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着装看中阿文化中女性地位问题
从妇女地位比较中西文化
从妇女地位比较中西方文化内容摘要:在古代文化中,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女性一直都是受歧视的群体。
除了在少数的母系社会外,大部分的氏族权利都集中在男性身上,在某些国家的文化中,女性更加没有身份,地位和权利。
特别是中国古代历史上。
虽然中西方的历史文化有很大的差异。
但其差异的打背景下仍旧存在着某些共同点。
因为人类社会的出现和发展,是大同小异的。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中西社会的共性,便是妇女的地位是低下的。
中西方社会差异也在妇女的反抗意识上体现出来。
关键词:妇女地位封建共性差异正文:在古代文化中,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女性一直都是受歧视的群体。
除了在少数的母系社会外,大部分的氏族权利都集中在男性身上,在某些国家的文化中,女性更加没有身份,地位和权利。
特别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妇女受到封建礼教毒害的更深。
“三从四德”一直压在女性身上,他们不仅要为夫生儿育女,还要忍受丈夫的三妻四妾。
女性一直被束缚在一个低下的地位中。
但这种妇女社会地位低下的情况不仅仅在中国出现,在经济和科技水平比较发达的西方,妇女的地位也曾经摆在了一个很低的尴尬情况。
在西方古代历史社会,女性的地位也往往只属于男人的附庸品,女人只是他们炫耀财富或者成功的物品而已。
在西方,女性的地位曾经受到天主教所羞辱,天主教若望.保禄二世在位期间,就已经承认这个错误了。
而基督教教义也论证了男人对女人的奴役和压迫,以及女人对男人的依赖是天经地义的。
《圣经》宣扬上帝赞许一夫一妻制,但在《创世纪》中又把女人视为邪恶的毒蛇,夏娃因此要承受剩余怀孕的痛苦。
西方对女人的其实和诅咒一直持续到罗马帝国时代,妇女无权决定自己的命运,顺从男人是妇女的美德。
罗马执政官视女人为“桀骜不驯的畜生”。
甚至建议丈夫们为女人戴上枷锁。
罗马法更是剥夺了女人的一切个人的社会的权利。
虽然中西方的历史文化有很大的差异。
但其差异的打背景下仍旧存在着某些共同点。
因为人类社会的出现和发展,是大同小异的。
所以国与国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人与人之间,总会存在着某些共性。
从服饰文化角度看中印女性的社会地位
从服饰文化角度看中印女性的社会地位作者:冯转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9期摘要:服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同的服饰不仅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审美特点,并且透过服饰折射出的该服饰主人的社会身份及地位也不尽相同。
本篇文章将对中印两国在传统女性服饰的由来、演变过程、款式特点、材料等特点以及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着装的特点进行比较,来分析和解读服饰视角下折射出的中印女性社会地位的差异。
关键词:服饰;中印女性;社会地位作者简介:冯转,女(1986-),汉族,陕西咸阳人,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9-0205-01一、引言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服饰近似一种语言,它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也能表现出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以至于对生活的态度;服饰又是一种文化,它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和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
中国和印度,同样都是人类文明的古国,但被喜马拉雅山脉所隔开,山两边的文化有相似点,但差异似乎更加显著。
尤其两国服饰的差异性,体现出中印两国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等的差异。
本文将对中印两国的传统服饰进行对比,来分析和解读和比较服饰视角下折射出的中印社会中女性的社会地位。
二、中印女性传统服饰的对比(一)中国女性传统服饰在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女性服饰就是旗袍,它也被作为中国女性着装的典型标志。
旗袍有着独特的魅力,在中国的服饰文化中,它一直久盛不衰;同时,它也兼具了内外的美,以及传统的和谐统一,因此在中国的服饰中一直独领风骚。
旗袍的设计中,透露着诗情画意,能把中华女性的贤淑典雅以及温柔美丽体现得淋漓尽致。
随着时代的发展,旗袍也在国际的舞台上展现着中国的文明,显露着中国女性的修养与美德,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追溯旗袍的发展历史,可以知道,旗袍的发展在20世纪30、40年代达到了顶峰。
女装造型变化与女性社会地位的潜在关联
服 装 的两极 化程度 也将 O 世纪2 0 年代 巴黎 时装 界 的女 王 化也会 越来 越大 , 二、 不 同 时期 女 装 的 风格 特 点 所 她就 是 2
折 射 出的社 会现 象
1 . 女 装 的 装饰 性
中性 的女装和 极具 女 性味 的 可可 ・ 香奈尔, 人 们 也 常 把 这 个 时 期 称 作 越来越 明显 , 女 性服装 “ 香 奈 尔时代” 。 简洁 、 浪漫风格 是她终 生 服装都 会 出现前所 未有 的发展 ,
而显 响着 女性 的 日常 生活甚至身体健康 。从 西 用人 为的夸 张强调 人体 的某 些部 位 , 得 随 意 、 方 便 。 她 一 生 致 力 于 为 现 代 职 业 参 考 文 献 : 方 文 艺 复 兴 时期 出现 的 紧 身 胸 衣 、 拉夫领 、 尽可 能简练 、 朴 素 的服 巨型裙 撑 , 到洛 可可 时期高 耸 的发 髻和裙 妇 女 设 计 制 作 “ 装 ” 。 可可・ 香奈 尔为现代女装 向单纯化 与 子 的极端 膨 大化 , 还有 在 中国封建 社会持
