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6生态系统

合集下载

生态学-第六章-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

生态学-第六章-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

(1)、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指热带高温高湿地区那种茂密高耸而常绿的森林类型。 1)、位置 赤道及其两侧的湿润区域。 2)、气候特点 a、终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26度以上。年降雨2500-4500毫米,全年均匀分 布,无明显旱季。这里无明显的季节变化。 b、热带雨林中土壤和岩石的风化作用强烈,其风化壳可达100米。土壤养分极 为贫瘠,而且为酸性。 c、雨林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几乎全储存在植物中,每年一部分植物死去,在高 温高湿条件下,有机物分解很快,能迅速直接被的树根和真菌所吸收,形成一个 几乎封闭的循环系统。
① 纬度:随纬度升高温度有规律变化 纬度引起太阳高度角、季节变化,导致太阳辐射量不同,
产生热量差异。如从赤道到两极,每增加一个纬度,温度降低 0.5-0.7度。
② 经度:海陆、大气环流
经度地带性:在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由于海陆分布格局 与大气环流特点,水分梯度常沿经向变化,因此导致生态系统 的经向变化,即由沿海的湿润区的森林,经半干旱的草原到干 旱区的荒漠(植被因水分状况而按经度呈带状依次更替。)。
C、乔木的特殊构造 板状根: 有些种类的树干基部常会长出多姿多态的板状根,从树干的基部2至3米处伸出,呈放射 状向下扩展。有些则生长着许多发达的气根,这些气根从树干上悬垂下来,扎进土中后, 还继续增粗,形成了许许多多“树干”,大有一木成林的气势,非常壮观。 叶子 乔木叶子在大小、形状非常一致, 全缘,革质,中等大小。 茎花 由短枝上的腋芽或叶腋的潜伏芽形成,且多一年四季开花。有些种类的树如波罗蜜、 可可等,在老树树干或根颈处也能开花结果,成为热带雨林中特有的老茎生花现象。 多昆虫传粉
3)、湖泊湿地
我国的湖泊划分为5个自然区域。
a、东部平原地区湖泊主要指分布于长江及淮河中下游、 黄河及海河下游和大运河沿岸的大小湖泊,

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

第四章生态系统生态学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主要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功能●生态系统物种结构●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空间与时间结构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生态系统(ecosystem)的定义: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这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称生态系统。

(英国植物生态学家A.G.Tansley(1935)提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无机物有机化合物气候因素生产者(producer)消费者(consumer)分解者(还原者)(decomposer)•生产者(producers)又称初级生产者(primary producers),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这些生物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把环境中的太阳能以生物化学能的形式第一次固定到生物有机体中。

初级生产者也是自然界生命系统中唯一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化学能的媒介。

♦消费者不能利用无机物质制造有机物质,而是直接或间接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

它们属于异养生物。

⏹分解者(composers),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它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放线菌等微生物。

小型消费者使构成有机成分的元素和贮备的能量通过分解作用又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去。

生态系统各成份的相互关系线条粗细表示作用强弱和物质能量流通的总量多寡无机物质有机物质气候因素生态系统各成份的相互关系线条粗细表示作用强弱和物质能量流通的总量多寡无机物质有机物质气候因素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物种结构⏹关键种⏹冗余种⏹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镏钉假说⏹冗余假说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食物网的结构特点–食物网的控制机理食物链及其类型•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2011年08月02日星期二11: 16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是由生态和系统两个理论结合产生的。

一、生态理论生态学(Ecology),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于1869年定义的: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为: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它们的研究方法经过描述一实验一物质定量三个过程。

生态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萌芽期、形成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

萌芽期(亚里士多德的公元前4世纪到14世纪):古人在长期的农牧渔猎生产中积累了朴素的生态学知识。

代表人物:公元前4世纪学者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公元前三世纪的雅典学派首领赛奥夫拉斯图斯、古罗马公元1世纪老普林尼的《》、6 世纪中国农学家贾思勰的《》。

形成期大约从15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

15世纪以后,许多科学家通过科学考察积累了不少宏观生态学资料。

19世纪,由于农牧业的发展促使人们开展了环境因子对作物和家畜生理影响的实验研究,促使了生态学进一步发展。

19世纪初叶,现代生态学的轮廓开始出现。

发展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态学吸收了数学、物理、化学工程技术科学的研究成果,向精确定量方向前进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由于世界上的生态系统大都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社会经济生产系统与生态系统相互交织,实际形成了庞大的复合系统。

有关生态组织:国际联合会(IUBS)制定了〃国际生物计划〃(IBP),对陆地和水域生物群系进行生态学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人与生物圈(MAB)国际组织,制定〃人与生物圈〃规划,组织各参加国开展森林、草原。

