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与一流学校建设

合集下载

打造特色文化建设一流学校

打造特色文化建设一流学校

打造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品质一流学校钟祥市实验小学钟祥市实验小学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楚国时期,就是闻名于世的文化发祥地,极富历史底蕴的宋玉井如今还保存在学校大门附近。

新世纪、新阶段、新面貌,如今的钟祥市实验小学,正着力“弘扬校园文化,构建和美校园”,努力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一、弘扬精神文化,打造校园环境美一是弘扬师德责任,塑造教师形象精气神。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要求每个教师要把沉甸甸的责任放在自己肩上,走出家门一步,就要肩负全家荣辱;走出校门一步,必须肩负学校荣辱。

为塑造实小教师良好形象,我们一直倡导教师要有“五气”:一是正气。

相对于邪气而言,教师一定要有浩然正气。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校园有正气,师生皆和谐。

二是朝气。

相对于暮气而言,尤其对年轻的同志们来说,干任何事情都要永远充满无限的激情。

三是灵气。

相对于呆气而言,我们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要有主动性,创造性。

一个没有灵气的老师是绝对不会受到学生欢迎的。

四是大气。

它相对于小气而言,要求我们要有开阔的胸襟,做人不能太斤斤计较。

五是书卷气。

它相对于世俗气而言,不要整天柴米油盐烟酒茶,不要成天张家长李家短。

我们一直在学校开展校长荐读、教师荐读等读书活动,通过阅读培养教师独特气质,做到举手投足气度不凡。

二是弘扬好学无止,锻造教师能力硬基础。

我校一贯注重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采取各种方法组织教师加强学习:一是常规教学培训。

利用寒暑假教师集训时机,组织教师系统学习职业道德规范、学校规章制度、集体备课、班级管理等方面内容,让教师较快适应学校的各项特色教学工作,促进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

落实集体备课议课教研机制,夯实教学常规巡查等日常监管工作,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课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提升自身教学水平。

二是借助名师学。

学校举办以“聚焦课堂解读新课标促教师专业成长”为主题的业务培训,邀请荆门教研室专家吴晓梅、李慧玲到校讲学,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以“解读新课标感悟新课改”为主题,对不同学科的《新课标》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极大增强了教师教科研能力。

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

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

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建设“双一流”大学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要实现“双一流”大学的建设,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投入,更需要一流大学文化的引领和传承。

一流大学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和精神,是一个学校办学理念和品牌的集中体现。

具有一流大学文化的学校往往在教学、科研、学术氛围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要想建设“双一流”大学,就必须以一流的大学文化为引领,深入挖掘其内涵,弘扬其精神,将其贯穿于学校的方方面面,为“双一流”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流大学文化具有多种特征和内涵,其中包括扎根传统、追求卓越、自由探索、创新创造等。

一流大学文化要扎根于传统。

一个学校的传统是其发展的基石,是其文化的根基。

扎根于传统意味着尊重历史、传承精神,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使学校的文化获得生生不息的动力。

一流大学文化要追求卓越。

卓越是一流大学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衡量一个学校的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

一流大学文化要求学校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追求卓越,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一流大学文化要倡导自由探索。

一流大学应该是一个自由的、包容的学术天地,鼓励师生积极思考、探索未知,创新创造,推动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流大学文化还应该具有开放包容、国际视野、服务社会等多种特征,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一流大学文化的丰富内涵。

要引领“双一流”建设,学校必须以一流大学文化为引领,深入挖掘和弘扬其内涵,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学校要加强对一流大学文化的理念宣传和倡导。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推介活动,向师生员工传达一流大学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自觉地融入到一流大学文化建设中来。

学校要加强对一流大学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传统经验的总结和继承。

一流大学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传统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学校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学校要深入挖掘和总结这些传统,将其融入到学校的日常发展中。

用文化引领学校发展打造一流学校

用文化引领学校发展打造一流学校

用文化引领学校发展打造一流学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校的发展也愈发重要。

而文化引领学校发展是实现打造一流学校的关键一环。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是国家和民族的独有基因。

学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重要场所,其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化引领。

首先,打造一流学校必须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文化,办学理念体现了学校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

当代一流学校的办学理念应该是以人为本、注重素质教育、促进全面发展。

这些理念的实践要求学校要注重学生个体的特点和需求,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和培养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样的办学理念必然能够引领学校走上一条先进、发展的道路。

其次,学校的文化建设是打造一流学校的基础。

学校的文化包括学校的精神文化和学术文化。

精神文化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它强调学校的价值追求和基本准则。

精神文化要体现学校的传统优秀文化和时代精神,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培养学生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学术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它强调学校的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水平。

学校要打造独特的学术文化氛围,推动教职员工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提升学校的学术品质。