向男 性看齐 , 胸部被 有意压平 , 腰被 放 色 。 女 装又 恢复 到 以男 性审美标 准 为参 照, 充 征 , 2 . 女 装 的 发展 趋 势 展 望 腰 线的位 置被下移到臀 围线附近 , 丰满 分展 示女性意味 。女装 外形 的变化 与经 济 松,
变得细瘦小 巧, 头发 剪短与 发 展之 间的 关系 , 归根 结底 是女性 的社会 的独 立的 思想和经 济 和就 业机 会 , 因此在 穿 着 上更 为 多元 化 。 能力 , 依 附于男性 , 没有能力反抗男 性建 立 她们 能根据 工作 需要 、 生活需要 和个人 兴 的社 会体 系 , 因此只 能按 照男性 的审美 需 趣穿衣 , 在 不 同的场合穿 不同的服装 , 衣服
从唐代女性服饰特色看其社会地位的嬗变
纺织报告| T extile Reports83投稿日期:2020-04-08作者简介:沈安琪(2000— ),女,浙江嘉兴人,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通信作者:刘文(1976— ),女,吉林通化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江南服饰。
在唐朝之前,隋文帝杨坚于公元581年平定北方,恢复农业经济,之后又收复陈国,实现了南北统一,结束了近300年来中国的分裂局面,使中国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开始了新的辉煌。
隋朝统一后,隋炀帝“盛官服以饰其奸”足以体现隋朝丝织业的发达。
在唐朝的300年历史中,盛唐初期,武则天女皇和唐玄宗李隆基为当时美术和视觉文化的兴盛创造了极为优越的外部氛围。
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公元755年,全国的经济繁荣昌盛,各路交通畅达,工商业突飞猛进,促进了国内各大城市间的贸易沟通,极大地推进了唐朝服饰文化的发展。
唐朝高度开放的文化得益于境外国际贸易遍及亚非欧几大洲的强盛国力。
唐朝相对较大的社会宽容度也成了民族文化高度发展的标志,也为唐朝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唐代女性在当时独树一帜的服饰穿着造型、开拓的精神以及开放的思想,充分展示了唐代鲜明的民族性和强烈的时代色彩,从唐朝女性服饰的特色可以看出其社会地位的嬗变。
1 女着男装:女性地位提升的主要标志女着男装,从字面上理解即为女子仿效男子着装,是唐朝女子着装的显著特点之一。
唐代女性身着男性服装的多种情景在《旧唐书•舆服志》一书中可以窥见一斑。
女性着男子服装的穿着原本只是唐朝上层阶级的潮流,后影响至民众,普及至民间后受到女性的广泛喜爱。
300年来,唐代男性的服装造型以下穿皮靴、身着圆领长袍、头戴幞头为显著特征,自上而下,从宫廷到民间都风靡此类穿着。
渐渐地,男性的穿着意识渗透进了女性服装观念之中,女性也开始全身效仿,着男装策马奔腾的自由感也从侧面推动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从而部分解放了女性的思想[1]。
从唐代著名敦煌壁画《飞天》、人物画家周昉的《挥扇仕女图》、侍女画家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图1)等画作中可明显看出唐代女性在着男装之后不仅形象更显俊秀美丽,而且倜傥潇洒的风度也别出心裁。
中华文化的女性形象与女性地位
中华文化的女性形象与女性地位在中华文化中,女性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古代到现代,女性形象在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描绘和传承。
中华文化的女性形象不仅仅是美丽、温柔的代表,也有坚强、智慧、勇敢的形象存在。
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女性在社会地位上也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一、古代女性形象在古代中国,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女性被认为是男性的附庸,应该侍奉丈夫和尊重长辈。
但是,在当时的文学和艺术中,女性身上的美和柔情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例如,杜甫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里的女子既是清丽、柔美的象征,又是坚韧、坚强的化身。
古代女性形象也表现在宗教文化中。
例如,道教尊崇道家女仙、三清仙女等,释教中的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也是女性化身。
在传统的民间信仰中,女娲神、嫦娥、月神等被人们视为女性的神祇。
二、现代女性形象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女性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女性形象也日益多元化。
例如,现代文学中,女性形象既有婉约、温柔的女子,也有大胆、坚强的女性。
例如在钱锺书《围城》中的方鸿渐和满娥,前者豁达、机智、自尊、女强人的特质表现;后者正直、勇敢、情系他人,忍辱含羞的女子形象;而在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则描绘了新的女性人格的形成,与一个女性主义者和传统女性观念的战斗,以及科学知识对一个女性的改变,对传统家庭观念的反抗等。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不同的女性形象,更关注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个人价值。
此外,在艺术和时尚领域中,女性形象也得到了更具自由和多元化表现。
当代的女性形象不再只是“娇艳欲滴”的花瓶,在电影、音乐、时尚等领域中,女性频繁成为主角,打破了传统女性形象的束缚,展现了更加自由和多元的生活状态。
三、女性的地位变化在现代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女性享有同等的教育、工作和社会权利,甚至在某些领域中表现的更为出色。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礼仪文化有什么不同?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礼仪文化有什么不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阿两个不同文化地区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但是,我们了解各自礼仪文化的差异吗?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礼仪文化有哪些不同之处。