海洋、湖泊等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关系以及农业、城市、污染等有关的科学研究。

为了寻找解决自然资源、人口、粮食和环境等一系列影响社会生产和生活问题的许多国家都设立了生态学和的研究机构。

生态学的发展趋势是:由定性研究趋向定量研究,由静态描述趋向动态分析;逐渐向多层次的综合研究发展;与其他某些学科的交叉研究日益显著。

《生态系统生态学》课件

《生态系统生态学》课件

通过生态学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帮助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可持续资源管理策略。
3
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生态学的原则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与环 境的平衡发展。
案例研究
通过案例研究,我们将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应用。这些案例涵盖了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以及生 态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生态系统生态学》PPT 课件
欢迎来到《生态系统生态学》课件!本课程将介绍生态系统的定义、重要性 以及生态学的基本概念。让我们一起探索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生物 多样性和生态学的应用。
生态系统组成和功能
生态因子与生态位
生态因子对生态系统的有机体生存和发展起着 重要作用。生态位是有机体在生态系统中所扮 演的角色。
生物多样性的测量方法
通过物种丰富度、物种均匀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等方法来测量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
保护和管理生物多样性是保护生态系统健康、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措施。
生态学应用
1
应用生态学的概念和范围
应用生态学将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和生态系统修复等 领域。
2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共生与拮抗
共生是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而拮抗 是物种之间相互竞争的关系。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传递,而物质循 环则包括水循环、碳循环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多样性、生态位 多样性和生态过程的平衡。
生态系统的生物多种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的数量和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功能至关 重要。

生态系统知识点

生态系统知识点

生态系统知识点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包括动植物种群)和其所在的非生物环境(包括土壤、水和空气)所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

生态系统通常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大类。

了解生态系统的知识点对于我们认识大自然、保护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介绍生态系统的知识点。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两个主要方面: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

1.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某一地区内不同物种的群体与它们的生存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自然单位。

生物群落中的物种可以相互依赖、共存,形成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关系。

生物群落的特点包括物种组成、种群数量和空间分布等。

2. 非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包括土壤、水和空气等自然要素。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基质,其中含有的营养物质和微生物对生物群落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水是维持生物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它参与了生物体的许多基本生活过程。

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是动植物生存所必需的。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具有许多重要的功能,其中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态服务等。

1.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是物质循环的基本单位。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和生物降解等方式进行循环。

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并固定碳元素形成有机物质;动物通过食物链摄取植物的有机物质,并将其转化成自己的组织和能量;死亡的生物体通过分解作用被微生物降解成无机物质,再次进入生态系统的循环中。

2. 能量流动: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要素,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依赖于能量的流动。

能量从太阳辐射进入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一级一级地传递,最终以生物体的代谢消耗掉。

能量的流动是生物群落维持稳定状态的重要条件。

3. 生态服务: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生态服务,包括供水、气候调节、水文调节和土壤保持等。

生态系统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维持了地球的水循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起到了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作用;通过湿地的保护和河流的调节,为人类提供了水资源和防洪功能;通过植物的根系固定土壤,减轻了水土流失的程度。

生态系统和生态学的概念和原理

生态系统和生态学的概念和原理

生态系统和生态学的概念和原理人类是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一份子,我们的健康和生存依赖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生态学提供了解决我们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基础知识和工具,以及生态问题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介绍生态系统和生态学的概念和原理。

一、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包括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与非生物因素(水、大气和土壤)之间复杂互动的系统。

生态系统可以是山区、森林、河流、湖泊、海洋、草地和城市等广泛范围的生态环境区域。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组成一个生命群落,彼此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从而形成种群。

而这些种群之间的关系和环境的关系,就构成了生态系统。

二、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如何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在生态学领域内,我们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 一物种的生与死生态学研究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作用,当这种生物死亡之后,对周围生态系统的影响是什么,这是很重要的。

因为,如果一物种死亡之后对周围的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非常大,那么在以后的生态循环中,也会对周围的生物产生很大的影响。

2. 群落的发展和演替生态学还研究生态系统中各种群落的发展和演替的规律。

从一个初期的生态系统出发,一步步发展到一个复杂的、多样化的生态系统,这个过程被称为演替。

每个演替阶段都形成一种不同的生态系统。

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转移当谈到生态系统的时候,总会提到“食物链”,食物链是描绘一个群落内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和能量转移过程。

也就是说,食物链描绘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和转移过程。

4.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要想保持稳定,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需要达到一种均衡状态。

生态学研究这种稳定的状态,以及如何保持这种稳定状态。

例如:如果一个物种突然绝灭,这个物种对其他物种的约束将失去,这样生态系统就会失去这个物种的影响,最终导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