最后,学校的文化引领还需要与社会相结合,积极开展校地合作和社会实践。

校地合作可以为学校提供良好的资源支持,促进学校的发展。

学校可以与社会企业、社会团体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各项教育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培养平台。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亲身感受社会的变化和需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为学校文化的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文化引领学校的发展是打造一流学校的关键。

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广泛参与,与社会相结合,才能够实现一流学校的目标。

我们相信,在正确的引领下,学校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

建设一流校园文化 提升学校管理品位

建设一流校园文化 提升学校管理品位

建设一流校园文化提升学校管理品位●林成国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学校规范管理的精神体现。

近年来,我们潘黄实验学校围绕“做儒雅学生,当学者老师,建温馨校园”的目标,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全力打造书香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提升。

一、健全管理制度,规范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品位,凸现校园文化建设的政治性、先进性、科学性和人文性。

我校按照“全面、严格”的要求,建立健全校园文化管理制度,把校园文化建设当作一项基础工程来抓,学校加强对学生学习、生活及教室、食堂、宿舍的管理,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制定了《潘黄实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潘黄实验学校教育形象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文明班级评选方案》、《文明处室评选方案》等,为促进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方向和制度保证。

学校成立相关考核小组,日查、周评、月考核,及时通报,查纠到位。

学校形成相关部门与值日教师两条督查组织,确保督查到位。

二、完善文化设施,优化书香育人环境我校对文化设施从大处着眼,小处构思,一是进行规划设计,二是小处精心斟酌,使其科学合理。

在主体建筑上,正德楼顶部设计为博士帽造型,勉励全体学生勤奋学习,早日成才,报效祖国;求真、至善、尚美楼群色彩鲜明,宽敞连通,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教育理念;馨源楼保留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实现了现代与传统的和谐统一。

按照“以绿色植物造景为主,园林小品为辅”的思路,加大绿化建设,校园东侧有银杏林、女贞池。

我校还填平学校东侧的废河,在此基础上建起了琅然亭,开辟了爱心园,还利用东围墙建起了修起了220多米长的文化长廊,形成了学校文化景观带。

目前学校有高风亮节的竹园、四季花开的凝香园、“五月照眼明”的榴园,还有奋进腾飞的雕塑,使校园成为花园。

在教学楼、办公楼,我们悬挂名人名言挂图,展示学生书画作品,公示教师从教格言和学生道德格言等等,细心经营校园中的每一个角落。

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

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

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一流的大学文化对于“双一流”建设至关重要。

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阵地,大学不仅承载着培养人才的责任,更需要具备一流的文化底蕴,以引领和推动“双一流”建设的进程。

本文将通过探讨一流大学文化的内涵和作用,以及如何引领“双一流”建设的方法,为读者深入了解这一重要领域做出分析和阐述。

一流大学文化的内涵包括学术精神、传统文化、学术自由、创新精神等方面。

学术精神是一流大学文化的核心。

学术精神强调对知识的钻研和探索,对学科的深入理解和创新,以及对学术的严谨态度和批判精神。

传统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灵魂。

传统文化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大学传统文化等多方面内容,是大学文化的根基和内涵。

学术自由是一流大学文化的体现。

学术自由是指教育、学术活动和学术研究中的一种自由状态,要求大学必须保持自律、自主和自由的状况,以促进学术创新和学术发展。

创新精神是一流大学文化的动力。

创新精神要求大学在学术和管理上坚持不断创新和改革,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一流大学文化在“双一流”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流大学文化是“双一流”建设的内在需求和基础保障。

一流大学文化孕育了一流的学术氛围和学术环境,为“双一流”建设提供了内在动力和基础条件。

一流大学文化是“双一流”建设的价值导向和发展目标。

一流大学文化强调学术精神、传统文化、学术自由和创新精神,为“双一流”建设提供了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

一流大学文化是“双一流”建设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一流大学文化涵盖了学术氛围、师资力量、学术成果、学术影响力等多方面要素,为“双一流”建设提供了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一流大学文化是“双一流”建设的质量保障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一流大学文化要求大学在学术和管理上不断创新和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保障学校长远发展。

要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举措。

大学需要强化学术建设,提高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

大学可以加大科研投入,增加学术成果和科研成果,提升学术地位和学术声誉。

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

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

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双一流”是指要建设一批在一定范围内全面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水平、一流的世界一流学科、一流学术学术团队、一流科学研究、一流高等教育和一流人才培养的大学。

大学文化是高校在培养人才、推动学术研究和传承地域文化方面具有独特特色的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

一流的大学文化对于引领“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流的大学文化能够塑造高校的核心价值观和办学理念,提升学校的整体形象和品牌竞争力。

高校应该以人才培养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树立“精品办学”的口碑和形象,使学生成为社会发展和创新的中坚力量。

