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解读城市化(刘传江)

合集下载

浅谈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的关系

浅谈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的关系

目录摘要。

.。

....。

......。

.。

..。

.。

.。

.。

.。

.。

.。

.。

..。

.。

.。

...。

..2关键词。

.。

....。

.。

.。

.。

......。

..。

...。

.。

..。

2引言。

.。

..。

.。

.。

..。

.。

.。

...。

.。

.。

..。

...。

...。

.....。

.3第一章基本概念的理解...。

.。

...。

.。

.。

.。

.。

.。

.。

...。

.。

41。

1城市化.。

.。

.。

.。

..。

..。

.。

.。

...。

.。

..。

....。

.。

.。

.。

41.1.1城市化的含义.。

.。

...。

.。

...。

.。

..。

........。

.。

..。

.41。

1.2我国城市化水平。

.。

......。

.。

.。

.。

.。

......。

.。

.。

....。

41。

2第三产业的含义.。

.。

.。

.。

.....。

.。

.。

...。

.。

.。

...。

4第二章产业结构演进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理论基础。

..。

.。

.。

..。

.52.1城市化的一般轨迹。

.。

.。

.。

.。

.。

.。

.。

.。

.....。

.。

.。

.。

52。

2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

.。

..。

.。

..。

.。

..。

...。

..。

.。

..。

.6第三章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的相互关系.。

.。

.。

...。

.。

....。

.。

73.1产业结构演变对城市化的影响.....。

.。

....。

.。

..。

.73.2城市化对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

.....。

..。

.。

......。

...。

..。

7第四章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的相互关系..。

.。

..。

.。

.。

....。

.。

...。

74。

1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

..。

.。

.。

.。

.。

.。

....。

74.2城市化对第三产业的优化和提升.。

..。

.。

....。

.。

.。

.。

..。

第五章河南省的实例分析。

..。

.。

.。

..。

.。

..。

.。

..。

.。

...。

..。

95.1存在问题。

.。

.。

..。

..。

..。

.。

...。

..。

....。

.。

.。

.。

95.2相关建议.。

..。

.。

.。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_逆城市化_现象及其实质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_逆城市化_现象及其实质

① 参见孙群郎《: 美国大都市区生态组织结构的形成及其成因》《, 世界历史》2000 年第 2 期。 ② 王旭《: 大都市区化 :本世纪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 美国研究》1998 年第 4 期。 ③ 关于两次城市危机的详细情况 ,参见王旭《: 当代美国大都市区社会问题与联邦政府政策》《, 世界历史》2001 年第 3
一种新趋向 ,从此 ,美国城市的时代行将结束“, 逆城市化”和“非都市区化”将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 ,其主要代 表人物和著作有布赖恩·贝里主编《: 城市化与逆城市化》(Brian J . L. Berry , ed. , Urbanization and Counterurbanization) ,伦 敦 1976 年版 ;肯尼思·福克斯《: 大都市区化的美国 ———美国的城市生活与城市政策》( Kenneth Fox , Metropolitan America : Urban Life and Urban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 1940 - 1980) ,密西西比大学出版社 1986 年版。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所谓 逆城市化只是一种反常现象 ,当短期的经济和人口因素过去以后 ,城市的发展自然会步入正轨。比如 A. G. 钱皮恩主 编《: 逆城市化 ———人口分散面貌与性质的变化》(A. G. Champion , ed. , Counterurbanization : The Changing Pace and Nature of Population Deconcentration) ,纽约 1989 年版 ;美国商业部人口普查局《: 向非都市地区迁移 ———对迁移趋势与原因的评 价》(U. 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 Bureau of the Census , Migration to Nonmetropolitan Areas : Appraising the Trend and Reasons for Moving)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1980 年版。我国学者对逆城市化现象也多有关注 ,比如谢文蕙、邓卫认为“, 它似乎和 城市化是背道而驰的”,甚至与郊区化等同看待(参见《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周一星在《城市地理 学》(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版) 一书中认为 ,城市郊区化和逆城镇化是城市离心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类型和发展阶段。 简新华、刘传江在《世界城市化的发展模式》《( 世界经济》1998 年第 4 期) 指出“, 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 ,而是 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是更高层次的城市化。李其荣在《对立与统一 ———城市发展历史逻辑新论》(东南大学出版 社 2000 年版) 中也持相同观点。王旭在《“逆城市化”论质疑》《( 史学理论研究》2002 年第 2 期) 一文中也对“逆城市化” 论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批驳 。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变革和城市转型——城市化、社会知识和媒介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变革和城市转型——城市化、社会知识和媒介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变革和城市转型——城市化、社会知识和媒介近几十年来,全球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以及城市转型,这些变化已逐渐成为今天社会学理论中的热点话题。

