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育种学》课程建设分析方案
基于林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林木育种学课程建设研究
基于林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林木育种学课程建设研究作者:李文杨王晶来源:《绿色科技》2017年第17期摘要:指出了林木育种学是林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和区域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
从培养林学专业应用型人才角度出发,通过对林木育种学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体系的建立、教学手段和方法、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建立完善的林学课程教育教学体系,提高林木育种学教学的质量、培养高素质的林科综合性人才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林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林木育种学;课程建设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7-0232-031 引言专业课程是人才培养计划中的核心部分,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实践课程,也是体现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以及办学特色的重要指标,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本科高校林学专业在满足国家对林学专业教学基本要求的同时,根据自身条件并结合地方经济和行业结构特点,制定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好专业课程建设体系、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方式和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体现地方特色的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至关重要。
林木育种学是林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1],通过本课程的建设,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林木育种学的发展概况,充分认识林木新品种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意义,并初步掌握林木育种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独立开展林木育种和良种繁育工作的能力,为建立完善的培养林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合格体系,为学生今后从事于林木育种研究、品种管理、良种繁育和推广等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2 林木育种学课程教学大纲的建设林木育种学是以遗传和进化规律为指导,科学地研究林木优良品种的选育和良种繁育技术的原理和技术的一门科学[2,3]。
林木育种学作为林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以植物学、生态学、土壤学、测树学、遗传学和数理统计与数据分析等课程为基础,根据森林的经济和生态的特殊功能,为实现森林定向培育、优质高产提供林木优良品种,提供遗传品质优良、稳定、相对一致的种苗的技术与方法的科学[4]。
《林木遗传育种学》课程大纲
《林木遗传育种学》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林木遗传育种学(英文):FOREST GENETICS AND FOREST TREE BREEDING 课程编号:14241016课程学分:4.0课程总学时:64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二、课程内容简介(300字以内)林木遗传育种学是研究林木遗传与变异的规律,并以遗传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研究选育和繁育林木良种的原理及技术的学科。
遗传学部分主要介绍遗传的三大基本规律及其细胞学基础,遗传变异,分子遗传学,群体遗传学以及数量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育种学部分主要介绍林木选育技术基础,遗传育种资源和林木引种,种源与优树选择,杂交与倍性育种,无性系选育与繁殖造林,种子园以及遗传测定。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和林木良种选育与繁殖的理论及技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遗传学与育种学基本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林木遗传改良上的科学研究问题与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系统和有重点地掌握遗传学基本原理、林木选育和良种繁育原理及技术。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绪论(2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使学生明了遗传学是生物科学的最前沿,林木育种的特点和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对本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研究兴趣。
要求:了解遗传育种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遗传和育种工作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遗传学和育种学在科学和生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遗传育种学的定义(概念)、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任务。
难点:遗传育种学在科学和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林木遗传学部分(31学时)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2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牢固地树立新陈代谢、世代演替、遗传变化等都离不开生物细胞的认识。
理解遗传物质在细胞的染色体上,染色体的行为是遗传三大定律的基础;掌握细胞的有丝分裂规律。
2.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细胞核结构、染色体的超微结构;有丝分裂及有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林木育种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王 君
( 北 京 林 业 大 学 生 物 科 学 与 技 术 学 院 ,北 京 1 0 0 0 8 3 )