一流的大学文化能够激发师生的学术创新和教育研究热情。

大学应该重视学科建设,培养一流的学术团队,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科技研究,引导师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科研活动,推动学校的学术声誉和科研水平提升。

一流的大学文化要注重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大学应该与地方文化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挖掘地方特色,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创造能力,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文化的繁荣与进步。

要实现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完善大学文化建设的组织机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强化大学文化的导向和约束力。

加强对大学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形成全校师生共同认同和积极参与的文化氛围。

大学可以举办各类文化艺术活动,组织文化论坛和座谈会,举办专题展览和演讲,扩大文化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

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加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推动人文学科发展,培育具有国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学术团队。

要加强对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研究和保护,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结合,促进文化艺术与经济发展相互融合。

大学应该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和交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扩大大学文化的影响力和广度。

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

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

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目标,旨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迈向世界一流水平。

而一流的大学文化则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础,更是引领着大学发展的方向和气质。

所以,要实现“双一流”建设,就必须以一流的大学文化为引领,促进高校发展,提升学术实力,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流的大学文化是什么?一流的大学文化主要包括了大学核心价值观、师生关系、课程体系、学术氛围、校园精神等多个方面。

在一流大学文化中,独立自由思考、追求卓越、创新精神、严谨治学、博学诚信、崇尚学术自由和民主等精神内涵是必不可少的。

一流大学文化也包括了敬业厚德、爱国奉献、团结协作、追求卓越的精神追求。

一流大学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学校的努力,更离不开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要构建一流大学文化,高校首先应当重视人才培养,提倡独立自主的思考,鼓励创新实践,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应当强化学术氛围,鼓励学术研究,倡导团队协作,推动知识交流。

高校还要重视人文关怀,注重师生互动,关心学生身心健康,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

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是一流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流大学文化需要注重培育和传承学校的优秀传统,传承百年学风,倡导崇尚学术和民主的学术精神。

只有充分挖掘学校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才能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凝聚力,推动学校不断发展进步。

一流的大学文化还需要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大学教育的关键环节,是一流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重视教师的作用,推崇优秀的教师,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条件和科研条件。

也要关心学生的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流大学文化还需要强化学生课程体系的建设,确保学生成才培养目标的贯彻实施。

要推进课程改革,构建符合国际标准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注重将学科基础、专业能力和个人素养的培养相结合,努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质课程。

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

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

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双一流”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旨在在全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选拔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

在这个过程中,一流的大学文化将会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一流的大学文化是指一所高等教育机构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办学理念、社会责任等多个方面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的文化。

这种文化不仅能够吸引和培养拥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优秀学者和学生,同时也能够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因此,在“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引领一流的大学文化。

首先,一流的大学文化应该注重学科建设。

学科是一所大学最核心的元素之一,也是评价学校是否为一流大学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在学科建设方面,一流的大学文化应该注重学科的前瞻性和创新性,引领学科发展方向。

此外,一流的大学文化也应该注重跨学科研究,推进学科之间的融合,实现创新成果的跨学科应用。

其次,一流的大学文化必须具备优秀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一所高等教育机构的重要财富,也是高校内部最重要的活动力之一。

一流的大学文化应该吸引世界各地的高水平教师来到学校任教,同时也应该注重本校教师的培养和提升,推进本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提高学校整体的学科竞争力和知名度。

其次,一流的大学文化应该强调学校的社会责任。

高等教育机构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更应该承担起推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责任。

学校应该注重和社会需求的对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设计和开设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和课程。

同时,学校也应该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推动科技成果向社会转化,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最后,一流的大学文化应该注重人才培养。

一流的大学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出优秀的学科师资,更应该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面,一流的大学文化应该注重发掘学生的兴趣点和潜能,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丰富的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发展和未来事业提供支持和指导。

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

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

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摘要】一流大学文化是推动“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动力,它包含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核心价值观。

通过深入挖掘发展历程、强化文化建设、推动教研工作和打造学术氛围,可以不断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和影响力。

一流大学文化的引领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承载着传统和现代的精华,是推动学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关键力量。

未来,我们需要继续致力于打造融合创新的学术生态,持续推动一流大学文化建设,为“双一流”建设注入更多活力和动力。

只有通过培育良好的大学文化,才能真正实现“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一流大学文化、双一流建设、发展历程、核心价值观、文化建设、教学科研、学术氛围、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学术生态、创新、培育、引领、持续推动1. 引言1.1 一流大学文化的重要性一流大学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代表着学校的传统与特色,更是学术界的标杆和风向标。

一流大学文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领导力的品质。

一流大学文化也是学校与外界交流互动的桥梁,能够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推动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一流大学文化更是促进学校不断优化结构,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实现跨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学校不断提升,不断创新,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教育的新风采。