一、对长辈的尊敬在中国,尊重长辈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礼仪文化。
我们认为,老人的经历和智慧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
我们通常称呼父母的亲属为“叔叔”“婶婶”“姑姑”等名字。
“长者不可欺,少者不可轻”,这是中国人非常重视的道德观念。
但在阿拉伯国家,人们并不把年龄作为尊重的标准。
他们比较注重的是社会地位、财富和职业。
在阿拉伯地区,富人往往会被人们给予更多尊重和待遇。
二、用餐礼仪在中国,用餐礼仪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文化礼仪。
我们在餐桌上要守好自己的形象,不能过于张扬或者肆意嚼口香糖。
当别人给我们倒茶或者倒酒时,我们也要说一声“谢谢”。
而在阿拉伯国家,人们用餐时,要求一定要使用右手。
这是因为左手在该地区被认为是不干净的,我们不可以用左手夹菜或者接受别人的东西。
同时,穆斯林在用餐时,还要面朝麦加方向,动作也十分慢缓。
三、衣着礼仪在中国,穿衣打扮也是一种文化礼仪。
我们通常认为打扮体面、干净整齐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和态度。
男性要注意不要穿运动鞋或者拖鞋,而女性要注意自己的穿着不要过于暴露。
在阿拉伯国家,恰恰相反,人们在穿衣方面相对较加随意,女性则穿着长袍头巾等可以完全包覆全身的衣服,由于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女性不可以露出脸部以外的皮肤。
四、沟通方式在中国,人们在交流沟通时会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比如不可以打断别人的说话,让长者先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可以使用不礼貌的语言等等。
而在阿拉伯国家,人们喜欢进行非正式的沟通方式,常常先闲聊一会儿,找到共同话题再进行正式的谈话。
此外,阿拉伯人也比较喜欢使用比喻和故事讲述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直接点出问题的答案。
五、宗教信仰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阿两地在礼仪文化和行为规范上存在明显的不同。
这些差异的根源之一,就是宗教信仰对于文化的塑造作用差异。
女性学视角下的妇女在宗教和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研究
女性学视角下的妇女在宗教和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研究在宗教和传统文化中,妇女的地位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从女性学的角度来看,妇女在宗教和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同时也面临着种种限制和歧视。
本文将通过分析妇女在宗教和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探讨女性学对于促进妇女权益的重要性。
首先,宗教信仰对于妇女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宗教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对妇女的生活、价值观和社会地位产生深远影响。
一方面,宗教对女性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例如,佛教和基督教强调爱和仁慈,呼吁平等和尊重他人。
这些教义为妇女提供了施展才能和追求幸福的机会。
另一方面,许多宗教也存在着男权主义的问题。
例如,伊斯兰教中妇女需遵守严格的穆斯林教法,缺乏自由和独立性。
这种双重性质使妇女在宗教信仰中既获得了力量,又面临限制。
其次,传统文化也在妇女地位的塑造中发挥着重要影响。
传统文化不仅包括宗教,还涵盖了社会习俗、家庭价值观等。
在某些文化传统中,对妇女的期望往往是以其为传承家族血脉的角色而非个体,她们需要忍受家庭暴力、传统性别角色分工和丧偶后的禁忌。
例如,中国古代妇女在传统封建社会中受到束缚,缺乏社会地位和自主权力。
然而,在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中,妇女地位相对较高,并享有较大的自由和尊重。
这表明传统文化对于妇女地位的塑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女性学视角的出现对于理解妇女在宗教和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女性学批判性地审视了旧有的社会观念和价值体系,关注女性的权益与平等。
通过女性学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妇女在宗教和传统文化中受到的限制和歧视,并致力于改良现状。
女性学家们呼吁宗教与传统文化的改革,以便为妇女提供更多平等的机会和权益。
虽然在宗教和传统文化中,妇女的地位仍然面临巨大挑战,但我们应该以乐观的态度看待未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意识觉醒,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和关注妇女权益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妇女受教育的角度入手,通过掌握知识来拓宽视野,提高自主意识和自尊心。
服装变化凸显出妇女社会地位变迁
中国古代各朝女子服饰的演变【摘要】一部人类服饰演化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类文化发展史。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从三皇五帝到清朝的几千年间,中华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自己博大精深的独特的完备的服装体系,其中又以女子服饰也最为多变。
