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器械操控能力发展的特点及教师的教育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器械操控能力发展的特点及教师的教育策略
作者:张晨晨等
来源:《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2017年第07期
从2017年第1期开始,本刊以专辑形式系统介绍了有关身体控制与平衡能力、身体移动能力、器械操控能力等儿童运动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经验。
到本期为止,这个连载的专辑将告一段落。
借此,我们期待读者能够结合实践继续深入反思,以不断提升儿童健康教育质量。
学前儿童器械操控能力是在个体、环境和任务的交互影响下不断发展的,其发展既表现出一定的普遍规律,又具有个体差异。
掌握学前儿童器械操控能力发展的特点,有助于教师观察和了解儿童的发展状况,判断其发展水平,从而提供有效的教育支持和引导策略。
一、学前儿童器械操控能力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器械操控能力的发展遵循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上肢参与为主的器械操控能力发展在前,下肢参与为主的器械操控能力发展在后
根据参与器械操控的主要身体部位,我们可以把器械操控能力分为两类:一是上肢参与为主的器械操控能力,如投掷、拍球、接球,二是下肢参与为主的器械操控能力,如踢球、盘球、跳绳、踢毽子。
根据动作发展的首尾原则,学前儿童上肢能力发展在前,下肢能力发展在后,因而幼儿学习上肢参与为主的器械操控要易于下肢参与为主的器械操控。
2.器械直接操控能力发展在前,器械间接操控能力发展在后
根据如何使用器械作用于目标物,我们可以把器械操控能力分为两类:一是器械直接操控能力,如直接用手拍球、接球,二是器械间接操控能力,如用乒乓球拍拍球,用球棒击球。
儿童动作技能的学习和发展是从身体中心向边缘发展的,手距离身体最远,一般较难控制,特别是当幼儿手持球拍或球棒进行操控活动时,球棒或球拍的顶端就变成离身体最远的部位,这时候操控的难度也就加大了。
而且在间接操控球时,手的触觉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难以很好地把握球的接触面积和用力轻重,这也增加了操控的难度。
因而直接操控能力的发展要早于间接操控能力的发展。
3.同侧操控动作发展在前,异侧操控动作发展在后
根据操控动作是否过身体中线,我们可以把操控动作分为不过身体中线的同侧操控动作和过身体中线的异侧操控动作,如用右手在身体右前方运球属于同侧操控,用右手在身体左前方运球属于异侧操控。
同侧操控动作属于更加贴近自然状态的动作模式,而异侧操控动作需要更多的视觉调节,因而对幼儿来说更难,一般在动作发展较为成熟的阶段才会出现。
4.从机械单一动作向整合性动作发展
幼儿在进行操控活动的最初阶段,往往是身体的某一部位作出动作反应,如投掷时,幼儿往往只用手臂做出“砍”的动作,没有脚步和身体的扭转动作;踢球时,幼儿是静止地站在球后,仅仅用脚把球踢出去。
但随着身体协调能力的发展和动作经验的不断丰富,幼儿的操控动作从机械单一动作向更为成熟的整合性动作发展,这个阶段幼儿在投掷时就能通过异侧跨步、手臂向下后挥,身体各部位由下到上有层次地扭转来完成任务;在踢球时能够灵活地助跑或用支撑腿跨步来接近球,用力将球踢出去。
二、促进学前儿童器械操控能力发展的教育策略
