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兴五首》_杜甫的诗词_格言网

合集下载

唐宋诗中看襄阳(四)(杜甫《遣兴五首》其一、其二、其五)

唐宋诗中看襄阳(四)(杜甫《遣兴五首》其一、其二、其五)

唐宋诗中看襄阳(四)(杜甫《遣兴五首》其一、其二、其五)杜甫(资料图片)诸葛亮(资料图片)1“诗圣”杜甫,祖籍湖北襄阳,他的曾祖父杜依艺担任巩县令时,举家从襄阳迁到了巩县,因此杜甫是河南巩义人。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以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创作了大量的诗歌,留存下来的有1500首之多,其中有38首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是被收录作品最多的诗人,王维、李白依次排在其后。

杜甫能成为伟大的诗人,与其家风有关,他祖父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

有个著名诗人——爷爷,一定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杜审言虽说是格律诗的奠基人之一,但他的成就和名气,比起这个孙子来就小多了。

不过,他仍有一首诗选入《唐诗三百首》,就是《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父子、爷孙的作品同时入选《唐诗三百首》的,仅此一对。

顺便提一句,另一位襄阳人孟浩然,有14首诗作选入《唐诗三百首》,在李商隐之后,排第五位。

由此可见,襄阳的诗词文化是多么繁盛。

2杜甫虽然没有到过襄阳,但他写了不少关于襄阳的诗。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欣喜若狂的心情溢于言表;“清思汉水上,凉忆岘山颠”(《回棹》),怀念在襄阳任镇南大将军的先祖杜预;“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赠别郑炼赴襄阳》),高歌了襄阳岘山的壮美春色;“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十二首》),表达了对这位襄阳籍前辈诗人的景仰之情;“鹿门自此往,永息汉阴机”(《登舟将适汉阳》),向往能隐居在鹿门山放弃功利之心的生活;“襄阳耆旧间,处士节独苦”(《遣兴五首》),是对有德才而不愿做官的隐士的称赞。

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杜甫对襄阳的深厚感情。

耆旧,指的是德高望重的人,“襄阳耆旧间”意思是“在襄阳那些德高望重的人之中”,源于杜甫的《遣兴五首》。

遣兴是指诗文随兴而作,以抒发情怀,表达此时此刻的心境。

【诗歌鉴赏】杜甫《遣兴三首》原文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杜甫《遣兴三首》原文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杜甫《遣兴三首》原文翻译赏析杜甫《遣兴三首》原文翻译赏析杜甫《遣兴三首》原文【其一下马古战场,四顾但茫然。

风悲浮云去,黄叶坠我前。

朽骨穴蝼蚁,又为蔓草缠。

故老行叹息,今人尚开边。

汉虏互胜负,封疆不常全。

安得廉耻将,三军同晏眠。

【其二高秋登塞山,南望马邑州。

降虏东击胡,壮健尽不留。

穹庐莽牢落,上有行云愁。

老弱哭道路,愿闻甲兵休。

邺中事反覆,死人积如丘。

诸将已茅土,载驱谁与谋。

【其三丰年孰云迟,甘泽不在早。

耕田秋雨足,禾黍已映道。

春苗九月交,颜色同日老。

劝汝衡门士,忽悲尚枯槁。

时来展材力,先后无丑好。

但讶鹿皮翁,忘机对芳草。

杜甫《遣兴三首》翻译注释【其一、遣兴:犹遣怀,即有所感触,作诗排遣抒发。

2、“四顾”句:《古诗十九首》其十一:“四顾何茫茫。

”3、坠:全唐诗校:“一作堕。

”4、开边:指玄宗在天宝年间发兵攻打吐蕃。

5、汉虏:即敌我。

汉为唐,虏为吐蕃。

胜负:全唐诗校:“一作失约。

”6、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曾先后破齐、拒秦,安边持重而不生事,参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颇,原作“耻”,校云:“一作颇”,据改。

7、晏眠:高枕无忧。

【其二、塞:边塞。

全唐诗校:“一作寒。

”2、马邑州:在今甘肃天水市与成县之间。

《新唐书?地理志》,羁縻州内有马邑州,隶秦州,开元十七年置。

3、降虏:指居于秦州一带的少数民族。

胡:安史叛军。

4、穹庐:游牧民族的帐篷。

牢落:稀疏貌。

5、“邺中”二句:指邺城唐军溃败事。

事反覆,全唐诗校:“一作何萧条。

”6、诸将:指朝中得宠的大将军们。

茅土:指受封为王侯。

帝王社祭之坛以五色土建成,分封诸侯时,按封地所在方向取坛上一色土,用茅草包之,授于被封者。

见蔡邕《独断》。

7、载:发语词,犹乃。

载驱:即驱驰。

《诗??风?载驰》:“载驰载驱。

”【其三、孰:全唐诗校:“一作既,一作亦。

”2、甘泽:即好雨,喜雨。

3、同日老:指节令已到,全都成熟。

4、衡门:横木为门,贫者居处。

5、枯槁:困苦,贫穷。

杜甫在陇右为何有如此之多的遣兴诗

杜甫在陇右为何有如此之多的遣兴诗

杜甫在陇右为何有如此之多的遣兴诗作者:李一鸣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8期作者简介:李一鸣(1993-),男,山东临沂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2016级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0-02根据仇兆鳌《杜诗详注》所载,杜甫存诗1458首,这其中有二十多首遣兴诗,其间有十八首写自陇右。

