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土地改革
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一、土地革命战争也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十年内战”。
1927年至193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代理人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国内革命战争。
二、而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度,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打倒地主阶级,解放农村生产力。
那么土地革命内容是什么呢::中国共产党经过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和摸寻,逐步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土地政策,这些政策可以概括为: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分配土地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分配时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历史背景[请简述](1)农民阶级对土地的诉求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
在封建社会,农民在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土地兼并的农民起义中,早已表达了对土地的诉求,并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土地平均主义思想。
李自成起义、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说明农民对起义军的支持源自于对土地的强烈诉求和渴望。
土地问题对国家经济发展以及政治统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所以,正确处理土地问题和农民问题是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革命的关键所在。
(2)资产阶级革命的平均地权1840年以后,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被动的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
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因此,中国的农民深受本国封建地主阶级和外来帝国主义的压迫,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也日益加深。
1911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并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来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
但因为资产阶级的软弱并未成功。
中国人民在受到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的同时又增加了官僚资本主的压迫。
政治学概论重点
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1、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政治的解释(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代表人物:我国古代的孔子、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代表人物:凯尔逊(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利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代表人物:我国古代的韩非子、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
(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物的活动。
代表人物: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代表人物: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
2、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的论断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我们可以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
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3、政治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4、中国古代政治学儒学的主要典籍是《论语》和《孟子》,它的政治原则为:“礼治”“德治”和“王道”。
法家的代表作《韩非子》,主张“法治”和“霸道”。
道家的代表作《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5、西方政治学(1)西方政治学最早发端于古希腊社会,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是古希腊时代最为著名的思想家,他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提出并论证了“神创等级论”、“正义国家论”的政治理想和主张,他所设想了《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第一个试图将政治问题与伦理问题加以区别的思想家。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被公认为是西方政治学的真正开山之作,他本人也由此而成为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
(2)中世纪是西欧社会的黑暗时代,当时的主题是人与上帝以及教会之间的关系,其主导思想是神学世界观。
政治学概论201110版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通婚的人们的集团。
神权论称君权神授论,认为国家源于神,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
契约论是把国家的产生说成是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治者之间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即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
暴力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是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果。
国家权力又称政治权利、公共权力,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
国家主权,是统治阶级专政的全权在政治、法律上的表现。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
政治职能又叫镇压职能,是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等特殊的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存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
社会职能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执行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职能。
国家历史类型是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各式各样的国家的具体形态的共性进行的分析和概括。
领主占有制:领主领地可以世代相袭,但不能买卖。
经管庄园、利用特权、附属农奴。
地主占有制:合法买卖土地。
出租土地,收缴地租榨取农民的剩余劳动。
国家占有制:是以国王名义占有土地。
分封级各级领主,实质是领主占有制。
革命是将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转移到另一个阶级手中,并摧毁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和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社会得到根本的改造。
改良是统治阶级在被统治阶级斗争的压力下,被迫做出的某些局部性的让步,它并不会改变社会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政治形态,因而不能完成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
宗法是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规定宗族内部尊卑、贵贱、上下等级的一种制度。