摘 要 : 加 强“ 林 木 育 种 学” 课 程 实践教 学 是 促 进 我 国林 木 种 业 实 用 型人 才 培 养 的 重 要 途 径 。 由 于缺 乏 适 宜 的教 学
实 习基 地 , 北 京 林 业 大 学“ 林 木 育种 学” 实践 教 学 一 直 以来 都 在 校 园 内模 拟进 行 , 且 实 习 内容 设 计 较 为 单 一 , 难 以 调 动 学 生的 积 极 性 。为 加 强“ 林 木育种学” 的 实践 教 学 , 推 动创新 型人 才的培 养, 笔 者 以 河 北 省 承 德 市平 泉 县 七 沟 林 场 国 家油 松 良种 基 地 为依 托 , 开展 了“ 林 木 育种 学” 实践 教 学 的 改革 探 索 , 设 计 了有 针 对 性 的 实 习 内容 , 制 作 了较 为 完备 的 实 习指 导 手 册 , 确 立 了科 学合 理 的 考 核 方 式 。 从 改 革 效 果 看 , 实践 教 学 加 强 了 学 生 对 我 国 林 木 良种 生 产 的
第 3 3卷 第 4期 2 0 1 5 年 7 月
中 国
林
业
教
育
For e s t r y Edu c a t i on i n Ch i na
“ 林 木 育种 学" 课 程 实 践 教 学 的 改 革 探 索
— —
以北 京 林 业大 学 为例
康 向 阳 李 伟 胡 冬 梅
大 学“ 林 木育 种学 ” 课 程 的实践教 学 附属 于林木 育 种
实践 教 学体 系通 常应 包括 实验 、 实习、 科 学研 究 3个不 同的层 次_ 3 ] 。其 中课 程实 验 和 野外 实 习 的均 衡设 置 对于 课堂 知识 的理 解和 强化 起着 非常 重要 的 作用 。在 实 验教 学 方 面 , 部分 教 师 将 花 粉 染 色 体 加
林木遗传育种学教学方法与手段
林木遗传育种学教学方法
林木遗传育种学教学总体上分理论与实践两大部分,具体说,理论教学中以老师讲课、学生阅读文献、做练习题、写小论文,以及课堂交流为主。
实践教学中形式多样,有设计性的实验,如染色体观察和核型分析、植物DNA的提取和鉴定等,也有综合性实验,如植物组织培养、植物基因转化技术,还有到校外教学基地实习,让学生实践杂交技术和优树选择等。
林木遗传育种学实验可分为二类:设计性实验,由学生根据理论知识设计相关实验,写出方案,待老师审阅批准后,统一安排时间实施,学生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并完成报告;综合性实验,老师给出初步方案并负责答疑和指导仪器使用,整个实验过程完全由学生完成,要求完成1份综合实验报告。
通过几年的实践,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论文能力,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另外,3天的实习也主要采用类似综合性实验的方式进行,着重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林木遗传育种学教学手段
林木遗传学的内容多涉及生物微观结构,抽象难懂,课堂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采用图片丰富的幻灯和示意性的动画,并结合实验和观看录像,安排学生读书报告;林木育种学部分,课堂主要讲解引种、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和分子育种的主要理论和程序,实习期间安排学生进行选优和杂交实践,分子育种主要通过实验进行。
近年来,已自制教学课件,并收集了相关的教学影像资料。
课件包括全部教学内容,配有大量彩图、表格等,通过2年教学,收效良好。
另外,影像资料的观看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一些抽象的内容,对拓展学生视野也起到重要作用。
林木育种学教学大纲
林木育种学教学大纲Genetic Improvement of Forest Tree 课程编号:L1014学时数:40〔课程: 30 试验:10 学分数:2.0适用专业:林学执笔者:康向阳开课学期: 编写日期:2023 年8月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课程性质:林木育种学属于专业课程,为林学专业的必修课。
主要任务:通过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了解国内外林木疗种的进展概况,充分生疏林木良种在国民经济进展中的意义,并初步把握林木育种的根本原理与方法,为学习者今后从事与林木育种争论、品种治理、良种繁育和推广等工作打卜.肯定的根底。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一〕课堂授课局部〔30 学时〕第一章绪论〔2 学时〕1林木育种的性质与任务:了解林木育种的性质及其主要争论内容;学握林木育种的特点、任务。
2林木育种与林业生产:充分生疏林木育种在林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生疏现代林木育种的FI 标。
3林木育种的现状及进展趋势:了解林木育种的进展历史、争论现状以及进展趋势,注重技术对现代林木育种进展的影响及作用等。
其次章林木选育技术根底〔4 学时〕1物种和生物进化:了解牛物进化和白然选样的关系;把握种内多层次变异及其产生缘由。
2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索:生疏突变、选择、迁移、遗传漂变等因索对群体遗传平衡的影响。
3遗传参数及其估算:把握遗传力、配介力的性质以及影响选择效果的主要因素。
4选择与选择方法:生疏选择类型及其特点,把握选择方法的分类及其应用;了解育种方法与树种生殖方法的关系。
第三章遗传资源与树木引种〔 4 学时〕1遗传资源:了解树木遗传资源的概念与类别,理解遗传资源与育种资源的区分和联系;把握林木遗传资源的对林木遗传改进的意义与作用。
2生物多样性和遗传流失:了解遗传多样性的意义以及林木遗传资源流失的缘由;了解遗传多样性的主要争论方法。
3林木遗传资源治理:理解林木遗传资源收集、保存、争论和利用的冃的;把握林木遗传资源保存的形式及其适用范围等。
《林木遗传育种学》实验教学大纲
《林木遗传育种学》实验教学大纲学时:16学分:0.5修读专业:林学一、实验课程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实验课的教学,力求使学生能够对林木育种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运用遗传学的基本理论解决林木育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项目林木遗传育种实验的操作对象是树木等植物材料,这些植物材料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且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大。
为此,根据学校实验条件,设计了如下实验。
而在具体安排实验时,可根据课程进展以及实验材料准备情况,选择其中的4-6个实验单独开设,也可以选择有联系的几个实实验一植物有丝分裂的观察实验目的:学习植物组织及细胞的固定、解离和压片方法,借以观察植物有丝分裂的过程和染色体的动态变化。
实验内容:利用林木或其它植物种子进行培养,取根的尖端、茎的生长点、芽及其它含有分生组织的器官进行固定、解离和压片,再通过显微镜观察有丝分裂的过程及染色体的动态变化。
实验二植物减数分裂的观察实验目的:通过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观察,认识植物减数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及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与母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差异;掌握植物细胞减数分裂玻片标本的制备方法。
