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课堂教学案例
初中化学优秀示范课教案
初中化学优秀示范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规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规律。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元素的排列规律。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性规律,掌握元素的周期性性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排列方式。
2. 学习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15分钟):
通过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元素的周期性性质,让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3. 进行实验(20分钟):
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观察同一周期和同一族元素的性质,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周期性规律。
4. 总结归纳(10分钟):
学生归纳整理实验结果,总结周期性规律,讨论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意义。
5. 课堂作业(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并设计一些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注重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索元素周期表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化学教案案例分析
高中化学教案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化学元素的周期性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将能够理解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及规律,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进行化学反应的预测和解释。
教学重点:学习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排列方式及周期性规律,掌握主要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及周期性规律,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教学内容分解及教学步骤:
1.引入:通过简单介绍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排列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周期性规律存在的原因。
2.概念学习:详细解释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排列方式和周期性规律,并通过实例分析展示元素周期性规律的应用。
3.实践活动:设计一个实验或者模拟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验证元素周期性规律的存在,并用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4.讨论和应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元素周期性规律在实际化学反应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答相关问题。
5.总结和评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元素周期性规律的重要性,并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元素周期性规律的理解。
教学资源:教科书、教学PPT、实验器材、练习题等。
通过以上教案范本的设计,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周期性规律的存在和应用,提高学生对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和理解。
初中化学元素上课教案及反思
初中化学元素上课教案及反思
教学内容:元素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教学目标:
1. 了解元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掌握元素的分类方法;
3. 能够分辨常见元素的特征和用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元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元素分类方法的掌握;
3. 常见元素的特征和用途的辨析。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实验室常用元素的样品;
3. 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元素的图片,让学生猜测这些是什么,引发学生对元素的兴趣。
二、讲解元素的概念和性质(15分钟)
讲解元素的概念、性质和周期表的基本结构,让学生了解元素的基本特征。
三、讲解元素分类方法(10分钟)
讲解元素的分类方法,如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等,引导学生理解元素之间的区别。
四、进行实验案例分析(15分钟)
用实验案例展示不同元素的特征和用途,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来认识元素的性质。
五、总结复习(5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复习巩固。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元素的概念和分类方法有了初步了解,实验案例的展示让
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元素的性质。
但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多引导学生思
考和探究,让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同时,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效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九年级美术上册《京剧元素的再创造》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教学伊始,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京剧表演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直观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
2.创设具有京剧元素的教学环境,如在教室布置脸谱、服饰、道具等,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京剧的世界,增强他们的沉浸式体验。
3.通过讲述京剧故事,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体验京剧表演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京剧元素的艺术内涵。
2.通过展示优秀作品,让学生了解京剧元素在现代美术创作中的应用,引导他们学习借鉴。
3.教师示范如何运用线条、色彩、形状等基本美术语言表达京剧元素,同时讲解创意思维在创作中的应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京剧元素进行深入研究,如脸谱、服饰、道具等。
2.各小组通过讨论、实践,探索如何将京剧元素融入美术创作,并记录下创作过程和心得。
3.教师对学生的创作成果进行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4.定期举办作品展示活动,让学生的作品得到展示和认可,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都来自哪里吗?它们有什么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观察、讨论、实践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个别辅导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京剧元素的表现手法,提高美术创作水平。
初中元素的优秀教案
教案:初中元素周期表的学习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排列规律。
2. 让学生掌握常见元素的性质和用途。
3. 培养学生运用元素周期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
2. 常见元素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1. 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2. 元素性质与周期表位置的关系。
教学准备:1. 元素周期表的挂图或投影片。