资产阶级专政是指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实行资本专政统治的本质法西斯国家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是垄断资本所采用的最残暴、最野蛮的政治形态,是垄断资产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统治地位所实行的公开的恐怖专政。
中国的土地改革运动
中国的土地改革运动中国的土地改革运动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社会运动,它对中国的农业、农民和农村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土地制度问题、土地改革运动背景、运动过程和结果等方面进行论述,以展现中国土地改革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一、土地制度问题在中国古代社会,土地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和经济支柱。
土地所有权集中于贵族地主和皇室,农民则被剥夺了土地的拥有权,成为地主阶级的佃农。
这种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导致了农民的贫困和社会不平等问题。
土地改革运动的出现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土地的公有化和农民的平等权益。
二、土地改革运动背景20世纪初,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压力,以及对农民不平等待遇的愈发强烈的不满情绪。
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政权面临巨大的政治和社会改革任务,农民问题成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重要一环。
土地改革运动应运而生,以改善农民境况和缩小贫富差距为目标。
三、土地改革运动过程土地改革运动经历了多个阶段和策略。
最早的一些尝试是通过合作社的形式改善农民的土地使用权。
如江苏省的始皇岐和湖南省的辛亥会社等。
20世纪40年代初,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运动开始,在农村地区展开农民运动。
运动期间,通过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进行土地的重新分配和国家对土地的收归,彻底打破了封建的土地制度。
四、土地改革运动影响和结果土地改革运动的实施对中国农村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的拥有权,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和社会地位。
其次,土地改革运动改善了农村社会的经济状况,加强了农村的生产力。
再次,土地改革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发展,使农民逐渐融入城市化进程,推动了中国农村向现代化的转型。
综上所述,中国的土地改革运动对中国的农民和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历史影响。
这场运动的实施改变了农民的地位和权益,促进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变革,土地改革依然在不断推进,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和发展目标。
00312政治学概论自考知识点汇总
00312政治学概论⾃考知识点汇总00312政治学概论-⽬录第⼀章绪论1.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和当代西⽅政治学者对政治的解释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解释3.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政治的核⼼是政治权⼒,政治的活动是科学、是艺术4.政治的定义5.政治是⼀个历史范畴6.马克思主义判断政治现象与⾮政治现象的标准7.运⽤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政治现象8.国家是政治学研究的中⼼问题9.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政治体制改⾰研究的重点10.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六个领域)11.划分政治学研究范围的标准和意义12.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交叉⽽产⽣的边缘学科13.政治学与哲学的关系14.政治学与经济学的关系15.政治学与法学的关系16.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加强法制建设17.儒家政治思想的主要观点18.法家政治思想的主要观点19.道家政治思想的主要观点20.中国古代政治学说的总体特点21.亚⾥⼠多德在西⽅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及其主要著作22.马基雅维⾥在西⽅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及其主要著作23.古希腊、罗马的伦理政治观24.中世纪的神学政治观25.近代的法学政治观26.实证主义政治学27.⾏为主义政治学28.运⽤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观点,分析西⽅⾏为主义政治学29.《共产党宣⾔》的历史地位及其主要内容30.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历史上最系统、最全⾯、最深刻的政治学3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科学性、⾰命性、阶级性和实践性相统⼀的政治学32.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政治学33.运⽤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观点,说明我国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及政治体制改⾰的必要性种)35.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根本研究⽅法36.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37.学习政治学与培养现代公民素质的内在联系第⼆章国家与阶级38.原始社会的婚姻形式39.⽒族的含义40.⽒族制度的特点41.⽒族制度解体与国家产⽣的原因42.三次社会⼤分⼯的内容和后果43.家长制家庭的特点44.国家产⽣的三种形式45.国家是⼀个历史现象46.国家是阶级⽭盾不可调和的产物47.国家的作⽤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之内48.国家与⽒族的根本区别49.运⽤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说明剥削阶级国家学说的局限性和虚伪性50.神权论51.契约论52.暴⼒论53.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理论的局限性54.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55.运⽤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理论,分析说明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联系与区别56.国家权⼒的含义57.国家“三要素说”58.国家的含义59.国家权⼒与社会相分离的具体表现60.国家权⼒的特性61.运⽤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权⼒的理论,说明社会主义国家与社会的关系62.对内职能与对外职能-963.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64.对内职能与对外职能的关系65.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的特点及其关系本主义国家国家职能的异同67.国家消亡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切剥削阶级国家学说的根本区别之⼀68.国家消亡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应有命题69.运⽤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消亡的理论,说明资本主义国家不会⾃⾏消亡70.国家消亡的条件71.国家消亡的⾃发性和渐进性72.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消亡的理论,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和加强⽆产阶级专政的原因和意义第三章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73.亚⾥⼠多德对国家历史类型的划分74.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75.⼈类社会历史上的四种国家历史类型76.马克思主义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标准77.