建设和传承一流大学文化对于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它是学校的灵魂和底蕴,是树立学校品牌和提升学校声誉的基石,更是引领学校发展方向和走向世界的重要保障。

1.2 双一流建设的背景双一流建设是国家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培育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双一流建设的背景源自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以及国家对于高等教育质量和竞争力的提升迫切需求。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挑战。

传统的大学模式已经不足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更需要注重创新能力、国际化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

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

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一流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独特文化特色,它蕴含着学校的办学理念、精神追求、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一所大学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一流大学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学术氛围,成为了吸引全球优秀人才和培养未来领袖的重要因素。

在当前“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成为了各所高校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流的大学文化应该具备哪些特点呢?一流大学文化应该注重学术研究和创新精神。

在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了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一流大学应该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己任,培育出大量的科技创新成果,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流大学文化应该注重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一流大学应该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有担当的社会栋梁。

一流大学文化应该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全球化的时代,一流大学应积极与国际一流大学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一流的学术资源和人才,促进学术交流和学科竞争,提高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一流的大学文化在推动“双一流”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流的大学文化可以为学校的学科建设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持。

一流大学文化以学术研究和创新精神为核心,对学科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校可以通过扎实的学术研究和优秀的科研成果,提升学科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学科的突破和跨越。

一流的大学文化可以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流大学文化以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为核心,对学生的培养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学校可以通过关注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发展空间。

一流的大学文化还可以为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持。

一流大学文化以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核心,对学校的国际化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

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

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和推动高等教育体系向世界一流迈进。

在“双一流”建设中,大学文化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学校办学理念和学风的体现,更是塑造结果参与者的氛围和条件。

一流大学文化的建设需要强调创新和开放。

创新是大学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一流大学应该培养的是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为此,学校需要加强创新教育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建立创新型的教育模式和培养机制,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大学还应该注重知识的开放与共享,建立起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和知识共享机制,促进学术交流与学术合作,推动知识的创新和传播。

通过创新和开放来塑造大学文化,将有助于形成学术独立和深度思考的学术氛围,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学术引领。

一流大学文化的建设还需要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一流大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社会担当的栋梁之才。

人文关怀是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通过开设人文课程、组织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社会责任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关注社会问题,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只有通过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的注重,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社会效益和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

一流大学文化的建设还需要注重育人环境和积极心理。

育人环境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基础,一流大学应该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育人环境和优质的学习生活条件。

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学风和生活环境,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师生交流平台,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和实践机会,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学校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发展,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心理辅导机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

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

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

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一流大学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资源所在。

它包括多个方面,如学校的创新、协作、担当、共享和谦逊精神等,以及文化传承和创新力的促进。

这些特征都为学校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持,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

首先,一流大学文化与一流人才培养密不可分。

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而一流大学文化,就是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持,培养具有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让他们掌握坚实的专业技能,富有非凡的领袖潜力,并引导各个学院的学生积极探寻新的知识领域。

其次,一流大学文化也是科学研究的动力源头。

教学与研究并非孤立的两个环节,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一流大学文化构建和推动着开放、协作、互动和共享的学术环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高效的研究平台。

从而逐步向一流水平不断演进。

同时,在不断的文化繁荣和积淀中,形成有世界级研究成果的大学也将更少受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制约,将更好地发挥其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

最后,一流大学文化也是大学社会责任的基石。

作为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大学是社会发展的排头兵和主要推动力之一。

一流大学文化在传承全人教育的观念,并广泛参与社会事务并且引领社会前沿的同时,也在传播社会价值和推动社会变革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大学应该将各方面资源要素作为自己的发展动力,通过人才培养和科研的不断推进,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做出积极的贡献。

总之,大学文化作为任何一所学校的核心力量,不仅是推动“双一流”建设的有力支持,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可或缺要素。

学府的一流文化将带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向更高的水平迈进,并在这些方面为我国繁荣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

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

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摘要】本文从一流大学文化的重要性、双一流建设的意义和大学文化对双一流建设的影响展开讨论。

在介绍了借鉴国际一流大学文化经验、培育我国大学文化传统、加强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推动学术创新和社会服务融合以及提升大学声誉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措施。

结论部分强调了以一流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性,阐述了大学文化对推动双一流建设的作用,并探讨了未来加强和发展大学文化的方向。

本文意在提倡通过引领一流大学文化来推动双一流建设,以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一流大学文化、双一流建设、影响、国际经验、传统文化、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学术创新、社会服务、声誉、国际影响力、引领、推动、发展、未来。

1. 引言1.1 介绍一流大学文化的重要性一流大学文化是指一所大学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所形成的独特文化氛围和价值体系。

一流大学文化不仅代表着学术水平的高低,更体现了一个大学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一流大学文化的重要性无疑是巨大的。

一流大学文化是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优秀的大学文化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将有利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