本篇文章将分别从城市化、社会知识以及媒介三个方面,探讨这些变革对于社会学理论的影响,并试图呈现出这些理论对于我们对于当代社会的认识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地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全球的城市化进程已经持续数十年,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社会变化之一。

城市化的本质是人口迁移,而这种人口迁移引起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城市内,为了适应更多的人口,城市建设不断进行中,房屋、道路、交通系统、商业设施的建设日益完善,城市的空间结构和规划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社会学者普遍认为,城市化已经取代了农村化的趋势,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趋势,它既是城市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也是城市文明的必经之路。

城市化的变革带来了人口的密集化,耗尽了有限的自然资源,也造成了城市的环境破坏。

同时,城市化也会带来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通过民俗文化和现代科技的进步产生了新的文化形态。

城市化中的移动还带来了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与文化交流,为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人们提供了交流的机会。

二、社会知识社会知识是指社会对于自身的了解和认识,包含社会科学在内的所有知识都属于社会知识的范畴。

社会知识的发展是由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也同时反作用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

社会知识是一种高度抽象的概念,是社会和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全球城市化背景下,社会知识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城市化过程,而且受到了城市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和分散化的特点。

城市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和不同社会群体中产生的巨大经济、社会和文化差异使得社会知识变得复杂而多样。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现代社会不再是单纯的物质世界,而是更多的依赖于抽象理论和知名的思想体系。

高三地理城市化知识点总结

高三地理城市化知识点总结

高三地理城市化知识点总结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规模和速度趋势。

它是当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高三地理学习中,城市化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下面将从城市化的定义、原因、影响和挑战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大规模迁移过程,它是人口向城市集中发展的一种表现。

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不断流入城市,同时城市人口不断增长,使城市功能逐渐强大。

城市化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城镇化和城市发展。

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区域中心迁移的过程,而城市发展则包括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城市规模的扩大。

二、城市化的原因城市化的原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人口增长是城市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农村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人们纷纷选择迁往城市。

其次,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

城市作为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产业投资和人才集聚,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另外,社会变革和人口结构调整也是城市化的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人们对于城市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三、城市化的影响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企业和工厂,吸引了大批的就业者。

其次,城市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

城市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医疗和文化资源,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另外,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的加大、社会矛盾的增多等。

此外,城市化还对环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城市的扩大和工业的发展使得环境污染程度加剧,生态破坏日益严重。

四、城市化的挑战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国土资源的有限和城市用地的紧张是城市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城市用地的扩大使得农田面积减少,给粮食生产带来了压力。

其次,城市化加剧了社会矛盾和城市贫富差距,城市内部的社会问题逐渐凸显。

城市化是通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城市化是通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城市化是通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城市化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中国城市化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呢?有些人认为应该走大中心城市的道路,因为更加集约;也有人认为大中型城市应该结合周边城市形成带状发展;还有人认为城镇化、就地工业化也是可以选择的方向。

●城市化进程基本规律城市化率沿着S 型曲线变动:城市人口超过30%,城市化进入加速期。

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直到城市人口超过70%;城市化率沿S 型曲线变动城市化人口迁移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城市化进程分为四个阶段:农村进入城市、小城市进入大城市、大城市城区迁入大城市郊区和大都市圈形成。

●我国城市化是驶入快车道的列车综观世界各国城市化的历史过程,可以发现大体都经历了由慢到快、由快到慢,直至停滞不前的曲线发展过程,这一过程直接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城市化水平只有10.6%,当时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是29%,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早已超过60%。