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般规律78.国家历史类型更替具体⽅式的多样性79.分析说明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道理80.⾰命81.改良82.⾰命与改良的区别83.奴⾪制国家的经济基础84.奴⾪制国家的阶级结构85.奴⾪制国家的实质86.封建制国家的经济基础87.封建社会的⼟地所有制形式88.西欧封建社会领主占有制的特点89.我国封建社会地主占有制的特点90.我国封建社会官僚制度的特点91.举例说明宗教及宗教化的意识形态对政治的影响92.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93.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盾94.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95.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96.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97.资本主义国家产⽣的历史背景98.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命的类型和特征99.资本主义⽣产关系的特点100.资本主义⽣产关系与封建⽣产关系的⼀致与冲突史,分析说明资产阶级⾰命的历史意义102.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价值取向103.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104.资产阶级专政的含义105.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106.资本主义国家在本质上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具107.资产阶级民主的本质108.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盾109.结合当代西⽅资本主义国家⽣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分析其经济基础的性质110.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越来越多地承担和执⾏公共事务的情况下,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111.结合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实际,分析资产阶级民主的实质112.⾃由资本主义国家的含义113.⾃由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114.⾃由资本主义国家实⾏⾃由主义统治⽅式的原因115.⾃由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及其具体体现11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含义117.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固有⽭盾118.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119.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特征120.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及其具体体现121.如何理解当代西⽅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扩⼤和集中122.法西斯国家的含义123.法西斯国家产⽣的历史背景和原因124.福利国家的含义125.福利国家政策的具体内容126.福利国家是资产阶级国家的⼀种现代形态,是资本维持雇佣劳动关系和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秩序的⼀种⽅式127.结合当代西⽅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分析福利国家的本质的历史脉络第五章社会主义国家129.资本主义社会化⼤⽣产的属性130.⽣产社会化与⽣产资料的私⼈占有之间的⽭盾131.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三⼤⽭盾的尖锐化132.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是资本主义社会⽣产⼒与⽣产关系⽭盾运动和发展的政治结果133.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产为与⽣产关系⽭盾的学习,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建⽴的历史必然性134.政权问题是⽆产阶级⾰命的根本问题135.⽆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两条道路136.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是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基础的历史性否定137.⽆产阶级统治对资产阶级统治的否定138.⽆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否定139.⽆产阶级专政的含义140.马克思主义对“民主”的理解141.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统中142.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说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143.结合实际说明民主与专政的关系144.⼈民民主专政的含义145.⼈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基础146.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47.如何理解“⼀国两制”国家统⼀构想下的⼈民民主专政148.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的含义149.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150.⾮公有制经济成分对于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意义151.结合实际分析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152.知识分⼦是⼯⼈阶级的⼀部分153.⼯⼈阶级是社硷主义国家的领导阶级154.⼯农联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基础155.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156.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任务是发展⽣产⼒158.共产党是⼯⼈阶级的先锋队159.⽆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160.结合实际分析说明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活中的地位和作⽤161.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创⽴的基础162.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163.结合中国改⾰开放的实践,分析说明邓⼩平理论的伟⼤意义164.结合中国实际,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恿想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65.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作⽤166.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地位167.结合当前中国实际分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意义第六章国家形式168.国家形式的含义169.涉及国家形式的术语和概念170.国家形式的基本内容171.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含义172.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划分标准173.剥削阶级政权组织形式174.马克思主义关于划分政体的标准33175.⽑泽东关于政体的定义176.国体与政体的关系177.政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178.运⽤政体选择的⾃主性原理,分析民族独⽴国家的政治发展179.亚⾥⼠多德关于国家形式的划分标准180.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形式的划分标准181专制君主制182.⼆元君主制183.委员会制184.⽴宪君主制185.议会君主制186.议会共和制与总统共和制的联系与区别187.分析当代美国与印度政治制度的区别188.公社制189.苏维埃制190.我国⼈民代表⼤会制的含义191.运⽤社会主义国家政体形式的原理,分析我国进⾏政治体制改⾰的必然性及其意义192.结合实际说明我国⼈民代表⼤会制的特点和优点193.