分别为《遣兴三首》(我今日夜忧),《遣兴三首》(下马古战场)、《遣兴五首》(蛰龙三冬卧)、《遣兴二首》(天用莫如龙)、《遣兴五首》(朔风飘胡雁)。

此外,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将《遣兴三首》(我今日夜忧)认定是“乾元元年罢谏官后作”,杜甫此时未在陇右,所以暂且不归在陇右诗。

杜甫在秦州如此集中、密集地写了如此之多的遣兴诗,这在杜甫全集中所占比例之重,的确令人值得深思研究。

虽然日后也有遣兴,但拉杂零碎,少之又少。

并且在秦州所写的十八首遣兴诗,分为五组,每一组诗主题突出,首与首之间又相互关照,无论语言还是思想方面,都取得了较高艺术水准。

本文尝试从内在与外在两种因素,以此来分析杜甫在陇右所写的《遣兴》诗。

杜甫在《可惜》诗中曾有“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

”又在《至后》一诗中说:“愁极本凭诗遣兴。

”何谓遣兴?通俗点讲,就是抒发情怀,解闷散心之意。

我们不妨分开来解释,所谓遣,即排遣,抒发之意。

兴,作为中国诗学一个重要的概念,其含义亦是多样性的。

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作为诗经“六艺”之一,兴是诗歌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兴,朱熹注为:“感发意志。

”孔子所谓的兴,即是说诗歌可以感发情感,抒发意志,引起联想与想象。

很显然,后者“兴”更契合遣兴之意。

可以说杜甫以遣兴为题,抒发情怀,解闷散心,其优秀的遣兴组诗,亦对后世影响深远。

著名南宋词人辛弃疾曾有《西江月遣兴》,其借酒醉大发牢骚,正是其郁郁难以排遣的表现。

E19杜甫五古《遣兴五首-蛰龙三冬卧》读记

E19杜甫五古《遣兴五首-蛰龙三冬卧》读记

E19杜甫五古《遣兴五首-蛰龙三冬卧》读记杜甫五古《遣兴五首-蛰龙三冬卧》读记(小河西)遣兴五首其一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

昔时贤俊人,未遇犹视今。

嵇康不得死,孔明有知音。

又如陇坻松,用舍在所寻。

大哉霜雪干,岁久为枯林。

其二昔者庞德公,未曾入州府。

襄阳耆旧间,处士节独苦。

岂无济时策,终竟畏罗罟。

林茂鸟有归,水深鱼知聚。

举家依鹿门,刘表焉得取?其三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

观其著诗集,颇亦恨枯槁。

达生岂是足,默识盖不早。

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

其四贺公雅吴语,在位常清狂。

上疏乞骸骨,黄冠归故乡。

爽气不可致,斯人今则亡。

山阴一茅宇,江海日凄凉。

其五吾怜孟浩然,裋褐即长夜。

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

清江空旧鱼,春雨余甘蔗。

每望东南云,令人几悲吒。

这组诗作于乾元二年(759)。

时杜甫在秦州。

杜甫为求官曾困守长安十年。

也曾冒险投奔凤翔。

但任拾遗不过一年即被“移官”华州,在华州又不过一年被迫辞官羁旅秦州。

现杜甫已47岁。

在秦州期间,杜甫一定反复思量过自己的未来。

也许有时隐居的想法占上风,有时又期望“时来展材力”。

杜甫这组“遣怀”,就是这种思考的一个侧面。

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

昔时贤俊人,未遇犹视今。

嵇康不得死,孔明有知音。

蛰(zhé)龙:蛰伏之龙;喻隐匿的志士。

《易-系辞》:“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晋书-嵇康传》:“嵇康,卧龙也。

”《题甘露寺》(唐-曹松):“旦暮然灯外,涛头振蛰龙。

”《魏》(唐-徐夤):“在井蛰龙如屈伏,食槽骄马忽腾骧。

”三冬:冬季三个月;三年。

《汉书-东方朔列传》:“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

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

”《贫士》(南北朝-萧璟):“三冬泣牛衣,五月披裘客。

”鹤:《鹤鸣》(先秦-诗经):“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爰(yuán)有树檀(tán),其下维萚(tuò)。

《遣兴三首》_杜甫的诗词_格言网

《遣兴三首》_杜甫的诗词_格言网

《遣兴三首》_杜甫的诗词_格言网遣兴三首[唐] 杜甫下马古战场,四顾但茫然。

风悲浮云去,黄叶坠我前。

朽骨穴蝼蚁,又为蔓草缠。

故老行叹息,今人尚开边。

汉虏互胜负,封疆不常全。

安得廉耻将,三军同晏眠。

高秋登塞山,南望马邑州。

降虏东击胡,壮健尽不留。

穹庐莽牢落,上有行云愁。

老弱哭道路,愿闻甲兵休。

邺中事反覆,死人积如丘。

诸将已茅土,载驱谁与谋。

丰年孰云迟,甘泽不在早。

耕田秋雨足,禾黍已映道。

春苗九月交,颜色同日老。

劝汝衡门士,忽悲尚枯槁。

时来展材力,先后无丑好。

但讶鹿皮翁,忘机对芳草。

此乾元二年秋在秦州作。

诗中言马邑州、邺中事、秋雨足,知其为此时也。

下马古战场①,四顾但茫然②。

风悲浮云去③,黄叶坠我前④。

朽骨穴蝼蚁⑤,又为蔓草缠⑥。

故老行叹息⑦,今人尚开边⑧。

汉虏互胜负⑨,封疆不常全⑩。

安得廉颇将(11),三军同晏眠。

①《史记·张仪传》:“梁之地势,固战场也。

”苏武诗:“行役在战场。

”②古诗,“四顾何茫茫。

”③秦嘉诗:“浮云起高山,悲风激深谷。

”④吴均诗:“仲冬黄叶下。

”⑤刘向《新序》:文王得朽骨以喻其意。

陆机《挽歌》:“丰肌飨蝼蛾。

”⑥《恨赋》:“蔓草萦骨,拱木敛魂。

”⑦《西征赋》:“讯诸故老。

”⑧《汉书·严助传》:武帝开置边郡。

⑨鲍照诗,“汉虏方未和。

”《庄子》:“一胜一负,兵家常事。

”陶潜诗:“似若无胜负。

”⑩《孟子》:“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11)《史记》:“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其二高秋登寒山,南望马邑州①。