发展学前儿童器械操控能力,首先要了解学前儿童器械操控能力发展的特点,在观察与了解幼儿各种操控动作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为幼儿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正确的示范,帮助幼儿较为准确地掌握某一操控动作要领;其次,要有层次地安排适宜的动作学习内容,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给予幼儿充分练习的机会;最后,还要提供适宜的运动材料和活动场地。
下面以投掷、接球、拍球和踢球为例具体加以说明。
1.投掷
投掷是很多运动涉及的基本动作之一,主要有单/双手肩上投掷、肩下投掷,在篮球、排球等运动中都会用到这一动作。
学前儿童投掷动作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四种水平:水平1表现为下肢静态支撑,面向前方,无脚步动作,手臂呈砍切状,无后引动作,挥臂前躯干无旋转动作;水平2开始表现为同侧上步(迈出的脚与扔球的手臂同侧)、手臂上举做投掷动作、上体“组块”转体;水平3表现为异侧上步(迈出的脚与扔球的手臂异侧),手臂向后上引,球从头后侧出手;水平4表现为手臂能向下后挥并与躯干联动,躯干分层次扭转。
教师可通过观察幼儿在投掷时的脚步动作、手臂动作和躯干扭转动作来判断幼儿的投掷动作发展水平,并给予正确的示范。
示范时,教师要注意动作的准确性,必要时可将动作分解后再进行示范。
在开展投掷活动时,教师要着重提醒幼儿看着目标,并对不同年龄的幼儿进行专门的指导。
例如,要求小班幼儿投掷时将头抬起,从下往上挥动手臂;要求中班幼儿注意跨步和投掷的出手角度,手臂要从下往上扔,提醒他们掷远的第一步应该是掷高;要求大班幼儿做好身体扭转动作,学习全身协调用力地去投掷。
投掷动作的发展对手臂力量的要求较高,因而教师可以先组织幼儿开展地滚球、自抛自接球等活动,锻炼幼儿的手臂力量,然后让幼儿学习肩上投掷。
具体的投掷要求应该是从投远到
投准、从投向大目标物到投向小目标物、从投向固定物到投向移动的物体,在投远的基础上追求精确性。
具体在投掷距离的要求上,小班可以是2米左右,中班可以是4米左右,大班可以增加到5米。
投掷目标可设置为过线或者击中目标物(如可以是圆形、正方形及幼儿喜欢的动物形象,也可以是规格不同的纸箱或盒子,让幼儿把物体投入其中)。
随着幼儿投掷能力的提高,投掷的目标物可以变小,或者把固定的目标物换成移动的目标物,以增加难度,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单一的投掷活动有时可能无法吸引幼儿的兴趣,因此教师可增加情境性内容,或与其他活动相结合来提高幼儿投掷的兴趣,如让幼儿用沙包击“大灰狼”,比一比谁投得准;让幼儿给“小动物”喂食,看看谁投得多,还可以让幼儿进行投掷比赛;有条件的还可以把蹦床与投球相结合,以增强运动的挑战性和趣味性,让幼儿在各类活动中积累相关的动作经验。
根据投掷活动的特点,一般可在较开阔的室内或室外设置远近不同的投掷线让幼儿选择。
如果幼儿园的活动空间较小,可利用狭长的走廊和楼梯开展投掷活动。
投掷的器材要没有尖的棱角,以免对幼儿造成伤害。
不同形状与质地的器材会产生不同的力量与速度,会对幼儿的投掷造成不同的影响。
教师可以先投放豆包、沙包、海绵球等材质较软的材料,再逐渐添加大小不同的皮球和气球以及毽子、飞标、纸制物品(纸飞机、纸团)等,让幼儿感知不同投掷器材的特性。
在玩飞镖等材质较硬的投掷器材时,教师可把投掷的场地分为安全区和危险区,并标上鲜明的标志,以防幼儿受伤。
2.接球
在篮球、棒球、垒球、排球等球类运动中都会用到接球这一动作技能,接球这一动作一般有单/双手自抛自接球、互相抛接球等形式。
以双手接球动作的发展为例,处于水平1的幼儿会掌心向上、手臂向前伸展,触球后用手臂接球,会因害怕飞来的球而闭上眼睛,原地不动,反应延迟;处于水平2的幼儿在触球后能屈肘抱球,接住抛到胸前和手臂上的球;到了水平3,幼儿身体能主动移动一小步,并做出屈肘捞球的动作;处于水平4的幼儿能自然地张开手指用双手接球,在接球的瞬间出现屈肘抱球动作,并能移动身体。