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194.单⼀制195.复合制196.联邦制与邦联制的联系与区197.选择国家结构形式的依据和原则38198.对当代俄罗斯、⽩俄罗斯等国家组成的“独⽴国家联合体”的结构进⾏分析199.民族区域⾃治的含义200.特别⾏政区的含义201.我国采取单⼀制的原因202.民族区域⾃治制度的特点203.特别⾏政区制度的主要内容204.分析说明我国民族区域⾃治制度与联邦制的区别第七章国家机构205.国家机构的含义206.国家机构与国家本质的关系207.国家机构与“政府”概念的区别与联系208.国家机构是⼀个统⼀的有机整体209.国家机构的构成210.国家元⾸在国家机构中的地位和作⽤211.国家机构的四个特点212.影响国家机构组建的主客观因素213.国家机构设置原则和形式差异性214.“三权分⽴”原则的产⽣215.“三权分⽴”的含义216.“三权分⽴”原则在不同国家施⾏的差异性。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土地制度的演进及启示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No.5,20212021年第5期●庆祝建党100周年专栏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土地制度的演进及启示杨和平(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所,江西南昌330108)摘要: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发展壮大的百年历史中,带领人民进行了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和十八大以来等四个时期的土地制度改革,其始终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阶段任务相适应、始终以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原则、始终以中国特色的土地制度法治化为关键手段的逻辑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土地制度框架。
在面向三个“新发展”的时代征程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要继续汲取建党百年历史经验,遵循贯彻正确的土地制度建设这一指导思想,从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构筑好改革的制度设计,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中的政策实践定力与创新意识。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土地制度;基本经验中图分类号:F32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638(2021)05-0008-07收稿日期:2021-06-07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习近平关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研究”(20KS0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小农户发展路径研究”(18KS03)作者简介:杨和平(1995—),男,江西吉安人,研究实习员,硕士,研究方向:土地制度,土地经济。
土地制度是内嵌于国家政治体系结构中的秩序基底,在国家政权建设中,土地制度始终扮演着核心角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所以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我们党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开拓正确道路、发展科学理论、建设有效制度有机统一起来。
”[1]党走过百年历程,从土地革命时期农民土地所有制,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再到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都重点关注深化土地制度变革,积累了土地制度改革的丰富经验,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土地制度改革思路。
专升本政治必背考点2020
专升本政治必背考点2020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理解和掌握其基本原理是学习政治学专业的重要内容。
以下是2020年专升本政治必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考点: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实践性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识观和认识论的本质;3. 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基本原理,包括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4.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的重要概念,如物质、意识、政治经济学、阶级斗争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整合和发展。
学习政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其基本原理。
以下是2020年专升本政治必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考点: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包括理论指导思想、实践基础、发展道路、建设强国等方面;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体制和政治文化的建设等;4. 中共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包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任务和基本要求。
三、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科学指南,对于学习政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其基本原理和理论观点非常重要。
以下是2020年专升本政治必背的毛泽东思想考点:1.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包括人民战争、群众路线、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方面;2.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如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开展社会主义教育、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3.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扬弃,包括对于一些错误认识和实践的反思和总结。
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近现代史是学习政治学专业的基础,理解和掌握其重要内容对于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政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政治学概论
1.国家三要素说:把国家看成是由国家主权、领土‘居民为特征的组织。
这是从国家的表面现象,从政治地理意义上解释国家。
它的要害是抹煞国家的阶级实质,掩盖国家的本质和阶级使命,因而是不科学的。
2.国家主权:是统治阶级专政的全权在政治、法律上的表现。
剥削阶级国际权力的根本特征是同人民大众的对立和分离。
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一定组织形式行使国家权力,体现国家权力同人民大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3.地主占有制:是我国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与西方领主制相反,地主制经济允许土地买卖。
在这种制度下,地主获得土地的主要手段是购买。
他们把自己占有的大量土地分别出租给佃农种,并通过收缴地租的方式榨取农民的剩余劳动。
4.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整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式。
5.新型专政: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对少数剥削者的专政,是居民中绝大多数对少数人的统治。
6.原始积累:就是强使劳动者同生产资料分离,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霸占村社土地,实行殖民制度,国债制度,保护关税制度等等。
7.国家形式: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组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是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和体制的总和。