降虏东击胡②,壮健尽不留。

穹庐莽牢落③,上有行云愁④。

老弱哭道路⑤,愿闻甲兵休。

邺中事反覆⑥,死人积如丘。

诸将已茅土,载驱谁与谋⑦。

①鹤曰:旧注谓马邑州属代州,盖引《前汉志》,而《唐志》代州雁门郡,却不言。

按《唐·地理志》,羁縻州内有马邑州,属隶秦州,开元十七年置,在秦成二州山谷间。

宝应元年,徒于成之盐井故城。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则在秦成间。

【朱注】故城隶秦州都督府。

《遣兴三首》_杜甫的诗词_1

《遣兴三首》_杜甫的诗词_1

精心整理
《遣兴三首》_杜甫的诗词
遣兴三首
[唐]杜甫
昔在洛阳时,亲友相追攀。

送客东郊道,遨游宿南山。

烟尘阻长河,树羽成皋间。

回首载酒地,岂无一日还?
丈夫贵壮健,惨戚非朱颜。

此当是乾元元年罢谏官后作。

①“嗷
①《说苑》:“秋蓬恶其本根,美其枝叶,秋风一起,根本拔矣。

”②曹植诗:“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

何意回飙举,吹我入云中。

高高上无极,天路安可穷。

顾此游客子,捐躯远从戎。

”又诗:“高风吹我躯”③《水经注》:祠即故宅也。

④梁戴
暠诗:“门巷无车辙。

”⑤谢朓诗:“怅望心已极。

”⑥《诗》:“戎车既饬。

”刘向《新序》:陈胜奋臂于关东。

⑦《韩非子》:羇旅侨上,重帑在外。

其三

“洛阳四关,:“亲
赋》:
杜甫
杜甫,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

云。

杜甫《遣兴五首》诗词鉴赏

杜甫《遣兴五首》诗词鉴赏

杜甫《遣兴五首》诗词鉴赏年代:唐作者: 杜甫《遣兴五首》朔风飘胡雁,惨澹带砂砾。

长林何萧萧,秋草萋更碧。

北里富熏天,高楼夜吹笛。

焉知南邻客,九月犹絺绤。

长陵锐头儿,出猎待明发。

騂弓金爪镝,白马蹴微雪。

未知所驰逐,但见暮光灭。

归来悬两狼,门户有旌节。

漆有用而割,膏以明自煎。

兰摧白露下,桂折秋风前。

府中罗旧尹,沙道尚依然。

赫赫萧京兆,今为时所怜。

猛虎凭其威,往往遭急缚。

雷吼徒咆哮,枝撑已在脚。

忽看皮寝处,无复睛闪烁。

人有甚于斯,足以劝元恶。

朝逢富家葬,前后皆辉光。

共指亲戚大,缌麻百夫行。

送者各有死,不须羡其强。

君看束练去,亦得归山冈。

作品赏析此诗,梁权道编在乾元二年秦州诗内,今姑仍之。

朔风飘胡雁①,惨澹带砂砾。

长林何萧萧②,秋草萎更碧③。

北里富薰天,高楼夜吹笛④。

焉知南邻客,九月犹絺绤⑤。

(此章叹富家宴乐之盛。

上四深秋之景,下四炎凉之况。

南邻客,公自谓。

)①鲍照诗:“北风驱雁带雨霜。

”又:“胡雁已矫翼。

”又:“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首二句本此。

②江道诗:“长林悲素秋。

”《楚辞》:“风飒飒兮木萧萧。

”③古诗:“秋草萎已绿。

”左思诗:“南邻击钟磐,北里吹笙竽。

”陆机诗:“高楼一何峻。

”④向秀《思旧赋》:“邻人有吹笛者。

⑤《诗》:“九月授衣。

”《隋书》:袁充少时,冬初尚衣葛,客戏之曰:“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充曰:“惟絺惟绤,服之无斁。

”公诗“花时甘缊袍”,此云“九月犹絺绤”,见贫人衣服失寒暑之宜。

其二长陵锐头儿①,出猎待明发②。

骍弓金爪镝③,白马蹴微雪。

未知所驰逐④,但见暮光灭⑤。

归来悬两狼⑥,门户有旌节⑦。

(此章叹少年射猎之事。

上四早猎之景,下四夜归之兴。

前曰“长陵锐头儿”,后曰“门户有旌节”,盖指勋戚豪势之家,乃追忆长安事也。

)①汉高祖葬长陵,在长安四十里。

《春秋后语》:平原君曰:“渑池之会,臣观武安君小头而锐,瞳子黑白分明,瞻视不常,难与争锋,惟廉颇足以当之。

”②《苏武传》:“单于出猎。

”《诗》:“明发不寐。

杜甫诗词《遣兴》原文及赏析

杜甫诗词《遣兴》原文及赏析

杜甫诗词《遣兴》原文及赏析杜甫诗词《遣兴》原文及赏析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诗词《遣兴》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遣兴杜甫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