三、生态学的原理生态学按照生态学设备的不同,可以分为许多学科。

生态学基础生态系统ppt课件

生态学基础生态系统ppt课件
8
二、热力学定律
生态系统的能量转换符合两大定律: 1)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转化和守恒) 能量既不能消失,也不能凭空产生,它只能以严格的当量比例, 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2)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衰变定律或能量逸散定律) 生态系统的能量在转化、流转过程中总存在衰变、逸散的现象, 即总有一部分从浓缩的有效态变为稀释的不能利用的状态。 能量沿食物链方向流动,逐级递减。 每经一个营养级的剩余能 量为原有能量的1/10,其余的都消耗了。
食物链中每一个生物成员称为营养级。 食物链类型 1)捕食食物链:指一种活的生物取食另一种活的生物所构
成的食物链。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 2)腐生性食物链:以动、植物的遗体或粪便为食物链起点,
也称分解链。 如动植物遗体或粪便→ 真菌、细菌→ 原生动物→ 土壤动
物→ 节肢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寄生性食物链:生物间以寄生物与寄主的关系而构成食
(3)补加能源的作用。 添加太阳能以外的其他形式的辅助能,可提高作物对光能的
利用,从而增加初级生产力。
24
二、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
次级生产量的概念及生产 次级生产量: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以外的生物生产,
即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的产品进行新陈代谢,经过 同化作用形成异类生物自身物质的生产量,称为次 级生产量,亦称第二性生产量。 I = FU+R+P P = I-FU-R 同化效率 = A / I ; 生长效率 = P / A I- 摄取量; A-同化量; R-呼吸量; P-生产量; FU-粪尿能量。
密不可分的。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被消耗、单向流动,不可逆的。
而物质循环是可逆多向的,可返回原来的化学形态, 并可逃循、脱离生态系统。
四、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 (1)气相型:其贮存库是大气和海洋。气相循环把大

生态学重点(6-8章)

生态学重点(6-8章)

第6章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第一节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1.生态系统的能源按照其来源途径可分为两大类型:1)太阳辐射能: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主要来源。

2)辅助能:除太阳辐射能以外,其他进入系统的任何形式的能量。

辅助能可分为:-自然辅助能:如潮汐作用、风力作用、降水和蒸发作用。

-人工辅助能:如施肥、灌溉等。

包括生物辅助能和工业辅助能。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规律生态系统是一个热力学系统。

其能量的传递、转换遵循热力学的两条定律:1)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可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既不能消灭,又不能凭空产生。

第一定律:A = B + C2)第二定律:即熵律。

任何形式的能转化到另一种形式能的自发转换中,不可能100%被利用,总有一些能量以热的形式被耗散出去,使系统的熵值和无序性增加。

第二定律:C < A生态系统中能流特点:1)能流在生态系统中是变化着的;2)生态系统的能流是单向的和不可逆的;3)能量在生态系统内流动的过程,就是能量不断递减的过程;4)能量在流动过程中,质量逐渐提高。

第二节能量流动的渠道1.食物链概念:植物所固定的能量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

食物链的类型:1)捕食食物链:由植物开始,到草食动物,再到肉食动物,以活的有机体为营养源的食物链。

如:草原上:青草-野兔-狐狸-狼;湖泊中:藻类-甲壳类-小鱼-大鱼。

2)腐食食物链:又称碎屑食物链。

以死亡的有机体(植物或动物)及其排泄物为营养源,通过腐烂、分解,将有机物质还原成无机物质。

如:植物残体-蚯蚓-线虫类-节肢动物。

3)寄生食物链:以活的动、植物有机体为营养源,以寄生方式生存的食物链。

一般以较大动物开始再到较小生物,个体数量也有由少到多的趋势。

如:哺乳动物-跳蚤-原生动物-细菌-病毒。

4)混合食物链:构成食物链的各链节中,既有活食性生物成员,又有腐食性生物成员。

如:稻草养牛-牛粪养蚯蚓-蚯蚓养鸡-鸡粪养猪-猪粪养鱼。

生态系统生态学 重点

生态系统生态学 重点

第四章生态系统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生态系统(Ecosystem)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一个生态复合体2.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3.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是指可持续改变的地球承载生物能力的全球环境变化(气候、土地生产力、海洋和其他水资源、大气化学以及生态系统的改变)4.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

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5.初级生产(primary production)指自养生物即无机营养性生物所进行的有机物的生产。

在—般生态系统中,光合成生物(绿色植物和光合细菌)所进行的有机物生产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因此,一般也多指光合成生物的有机物的生产。

6.食物链(food chains)是表示物种之间的食物组成关系,在生态学中能代表物质和能量在物种之间转移流动的情况。

7.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把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有机体的个体数量、生物量或能量,按营养级位顺序排列并绘制成图,其形似金字塔,故称生态金字塔或生态锥体。

8.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e)环境中各种元素沿着特定的路线运动,由周围环境进入生物体,最后回到环境中,各种元素运动路线所包含着的活有机体的有机阶段和由各元素基本化学性质所决定的、无生命的阶段所组成的循环运动过程,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二、问答题1.试述生态系统的成分与结构。

环境生态学-6-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恢复

环境生态学-6-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恢复

• 生态恢复和重建发 展的方向 • 临界阈值理论
五个标准
பைடு நூலகம்
生态恢复原则
生态恢复机理
生态恢复标准
2009年6月7日
30
生态恢复与重建原则
自然法则 社会经济技术原则 美学原则
地理学原则
生态学原则
系统学原则
• • • •
• • • • • • • • 可 持 续 发 展 原 则 效 益 最 大 原 则 生 物 、 生 态 与 工 程 技 术 相 结 合 原 则 最 小 风 险 原 则 无 害 化 原 则 社 会 可 接 受 性 原 则 技 术 可 操 作 性 原 则 经 济 可 行 性 与 可 承 受 性 原 则
定义: 自身稳定性差、对外界干扰抵抗能力低的生态系统,受干扰后 极易成为退化生态系统 内涵:
• 正常功能一但被打破,易发生不可逆变化而失去恢复的能力 • 变化深刻而全面,影响人类近期或常用人的生活、生活和对自然资源的 利用 • 恢复困难
成因:
• 自然因素:地质脆弱因子、地貌脆弱因子、生物群体结构、气候脆弱因 • 人为因素:过度垦殖土地、过度放牧、过度樵采、长期不合理的灌溉、 矿山开发、工业污染
2009年6月7日 22
第三节 恢复生态学及其基本理论 恢复生态学的定义
是研究生态恢复的科学
人口增长 工业化 城市化 资源过度利用
生态系统严重退化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森林减少 水体污染 空气污染
生态 恢复
生物多样性锐减
淡水资源短缺
23
2009年6月7日
第三节 恢复生态学及其基本理论
恢复生态学(Restoration Ecology):
浑善达克、科尔沁、 毛乌素、呼伦贝尔 健康时的类型