8.国家机构:是组成国家机器的一切,国家机关的总和,包括全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
在现实上,它是实现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职能,进行日常活动的组织体系。
9.大国沙文主义:是指大国在对待小国的关系问题上表现出来的一种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反动资产阶级民族主义。
大国沙文主义者抱着大国的民族优越感,把本民族,本国家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唯我独尊,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对小国,弱国不是平等对待,尊重对方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而是粗暴地干涉他国内政,侵犯他国人民的利益,损害他国的利益和主权,甚至侵略、颠覆、控制、干涉和欺侮他国。
高中政治学考知识点
高中政治学考知识点一、经济生活1. 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2. 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2)根本目标——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3)调控手段——科学的宏观调控。
二、政治生活1.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3)坚持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2.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和方式(1)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2)民主选举的途径和方式: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
(3)民主决策的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
3.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1)依法有序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2)有利于实现民主监督,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3)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4)有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4.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1)含义:生产力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2)内容:生产力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者。
生产资料作为生产力中物的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劳动者作为生产力中人的因素,是生产工具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2.生产关系(1)含义:生产关系,即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辩论辩题的政治改革
辩论辩题的政治改革正方,政治改革对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政治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首先,政治改革可以增强民主制度的健全性。
民主制度是现代社会的基石,只有在民主制度的基础上,人民才能充分参与政治决策,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正如美国前总统林肯曾经说过,“民主政府是人民、为人民、由人民所组成的政府。
”而政治改革可以促进民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其次,政治改革可以提高政府的效率和透明度。
在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下,政府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责,提供公共服务,推动经济发展。
同时,政治改革也可以加强政府的监督机制,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增强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正如英国哲学家弥尔顿曾经说过,“政府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保护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
最后,政治改革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下,各种社会矛盾可以得到有效化解,社会秩序得以维护。
而政治改革正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正如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所证明的那样,政治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政治改革对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在政治改革的推动下,社会才能实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反方,政治改革并非社会发展的唯一途径。
政治改革固然重要,但并非是社会发展的唯一途径。
首先,政治改革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政治改革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混乱,甚至导致政治体系的崩溃。
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政治改革也往往受到外部势力的干扰和控制,难以实现真正的民主化和自主发展。
其次,政治改革并非一劳永逸的事情。
政治改革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懈努力,才能够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而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政治改革往往难以得到有效推进,甚至陷入僵局。
正如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经说过,“改革是一场长期的斗争,而非一时的胜利。
”。
最后,政治改革并非万能的。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政治改革虽然得以实施,但并未带来社会的真正发展和进步。
而在一些发达国家,政治改革也并非是社会发展的唯一途径。
政治学原理单项选择题
政治学原理单项选择题1、古希腊,柏拉图在寒《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
2、亚里士多德则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
3、188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研究院)的建立可以视为现代政治科学建立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
4、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人是一种政治的动物。
5、权利被认为是政治的根本问题,所以通过研究(权利)来研究政治是最常见、最传统的方法。
6、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治国之道)而展开。
7、在20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中,(儒家)学说成为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最相匹配的政治意识形态。
8、1978年以前,中国基本上实施(民众主义)的自下而上的集权式的政治发展策略。
9、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本上采用了(精英主义)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分权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
10、从科学发展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研究与(社会理论研究)高度结合,因此,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科学。
11、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从事城邦政制的实证研究,并专门著有《政治学》和《雅典政制》。