2. 常见元素的性质和用途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各种物品,提问:这些物品中含有哪些元素?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元素的存在。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展示元素周期表挂图或投影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元素周期表有什么特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的,同一周期内的元素具有相同的外层电子数,同一族内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三、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1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提问:你能找出一些排列规律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包括周期律和族序律。
周期律是指同一周期内,原子序数越大,元素的金属性越弱,非金属性越强;族序律是指同一族内,原子序数越大,元素的金属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弱。
四、常见元素的性质和用途(15分钟)1. 教师展示常见元素的性质和用途的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元素有哪些性质?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例如,铁是一种金属元素,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和可塑性,广泛应用于建筑、制造和交通等领域。
五、运用元素周期表解决实际问题(10分钟)1. 教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如:如何配制一种既能防止铁制品生锈又能提高其硬度的合金?2. 引导学生运用元素周期表分析问题,找出合适的元素。
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可以通过在铁中添加铬和镍来制备不锈钢,从而防止铁制品生锈并提高其硬度。
元素教学设计
《元素》教学案例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会正确区分元素和原子。
3.通过微观想像、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对生活中一些物质元素含量的确定,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元素的概念。
难点: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三、教学设计思路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可少的工具。
而元素的知识又是认识物质组成的基础和学习物质结构理论纽带。
因此,元素的知识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
另外本节课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
所以,本节教材对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不可少的工具。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
此前学生已经了解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已学习了原子的结构。
因此本课题就从微观的角度对它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认识统一起来。
由于学生没有同位素的知识,因此元素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实际应用中容易将其与原子混淆。
学生在前面三个单元接触了一些元素,但学到的相关知识有限,积累的感性知识不充分,而元素的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设计将采取讲授法与指导学生阅读、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与教材图表和多媒体有机结合。
四、教学方法本单元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又没有任何实验,且学生也没有什么生活经验可以参考。
因此在教学中采用讲授法与指导学生阅读、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初中《元素》教案
初中《元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元素的概念,知道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分布。
2. 让学生掌握元素的表示方法,如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
3. 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作用,能够利用周期表进行相关计算和分析。
4.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元素的概念及基本属性2. 元素的表示方法3. 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分布4.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作用5. 利用周期表进行相关计算和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元素的概念、表示方法、周期表的组成和作用。
2. 难点:元素周期表的利用和相关的计算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元素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图像和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经验。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元素周期表打印稿3. 相关教学案例和问题4. 笔记本和笔,供学生记录学习内容六、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物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组成,从而引出元素的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元素的概念、表示方法,以及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分布。
3. 实践:让学生通过观察元素周期表,了解其组成和作用,并进行相关的计算和分析。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元素的概念和周期表的重要性。
5.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等,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了解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学生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分析学生的考试成绩,了解学生对元素知识的掌握情况。
九、教学拓展1. 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历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
合理设计课堂练习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钠元素的旅途》课堂教学案例
270教育智库合理设计课堂练习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问题的提出《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不同类型的习题对巩固知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有不同的作用。
”通过课堂练习,将有助于学生巩固和消化在课堂上所学的化学知识或技能,深刻理解掌握课堂上老师传授的化学思想方法,并能灵活应用它们解决化学问题,增强思维的灵活性、交通性和创造性。
因此,重视课堂练习设计,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面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高质量的练习是高质量课堂的基础。
复习课如何将已学知识很好串联起来并以一个恰当形式展现出来就显得十分重要。
现已《钠元素的旅途》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对“复习课的课堂练习设计”这一环节的看法。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一节酸碱盐的专题复习课,知识内容繁杂,要点很多,跨度大,综合性强,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
因此也成为中考化学考查的重点以及难点。
学生虽然经历了酸碱盐新授课的“洗礼”,但在化学复习上仍会倍感疲惫,由于知识点多,单纯的知识点枯燥乏味,学生没有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感觉上课明明听懂了,但在做题的时候仍然不知为何物。
