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M及给药方案(Dr)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兔 300 mg/kg,人 10mg/kg, 有效血浓均为 100-150µ g/ml 环戊巴比妥100mg/kg给予大鼠、小鼠、家兔,维 持作用时间相差4-7倍,有效血浓均约60 µ g/ml
9
TDM的药理学基础(4)
血药浓度与药物疗效和毒性相关
如水杨酸的血药浓度与疗效和毒性相关
50-100 µ g/ml 镇痛
21
TDM的实施方法(1)
TDM 流程
① 申请 填写申请表 ② 取样 血浆、血清、尿液、唾液、脑脊液等 ③ 测定 测定方法的灵敏度、精密度、专属性等 ④ 数据处理 模型拟合、参数计算、方案设计
⑤ 结果解释 综合判断
22
TDM的实施方法(2)
取样时间
① 单剂量给药:
选择药物在平稳状态时取血。如口服地高辛1-2h达 到Cmax,6-8h平稳,首次给药后6h取样
为医疗事故提供法律依据
18
TDM的临床应用(4)
下列情况不必监测血浓
1. 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很大,不需要剂量个体化 2. 有客观、简便的效应指标——一个良好的临
床指标总是优于血药浓度监测 下列情况测定血浓不能说明问题
1. 血药浓度不能预测药理作用强度 2. 作用于局部的药物
19
TDM的临床应用(5)
16
TDM的临床应用(2)
TDM 临床适用范围(1)
1. 治疗血药浓度范围狭窄的药物 强心苷类,锂盐 2. 药代动力学个体差异较大的药物 普萘洛尔,三环类抗 抑郁药 3. 具有非线性药代动力学特性的药物 苯妥英钠,茶碱
4. 怀疑患者药物中毒,尤其是药物的中毒反应与疾病状态
类似,而临床又不能明确辨别 地高辛,普鲁卡因胺,苯妥英钠
环境因素:药物相互作用
其他因素:吸烟、饮酒、应激状态…
15
TDM的临床应用(1)
TDM在剂量个体化中的作用
讨论临床病人的处方剂量与药效强度之间的关系, 需依次考虑以下问题: 患者 依从性 药物生物 利用度
药效差异
(敏感性/耐药性)
药物代谢 个体差异 作用部位 药物浓度
药物相互作 用(代谢)
TDM在哪些环节发挥作用
28
TDM的实施方法(8)
数据处理 采用相关软件处理血药浓度数据,计算参数 结果解释 收集资料:患者基本情况、用药情况(剂量、 剂型、途径)、采血时间、病史、用药史、诊 断、合并用药等 分析结果:药物特性,药代动力学,患者病情、 合并用药等
29
给药方案设计与调整
给药方案设计
30
一、概述(1)
17
TDM的临床应用(3)
TDM 临床适用范围(2)
5. 肝肾功能不全或衰竭的患者使用主要经肝代谢消除(利多 卡因,茶碱)或肾排泄(氨基糖苷类)的药物
6. 长期用药产生各种原因的药效变化(不依从性,产生耐药
性,肝药酶诱导或抑制引起药效变化等)
7. 合并用药产生相互作用(药物代谢过程)而影响疗效时 8. 常规剂量下出现毒性反应,诊断和处理过量中毒,以及
20
TDM的临床应用(6)
决定TDM的一般性原则
病人是否使用了适合病情的最佳药物
药效是否不易于判断
血药浓度与药效间是否关联 药物对该类病症的有效范围是否狭窄 药动学参数是否因某些因素干扰而不可预知 疗程长短能否使病人受益于TDM 血药浓度测定结果可否有助于临床决策并提供更多信息
4. 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1) -药物因素
固体剂型的药物吸收过程
崩解 溶解 吸收 溶液
片剂
颗粒
体循环
溶解速度是限速步骤 粒径大小、晶型不同、赋形剂、制备工艺
14
TDM的药理学基础(8)
4. 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2)
生理因素:年龄、性别、妊娠 病理因素:肝、肾、胃肠道疾病
机体因素:
遗传因素:遗传多态性(快、慢代谢型)
平均剂量给予不同患者 结果可能有
疗效好 疗效差 毒性反应
不同患者对剂量需求不同
3
概述(4)
原因:
个体差异:年龄、性别、遗传因素;
药物因素:剂型、给药途径及生物利用度;
疾病状况:肝、肾功能的改变;
合并用药:产生药物相互作用如酶诱导
4
概述(5)
苯妥英钠 普鲁卡因胺 地高辛
预防癫痫发作 抗心律失常 治疗心衰
剂量小 —— 疗效差 ???
