,全体儿孙们来告辞拜年,你们都有福了。

预祝你们庄稼茂盛,人畜兴旺。

”祝毕,家族长为“胎嘎滚”(家族神)代袜么·代袜那神祈祷祭祀。

村社以家庭为单位,再到日落方向,举行滴水仪式。

关门节:布朗族也同傣族一样叫“豪瓦沙”。

这一天家族成员照例要给家族长送一朵鲜花、一对蜡条,去祭“胎嘎滚”,并跑着为家族长举行洗手、洗脚礼,表示祈福。

全家男女老幼还要向房门,楼梯及家具杂物的鬼灵“苏玛”(磕头),分别奉两对蜡条作为祭品,祈求人畜平安。

布朗族人民喜爱歌舞。

每逢结婚、赕佛、盖新房等喜庆日子,男女老幼都载歌载舞,在劳动中也往往伴之以歌,兴致无穷。

布朗族歌舞长期与傣族歌舞保持交流,既吸收了傣族歌舞的长处,又充分发挥了本民族歌舞的特色。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朗族文化艺术


布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民间有丰富的口头文学, 流传着许多优美动人的故事诗和抒情叙事诗,题材广 泛。歌舞颇受傣族歌舞影响,跳舞时伴以象脚鼓、钹 和小三弦等乐器。布朗山一带的布朗人擅长跳“刀 舞”,舞姿矫健有力。少男少女爱跳“圆圈舞”。墨 江布朗族逢年过节或婚娶佳期,盛行“跳歌”。 布朗族的歌舞颇受傣族歌舞影响。其民歌分为“拽”、 “宰”、“素”三种:“拽”为近似说唱的叙事歌, 多在婚礼中于室内演唱;“宰”是近似山歌的传统民 歌;“索”是即兴编词的旋律性较强的抒情对唱歌曲。 西双版纳一带的布朗族民歌则分为“甩”、“宰”、 “索”、“缀”四类,曲调几乎不变,内容即兴编唱。
布朗族民族服饰



布朗族穿着简朴,布朗族的服饰,各地大同小异。男 子穿对襟无领短衣和黑色宽大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 头。妇女的服饰与 傣族相似,上着紧身无领短衣,下穿红、绿纹或黑色 筒裙,头挽发髻并缠大包头。景东布朗族妇女的着装 已与当地汉族基本相同。 过去布朗族男子有纹身的习俗,四肢、胸、腹皆刺染 各种花纹。妇女喜欢戴大耳环、银手镯等装饰。姑娘 爱戴野花或自编的彩花,将双颊染红。男子一般穿黑 色或青色宽大长裤和对襟无领上衣缠头巾。
布朗族
90班 何密
布朗族简介



布朗族是中国西南历史悠久的一个古 老土著民族。施甸居住着的濮人,自 称“乌”,他称本人,俗称“花濮 蛮”。从日老(今保山)迁来勐底 (今施甸),现主要居住在木老元、 摆榔两个乡。 布朗族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明特征的民族语言、服饰、歌舞、 风俗习性。 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布朗族总 人口为9.19万人。全国的31个省、自 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




谢谢观看
布朗族宗教信仰
布朗族大部分人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崇拜祖 先。节日期间有许多佛事活动。人们除了要举 行迎接太阳的仪式,还要集体到佛寺举行“开 门节”、“关门节”、“赕佛”、“堆沙”、 “浴佛”、“泼水”等活动。

布朗族天文历法

布朗族的祖先经过长年累月的生产斗争实践,积累了不少 天文、历法、天气变化规律的知识,并总结了原始的辨别 方位、季节和气候的方法。 布朗族人对于日月星辰都有其称谓,并根据日月星辰的升 降、树木的向背来认识方位。一般,晚上以北斗星的方位 来辨别方向和时辰。白天,以阳光照射的方位来辨别方向。 阴天,则以植物生长状况辨别方向,如树皮阳光直射呈光 滑的一面则是东方,背着阳光的树干呈淡绿色,还长些鲜 苔的一面是西方。
布朗族禁忌

布朗族的禁忌极其繁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婚姻禁忌 绝大多数地区的布朗族禁止氏族内婚,禁止同姓通婚。按传统习俗,不许纳 妾,不许在婚前和婚外发生性行为,如有违反必惩罚。 居住禁忌 布朗族认为火塘是一家人安宁之所在,不论家人或是客人皆不能用脚踏火塘 和三角架,也不能把别人用过的铁三角架支在自己家中的火塘上,不然会给 主人带来不吉;客人不能背靠主人供“家神”的房柱,否则会冒渎神灵,给 主人带来不测。 祭祀禁忌 祭“寨神”时,禁止外人入寨,若有外人闯入,要罚祭猪一头。本寨成员在 这三天之内不准磨刀、背水,不准出入寨子,不准高声喧哗;祭祀期间忌动 土、修建房屋等。 宗教禁忌 按佛教戒律,每个入寺的僧人,都必须严格遵守“十戒”(详见“小乘佛 教”);关门节期间,僧人不在寺外留宿,夜间不串寨子等。



恋爱 “串姑娘”是布朗族传统的恋爱方式。布朗族青年 的恋爱和婚姻十分自由,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每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小伙子们换上新装,怀抱三 弦,结伴来到姑娘的竹楼下面,争相用诙谐的语言 和热情的歌声去打动意中姑娘的心灵。梳妆打扮的 姑娘们也早早燃起火塘,打开房门,请小伙子们进 来,用对歌、递烟、敬茶等巧妙的方式表达出自己 对心上人的爱慕。布朗山区串姑娘可以群访、也可 以单独夜访。是青年男女进行思想、文化、情感交 流的普遍形式。
布朗族民族历史