第六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第六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害虫危害与作物损失模型
四、联合各组成成分的关系,构成系统模型
几种不同的建模方法
一、统计模型(黑箱模型)
X(t)
Y=f(x)
Y(t)
二、分室模型
分室模型(Compartment model)简介
最初的背景



脊椎动物生理学和医学研究 Tracer experiments 示踪物试验 The tracer experiments encouraged development of a mathematical theory, compartmental analysis.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五十年代 生态学的应用
例如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异种生物种群的数量调控,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的调控。
﹡正、负反馈相互作用和转化,从而保证了生态系统达到一定的 稳态。
闭环系统(反馈系统):在反馈系统中, 它能把系统过去的行动结果带回给系统, 以控制未来的行动。
种群动态系统 Nt=Nt-1+RNt-1
正反馈
一个简单的正反馈的种群增长系统
系统方框图
Energy
闭 系 统 开 系 统
孤 立 系 统
Matter
三、生态系统的建模
系统模型的建立步骤
一、系统环境两分法
环境
系统
环境
二、由系统分析的目标,确定系统组成成分和 系统的状态,建立系统的自由体模型
温,湿度
昆虫数量
害虫 杀虫剂
作物 作物状态
三、研究各组成成分相互作用关系
害虫
作物
R. E. Ricklefs (1979)在《生态学》一书中描绘了生态 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格局,形象的表明生态 系统中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间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关系; 它们通过物质交换而联系在一起;驱使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的能量来自太阳。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1.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学科2.环境:在生态学中环境是指生物周围存在的一切事物,即影响有机反应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即生物的栖息地3.生态因子:环境中间接或直接影响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的因子生存因子:(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4.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5.阈:是任何一种环境因子对生物产生可见作用的最低量6.率:以变化量除以时间,表示某种改变随时间的变化速度7.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综合作用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8.最适度:生物平均产量最高而变异系数最小的某环境因子的量9.适应组合: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都存在着形态适应、生理适应和行为适应,但是对某生物环境条件的适应通常并不限于一种单一机制,往往要涉及一组或一整套彼此相互关系的适应性10.限制因子:在众多环境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称为限制因子一般情况下两类生态因子最容易起限制作用:1有机体十分需要而环境中含量很低的物质和元素;2有机体对其耐性限度低,而在环境中又易变化的因子11.耐受定律:任何一种环境因子对每一种生物都有一个耐受性范围,范围有最大限度和最小限度,一种生物的技能在最适点或接近最适点时最强,趋向这两端时就减弱,然后被抑制12.生态幅:又称生态价、耐受限度或适应幅度,是指每种生物有机体能够生存的环境变化幅度,即生态因子最高、最低(或耐受性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13.耐受冻结:动物可以耐受机体中水的结冰,如摇蚊幼虫14.超冷:是指体液的温度下降到冰点以下而不结冰,如小叶蜂15.两极同源:南北两半球中高纬度的生物在系统分类上表现有密切的关系,有相应的种、属、科存在,这些种类在热带海区消失,称为两极同源16.热带沉降:即某些光温性和广深性的冷水种,其分布可能从南北两半球高纬度的表层通过赤道区的深水层面而连成一个分布(赤道区沉降至深水层)17.范霍夫定律(Q10):体温决定有机物的代谢强度,温度每升高10摄氏度,化学过程的速率即加快2-3倍,即Q10=T/(T-10)=2-318.生物学零度:是指生物生长发育的温度下限:即生物发育的起点温度19.积温:通常把生物整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发育阶段内,高于一定温度度数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称为某生物或发育阶段的积温Σ(Ti-T0)20.物候:植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水分的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植物发育规律21.周期性变化:是指同一种浮游生物在一年中不同的季节或经过若干个世代以后,在形态上发生的变化22.海水的盐度:当糖类全部转化为氯化物,溴和碘已为氯所取代,所有有机物已经完全氧化,1kg海水中所含有的全部可溶性无机物的总克数,以S‰或S表示23.随渗:水生生物体内的渗透压与环境一致,如海蚯蚓24.调渗:外液化学成分波动很大时,内液化学成分和渗透压仅有较小变化,显示一定调节能力25.离子系数:水体中1价阳离子和2价阳离子的比值(M/D),看作水的生态质量的一个指标26.呼吸系数(呼吸R1Q):有机体呼吸时排除的CO2和所消耗的O2量之比27.临界氧量:环境的含氧量降低到一定的临界时,动物对氧的呼吸率就发生显著的变化,以至于不能维持正常的呼吸强度,这时的含量称为临界氧量28.窒息点(氧阈):动物在环境含氧量降低到临界氧量更低的某个界限时,开始死亡,这个界限称为各种动物的窒息点29.基底:是指动物在全部或部分生命活动过程中,于其表面栖息或在其内部生活的物质30.种群:是占据某一地区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集合31.种群密度:是一个相对的度量,它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容积内有机质的量32.阿利氏规律:每一物种都存在着自己的最适的种群密度,并且按照环境的具体条件而改变其最适密度,过疏或过密都会引起抑制作用33.种群的年龄分布:是指种群中各年龄组在种群内所占的比例,即各年龄级的相对比率34.个体的异质性:种群中个体存在形态和生理上的差别称为个体的异质性,是物种最有效的利用生活资源的一种重要适应35.选择指数:用某种食物在动物消化道中的百分率(r x)和在饲料基础中的百分率(P x)的对比,作为动物对此种事物的选择指数,即E=r x/P x36.生理寿命:是指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的平均寿命,而不是某个特殊个体可能的最大寿命37.生态寿命:指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实际平均寿命38.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条件下,种群中的个体都是由于老年而死亡,即动物都活到生理寿命的平均死亡率39.实际死亡率:是指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平均死亡率,实际种群活到生态寿命时的死亡率40.存活曲线:以年龄为横坐标,存活个体或存活率为纵坐标得到的曲线41.内禀增长力:是指在最适条件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42.领域制:是指某种动物的个体或特定群体(配偶或家族)占据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地域43.周期增长率(A):种群以每年(或其他时间单位)为以前一年(Nt+1)/Nt倍的速率而增长的增长率,以t为横坐标,Nt为纵坐标,图形成“J”形44.环境负载量:是指一个特定种群在一定时期内,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生态姿态说能支持的种群有限大小,即种群的增长水平(环境负荷量、环境容纳量)45.