剂量大 —— 中毒 ???
缺少判断的客观指标治疗的盲目性结论错误
5
概述(6)
临床实践证实TDM : 对药物治疗的指导与评价作用
对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所起作用
通过开展TDM及个体化给药:
癫痫发作控制率
地高辛中毒率
47%
44%
74%
5%
6
TDM的药理学基础(1)
1. 血药浓度是作用部位药物浓度的间接反映
36
(2)多剂量给药- 确定D,DL, 方案设计:1. 根据Css.max、Css.min,确定D、、DL
维持剂量D:
已知最低有效浓度(即C ss.min),可确定有效剂量 D 1 Css.min= —— ———— e-k → D= Css.min •Vd (ek–1) Vd 1–e-k 已知最大治疗浓度(即C ssmax),可确定安全剂量 D 1 Css.max= —— ———— → D= Css.max • Vd (1 – e-k) Vd 1–e-k
33
2.确定给药剂量及给药间隔 (1)单剂量给药 - 确定给药剂量 D 按照治疗浓度的要求,应用药动学参数,可计 算给药剂量D 以静注一室模型为例: 根据公式 C=C0e-kt=D/Vd •e-kt 得 D=CVd ekt = CVd e0.693/t1/2 • t = CVd 2t/ t1/2
式中C0为初始药物浓度,D为药物剂量,Vd 表观分 布容积,K 消除速率常数,t 1/2 消除半衰期
临床给药方案设计的意义
设计新药临床给药方案 临床给药方案个体化 给药方案个体化的必要性 生理状态(小儿、老人、妊娠、遗传缺陷等) 胃肠、心血管、肝肾疾病 药物治疗指数低 合并用药的药物相互作用 生物利用度改变
31
一、概述(2)
给药方案个体化的依据
疗效与毒副反应
血药浓度水平及药代动力学参数
可通过重复一点法、稳态一点法或群体药代动 力学研究等方法确定药动学参数
>250 µ g/ml
350-400 µ g/ml >550 µ g/ml
抗风湿
抗炎 中毒反应
1600-1800 µ g/ml
可致死
10
TDM的药理学基础(5)
血药浓度与剂量的相关性较差
研究报道,42例癫痫病人服用苯妥英钠
300mg/日,测血清浓度:
10-20 µ g/ml 11例(26.2%)
35
上例:
解:将K= 0.693/2=0.3465h-1, t=6h, C= 0.1g/ml=100 g/l 代入上述方程,得 0.34656 logC0 = log100 + ————— = 2.903 2.303
得 C0 = 799.28 g/l 代入公式 D = C0 Vd= 799.28100 = 79.9mg 80mg 为保持手术者术后6h不痛,应给维持剂量为80mg.
治疗药物监测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TDM)
概述(1)
概念:
以药代动力学原理为指导,应用先进的分析技 术,测定血液或其它体液中药物浓度,用于药 物治疗的指导与评价,以实现临床治疗的个体 化用药
目的:
提高药物疗效,減少药物不良反应
2
概述(3)
平均剂量给药与个体化给药
多数药物,药理作用的强弱和持续时间,与药 物在受体部位浓度呈正比
无法直接测定人受体部位药物浓度,故测定血 液中药物浓度
血药浓度与受体部位药物浓度形成可逆的平衡, 此平衡遵守质量作用定律 如地高辛,血清和心肌中浓度比 1:40-50
7
TDM的药理学基础(2)
2.药效与血药浓度的相关性超过与剂量的相关性
临床需要进行TDM的各类药物
抗菌药物: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氯霉素、
万古霉素等
精神神经系统药:苯妥英钠、卡马西平、扑米酮、丙戊
酸和乙琥胺、丙米嗪、锂盐等
心血管系统药:地高辛、洋地黄毒甙、普鲁卡因胺、奎
尼丁、胺碘酮和利多卡因等
抗肿瘤药:甲氨喋呤等 其他:环孢素、茶碱、水杨酸等
临床给药方案设计的内容
给药途径、剂型、用法、用量、给药间隔等
32
二、 给药方案设计
临床诊断及用药确定之后,给药方案设计主要包 括给药途径、药物剂型、给药剂量及给药间隔 1. 选择给药途径及药物剂型 考虑: 药物的理化性质(如溶解度、刺激性) 药物动力学特性(体内吸收、分布、消除) 患者疾病状况(病情轻重、合并症) 仅从药代动力学角度比较:
34
举例:
某镇痛药t 1/2=2h,Vd=100L,血浓低于0.1g/ml时痛
觉恢复,为保持手术者术后6h不痛,求给药剂量D?