本节课通过相应的课堂练习设计,以某一知识为起点,把与其联系着的知识延续伸展开来,使某一方面知识的全部内容分层次,有过捏、系统化的呈现出来,通过这一系列的练习完成以上任务,使学生能够愉快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
教学过程趣味实验:滴水点灯。
师:老师只用了水,酒精灯为什么被点燃了呢?现在我们一起来揭开这神秘的面纱!老师提前在酒精灯的灯芯里藏了一块绿豆大小的金属钠,它遇到水就会发生化学反应,放出氢气。
现在请同学们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评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什么学情,教学设计要彰显学科魅力,引发好奇心,激发兴趣。
在复习阶段,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其进行探究知识的欲望,在设计化学课堂练习时,通过一些神奇的实验现象来创设习题情境是非常重要的。
本节课通过“神奇的滴水点灯”的实验,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新颖的问题情境中,可以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汤华娟(常州市武进区淹城初级中学 江苏省常州市 213161)摘 要:通过课堂练习,将有助于学生巩固和消化在课堂上所学的化学知识或技能,深刻理解掌握课堂上老师传授的化学思想方法,并能灵活应用它们解决化学问题,增强思维的灵活性、交通性和创造性。
思政元素融入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策略与案例设计
思政元素融入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策略与案例设计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高中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科学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高中化学教学还可以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本文旨在探讨思政元素融入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案例设计。
一、引言随着教育的改革,高中化学教学已经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更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全面发展。
思政元素融入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因此,探讨思政元素融入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案例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思政元素融入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策略1.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高中化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包括化学史、科学家故事、化学原理等。
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深入挖掘这些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例如,在讲解元素周期表时,可以引入科学家追求真理的故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2. 创设情境,融入思政元素创设情境是思政元素融入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具有思政元素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化学知识,培养其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例如,在讲解环境保护时,可以创设一个环境污染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其环保意识。
3. 开展实践活动,体验思政元素实践活动是让学生体验思政元素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化学实践活动,如化学实验、化学调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化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例如,在讲解能源利用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太阳能利用的实验,让学生了解能源利用的重要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三、思政元素融入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案例设计1. 案例一:化学与食品安全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化学与食品安全的知识,让学生了解食品安全的现状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初中元素课题教案
初中元素课题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元素的概念,理解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 掌握各种元素在地壳、生物体内的含量及作用。
3. 认识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4. 学会查阅资料,培养合作、思考、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元素组成物质、粒子构成物质的认识。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学生预习背默手册。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每天都要吃一定量的食盐,这里的碘指的是什么?2. 学生回答:碘元素。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元素的概念。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总结并板书。
三、合作探究1. 展示几种原子,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
四、课堂讲解1. 讲解元素在地壳、生物体内的含量及作用。
2. 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五、实践操作1. 让学生分组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各元素的含量。
2. 学生汇报研究成果,教师总结。
六、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元素的概念和作用。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绘制元素周期表。
2. 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情景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讲解、实践操作、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等环节,引导学生了解元素的概念、地壳和生物体内的元素含量及作用,培养学生合作、思考、实践的科学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化学元素的运用教案
高中化学元素的运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元素的定义和分类;
2. 了解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掌握元素的命名规则和符号表示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元素的定义和分类;
2. 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元素的命名规则和符号表示法。
三、教学准备:
投影仪、幻灯片、化学元素周期表、实验器材等。
四、教学过程:
1. 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物质的化学元素组成,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介绍化学元素的概念、分类和命名规则,让学生了解元素的基本特性。
3. 元素的应用(15分钟):
通过实例或视频展示,向学生介绍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氧气在呼吸中的作用,铜的导电性等。
4. 示范操作(10分钟):
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元素的一些特性,如氧气的燃烧性等。
5. 讨论交流(10分钟):
让学生讨论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总结元素的一些性质及用途。
6. 拓展延伸(10分钟):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元素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并分享给同学。
