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思想政治教育对政治文明构建的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思想政治教育对政治文明构建的作用
作者:伍建军杨帆
来源:《世纪桥》2015年第10期
摘要:政治文明是标志人类社会政治生活进步状态范畴的一个概念,是一个由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构成的有序、协调、有机的具有内在结构的系统。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政治文明的塑造中,对于启发文明政治意识、培养文明政治制度认同土壤、形成文明政治行为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文明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10-0029-02
政治文明建设历来是我们党的政治发展追求,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终极目标,是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点。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根本保证。

发展政治文明,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政治武器的作用,引领广大干部群众形成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政治理念,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政治素质和政治参与水平,塑造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正确的政治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文明核心概念的界定
思想政治教育,即人的思想、品德、政治素养教育,指的是按照社会历史发展需求,通过特定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对教育对象有目的地施加影响,促使其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在我国,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即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

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思想政治工作,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思想理论教育,其主旨是通过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

从内涵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理论教育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革命的理想、信念、道德和纪律教育,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形式政策教育等方面;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包含政治观点、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敏锐性等内容的政治教育。

文明通常是与原始、自然、蒙昧、野蛮等状态相对立的概念。

通常来讲,它是指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进步状态,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个主要领域的进步,体现其发展水平。

关于政治文明,人类伟大的社会主义先行者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文明角度对政治文明展开过相关论述。

最早体现马克思对政治文明解读的著作是《关于现代国家的著作的计划草稿》,马克思说:“随着城市的出现也就需要有行政机关、警察、赋税等等,一句话,就是需要有公共的政治机构,也就是说需要一般政治”’[1],而恩格斯则认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

”[2]不难
看出,在他们那里,人类社会整体文明包含相互联系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种形态。

关于政治文明,我国学术界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有的学者认为政治文明包括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的制度形式的政治文明及包括政治思想、政治素质和政治心理等精神形式的政治文明;有的学者将政治文明概括为政治意识、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还有的概括为政治意识形态、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实践行为;亦有的将之理解为社会制度文明、政治意识文明和保证社会政治文明的机构及设施的改善三个方面,无论何种解读,我们认为政治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文明成果在政治生活领域中的体现,构成人类政治生活领域的一切要素的进步和发展及其有益成果都应属于政治文明范畴。

而其中最基本的或者说最主要的,应当包括文明的政治主体、先进的政治文化、合理的政治制度、规范的政治行为以及和谐的政治关系等五方面要素。

[3]这五个要素相互联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政治文明整体系统。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政治文明是一个由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不同部分构成的有序、协调、有机的具有内在结构的系统。

“从静态来看,它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过程中全部进步成果;从动态看,则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进化发展的具体过程。

政治文明包括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等三个部分的有机整体。

[4]
二、政治文明构建中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应当说,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以党的领导为前提,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依法治国为基本方略的政治文明建设框架基本形成。

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当前我国政治文明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教化、提升其政治素质、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作用是其他方式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加强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文明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启发文明政治意识的主途径
政治意识是指政治主体的政治思想、政治观点,以及对于政治现象的态度和评价。

政治意识作为政治领域的精神现象,是政治生活和政治活动的心理反映,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认知、政治信念、政治习俗和政治价值的复合存在形式。

作为客观政治实践活动的主观反映,政治意识具有两面性,即正确和错误之分,按照马克思哲学实践和意识的关系原理,我们认为,政治意识来源于政治实践,受政治实践决定并反作用于客观政治实践,正确的政治意识对政治文明起促进和推动作用,而错误的政治意识对政治文明起阻碍作用。

中国政治文明几十年发展取得的成绩应该说举世瞩目,然客观事实是,中国历史未经历过一个高度政治文明发展的时期,中国长期传统专制色彩浓厚的封建帝制统治残余影响仍然存在,现实中部分国民的“权力崇拜”腐朽政治意识仍然流行,对于现实政治,国民要么仍以传统的狭隘政治视野看待现实政治现象,要么抱以中国“中庸之道”的处世哲学对待现实
政治,导致现实政治实践活动中,民众不是被动参与,就是漠然待之,热情不高;而现实中,由于社会转型,经济利益多样,价值取向多元,对群众的政治意识又产生了巨大冲击,导致民众政治意识中政治认知出现偏差,政治信念不坚定,政治价值观多元。

如何克服中国封建残余的腐朽政治意识和现实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政治多元价值观对现代化的中国政治文明建设造成的巨大冲击,在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中适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便成为我们的现实选择。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灌输的方式向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传授符合时代特征的政治知识、我国社会的主导政治思想,基本政治制度、国情以及各类国家机构的工作制度、办事规则和程序、以及代表时代发展潮流和社会发展方向的主流政治价值观,不仅有助于提高群众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认知水平,政治优劣的辨别能力,更有助于帮助人们群众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政治人生观,增强对我国特殊国情背景下社会主义政治执政理念、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培养人民群众对政治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文明政治制度社会认同土壤的主渠道
政治制度是指社会政治领域中要求政治实体遵行的各类准则或规范,政治制度是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人类出于维护共同体的安全和利益,维持一定的公共秩序和分配方式的目的,对各种政治关系所做的一系列规定。

政治制度的设计目的在于约束、调整和规范人们的政治行为,一般来讲,政治制度设计的合理与否,根本是看其是否在现实政治中能真正调整人民的政治行为并使其最终达到文明化,其具体标准应当是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政治制度有效性的发挥最终取决于其是否能被人民认同、接受并自觉遵循,其力量源泉深深植根于广大的人民群众之中。

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设计,既有历史的考量也有现实的把握,更会打上一个国家具体国情和传统文化的烙印。

因此,在历史与现实交织,传统文化和西方价值观冲突的现实大环境下,要真正让人民群众理解、认同、接受和遵循现行政治制度,除了要依靠法律等强制性的力量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党对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进行政治社会化的最为重要的教化机制,更是培育文明政治制度社会认同土壤的主渠道。

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加大对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于政治制度设计的国情、历史传统、文化意蕴的教育,才能真正增强人民对于现行政治制度的理解力和与其他政治制度之比较的辨别力,进而在整个社会形成对于政治制度对于现行政治制度的认同土壤,而整个社会对现行政治制度的认同才是政治制度效力发挥最大化的根本。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形成文明政治行为的主向导
政治行为指人们在特定利益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活动。

任何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不仅需要民众具有文明的政治意识、文明的社会政治制度,更需要生活在此政治制度下的民众具有文明的政治行为,否则民众就无法以正确的方式真正参与政治活动,真正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人民当家作主也将会流于空谈。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形成文明的政治行为,除了依靠法律权威的惩处和震慑作用以及合理的政治制度设计外,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化和导向功能更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只有在日常政治生活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通过媒体、新闻、网络等媒介加强对民众文明政治行为思想教育,对现实政治生活中不文明的政治行为加以揭露和批判,对文明的政治行为加以鼓励和表扬并树立榜样和典型,从而在整个社会中起到先锋和示范作用,最终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政治行为纳入法制化、程序化和文明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3]杨弘,刘彤.论政治文明的构成要素和相互关系[J]. 社会科学统一战线,2005,(1).
[4]覃乃昌.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N].广西日报,2004-10-21.
[责任编辑:褚永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