解:将t 1/2=2h,Vd=100L,C=0.1g/ml代入上式 D = CVd 2t/ t1/2 = 0.1100 2 6/2 = 80mg 或采用下述公式 logC = logC0 – K/2.303•t a) b) 先求C0 logC0 = logC + K/2.303•t 再求D D = C0 Vd
<10 µ g/ml >20 µ g/ml 23例(54.8%) 8例(19%) 其中3例>30 µ g/ml
11
TDM的药理学基础(6)
3.有效血药浓度范围(therapeutic range)
指最低有效浓度(MEC)与最低毒副反应浓度 (MTC)之间的血药浓度范围
苯妥英钠
10-20 µ g/ml 抗癫痫、抗心律失常; 20-30 µ g/ml 眼球震颤; 30-40 µ g/ml 运动失调; >40 µ g/ml 精神异常; 血浓低于一定水平,不出现药理效应
12
TDM的药理学基础(7)
有效血药浓度范围作为个体化给药的目标值
注意:有效血药浓度范围是统计学结论,并非
适用于全体患者
如:茶碱有效血浓10-20 µ g/ml ,老年患者有效 浓度可仅4 µ g/ml ,当血浓达到10.7 µ g/ml (一般人的MEC),已出现中毒反应
13
TDM的药理学基础(8)
27
TDM的实施方法(7)--血药浓度测定方法
免疫学方法 高自动化,操作简便,分析快速、准确; 仪器和试剂价格较贵,常用 色谱法 可同时测定原形药物和代谢物,灵敏度高;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先进,灵敏度高,可进行结构分析 样品处理较复杂,样品量需要较多,测定费时 光谱法 灵敏度低,专一性差,少用 微生物测定法 抗生素药物
剂量 血药浓度 药理效应 (1)个体间的差异 (1)个体内的差异 (2)药物制剂的差异及 (2)疾病状况 给药途径 (3)合并用药 (3)疾病状况 (4)合并用药 (5)病人的依从性
8
TDM的药理学基础(3)
血药浓度与药理作用的相关性较好
不同种属动物,相同血药浓度具有相似的药理效应, 如:
பைடு நூலகம்
保泰松的抗炎有效剂量
26
TDM的实施方法(6)--血药浓度测定方法
免疫学方法
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放射免疫法(RIA) 荧光免疫法(FIA) 色谱法(HPLC、GC) 色谱-质谱联用(LC/MS、GC/MS)
色谱法
光谱法 微生物测定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 荧光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4
TDM的实施方法(4) —测定什麽
3.活性代谢物
活性代谢物浓度高、活性强时应同时测定代谢物浓度
扑米酮转化为苯巴比妥与苯乙基二酰胺;
普鲁卡因胺及N-乙酰普鲁卡因胺; 乙胺碘呋酮及N-去胺碘呋酮; 普萘洛尔及4-羟基普萘洛尔
25
TDM的实施方法(5) —测定什麽
4.对映体监测
优对映体(eutomer),劣对映体(distomer) 对映体间药效学差异: ① 药理作用主要有一个对映体产生,如萘普生主要药效 为S-萘普生(比R-强35倍); ② 两对映体作用相反,如扎考比利R-为5-HT3受体拮抗 剂,S-为激动剂; ③ 对映体有严重副作用,如氯胺酮,副作用由R-对映体 产生; ④ 一种药理作用具有高度选择性,其他则少有或无,如 普萘洛尔-受体阻断活性S-型是R-型的100倍
② 多剂量给药:
血药浓度达稳态后采样,多采“偏谷浓度”。如地高 辛t1/2约36h,应在给药1周后采样
③ 如果怀疑病人中毒或急救,可随时采血
23
TDM的实施方法(3) —测定什麽 1.原形药物浓度
血清或血浆中浓度测定;
全血中浓度测定,如环孢素、吲达帕胺
2.游离药物监测
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蛋白结合率降低时监测 有意义; 测定方法:平衡透析法、超速离心法、凝胶过滤法、 超滤离心法