7. 总结反思(5分钟):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整理所学内容,制作一份关于元素应用的小册子,并分享给同学。
六、课后复习:
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案结束。
初中化学启蒙元素教案模板
初中化学启蒙元素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并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
1. 化学的概念和作用
2. 化学实验的基本要素和安全常识
教学步骤:
1. 引入:让学生观看化学实验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2. 探究:让学生讨论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讲解化学的概念和作用。
3. 实验: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掌握基本实验方法和安全常识。
4. 总结:复习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总结化学的基本知识点。
教学资源:
1. 化学实验器材和药品
2. 化学实验视频
3. 化学教辅书籍
评价方式:
1. 学生对化学的兴趣程度
2. 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 学生的总结能力
拓展活动:
1. 组织学生参加化学知识竞赛
2. 组织学生参观化学研究实验室
教学反思:
1. 教材是否适合学生水平
2. 实验操作是否安全有效
3. 如何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教学后记: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掌握了基本的化学实验方法。
希望学生能够继续保持对化学的兴趣,不断深入学习化学知识。
初中化学中的特殊元素教案
初中化学中的特殊元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特殊元素的概念。
2. 掌握特殊元素的特点和应用。
3. 能够举例说明特殊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特殊元素的概念。
2. 特殊元素的特点和应用。
3. 特殊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1. 组合教学法:讲授、讨论、实验。
2. 案例分析法: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特殊元素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物质,引导他们思考哪些元素在生活中起到特殊作用。
2. 学习讨论:讲解特殊元素的概念,如稀有元素、放射性元素等,以及它们的特点和应用。
3.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特殊元素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
4.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特殊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锂元素在电池中
的应用等。
5. 总结: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并展示他们的理解和认识。
五、板书设计
特殊元素
- 概念
- 特点
- 应用
六、作业
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举例说明特殊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自行搜索一种特殊元素,并介绍其特点和应用。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特殊元素的概念和特点,理解到特殊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
结合实验和案例分析,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特殊元素的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特殊元素的应用。
高中化学元素教案模板
高中化学元素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 掌握化学元素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 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组织原理和元素周期律规律;
3. 掌握部分重要元素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元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元素周期表的组织原理;
3. 元素周期律规律的理解。
教学准备:
1. 教案;
2. 元素周期表;
3. 相关实验器材和药品;
4. 多媒体设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和元素的应用,引起学生对化学元素的兴趣。
二、学习元素的基本概念(15分钟)
1. 介绍元素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理解元素的不同性质和用途。
三、学习元素周期表(20分钟)
1.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组织原理和构成;
2. 让学生通过分析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了解元素的排列规律。
四、学习元素周期律规律(20分钟)
1. 讲解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和规律;
2. 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和实验,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五、总结和评价(10分钟)
通过让学生回答问题和分享学习心得,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进一步了解元素的性质和用途,并写一份关于元素的小结。
教学反思:
本课程设计通过引入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和元素周期表的组织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元素之间的关系和规律,激发学生对化学元素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通过学习元素周期律规律,让学生理解元素的排列规律和性质,提高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实践能力。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以“元素和化合物”为例
精品案例一、教材分析“元素和化合物”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的核心内容,也是高一学生应重点学习的化学知识之一。
元素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它们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种化合物中。
迄今为止,科学家已经发现了118种元素,其中92种存在于地球上。
这些元素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用途,有些对生命至关重要,如碳、氢、氧和氮等,而有些则对生物体有害,如铅、汞和砷等。
化合物则是由两个或更多不同元素以一定比例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固定化学组成的物质。
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在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2年修订)》,学习元素和化合物要求结合生活实际,深入探究元素和化合物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理解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元素是构成世间物质的基础,而化合物也广泛分布在世间万物之中,对生产生活、经济发展、文明进步甚至生命都至关重要。
深入了解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和规律,有助于优化生产过程,提高产品质量,甚至可以维持生命特征,促进社会发展。
二、学情分析在初中阶段,教材主要侧重于基本概念和简单应用,如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化学概念的介绍,以及常见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等。
而在高中阶段,教材内容更加深入,涉及元素周期表的构建、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及化合物制备等,强调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随着课程难度的加深,部分学生对元素和化合物的理解容易出现模糊和混淆的现象,并对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方面的掌握不尽如人意,对金属和非金属元素性质及化合物制备的掌握程度较低。
