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下册 21 古诗三首 教案 北京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1、 古诗三首》教案
1.背诵课文。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主任签字
总课时
签字日期
周次
备课人
日期
课题
21、古诗三首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砚、乾、坤”3个生字和多音字“单”,会写“雁、砚、乾、坤”4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自学古诗。
①自学,说说每句诗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看图,或联系上下文进行解释。
②师生交流,初步理解古诗:
A.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明确:在乌云遮月、雁飞无声的漆黑夜晚,敌军统帅单于带着部队悄悄地逃跑了。
B.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明确:我方发觉后,正准备带领轻骑兵去追击敌人,刹那间,纷纷的大雪沾满了将士们的弓和刀。
三、精读古诗,重点品悟
学习体会“寒”,感悟“孤”。(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
(1)自然的“寒”与楚山的“孤”。
师:“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点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齐读)
(2)离别的“寒”与内心的“孤”。
(2)诗中的梅是什么颜色?从哪里可以看出?
明确:墨色,从“朵朵花开淡墨痕”可以看出。
(3)诗中的墨梅有什么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
明确:清气,从“只留清气满乾坤”可以看出。
(4)你认为墨梅具有怎样的品性?
明确:卓尔不群的气节。
(5)讨论:诗人真正赞美的是墨梅卓尔不群的气节吗?
明确:诗的最后两句是借梅喻人,梅的清气即人的正气。诗人淡泊名利,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王冕笔下的梅花就是他个人精神世界的体现。这正是“人与梅花一样清”,表现了他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讲解《古诗三首》这三首古诗,让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才华和情感表达。
2. 教学目标•理解并背诵《古诗三首》•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情感表达•增强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鉴赏能力3. 教学重难点•重点:背诵《古诗三首》,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方式,提高鉴赏能力4. 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谈论古诗的美和意境让学生对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
2.学习《古诗三首》:逐句解读,讲解每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背诵练习:让学生跟读诗句,逐渐熟悉诗词。
4.分组讨论:让学生就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展开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5.总结反思: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
5. 作业安排•要求学生背诵《古诗三首》•写一篇读后感,对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进行思考和感悟二、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古诗三首》为教学内容,通过对古代诗人的诗作进行讲解和分析,旨在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鉴赏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倾听古诗的声音、感受其中的意境,帮助他们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方式。
通过分组讨论和总结反思等环节,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体会。
然而,需要反思的是,针对古诗这一内容,是否有更多互动性的教学方式,如诗歌朗诵比赛、诗歌创作等,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引导他们形成独特的见解和感悟,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感。
综上所述,通过对《古诗三首》的教学,我不仅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引导他们走进古诗的世界,感受其中的美和智慧。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审美修养。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1 古诗三首教案
21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读“芙、蓉”等7个字,会写“芙、蓉、洛”等8个字,理解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4.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读“芙、蓉、洛”3个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3.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抓住“冰心”“玉壶”等词语理解诗句。
4.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解题导入,介绍作者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预设:《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芙蓉楼送辛渐》。
2.揭题: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板书课题,齐读。
(板书:芙蓉楼送辛渐)3.解题: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送”是送别的意思。
“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4.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5.写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
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带教学反思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带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1. 课时安排•课题:《古诗三首》•课型:课文学习•教学时长:1课时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够读懂《古诗三首》,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及意境。
•能力目标: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并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古诗三首》课文•课堂多媒体设备•学生课本及笔记•教师备课大纲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古诗视频或音频,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重点•学会朗读《古诗三首》,理解诗词背后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写作手法和历史背景。