实验内容:植株开花前剪取花朵进行固定,制片,观察植物减数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及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与母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差异。
实验三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实验目的:了解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原理及各项参数意义,学习和掌握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
实验内容:利用植物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图片进行分析,测量染色体长、短臂长度及染色体绝对长度,计算相对长度、臂比值,并划分类型。
根据染色体核型分析各种参数进行配对,排列,粘贴,最后用坐标纸绘模式图。
实验四植物染色体分带技术实验目的:掌握植物染色体分带技术。
实验内容:首先利用植物种子进行培养、制片;然后进行显带处理;最后对处理后的染色体带型进行分析。
实验五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的验证实验目的:利用玉米一对相对性状、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遗传实验结果,观察分析杂种后代的性状表现,从而加深对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的认识;掌握遗传学实验结果记录及统计处理方法。
林木育种学教案
林木育种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林木育种的概念、意义和重要性。
2.掌握林木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遗传学基础知识、育种目标、选择方法等。
3.掌握常见的林木育种技术及其应用,如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林木育种事业的热爱和关注。
二、教学内容1.林木育种的概念和重要性。
2.林木遗传学基础知识,包括基因、染色体、DNA等。
3.林木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育种目标、选择方法等。
4.常见的林木育种技术及其应用,如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
5.林木育种的实践案例分析和经验分享。
三、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各种林木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林木育种的重要性,并简要介绍林木育种的概念和意义。
2.新课学习:讲解林木遗传学基础知识、林木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育种在林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介绍常见的林木育种技术及其应用,如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
3.巩固练习: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例如,分析某种林木的杂交育种方案,或者评估某种诱变育种方法的优劣等。
4.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
回顾林木育种的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常见的林木育种技术及其应用。
5.经验分享:邀请从事林木育种工作的专家或学者分享他们的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6.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题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例如,让学生设计一个针对某种林木的育种方案,或者让他们总结一些实践中的林木育种技巧等。
7.期末考试:通过试卷测试学生对林木育种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估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1.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林木育种的理解程度,包括对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估他们的学习状态。
林学院教案参考模板
林学院教案参考模板一、课程信息1. 课程名称:林木培育学2.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3. 学时:32学时4. 学分:2学分5. 授课对象:林学院大一学生二、教学目标1. 了解林木培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林木生长发育、生殖生理和种群动态的基本规律。
3. 学会林木栽培、繁殖、育林和森林经营的技术。
4. 提高学生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管理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1. 第一章:林木培育学概述1.1 林木培育学的基本概念1.2 林木培育学的发展历程1.3 林木培育学的研究方法2. 第二章:林木生长发育2.1 林木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2.2 林木器官的生长发育2.3 林木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关系3. 第三章:林木生殖生理3.1 林木生殖器官的结构与功能3.2 林木生殖过程及其调控3.3 林木繁殖技术4. 第四章:种群动态与森林生态系统4.1 种群动态的基本概念4.2 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4.3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5. 第五章:林木栽培与经营技术5.1 林木栽培技术5.2 林木经营技术5.3 森林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利用四、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林木培育学的知识体系。
2.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和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实验实践:开展野外调查、实验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占总评的30%。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的30%。
3.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占总评的20%。
4. 课程论文:评估学生的论文质量,占总评的20%。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林木培育学》教材,赵等编著。
2. 辅助资料:学术论文、案例集、实验指导书等。