原因在于,这部分内容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且与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初高中教材的衔接,梳理知识点,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提高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如引入实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重点讲解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引导学生理解其内涵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中化学元素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化学元素教案模板范文年级:高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元素的定义和分类;2.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的命名规则;3. 能够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进行分类。
教学内容:1. 化学元素的定义和分类;2.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的命名规则;3. 元素的化学性质分类。
教学准备:1. 讲义、PPT等教学工具;2. 元素周期表、化学元素的实物模型或图片;3. 相关化学实验的材料和器材。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和介绍化学元素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讲解化学元素的定义、分类,以及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的命名规则。
3. 实验:进行一些与元素化学性质相关的简单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践来理解元素的化学性质。
4. 拓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一步拓展元素的化学性质,以及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性和元素分类的意义。
教学活动:1. 观察元素周期表,让学生找出一些特定元素的位置并解释其特性;2. 搭配化学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元素的化学性质;3. 讨论元素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作用和应用。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2.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3. 学生参与实验的实验结果及总结。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教学内容是否能够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水平;3. 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元素的分类比较,通过讨论和交流来加深对元素分类规律的理解;2. 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元素的性质及应用领域,开展一些小型的研究项目。
教学反馈:1. 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2. 学生对于元素学习的兴趣、认识和需求;3. 教学效果评估及改进措施。
高中化学教培机构教案范文
高中化学教培机构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 了解元素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 掌握元素的分类方法
3. 能够对元素进行分类和归纳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幻灯片展示
2. 元素周期表
3. 实验室用具和化学元素样品
教学流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元素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引导学生思考元素是如何分类的。
二、讲解元素的分类方法(15分钟)
1. 根据原子序数进行分类: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按照原子序数的大小进行排序的规律。
2. 根据元素的性质进行分类:讲解金属、非金属和类金属元素的性质及其分类方法。
3. 根据元素的电子排布进行分类:讲解元素的电子排布及其对元素性质的影响。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1. 学生根据教师指导,使用化学元素样品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结果对元素进行分类。
2. 学生按照实验结果整理数据,制作分类表格。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1. 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共同总结元素的分类方法。
2.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元素的分类规律,强化学生对元素分类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整理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元素分类方法的小结。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元素的分类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实验操作的能力和数据整理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3.3 元素》课堂教学实录(附导学案)
《元素》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元素的探究学习,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及成功的喜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与同学友好相处的能力以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元素的概念。
难点分子、原子、元素、物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相关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水中通电的情况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这个实验结论说明了什么?生: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师: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吗?生:前几节课做实验时用的药品高锰酸钾、过氧化氢都含氧元素。
师: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很多,可见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什么叫元素呢?本课题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
二、推进新课师: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后,我们该如何给元素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确切呢?生: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1.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师:元素指的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前面我们有等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师:尽管核外电子数从数量上等于核电荷数和核内质子数,但由于核外电子数在形成物质时会发生变化,原子会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下一节大家就会学到),所以定义元素时不能用核外电子数,只能用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
师: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是什么意思?生: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原子指的是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叫做碳12。
除这种碳原子外,还有质子数为6而中子数不同的碳原子,所以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指的是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中子数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
师:搞清楚了“元素”的概念。
我们再来看元素有哪些特点。