生物群落:生活在同一生境,彼此相互作用的各种生物的集合体46.多度:是指群落中各物种的个体数量47.相对多度:是指群落中各物种的个体数量占群落总个体数量的比例48.群落的演替:在一定区域内,群落有一个类型有顺序的转化为另一个类型的过程49.生态位:是指一种生物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或作用,包括营养生态位、空间生态位和超体积生态位50.食物网:生物群落中,所有食物链相互交叉所形成的食物链网络51.物种多样性:是指构成群落的物种数目,及群落异质性,各物种种群的大小和数目52.群落的稳定性:是指群落处于顶级群落的相对稳定状态,即生态平衡状态,包括一定时间内维持种间相互组合和数量关系的能力,以及受搅动时恢复到原来平衡状态的能力53.边缘效应:在群落交错区中生物种类增多、种群密度增长和生产力较高的现象,如湿地54.共位群:同一群落中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组合55.生态等值者:私利隔离条件下,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组合56.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预期生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彼此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能量循环、信息联系的统一体57.物质循环:是指生物圈里任何物质或元素沿着一定路线从周围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周围环境的循环往复过程58.营养物循环:生物所必须的化学元素和无机化合物的运动59.营养物的再循环途径:是指系统中可供自养生物重新利用的营养物的生成,或者说营养物从生物返还环境的过程60.下行效应:是指生态系统中较高营养级上的生物对较低营养级生物及理化环境的控制或调节作用61.生态效率:食物链不同营养级上的能量流之间的碧绿是能量传递效率,这些比率比百分比数表示通常称之为“生态效率”62.微型食物网:是指在超微或超微浮游植物之间构成的食物网63.生态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随时间而改变,亦即生态演替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有规律的渐而取代直到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顶级群落为止的过程64.顶级群落:是演替系列中最后的稳定群落,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65.演替系列:在特定的生态系统中,群落由一个到另一个的整个取代66.生态系统的演化:是指地球上生态系统自身的发生(起源)、发展(进化)过程,即生态系统的发展史67.现存量(生物量):是指水体某一时刻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生物有机质的重量68.水体鱼载力:水体单位面积内生态能维持的最高的鱼重量69.生产力:是指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或单位水体积内所产生的生物有机质的重量70.周转率:一定时间内新增加的生物量(P)与这一段时间内平均生物量(B)的比率,即P/B71.周转时间:周转率的倒数(B/P),它表示生物量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72.初级产量:自养生物通过光合作用或化合作用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或单位容积内所含合成有机质的量73.次级产量:异养生物在单位时间内同化、生长和繁殖而增加的生物量或所储存的有机质的量74.林德曼定律:描述被植物固定的能量按照10%~20%的效率沿食物链向下传递75.初级生产量:自养生物所固定的总能量或所合成的全部有机质的量76.初级净产量:自养生物本身呼吸消耗以外剩余的能量或有机质的量77.群落净产量:整个生态系统中自养生物所固定的能量除去全部生物呼吸消耗以外的剩余部分:78.胞外产物:植物在生活过程中经常向水中释放溶解有机质(DOM):这一部分有机质可占光合作用的相当比重79.水柱呼吸量:代表水层有机质的分解速度,也就是黑瓶中氧的消耗量,主要包括富有植物本身亦即细菌和富有动物呼吸的耗氧量80.新生产力:由新生的营养盐所支持的那部分生产力81.他感作用:植物的分泌物对其本身或其他植物有不良影响(种间竞争)82.微生物环:是指自养或异养微生物可将光合作用过程中释放的DOM转化为POM(细菌本身)并被微型浮游动物(特别是原生动物)所利用,最后这部分初级生产力的能量得以进入后生动物,这一过程叫微生物环83.日粮:即指动物每天所食的饵料的湿重和动物本身体重的百分比,常用来表示摄食强度84.形态土壤指数(MEI):从水中磷、氮等营养盐类含量和水的深度等非生物因素来估计鱼产力MEI=TDS/Z或λ/Z,TDS:溶解固体总量(mgh)λ:电导率Z:平均深度(m)85.富营养化:由于人类活动,水体中营养物质增加,引起植物过量生长,和整个水体生态平衡的改变,因而造成胃寒的一种污染现象86.Carlson营养状态指数(TSI):根据透明度、Chla、总磷、COD等单项指标间的相关性建立的综合指标87.清洁生产: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清洁的能源,无或少废料以及生产无公害产品等88.赤潮:是海洋或近海水养殖水体中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爆发性增殖而引起变色并使海洋动物受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89.全球变化:是指地球生态系统在自然和认为影响下出现的可能改变地球承载生物能力的全球环境变化,包括气候的变化,温室效应,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生态环境的变化90.生态恢复:是针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而言,恢复生态系统合理的结构,高效的功能和协调的关系91.恢复生态学:应用生态学原理方法,对人为干扰引起的群落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进行恢复的科学92.胁迫(应力):是指由于外部的力,不均匀的温度等引起的一个弹性物质的变形或应力变化93.胁迫效应:描述各种因子能引起一个有机体的正常胜利状况的一些可检出的变化,或是引起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天然状况的一些可检出的变化94.水污染:由于人为的原因使水质发生变化,导致水的任何有益的用途受到现实的或潜在的损害,即水体进入某种污染物使水的质量恶化并使水的用途受到不良影响95.背景值(本底值):是指未受到人为影响或者基本未受污染的环境中某种物种的天然含量或浓度96.生物降解:凡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能对天然的和合成的有机物质进行破坏的矿化作用和过程97.同化容量:Cairms(1997)人为在生物效应浓度之下的同化容量98.生物多样性:一般指各种生命形式的资源,即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99.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有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包伙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100.生态锥体:通过各营养级的能量、数量、生物量流动,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把能量、数量、生物量变化画成图,都是呈现锥体型(即金字塔型),统称为生态锥体101.生态对策:从进化论观点看,生物适应于不同环境并朝着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102.拮抗作用:多种离子在水中共同存在使毒性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103.平衡溶液:各种盐类混合后,产生的毒性等于或者大于同浓度的两种溶液毒性之和104.协同作用:两种溶液混合后,产生的毒性等于或大雨同浓度的两种溶液毒性之和105.水呼吸:是一个综合的耗氧过程,包括浮游细菌、浮游植物、富有动物的呼吸,以及细菌对溶液悬浮有机质的分解106.原始合作: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受其益,但而者之间并非不能分离的一种种间关系107.食物链:生产者形成的有机质从一个营养级到另一个营养级移动的途径108.“库”:物质循环中某些生物或者非生物环境中某化学元素的数量109.生活型。