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

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

鹿门携不遂,雁足系难期。

天地军麾满,山河战角悲。

傥归免相失,见日敢辞迟。

注释:⑴ 遣兴(xìng):犹“遣意”,也就是以写诗来消遣之意。

⑵ 骥(jì)子:杜甫儿子宗武的小名,这一年刚五岁。

⑶ 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指骥子三岁时,知道问家里来人来客的姓名,能背诵他父亲的诗。

这是称赞骥子的颖悟。

⑷ 渠:他,指骥子。

⑸ 仰:依赖。

⑹ 鹿门:山名,在襄阳(今属湖北)境内,汉江东岸。

东汉末,天下大乱,庞德公携全家隐居于此。

后成为隐居地的代称,这里意思是未能携全家一同避难。

⑺ 不遂:不成。

⑻ 雁足:事见《汉书·苏武传》,大意是,汉求苏武,匈奴单于诡言已死。

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大泽中,于是声称:汉天子射上林苑中,得雁,足系帛书,知武所在。

单于大惊,只好放还苏武。

此处指难以料定何时才能互通音信。

⑼ 军麾(huī):军旗。

形容全国各地都处于战乱之中。

⑽ 战角:军中号角。

⑾ 傥:通“倘”,如果。

⑿ 免相失:免于相互离散。

⒀ 迟:延迟。

赏析杜甫有二子,长子名宗文,次子名宗武,宗武乳名骥子。

《遣兴》这首诗怀念的`对象是儿子,慈爱之情溢于全篇。

这是一首排律(俗称长律),中间四联全是对仗。

全诗可分三层,“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

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

”前两联回忆过去,写骥子两三岁时颖悟过人,就能问知来客的姓名及能背诵杜甫的诗句;杜甫通过回忆前年牙牙学语时娇趣的憨态,极力把儿子宗武可怜可爱、天真无邪的神态表达出来,激起读者的同情,催发读者亲子之情。

中间两联“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

遣兴五首·蓬生非无根原文译文及赏析翻译

遣兴五首·蓬生非无根原文译文及赏析翻译

遣兴·蓬生非无根原文译文及赏析翻译《遣兴五首·蓬生非无根》作品介绍《遣兴五首·蓬生非无根》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8卷第12首。

本卷共有三组《遣兴五首》,这是第一组中的第四首。

《遣兴五首·蓬生非无根》原文遣兴五首·蓬生非无根作者:唐·杜甫蓬生非无根,漂荡随高风。

天寒落万里,不复归本丛。

客子念故宅,三年门巷空。

怅望但烽火,戎车满关东。

生涯能几何,常在羁旅中。

《遣兴五首·蓬生非无根》注释①蓬:草名,秋枯根拔,风卷而飞,故名飞蓬。

常用来比喻游子漂泊不定。

②客子:客居他乡的人。

杜甫自称。

故宅:故乡的家。

③戎车:兵车。

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

《遣兴五首·蓬生非无根》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因为在杜甫所作的诗多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

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遣兴》原文

《遣兴》原文

《遣兴》原文《遣兴》原文作品介绍《遣兴》的作者是杜牧,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23卷。

原文遣兴作者:唐·杜牧镜弄白髭须,如何作老夫。

浮生长勿勿,儿小且呜呜。

忍过事堪喜,泰来忧胜无。

治平心径熟,不遣有穷途。

注释①勿勿:忽促。

②泰:顺利、安宁。

作者介绍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代表作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等。

杜牧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

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

《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

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

工行、草书。

《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

”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

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

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

《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

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 字。

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

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

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

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

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

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

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

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

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遣兴五首其三拼音版、翻译、赏析(杜甫)

遣兴五首其三拼音版、翻译、赏析(杜甫)

遣兴五首其三拼音版、翻译、赏析(杜甫)遣兴五首其三拼音版注音:táo qián bìsúwēng ,wèi bìnéng dádào 。

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

guān qízhùshījí,pōyìhèn kūgǎo 。

观其著诗集,颇亦恨枯槁。

dáshēng qǐshìzú,mòzhìgài bùzǎo 。

达生岂是足,默识盖不早。

yǒu zǐxián yǔyú,héqíguàhuái bào !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遣兴五首其三翻译:陶潜虽是位避俗的老翁,却未必能做到达观。

读他所作的诗集,也有颇恨生涯枯槁的诗篇。

参透人生的处世态度,哪里仅止于此?他大概是没有早早地默识此道。

否则,对儿子们的贤愚,何必如此牵肠挂肚!遣兴五首其三赏析:第一首写孔明和嵇康俱怀异オ,然而下场迥异。

借古喻今,慨叹得遇知音的重要性。

第二首咏庞徳公,说明世乱则须归隐。

第三首借陶潜的未能达观以自我解嘲。

第四首赞叹前辈诗人贺知章的高风逸韵,兼寓斥今之意。

第五首伤悼孟浩然清贫而早逝,语极凄凉。

组诗情绪忽高忽低,足见诗人内心苦闷的深广。

诗人感怀诸葛亮、庞德公、陶潜,主要是表达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志向无法像得明主的孔明那样得以实现:即使是隐居的庞德陶潜也无法心忘尘俗;布衣终老的孟浩然,主动乞归中的贺知章,怀想起来也是令诗人悲吒痛苦的,诗人虽主动弃官,可文人积极用世的传统让他深深地忧惧自己会像陶潜、孟浩然一样终老江湖。

诗人在自伤中反思自我理想和社会所公认的人生价位。

当然,杜甫对孔明最终的悲剧性结局的慨叹里也夹杂了浓郁的命运意识,那么当诗人吟咏出“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