一流大学文化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动力。

一流大学文化强调学术自由、科研创新和团队合作,能够吸引优秀的学术人才,搭建良好的科研平台,推动科研成果的产生和应用。

通过打造科研创新型大学文化,可以提升大学的学术声誉和国际影响力。

一流大学文化是大学社会责任的体现。

一流大学应当以人为本,秉承坚守初心、奉献社会的理念,关注社会公益事业,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社会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一流大学文化的塑造和传播,将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和思想引领。

1.2 阐述双一流建设的意义双一流建设是指中国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目标,是为了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的。

学校文化与一流学校建设

学校文化与一流学校建设
整理课件
4.象征性活动(symbolic activities)
组织中的期望与惩罚可以直接在组织中直接沟 通,也可以通过象征性活动间接表达。许多组 织会有意识的通过复杂的象征系统来表白组织 的目标,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员工的美德、成 就感、进取心、竞争性和对组织的忠诚感。这 些象征性活动一般包括:
英雄(hero);仪式(rituals)和庆典(ceremonies)
整理课件
上述论述在对组织文化的理解上有着这样 的共同之处,即组织文化应以人为着眼点, 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强调要把 企业建成为一种人人具有共同使命感和责 任心的组织。组织文化的核心则是一种共 有的价值观,是组织员工共有的信仰,是 指导组织和组织中人行为的哲学。价值观 是组织兴旺发达的原动力。
整理课件
“学校”是一种特有的社会组织,作为基 础教育的“学校”是以“教师人格”的力 量去塑造新生代的人格发展,以“学校文 化”的底蕴去奠定新生代的学力发展的基 础,这样的任务并非“校园文化”所能单 独承担的。其实,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 现,较之“校园文化”,“学校文化”涵 盖了更多的研究内涵,更能体现我们的研 究取向。因此,在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过 程中,我们主张用“学校文化”代替“校 园文化”,主张从“校园文化”研究走向 “学校文化”研究。整理课件
第二,对于企业而言,企业文化的成功塑造已 经给予了企业以巨大的推动力量,在此过程中, 也积累了很多我们学校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而按照文化分类来看,与企业文化相对应的只 能是“学校文化”而非“校园文化”。
整理课件
学校文化可以理解为教师、学生和校长所持有 的共同信念,这些信念支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 同时,学校文化和学校本身的传统与历史也有 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学校文化的形成应该 是学校主体--包括校长、教师和学生的所具 有的共有和共享信念,同时又是与特定的学校 历史传统相联系的。如此,学校文化才会具备 具有实际的行动意义。否则,就可能仅仅流于 一种时髦而空洞的口号。这也说明,如果一所 新的学校,其文化的确立并非可以一蹴而就, 同样需要有一个共同的培育过程。

学校文化与一流学校建设课件

学校文化与一流学校建设课件
标准
一流学校需要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管理制度、优秀的师资队伍、良好的 校园文化等多方面的标准。
一流学校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目标
建设一流学校旨在提高学校整体 办学水平,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任务
一流学校建设需要从多个方面入 手,包括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提 高师资队伍素质、优化校园文化 环境等。
一流学校建设的要求与条件
要求
一流学校建设需要具备先进的教育理 念、科学的管理制度、优秀的师资队 伍、良好的校园文化等多方面的要求 。
条件
一流学校建设需要具备相应的物质条 件和资源保障,包括教学设施、科研 设备、师资力量等。同时,还需要得 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认可。
03 学校文化与一流学校建设 的关系
丰富学校文化内涵
传播学校文化影响力
一流学校建设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沉 淀文化元素,丰富学校文化的内涵。
一流学校建设成果能够彰显学校文化 的特色和优势,提高学校文化的社会 影响力。
提升学校文化品质
一流学校建设追求卓越,推动学校文 化向更高层次发展,提升学校文化的 品质。
学校文化与一流学校建设的互动关系
学校文化建设策略与实践
要点一
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措施与方法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通过改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例如,建设校 园景观、绿化校园、设置文化墙等,使校园环境成为传播 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通过举 办各种文化活动,如文艺比赛、学术讲座、社会实践等,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加强师生文 化建设:通过加强师生文化建设,提高师生对学校文化的 认同感和归属感。例如,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学生德育教 育等,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

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

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

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为了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需要,我国提出了“双一流”高校建设的目标,即培育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内一流大学,助力我国高等教育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

而要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先进的办学理念,更需要一流的大学文化来引领和支撑整个建设过程。

一流的大学文化是一流大学的灵魂和基石,是推动高校不断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

本文将从一流大学文化的内涵、作用和实践出发,探讨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的路径。

一、一流大学文化的内涵一流大学文化,是指在大学办学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历史深度和内涵丰富的精神理念、办学传统、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气特色等内容的集合体。