3. 网络资源:相关网站、论坛、在线课程等。
4. 实践基地:林场、植物园、苗圃等。
林木遗传育种教学大纲
《林木遗传育种学》教学大纲总学时:72(其中讲课:56;实验:16)学分:4.0(其中讲课:3.5;实验:0.5)实践教学:1.0周修读专业:林学一、课程的主要内容遗传学部分系统地介绍了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其细胞学基础;介绍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及其功能;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三个引起变异的原因;数量性状遗传与群体遗传等。
育种学部分系统阐述林木育种材料的选育,包括育种资源,林木引种,种源选择,优树选择,杂交育种;对良种繁育包括采穗圃、种子园营建的理论与技术利用实例作了详尽论述;对遗传测定的理论及其估算分析方法进行介绍;对抗病育种以及生物技术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论述。
绪论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第二节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第三节细胞的分裂第二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第一节 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证据第二节核酸的化学结构第三节 DNA复制第四节 RNA的转录及加工第五节遗传密码与蛋白质的翻译第三章遗传的基本规律第一节分离规律第二节独立分配规律第三节遗传学数据的统计处理第四节孟德尔规律的补充和发展第五节连锁与交换定律第四章遗传物质改变第一节染色体结构变异第二节染色体数目变异第三节基因突变第五章核外遗传第一节母性影响第二节细胞质遗传第六章数量遗传第一节数量性状的特征第二节遗传率的估算及其应用第七章群体遗传与进化第一节群体的遗传平衡第二节影响遗传平衡的因素第三节进化理论第四节物种的形成第八章遗传育种资源和树木引种第一节遗传资源第二节生物多样性和遗传流失第三节林木遗传资源管理第四节乡土树种和外来树种第五节引种技术和程序第九章林木地理变异与种源试验第一节树木的自然变异第二节林木地理变异的规律第三节种源试验及选择第十章林木改良中的选择原理与方法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选择方法第三节影响选择效果的主要因素分析第四节优树选择第十一章杂交与倍性育种第一节杂种优势第二节林木的天然杂交与人工杂交第三节杂交技术第四节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方法第五节杂种的测定、选择和推广第六节林木多倍体及其诱导的基本途径第七节林木染色体加倍的方法第十二章无性系选育、繁殖与造林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无性繁殖材料退化与复壮第三节采穗圃营建与管理第四节林木无性系选育及其应用第十三章种子园第一节种子园种类第二节种子园总体规划和区划第三节种子园建立技术第四节种子园经营管理第十四章遗传测定第一节子代测定和配合力第二节交配设计第三节无性系测定第十五章林木抗性育种第十六章生物技术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第十七章林木育种策略与多世代育种。
《林木遗传育种学教学实习》课程大纲
《林木遗传育种学教学实习》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林木遗传育种学教学实习(英文):Teaching Practice of Forest Genetics and Forest Tree Breeding课程编号:14483026课程学分:0.6课程总学时:18课程性质:(专业课)二、课程内容简介(300字以内)林木育种学是高等林业院校林学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实践性较强,它以遗传理论为指导进行林木改良和选育及林木的良种繁育,以提高森林生产力,实行集约的林业经营和发挥森林的多种效能。
教学实习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主要内容包括超级苗选择、树木自然类型调查、优树选择、种子园调查、母树林调查。
三、实习目标与要求使学生在实习中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林地的生产实际情况,进行林木育种方面的调查研究和实际操作,达到理论应用于实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最终目的。
四、实习内容与安排(一)实习时间:第7 学期 7-8月份。
(二)实习方式:林地调查和室内数据整理。
1. 超级苗选择在苗圃中随机取样,测出苗高,依高阶分组统计,确定超级苗标准,进行评选。
将入选苗木予以登记。
苗期选出具有良好遗传品质的超级苗木是用材树种速生、丰产的基础。
2. 优树选择在当地林场的一、二片合适的选优林分中,根据是人工林或天然林,是同龄林或异龄林之区分,采取不同的优树选择法,根据主要的表型性状:生长量指标、形质指标及抗性指标等,通过实测评选,将符合优树标准要求者登记入选。
3.树木自然类型的调查树木的自然类型是极其丰富多样的,其中的优良类型(群体或个体)是树木育种的宝贵财富。
而获得优良类型则是进行树种改良的第一步。
可选择林相整齐的中龄树进行类型划分的练习,并对不同类型进行生长量、抗性、材质等方面的比较、分析、研究。
4. 母树林的调查不同树种、不同类型母树林的参观学习,并选择1-2个母树林,进行母树的生长(树高、胸径、冠幅、冠长、生长势)、抗性和结实等状况的调查测定及母树林的营造,经营管理技术的分析研究和效果的评价。
林木育种学教学实践体系的探讨
木 优 良品种 。林 木 品 种 作 为造 林 的基 本 繁 殖 材 料 ,在 营林 生 产 中充 分 利 用 自然 生 产 潜 力 , 高林 产品 产量 和 质量 , 加 林木 抗 提 增 性 以 及 充分 发挥 森 林 多 种效 益 等 方 面 均 有
重 要作用 ” 。 1 随 着 知 识 经 济 时 代 的 到 来 ,未 来 社 会 对 人 才 的培 养 提 出了 更 高 的要 求 。本 科 教 育 所 要 培养 的人 才 不 仅 要具 有 扎 实 的 理 论 知 识 , 要具 备动 手能 力和 创造 性 _ 。当 代 更 2 1 林 业 高 等 教 育 的任 务 主 要 是 培 养适 应 未 来 林 业 和 社会 需 要 的 具 有 创 新精 神 、 实践 能 力和 创 业 魄 力 的高 级 专 门 人 才 。 这 种高 级 专 门人 才 ,只 有 通过 一 系 列 的 实 践 教 学 环 节 才 能 得 到 有效 的培 养 。 实 践 教 学 是 巩 固 专 业 基 础 知 识 、提 高 学 生 综 合 素 质 ,培 养 学 生 综 合实 践 能 力 的 重要 手 段 11 。为 了 适 应 国 家 科 技 发 展 对 创新 人 才 培 养 的要 求 , 近 几 年来 , 们针 对 西藏 的学生 特 点 , 林 我 对 木 育 种 学 教学 实 践 进 行 了改 革 ,并 取 得 了 定 的 成绩 。本 文 研 究 了西 藏 农 牧 学 院 林 木 育 种 学 教 学 实 践 体 系 的 构 建 ,旨在 为 解 决 西藏 林 木 育种 生 产 问题 和 从 事 林 木 育 种 及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林木 育种学( o e t T e r e ig 或 F r s r e B e dn ) 称林木遗 传改 良( n tc I r v me t o Ge ei mp o e n f F r s T e ) 以遗传进化 规律为 指导 , o et re是 研 究 林 木 选 育和 良种 繁 育 的原 理 和 技 术 的 学 科 。林 木 育种 的 根 本 任 务是 选 育 和 繁 殖林