生态学基本知识点

生态学基本知识点

生态学基本知识点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生物组织、群落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动态变化的规律。

以下是生态学的基本知识点:1.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生物和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生物包括动植物等有机体,环境包括非生物因素如土壤、水、空气等。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和循环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

2.群落:群落是在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内,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一群生物个体。

3.种群:种群是同一物种在一个给定地理区域内的所有个体的总和。

种群之间会发生相互竞争和相互作用。

4.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不同物种的种类、形态和遗传信息的丰富程度。

生物多样性不仅提供了自然资源,还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发挥重要作用。

7.生态位:生态位是一个物种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职责。

它包括物种对资源利用的偏好、生活方式和适应能力等。

8.生态平衡和稳定性: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中各个物种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即物种之间的资源分配和利用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其在面对外部干扰时能够保持一定程度的恢复能力。

9.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发、污染等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破坏和气候变化等问题。

10.生态学应用:生态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

通过生态学研究,可以为保护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等提供科学依据。

以上是生态学的基本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生态学-生态系统期末考点整理

生态学-生态系统期末考点整理

生态学-生态系统期末考点整理●定义●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这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称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特点●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一个主要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属手经典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量和这些能量在系统流动过程中的巨大损失,因此其数目通常不超过5~6个,由能流规律决定的●三大功能●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性●逐级递减●能量守恒●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概念●生产量与生物量●生物量:某一特定时刻调查时单位面积上生物体的数量、重量(干重)或能量●生产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产生出来的生物体个体数、重量(干重)或能量●生态效率(ecological eficiencies)●各种能流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级内部的比值。

可用于种群间或种群内及生物个体间或生物个体内;当用于个体时即生理效率●生态效率中的能流参数●I(摄取或吸收):表示一个生物(生产者、消费者或腐食者)所摄取的能量。