它蕴含着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院系特色、学术传统和师生共同体精神,是大学办学的基本精神内核。

一流大学文化凝结了大学师生的心血和智慧,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和科学内涵,是高等学府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家园。

一流大学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流大学文化具有鲜明的精神理念和办学特色。

一流大学秉承着丰富的传统和独特的办学理念,构建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精神风貌,具有浓厚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一流大学文化强调学术自由和创新精神。

一流大学文化弘扬思想解放和学术尊严,鼓励师生勇攀高峰、敢为人先,追求真理和创新。

一流大学文化追求卓越和优秀。

一流大学文化倡导追求卓越、品德高尚、严谨治学和品质教育,推崇卓越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力求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杰出的办学品质和影响力。

要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需要一流大学师生共同努力,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弘扬卓越的学术传统和认同的师生价值观念。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路径和举措。

树立一流大学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和办学理念。

一流大学应树立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念和办学理念,坚持卓越、创新、民主、自由等核心价值观念,形成正确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导向。

用文化引领学校发展打造一流学校

用文化引领学校发展打造一流学校

用文化引领、推动学校迈向一流名校文化是一种力,文化力。

文化是一所学校最重要的财富,是教育之“力”,是学校凝聚力、竞争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办学校就是办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最主要的载体,是学校内外形象的表现和办学实力提升的象征,是学校软实力的核心要素。

学校要创出品牌、办出特色,不是靠表面轰轰烈烈的一系列活动,而是靠文化的引领。

因为品牌是需要文化来支撑的,文化是品牌创建的基础和灵魂。

现代气息的美丽学府。

硬件设施达省标准化标准,办学条件一流。

校园建筑“品”字型布局,典雅大气,环境优美怡人。

师资一流,全市统一择优调配。

实施小班化教学,学生充分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学校自启用以来,倍受社会注重,社会各界对学校的发展寄予了厚重的期望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学校的发展,对学校发展作出了这样的战略定位:建设成为青岛市乃至全省最具影响力的特色精品名校。

面对学校发展的现实基础、学校发展的教育环境、学校发展的社会需求,如何做好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谋划学校内涵发展蓝图,这是事关萃英中学发展的重大课题。

俗话说: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

这是社会生活的一般真理,学校建设也是如此。

所以,我们一直在寻求一个支点,一个足以支撑学校快速发展、优质发展的支点,一个把萃英中学办成一流名校的支点。

当今,学校之间的竞争,从表面上看是人才的竞争、制度的竞争、质量的竞争,而从深层次去看,归根结底还是文化的竞争。

打造一流的学校靠什么?靠文化。

假如一所学校不能形成属于自已的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那么这所学校就很难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和理解,我们从文化的视角高起点审视和谋划学校发展,以文化建设为支点,确立了文化奠基,内涵发展,高位求进,用文化的力量来推动学校发展的战略思路。

一、以理念文化领跑学校高品位可持续发展理念文化是学校文化背景的浓缩,是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全校师生共同的文化追求。

它指引着办学方向,表达着办学特色,引领着育人方向。

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

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

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双一流建设正成为高校发展的关键方向。

对于高校而言,如何实现双一流建设是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

基于此,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成为高校实现“双一流”的必然选择,这里从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培养一流文化精神高校所强调的一流的大学文化,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充满活力和开放创新的文化。

它不仅体现在高校的纪律、制度、规范等方面,更体现在高校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以及文化氛围等方面。

高校不能只追求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更需注重大学文化的营造和传承。

高校要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必须以选择培养一流文化精神为前提。

二、营造一流校园文化高校作为学生的“第二家园”,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高校的形象和影响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校要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首先需要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下功夫。

要打造具有品位和内涵的校园文化,就需要在文化活动、社团引导、志愿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

此外,校园建设也要与一流大学的文化核心理念相应,注重营造一流校园文化氛围,为高校的“双一流”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三、完善一流文化体系一流大学文化体系的完善是一个漫长而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高校从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不断进行优化调整。