林木育种学课程设计
林木育种学课程设计1. 课程介绍林木育种学是研究林木自然优良基因的遗传变异规律,利用现代生物学知识进行林木种质资源创新和优化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系统化地介绍林木的遗传学、种子学、育种学和良种繁育技术等内容,培养学生的林木育种技术和科研能力。
2. 教学目标2.1 知识与能力:1.掌握林木育种学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
2.能够熟练运用林木种质资源繁殖、分离和优化等技术。
3.能够阐述林木良种培育以及利用生物技术实现林木遗传改良的原理和方法。
2.2 课程内容:1.林木遗传学基础2.林木种质资源繁殖与分离技术3.林木育种学概述4.林木品种改良的原理与方法5.林木良种选育实践6.林木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3.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讲解、案例分析、文献阅读等教学方法,重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参加林木育种实验操作、质量评价和良种鉴定等实践教学活动。
课程考核方式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平时成绩包含实验操作和课堂表现两个方面,期末考试为闭卷笔试。
5. 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1.《林木种子学与育种学》王世南,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2.《林木育种学》石国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9年参考书目:1.《林木种质资源学》蒋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2.《林木育种进展》封镇汉,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7年3.《林木生物技术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宋静,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6. 实验操作本课程实验操作包含下列内容:1.林木种子制备和鉴定实验2.林木种子萌发实验3.林木芽生长速度测定实验4.林木染色体制备和鉴定实验5.林木杂交实验6.林木良种鉴定实验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林木育种学的认识和掌握,更好地应用发展现代林业科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林木育种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为今后从事林业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森林培育课程整体设计方案
森林培育课程整体设计⽅案《森林培育》课程整体设计⽅案⼀、课程定位《森林培育》是中等职业学校林业专业通修专业课程。
它的任务是:使学⽣具备⾼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林业专门⼈才所必需的森林培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良好的表达理解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掌握营林⽣产的⼀般技术,为学习专门化⽅向的课程和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森林培育》是研究森林良种选育、良种⽣产、壮苗培育、⼈⼯林营造和森林抚育采伐及各林种造林调查规划设计全过程的理论与技术的应⽤科学。
⼆、课程设计理念《森林培育》是由原《造林学》、《经营学》、《育种学》三门教材,有机整合综合化教材,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能⼒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训练为主体”的职教理念,内容以培养学⽣的职业岗位知识能⼒和创业能⼒为⽬标,以森林培育的全过程为主线,充分反映林业⽣产技术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成果。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门课程是⼀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教材理论部分以够⽤为原则,压缩基础理论课时⽐重,提⾼实践课时⽐重,同时加⼤实验、实训指导的⼒度,增加学⽣的⾃主动⼿操作时间,培养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增补现代林业知识,缩短教材与实践的距离,提⾼学⽣毕业后对⼯作的适应性。
四、课程内容设计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本着必须、够⽤的原则进⾏设置。
总课时8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0学时,课堂实验18课时,教学实习30课时,机动2课时),五、教材建设在教材建设中教材内容上,本课程内容包括林⽊遗传改良,林⽊良种⽣产,壮苗培育,⼈⼯林营造和森林抚育采伐等五部分组成,既有原《林⽊育种学》、《造林学》、《森林经营学》三门课程组成《森林培育学》,它不是简单组合,⽽是⼀门综合化课程,它紧紧围绕岗位职业能⼒来取舍每个知识点,如林⽊育种学中遗传部分,表型测定等过深内容被删除,原林⽊育种学与原造林学中林⽊良种⽣产基地重复部分合并,增补封⼭育林、⼯程造林等内容,课程各章节内容,充分反映林业⽣产技术领域新知识、新技术、新⼯艺和新⽅法。
林木遗传育种学科
林木遗传育种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090701)一、培养目标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林木遗传育种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求实创新、团结协作、献身林业事业的精神。
掌握林木遗传学基础理论和林木改良先进技术,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工作的能力;能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具有健康的体魄,以适应林业建设的需要。
二、研究方向1、森林遗传学森林树木不同性状在群体、个体、细胞及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变异规律和进化机制,为森林资源的保存、经营及林木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基础。
2、林木遗传改良林木改良的策略和程序,制定育种方案,引种、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包括产量、品质、抗性和适应性育种等)理论与方法,以及林木良种繁育途径和方法。
3、林业生物技术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等生物技术,对林木进行遗传改良或对林木良种进行高效繁育。
三、学习年限和时间安排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非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4年,硕-博连读的学习年限一般为5-6年。
