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资料
最新【《将相和》课文资料】《将相和》的课文原文.doc
【主持词大全】《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那么,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将相和》的课文原文,希望大家喜欢。
《将相和》的课文原文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
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
将相和有关资料
《将相和》有关资料综合整理【解词造句】[战国] 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将相和] 将:武将。
相:我国封建时期最高的文官。
将相和,确实是武将和文官和睦团结。
这是本课的题目,指将和相由闹矛盾、不团结到和好团结。
[和氏壁] 楚国人卞和发觉的一块宝玉,因此叫和氏壁。
[召集] 召:召唤。
召集,指通知人们聚集起来。
例:小李是这次会议的召集者,有什么问题能够找她。
[蔺相如] 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
[推荐] 把好的人或事物向人或组织介绍,希望任用或同意。
例:我向你推荐一本优秀的文学作品。
[理屈] 理由已被驳倒。
例:他们在国际上早已理屈词穷,此刻只是是打肿脸充胖子罢了。
[动兵] 出动军队打仗。
[进宫] 宫:宫殿,指帝王居住的衡宇。
进宫指进入王宫。
[随声祝贺] 祝贺:庆贺。
随声祝贺,指随着他人的声音也表示庆贺。
[诚意] 诚:真诚。
诚意指真实的心意。
例:只要两边都有团结的诚意,隔膜就容易排除。
[绝口] ①因回避而不开口。
②住口。
例:他绝口不提这件事,因为他被它深深地损害了。
[理直气壮] 直:正确、合理。
理直气壮,指理由正确充分,说话很有气势。
[强逼] 本课指施加压力,给人以要挟,逼使服从。
[好商量] 指好说、好办的意思。
[无价之宝] 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宝物。
指极为稀有的宝贵东西。
例:时刻是无价之宝,咱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珍爱它。
[隆重] 盛大、庄重。
例: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在北京隆重地举行了建国大典。
[宾馆] 宾:宾客。
宾馆是国家招待宾客的地址。
[失信] 许诺他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誉。
例:为人做事,很要紧的一点确实是不失信。
[手下人] 他管辖下的人员。
[抄小路] 走近便的小路。
[大大方方] 行动超级自然,一点不受拘谨。
[信誉] 说话算数,不欺骗,取得他人的信任。
例:不讲信誉的人,可不能有真正的朋友。
[客客气气] 超级和气而且礼貌。
[物归原主] 完:完整无缺。
璧:古代的一种玉器,本课指和氏璧。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优质课件(共139张PPT)
读一读:
注意加点字的 读音!
1.她性格倔强. ,内心坚强. ,即便需要他人的帮助, 也不会强. 人所难。
2.我们计划. 明天去中山公园划. 船。 3.哥哥抢走了我刚削. 好的苹果,简直是“剥削.” 我的劳动果实。
这是课后第1题哦!
你读这篇课文用了几分钟?了解了哪些内容?
如何快速默读课文 一篇文章篇幅很长,需要用最快的时间把握课文的主 要内容。默读时,可采用如下技巧提高阅读速度:集中注 意力,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遇到不理 解的词语或不认识的字,可以先不管,读完再查字词典。
我会写
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讨论书写注意事项。
课前预习
背景资料
助读资料我先看
本课所写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比较强的诸
侯国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史称“战
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七雄并峙,战火频繁。赵
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
大强国之间。“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
国的时候。秦国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对付赵国,于是企图用
承诺(ruò nu√ò) 诸侯(zhù zh√ū) 划归(huá hu√à)
根据意思写词语。
1.现借指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本人。文中指蔺相如派人把和氏璧完好 无损地送回赵国。( 完璧归赵 )
2.因怒而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非常愤怒。( 怒发冲冠 ) 3.自己犯了错误,主动请求处分。( 负荆请罪 ) 4.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同心协力 ) 5.指极珍贵的东西,文中指“和氏璧”是稀有的宝玉。( 无价之宝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在我们中华民族五 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武将,也有众多有胆 有识的文臣。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认识两位熠熠生辉的 人物吧!
小学语文五年级人教版下册18《将相和》PPT课件
解疑合探: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 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 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 13 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 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 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 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 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 用的!”