2.特点师: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的定义高中数学教案
元素的定义高中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元素的概念和特征;
2. 掌握元素的符号表示法;
3. 能够运用元素在集合中的相关性质进行问题的解决。
教学重点:
1. 元素的定义;
2. 元素的符号表示法。
教学难点:
1. 元素在集合中的特性;
2. 元素的运用能力。
教具准备:
1. 教材《高中数学》;
2. 多媒体课件;
3. 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入元素的概念,探讨元素在数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二、概念讲解(15分钟)
1. 定义元素:元素是指集合中的一个个体,可以是数字、字母、符号等。
2. 元素的符号表示法:通常用小写字母表示元素,例如集合A={a, b, c},其中a、b、c为元素。
三、案例分析(20分钟)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元素的定义和符号表示法解决实际问题,如集合的交集、并集等运算。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
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互相讨论并解答问题,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
五、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元素在集合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六、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完成课堂练习题,并思考元素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清楚地理解元素的定义和符号表示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够熟练运用元素的相关性质。
同时,学生还应能够掌握集合的交集、并集等基本运算规则,为以后更深入地学习数学奠定基础。
元素一节教学的课堂实录
元素一节教学的课堂实录师:引导学生回忆相对原子质量概念: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与它的比值,叫做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师: 概念中的“一种碳原子”,说明碳原子不止一种.(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三种不同的碳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让学生思考,它们的共同点学生.不难发现他们的质子数相同,同时再展示三种不同的氧原子结构,让学生对比思考。
)师:观察一下,他们有什么共同点?生:它们的质子数都相同.师:生活中的“加碘食盐”“含氟牙膏”“AD钙奶”,出现“氟”“碘”“钙”分别指的是什么?生:这些指的是都是元素。
师:那么什么叫做元素呢?(板书:课题2 元素元素符号)师:请看老师给出几种常见物质的化学式:氧气(O2)、二氧化碳(CO2)、水(H2O)、过氧化氢(H2O2)师:上述化学式有什么相同?生:分子中都有氧原子。
师:对,上述四种物质虽然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可分子里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即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
结合上面的问题,我们能否归纳总结一下。
能得出什么呢?生:元素的概念?师:(投影: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核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因为是总称,属于宏观感念,所以只能讲种类,不能讲个数。
)板书:元素宏观概念只能讲种类原子微观概念可以讲种类,也可以讲个数生1:那把核电荷数为1的所有的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生2:把核电荷数为6的所有的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师:对!师:(引导学生阅读概念)那我们讨论一下: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呢?师:(出示小黑板)来,练习一下:氧元素与氢元素的本质区别是()A、中子数B、质子数C、相对原子质量D、核外电子数生:B师:对!我们知道,目前已知的物质种类非常多(3000多万种)但它们都是由百来种元素组成的,请看课本附录《元素周期表》了解一下元素的种类。
师:元素种类虽然有百来种,但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各不同,请阅读课文P73,看有什么特征?生:氧、硅、铝、铁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最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元素
王文艳
有关物质、分子、原子、元素间关系的教学
王文艳
学生学习完元素概后很容易与原子、分子的概念混淆,学生搞不清分析物质宏观组成用“元素”,研究物质的微观构成用“原子”“分子”而书上又没有正面介绍,所以我认为弄清物质、分子、原子、元素间区别与联系,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而且弄清这一点,对宏观的组成与微观结构认识才能统一起来。
我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是这样处理难点的。
首先我用下面的表归纳出物质、分子、原子、元素间关系,在中间画一条横线,告诉学生这是宏观与微观的分界线,线的上方是宏观世界,线的下方是微观世界。
所以元素、物质是宏观概念,论种类不论个数,用组成。
如:可以说氧元素、水,这是说种类,但不能说一个氧元素、一个水,不能说个数。
可以说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不能说是由氧元素构成。
分子、原子是微观概念,既可论种类又可论个数,用构成。
如:可以说氧原子、氧分子,这是说种类,还可以说一个氧原子、二个氧分子,这是说种类又说个数。
可以说氧气由氧气分子构成,不能说由氧气分子组成。
可以说氧气分子由氧原子构成,不能说由氧原子组成。
,
然后出示例题。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四种叙述法是正确的(题以填空的形式出来,黑体加线部分为空)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宏观宏观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宏观微观
3.二氧化碳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微观微观
4.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二个氧原子构成的。
微观微观
由教师总结,前面是物质如“二氧化碳”有二种说法,一是用元素形容,一是用分子来形容。
如果前面是分子如“二氧化碳分子”用原子来形容,但不说个数。
如果前面是说“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或“每个二氧化碳分子”后面要说原子的种类还说原子的个数。
分析物质的组成或构成的时,只能是由宏观组成宏观,微观构成宏观,微观构成微观千万不能说成宏观组成(构成)微观。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两种叙述法是正确的(题以填空的形式出来,黑体加线部分为空)
1、铁是由铁元素组成。
2、铁是由铁原子构成。
然后让学生模仿例题齐说(题以填空的形式出来,黑体加线部分为空)
1、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
2、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
3、氧气分子是氧原子构成。
,
4、一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
再让个别的学生来说,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
(题以填空的形式出来,黑体加线部分为空)
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2、水是由水分子构成。
3、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4、一个水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再通过下面的习题强化训练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加以改正
(1)、二氧化硫分子是由两个氧元素和一个硫元素组成。
(2)、二氧化硫是由氧分子和硫原子组成。
(3)、二氧化硫是由氧原子和硫原子构成。
(4)、二氧化硫分子是由一个硫原子和二个氧原子构成。
(5)、二氧化硫是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
(6)、一个二氧化硫分子由氧原子和硫原子构成。
让学生用尽可能多方法加以改正,学生总认为二氧化硫中有硫又有氧气。
要给学生多解释一下,可问学生看没看见二氧化硫中飘浮着黄色粉末。
让学生记住,一种物质中不可能有另一种物质,一种分子中不可能有另种分子。
物质的组成和构成是考试的热点,也是学生容易失分的地方。
通过这四步的强化训练,学生基本掌握了这部分的内容,在考试中,很少失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