如提前或延长学习年限,需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和校(院)长批准。
四、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和课程说明1、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政治理论和外国语的设置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课程设置分学位课和选修课,总学分要求不少于32学分,学位课不少于18学分,可选修选修部分课程(其中包括教学实践2学分)。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历考取的研究生要增加本科相关课程,一般以3-5门为宜。
以上课程均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方式教学。
(1)学位课公共学位课(7学分)【1】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2】第一外国语5学分基础理论学位课(5学分)【1】矩阵论3学分【2】多元统计分析3学分【3】生物化学3学分专业基础和专业学位课(6学分)【1】细胞遗传学3学分【2】数量遗传学3学分【3】群体遗传学3学分【4】分子遗传学3学分【5】林木遗传改良2学分(2) 选修课(12学分)研究生可根据研究方向、论文工作需要及本人兴趣,在导师指导下,选择选修课。
林木遗传育种学科
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博士学位研究生培育方案(090701)一、培育目标培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效劳,德、智、体全面进展的相关领域高层次专门人材。
具体要求:一、较好地把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大体原理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拥护党的大体线路,酷爱祖国,遵纪遵法,品行端正。
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为遗传学学科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3、把握本学科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具有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攀登本学科顶峰和取得制造性新功效的能力。
4、较熟练把握一门外国语。
五、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养。
二、本学科的研究方向(1)丛林遗传学研究丛林树木不同性状在群体、个体、细胞及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变异规律和进化机制,为丛林资源的保留、经营及林木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基础。
(2)林木遗传改良研究引种、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包括产量、品质、抗性和适应性育种等)理论与方式,和林木良种繁育途径和方式。
制定林木改良的策略、程序及方案等。
(3)林业生物技术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等生物技术,对林木进行遗传改良或对林木良种进行高效繁育。
三、学习年限和时刻安排博士生学习年限一样为3年,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校批准,可延长学习年限,但一样不超过6年。
一样前半年至1年时刻为课程学习时期,后2年至2年半(及以上)时刻要紧从事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
(或:硕博连读生的学习年限为5年,一样前1—2年为课程学习时期,后3年为论文时期。
依照情形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校批准,可延长学习年限,但最长不得超过6年。
)四、课程设置、学分和学时要求博士生课程按性质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
总学分最低为15学分(一样学力总学分最低为18学分),其中学位课程很多于9学分,余者为非学位课程。
20学时对应1个学分。
五、培育方式和方式研究生培育方式应灵活多样,应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成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学术群体作用的培育机制。
林木育种学:第十二章 林木育种策略和多世代育种
林木育种学的主要内容
选引
林
木
林
选
木
择
引
育
种
种
育测 繁
保
杂
遗
基
交
传
良
因
、 新 技 术
设 计 与 田 间
种 繁 育
资 源 的 收
及
试
集
分
验
与
子 育
测 定
保 存
种
主要内容
一 育种的主要环节 二 育种策略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三 育种策略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四 育种策略的实例分析
➢ 其次,由于小群体是由大群体中选择出来的,所以在尚未组配和再选 择之前增加了一个选择周期,也就是增加了期望增益。
➢ 第三,两个群体的基因可双向交流,而且能通过调节交流材料的比率 ,控制共祖率。
三 育种策略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4 多世代育种的交配设计
(1)设计要达到的目的
➢ 评定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或特殊配合力,或其两种配合力。为可靠 地评定一般配合力,通常对每个亲本要用4-5个亲本交配;
三育种策略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3 群体划分和育种群体的组织
(3)3种群体的关系及特点
三 育种策略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3 群体划分和育种群体的组织
(4)育种群体的组织和管理
为控制共祖率和减少近交,育种群体的管理方式: ① 将一个育种群体划分成大小相等,组成较少的几个 或几十个亚系
➢ 在同一个亚系内可以自由交配,但在不同亚系间不能自由授粉; ➢ 由各个亚系中选择一个植株,组成的生产群体,在个体间不存在亲
➢ 轮回选择:根据子代测定结果,选择并用挑选出来的优良子代繁 殖材料营建新的世代种子园,或对新的种子园的无性系(或家系) 和植株作去劣疏伐。
林木育种学教学设计
林木育种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林木育种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掌握现代林木育种的发展和应用。
3.能够阅读和分析林木育种学领域的研究论文。
4.培养学生对环境和生态保护的意识,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做出贡献。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
1. 引言
教师通过具体实例引入林木育种学的概念,介绍林木育种学的重要性,以及现代林木育种学在生产和生态保护中的应用。
2. 林木育种学的基本概念