对植物来说,代表被光合作用色素所吸收的日光能值●A(同化):表示在动物消化道内被吸收的能量(吃进的食物不一定都能吸收,有排遗)。

对分解者来说是指细胞外产物的吸收;对植物来说是指在光合作用中所固定的日光能,即总初級生产量(GP)●R(呼吸):指在新陈代谢和各种活动中所消托的全部能量●P(生产量):代表呼吸消耗后所净剩的能量值,它以有机物质的形式累积在生态系统中。

对植物来说,它是指净初级生产量(NP):对动物来说,它是同化量扣除维持消耗后的生产量,即P=A-R●生态系统的生产●初级生产●初级生产的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过程,效率最高也不过3%。

农田1%左右,平均只有0.5%不到●初级生产力水平●总初级生产力(GP):固定的总能量●净初级生产力(NP):呼吸(R)消耗以外的能量●影响初级生产力的因●日光●叶面积的大小●二氧化碳、水分●营养物质●温度、氧气●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收割法(干重)净生产有机物,忽略根部分●二氧化碳测定IR光谱測CO,的含量变化●白天测净生产NP●晚上测呼吸●氧气测定法(黑白瓶法)一般水体二氧化碳溶解度大●LB白瓶(光)●DB黑瓶(黑)●IB对照●NP=LB-DB●R=IB-DB●原料消耗测定法(P、N的消耗)矿质元素●同位素标记法C14消耗率估算固定速率与生产力●叶绿素测定法●假设单位叶绿素光合产率恒定●滤取浮游植物,提测其叶绿素量●次级生产●生态效率●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只有5-20%●同化效率取決于食物的可消化率●植食动物同化种子能量80%,幼激植物60-70%,食草/嫩叶(大象、牲畜、蝗虫)30-40%,食腐木(主要是纤维素木质素,如千足虫.马)仅能同化15%●动物性食物较好消化,一般在60-90%之间:其中脊椎动物尤好消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部分 生态系统生态学
1、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基本概念、组成与结构、食物链与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初级生产、次级生产、分解、能量流动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的一般规律、各种元素分布规律、水生态系统的分布、陆地生态 系统的分布
11.1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11.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初级生产效率
11.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初级生产者能量的输入与储存
生产量 光合效能 100% 进入系统的太阳能量
• 不同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光合效率。但其数值 一般很小(1—5%),一般为1%,很少有大于 3%。 • 光合效率与光照强度有关,也随叶片的形态和位 置而变化。在低光强、庇荫条件下生长的叶片的 光合效率比光照下生长的叶片高。
还原者 (B) 呼吸
图2-6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A)以物质循环为基础 (B)以能量流动为基础
11.1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金字塔 • 能量通过营养级逐级减 少,如果把通过各营养 级的能流量,由低到高 画成图,就成为一个金 字塔形,称为能量锥体 或金字塔。同样如果以 生物量或个体数目来表 示,就能得到生物量锥 体和数量锥体。 • 3类锥体合称为生态锥 体。
11.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初级生产者能量的输入与储存
表1-1 各种陆地生态系统中呼吸能量与总初级生产量的关系 生态系统类型 呼吸消耗能量/总初级生产 净生产效能 量(%) (净生产量/总生产量)% 弃耕地 15 85 玉米地 23 77 苜蓿地 38 62 欧洲赤松人工林 39 61 松栎林 55 45 热带雨林 71 29 450年生花旗松林 93 7 (引自<<Forest Ecology>>Kimmins 1987)
-----次级生产的生态效率
11.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次级生产的生态效率
11.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次级生产的生态效率 • 所谓林德曼效率是指 n+1营养级所获得的能 量占n营养级获得能量 之比。既: 林德曼效率=(n+1) 营养级摄取的食物/n营 养级摄取的食物 • 平均10%
11.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的一般特征
• 生产者或消费者营养级进行有机物生产所必需 的化学物质(也可称为养分),在所处的非生物环 境中的浓度常低于它们进行旺盛生长的需求。 尽管如此,某些成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却含有 大量高浓度的养分。 • 植物从极低浓度的环境中吸收和富集养分的能 力很强。长期未受干扰的森林群落的养分累积 和保持过程的效率是相当高的,可以不依赖土 壤的养分供给,而从大气和生态系统内活、死 生物物质的就能满足大部分养分的需求。
11.1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食物链与食物网 • 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 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 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 • 捕食食物链:以植食动物吃植物的活体开始。 • 碎屑食物链:从分解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中的有机物质颗 粒开始。 • 寄生食物链:寄生物和食腐动物形成辅助食物链。 • 水体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如: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食 草性鱼类→食肉性鱼类。 • 比较长的食物链如:植物→蝴蝶→蜻蜓→蛙→蛇→鹰。
-----基本概念
•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 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该 整体具有一定的大小和结构,各成员借助能 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并形成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 节功能的复合体。 • 生态系统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 功能和动态的科学。 • 现代生态学的基本单位是生态系统。
11.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初级生产者能量的输入与储存
生态系统类型 表2-3 平均地上凋落物量与植物生物量和NPP的关系 总光合物质 总NPP 地上部凋落物 地上部凋落物 (103g/m2) (g/m2年) (g/m2年) 占NPP的比率 (%) 2.3 350 200 58 25 850 600 71 30 1500 850 57 28 1300 65 18 1500 1220 81 25 1600 1300 81 (引自<<Forest Ecology>>Kimmins 1987)
思考题
1.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组成成分,它们如 何构成为生态系统? 2.什么是食物链、食物网和营养级?生态锥 体是如何形成的? 3.说明生态效率? 4.什么是负反馈调节?它对维护生态平衡有 什么指导意义?