《遣兴五首·天用莫如龙》古诗_作者杜甫_古诗遣兴五首·天用莫如龙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

《遣兴五首·天用莫如龙》古诗_作者杜甫_古诗遣兴五首·天用莫如龙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

《遣兴五首·天用莫如龙》古诗_作者杜甫_古诗遣兴五首·天用
莫如龙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
天用莫如龙,有时系扶桑。

顿辔海徒涌,神人身更长。

性命苟不存,英雄徒自强。

吞声勿复道,真宰意茫茫。

地用莫如马,无良复谁记。

此日千里鸣,追风可君意。

君看渥洼种,态与驽骀异。

不杂蹄啮间,逍遥有能事。

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

观其著诗集,颇亦恨枯槁。

达生岂是足,默识盖不早。

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

贺公雅吴语,在位常清狂。

上疏乞骸骨,黄冠归故乡。

爽气不可致,斯人今则亡。

山阴一茅宇,江海日凄凉。

吾怜孟浩然,裋褐即长夜。

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

清江空旧鱼,春雨馀甘蔗。

每望东南云,令人几悲吒。

《杜甫诗选遣兴》(杜甫)原文及翻译

《杜甫诗选遣兴》(杜甫)原文及翻译

《杜甫诗选遣兴》(杜甫)原文及翻译
杜甫诗选遣兴杜甫系列:杜甫诗选|杜甫诗集杜甫诗选遣兴
【原文】干戈犹未定,弟妹各何之1?拭泪沾襟血,梳头满面丝2。

地卑荒野大,天远暮江迟3。

衰疾那能久?应无见汝时4!
【注释】1这两句是说国家战事还没有结束,兄弟姊妹分散异处。

各何之:都到哪儿去了。

2上句是说自己思念亲人,禁不住泪流满巾。

沾襟:指血泪之多。

下句说自己已经衰老。

满面丝,指头发尽白。

3这两句叙写成都辽阔的原野,以及在傍晚天底下缓缓流动的大江。

成都地势很高,因为四周都是山,所以说「地卑」。

抬头看天边,所以觉得江流缓慢。

4最后两句是诗人自怨自艾的话语,我又老又病,并且流寓在荒野,哪能长久活在人世间呢?有生之年或许见不到你们了!
【译文】战火尚未平息,弟妹不知流散何地?拭擦衣襟沾染的血泪,理梳头面长满的银丝。

地面低平,荒野广大无边,天空辽远,暮江缓流不息。

老病岂能拖得长久,大概没有见到你们的日期。

【赏析】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共两首,这是第一首。

诗人自上一年春定居浣花溪畔,经营草堂,至今已粗具规模。

55唐诗解读——杜甫之《遣兴》之“猛虎凭其威”

55唐诗解读——杜甫之《遣兴》之“猛虎凭其威”

55唐诗解读——杜甫之《遣兴》之“猛虎凭其威”猛虎凭其威,往往遭急缚。

雷吼徒咆哮,枝撑已在脚。

忽看皮寝处,无复睛闪烁。

人有甚于斯,足以劝元恶。

注:急缚:紧捆。

枝撑:木柱,用来缚虎。

皮寝:虎被杀后,剥下皮来作褥垫。

无复睛闪烁:晴闪烁,虎眼里发出的凶光。

不再看到老虎眼睛闪烁。

甚:超过。

解读:李林甫为相时,为人阴险,嫉贤妒能,与人相处,口蜜腹剑,吉温是其手下,为了讨好他,常滥杀无辜,曾对李林甫献媚说道:“若遇知己,南山白额虎不足缚!”同时他与安禄山相交甚好,常向安禄山密报朝廷动态,李林甫死后,吉温为杨国忠所杀。

与吉温同时另一个酷吏罗希奭,也是李林甫的死党,《唐书﹒吉温传》曾说他们:“相勉以虐,号罗钳吉网。

公卿见之莫敢偶语。

”杜甫的这首诗就是为吉温之流而写,并以此来警告其同党。

前六句借虎作比,写残暴凶恶的老虎不会有好下场。

虎是兽类中强悍者,它凭借巨口、锐齿、利爪,捕杀其他野兽,伤害人畜。

诗中用“往往”说明虎被捕捉不是偶然的,“雷”雷两句说当老虎被捕捉,绑在木柱子上即将被杀时,它垂死挣扎,发出雷鸣般的怒吼声也无济于事。

“忽看”二字极言猛虎凭威逞凶,到被捉、捕杀以至最后剥皮而寝的过程非常短促,照应第二句的“急缚”,也为末两句打下基础。

前两句全面根据了老虎的一生,突出了它的威风,也突出了它的被缚杀的结局,当然诗人这样写目的并不在虎,而是——“人有甚于斯,足以劝元恶”。

诗人认为,在凶恶残暴方面,人是比虎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在不得其死方面,更有甚于虎。

诗人借虎劝告那些穷凶极恶的人,为人莫作亏心事,古往今来饶过谁,要逃脱罪责是不可能的,只是时间长短而已!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

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

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

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

《遣兴》原文

《遣兴》原文

《遣兴》原文《遣兴》原文作品介绍《遣兴》的作者是杜牧,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23卷。

原文遣兴作者:唐·杜牧镜弄白髭须,如何作老夫。

浮生长勿勿,儿小且呜呜。

忍过事堪喜,泰来忧胜无。

治平心径熟,不遣有穷途。

注释①勿勿:忽促。

②泰:顺利、安宁。

作者介绍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代表作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等。