9
TDM的药理学基础(4)
血药浓度与药物疗效和毒性相关
如水杨酸的血药浓度与疗效和毒性相关
50-100 µ g/ml 镇痛
21
TDM的实施方法(1)
TDM 流程
① 申请 填写申请表 ② 取样 血浆、血清、尿液、唾液、脑脊液等 ③ 测定 测定方法的灵敏度、精密度、专属性等 ④ 数据处理 模型拟合、参数计算、方案设计
⑤ 结果解释 综合判断
22
TDM的实施方法(2)
取样时间
① 单剂量给药:
选择药物在平稳状态时取血。如口服地高辛1-2h达 到Cmax,6-8h平稳,首次给药后6h取样
为医疗事故提供法律依据
18
TDM的临床应用(4)
下列情况不必监测血浓
1. 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很大,不需要剂量个体化 2. 有客观、简便的效应指标——一个良好的临
床指标总是优于血药浓度监测 下列情况测定血浓不能说明问题
1. 血药浓度不能预测药理作用强度 2. 作用于局部的药物
19
TDM的临床应用(5)
16
TDM的临床应用(2)
TDM 临床适用范围(1)
1. 治疗血药浓度范围狭窄的药物 强心苷类,锂盐 2. 药代动力学个体差异较大的药物 普萘洛尔,三环类抗 抑郁药 3. 具有非线性药代动力学特性的药物 苯妥英钠,茶碱
4. 怀疑患者药物中毒,尤其是药物的中毒反应与疾病状态
类似,而临床又不能明确辨别 地高辛,普鲁卡因胺,苯妥英钠
环境因素:药物相互作用
其他因素:吸烟、饮酒、应激状态…
15
TDM的临床应用(1)
TDM在剂量个体化中的作用
讨论临床病人的处方剂量与药效强度之间的关系, 需依次考虑以下问题: 患者 依从性 药物生物 利用度
药效差异
(敏感性/耐药性)
药物代谢 个体差异 作用部位 药物浓度
药物相互作 用(代谢)
TDM在哪些环节发挥作用
28
TDM的实施方法(8)
数据处理 采用相关软件处理血药浓度数据,计算参数 结果解释 收集资料:患者基本情况、用药情况(剂量、 剂型、途径)、采血时间、病史、用药史、诊 断、合并用药等 分析结果:药物特性,药代动力学,患者病情、 合并用药等
29
给药方案设计与调整
给药方案设计
30
一、概述(1)
17
TDM的临床应用(3)
TDM 临床适用范围(2)
5. 肝肾功能不全或衰竭的患者使用主要经肝代谢消除(利多 卡因,茶碱)或肾排泄(氨基糖苷类)的药物
6. 长期用药产生各种原因的药效变化(不依从性,产生耐药
性,肝药酶诱导或抑制引起药效变化等)
7. 合并用药产生相互作用(药物代谢过程)而影响疗效时 8. 常规剂量下出现毒性反应,诊断和处理过量中毒,以及
20
TDM的临床应用(6)
决定TDM的一般性原则
病人是否使用了适合病情的最佳药物
药效是否不易于判断
血药浓度与药效间是否关联 药物对该类病症的有效范围是否狭窄 药动学参数是否因某些因素干扰而不可预知 疗程长短能否使病人受益于TDM 血药浓度测定结果可否有助于临床决策并提供更多信息
4. 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1) -药物因素
固体剂型的药物吸收过程
崩解 溶解 吸收 溶液
片剂
颗粒
体循环
溶解速度是限速步骤 粒径大小、晶型不同、赋形剂、制备工艺
14
TDM的药理学基础(8)
4. 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2)
生理因素:年龄、性别、妊娠 病理因素:肝、肾、胃肠道疾病
机体因素:
遗传因素:遗传多态性(快、慢代谢型)
平均剂量给予不同患者 结果可能有
疗效好 疗效差 毒性反应
不同患者对剂量需求不同
3
概述(4)
原因:
个体差异:年龄、性别、遗传因素;
药物因素:剂型、给药途径及生物利用度;
疾病状况:肝、肾功能的改变;
合并用药:产生药物相互作用如酶诱导
4
概述(5)
苯妥英钠 普鲁卡因胺 地高辛
预防癫痫发作 抗心律失常 治疗心衰
剂量小 —— 疗效差 ???