从这些服饰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变迁中妇女地位的跌宕起伏,也算得上是一部女人的史诗。
前言:中国民族服饰以色彩鲜明、技艺精巧、风格独特而著称。
各民族的服饰,风格款式迥然不同,反映了各个民族的审美情趣,这可以从人们日常的穿戴和习俗禁忌中表现出来。
概括来说,汉族服饰细致中体现着传统礼教;北方少数民族服饰表现出浑厚质朴,威武粗犷;西北少数民族却奔放潇洒,凝重简约;西南少数民族则秀丽多姿,丰富多彩。
每个民族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生产方式和艺术传统等特点,无不体现在衣冠服饰上。
一、中国各朝各代女子服饰发展的原因1、中国古人的服饰审美意识深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深远的本质之源,这种观念把各种艺术品都看作整个大自然的产物,从综合整体的观点去看待工艺品的设计,服饰亦不例外。
2、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敝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
就如在一定时期内,某种颜色附于某种服饰而获得了代表某种地位和身份,在中国,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过对服饰颜色的相关规定。
3、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意识形态也直接影响到了服装的审美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七雄争霸,各自为政,造成了百家争鸣学术论战,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服饰美学思想中产生了多种的审美主张。
譬如在中国历史上经济、政治最为混乱的年代——魏晋,文人意欲进贤又不得,只得自我超脱,除沉迷于酒乐之外,就是在服饰上寻找宣泄,以傲世为荣,故而宽衣大袖,袒胸露臂,披发跣足,以示不拘礼法。
十八世纪中法女装文化对比
十八世纪中法女装文化对比十八世纪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对于女性来说,服饰在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法两国在十八世纪的女装文化上有着一些相似之处,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十八世纪的女装依然保留着传统的特点。
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所以服饰往往以端庄质朴为主。
女子的服饰多以长袍为主,以体现女性的娴静。
这种长袍通常是宽松的,颜色多为素雅的蓝色、粉色等。
女性还有着戴着花环或头巾来装饰发型的习惯,这既是一种美丽的装饰,也是一种象征身份和地位的标志。
而在法国,女装则更加注重奢华和装饰性。
法国的女装设计师善于利用各种面料和花纹,以及独特的剪裁和设计来展现女性的优雅和魅力。
在十八世纪的法国,流行的女装款式包括鸟笼裙、紧身胸衣、蓬松的裙摆等。
这些服饰都注重在展现女性的曲线和柔美的身材。
女性还喜欢佩戴各种珠宝首饰,如项链、手镯、耳环等,来增添自己的华丽感。
在女装的配饰方面,中法两国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中国,女性通常佩戴的首饰有耳环、发饰、手镯等,其中以玉石首饰为主。
在十八世纪的法国,女性喜欢佩戴的首饰更加丰富多样,除了常见的项链、耳环、手镯外,还有腰带、扇子等。
这些配饰都是以精致和华丽为主要特点。
女装的颜色也是一个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女性的服饰多以素雅的蓝色、粉色等为主,追求一种娴静的美感。
而在法国,女性更加倾向于选择鲜艳的颜色,如紫色、红色等,旨在突显自己的高贵和奢华。
十八世纪中法女装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女装注重的是保守和端庄,追求的是内敛的美感;而法国女装更加重视的是奢华和装饰性,追求的是外在的华丽和曲线的展示。
无论是在款式、配饰还是颜色上,都能看出两国女装文化的不同之处。
这也反映了两国在十八世纪社会地位和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是两国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时尚服饰与女性的身份认同与自我表达
时尚服饰与女性的身份认同与自我表达时尚服饰与女性的身份认同与自我表达时尚服饰对女性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穿戴的方式,更是一种身份认同与自我表达的方式。
通过时尚服饰的选择与搭配,女性可以展现出自己的个性与风格,同时也能够表达自己对于时尚与生活态度的追求。
本文将从时尚服饰对女性身份认同的塑造和自我表达的意义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时尚服饰对女性的身份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穿着一件时尚的服装,女性不仅仅是在展示自己的外在形象,更是在表达自己的内在个性和价值观。
时尚服饰可以帮助女性塑造出自己所向往的形象,比如,一件优雅而得体的连衣裙可以使女性展现出自己的女性魅力和知性气质,一身休闲的运动装可以让女性显得活力十足,一套专业的职业装则可以增强女性的自信与权威感。
通过时尚服饰的选择,女性可以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个性特点,让周围的人对于她们的认同感更加强烈,从而更好地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
不仅如此,时尚服饰还能够帮助女性进行自我表达。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和个人喜好,在选择时尚服饰的时候,女性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搭配与创造,表达自己个性化的风格和独特的品味。