通过PPT展示、案例分析等方式,介绍林木育种学的基本概念,包括遗传学、生态学、生物统计学等基础知识。
3. 林木育种学的原理和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等方式,详细介绍林木育种学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实践中的注意事项和技巧。
4. 现代林木育种的发展和应用
介绍现代林木育种的各种技术和手段,包括基因编辑、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等,以及其在林业生产、环境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应用。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木育种学》课程建设报告现代的林木育种学是在生物遗传变异与进化理论指导下,借助一切有效的传统和现代技术手段,为提高树木的经济性状和多种效益,在研究树木遗传变异规律的基础上,探索关于选育和繁殖林木良种的理论和技术性的科学。
是现代林学的前沿性骨干课程,是现代生物技术在林业中应用的主要学科领域,该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对促进林分的高效培育和现有林的科学管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发展的历史沿革北京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是我国第一个林木遗传育种硕士点和博士点。
自1954年起,我校开始开设林木育种学课程,主要授课对象是林学、森林保护、水土保持等专业的本、专科学生,近年为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也开设了相关的选修课程。
50年来,随着林木遗传育种学的发展,我们不断调整、充实该课程的内容,特别是近五年来,通过更新教育观念,以教案内容和方法改革为重点,深入开展了林木育种课程的教案改革,课程特色更加鲜明,教案效果明显提高,已成为我校的优质品牌课程。
我校林木育种学课程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50年初到60年代中期,为我国林木育种科研起步阶段,没有经验,教案内容主要学前苏联,即在M丘林和达尔文学术思想的指导下的林木育种。
后来证实,有不少理论是不正确的。
第二阶段是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为前苏联林木遗传育种学向现代林木遗传育种学转变时期。
此期间,我国于1978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林木遗传育种学术大会,大会总结和交流了国内外林木遗传育种的成就和发展趋势。
本学科前辈朱之悌院士和沈熙环教授根据自己的研究,并查阅大量国内外资料,按照“选”、“引”、“育”、“测”、“繁”五个字,重新编写了林木遗传育种学讲义<油印稿),至此现代林木育种课程体系有了雏形。
第三个阶段是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国内外林木育种发展很快,林木育种理论日趋成熟,技术也有很大提高,特别是国际林木遗传育种学术交流比较频繁,由此推动国内林木育种课程的再次调整。
1988年,本学科沈熙环教授等在多年林木育种教案实践的基础上,受林业部教育司的委托,主编了全国统编教材《林木遗传育种》,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国内外林木育种研究及实践经验介绍等,受到普遍的欢迎,我国绝大多数农林院校林学专业本科教案使用该教材,多次翻印,曾获得林业部优秀教材一等奖。
第四个阶段是进入21世纪以来。
近些年来,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向林木育种的渗入以及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林木育种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为使学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现状和趋势,任课教师通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从事科研活动、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做学术报告、阅读文献资料等途径,及时将林木育种理论与技术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案之中。
从而对教案内容作出相应的调整,删减陈旧、落后的内容。
例如,结合我国西部地区林业与生态环境建设对抗逆林木材料的迫切需求,增加了林木材性遗传改良以及抗逆性育种等内容;针对国内外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现状,增加了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在林木育种种应用的进展等内容;鉴于林木多倍体育种途径的解决以及在杨树等树种品种选育方面技术优势的展现,增添了林木倍性育种教案等。
2002年,课程负责人陈晓阳教授主编的《林木育种学》新教材被列入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计划,2005年9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目前该教材的有关内容已经在教案中使用。
该教材充分反映了林木育种学科的最新进展,并通过适合林木特点的育种目标、育种策略、育种资源、育种方法、良种繁育以及遗传测定等内容的论述,使学生系统掌握创造与利用多种遗传变异的理论与技术方法。
二、教案改革与教案研究<一)指导思想瞄准未来林业的发展方向和国家林业建设对相关人才的质量需求,深化林木育种学的教案改革和教案研究,构建在教案内容、教案方法和手段以及实践教案等符合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新教案体系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有利于个性化成长的自主性、研究性教案模式;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案基本条件的建设,特别注重实习基地建设,在教案中博采众长,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从而达到开发智力、启迪思想、激发创造的现代教育目的,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的林业创新人才。
<二)教研活动的主要领域1课程内容体系研究与建设:组织老中青教师开展讨论,确定课程基本的知识点、理论体系和基本技术与原理,探讨现代林木育种课程内容的建设和发展,结合课程的基本要求及时补充反映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的信息,从而对教案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编写高水平林木育种学教材。
2现代教案技术手段利用研究:研讨利用多媒体等手段来提高教案组织效率和效果的途径及形式,发挥多媒体教案形象、直观等特点,克服林木育种教案时限及地点的限制,通过图片使一些难以亲临现场或虽有现场但不能观察整个过程的教案环节得到展示,使同学加深对各个育种技术环节的认识。
3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教案方法研究:如研讨如何结合学科的科研成果进行有关章节授课,在课堂授课时怎样应用设疑、解疑等教案方法,如何有效开展开放式实验教案,以及研究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开展课题设计与研究的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等。