可见,中国是在一个起点极低的基础上开展城市化建设的。

改革开放前,由于工农业生产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及与城市化相关的政策、制度等原因,城市化进程起伏徘徊,直到1978年城市化水平仍低于18%。

改革开放后,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经济基础日益增强,城市化进程随之加快。

从1978年到2000年,小城镇由2176个增加到20312个,城市数量由190个增加到663个,其中大城市、特大城市及超大城市93个,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

2000年城市化率达到36.09%。

有预测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0%甚至更高。

●城市化给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出路现在,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依然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之一,有测算显示,目前农村绝对过剩的劳动力仍至少有1.5亿。

未来10年全国农村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600多万。

农村劳动力及农产品的过剩使农村对城市化的推动力日益强大,农村富余劳动力企盼城市化提供出路。

城市化 人类社会具有现代城市特征之演化的历史过程

城市化 人类社会具有现代城市特征之演化的历史过程

城市化人类社会具有现代城市特征之演化的历史过程城市化(urbanization/urbanisation)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镇化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2011年12月,中国社会蓝皮书发布,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标志著中国城市化首次突破50%。

基本介绍中文名:城市化外文名:urbanisation/urbanization别称:城镇化提出者:Dr.Newton提出时间:18世纪套用学科: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城市规划适用领域范围: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城市规划适用领域范围:全球中国城市化率:58.52%(常住人口)基本认识,资本主义解释,马克思主义解释,原因,发展趋势,合理布局,演进过程,特征,逆城市化,中国特色的,再城市化,城市化,积极意义,人口转化,产业调整,工业发展,科技进步,文化交流,发展的动力,不利影响,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经济影响,粮食问题,大城市病,城市职能转化,进程,现实问题,就地型,调好产业结构,地方进程,建设人口素质,学术争论,小城市论,大城市论,多元论,中等城市论,城市体系论,我国的城市化的四种模式,表现特征,进度,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对比,已开发国家,开发中国家,城市化的方面,旅游,人的城市化,。

基本认识资本主义解释一般认为,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业地域转化为非农业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

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一、城市化城市化,也叫城镇化、都市化。

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他们所说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既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一方面,工业化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工业扩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村的落后也会不利于城市地区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标准》第208款给城市化下的定义是:“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得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二、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或称城市郊区化,简称郊区化。

这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

所谓的郊区指中心城市行政边界以外的邻接地域,主要是城市化地区核心以外的城市边缘。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郊区乡村型社会地域组织向城市型社会地域组织演变的过程。

郊区化包括三种外迁:一是人口外迁,主要是因城市中心的巨大人口压力,以及这一压力对生活环境的不利影响而引发的。

二是工业外迁,主要原因在于市中心以外有大面积的价格低廉的土地,以及能更好地与铁路、港口、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相互配置。

【发展战略】第9讲发展经济学的城市化及其城市化战略

【发展战略】第9讲发展经济学的城市化及其城市化战略
• 2、城市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1)人口的自然增长。由于城市卫生条件好,生活方便, 引起了人口的自然增长,推动了城市规模的扩大。
(2)净流入城市的人口大量增加。农村人口流入城市, 中小城市的人口流入大城市,推进了城市规模的扩大。
(3)城市行政区划的扩大。由于城市人口的巨增,城市 不得不向周围的农村地区扩张和延伸,推进了城市行政区 划的扩大。
(6)人口素质的提高。城市化的发展也是一个人才的积 聚过程,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高素质的人口逐步流入到城 市之中。同时城市化的发展也需要不断提高人口的素质。
• 3、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过程
• 城市化的发展一般来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过程主
要分为三个阶段:
• (1)人口的城镇化。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农村中的过剩 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使城市的人口密度不断提高。这是 城市化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城市化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人 口的增加。
(4)市场化进程的加深。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深,市场体 系不断健全,由商品市场不断向要素市场扩展,城市的市 场容量不断提高。
(5)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紧密联系在一 起的,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动机, 工业化本身要求资本、人口、劳动要集中到一定的程度, 而这种集中便是城市化。同时没有城市化也不会有真正的