有人喜欢清新自然的风格,会选择明亮、柔和且透气的服装,给人以舒适自在之感;有人热爱潮流与时尚,追求创新与不同寻常的设计,她们会选择一些充满个性的时尚单品,以此来突显自己的与众不同;还有人向往古典与优雅,会选择典雅、细腻且轻盈的服装款式,以此展现出自己对于品位和文化追求的表达。
通过时尚服饰的自我表达,女性可以让自己的个性与独特之处得以展现,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感,从而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
然而,时尚服饰对女性身份认同与自我表达也存在一定的困境与挑战。
时尚界的快速变迁与推陈出新常常让女性们不知所措,难以抓住穿着的时尚脉搏。
同时,一些时尚服饰打造的流行风潮往往把女性的形象与风格简化为某种模式,使得女性的个性与独特性被淡化或忽视。
然而,女性们也可以通过灵活运用时尚元素,通过选择与搭配的巧妙手法,将自己的风格与时尚相结合,形成个性化的穿着风格。
大内高手——宫廷文化与妇女地位
大内高手——宫廷文化与妇女地位从唐代初期开始,中国宫廷便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宫廷文化既是帝王权力的象征,也是一种对外展示的文化形象。
在宫廷文化的多元元素中,女性更是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伴随着宫廷文化的兴起,妇女地位逐渐上升,赢得了一定的自由与拓展空间。
一、妇女在宫廷文化中的地位在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妇女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但在宫廷文化中,由于妃嫔、太后、皇后等女性成员扮演的重要角色,妇女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
尤其是在宋代、明清两代,妇女在流芳千古的宫廷文化中发挥了巨大的影响作用。
宋朝时期,妇女地位的提高和宫廷文化的兴盛有着密切的关系。
见多识广、博学多才的宋徽宗、宋神宗等皇帝非常注重文化艺术的发展,鼓励及提携女性才能,亲自为她们举办诗词会、绘画比赛等文化会议。
如歌舞社、金虎楼、素文斋等女性文化园地的建立,也极大地推动了宋代女性文化事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尽管男性地位仍然居于社会高位,但女性在宫廷文化中影响力的提高,已经越来越显著。
明代徐渭、唐寅、赵之谦等画家,在画宫女、婀娜多姿的女性肖像方面大有建树。
清代时,慈禧太后喜爱戏曲,经常包办宫廷意大利歌剧和戏曲表演,允许宫女们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并经常起用妇女扮演重要角色,如珍妃扮演《霸王别姬》中的“楚恨”的场面等。
二、宫女文化:一种独特的文化特色宫女文化,亦为宫廷文化的一种,是指宫廷内部的女性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
宫女文化的出现与发展,是中国宫廷文化多元化和不断进步的表现。
历史上,为了进入宫廷担任宫女,女性必须经过很多的考核和标准,如长相、气质、性格、身体条件、家庭背景等。
在进入之后,她们要遵循一系列的宫廷规矩和礼仪,还需要学习歌舞、艺术等文化活动和技能。
这样的宫女在文化、观念、习俗等方面吸收了宫廷文化的精华,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宫女文化。
宫女文化中,无疑女性审美文化是一个重要元素。
在宋代的歌舞社,宫女们经常学习歌曲、诗词等文化知识,同时学习各种乐器,掌握优美的舞蹈和表演技巧。
中西方职场女性的“权威穿着”分析
中西方职场女性的“权威穿着”分析在职场上,女性的着装一直备受关注。
不同文化背景下,中西方职场女性的“权威穿着”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对中西方职场女性的着装特点进行分析。
首先,中西方职场女性的“权威穿着”在整体风格上有所区别。
在西方,职场女性通常更注重个人的专业形象。
她们倾向于穿着正式、干练的套装,搭配简洁而精致的配饰。
中西方职场女性的着装风格有所不同。
在中国,女性在职场中更倾向于穿着传统的中式套装,如旗袍或中山装。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中国女性开始接受西方职场着装风格的影响,开始穿着正式的西装。
其次,中西方职场女性的“权威穿着”在颜色选择上也有差异。
在西方,职场女性更倾向于选择中性的颜色,如黑色、灰色和深蓝色。
这样的颜色给人一种严肃、专业的感觉。
相比之下,中国女性在职场中更喜欢明亮的颜色,如红色、粉色和紫色。
这些颜色在中国文化中被认为是吉祥和美好的象征。
此外,中西方职场女性的“权威穿着”还在细节上存在差异。
在西方,细节的处理更加注重简约和精致。
职场女性会选择高质量的面料和剪裁合身的款式,以展现自己的专业形象。
而在中国,职场女性更注重服饰的细节装饰,如刺绣、珠片和蕾丝等,这些细节装饰能够展现女性的温柔和优雅。
最后,中西方职场女性的“权威穿着”在鞋子选择上也有差异。
在西方,职场女性通常选择尖头或圆头的高跟鞋,以展现自己的自信和权威。
而在中国,职场女性更喜欢传统的平底鞋或中式鞋子,这些鞋子更舒适、实用,并且符合中国文化中对女性的审美要求。
总的来说,中西方职场女性的“权威穿着”在整体风格、颜色选择、细节处理以及鞋子选择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的差异。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职场女性的着装风格也在逐渐融合。
女性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和文化背景,在保持专业形象的同时展现自己的个性与魅力。
世界民族传统服饰:服饰与身份的象征
世界民族传统服饰:服饰与身份的象征
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民族传统服饰不仅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这些服饰承载着历史的痕迹,反映了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它们是民族认同和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
在亚洲,中国的汉服以其流畅的线条和精致的刺绣,展现了古代文人的儒雅和贵族的尊贵。
汉服的宽袍大袖、腰带和头饰,不仅体现了穿着者的性别和年龄,还透露出其社会地位。
