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课件:绪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点: 对温病理法方药有新的见解,注意到温 病与伤寒的区别,逐步摆脱伤寒学说的 束缚。特别是在治疗上有所突破,为温 病自成体系奠定了基础。
(二)宋——金元时期
金元学术争鸣,寒凉派刘 河间提出“六气皆从火化”。 开清热解毒先河。
创新论-六气皆从火化, 六经传变皆是热证立新
法-治以寒凉为主,法 当表里双解
《伤寒论》有关论述:
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太 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 为温病”。 对温病的概念和特点已有初步的 认识。 阳明病治疗的白虎汤、诸承气汤 等在温病治疗运用也很普遍。
晋唐以前概述
• 对温病已有一定认识。 • 但理论尚较简朴。 • 概念上将温病隶属于伤寒中
(二)宋——金元时期
□
叶薛诸家之辩为纬”,
除了辑录了《内经》、
《伤寒论》的有关原文
外,重点选编了温病学
的代表著作,并作了较
深刻的阐发。
明清时期小结
吴有性 叶桂
薛雪
《温疫论》 《温热论》 《湿热病
篇》
吴瑭
《温病条 辨》
王士雄 《温热经 纬》
第一部温 病专著, 温病学雏 形
创卫气营血 说,阐明温 病机理,指 导辨治
立湿热专 论,丰富 温病理论
温 病学
教学要求
【掌握】明清时代吴又可、叶天士、薛生 白、吴鞠通、王孟英等医家对温病 学的主要学术贡献。
【熟悉】温病学发展简史,尤其是近现代研 究与发展的概况。
【了解】温病学的概念和任务。wk.baidu.com
人类历史上 重大传染病
SARS
一、温病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 断和防治的一门临床学科。
叶天士--《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 名桂,号香岩。为临床家,其著作不多,但对后 世影响甚大,被称为“温病大师”,是建立温病 其主要贡献有: 指明新感温病病因是温邪
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纲领 发展丰富了温病的诊断方法 确立了温病各阶段的治疗大法 《温热论》为温病学奠基之作
病因、症状、治疗、预防的记载,均散见 于中医当时文献之中。 ▲与温病学有关的著作:《内经》、《难 经》、《伤寒论》等
《内经》有关论述:
• 温病病名最早见于《黄帝 内经》,如《素问.六元正 纪大论》:“初之气,地 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 荣,民乃厉,温病乃作”。
•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三)明清时期
薛生白《湿热病篇》• 是专论湿热性温病 的病因病机和辨证 论治的著作,进一 步丰富了温病学内 容。
(三)明清时期
吴鞠通 《温病条辨》
▼总结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 ▼系统论述了多种温病的传
变和证治 ▼总结或创立了许多治疗温
病的有效方剂。
(三)明清时期
王孟英《温热经纬》: 以轩歧仲景之文为经,
▼温病(温热病)是外感疾病中具有温热性 质的一类疾病。
▼防治感染性疾病
二、温病学发展概况大致可分如下几个时期:
源于《内经》、发展于《伤寒论》、形成于明清
• 战国→晋唐时期(萌芽阶段) • 宋→金元时期(成长阶段) • 明清时期(形成阶段) • 民国以后
(一)战国——晋唐时期
特点: ▲对温病有了初步的认识。 ▲温病学尚无专门的著作,有关温病病名、
订新方-制双解散、防风通 圣散等表里双解剂
(三)明清时期
特点: 温病学人才辈出 温病专著不断涌现 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三)明清时期
明末医家吴又可出我 国第一部传染病专 著《瘟疫论》,创 造性地提出瘟疫与 伤寒有“霄壤之隔” 的独特见解。
吴又可--《温疫论》
本书成书于崇祯末年,为我国第一部温疫专著。 其主要贡献如下:
倡三焦辨 系统总结 证理论, 温病证治 辨治温病 理论
温病理论自成体系形成独立的学科 王孟英、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四人号称温病“四大家”。
(四)、近代研究与发展
1、温病学的理论经验广泛应用,成效卓著 2、温病的治疗方法和方药有了新的发展 3、理论上进行了新的探讨 4、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整理工作
病 因:创“杂气”(其致病甚者称疠气)说。 流 行:“无问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 感染途径:由口鼻而入。 治 疗:以逐邪为第一要义,主疏利透达。
(三)明清时期
叶天士:阐明了温病发生发 展规律及与伤寒区别,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逆传心包”) 。创立了温 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理论, 发展了温病诊、治方法, 是创立温病辨证论治体系 的杰出代表。