• 第五、市场制度。促进市场化进程,完善市场体系、在商 品市场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
• (2)通过工业化作用于城市化的具体制度。
• 第一,城市化建设的投融资制度。建立城市化发展所需 要的多元化投融资制度。这些多元化的投融资制度包括: 财政性资金、银行信贷资金、企业资本、私人资本、国外 资本。依据各种资本的不同特点,发挥各种资本在城市化 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要积极发挥民间资本在经济发展中 的作用。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说课稿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说课稿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内容,学生在学习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在之前的课程中,他们学习了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相关内容,对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城市化进程的概念、影响等方面已有初步的认识,但对其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发展规律和现实意义尚需进一步探讨。
当前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的年龄阶段,他们对历史事件充满好奇,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然而,由于生活经验有限,学生在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复杂问题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3.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挑战:探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社会矛盾等问题,以及各国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
4.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与现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演变,以及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4.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a.选择题:涉及城市化进程的基本概念、发展脉络、影响等方面。
b.简答题:分析工业革命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c.论述题:论述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5.观看一部关于城市化进程的纪录片,如《城市中国》等,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观后感,字数在500字左右。
作业布置要求:
3.掌握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影响,提高对城市化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2.运用历史比较法、史料分析法、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城市化进程的深入理解和评价。
3.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城市化问题,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转变:一个广义视野的考察

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转变:一个广义视野的考察

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转变:一个广义视野的考察
刘传江;郑凌云
【期刊名称】《南方人口》
【年(卷),期】2002(017)004
【摘要】本文首先描述了西方学者对人口转变过程、阶段的描述和微观、宏观层面原因的解释,在此基础上评价了国内学者对中国人口转变的论争,最后从广义的视野讨论了传统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结构转型、制度变迁与人口转变的关系.
【总页数】7页(P1-7)
【作者】刘传江;郑凌云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人口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2;武汉大学人口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2-03
【相关文献】
1.社会性别视角在人口学领域的渗透--"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迁移流动与城市化学术研讨会"中"女性与人口迁移流动"专题论坛观点综述 [J], 姜秀花
2.气候、瘟疫与人口--对中古后期英国人口运动的一个考察 [J], 李化成
3.考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与制度变迁推进中国现代化发展——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唯物史观视野中的文化与制度变迁关系研究》简介 [J], 任洁
4.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转变及其社会经济含义 [J], 朱国宏
5.《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浙江教育研究——基于人口变迁的考察》简介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2高考地理总复习提纲 城市化 新人教版选修4

2022高考地理总复习提纲 城市化 新人教版选修4

2022高考地理总复习提纲选修4:城市化一、知识结构二、重难点解析(一)城市化1、城市化的含义(1)含义: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使城市的发展。

此外,使城乡人民的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别不断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现代化的演进过程,也就是城市化发展的过程。

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城市是区域发展的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发展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原动力。

城市化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过快或过慢都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比重是最重要指标。

(二)城市化进程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直的“S”形曲线。

现在,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则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

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中期加速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

随着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市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小汽车普及后,许多人和企业开始迁往郊区,出现了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在有些地区,城市化地域不断向农村推进,一些大城市的人口和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当前,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点:1、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1)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城市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人口和财富进一步向大城市集中,大城市的数量急剧增加。

(2)大城市带出现大城市密集区,城市地域不断向四周扩展,城市之间有连成一片的趋势,从而形成城市群和大城市带。

中国第三条农村城镇化道路探索--基于劳动力供给视角

中国第三条农村城镇化道路探索--基于劳动力供给视角

中国第三条农村城镇化道路探索--基于劳动力供给视角刘传江;赵晓梦【摘要】China’s urbanization is dominated by population and labor transfer among different regions , which has increasing more problems of un-sustainability. The review of the third way of rural urbanization in China shows that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localized urbanization driven by corporate strategy can remedy the shortage of existing urbanization modes , it can make the whole village and the whole family transfer synchronously from farmers into citizens. The third way urbanization can cut down the job-hunting costs, psychological costs, traffic costs, and housing costs. By expanding the classical model of individual labor supply ,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individual workers will have a higher level of real income and utility in the third way of urbanization if the working hours are the same. Furthermore, the family utility mode shows that the families are willing to provide more labors in the local transfer urbanization than remote labor transfer urbanization among regions.%当前中国以异地化转移的城镇化模式已暴露出众多的问题,这种以人口非家庭式迁移和异地转移为主要特点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必须予以改变。