在印度,萨丽和杜帕塔是女性的传统服饰,它们的色彩和图案往往与穿着者的地区、宗教和婚姻状况有关,是身份和文化认同的标志。
非洲大陆上的民族服饰同样丰富多彩。
在肯尼亚,马赛族的红色披风和珠宝装饰,不仅显示了他们的勇敢和力量,也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而在埃及,法老的金色头饰和长袍,则是权力和神圣不可侵犯的标志。
在欧洲,苏格兰的格子裙不仅是高地文化的象征,也代表了家族的荣誉和血统。
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格子图案,这些图案在历史上曾用于区分不同的家族和地区。
在美洲,原住民的服饰同样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
例如,纳瓦霍族的毯子和珠宝,不仅展示了他们的编织技艺,也反映了他们与自然和精神世界的联系。
在南美洲,秘鲁的安第斯山脉地区的民族服饰,如色彩鲜艳的帽子和披肩,不仅展示了当地的手工艺,也代表了社区和个人的身份。
这些传统服饰不仅是美学的展现,它们还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信仰和社会结构。
在现代社会,尽管全球化的趋势使得许多传统服饰的使用场合减少,但它们仍然是民族自豪感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通过这些服饰,我们可以一窥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世界观,它们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个人与社会的桥梁。
从唐代女性服饰看其社会地位
从唐代女性服饰看其社会地位摘要:唐代女性服饰风格独特,在中国历史上独树一帜,在完美地展现女性之美的同时也兼顾了方便实用的功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而唐代女性服饰从袒露性感的风格到女着男装的刚柔并济风气更是无一不展现出当时女性社会地位之高,即使放眼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也是独一无二的。
接下来本文将着眼于唐代女性服饰特色,详细分析其独特形制和风格,并说明其中体现的女性社会地位。
关键词:唐代;女性服饰;女性社会地位历史上女性曾经拥有过较高的社会地位,但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分工的改变和思想逐步禁锢等因素,女性社会地位逐渐低于男性并不断下降。
这种情况一直到近代才得以改善。
然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有两次女性地位较高的时期,分别为汉、唐两朝。
尤其唐代,女性地位的特殊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尤为难得。
种种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权力”无一不体现出这是一个女性地位高涨的年代。
上到首位女皇的出现,下到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而服饰作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处细节也无不体现出唐代女性的独特社会地位。
一、女性服饰与女性意识(一)服装1、襦裙和内衣襦裙是唐代女性最常见最主要的服装样式,由上身短衣下身长裙和披帛组成,即衫、裙、帔。
盛唐时期襦裙宽大华丽,多精美刺绣纹样,极尽丰腴盛大之美感,长裙腰带多束在腋下,略去腰线体现纤长体态的同时又凸显出了女性丰满的胸部线条。
而唐代女性内衣在当时名为“袔子”,是一种无肩带的侧开合内衣,配以半露胸裙装,便有襦裙下内衣若隐若现的效果。
因此时人有诗曰:“慢束罗裙半露胸[ 唐代诗人周濆所著《逢邻女》]”、“粉胸半掩疑晴雪[ 唐代诗人方千所著《赠美人四首》]”,形容的就是这样的搭配情形了。
然而,这样的情况与古代中国女性普遍的穿衣规则是相反地,女性性征作为“女性守则” 的重要一环,往往与贞节观联系起来,历朝历代都认为是需要隐藏起来的部分。
然而唐代却并非如此,反而极力推崇自信外扬的展现女性之美,这在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
世界民族服饰:服饰中的文化与身份
世界民族服饰:服饰中的文化与身份
世界各地的民族服饰不仅仅是衣物,更是文化的载体,身份认同的象征。
从日本的和服到印度的萨里,从非洲的传统服饰到南美洲的因卡服,每一种民族服饰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意义。
在日本,和服不仅是一种服饰,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
和服的设计、颜色和花纹都反映了季节、节日和社会地位。
穿着和服的人透露出一种优雅和谦虚的美学,同时传达出对日本传统价值观的尊重。
在印度,萨里是女性最常见的传统服饰之一。
它不仅仅是一块布料,更是印度文化的象征和女性身份的表达。
萨里的颜色和纹样反映了地区的文化和宗教背景,不同的萨里款式也显示了社会地位和婚姻状态。
非洲的传统服饰多样且富有表现力,不仅反映了当地气候条件和手工艺技术,还承载了族群认同和社会地位的信息。
不同的纹样和颜色可以识别出不同的族群和职业身份,例如马赛人的传统服饰就以醒目的颜色和复杂的编织工艺著称。
南美洲的因卡服则展示了印加帝国的遗产和生活方式。
这种由羊毛手工制作的服装不仅保持了千年传统的连续性,还通过颜色和图案诉说了印加人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等级制度。
总之,世界各地的民族服饰不仅是美的体现,更是文化和身份认同的象征。
它们通过独特的设计、色彩和纹样,传达着关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结构的丰富信息,成为了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表达。
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社会道德标准的差异如何?