12、使神学和政治理论分家的是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利),他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13、行为主义政治学本质上是政治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革新,它要求用研究(自然科学)的态度、手段和方法来研究政治现象。
14、公民权利首先表现为(政治权利)。
15、(利益)的存在形成了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的根本理由。
16、关于权力的来源和基础,西方历史上曾经盛行(君权神授论),认为上帝是权力的来源。
17、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益)是凝聚社会力量的核心18、(能力素质)是政治权力主观构成要素中最为基本的要素,它是政治权力得以形成和保持的基础。
19、(压力方式)是政治权利的潜在作用方式。
20、(奖酬方式)以鼓励或激励为其特征,因而是一种积极的权利作用方式21、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经济秩序)决定政治权利的分配。
22、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参政权)上。
中共党史、政治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简介
中共党史、政治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简介中共党史专题研究(民主革命时期)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中共党史专题研究(民主革命时期)》是在研究生已经具备中共党史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为指导,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认真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自身发展的历史经验,更好地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提高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坚定性和创造性。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的第一次合作;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初步探讨;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形成;王明的“左”倾错误和党纠正“左”倾错误的斗争;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和党的反蒋抗日政策的变化;党领导下的白区斗争;国共合作条件下的两个抗日战场;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和策略方针;党的延安整风运动;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基本经验;战后的基本形势与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国统区第二条战线的反蒋爱国斗争;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下册,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
2.《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3.《中共党史文献选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
中共党史专题研究(社会主义时期)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中共党史专题研究(社会主义时期)》是在研究生已经具备中共党史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为指导,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历程,认真总结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经验,把党史研究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结合起来,为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新问题提供历史借鉴;把党史研究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结合起来,继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把党史研究与探索世界政党兴衰成败的规律结合起来,从中汲取有益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经验教训。
革命中的乡村——土地改革运动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
革命中的乡村——土地改革运动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
李里峰
【期刊名称】《广东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中叶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既是生产关系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也对乡村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土地改革运动,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建构了乡村社会的基层组织网络,扩张了国家权力的组织边界和功能边界,重塑了国家与乡村社会间的关系,改变了乡村权力结构及其运作方式,形成了运动式的乡村治理模式,发明了种种动员技术和治理手段,使国家权力真正实现了现代意义上的乡村社会治理,也为20世纪后半期中国乡村“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页数】12页(P107-118)
【作者】李里峰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政治学系南京21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
【相关文献】
1.以庙宇为空间的华北乡村权力运作——姚春敏博士《清代华北乡村庙宇与社会组织》一书简评
2.历史与文化视域下的中国乡村社会研究——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社会学研究方法启示
3.华北乡村集市变迁、社会转型与乡村建设--以定县(州)实地研究为例
4.二十世纪初期华北农村合作运动的启示--读《合作运动与乡村社会变迁--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北农村合作运动研
究》5.国家·权力·隐形的支配力——20世纪前期华北乡村权力主角的社会分层及生成逻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独立初期津巴布韦的强制性土地改革政策及其影响
独立初期津巴布韦的强制性土地改革政策及其影响摘要:土地问题在津巴布韦存在已久。
独立后的津巴布韦政府一直试图维持白人与黑人贫民之间的平衡。
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内经济形势的恶化使得土地问题再度尖锐化,并迫使政府通过土地改革来满足无地黑人的土地诉求。
穆加贝政府试图通过强制性土地改革来缓解政治经济危机。
但强制性的土地改革不仅未能解决问题,反而致使国内发生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关键词:津巴布韦;强制性;土地改革;影响20世纪80年代,津巴布韦黑人与白人之间脆弱的平衡,需要依赖于国外财政援助才能维持。
1989年英国政府以资金使用缺乏透明度,政府官员贪污和挪用资金,从此停止向津巴布韦提供土地改革资金和1997年英国工党政府上台后,布莱尔以“不愿承担殖民时代包袱”为由,停止支付财政援助以及英、美等国政府当初允诺提供20亿美元资金的承诺最终未能兑现,使得津巴布韦脆弱的平衡关系难以继续维系。
同时,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要求非洲进行民主化、多党制和经济自由化改革,而穆加贝却表明了连任愿望,更是为西方所不喜。
更为严峻的是经济上,津巴布韦为偿还外债和引进外资,曾于20世纪90年代接受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结构调整方案”,推行贸易自由化和鼓励私有化政策,但却导致国内物价急剧上涨,失业人数迅猛增加,加之连年旱灾,粮食由出口转为进口[1]。
穆加贝和执政党的声望急剧下降,并威胁到政局的稳定,致使政府不得已放弃执行结构调整方案。
由此种种,使得独立初期津巴布韦只拥有了极为短暂的发展时期,就由于土地问题的不断尖锐化,政府以往艰难维持的平衡关系被彻底打破,带来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混乱,因此,穆加贝政府必须做出相应的强制性的土地改革,来解决问题,以此来获得长足的发挥发展。
一、土地改革的内容与过程严峻的经济形势使得津巴布韦土地问题再度尖锐化,并迫使政府通过土地改革满足无地黑人的土地诉求。
津巴布韦政府于1992年修改宪法,确定依法强制性地赎买和征用白人占用的土地,然后作为国有土地进行重新分配,试图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土地问题。