重新重工业化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基于技术中性理论与实证数据的分析

重新重工业化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基于技术中性理论与实证数据的分析

The Impact of Re - heavy - industrialization on
Employment in China
作者: 朱劲松[1];刘传江[2]
作者机构: [1]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出版物刊名: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页码: 82-92页
主题词: 重新重工业化;就业;技术中性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重工业发展迅猛,各界普遍认为我国已再次进入了重工业化阶段,但关于重工业的发展对我国就业影响的看法,却存在一些争论。

本文首先
从“技术中性”的理论角度分析了重工业发展对就业影响的作用机制和过程,将这种影响分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然后构造两个模型并利用有关数据进行回归拟合以检验这两个效应作用程度。

回归结果表明,“替代效应”会提高全社会的资本一劳动比,被证明是一种“索洛技术中性”的技术进步;而“收入效应”会提高全社会的就业量,且作用程度超过了“替代效应”,从而使得整个社会的就业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还增加了。

对城市化的再认识

对城市化的再认识

对城市化的再认识
刘亭
【期刊名称】《浙江经济》
【年(卷),期】2022()3
【摘要】城市化需更多的关注以城市文明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以文化人”何谓城市化?应是一个早已明确的老问题了。

自我们党在关于编制“十五”计划的《建议》中,将城镇化郑重列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谋划的“正册”,也已经20多年过去了。

此后无论是五年一期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还是每年一度的年度发展计划。

【总页数】1页(P16-16)
【关键词】战略谋划;以文化人;城镇化;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提高人口素质;《建议》;中长期发展规划
【作者】刘亭
【作者单位】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学术委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
【相关文献】
1."反城市化"再解读——新中国第一次人口大迁移现象再认识
2.再城市化: 深度城
市化与逆向城市化的同步推进3.再论城市化与城市化时代--兼议饶会林先生的城市化和城市化时代思想4.城市化进程中的伴生问题与城市化内涵再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民工市民化障碍解析

农民工市民化障碍解析

农民工市民化障碍解析
刘传江;董延芳
【期刊名称】《人民论坛:中旬刊》
【年(卷),期】2011(000)009
【摘要】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着从被边缘化到自边缘化的新问题。

二元户籍制度及其导致的二元劳动力市场、二元社会保障是农民工市民化受阻的根本原因。

要逐步清除以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的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各种制度障碍,引导和帮助农民工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诚信资本的提高,使农民工真正融入城镇社会,实现市民化。

【总页数】2页(P42-43)
【作者】刘传江;董延芳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412.6
【相关文献】
1.农民工市民化障碍及其子女市民化
2.农民工市民化:理论解析、现实困境与理性选择
3.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障碍因素解析
4.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价值观解析
5.中部地区大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与路径——基于对郑州市509位农民工的调查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口迁移:宏观微观分析及其结合

人口迁移:宏观微观分析及其结合

人口迁移:宏观微观分析及其结合
刘传江
【期刊名称】《人口学刊》
【年(卷),期】1991(000)003
【摘要】<正> 人口迁移包括迁移方向、迁移距离、迁移规模、迁移目的地和迁移动因、迁移时间、迁移后果等多方面的内容。

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单从某一角度研究会感到力不从心或力所不及,这就产生了从不同角度研究人口迁移的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

宏观、微观理论研究的视野与内涵彼此不同而又不可分割。

本文试图对此问题作浅要探讨。

【总页数】4页(P17-20)
【作者】刘传江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人口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2
【相关文献】
1.1989-1991年的政治斗争与苏联体制的终结——宏观结构与微观选择相结合视角的分析 [J], 牛玲玲
2.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的巧妙结合——《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的特点 [J], 孙彦君
3.基于宏观和微观代谢分析相结合的细胞代谢过程研究 [J], 张源
4.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对比与结合分析 [J], 袁怀悦
5.结合宏观和微观视角的城市扩张方向异质性分析 [J], 喻菁;焦利民;董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新解读城市化刘传江中文摘要:城市化是一个为多学科所关注的概念和现象,对此概念正确认识的意义往往超越了理论的范畴,而直接影响到城市化的社会政策和实践。