返回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运用拓展:
“完壁归赵”这个故事的前因
是
14
_秦_王__依__仗_强__势_,__要_骗__取__和_氏__璧_。__
胸有成竹 足智多谋
返回
解疑合探: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 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
11
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 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蔺相如之所以说这块璧有点儿 小毛病,骗回和氏璧,是因为—— ———————————————。返回
蔺相如捧着璧, 往后退了几步, 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理直直气气壮壮地 说:“我看您 并不想交付十 五个城,所以 把和氏璧拿了 回来。您要是 强逼我,我的 脑袋和璧就一 块儿撞碎在这 柱子上!”
返回
廉颇忽然醒悟了, 来到相府门前……
22
于是, 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
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
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返回
运用拓展:
“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前
23
因
是 _廉_颇__看_到__蔺__相_如__职_位__比__自_己__高,
_很__不_服__气_,结果是_负_荆__请_罪___。
返回
设 (1)课文中出现了那些人物? 疑
7
自 探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它由几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的? 你能给出小标题吗?
完璧归赵
第1-10自然段
《将相和》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
《将相和》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1)《将相和》及主要作品司马迁生卒年代,史无明文。
近人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认为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大约卒于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享年60岁。
据说司马迁家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传的历史家和天文家。
司马错是秦惠王时伐蜀的名将,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又做汉武帝的太史令,恢复了祖传的史官恒业。
司马迁的少年时代,“耕牧河山之阳”。
司马迁在这“山环水带,嵌镶蜿蜒”(《韩城县志序》)的自然环境里成长,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体验。
十岁,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
这个时候,正当汉王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张骞奉使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武帝设立乐府……;也是司马迁在京城里丰富见闻,热情迸发的时候。
大约二十岁,司马迁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回到长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得最南边是昆明。
据司马迁自己说,他少年时期曾经“耕牧河山之阳”,也就是说他儿童时期曾经在家乡从事过一些农业劳动。
后来他的父亲司马谈到长安做了太史令,司马迁随父亲也到了长安,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刻苦读书,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他拜了很多名师做老师。
司马迁的家族,就是他这个家族,世代都是史官,而作为史官,他有责任来记载帝王圣贤的言行,也有责任来搜集整理天下的遗文古事,更有责任通过叙事论人而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借鉴。
那么他的父亲司马谈就有志于整理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试图撰写一部规模空前的史着。
就是写一部史书,从他父亲开始就已有这么一个理想,他的父亲做太史令之后,就开始搜集阅读史料,为修史做准备。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将相和课文-文档资料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将相和课文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将相和》课文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
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
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将相和的相关资料
《将相和》的相关资料《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故事简介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
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
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而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
”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
后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后两人合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完璧归赵》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
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璧归赵。
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
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
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
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
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
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
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
秦昭王只好应允。
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
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渑(miǎn)池之会》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第二年,赵惠文王十七年(公元前282年),秦借口赵不跟它联合攻齐,派兵攻下赵的两座城池。
五年级上语文第六课《将相和》知识点+同步练习 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
五年级上语文第六课《将相和》知识点+同步练习知识点:一、资料袋本课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
《史记》既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战国:是我国一段历史时期,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齐、楚、赵、燕、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其中秦国最强。
赵国紧挨着强大的秦国,另一边是富强的齐国,处于两大强国之间。
赵国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将相和”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时期……二、作者简介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代表作品有《史记》《报任安书》,其中《史记》被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三、重点词语无价之宝召集大臣商议解决称赞绝口不提理直气壮商量允诺典礼胆怯示弱推辞拒绝边境职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能耐负荆请罪同心协力四、词语解释召集:通知人们聚集在一起。
强逼:强行逼迫。
允诺:答应,同意。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
请罪:向人认错赔罪五、阅读点拨:阅读本文要快速默读,记下所用时间。