二元叙事与土地改革
二元叙事与土地改革——《翻身》与《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的话语比较·行龙刘素林检视20世纪中国土地改革的历史叙述,大致可分为革命叙事和现代化叙事两种。
前者把中共领导的革命活动生动而富有诗意地展现出来,说明土改的必然性及其在国家、民族、历史进程中的巨大意义;而后者则将土改放置于一个与世界紧密联系的视野中来审视,认为土改不但没有实现国家对农村的有效整合,反而使已经十分脆弱的农村社会秩序陷于混乱。
这两种历史叙事所呈现的史观为史学研究者提供了多元的参照视角,《翻身──一个中国村庄的革命记实》[1](下文中简称《翻身》)、《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2](下文中简称《乡村》)便是这两种不同历史叙事各自的代表作品。
作为革命叙事的典型范本,《翻身》将土地改革描绘成世代受经济盘剥和文化压迫的农民翻身求解放的史诗性事件;而《乡村》则按照现代化叙事的路径,展现了土改背离官方表述、导致社会失范的一面。
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两种文本的研究,展现不同叙事路径下的农村社会景象。
《乡村》一书的作者弗里德曼、毕克伟、塞尔登分别为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教授,是中国改革开放后首批来华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美国学者。
在《乡村》一书中,作者以华北平原的饶阳县五公村为个案,以五公村领头人耿长锁的生活轨迹为线索,深入探讨了中共在战争时期及革命胜利后在农村社会所从事的一系列改革,以及这些改革与传统文化、国家与农村社会、战争与国家建设等之间的关系。
本书凭借其广泛的文献搜集、生动的现象描述、深入的材料解读、浑厚的理论构建,一举获得了象征美国学术最高荣誉的列文森奖。
《翻身》一书的作者为美国人韩丁,他亲身参与了太行区潞城县张庄的土改,用社会人类学者“在地”式的观察视角,从农民的日常生活逻辑出发来认识土改的社会历史空间,再现了中国农民日常生活的话语表达和社会记忆。
在这本书中,作者将许多相悖的东西,如生趣盎然的形式与外加的观念,荡气回肠的人情与不时插入的冰冷说教,真实的血泪与人为的温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使该书既具有一般的可读性,又有相当的可信度。
[最全面]历史时间轴归纳
(9)>)回复|收!%题型一、“体现类”主观题【题型特点】:体现型的设问中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字眼。
【解题技巧】: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梳理——作答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三梳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题型二、“反映类”主观题【题型特点】:“反映型”的设问,一般来说所给的材料有文字式的,也有图表式的,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反映了什么问题或现象,二是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变化. 【解题技巧】:不管是哪一种设问的情况,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感性的,而答案要求是理性的也就是说感性材料理性化,既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加以表明。
做这类题关键是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要全面把握,可采用定点法。
同上题型三、“为什么(原因)类”主观题【题型特点】:此类一般设问以“为什么说”,“为什么要”等形式呈现【解题技巧】:具体有三种方案:第一种: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
必然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种: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
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来回答,答的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第三种:从政治、经济或文化、历史或现实,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展开,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题型四、“怎么办(对策)类”主观题【题型特点】: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出了确定的主体,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和个人等。
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
【解题技巧】:解答此类题目时,可采用定点法,同题型一。
政治学原理填空题
政治学原理填空题1、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2、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3、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
4、在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曾从这一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5、直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
6、(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7、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8、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大结构。
9、按照经济理性人的原则,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理性经纪人)。
10、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
11、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
12、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13、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14、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延续2000多年。
15、(伦理)与政治不分,正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16、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
17、使神学和政治理论分家的是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利),他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18、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将遇到以下三个难题:第一个是数据问题,第二个是隐性价值问题,第三个是(价值中立)问题。
19、(公民权利)的外延大于政治权利的外延,指的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基地班研究生课堂论文论文题目驳“亚里士多德唯有以中产阶级为基础才能组成最好的政体”完成时间 2015.11.30课程名称 如何发现问题:文献视角专 业 政府经济学年 级 2015级成 绩 评卷人 姓 名 帅劲节 学 号 2015110425驳“亚里士多德唯有以中产阶级为基础才能组成最好的政体”摘要:古希腊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一书共分为八个部分,主要涉及城邦的目的、起源、变更和保全;政体的分类、变更和保全;理想的城邦及其构建;最后论述了公民和青少年的教育问题,提到了“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另外,这本书还涉及领导者素质和领导艺术的问题;他还阐述了他的法律的思想和司法的思想,而我唯独情有独钟的便是亚里士多德年代的政体及他所理想中的政治社会,切入点为“中庸适度”。
“中庸适度”不仅是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方面所崇尚的中庸美德,更是他在政治学上认为政体上“最好的”,最好的统治方式就是民主与君主的混合政体,这正是“中庸适度”思想在《政治学》这一经典著作中的完美体现。
《政治学》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赞美雅典城邦政治制度的书,而且还是一本赞美理想城邦政治的书,在书中,作者的反思,批判现实,并且将理想的城邦政治和现实的城邦政治做了一个对比分析,主张混合政治也就是主张民主政体和君主政体的混合统治,也就是维护中产阶级的中庸政治。
中产阶级作为国家“中庸”化身的思想对当前贫富分化日益悬殊的中国社会发展危机是一剂良药。