(二)宋——金元时期
金元学术争鸣,寒凉派刘 河间提出“六气皆从火化”。 开清热解毒先河。
创新论-六气皆从火化, 六经传变皆是热证立新
法-治以寒凉为主,法 当表里双解
《伤寒论》有关论述:
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太 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 为温病”。 对温病的概念和特点已有初步的 认识。 阳明病治疗的白虎汤、诸承气汤 等在温病治疗运用也很普遍。
晋唐以前概述
• 对温病已有一定认识。 • 但理论尚较简朴。 • 概念上将温病隶属于伤寒中
(二)宋——金元时期
□
叶薛诸家之辩为纬”,
除了辑录了《内经》、
《伤寒论》的有关原文
外,重点选编了温病学
的代表著作,并作了较
深刻的阐发。
明清时期小结
吴有性 叶桂
薛雪
《温疫论》 《温热论》 《湿热病
篇》
吴瑭
《温病条 辨》
王士雄 《温热经 纬》
第一部温 病专著, 温病学雏 形
创卫气营血 说,阐明温 病机理,指 导辨治
立湿热专 论,丰富 温病理论
温 病学
教学要求
【掌握】明清时代吴又可、叶天士、薛生 白、吴鞠通、王孟英等医家对温病 学的主要学术贡献。
【熟悉】温病学发展简史,尤其是近现代研 究与发展的概况。
【了解】温病学的概念和任务。wk.baidu.com
人类历史上 重大传染病
SARS
一、温病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 断和防治的一门临床学科。
叶天士--《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 名桂,号香岩。为临床家,其著作不多,但对后 世影响甚大,被称为“温病大师”,是建立温病 其主要贡献有: 指明新感温病病因是温邪
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纲领 发展丰富了温病的诊断方法 确立了温病各阶段的治疗大法 《温热论》为温病学奠基之作
病因、症状、治疗、预防的记载,均散见 于中医当时文献之中。 ▲与温病学有关的著作:《内经》、《难 经》、《伤寒论》等
《内经》有关论述:
• 温病病名最早见于《黄帝 内经》,如《素问.六元正 纪大论》:“初之气,地 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 荣,民乃厉,温病乃作”。
•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三)明清时期
薛生白《湿热病篇》• 是专论湿热性温病 的病因病机和辨证 论治的著作,进一 步丰富了温病学内 容。
(三)明清时期
吴鞠通 《温病条辨》
▼总结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 ▼系统论述了多种温病的传
变和证治 ▼总结或创立了许多治疗温
病的有效方剂。
(三)明清时期
王孟英《温热经纬》: 以轩歧仲景之文为经,
▼温病(温热病)是外感疾病中具有温热性 质的一类疾病。
▼防治感染性疾病
二、温病学发展概况大致可分如下几个时期:
源于《内经》、发展于《伤寒论》、形成于明清
• 战国→晋唐时期(萌芽阶段) • 宋→金元时期(成长阶段) • 明清时期(形成阶段) • 民国以后
(一)战国——晋唐时期
特点: ▲对温病有了初步的认识。 ▲温病学尚无专门的著作,有关温病病名、
订新方-制双解散、防风通 圣散等表里双解剂
(三)明清时期
特点: 温病学人才辈出 温病专著不断涌现 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三)明清时期
明末医家吴又可出我 国第一部传染病专 著《瘟疫论》,创 造性地提出瘟疫与 伤寒有“霄壤之隔” 的独特见解。
吴又可--《温疫论》
本书成书于崇祯末年,为我国第一部温疫专著。 其主要贡献如下:
倡三焦辨 系统总结 证理论, 温病证治 辨治温病 理论
温病理论自成体系形成独立的学科 王孟英、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四人号称温病“四大家”。
(四)、近代研究与发展
1、温病学的理论经验广泛应用,成效卓著 2、温病的治疗方法和方药有了新的发展 3、理论上进行了新的探讨 4、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整理工作
病 因:创“杂气”(其致病甚者称疠气)说。 流 行:“无问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 感染途径:由口鼻而入。 治 疗:以逐邪为第一要义,主疏利透达。
(三)明清时期
叶天士:阐明了温病发生发 展规律及与伤寒区别,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逆传心包”) 。创立了温 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理论, 发展了温病诊、治方法, 是创立温病辨证论治体系 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