在幼儿做接球动作时,教师应重点观察幼儿的手臂是直直地向前伸还是先有后让动作再伸展迎球的,手掌能否根据来球的情况作调整,身体能否根据球的飞行轨迹进行移动,适时提醒幼儿要看着球,判断球的方向和位置,尽量用手去接球,而不是用手臂去抱球。
在安排接球活动时,教师可先让幼儿进行“向下抛球、接反弹球”,以锻炼幼儿的抛球动作。
幼儿较好地掌握了抛球动作后,可进行向上自抛自接球,如双手向上抛接气球、沙包和皮球,初步掌握对不同材料运动时速度和力量的判断;不管是抛球和接球,要先关注幼儿的动作发展水平,再增加连续性的要求。
在幼儿获得一定的自抛自接球技能后,教师可让幼儿进行互相抛接球活动。
在幼儿互相抛接球时,教师可通过慢慢拉大两人之间的距离来增加难度,不断提高幼儿接球的能力;也可以增加人数,让幼儿围成一个圈,随意把球抛给任何一个幼儿,以
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反应能力。
此外,教师可通过叫号接球、击鼓传球、排球赛等游戏形式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让幼儿有更多的练习机会。
接球运动对场地的要求不高,可以灵活选择,如果是集体活动,在孩子较多的情况下可以去宽敞的室内外进行,如果是小组或个别活动,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走廊等开展。
在材料的投放上,教师可以选用沙包、网球、皮球、塑料制品(飞盘、塑料圈等)等器材,让幼儿充分地感知这些器材的特征,知道不会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以减少幼儿在接球时因害怕被球砸中而躲开球的行为。
一般来说,对于处于水平1的幼儿,教师可为其提供较大的软皮球,随着幼儿接球能力的提高,可以换用沙包、网球等较小的器材让幼儿抛接,以锻炼幼儿用手接球的能力。
3.拍球
拍球是幼儿园经常开展且深受幼儿喜爱的体育活动。
幼儿拍球的动作发展可以概括为四种水平:水平1——在球离手后,手依然可以模仿示范动作无节律地拍动,但难以再触及球面,手与球的节奏失配;水平2——手与球的节奏依然不匹配,球离手后,手可以再触及球面若干次,但往往是用整个手臂在拍球,拍球很费力,球往往越拍越低,拍球持续性较差;水平3——手与球的节奏匹配,球离手后,能根据球弹起的节奏适当调整手的节奏,但不能控制球的落点,往往追着球去拍,拍球的持续性增强;水平4——可以持续定点拍球,球离开手后,手臂、手腕和手可以高度协调,能自如地控制球的运行方向。
从幼儿拍球动作的发展水平可以看出,幼儿的拍球技能主要涉及手指、手和手臂的动作、手眼协调能力以及手与球的节奏配合。
因此,教师要给予幼儿正确的示范,并指导幼儿掌握拍球的技巧。
幼儿刚开始学习拍球时要注意双腿略分开,两手抱球往下用力一丢,迅速用手去找球,手在拍球时略呈圆弧状,找到球后要用力压球。
教师还要让幼儿进行手与球的节奏配合,锻炼连续拍球的能力,如空手练习“下压—弹起”的动作,或一边做动作一边数数,以帮助幼儿掌握手的节律性动作。
在拍球活动内容的安排上,在幼儿刚接触拍球活动时,教师可让幼儿自己尝试去拍球,感知球的特点,如拍的力气大,皮球就弹得高,体验通过拍击球的不同部位可改变球的运动轨迹,向下拍球的中心部位可以让球在原地弹起,拍球的右边部位可以让球往左边跑,让幼儿逐渐熟悉球性,然后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幼儿掌握一定的拍球技能。
在幼儿用优势手掌握一定的定点连续拍球技能后,可发展幼儿用非优势手拍球或双手轮流拍球的能力。
幼儿学会原地拍球后,可尝试行进间拍球。