3. 活动设计1)讲解古诗的背景和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2)分组朗读古诗,并进行集体讨论,探讨每首古诗表达的情感和意境;3)学生小组合作,分角色表演古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表达古诗的意境,提高了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表演,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古诗情感;•下节课可以设计更多的互动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古诗的魅力。
四、课后作业•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古诗,背诵并解读古诗的内涵及情感表达。
五、教学小结本节课围绕《古诗三首》展开,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
希望学生在诗词学习中不仅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够体验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物的品质”,围绕这一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文言文二则》《“诺曼底号”遇难记》《黄继光》四篇课文,文章主要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
《古诗三首》中的诗,或表现诗人高洁的品质,或歌颂将士的奋勇精神。
《文言文二则》中的故事,体现了人物勤奋、有毅力的品质。
《“诺曼底号”遇难记》主要讲述“诺曼底号”轮船被撞后,哈尔威船长沉着冷静地指挥船员开展救援工作,最终自己命丧大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黄继光》主要讲述了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冒着枪林弹雨摧毁了敌人的火力点,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最终英勇献身的感人故事,表现了黄继光不怕牺牲的崇高品质。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内容课时教学目标古诗三首3 1.认识29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2个字,正确读写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古诗三首》,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借助注释,抓关键词语,理解《文言文二则》中每句话的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5.感受船长哈尔威、黄继光在危急关头,从容面对死亡、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与英雄形象。
文言文二则 2“诺曼底号”遇难记2黄继光 1口语交际 1 1.选择或创设一个情境,分小组讨论“面对不同的情况,如何介绍自己”,明确介绍的对象和目的不同,介绍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2.学习用多种方法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
习作 2语文园地 21.回顾本单元课文,与同学交流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
2.在7个描写人物的词语中,认识9个生字。
3.了解6个跟古人读书有关的成语,知道它们的故事和含义。
4.仿照例句写一组连续的动作。
21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芙、蓉”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读懂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2课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古诗的特点和韵律。
2.学习理解《古诗三首》的意境。
3.掌握《古诗三首》的背诵。
能力目标1.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共同探讨和分享对古诗的理解。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喜爱。
2.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升对优美诗歌的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古诗三首》的品读和背诵。
2. 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难点1.揭示《古诗三首》深层内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帮助学生掌握古诗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让学生回顾上一课时学习内容,唤起对古诗的兴趣。
二、呈现1.介绍《古诗三首》的背景和作者。
2.向学生发放《古诗三首》的文本材料。
三、品读1.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逐句进行朗读。
2.解释生僻词汇,帮助学生理解古文意境。
四、讨论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讨古诗背后的情感和意义。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感悟。
五、作业布置1.布置《古诗三首》的背诵任务。
第二课时一、复习1.让学生互相朗读《古诗三首》,巩固前一课时学习内容。
二、导入1.引导学生思考:古诗是怎样一种文学形式?为什么古诗在中国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三、分析1.分析《古诗三首》的韵律、意象和表达技巧。
2.比较多首古诗之间的异同点,引导学生思考。
四、练习1.安排学生进行《古诗三首》的朗诵练习,注重语音语调的准确。
五、总结1.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的重要性。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但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古诗鉴赏方面仍存在困惑,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训练。
下一步将强化学生对古诗内涵的挖掘,并组织更多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
四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21 古诗三首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古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
教学设计突出朗读指导,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运用,尤其是借助资料理解这一方法的充分运用。
因此,本教案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理解。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与古诗相关的图片、音乐及古诗等。
学生准备:熟读古诗;搜集与古诗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背诵古诗,揭示课题1. 导入: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诗、宋词、元曲犹如一颗颗耀眼的明星闪烁在中华儿女的心中。
你最喜欢哪首?和大家分享一下吧!2.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三首》。