同时,高校还需注重在人才培养中传承一流文化素养,从而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任重道远地实现一流大学文化的融入和发展,从而为“双一流”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综上所述,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必将为大学建设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团队精神,激励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推动高教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因此,高校应该在“双一流”建设中,始终秉持一流的大学文化,促进一流文化精神、营造一流校园文化、完善一流文化体系,以此引领“双一流”建设走向更为良好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共享价值观(shared values)
组织价值观是组织基本假设的反映,规定了为获组织 成功发展员工所应该完成的事情。他们可以为员工提 供共同努力的方向,并指导着他们的日常工作。通常 情况下,如果员工知道自己组织的观点,知道自己应 该坚持的标准,他们很可能做出决定来支持这些标准。 有研究表明:优秀的公司都清楚他们自己主张什么, 他们所要建立和形成的便是一种企业价值标准。成功 的公司之所能够长盛不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 们具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其中的共享价值观体现为: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虽然尚有以传统校园文化观点进 行的研究,如葛金国主编的《校园文化建设导论》 (2003 )、王邦虎主编的《校园文化论》(2000年), 但关于上述问题的论述,已经出现了与国际趋势相一 致的转变,即开始重视学校文化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 如郑金洲撰著的《教育文化学》(2000年)从组织学、 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了学校文化以及学校亚文化组织; 范国睿在其《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2003年)辟 专章从组织文化入手探讨了学校组织文化;俞国良撰 著的《学校文化新论》(1999年)则开始更多地从心 理学和组织氛围的角度研究了学校文化……尽管这些 论著在研究视角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从中我们不 难捕捉到一丝变化痕迹,即人们越来越关注文化建设 (而非仅仅是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是一种特有的社会组织,作为基 础教育的“学校”是以“教师人格”的力 量去塑造新生代的人格发展,以“学校文 化”的底蕴去奠定新生代的学力发展的基 础,这样的任务并非“校园文化”所能单 独承担的。其实,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 现,较之“校园文化”,“学校文化”涵 盖了更多的研究内涵,更能体现我们的研 究取向。因此,在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过 程中,我们主张用“学校文化”代替“校 园文化”,主张从“校园文化”研究走向 “学校文化”研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校园文化与学校文化
较之“学校文化”,人们更为熟悉的、在以往谈论更 多的也许是“校园文化”。那么,二者之间有什么异 同?今天我们将“学校文化”而非“校园文化”提上 研究日程又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 1986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第十二届学代会,即为 竞选学生会主席的学生不约而同的把推进校园文化建 设作为竞选旗帜,在学生中引起了共鸣。这是在我国 大陆首先提出“校园文化”这一概念。同年4月8日, 华东师范大学率先举办“校园文化建设项目”活动。 尔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化工学院、华 东师大等高等院校先后举办“文化艺术节”或“校园 文化建设月”等活动,引起了校内外的强烈反响。
以下略举几位一线校长对校园文化和学校文化的理解:
范以纲(原上海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 长,现上海普陀区教育局副局长)
校园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按过去理解,是以学生为主 体,业余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校园为基本活动场所,校园氛 围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群体文化。而学校文化则强调是学 校各种文化总和,即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所凝结起来的一种 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师生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 学校文化和校园文化,无论怎样界定,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 环境下,在各种活动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经过倡导、培 育和巩固,逐步形成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生成性和校本特 征。所不同的是:校园文化似乎更偏重于在校园环境内的特定 文化活动,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局限性。而学校文化则涵盖面 更广,更强调学校整体价值观,具有一定的统整性。站在学校 现代化建设的角度,我似乎更认同学校文化概念。
大内指出,一个公司的文化由其传统和风气所构成。 此外,文化还包含一个公司的价值观,如进取性、守 势、灵活性——即确定活动、意见和行动模式的价值 观。经理们从雇员们的事例中提炼出这种模式,并把 它传达给后代的工人。 沙因(Schein,E.H.)在《组织文化与领导》一书中对 组织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认为“组织文化 就是一个组织最基本的思维方式——组织在适应外部 环境和内部融合过程中独创、发现和发展而来的思维 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因而被作 为正确的思维方式传输给新的成员,以使其在使用外 部环境和内部融合过程中自觉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去观 察问题、思考问题、感受事物。”
4.象征性活动(symbolic activities)