通过变化场地可简单有效地改变拍球的任务难度,如在场地上画圈,要求幼儿在圈内连续拍球;要求幼儿沿着直线、曲线、折线等边拍球边行走;放一些障碍物,让幼儿一边拍球一边绕过障碍物;要求幼儿跟随音乐节奏进行拍球以锻炼拍球的节奏感,在音乐的选择上可以由节奏慢的音乐逐渐过渡到节奏快的音乐,再把节奏慢和节奏快的音乐相结合。
由于在开展拍球活动时,球的位置变化不大,因此拍球活动对空间的要求不是很高。
如果是集体活动,由于人数较多,可在户外较为平坦的场地开展;如果是个别化拍球练习、竞赛游
戏等,除了户外,也可利用走廊、活动室等开展。
在材料的投放上,可以为小班幼儿提供颜色鲜艳而富有弹性的皮球,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提高幼儿的兴趣。
对于中、大班幼儿,除了皮球,还可以提供小篮球,让幼儿在拍球时感知不同球类的特点,提高拍球的能力。
4.踢球
相对于投掷、接球、拍球这些上肢参与为主的操控动作的发展而言,踢球属于下肢参与为主的操控动作,对幼儿来说难度比较大。
要想学会踢球,必须具备眼脚协调能力、平衡能力和感知动作的能力。
学前儿童踢球动作表现为四种水平。
水平1表现为原地站立,用脚推球,有一点点(或没有)腿的摆动,踢球后会站立不稳,可能后退,球滚动距离小;水平2表现为依然原地站立,但是能向后摆腿踢静止的球,踢球后能站稳,踢球动作比较有力,球滚动距离加大;水平3表现为脚以较低的弧度迈出,胳膊与脚反向运动,踢球前收腿、摆动后踢球;水平4表现为身体能快速移动接近球,踢球前腿的摆动幅度大,同时身体前倾,在触球的同时躯干后倾,有力地将球踢出。
教师可通过观察幼儿踢球时的脚步动作、手臂摆动动作以及身体的协调和平衡能力来判断幼儿所处水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对于刚接触踢球的幼儿,教师要提醒他看着球,脚向后摆动去踢球,踢球后停止身体动作。
如果幼儿已经有一定的经验,教师可引导其助跑踢球或上步踢球,提醒其向身体后方摆动踢球的那条腿,用力将球踢出。
在幼儿刚接触踢球时,教师可让幼儿自己用脚与球进行各种互动,也可以组织一些用脚持球的活动,这样不仅能提高幼儿的平衡和协调能力,还能让幼儿熟悉球性,激发幼儿对踢球的兴趣。
在踢球的内容安排上,一般可先让幼儿踢静止的球,再让幼儿踢移动的球,进而可以让幼儿练习用脚传球、向前或向后运球等较为复杂的动作技能。
在踢固定球时,教师可以用网把球吊起来,但是不能太高,稍稍离开地面就可以,以此锻炼幼儿踢的动作技能;还可以由近到远设置不同的距离,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选择。
目标的设置可以是与足球运动相似的球门,也可在墙上画一些不同的形状或动物,还可以用大的硬纸板箱自制。
除了个体的踢球玩法外,还可进行踢球射门等竞赛游戏。
当幼儿能够踢运动中的球时,教师可组织幼儿进行围圈踢球、踢球接力赛、足球比赛等多种游戏,增加幼儿踢球的趣味性。
踢球活动对空间的要求比较高,最好在户外的塑胶场地或较平整的草地上进行。
在幼儿运动前,教师要检查地上是否有尖锐物品等,确保场地的安全。
如果是踢固定球,也可以在走廊等狭长的场地进行。
在材料的提供上,教师可先提供大一点的有弹性的充气皮球以及罐子、纸箱、海绵垫等没有弹性的材料,让幼儿进行踢的动作练习,然后提供小皮球、足球等球类材料让幼儿练习,这样幼儿既可感知踢不同物体时所用的力量,又可丰富踢球的动作经验。
除了上述投掷、接球、拍球、踢球的操控活动,教师还可提供绳子、车辆玩具等器材和相关活动来提高幼儿的各项操控能力。
总之,学前儿童器械操控能力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发展的,教师要根据学前儿童器械操控能力发展的特点和所处的器械操控水平,为幼儿合理适量地安排各类活动,创设适宜的运动环境,丰富运动材料和活动形式,提供正确的指导,在提高幼儿器械操控能力的同时培养幼儿的运动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