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社会道德标准的差异如何?社会道德是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存在的现象,其准则有着本土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社会道德标准的差异尤为明显,下面将分成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家庭和婚姻观念的异同在中国,婚姻家庭一直被视为传统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家庭是一个人的根基,而婚姻则是家庭的基石。
在婚姻观念方面,中国以传统封建思想为背景,强调女子独家嫁入门闾,追求儒家思想中的男尊女卑。
但这一现象在当今的中国逐渐得到改善。
相比之下,阿拉伯国家对于婚姻和家庭的观念则更为严格,。
基于伊斯兰教的传统,阿拉伯国家通常以严格的婚姻法律而著名,妇女在家庭中扮演被动和从属的角色。
二、饮食和宗教文化的异同在饮食文化方面,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差异也很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宗教的差异有关。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非常注重各种菜式的营养搭配和口感的协调,自古以来就有讲究色、香、味、形的传统。
相比之下,由于阿拉伯国家绝大多数人信奉伊斯兰教,所以他们很少吃猪肉和饮用酒,同时有经过宰杀是才可以食用的一些食品,因此他们的饮食文化有一些被规范和限制的地方。
三、女性与社会角色的异同在传统文化和宗教方面的影响下,中东地区是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而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
由于宗教的约束,许多阿拉伯国家的女性需要遵守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女性行为准则,穿戴规范。
相较之下,在当代的中国社会中,女性的地位正在逐渐提高。
现今中国女性在许多领域有了更多的机会参与,例如社会事务、教育、医疗等。
妇女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四、交际礼仪的异同在交际礼仪方面,中阿两国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也因此在交际礼仪方面有着许多细致入微的要求,例如吃饭时需要将长筷奉给长辈,日常的对话应该言简意赅等等。
而在阿拉伯国家,整个社交文化都更为仪式化和正式。
热情好客的待客文化非常重要,因此在交往中表现出尊重与礼貌是极其必要的。
同时,特别是在许多阿拉伯国家,通过口头称呼显得客气和礼貌非常重要。
透过性别看世界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第一节1.社会性别其实是一种(再现)2.刻板的两性气质中,要求男性(控制性)3.社会性别一词来源于英文(gender)4.刻板的两性气质认为女性的比男性的更加自然化(√)第二节1.关于第二波妇女运动,下面错误的是(要求女性获得投票权和就业权)2.传统社会规范要求女性在公共场合的坐姿是(上身正直,双腿45度斜角并拢)3.下列场景中,最有可能出现在1963年版本的斯凯瑞童书《Best Word Book Ever》中的是(空乘被添加“beautiful”这个形容词)4.传统社会认为,男性通过在落座时对空间的占据体现其权威的高度(√)第三节1.下列符合盖尔·鲁宾的观点的是(交换女人产生了男人的统治和女人的屈从关系)2.社会性别的制度起源中,父权制时代理论的解释强调(优势积累理论)3.福柯认为社会性别是(身体,行为,社会关系)间的一套效应4.因为文化的持续性,企图改变文化可能会对人的舒适区造成挑战(√)第四节1.关于女性主义,政治和权利,下列说法有误的是(女权主义需要思考的是谁拥有权力)2.西方女权主义的来源不包括(表现主义)3.(激进女权主义)提出了父权制的概念4.第二次妇女运动的基调是消除两性的差别(√)5.严格意义上的女性主义指的是具有统一的学派,系统和认识的思想体系(×)第五节1.下列陈述中,符合第三世界女权主义者的观点的是(第三世界内部可能创造与西方不一样的男女平等理论)2.关于西方女权主义和非西方女权主义的关系,下列说法有误额是(西方女权主义必须寻求,开拓道路,让他这以西方为界定的方式来讲述和理解他们所受压迫的经验)3.根据钱德拉·塔尔配德·莫汉蒂的说法,属于“第三世界女权主义者”的是(发展中国家妇女,殖民地妇女,发达国家亚裔妇女)4.贝尔·胡可斯认为,主流女权主义主要关注的是白人妇女,尤其是底层白人妇女的生活问题和在社会中的地位(×)第六节1.社火性别作为社会关系的一个成分,具有四个相关因素,其中不包括(客体身份的自我认同,即制度层面的东西被社会内化为社会的认同)2.相交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传统研究客体更加注重对妇女群体的研究(×)3.社会性别研究不仅包括对女性的研究,也包括对男性的研究(√)第二章第一节1.社会性别研究关注的是(歧视)的产生,变现和发展2.如果说“男性的身高高于女性”,其实是说(其他因素都相等的前提下,男性身高更高的概率更大)3.关于性别差异与歧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对个体的歧视是以群体的属性或者刻板印象来区别对待个体)4.相较于个体,差异对于社会来说更为重要(×)第二节1.当今社会上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不包括(方向感较好)2.乳沟一群体属性或刻板印象来区别对待个体,就很可能在污名化的情况下形成(歧视)3.所谓性别差异格式化,指的是(只要属于这个群体就一定有这个特征)第三节1.(显性歧视)把女性视为低于男性的第二性2.当男性和女性发生同样的行为时,旁观者产生不同的理解,这属于(隐性歧视)3.正向歧视是指通过赞美女i性的特征和功能,从而把女性局限在一个特定的领域,给女性的发展带来制约的因素(×)4.女士优先其实是一种歧视行为(√)第四节1.中国在(1995年)宣布将男女平等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2.男女平等不强调(在西苑配给过程中追求对两性的平均分配)3.1982年颁布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第五节1.(妇女战略性社会性别利益)要求在社会结构及两性关系上有彻底的改变2.贝尔·胡可斯认为,反对男性的观点使女权运动看起来似乎是试图用(白人女性)统治代替白人男性的统治3.现阶段城市女性在家庭中的权利更多的承接自(老年女性)4.女权主义的目的在于结束男性至上主义,不等于针对男性(√)第三章第一节1.研究发现,人们的美是被(整个社会文化)塑造的2.身体是(文化的载体,象征形式,被文化塑造的)3.美的来源主要是上层社会的偏好与生活状态(√)第二节1.外来文化,本土文化,经济发展装填,城乡之间的差异都可能影响人对美的认知(√)2.美是模仿的来的(√)第三节1.福柯认为,现在的权利是由(实践,习惯,技术)组成的网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国女性服装的演变