杜牧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

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

《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

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

工行、草书。

《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

”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

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

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

《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

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 字。

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

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

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

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

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

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

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

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

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B77杜甫五古组诗《遣兴五首-朔风飘胡雁》读记

B77杜甫五古组诗《遣兴五首-朔风飘胡雁》读记

B77杜甫五古组诗《遣兴五首-朔风飘胡雁》读记杜甫五古《遣兴五首-朔风飘胡雁》读记(小河西)遣兴五首其一朔风飘胡雁,惨澹带砂砾。

长林何萧萧,秋草萋更碧。

北里富熏天,高楼夜吹笛。

焉知南邻客,九月犹絺绤。

其二长陵锐头儿,出猎待明发。

骍弓金爪镝,白马蹴微雪。

未知所驰逐,但见暮光灭。

归来悬两狼,门户有旌节。

其三漆有用而割,膏以明自煎。

兰摧白露下,桂折秋风前。

府中罗旧尹,沙道尚依然。

赫赫萧京兆,今为时所怜。

其四猛虎凭其威,往往遭急缚。

雷吼徒咆哮,枝撑已在脚。

忽看皮寝处,无复睛闪烁。

人有甚于斯,足以劝元恶。

其五朝逢富家葬,前后皆辉光。

共指亲戚大,缌麻百夫行。

送者各有死,不须羡其强。

君看束缚去,亦得归山冈。

这组诗有人认为是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作品。

但左汉林《论杜甫“遣兴五首”的编年》(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12)一文提出不同意见。

该文认为该组诗应是天宝八年秋冬间作品。

主要理由是:本诗所写多为长安事,与秦州无关;本诗也不像回忆之作。

本诗“其三”写的“萧京兆”叫萧炅(jiǒng),天宝初任刑部尚书兼京兆尹。

此人是李林甫亲信。

天宝八载六月被杨国忠“诬奏”贬官。

有两条史料:《新唐书-杨国忠传》:“吉温为国忠谋夺林甫政,国忠即诬奏京兆尹萧炅、御史中丞宋浑,逐之,皆林甫所厚善,林甫不能救,遂结怨。

”《资治通鉴》:“(天宝八载六月)辛亥,刑部尚书、京兆尹萧炅坐赃左迁汝阴太守。

”据此推测此诗或是这年秋末写的。

当然此诗也可能写于天宝八载后(安史之乱前)某年秋末。

朔风飘胡雁,惨澹带砂砾。

长林何萧萧,秋草萋更碧。

北里富熏天,高楼夜吹笛。

焉知南邻客,九月犹絺绤。

胡雁:雁居塞北,古称胡地,故称。

《拟古》(南北朝-鲍照):“河畔草未黄,胡雁已矫翼。

”《登新平楼》(唐-李白):“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

”惨澹:同“惨淡”。

暗淡;悲惨凄凉。

《北征》(唐-杜甫):“阴风西北来,惨澹随回鹘。

”《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唐-杜甫):“怅望聊歌紫芝曲,时危惨澹来悲风。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遣兴》杜甫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遣兴》杜甫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遣兴》杜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兴[注]
杜甫
干戈犹未定,弟妹各何之。
拭泪沾襟血,梳头满面丝。地来自荒野大,天远暮江迟。衰疾那能久,应无见汝时。
注本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时杜甫寄居成都。
前人评价此诗说:“结语尤为沉痛。”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评价。
参考答案 结语意为:我年老且病,哪能活得长久呢;应当没有机会见到你们 (弟妹们)了!这是诗人充满绝望的哀叹。这其中包含了战乱未平、亲人离 散的愁思,漂泊异乡、年老迟暮的伤感,体弱衰病、相见无期的悲伤,所以 说“尤为沉痛”。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前人 评价的意思,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

F09杜甫五律《遣兴(干戈犹未定)》读记

F09杜甫五律《遣兴(干戈犹未定)》读记

F09杜甫五律《遣兴(干戈犹未定)》读记杜甫五律《遣兴(干戈犹未定)》读记(小河西)遣兴干戈犹未定,弟妹各何之?拭泪沾襟血,梳头满面丝。

地卑荒野大,天远暮江迟。

衰疾那能久?应无见汝时。

这首诗或作于上元元年(760)夏。

时杜甫居成都草堂。

或杜甫因“衰疾”独卧江边,想起因战乱而流离各地的弟妹,有感而作。

干戈犹未定,弟妹各何之?拭泪沾襟血,梳头满面丝。

何之:往那里去。

《九章-惜诵》:“欲高飞而远集兮,君罔谓汝何之?”《悲愤诗》(汉-蔡琰):“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