( 相机板书:古诗三首)3. 导学: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唐诗中的两篇精粹——《芙蓉楼送辛渐》和《塞下曲》。
( 教师相机板书: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设计意图:通过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验和学习古诗的兴趣,为新诗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 解诗题,知诗人。
1. 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2.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王昌龄与卢纶的资料。
3. 齐读课题,理解课题。
4. 交流有关《芙蓉楼送辛渐》和《塞下曲》两首诗的背景资料。
( 二) 学生练读古诗。
1. 读诗要强调停顿,读出它的节奏来。
2. 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和范读。
相机强调:(1) “芙”“蓉”都是形声字,都读二声。
(2) “洛”是三拼音。
(3) “单”是多音字。
在“单于”这个词语里读chÁn;表示姓的时候读shÀn;其他情况一般读dān。
2020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 21 古诗三首 公开课教学设计
21 古诗三首教案设计文本简析:《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古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
教学设计突出朗读指导,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运用,尤其是借助资料理解这一方法的充分运用。
因此,本教案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理解。
教学目标:1、认识“芙、蓉”等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运用结合注释和搜集资料等多种方法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运用结合注释和搜集资料等多种方法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背诵古诗,揭示课题同学们,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诗、宋词、元曲犹如一颗颗耀眼的明星闪烁在中华儿女的心中。
你最喜欢哪首?和大家分享分享吧!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三首》。
【课件出示课题:古诗三首】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唐诗中的两篇精粹——【课件出示诗题:《芙蓉楼送辛渐》和《塞下曲》】。
请齐读诗题。
设计意图:通过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验和学习古诗的兴趣,为新诗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同学们,通过预习,你们理解这两首诗的作者?给大家介绍介绍。
预设:【课件依次出示:王昌龄(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2019-2020学年度部编本四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 精品教案设计(含板书和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1.认识“芙、蓉”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读一读,你们能读出什么?(有不舍、嘱托、思念……)2.今天让我们学习王昌龄的这首《芙蓉楼送辛渐》,去品味诗中的韵味。
板书课题,强调“芙蓉”的写法。
3.齐读课题,从题目来看,在哪里送别?谁送别谁?(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
王昌龄送别辛渐。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洛(luò)阳玉壶(hú)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芙、蓉、洛、壶”,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
(“芙”“蓉”是上下结构,上面是草字头,不要漏写。
“洛”的右边是“各”,第六笔是捺。
“壶”的上面是“士”,第二横短。
)4.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抽生读诗,师生点评。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读一读诗的前两句,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回到诗中,哪个字或词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呢?让我们默读古诗,边读边用记号标注出来。
2.交流反馈。
(1)寒:结合学过的“远上寒山石径斜”,“寒”点明秋冬季节。
“寒雨”,这寒冷的雨,透着萧瑟和悲凉,渲染出离别的伤感。
(2)结合注释理解第一句诗,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夜雨更增添了萧瑟、悲凉之感。
这雨的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浸透在两个离别的友人心上。
(3)孤:孤独,孤寂,孤零零。
楚山孤,还有谁是孤独的?送别友人的作者。
(4)夜、平明:表示时间的词语。
平明,天刚亮。
补充诗句,指名读。
3.再来读这两句诗,作者站在芙蓉楼上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描述“吴江夜雨图”:寒气笼罩的江面上,纷纷扬扬的夜雨连绵……引导:此时,你看到的是什么?感觉到怎样的情绪?(雨滴打落在身上,一股凉意泛起,朋友即将离我而去,孤独之感油然而生。
新部编本四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 精品教案设计(含板书和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1.认识“芙、蓉”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读一读,你们能读出什么?(有不舍、嘱托、思念……)2.今天让我们学习王昌龄的这首《芙蓉楼送辛渐》,去品味诗中的韵味。
板书课题,强调“芙蓉”的写法。
3.齐读课题,从题目来看,在哪里送别?谁送别谁?(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
王昌龄送别辛渐。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洛(luò)阳玉壶(hú)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芙、蓉、洛、壶”,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
(“芙”“蓉”是上下结构,上面是草字头,不要漏写。
“洛”的右边是“各”,第六笔是捺。
“壶”的上面是“士”,第二横短。
)4.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抽生读诗,师生点评。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读一读诗的前两句,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回到诗中,哪个字或词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呢?让我们默读古诗,边读边用记号标注出来。
2.交流反馈。
(1)寒:结合学过的“远上寒山石径斜”,“寒”点明秋冬季节。
“寒雨”,这寒冷的雨,透着萧瑟和悲凉,渲染出离别的伤感。
(2)结合注释理解第一句诗,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夜雨更增添了萧瑟、悲凉之感。
这雨的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浸透在两个离别的友人心上。
(3)孤:孤独,孤寂,孤零零。
楚山孤,还有谁是孤独的?送别友人的作者。
(4)夜、平明:表示时间的词语。
平明,天刚亮。
补充诗句,指名读。