11.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初级生产者的概念
• 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称为初 级生产量或第一性生产量。 • 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 掉,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生长和生殖,这部分生产 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 • 包括呼吸消耗在内的全部生产量,称为总初级生 产量。 • 总初级生产量(GP)、呼吸所消耗的能量(R)和净初 级生产量(NP)3者之间的关系是:
11.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的一般特征
11.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的一般特征
• 生命的维持不仅依赖于能量的供应,而且也依赖 于各种化学物质的供应。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运动、 贮存和相应化学物质的累积、贮存、转移、循环 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 • 在地球所包含的所有化学物质中,只有大气与岩 石圈、水圈相面之间的薄层才能有效地参与能量 的固定。 • 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大约有20多种元素是它们 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另外还有10来种元素虽然需 要量很低,但也是某些植物不可缺少的。
11.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的分解
11.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的分解
11.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理化环境对生态系统中的分解的影响
11.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热力学定律
• 热力学第一定律:在自然界发生的所有现象中, 能量既不能消失也不能凭空产生,它只能以严格 的当量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又 称为能量守恒定律) • 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封闭系统中,一切过程都 伴随着能量的改变,在能量的传递和转化过程中, 除了一部分可以继续传递和作功的能量(自由能) 外,总有一部分不能继续传递和作功,而以热的 形式消散,这部分能量使系统的熵和无序性增加。
11.1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组成与结构
• 结构包括三个亚系统,即 生产者亚系统、消费者亚 系统和分解者亚系统。 • 三个亚系统的生物成员与 非生物环境成分间通过能 流和物流而形成的高层次 的生物学系统,是一个物 种间、生物与环境间协调 共生,能维持持续生存和 相对稳定的系统。 • 它是地球上生物与环境、 生物与生物长期共同进化 的结果。
极地灌丛冻原 寒温带针叶林 温带针叶林 温带阔叶林 温带疏林 热带季雨林
11.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
P=R/k×C×3.7 P:浮游植物的净初级生 产力; R:相对光合率; K:光强度随水深度而减 弱的衰变系数; C:水中的叶绿素含量。
11.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
11.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食物链与生态系统层面
11.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食物链与生态系统层面
11.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食物链与生态系统层面
11.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分解者与消费者层面
思考题
1 .在生态系统发育的各阶段中,生物量、总初级生产量、 呼吸量和净初级生产量是如何变化的? 2.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占总入射日光能 的比率都不高,那么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有哪些?试 比较水域和陆地两大类生态系统。 3.测定初级生产量的方法有哪些? 4.概括生态系统次级生产过程的一般模式。 5.怎样估计次级生产量? 6.分解过程的特点和速率取决于哪些因素? 7.自养生态系统和异养生态系统的区别有哪些? 8.试说明吃活食的牧食链与吃碎食的碎食食物链的特点。
-----次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
1.按同化量和呼吸量估计生产量 P=A—R 按摄食量扣除粪尿量估计同化量,即 A=C—FU 2.测定次级生产力的另一途径 P=Pg+Pr 式中:Pr代表生殖后代的生产量, Pg是个体增重的部分
11.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次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
11.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GP=NP+R NP=GP-R
11.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初级生产者的概念
• 生产力是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有机 物质生产量。单位:g/(m2· a) • 生物量是指在某一定时刻调查时单位面积 上积存的有机物质。单位是干重g/m2或J /m2。
11.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初级生产力的分布
11.1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组成与结构
1.非生物环境 能源—太阳能及其它能源 气候-光照、温度、降水、风等 基质和介质—岩石、土壤、水、空气等 CO2 CO2、H2O、O2、N2等 2.物质代谢原料 无机盐(矿物质) 腐殖质、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 3.生产者---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细菌 食草动物-----一级消费者 4.消 费 者 一级食肉动物--二级消费者 二级食肉动物—三级消费者 杂食动物-----杂食消费者 5.分解者(还原者)------微生物
11.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初级生产者能量的输入与储存
表2-2 各类生态系统中草食动物对净初级生产量的消费 生态系统类型 初级生产者类型 食草动物对NPP的消费% 早期农地 多年生杂草 1 成熟落叶林 树木 1.5-2.5 荒漠灌丛 1年生、多年生草本和灌丛 5.5 盐碱滩 多年生草本植物 8.0 弃耕地(1-7年) 1年生草本植物 12.0 人工针叶林 松树 12.5 湖泊 浮游植物(藻类) 14.7 牧场 多年生草本植物 30-45 海湾 水生植物 75.0 海洋 浮游植物 60-99 (引自<<Forest Ecology>>Kimmins 19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