”沾襟:浸湿衣襟。

多指伤心落泪。

《庄子-应帝王》:“列子入,泣涕沾襟以告壶子。

”《与诸子登岘山》(唐-孟浩然):“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丝:喻指白发。

《子夜歌》(魏晋):“宿昔不梳头,丝发被两肩。

”《愁》(唐-徐夤):“明妃去泣千行泪,蔡琰归梳两鬓丝。

”大意:战乱尚未平息,弟妹也不知流散何处?衣襟拭泪泪里带血,梳理鬓发满面如丝。

地卑荒野大,天远暮江迟。

衰疾那能久?应无见汝时。

卑:地势低下。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闻长沙卑湿。

”地卑:成都平原四周皆山。

《成都暮雨秋》(唐-戎昱):“地卑多雨润,天暖少秋霜。

”《寄杜员外》(唐-郭受):“郡邑地卑饶雾雨,江湖天阔足风涛。

”迟:本义慢慢走;晚。

《说文》:“迟,徐行也。

”《广雅》:“迟,缓也。

”《广雅》:“迟,晚也。

”衰疾:参阅:《云山》(唐-杜甫):“衰疾江边卧,亲朋日暮回。

”大意:地面低平,荒野广大无边。

天空旷远,江边日暮迟迟,江水缓流不息。

老病那能拖得长久?大概没有见到你们的日期。

这首诗写思弟妹。

首联说干戈未定,不知现在弟妹各在何处。

颔联说因思念弟妹自己常流泪,且已白发满头。

悲愁的直接原因是弟妹离散,根本原因是干戈未定。

颈联写景。

也许杜甫正“衰疾江边卧”。

这里是成都平原。

因为四周皆山,成都平原相对“地卑”。

因为地卑,四周远望荒野广大。

近处无山遮挡,天空旷远,日暮迟迟。

如是秦州或同谷,由于山遮挡,日落要早些。

遣兴-遣兴杜甫

遣兴-遣兴杜甫

遣兴-遣兴杜甫•相关推荐遣兴五首-遣兴杜甫遣兴五首,在杜甫的众多作品中,组诗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一般组诗主要用来表达多事件多主旨。

本文遣兴五首由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原文:遣兴五首【其一】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

昔时贤俊人,未遇犹视今。

嵇康不得死,孔明有知音。

又如垄底松,用舍在所寻。

大哉霜雪干,岁久为枯林。

【其二】昔者庞德公,未曾入州府。

襄阳耆旧间,处士节独苦。

岂无济时策,终竟畏罗罟。

林茂鸟有归,水深鱼知聚。

举家依鹿门,刘表焉得取。

【其三】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其四】蓬生非无根,漂荡随高风。

天寒落万里,不复归本丛。

客子念故宅,三年门巷空。

怅望但烽火,戎车满关东。

生涯能几何,常在羁旅中。

【其五】昔在洛阳时,亲友相追攀。

送客东郊道,遨游宿南山。

烟尘阻长河,树羽成皋间。

回首载酒地,岂无一日还。

丈夫贵壮健,惨戚非朱颜。

遣兴五首背景:此诗一般认为《遣兴五首》是杜甫乾元二年(759年)在秦州所作。

但是,杜甫《遣兴五首》从内容上看多言长安时事,从叙述语气看,使用的是描述当前事件的语气,从内容、风格、体裁上考察,更接近杜甫的长安诗,而与秦州诗有明显不同。

因此,《遣兴五首》当作于长安。

从诗中的`事件和物候描写判断,此五首诗作于天宝八载(749年)秋。

遣兴五首赏析:其一此诗见贤者在世,贵逢知己。

后四章,皆发端于此。

在六句分截。

上言抱志欲伸,今古皆然。

下言遭遇不同,荣辱遂异。

用此意作起结,章法甚古。

叔夜、孔明,不宜专承卧龙,亦不当分顶龙鹤。

起语乃托兴,盖自伤不得志而发欤?其二此言不能如孔明之救时,则当如庞公之高隐,上四叙述其事,下六推见其心。

《杜臆》:“岂无济时策”,公自寓也。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看图识唐诗(860)杜甫·遣兴五首其三

看图识唐诗(860)杜甫·遣兴五首其三

看图识唐诗(860)杜甫·遣兴五首其三
杜甫·遣兴五首其三
陶潜避俗翁,陶潜这个追求超凡脱俗的老翁,
未必能达道。

未必能完全通达生活得失之道。

观其著诗集,观看陶潜所写的诗集,
颇亦恨枯槁。

也有哀叹贫穷的烦恼。

达生岂是足,对于通达生命实情陶潜也有不足之处,
默识盖不早。

大概他老先生早年没有把它暗中记牢。

有子贤与愚,他关注五个儿子的贤与愚,
何其挂怀抱。

表现出何等的耿耿于怀抱。

世人难绝世间情。

首联说陶潜求避俗,但未必能达道。

达道:通达俗人生活得失之道,如不计贫富。

次联摆事实,陶诗有哀叹贫穷的。

恨枯槁:陶潜《饮酒》诗说颜回长饥到老,“一生亦枯槁”,嫌他生活不滋润、不宽裕。

三联又说陶潜对达生认识不够,早年未暗中记好。

达生:通达生命实情,不强求天性所无。

尾联也摆事实。

挂怀抱:陶潜《责子》诗为五男不爱纸笔而喝酒解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遣兴五首》_杜甫的诗词_格言网
遣兴五首
[唐] 杜甫
朔风飘胡雁,惨澹带砂砾。

长林何萧萧,秋草萋更碧。

北里富熏天,高楼夜吹笛。

焉知南邻客,九月犹絺绤。

长陵锐头儿,出猎待明发。

騂弓金爪镝,白马蹴微雪。

未知所驰逐,但见暮光灭。

归来悬两狼,门户有旌节。

漆有用而割,膏以明自煎。

兰摧白露下,桂折秋风前。

府中罗旧尹,沙道尚依然。

赫赫萧京兆,今为时所怜。

猛虎凭其威,往往遭急缚。

雷吼徒咆哮,枝撑已在脚。

忽看皮寝处,无复睛闪烁。

人有甚于斯,足以劝元恶。

朝逢富家葬,前后皆辉光。

共指亲戚大,缌麻百夫行。

送者各有死,不须羡其强。

君看束练去,亦得归山冈。

此诗,梁权道编在乾元二年秦州诗内,今姑仍之。

朔风飘胡雁①,惨澹带砂砾。

长林何萧萧②,秋草萎更碧③。

北里富薰天,高楼夜吹笛④。

焉知南邻客,九月犹絺绤⑤。

①鲍照诗:“北风驱雁带雨霜。

”又:“胡雁已矫翼。

”又:“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首二句本此。

②江道诗:“长林悲素秋。

”《楚辞》:“风飒飒兮木萧萧。


③古诗:“秋草萎已绿。

”左思诗:“南邻击钟磐,北里吹笙竽。

”陆机诗:“高楼一何峻。

”④向秀《思旧赋》:“邻人有吹笛者。

⑤《诗》:“九月授衣。

”《隋书》:袁充少时,冬初尚衣葛,客戏之曰:“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充曰:“惟絺惟绤,服之无斁。