剂量大 —— 中毒 ???
缺少判断的客观指标治疗的盲目性结论错误
5
概述(6)
临床实践证实TDM : 对药物治疗的指导与评价作用
对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所起作用
通过开展TDM及个体化给药:
癫痫发作控制率
地高辛中毒率
47%
44%
74%
5%
6
TDM的药理学基础(1)
1. 血药浓度是作用部位药物浓度的间接反映
36
(2)多剂量给药- 确定D,DL, 方案设计:1. 根据Css.max、Css.min,确定D、、DL
维持剂量D:
已知最低有效浓度(即C ss.min),可确定有效剂量 D 1 Css.min= —— ———— e-k → D= Css.min •Vd (ek–1) Vd 1–e-k 已知最大治疗浓度(即C ssmax),可确定安全剂量 D 1 Css.max= —— ———— → D= Css.max • Vd (1 – e-k) Vd 1–e-k
33
2.确定给药剂量及给药间隔 (1)单剂量给药 - 确定给药剂量 D 按照治疗浓度的要求,应用药动学参数,可计 算给药剂量D 以静注一室模型为例: 根据公式 C=C0e-kt=D/Vd •e-kt 得 D=CVd ekt = CVd e0.693/t1/2 • t = CVd 2t/ t1/2
式中C0为初始药物浓度,D为药物剂量,Vd 表观分 布容积,K 消除速率常数,t 1/2 消除半衰期
临床给药方案设计的意义
设计新药临床给药方案 临床给药方案个体化 给药方案个体化的必要性 生理状态(小儿、老人、妊娠、遗传缺陷等) 胃肠、心血管、肝肾疾病 药物治疗指数低 合并用药的药物相互作用 生物利用度改变
31
一、概述(2)
给药方案个体化的依据
疗效与毒副反应
血药浓度水平及药代动力学参数
可通过重复一点法、稳态一点法或群体药代动 力学研究等方法确定药动学参数
>250 µ g/ml
350-400 µ g/ml >550 µ g/ml
抗风湿
抗炎 中毒反应
1600-1800 µ g/ml
可致死
10
TDM的药理学基础(5)
血药浓度与剂量的相关性较差
研究报道,42例癫痫病人服用苯妥英钠
300mg/日,测血清浓度:
10-20 µ g/ml 11例(26.2%)
35
上例:
解:将K= 0.693/2=0.3465h-1, t=6h, C= 0.1g/ml=100 g/l 代入上述方程,得 0.34656 logC0 = log100 + ————— = 2.903 2.303
得 C0 = 799.28 g/l 代入公式 D = C0 Vd= 799.28100 = 79.9mg 80mg 为保持手术者术后6h不痛,应给维持剂量为80mg.
治疗药物监测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TDM)
概述(1)
概念:
以药代动力学原理为指导,应用先进的分析技 术,测定血液或其它体液中药物浓度,用于药 物治疗的指导与评价,以实现临床治疗的个体 化用药
目的:
提高药物疗效,減少药物不良反应
2
概述(3)
平均剂量给药与个体化给药
多数药物,药理作用的强弱和持续时间,与药 物在受体部位浓度呈正比
无法直接测定人受体部位药物浓度,故测定血 液中药物浓度
血药浓度与受体部位药物浓度形成可逆的平衡, 此平衡遵守质量作用定律 如地高辛,血清和心肌中浓度比 1:40-50
7
TDM的药理学基础(2)
2.药效与血药浓度的相关性超过与剂量的相关性
临床需要进行TDM的各类药物
抗菌药物: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氯霉素、
万古霉素等
精神神经系统药:苯妥英钠、卡马西平、扑米酮、丙戊
酸和乙琥胺、丙米嗪、锂盐等
心血管系统药:地高辛、洋地黄毒甙、普鲁卡因胺、奎
尼丁、胺碘酮和利多卡因等
抗肿瘤药:甲氨喋呤等 其他:环孢素、茶碱、水杨酸等
临床给药方案设计的内容
给药途径、剂型、用法、用量、给药间隔等
32
二、 给药方案设计
临床诊断及用药确定之后,给药方案设计主要包 括给药途径、药物剂型、给药剂量及给药间隔 1. 选择给药途径及药物剂型 考虑: 药物的理化性质(如溶解度、刺激性) 药物动力学特性(体内吸收、分布、消除) 患者疾病状况(病情轻重、合并症) 仅从药代动力学角度比较:
34
举例:
某镇痛药t 1/2=2h,Vd=100L,血浓低于0.1g/ml时痛
觉恢复,为保持手术者术后6h不痛,求给药剂量D?