本人就从亚里士多德最好的统治方式就是民主与君主的混合政体(归纳到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中庸适度”原则)即:让中产阶级——这个富人和穷人的“仲裁者”执政的思想进行浅析,谈谈自己对于这一观点的理解,以期为政治学相关理论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试分析该观点:“最好的统治方式也就是主张民主和君主的混合统治”(唯有以中产阶级才能组成最好的政体)是否适用于当代中国的发展。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混合政体君主政体民主政体一、亚里士多德关于理想政体(中产政体)的概述(一)亚氏“中产政体”产生的历史背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奴隶制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危机,社会组织结构开始变化,很多原有的城邦统治已不再牢固,《政治学》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
亚里士多德生于公元前四世纪希腊奴隶制社会的危机时期。
伯罗奔尼撒战后,雅典社会各个阶级都受到战争的影响。
战争使雅典的国库枯竭,以致不能执行旧有的对城市贫民的配给和援助政策。
雅典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日趋于尖锐化。
目击希腊、特别是当时作为希腊文化中心的雅典这种分崩离析的状态,亚里士多德从中等阶层的利益出发,主张用加强中等阶层的力量的办法来平衡富有者和贫民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使奴隶主国家不至崩溃。
受古希腊传统思想中“中庸主义”的影响,以及作者本身是中等奴隶主阶级的地位影响,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也具有明显的取向中庸的特点。
(二)亚氏“中产政体”的概述政体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政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域,政治体制都不相同。
国家的政治、政治形态,也就是国家政治体系运作的形式。
作者认为共和政体是合于中庸之道的最好的政体形势,其他政体优劣次序依它们距离最好的政体形式(中庸之道)的远近来确定。
“一切行家都要避免过度和不及,而寻求和选择中间——相对我们而言,而不是相对于事物而言的中间……事物美好到一点都不能增加,也一点不能再减少”亚氏的中庸政体观,阶级是其中的重要问题,必须也中产阶级为主导,城邦虽有不同的阶级组成,但是中产阶级确实所有阶级中最为基础的也是最为理想的。
在一切城邦中,所有的公民可以分为三个阶级——极穷、极富以及两者之间的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趋于理性,并且比较稳定,也有利于政治安定。
相比贫者和富者,中产阶级具有人数多、力量强的优势,因此“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由中产阶级组成的,在这样的城邦,立宪政体得到良好的发挥”概括而言,就一个城邦的组建和政体的创立来说,应该以中产阶级为基础。
(三)亚氏认为最接近“中产政体”的政体——共和政体亚氏认为共和政体应具有四个基本特征:以公益为依归,符合并且促进整个城邦人民的共同幸福;以中产阶级为领导阶级,维护城邦的长治久安;以法制为原则,用法律来规范和制约权力,立法权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以混合以及平衡为构建原则,并且使得各方力量在国家政权中保持恰当的均衡。
共和政体本就是平民和寡头两者的混合,一般人往往以混合政体的倾向于平民主义者为“共和”,而以其倾向于寡头政体者为“贵族政体”,因此共和与贵族政体常常混淆,亚氏为使得两者分开,就以包容自由出身的平民、富室以及才德之士三者而重视才德的政体为“贵族”,而仅以必须兼顾出身和财富两个要素的混合政体为“共和”,这里的财产强调的是大多数人拥有社会大部分的财产。
共和政体的本质只是混合财富,兼顾资产阶级和自由出身的人们而已。
在混合政体中应有三项同等重要的因素——自由出身、财富和才德,有时候,或以名望(贵胄)作为第四要素。
贵族政体的主要特征是以才德作为受任公职(名位)的依据,才德为贵族政体的特征,正如财富为寡头整体的特征、自由人身份为平民政体的特征。
二、亚氏关于“共和政体不能共存于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的原因分析”从平民群众和财富阶级来说,两者之间经常发生党争,无论谁赢,占上方的一方总是不肯以公共利益和平等原则为依归来组织中间形式的政体,各自都把政治特权看成是党争的果实,抢到,就宁愿偏向民主主义或者寡头主义而独行其是。
在大多数城邦中,中产阶级一般都是人数不多,有产者和平民群众二个对立部分,其中任何一方倘若占据了优势,就压迫中产阶级,把政治制度拖向他们自己所主张的方向,或创立平民政体或建立寡头政体。
在雅典和斯巴达时代,两邦均坚持自己的政体:一个往往使其所领导的各邦组织平民政体,另一边则就其实力所及树立寡头政体,二者都只顾本邦德便利而忽视各个属邦的公益。
以上三个原因就是亚氏归纳的关于世间共和政体少,而大多数政体或是平民或是寡头的原因。
三、亚里士多德关于政体的分类关于现实政体及其类别,政体之所以存在各种不同的类型,其原因就在于每一个城邦具有部分和不同的要素。
为了深化对政体的研究,亚里多德对政体的类型作了划分。
他沿用希腊传统的划分方法,依据两个标准对政体类型加以划分。
这两个标准是:其一是政权的形态,其二是政府的宗旨,即统治者是只照顾统治者自身的利益还是照顾到全邦的公共利益。
也可以说是(一)执掌治权者人数的多少;(二)为了全体人民还是为了少数人民的利益。
依据第一条标准(就政权的形态而言),可以将政体划分为一人执政的政体、少数人执政的政体和多数人执政的政体;依据第二条标准又将这三类政体分别进一步划分为君主政体(王制)与僭主政体、贵族政体与寡头政体、共和政体与平民政体。
其中,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因为“照顾到公共利益”而成为“正当或正宗的政体”,而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则由于“只照顾到统治者们的利益”而成为“错误的政体或正宗政体的变态(偏离)。
”就其宗旨而言,只要是顾及全邦人民的共同利益并且为之图谋有辆生活的政体就是正宗政体,相反,仅仅是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的政体就是变态政体。
具体分类以下图为例:作者提出,政体之所以会分成若干个不同类型的原因是在于每一个城邦都是由若干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的,有时,所有的部分都参加政治统治体系,有时或多或少由部分参加,这样就一定会产生种类不同的若干政体。
资产的多少而分化的社会阶级才是政权的基础,政权分类并不是不仅在于执政者的人数多少。
四、驳“亚里士多德唯有以中产阶级为基础才能组成最好的政体”(一)现实社会中缺乏中产政体存在的条件中产政体要得以存在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首先是同时采取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的法规;其次二者法律法规加以平均;再者是既不全部兼顾,也不是加以折中,是在两者中选择一些因素加以混合。
拼凑或者混合这样的政体需要遵循以上三种不同的原则,而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其具有的特殊性都决定了不可能同时采用寡头政体或者是平民政体的法规,只能说是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借鉴部分可以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或者社会主义国家的法规,但是因其历史局限性决定了不可能遵循上诉三个原则。
故而,中产阶级政体在现代社会不具有存在的社会背景。
(二)时代发展带来的挑战性在选择研究一个国家适用政体时,我们要考虑地理状况、经济背景、社会结构、文化信仰等方面的因素,同时还有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具有代表性、可行性、具有共同社会生存基础,经济组织和经济活动,政治权利的分配、执行和管理,文化的保护和利用,社会的合作和冲突,宗教信仰的皈依以及这几方面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关系是如何决定这个国家政体是否适用于某个国家,无论是贵族政体、平民政体还是共和政体多方面都存在极多的社会不相容性,因而中产政体的时代局限性决定了它自身的不可能性,一种空想不能执行的社会理想是不能称之为最好的政体的,只有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在唯物主义的检验下,才能评定其政体的好坏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中产阶级领导的中产政体,中产政体就不能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这种政体作为一种空想,就不具备现实条件,因而,唯有以中产阶级为基础才能组成最好的政体,这一观点是缺乏理论以及现实条件支持的。
参考文献[1] 邓大才教授. 问题与问题意识》教程[M].华中师范大学,2015[2] 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M].商务印书馆,2014 北京[3] 张礼君《论亚里士多德的共和政体观》呼伦贝尔学院学报[4] 袁方主编.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当代中国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研究内蒙古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