布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永昌一 带是古代“濮人”居住的地区,部族众多,分布很广, 很早就活动在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各地。“濮人”中的一 支很可能就是现今布朗族的先民。自西汉王朝在云南设 置益州布朗族 郡,下辖惜唐(保山)、不韦(保山以南)等县,濮人活动的 地区就纳入了西汉王朝的郡县范围。在西晋时,永昌濮 人中的一部分向南迁移到镇康、凤庆、临仓一带。唐朝 时称为“朴子蛮”,元、明、清时称为“蒲蛮”。隋唐 以后,文献记载有所谓“濮人”、“扑子”、“朴子”、 “扑”、“蒲满”、“蒲人”等名称,其分布更为广阔, 唐宋时期,“扑人”受南诏、大理政权统治;明朝设顺 宁府,以蒲人头人充任土知府。后来原居于云南南部的 部分蒲人发展为如今的布朗族。

更有趣味的是布朗族还保留一些原始的辨别季节和气 候变化的方法,如农谚说:“月亮带伞要下雨,太阳 带伞要天干”;“久晴麂子叫,雨天要来到,久雨麂 子叫,天要放晴了”;“河涧青蛙咯咯叫,天快要下 雨”;“飞蚂蚁飞上天,天将要下大雨”等等。山里 有一种鸟,布朗语叫“约”,雨天时隐居林中,阴天 时若见这种鸟出林飞舞跳跃,则预示天将要放晴。
布朗族民族服饰
布朗族人口状况





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布朗族总人口为9.19万人。其中:男 性4.75万人,女性4.44万人;性别比为107.18。增长率为11.51%, 平均年增长率1.05%。 在布朗族人口中,城镇人口有0.55万人,占总人口的5.97%;乡村 人口8.64万人,占总人口的94.03%。与10年前相比,布朗族城镇 人口比率提高了3.64个百分点。 布朗族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 居在云南省,共有9.04万人,占布朗族总人口的98.37%。另外, 布朗族人口在其它地区均不足300人。 布朗族0-14岁的人口比重为29.93%,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比 重为65.15%,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占4.92%,与1990年相比,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了8.88个百分点。 布朗族15岁及以上人口有6.44万人,在15岁以上的人口中,文盲 人口比率为23.43%,与1990年相比,下降了36.36%。 布朗族总和生育率为2.00。出生性别比为118.84。



布朗族喜欢饮酒,且大都自家酿制。其中以翡翠酒最为著名。 这种酒在出酒时用一种叫"悬钩子"的植物的叶子过滤后呈绿色, 很像翡翠的颜色,因此而得名,布朗族人性格豪爽,朋友间 有"有酒必饮,饮酒必醉"之习俗。 居住在西双版纳布朗山的布朗族妇女,尤其是怀孕妇女嗜食 当地红土,据说此红土有止吐、除腥、提神之效。 布朗族人有食鼠和蚁卵的习惯。布朗族人喜欢食鼠,无论田 鼠、家鼠、竹鼠均为所食佳肴。将捕获的鼠烧光毛,去皮和 内脏,洗干净后煮食。布朗山有一种黑蚁,每窝有一只蚁王, 能产卵数千,布朗人常挖食蚁卵。 布朗族人善于种茶制茶,也很喜欢饮茶。姑娘们采下春茶后, 制成散茶,又叫“大叶子茶”。



求婚 男女双方恋受感情笃深,男子就会向女子提出求婚。布 朗山区许多地方求婚时以花为媒。小伙子把从山上采回 的鲜花献给姑娘,当姑娘确认这个小伙子是真心地爱她 时,就在花束中挑选最美丽的一朵戴在头上,借此表示 同意婚事。 婚礼 布朗人的婚礼也不寻常,一对情侣的婚典要重复举行2 至3次。第一次在定亲之后,姑娘被接到男方家行拴线 礼仪式。此后新郎、新娘各回各家,尽管新郎每夜必宿 老丈人家,但白天仍然回到自己家中劳动生活。直到举 行了第二次婚礼,新娘才正式嫁到夫家去当儿媳妇。第 三次的婚典往往办在婴儿出生之后,这次一定要杀猪宰 牛喝喜酒,招待全村寨的亲朋好友。
布朗族婚俗
布朗族婚俗
布朗族的婚姻实行氏族外婚和一夫一妻制,纯情 的少男少女恋爱和婚姻都比较自由,但也有受到 父母干涉的现象。布朗族 成人礼 布朗族的男孩与女孩到了十四五岁时要举行“漆 齿”的成年礼仪式。届时男女少年相聚在一起, 用铁锅片烧取红毛树黑烟,彼此为异性染齿。染 齿意味着步入成年,可以公开参加村寨中的社交 活动。
布朗族饮食习惯

食俗 布朗族的饮食别具民族特色,是布朗族物质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要,特别喜欢吃酸性食品,还常腌 制酸味食品,如酸笋、酸肉、酸鱼等,制作方法 同当地其他民族如傣族大体相同,但布朗族常在 腌酸菜时最上面放一层米饭。西双版纳的布朗人 还喜食生肉。 布朗人有嚼烟的嗜好。嚼烟的方法是将槟榔叶包 上少许的草烟丝,再加入沙基、芦子、槟榔果、 红石灰等一块放进口中慢嚼,每次可嚼20多分钟, 吐出的烟渣呈紫红色,布朗人嚼烟日久,连牙齿 都被染成黑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