解:将t 1/2=2h,Vd=100L,C=0.1g/ml代入上式 D = CVd 2t/ t1/2 = 0.1100 2 6/2 = 80mg 或采用下述公式 logC = logC0 – K/2.303•t a) b) 先求C0 logC0 = logC + K/2.303•t 再求D D = C0 Vd
<10 µ g/ml >20 µ g/ml 23例(54.8%) 8例(19%) 其中3例>30 µ g/ml
11
TDM的药理学基础(6)
3.有效血药浓度范围(therapeutic range)
指最低有效浓度(MEC)与最低毒副反应浓度 (MTC)之间的血药浓度范围
苯妥英钠
10-20 µ g/ml 抗癫痫、抗心律失常; 20-30 µ g/ml 眼球震颤; 30-40 µ g/ml 运动失调; >40 µ g/ml 精神异常; 血浓低于一定水平,不出现药理效应
12
TDM的药理学基础(7)
有效血药浓度范围作为个体化给药的目标值
注意:有效血药浓度范围是统计学结论,并非
适用于全体患者
如:茶碱有效血浓10-20 µ g/ml ,老年患者有效 浓度可仅4 µ g/ml ,当血浓达到10.7 µ g/ml (一般人的MEC),已出现中毒反应
13
TDM的药理学基础(8)
27
TDM的实施方法(7)--血药浓度测定方法
免疫学方法 高自动化,操作简便,分析快速、准确; 仪器和试剂价格较贵,常用 色谱法 可同时测定原形药物和代谢物,灵敏度高;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先进,灵敏度高,可进行结构分析 样品处理较复杂,样品量需要较多,测定费时 光谱法 灵敏度低,专一性差,少用 微生物测定法 抗生素药物
剂量 血药浓度 药理效应 (1)个体间的差异 (1)个体内的差异 (2)药物制剂的差异及 (2)疾病状况 给药途径 (3)合并用药 (3)疾病状况 (4)合并用药 (5)病人的依从性
8
TDM的药理学基础(3)
血药浓度与药理作用的相关性较好
不同种属动物,相同血药浓度具有相似的药理效应, 如:
பைடு நூலகம்
保泰松的抗炎有效剂量
26
TDM的实施方法(6)--血药浓度测定方法
免疫学方法
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放射免疫法(RIA) 荧光免疫法(FIA) 色谱法(HPLC、GC) 色谱-质谱联用(LC/MS、GC/MS)
色谱法
光谱法 微生物测定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 荧光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4
TDM的实施方法(4) —测定什麽
3.活性代谢物
活性代谢物浓度高、活性强时应同时测定代谢物浓度
扑米酮转化为苯巴比妥与苯乙基二酰胺;
普鲁卡因胺及N-乙酰普鲁卡因胺; 乙胺碘呋酮及N-去胺碘呋酮; 普萘洛尔及4-羟基普萘洛尔
25
TDM的实施方法(5) —测定什麽
4.对映体监测
优对映体(eutomer),劣对映体(distomer) 对映体间药效学差异: ① 药理作用主要有一个对映体产生,如萘普生主要药效 为S-萘普生(比R-强35倍); ② 两对映体作用相反,如扎考比利R-为5-HT3受体拮抗 剂,S-为激动剂; ③ 对映体有严重副作用,如氯胺酮,副作用由R-对映体 产生; ④ 一种药理作用具有高度选择性,其他则少有或无,如 普萘洛尔-受体阻断活性S-型是R-型的100倍
② 多剂量给药:
血药浓度达稳态后采样,多采“偏谷浓度”。如地高 辛t1/2约36h,应在给药1周后采样
③ 如果怀疑病人中毒或急救,可随时采血
23
TDM的实施方法(3) —测定什麽 1.原形药物浓度
血清或血浆中浓度测定;
全血中浓度测定,如环孢素、吲达帕胺
2.游离药物监测
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蛋白结合率降低时监测 有意义; 测定方法:平衡透析法、超速离心法、凝胶过滤法、 超滤离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