4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教案实验实习、课程与毕业论文以及课外活动等培养环节的研讨。
如开放式实验教案的教案内容设置、教案组织形式与保障措施等;如何有效利用学科科研优势促进教案;课程论文的设计与过程控制等。
<三)课程体系研究1理论教案:在教材的理论体系建设中,针对林木育种学科发展改革教案内容,增加了有关抗逆性育种、木材品质改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倍性育种、细胞工程、基因工程育种等内容的讲授,紧跟学科发展步伐,开阔同学的视野;在教案中注重结合最新科研成果进行有关章节授课,使教案、科研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2实践教案: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是本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
以往的实验一直是按课程进展组织教案,突出理论与实践相互印证。
为体现林木育种的课程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近年就开放式实验教案进行了实践和研讨。
如若干孤立实验内容的整合与衔接,如何体现育种过程的系统性、连续性和整体性;如何增强实验的吸引力,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
3基地建设:基地建设的关键是正确处理林木育种理论教案、实践教案与科学研究的关系,研究如何根据林木育种的地域性、树种多样性等特点,结合科研建立和完善基地。
<四)教案改革工程与措施提出的教改工程与措施主要有:<1)使用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实验教案指导书的编写;<3)多媒体课件的制作;<4)试卷库的建立;<5)教案观摩与评比;<6)理论和实验教案组织形式与保障措施;<7)实验教案实验室、温室以及教案实习基地建设。
通过以上教改措施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较好解决了课程内容陈旧滞后,教案实践环节脱离实际,学习的主动性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差等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教研改革的目的。
三、教案内容<一)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在林木育种学课程内容体系结构的改革与创新中,注意体现课程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生长性状改良与木材品质和抗逆性遗传改良相结合,经典理论和实例与最新研究成果相结合的原则。
如结合国内外短周期工业用材以及抗逆植物材料的迫切需求,增加了林木材性遗传改良以及抗逆性育种等内容;针对国内外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现状,增加了林木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进展、发展前景以及问题等内容;鉴于林木多倍体育种途径的解决以及在杨树等树种品种选育方面技术优势的展现,增添了林木倍性育种教案等。
此外,在注重林木育种经典案例分析的同时,增设了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
如“毛白杨三倍体育种”、“毛白杨多圃配套系列育苗技术”、“种子园促进开花结实技术”等若干案例,通过问题的提出及解决,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案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围绕提高学生能力培养,改革教案内容传授的组织方式,达到了预期的目的:1理论教案<70%的学时):由主讲教师按照教案大纲和教案日历的要求,借助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加大课堂教案信息量,提高教案效率与效果,完成课程主要内容的学习。
在教案过程中,主讲教师针对多媒体教案信息量大,学生听讲与记笔记容易发生冲突的问题,在开课之前打印出与课堂授课相关的教案内容提纲发给学生,鼓励学生课前预习,使学生上课可以跟随教师的思路专心致志地听讲,重点记录教师展开的、引申的内容。
这种只发给教案内容提纲而不是整个教案的教案方法,要求学生在课后必须阅读参考书并整理笔记,吃透教师的授课内容,既解决了学生因埋头记笔记而难以专心听讲的问题,也相对避免了学生因获得整个教案而放松学习的弊端,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教案中注重结合本学科科研成果进行有关章节授课,如结合三倍体毛白杨新品种选育讲授多倍体育种部分;结合多圃配套系列育苗技术讲授林木无性繁殖等,通过研究中一个一个科学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引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对杂交育种、优树选择等部分章节采取现场教案方式,将课堂授课与实践教案相结合,加强同学实际动手能力培养。
此外,课堂授课注重应用设疑、解疑等教案方法,形成教与学的互动,鼓励同学提问及参与讨论,尤其重视问题的提出,并引导同学参与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努力营造宽松的的教案环境,给同学以更多的思维空间等,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等。
2实践教案<30%的学时):在林木育种实验教案中实行了开放式实验教案,包括:以实验小组为基本单位,突出团队协作;实验提早启动且不固定实验时间,尊重实验材料与环境互作的客观规律;学生要按教师的要求自己设计并完成实验,改变以往对实验指导教师的过分依赖状况;为保证实验能够在植物生长发育的有效时期内完成,开放实验期间内教师、实验员与研究生轮流值班,保证及时提供服务;对于在实验方案设计以及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问题,指导教师也主要回答学生提出的为什么,而尽可能不回答该怎样做,鼓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以及反复实验自己总结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与方法;从利于学生能力培养出发,实行以实验小组为单位,撰写综合实验报告并结合多媒体答辩的一种与开放式实验课教案相配套的考核方式和方法等。
考核团成员包括指导教师与各实验小组组长,考核团成员根据该实验小组参加人数、实验设计与进展、文字实验报告、多媒体形式与时间、报告人讲解情况、回答问题情况等进行评分,其平均分数即为该组每位成员的实验课成绩。
最后实验指导教师还要对实验完成情况进行总结与点评,包括共性问题、各实验小组的特点、创新点以及不足或尚未注意到的问题等。
在实验考核目标的驱动下,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主动查找资料,向相关老师请教,围绕实验目的思考,形成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自己动脑、动手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育种过程,并体会其中的艰辛与收获成果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