组织中的期望与惩罚可以直接在组织中直接沟 通,也可以通过象征性活动间接表达。许多组 织会有意识的通过复杂的象征系统来表白组织 的目标,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员工的美德、成 就感、进取心、竞争性和对组织的忠诚感。这 些象征性活动一般包括: 英雄(hero);仪式(rituals)和庆典(ceremonies) 神话(myth);传奇(saga) 故事(story); 人造物品(artifacts)
行动偏爱:规划不能取代行动; 顾客取向:服务客户 革新取向:尊重自由与创新; 员工取向:产出取决于员工; 成就取向:高质量产品才是根本
3.共享行为规范(shared norms) 很多时候,组织的基本假设和共享价值观很难得以明确的确认, 但它们却常常可以通过组织的行为规范得以体现。组织行为规 范就是“没有书写出来的规则,但是却可以告诉人们什么是可 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它们实际上可以起到规范和控制 的目的。 行为规范可以通过期望(expectations)和惩罚(sanctions)而得以 具体和强化。期望是可以在具体情景中应用的行为规范,如果 期望不能有效地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那就需要进行惩罚了。 这种惩罚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的,可以通过正规渠道 进行,也可以通过非正规方式进行。比如,学校管理者规定教 师在给学生打分之前,必须与得到D或E等级的学生进行交流。 但是,大多数教师认为进行这样的交流简直就是浪费时间,因 此,他们决定对这样的规定置之不理。在这种情况下,为使规 定得到实施,管理者只能通过两种渠道解决这个问题:要么想 尽办法说服教师,要么采取足够的惩罚强迫教师。
第二,对于企业而言,企业文化的成功塑造已 经给予了企业以巨大的推动力量,在此过程中, 也积累了很多我们学校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而按照文化分类来看,与企业文化相对应的只 能是“学校文化”而非“校园文化”。
学校文化可以理解为教师、学生和校长所持有 的共同信念,这些信念支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 同时,学校文化和学校本身的传统与历史也有 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学校文化的形成应该 是学校主体--包括校长、教师和学生的所具 有的共有和共享信念,同时又是与特定的学校 历史传统相联系的。如此,学校文化才会具备 具有实际的行动意义。否则,就可能仅仅流于 一种时髦而空洞的口号。这也说明,如果一所 新的学校,其文化的确立并非可以一蹴而就, 同样需要有一个共同的培育过程。
学校文化与一流学校建设
赵中建 教授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副所长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 副主编 zjzhao@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 如何创办优质的或一流的学校。优质的或一流的 学校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基本特征?正是在探讨这 些问题的过程中,学校文化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 企业文化之于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具有不可替代 的作用,同为社会组织的学校能从中得到什么启 示呢?校园文化也曾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对学校 的发展也曾起到过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其与学校 文化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因此,从组织文化 (企业文化)到学校文化,从校园文化到学校文 化,这构成了我们今天思考学校文化的出发点。
我们借鉴他的理论观点,并结合其它相关论述, 按照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层到表层的变化过程, 将组织文化划分为四个层面来加以认识。
1.默许假设(tacit assumption)
处于组织文化核心的是组织中默许的基本假设。 按照沙因的观点,在组织活动中,某一解决问 题的方法重复有效,就会变得理所当然,原来 只是受直觉或价值支持的假设,也逐渐被视为 事实,以为这样运作是很自然的,于是就成为 组织成员共有的基本假设。这种假设一旦形成, 便难以改变,具有不可对抗性和无可争议性, 并会在潜意识中引导成员的行为,告诉他们如 何直觉、思考,该注意什么、事情的意义为何、 情绪上有何反应、采取何种行动等。
有学者指出,企业文化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企业员工所共有的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 为等外在表现形式;由管理作风和管理观 念(管理者说的话、做的事、奖励的行为) 构成的管理氛围;由现存管理制度和管理 程序构成的管理氛围;书面和非书面形式 的标准和程序。
迪尔和肯尼迪指出,组织文化就是组织中 人们做事的方式,由企业环境、价值、英 雄、习俗和仪式以及组织中的文化网络共 同构成,其中,价值是组织文化的核心。
第二,校园文化仅指校园的学生文化。主要以大学生的 闲暇生活为背景,利用第二、第三课堂所开展的补充性 的文化艺术、科学“ 实践”活动,其主体内容是学生 社团的活动。
-- 陶国富等主编,《大学校园文化》,学林,1997p.19
第一,从“校园”与“学校”的词义来讲, “校园”一词中包含的内容更多的是指一种空 间维度内的区域或者说是一种场所,而“学校” 更多指向的是一种培养人、教育人的组织机构。 二者相比较,“校园”只能说是“学校”的组 成部分之一,因此,使用“学校文化”这一概 念,应该可以揭示出更多的研究内容。
校园文化(Campus Culture)
纵观6种有关校园文化的观点,大致可把校园文化的概 念简单地分为两类:
第一,校园文化是包含校园生活的各种内容。从事文化 活动的主体是全校教职员工和大学生,活动范围涉及教 学、科研、有组织或非组织、课堂内及闲暇生活等,着 重体现一所学校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综合校风 与校貌。因此校园文化可以是属于校园的大文化。
帕斯卡尔和阿索斯(Pascale, R.T. and Athos, A.G.)的 《日本企业管理艺术》(1982)
它们被称为组织文化的“新潮四重奏”
《Z理论》在将美国和日本两国成功经验结合的 基础上提出了Z理论,与麦格雷戈的X理论与Y 理论关注不同管理者个体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不 同的是,Z理论更多关注的是整个组织的文化。 Z理论的核心就是信任、微妙性和人与人之间的 亲密性,因此要把注意力转向社团领域中的人 际关系而非仅仅是技术。 《追求卓越》描述了美国一些成功社团共同拥 有的8个管理特征。其中一个贯穿于这8个管理 特征的一致主题:即社团中价值观和文化的力 量而不是过程和控制系统。是这种价值观和文 化的力量把社团成员团结在一起,激励人们完 成共同的使命并激发参与者的创造力和潜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