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可以通过给故事起小标题的形式梳理课文内容,理清“将相和”的起因、经过、结果。
读完一遍后,通过文后的阅读检测,检测自己的阅读效果。
六、主旨归纳本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同时还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七、课文学答题:1.本文主要讲了几个故事?几个故事分别是什么,用简短的几个字概括一下。
本文主要讲了三件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2.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无价之宝和氏璧,是赵国和秦国都想得到的宝物,引出故事的起因。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6.将相和(相关资料)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人物品质廉颇:有些高傲和嫉妒心,但是勇于改过,知错就改。
后以国家利益为重。
蔺相如:勇敢机智,宽容大度,深明大义。
以国家利益为重。
赵王:知人善任,能听取意见的人。
作者: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56岁终。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出身于史官世家,父亲司马淡是汉武帝时的史官——太史令。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生平: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卒年司马迁(3张) 不可考。
廉颇(公元前327年-公元前243年)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杰出的军事家。
被赵惠文王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
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最后老死在楚国。
有名言: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蔺相如(公元前329年-公元前259年)战国时期赵国上卿,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蔺相如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
事后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大夫。
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
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
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赵惠文王(公元前308年─公元前266年),亦称文王,嬴姓,赵氏,名何,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武灵王次子。
其母便是深得赵武灵王宠爱的王后吴娃。
将相和相关资料
将相和相关资料故事简介1、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
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
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凭着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而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
”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
后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后两人和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2、《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3、相关人物廉颇(公元前327年-公元前243年)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杰出的军事家。
被赵惠文王封为将军,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
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最后老死在楚国。
有名言: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蔺相如(公元前329年-公元前259年)战国时期赵国上卿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和氏璧,秦国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
事后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大夫。
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
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
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二6 将相和
一、导入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 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 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 《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 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 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 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撞碎、强逼
②从动作上体会。
观察这幅图上的情景,你看到 了什么?此时此刻,蔺相如心 里怎么想?
找出这段话中描写动作的词,体会到什么? 理直气壮、无所畏惧
5.读第九自然段。
①体会做法:蔺相如为什么没有走?
使者风范、无畏强暴
②体会语言:“大大方方”
心中坦荡、无畏
③体会人物: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 他才肯叫出来。
四、布置作业
1.以《我喜欢的史记人物》为题,写 一篇小练笔。 2.推荐阅读少儿版《史记》。
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 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 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 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 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①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蔺相如说的话。从蔺相如的话中, 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将相和》
“将”指的是谁? “相”指的是谁? “将相和”这三个字中,你会特别注意到哪个字? “和”字使你想到了什么?
二、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故事的起因: 蔺相如的职位升得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 故事的经过: 蔺相如为避免和廉颇发生矛盾,多次相让,并跟手 下谈了相让的原因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这话传到廉 颇耳朵里,他非常惭愧,于是负荆请罪。 故事的结果: 将相重归于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和氏璧将相和资料
将相和《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故事介绍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
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
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
”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
后来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之后两人合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人物品质廉颇:有些高傲和嫉妒心,但是勇于改过,知错就改。
后以国家利益为重。
蔺相如:勇敢机智,宽容大度,深明大义。
以国家利益为重。
赵王:知人善任,能听取意见的人。
负荆请罪的故事发生在今河北省邯郸市,至今在邯郸市区内还有一条廉颇巷的保留街道。
廉颇是赵国的一名杰出的将军。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做赵国的将领,率兵攻打齐国,一举大败齐军,攻占了阳晋,于是被封为左上卿,以勇猛善战闻名于各诸侯国。
蔺相如是赵国人,他是赵国宦官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的时候,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