在考察了现存的多学科的城市化视野后,笔者进一步从新制度学派的视野探讨了城市化的深层次涵义,从动态发展观的探讨了城市化的全过程涵义。

深化这两个方面的认识,对于深入的解读中国的“滞后城市化”和重新定位21世纪的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市化 新制度经济学 动态发展观一、多学科视野的扫描城市化是一个与城市产生和发展密切联系而又有着显著不同的概念,城市的起源并不意味城市化的发端。

1大量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中外城市的发源与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绝大多数人相信,城市化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变迁或转换,它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而初露端倪的,即使从18世纪60年代英国产业革命兴起时算起,这一现象的出现也不过200余年的历史。

对这一命题的判断取决于人们对城市化这一概念的定义,也决定了城市化问题研究的内涵。

国内一些学者在探讨城市化这一概念的起源时,认为该概念是西班牙工程师塞达(A. Serda)于1867年在其所著的《城镇化基本原理》一书中首先使用的。

2这一结论显然不符合史实,就我们所知,马克思1858年就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谈及城乡分离和城市发展时就明确使用了“城市化”的概念,并提出了“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而不象在古代那样,是城市乡村化”的论断。

3那么,什么是城市化?简单地说,城市化是乡村转变为城市这样一种现象和过程。

然而,不同学科对这一现象和过程的理解和界定有明显的不同和差异之处。

人口学所说的城市化是指人口城市化,即农村人口逐渐转变为城市人口的现象和过程。

威尔逊(Christopher Wilson)在其主编的《人口学辞典》中所在的解释是,“人口城市化即指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的现象。

”4人口由分散的乡村向城市的集中,一般有两1高珮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页。

2参见崔功豪、王本炎、查彦育编著:《城市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67页;周一星著:《城市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59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译本,第46卷(上)第480页。

4 Christopher Wilson, “Urbanization”, in Christopher Wilson (ed.), The Dictionary of Demography, Oxford: Basil Blackwell Ltd., page- 1 -种方式:一是人口集中场所即城市数量的增加;二是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

就每一个城市而言,人口城市化过程无非取决于两个途径:一是机械增长,即乡城人口迁移;二是自然增长,即城市新出生人口超过死亡人口。

经济学认为,城市化是各种非农产业发展的经济要素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它不仅包括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还包括非农产业投资及其技术、产生能力在城市的集聚。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非农化同向发展。

科林·克拉克(Colin G. Clark)认为,城市化是第一产业人口不断减少,第二、第三产业人口逐渐增加的过程。

地理学认为,城市化是居民聚落和经济布局的空间区位再分布,并呈现出日益集中化的过程。

更具体地说,第二、第三产业在具备特定地理条件的地域空间集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消费地域,其他经济、生活用地也相应建立,多种经济用地和生活空间用地集聚的过程就是城市化过程。

5社会学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性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它意味着人们不断被吸引到城市中,并被纳入城市的生活组织中去,而且还意味着随城市的发展而出现的城市生活方式的不断强化。

6路易斯·沃斯在其1938年发表的著名论文中采用了与“urbanization”有区别的另一概念“urbanism”,并认为城市化意味着从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发展、质变的全部过程。

7沃斯所说的城市生活方式,不仅指有别于农村的日常生活习俗、习惯等,还包涵着制度、规划、方法等结构方面的内容。

在他看来,城市化不仅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还应包括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即人们不仅是在城市中居住或工作,城市是通过交通、信息等手段,对居住在城市中 的人们给予影响,而出现的具有城市特色的生活方式变化的过程。

美国学者索罗金(P. Sorokin)认为,城市化就是变农村意识、行动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城市意识、行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全部过程。

日本社会学家矶村英一认为,城市化的概念应该包括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特点,城市化应该分为形态的城市化、社会结构的城市化和思想感情的城市化3个方面。

8艾尔德里奇(Hope Tisdale Eldridge)系统地研究了社会学文献中的有关“urbanization”的定义后发现,可以将众多的定义归分三种(或众多的定义实际上是将城市化定义为三种过程):(1)扩散过程(a process of diffusion)。