3.再来读这两句诗,作者站在芙蓉楼上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描述“吴江夜雨图”:寒气笼罩的江面上,纷纷扬扬的夜雨连绵……引导:此时,你看到的是什么?感觉到怎样的情绪?(雨滴打落在身上,一股凉意泛起,朋友即将离我而去,孤独之感油然而生。
北京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古诗三首-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以前学习古诗理解诗句时常用哪些方法?(释、调、连、补、留)3.今天也用这“五字法”理解这首诗。
范读。
同时大屏幕打出背景图。
配乐范读、齐读4.介绍诗人: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
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
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
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5.下面光看题目意思:宿:过夜。
新市:地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篱笆一径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
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板书:树头理解: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
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
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古诗三首》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古诗三首,包括《梅花》、《春晓》、《山行》。
通过对这三首古诗的学习和咏读,让学生深入了解古诗的韵味和意境,感受到古诗的美好。
同时,也要从中学习到文字的表达能力以及对生活的感受。
【教学目标】1.了解三首古诗的基本背景和内容。
2.能够咏读《梅花》、《春晓》、《山行》三首古诗,并能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韵味。
3.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重点】1.学习古诗的基本韵律和意境。
2.注重学生对诗歌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学习和理解。
3.通过诗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1.对中国古诗歌韵律的理解和掌握。
2.对生活中美好场景的发现和描述。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老师可根据学生们的生活情况,举例说明一些美好的事物或情境,比如:春天的阳光、雪花的飘落、花海的绚丽、小动物的机灵等。
2.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古诗三首,并展示一些梅花、春景、山间的照片或画作,让学生了解学习的内容和诗歌的主题。
二、学习《梅花》(15分钟)1.介绍《梅花》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们理解梅花的意义和象征。
2.带领学生们朗读诗歌,注重诗句的语调和韵律,并生动形象地解读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辅导学生们感受蕴含其中的贵族情调和风格,引导学生们思考诗歌中的美学价值和作用。
三、学习《春晓》(15分钟)1.介绍《春晓》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们理解春天的意义和象征。
2.带领学生们朗读诗歌,注重诗句的节奏和押韵,并感受自然界的美好和神奇。
3.辅导学生们感受诗歌中传递出的情感和心理,引导学生们思考诗歌中的人文价值和意义。
四、学习《山行》(15分钟)1.介绍《山行》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们了解登山的文化和人文价值。
2.带领学生们朗读诗歌,注重诗句的韵律和诗歌中山的描绘。
3.辅导学生们理解山行的心路历程和情感变化,引导学生们加深对古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五、总结(10分钟)1.总结学习的内容,提问学生们记忆的重点和学习成效。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_北京课改版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_北京课改版回乡偶书教学目标:1.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㈠谈话导入,据题质疑介绍背景。
(出示课件)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绝为见长。
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
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揭示题目: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
(师板书课题)据题质疑:⑴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⑵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㈡自主合作,初步感知(6)指导朗读: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
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7)总结学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
(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
)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⒉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2)学生运用自学,再集体交流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生:(试说:我是抓住……。
师补充口头提问:客在这里指谁?[结合看图]何处是什么意思?谁再来说说?)师:幻想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生:(略)师: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3)指导朗读古诗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⑴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⑵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思乡)⑶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北京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4 古诗词三首 1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自己熟识的方法,记住本课四个生字及一个认读生字2.通过查字典和书上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朗读课文。
想象三首古诗各自描绘的情景,体会三首古诗描绘的春天景象有什么不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1.通过查字典和书上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朗读课文。
想象三首古诗各自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三首古诗描绘的春天景象有什么不同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三首古诗,灵活运用识字方法学会4个生字及新词,认读1个字,体会汉字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特点,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能够有感情的朗读《春日》,并了解诗文所描写的景象。