秦昭王知道这件事以后,心中起了贪心,就派人给赵王送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邑来换取和氏璧。
目的是让赵国把和氏壁乖乖送到秦国来。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以及各位大臣商议:如果把和氏璧给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得不到,只能是白白地受骗;如果不给秦国和氏璧,则担心秦国会出兵攻打赵国。
拿不定主意,又找不到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宦官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智勇双全,遇事灵活机动,是个可造之才,可以出使秦国。
”赵王问:“您是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做好这个差事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
《将相和》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
《将相和》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1)《将相和》及主要作品司马迁生卒年代,史无明文。
近人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认为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大约卒于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享年60岁。
据说司马迁家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传的历史家和天文家。
司马错是秦惠王时伐蜀的名将,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又做汉武帝的太史令,恢复了祖传的史官恒业。
司马迁的少年时代,“耕牧河山之阳”。
司马迁在这“山环水带,嵌镶蜿蜒”(《韩城县志序》)的自然环境里成长,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体验。
十岁,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
这个时候,正当汉王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张骞奉使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武帝设立乐府……;也是司马迁在京城里丰富见闻,热情迸发的时候。
大约二十岁,司马迁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回到长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得最南边是昆明。
据司马迁自己说,他少年时期曾经“耕牧河山之阳”,也就是说他儿童时期曾经在家乡从事过一些农业劳动。
后来他的父亲司马谈到长安做了太史令,司马迁随父亲也到了长安,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刻苦读书,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他拜了很多名师做老师。
司马迁的家族,就是他这个家族,世代都是史官,而作为史官,他有责任来记载帝王圣贤的言行,也有责任来搜集整理天下的遗文古事,更有责任通过叙事论人而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借鉴。
那么他的父亲司马谈就有志于整理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试图撰写一部规模空前的史着。
就是写一部史书,从他父亲开始就已有这么一个理想,他的父亲做太史令之后,就开始搜集阅读史料,为修史做准备。
将相和的相关资料
《将相和》的相关资料《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故事简介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
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
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而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
”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
后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后两人合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完璧归赵》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
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璧归赵。
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
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
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
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
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
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
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
秦昭王只好应允。
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
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渑(miǎn)池之会》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第二年,赵惠文王十七年(公元前282年),秦借口赵不跟它联合攻齐,派兵攻下赵的两座城池。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将相和相关资料
和氏璧:和氏璧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
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
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
武王也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
武王死后,文王即位。
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
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
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
”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
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
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
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
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
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
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
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
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荆柯刺秦王:荆柯大名顶顶,别跟我说不知道他的故事。
“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至今成了绝唱。
【推荐】教育部审定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第6课《将相和》知识点
第 6 课《将相和》知识点1.生字组词:召:召唤召集召见召开号召征召臣:君臣忠臣臣服臣子大臣使臣议:议论会议建议提议无可非议宫:宫殿故宫东宫天宫少年宫献:献花献礼献血贡献借花献佛诺:诺言允诺许诺应诺唯唯诺诺典:典礼盛典经典典籍引经据典抄:包抄抄写摘抄抄袭抄近道怯:胆怯羞怯怯场怯弱怯懦露怯拒:拒绝拒聘抗拒拒捕拒之门外荆:荊条荆棘负荆请罪披荆斩棘罪:犯罪罪恶判罪受罪罪有应得2.多音字:将: ji àng(将帅) ji ā ng(将来)强: qi ǎng(强迫) qi áng(强大 ji àng(倔强)划: huà(策划) hu á(划船)3.形近字:臣(君臣)巨(巨大)议(会议)仪(仪表)典(典礼)曲(歌曲)4.词语解释:无价之宝:指极珍贵的东西。
绝口不提:闭口不言及某人某事。
造句:对于昨天的争吵,他们俩都绝口不提。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有气势或心里无愧,无所畏惧。
强逼:强迫。
允诺:应许。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失去信用。
完璧归赵:指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本人。