清 朝 女 性 着 旗 袍 用 料 节 省 ,庄 重 清 纯 ,但 在 中原 女 子 影 响 下 , 有 些 女 子 必 须 裹 足 。这 时 期 因 为 封 建 制 度 的束 缚 , 闭 关锁 国的状态 ,使中国女子 的地位低 下,形成 了男尊女卑的 思想 。 帝 国列 强 主 义 强 行 打 开 国 门 后 , 中 国 女 性 的服 装 逐 渐 西 化 。 西 方 观 念 逐 渐 影 响 国人 ,女 性 也 不 再 禁 锢 于 “ 女 子 无 才 便 是德 ”,而 是开始走 出家 门,接 受教育 ,女性地 位也在逐 渐 提高 。 五 四运 动时期 出现 穿西装 制服、着加厚 内衣、烫头 的潮 流 。尤其是 女学生的蓝布大褂 ,比较具有 时代特 征 。随着解 放 运 动 的 开 展 , 开 始 进 入 到 女性 社 会 地 位 日益 提 高 的 过 渡 时 期 。这 时期 女 性 服 饰 既 有 清 朝 的 偏 襟 衣 裤 ,也 有 仿 照 西 式 的 上衣下裙 的连衣裙等 。由于 当时欧洲 国家 正值 摩登年代 ,出 现 “ 文 明装 ”,从多方面影 响我国女性服饰 ,效仿者越来越 多 。这期 间虽然女性地位有着 明显提高 ,但 只局限于上层社 会的女子 ,并不具有普遍性 。 新 中 国 成 立 后 ,女 装 体 现 出 经 济 、实 用 、 朴 素 、美 观 等 特点 。女性 穿着单一 ,思想 觉悟 提高 ,注 重政 治参与度 ,不 再 只 为 取 悦 男人 ,进 一 步 体 现 了 女性 社 会 地 位 的 提 升 。
现 代交际
2 01 5:  ̄ . - - 5月 千 U 总 第 4O8期
从女性着装看中阿文化中女性地位问题
许娜 袁风花 吉林 长春 1 3 0 0 0 0 ) ( 长春工业大学外 国语学 院
【 摘要】通过对 中国五千年 的历 史文化 以及传统观 念的 学习 , 了解到历 史上女性 与 男性社会地位 的 不 协调 ,并 以女性服 饰 的研 究和对 比,折射 出中国与阿拉伯女性 的社会地位 问题 。
【 关键词 】社 会 地 位 女 性 服 饰
【 中图分类号】 G 1 2 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 0 0 9 - 5 5 4 9( 2 O I 5 )0 5 —0 0 6 7 —0 1
随 着西 方 文化 影响 的深 入 ,女性 与 男性平 等 的观 念 己 渐 渐 为 国人 所 接 受 。 自改 革 开 放 以来 , 中 国 与 中 东 阿 拉 伯 国 家之 间交流 日益密切 。在 跨文化交际 中,很 多阿拉伯 国家女 性在着装 打扮与 中国女性 的存在很大不 同,映射 出女性地位 差异等 问题 。通过深入 了解中东阿拉伯伊 斯兰 民族服饰文化 与本 国的差异 ,对提 高跨 文化交际与沟通 能力起着重要 的作 用。
1 . 强调服装必须遮 盖羞体 。虽然人体作 为安拉的创造物 是 匀 称 健 美 的 ,但 人 体 有 男 女 之 别 。暴 露 羞 体 很 容 易 激 起 本 能 的情欲 ,从而败坏道德 ,使 人降格 为动物 一般 。 2 . 反对服饰上 的奢侈浪费 ,认 为人类 作为安拉在大地上 的代 治者,必须在享用 安拉的恩典 时遵循 中正之道 ,即不 可 不 用 , 也不 可滥 用 。 3 . 反 对 男 女 不 分 ,互 相 摹 仿 , 认 为 这 样 做 有 悖 安 拉 造 物 的 本 来 面 目和 天 性 , 这 种 在 性 别 上 的掩 饰 作 假 会 使 人 性 受 到 歪 曲, 从 而 走 向 堕 落 。 所 以阿 拉 伯 国 家 的 女 子 严 禁 穿 稀 薄 、透 明 的 衣 服 , 更 不允许穿三 点式 或其他泳装 ,以免暴露 肉体 。穆斯林 学者们 解 释 说 ,伊 斯 兰 教 服 饰 的 标 准 是遮 住 妇 女 的 全 身 , 不 能 显 露 或 透 视 出身 体 的 轮 廓 ,只 允 许 露 出 脸 和 手 。因 此 , 妇 女 最 恰 当的服装是 穿宽大的袍子 ,并且不准系腰带 。妇 女的着 装打 扮应 当 只为取 悦 自己的丈 夫 。伊 斯 兰教崇 尚洁 净 ,主 张男 缠 头 、 女 戴 盖 头 , 以遮 挡 风 沙 尘 土 , 保 持 身 体 洁 净 和 保 护 皮 肤。 由此 我们 可 以看到 ,在 中 国与 阿拉伯 国家 ,尽 管 女性 的 历 史 地 位 相 对 低 下 ,但 随着 社 会 的 进 步 , 时代 的 发 展 ,女 性 意 识 已逐 渐 觉 醒 ,女 性 地 位 也 相 对 提 高 许 多 。 阿 拉 伯 妇 女 的着 装 不变 其 实 只 是 为 了 信 仰 , 并 不 是 大 众 过 去 所 认 为 的封 建思想 的束缚与压迫 。为了使更多的人 了解 阿拉伯文化 ,尤 其是对 要求全面发展 的当代大学生来说 ,更需要研究理解阿 二 、阿拉伯传统服 饰
由于部分保守 的阿 拉伯 国家对妇 女比较压制 ,女性地位 较低 。但现 在大多数阿拉伯 国家 已经实现 了男女平等 ,并且 废 除 了 一 夫 多 妻 制 。总 体 看 来 , 大 多 数 阿 拉 伯 国家 女 性 的地 位有 了很 大提升 ,在家里 受到 了格外 的尊 重,特别是母 亲的 地 位 。 黑 大 袍 是 阿 拉 伯 妇 女 的 传 统 服 装 , 做 工 简 单 ,式 样 和 花 色 因地 而 异 ,使 得 阿 拉 伯 妇 女 衣 着 看 似 简 单 ,其 实 不 然 , 她 们 采 用 各 种 各 样 的金 银 饰 品 做 配 饰 ,如 头 戴 银 头 箍 , 头 箍 系银链 ,前额挂金银链 ,鼻饰镶花 ,耳 坠一环又一环 ,项链 圈又 一 圈 , 十 指 戴 戒 指 , 手 腕 挂 镯 子 , 脚 饰 足 铃 ,充 分 展 现 了阿拉伯妇女 的雍容华 贵。
拉伯文 化与 中国文化 的差异。而女权运动将 是世界永远 的话 题 ,笔者也希望通过这 篇文章,让人们把注 意力移 向中东那 些在 为 自身权利奋斗 的女性。更希望 引起 吉林省甚至全 国对
阿 拉伯 文 化 的重 视 , 并 加 强 阿 拉 伯 语 的教 育 , 增 进 双 方 的文 化 商贸交流 ,以吸 引更多的阿拉伯商人来 到吉林省创业 ,为 吉林省对外 交流 、建 设更好校 园、更美吉林贡献一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