”公诗“花时甘缊袍”,此云“九月犹絺绤”,见贫人衣服失寒暑之宜。

其二
长陵锐头儿①,出猎待明发②。

骍弓金爪镝③,白马蹴微雪。

未知所驰逐④,但见暮光灭⑤。

归来悬两狼⑥,门户有旌节⑦。

①汉高祖葬长陵,在长安四十里。

《春秋后语》:平原君曰:“渑池之会,臣观武安君小头而锐,瞳子黑白分明,瞻视不常,难与争锋,惟廉颇足以当之。


②《苏武传》:“单于出猎。

”《诗》:“明发不寐。

”明发,晓光初发也。

③又:“骍骍角弓。

”注:“骍骍,调利也。

”金爪镐,言箭镞之镐如金爪然。

④《史记》:博戏驰逐。

⑤梁简文帝诗:“丝条转暮光。

”⑥《诗》:“并驱从两狼兮。

”⑦《周礼·秋官》:小行人,道路用族节。

《唐书·百官志》:节度使赐双旌双节,行则建节,树六纛。

《车服志》:大将出,赐旌以专赏,节以专杀。

旌以绛帛五丈,粉画虎,有铜龙一,首缠绯幡,紫缣为袋,油囊为表。

节垂画木盘三,相去数寸,隅垂尺麻,余与旌同。

其三
漆有用而割①,膏以明自煎②。

兰摧白露下③,桂折秋风前。

府中罗日尹④,
沙道尚依然⑤。

赫赫萧京兆⑥,今为时所怜⑦。

①《庄子》: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桂可食,故伐之。

漆可用,故割之。

②《汉书》:龚胜卒,有一老父相吊,哭甚哀。

既而曰:“嗟乎!薰以香自烧,膏以明自消,龚生竟夭天年,非吾徒也。

”③《世说》:“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

”④古诗《陌上桑》:“冉冉府中趋。

”⑤《唐国史补》:凡宰相礼绝班行,府县载沙填路,自私第至于城东街,号曰沙路。

⑥《诗》:“赫赫师尹。

”⑦《汉书》:成帝时童谣:“故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

”钱谦益曰:旧注皆以萧京兆为萧至忠。

按至忠未尝官京兆,若以萧望之喻至忠,则望之为左冯刘,非京兆也。

天宝八载,京兆尹萧灵坐赃,左迁汝阴太守。

史称京兆尹萧灵、御史中丞宋灵,皆林甫所亲善。

国忠皆诬奏遣逐,林甫不能救,则所谓萧京兆者,盖灵也。

《通鉴》:萧灵为河南尹,尝坐事西台,遣吉温往按之。

温后为万年县丞,未几,灵拜京兆尹。

高力士权移将相,炅亲附之,温尤与之善,遂相结为胶漆。

其事详《旧书·吉温传》中。

唐京兆尹多宰相私人,相与附丽,若灵与鲜于仲通,皆是。

【朱注】梦弼引于竟《大唐传》,天宝三年,因萧京兆灵奏,于要路筑甬道,载沙实之,属于朝堂。

此诗萧京兆,承上沙道言之,其为灵发无疑。

其四
猛虎凭其威①,往往遭急缚②,雷吼徒咆哮③,枝撑已在脚④。

忽看皮寝处⑤,无复晴闪烁。

人有甚于斯,足以劝元恶⑥。

①《史记》:不避猛虎之害。

②《后汉·吕布传》:曹操缚吕布,布曰,“缚太急。

”操曰:“缚虎不得不急。

”③瘦信诗:“六国始咆哮。

”咆哮,虎声,其吼如雷。

④枝撑,木柱,缚虎于此也。

《鲁灵光殿赋》:“枝撑权芽而斜据。

”⑤《左传》:“譬如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

”⑥《杜臆》:劝元恶,劝之使反于
善也。

《书》:“元恶大憝。

”《唐书·吉温传》:李林甫久当国,温与罗希奭锻狱,相勉以眶,号罗钳吉网。

公卿见者莫敢偶语。

后贬端溪尉,俄遣使杀温。

其五
朝逢富家葬,前后皆辉光①。

共指亲戚大②,缌麻百夫行③。

送者各有死,不须羡其强。

君看束缚去④,亦得归山冈⑤。

①辉光,指送葬仪卫之盛。

②陶潜诗:“亲戚或余悲。

”③《记》:“四世而缌麻,服之穷也。

”《诗》:“百夫之特。

”④梁吴均《齐谐记》:桓玄诛死,芒绳束缚其尸,沉诸江中。

【旧注】孙峻杀诸葛恪,以苇席裹身,复束其腰,投石子冈。

⑤阮籍诗:“丘墓蔽山冈。

”唐汝询曰:《遣兴》诗,章法简净,属词平直,不露才情,有建安风骨。

《杂诗》六首之遗韵也。

譬之宫室,《三吏》、《三别》、前后《出塞》,堂殿之壮者也,《遣兴》各五首,曲室之精者也。

-----------仇兆鳌《杜诗详注》-----------
杜甫
杜甫,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
“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乾元二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