胆怯:胆小;缺少勇气。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多用于否定式 ) 。
瑟:古代弦乐器,像琴。
鼓瑟,就是弹瑟。
推辞:表示拒绝(任命、邀请、馈赠等) 。
缶:古代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
攻无不克:只要攻打,没有打不下来的,形容英勇善战,所向无敌。
也比喻能力高强,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负荆请罪: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请求责罚。
负,背着。
同心协力:统一认识,共同努力。
5.反义词:进攻——撤退胆怯——勇敢拒绝——接受热情——冷淡6.近义词:着急——焦急商议——商讨勇敢——英勇理由——借口称赞——称颂允诺——许诺举行——举办隆重——盛大胆怯——胆小抵御——抵抗侮辱——羞辱必然——必定7.课文主题思想本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反映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神,同时还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资料
出处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3个故事的联系:“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又是“负荆请罪”的起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和起来又组成了“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侮辱。
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
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而屡次故意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
后廉颇终于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
“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该故事也被编为同名京剧和影视剧等,广为流传。
背景
周战国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前475—前221)。
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
七雄并峙,战火频繁。
秦国是最强的一个。
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
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
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
“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
秦国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大夫、卿官职,分别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一级的大夫。
上卿是诸侯下面最高的官职。
廉颇在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的时候,因伐齐有功,已经被提升为上卿。
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位置在廉颇的右边。
秦汉以前以右为尊,所以课文中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和氏璧
和氏璧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
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
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
武王也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
武王死后,文王即位。
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
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
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
”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
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
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
人物
廉颇,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
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
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
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
燕国乘机攻赵。
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
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
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
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
又奔楚,任楚将。
最后老死在楚国。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
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
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
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
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
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描写春雨:
高空中云集,嬉戏而下,咿咿呀呀,欢蹦乱跳地扑进大地母亲的怀抱。
春雨绵绵,像花针,如细丝,密密的斜织着。
春雨不停的下着,细细的雨丝织成了一张硕大无比的网,从云层里一直垂到地面上,远处黛色的群山,近处粉红的桃花,嫩绿的杨柳,柔软的柳枝,都被笼罩在这张无边的大网里,这张网是春姑娘巧手织成纱巾,盖在天地间,织在群山上。
雨是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朱自清《春》)
“嘀嘀嗒嗒,嘀嘀嗒嗒……”一场春雨从天而降,大概是天上的仙人失手打翻了酒杯,杯中的琼浆便直泻人间吧。
春雨不停的下着,细细的雨丝织成了一张硕大无比的网,从云层里一直垂到地面上,远处黛色的群山,近处粉红的
雨确实不大,滴滴答答的,不像是在下雨,倒像是在下雾,眼前的世界被封锁在密如珠网的雨丝中。
往远处看去,街道、楼房、行人,都只剩下了一个有些模糊的轮廊。
春雨清晨,几阵隐隐的春雷过后,下起了人春以来的第一场雨。
微明的天空中慢慢垂下了一条条雨丝。
层层的雨云遮住了东升的太阳。
三月的雨像无数只小手,打在林叶的琴键上,奏出了一曲春天的赞歌。
如丝的小雨从空中降落,雨点是那样小,雨帘是那样密,给群山披上了蝉翼般的白纱。
你听!雨掉在屋顶上“滴答滴答”,就像打着击乐。
雨下到水塘里“叮叮叮”地唱起来,水面上还溅起一朵朵小水花,又似水姑娘在轻盈地舞······
春雨是娇羞的姑娘,背过愁容望着绵绵的背影,可,春雨般稀贵的泪水,
让谁也难以随意!而夏雨娃娃可不管那马多,活脱《千与千寻》中的胖娃娃一个喷嚏,立即哇哇哭起来泪水如注。
那楼上的痴情种子望着秋雨自己也萌发了,不觉自己已融成雨水点点滴敲打着斜栏,手心空托着一汪温热----- 等到冬天冰冻双眸,再也看不到她离去的路也就作罢了。
眼下正是富有诗情画意的春天!刚刚才下着绵绵春雨,此时,凝聚在树叶上的雨珠还在往下滴着,滴落在路旁的小水洼中,发出异常清脆的音响——丁、冬、丁、冬……树枝上的鸟儿怕被这雨珠滴落的声音抢了风头似的,便开始啼啭起来了,一定是在为我祝福吧!
春雨是从天上来,泥泞是从地上来,我是从春雨的乐曲呼唤中来.春雨精心的浇灌着大地.于是,柳树绿了,桃花开了,小鸟欢唱了.万物在春风的吹抚下醒来了,在春雨的滋润下生长了.正如古诗所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雨点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滴一串得掉在雨水汇成的水洼上面。
春雨纷纷,染绿了山,染绿了水,染绿了石板小路。
春雨洗去了冬日的残迹,万物在春风的吹抚下醒来了,在春雨的滋润下生长了。
多神奇的春雨呀。
它是朦胧的,又是清晰的。
它给万物披上一件缥缈的纱衣,它又把万物洗涤得清新明亮。
我的心情也好像被雨水清洗了、擦亮了,一种明朗、欢快的感觉在滋长。
当雨点落到池水中的时候,雨点就在水面上画出了一个一个的音符。
这些音符是雨点在水面上击出的圈。
调皮的雨点儿像谁扔下来的钢珠一样砸在河面上,溅起高高的水花;粗大的雨点打在人家的窗户上,咚咚作响。
二、三月间,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毛毛细雨从天上洒落下来。
泛滥的江河漫出红尘,滑落在荒凉的高原上,顺着水的灵性向下滚动,穿过音乐的眸子,化为滴滴春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几场潇潇的春雨,山青了,水绿了,山下那汩汩流动的一条溪水,愈发湍急秀丽起来。
绵绵春雨把大地染绿了,软软春风把河水熨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