城市化是指城市的某些品质和特征(urban traits and characteristics)向非城市地区逐渐扩散的过程。

这些品质和特征主要包括城市道德规范、价值225.5崔功豪、王本炎、查彦育编著:《城市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69页。

6周一星著:《城市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60页。

7 Louis Wirth, “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44 (1938) : 1-24. “Urbanism”一词在国内不同文献中分别被译为“城市性”、“城式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无形的城市化”或“精神意识的城市化”,有关译名可分别参见如下参考文献:崔功豪等(1992:70)、康少邦等(1987:18)、江美球等(1988:130)。

根据Louis Wirth (1938)及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的解释,后两种译法在意义更贴切些。

- 2 -观念、信仰、发明和创新。

(2)强化过程(a process of intensification)。

城市化是指各种城市行为和素质因不同人群的频繁的接触交往而日益增强的过程。

(3)人口集中过程(a process of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即人口学的城市化定义。

这种集中有两种方式,一是人口集中地点(城镇)数量的增加;二是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

这种过程实质上反映的是城市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人口的再分布过程。

9高珮义博士认为,城市化的含义包括5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乡村不断地转化为城市并最终为城市所同化;第二个层次是乡村本身内部的城市化;第三个层次是城市自身的发展,即所谓“城市的城市化”;第四个层次是作为各个不同学科领域研究对象的城市化,如人口城市化、地域城市化、景观城市化、工业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等等;第五个层次是最抽象意义上的城市化,即作为城市化整体运动过程的城市化。

10崔功豪教授等学者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也可以认为是农村人口和非农活动在不同规模的城市环境的地理集中过程和城市价值观、城市生活方式在农村的地理扩散过程。

具体来讲,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物化了的城市化,即物化上和形态上的城市化,主要反映在人口的集中、空间形态的改变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等方面;二是无形的城市化,即精神上的、意识上的城市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主要反映在农村意识、行动方式、生活方式向城市意识、行动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化或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

11综合上述不同学科视野的城市化定义,我们发现社会学或城市社会学的城市化定义是最宽泛和最全面的,但在许多情况下却并不是最好的定义。

这是因为:(1)“扩散(diffusion)”定义和“强化(intensification)”定义都假定城市的存在是既成事实,它们只是反映城市化现象的继续扩展或深化过程,未能说明城市化的兴起;(2)“精神意识的城市化(urbanism)”是伴随“物资形态的城市化(urbanization)”而产生的,引入前者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全面和深刻地理解城市化的涵义,但不能用它来定义城市化;(3)“精神意识的城市化(urbanism)”界定使得城市化水平难于测量和评价,不便于比较分析,因而很少为官方及实际部门采用。

相比较而言,人口学的城市化定义虽然是最简单的定义,却是最为人们所能接受的定义,即使对于城市社会学家如H. T. 艾尔德里奇和W. A. 舒瓦伯(William A. Schwab)来说也不例外。

12这里的关键是如何恰当地区分、界定和统计农村人8崔功豪、王本炎、查彦育编著:《城市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68页。

9 Hope Tisdale Eldridge,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Demographic Analysis, edited by J. J. Spengler and O. D. Duncan. Glencoe. Ill.: Free Press, 1956.10高珮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页。

11崔功豪、王本炎、查彦育编著:《城市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69-70页。

12 William A. Schwab, Urban Sociology: A Human Ecological Respective.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Inc., 1982, Pp37-38.- 3 -口和城市人口。

综合的城市化定义在全面而且分层次的展现了其内涵的同时,给人以“庞杂”和“冗长”之感,反而有时令人对“到底什么是城市化这一最基本的问题感到无所适从”。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学科或视野的城市化定义是多余或不必要的,相反,多学科、综合视野的城市化定义能帮助人们更加深化和更加全面地理解和研究城市化问题。

二、新制度学派视野的探析在本部分中,作者将从新制度学派(The New Institutional School)的视野对城市化的涵义作进一步的界定和分析,在下文中将会说明,作者的这一选择和尝试决非为了标新立意,而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有很强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新制度学派认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包括市和镇)是由农村(乡村)演变而来又不同于农村的人口聚居及其活动方式的制度安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