3.通过对诗文的学习了解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春日》,并了解诗文所描写的景象。
2.通过对诗文的学习了解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文的学习了解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
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
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首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出示课题:大家一起齐读。
二、新授1.初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生字的位置,并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记住他们2.今天我们先来看第一首诗《春日》看到了题目,那谁知道题目的意思?(春天的日子、春天)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
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你能从诗中找到证据吗?(高兴、喜悦、愉快、兴奋、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其间,教师范读一次。
那谁能根据课后的注解说说古诗的意思。
教师总结: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来到泗水河畔观赏美景。
满眼望去,无限风光,给人涣然一新的感觉。
诗人悠闲自得,感受着春风的清新和温暖:春风吹拂,百花盛开,到处万紫千红,洋溢着春的气息。
北京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1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二)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释说说《回乡偶书》《宿新市徐公店》这两首诗的大意。
2.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回乡偶书》中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回乡偶书》。
1.出示第一首古诗的题目《回乡偶书》,揭题,齐读题目2.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材料3.根据注释说说题目的意思。
4.教师范读全诗,强调个别字的读音。
5.自学课文:(1)自学生字(鬓、衰);(2)读通诗句;(3)对照注释逐句理解诗意(同桌可互相讨论);(4)提出不懂的问题。
6.教师巡视,重点词作适当的点拨。
7.交流汇报学习结果。
指名逐句串讲诗意。
集体评议,教师点拨,补充或矫正。
8.引导学生想象,诗人离家时是怎样的情形,回来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当他面对孩子们疑惑的目光、询问的口气时,心里会想些什么?9.找一组同学表演。
10.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用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教师指导朗读。
试着背诵。
11.小结这首诗的学习方法:理解题意——朗读——借助注释理解并说说诗句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背诵(二)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用以上的学习方法学习《宿新市徐公店》2.学生汇报自学结果,教师有针对性地指点。
(问: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为什么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3.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人所描绘的景象,从而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4.有感情的朗读,感悟诗的意境。
5.学生质疑,教师答疑。
(三)练习。
1.朗读两首古诗。
2.背诵并默写。
板书:古诗三首回乡偶书宿新市徐公店少小————老大篱笆小路树头花落↓↓黄蝶菜花乡音无改鬓毛衰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释说说《夏日田园杂兴》的大意。
2.继续学习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下 21 古诗三首 教案 精选1篇
教案:四下21古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熟练背诵《江雪》、《寻隐者不遇》和《夜泊牛渚怀古》三首古诗,理解诗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熟练背诵《江雪》、《寻隐者不遇》和《夜泊牛渚怀古》三首古诗,理解诗意。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古诗,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古诗及其原因。
(2)介绍本课要学习的三首古诗:《江雪》、《寻隐者不遇》和《夜泊牛渚怀古》。
2. 学习诗歌(1)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讲解诗歌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3)分析诗歌的形式特点,如押韵、对仗等。
3. 体会诗歌意境(1)让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中的意境。
(2)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4. 感悟诗歌美(1)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如孤独、忧伤、怀古等。
(2)让学生谈谈自己在阅读诗歌时产生的共鸣。
5. 熟记诗歌(1)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熟练背诵。
(2)设置诗词接龙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记忆。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古诗,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和兴趣爱好。
2. 结果评价:通过诗词接龙游戏等活动,检查学生对诗歌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本课教学旨在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下册 21 古诗三首教案北京版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2.揭示课题:《回乡偶书》二、初读感知1.范读《回乡偶书》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认读生字:客何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并用它们组词。
4.说说你在预习中知道了什么?5.质疑并适时解疑。
6.看图说说《回乡偶书》这首诗的大意。
7.我会说:贺知章小时侯离开自己的家乡,直到老了才回来。
在乡间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孩子,孩子们地问:“_____________。
”三、朗读感悟1.创设情境: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身边,你的心情会怎样?2.指导感情朗读(师范读、指名读、生自读、小组读、展示读)(第一句:语速稍慢,读出诗人离乡之久。
第二句:“无改”读得昂扬一些,“衰”读得起伏一些,读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热爱之情。
第三、四句:语速稍快,读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惊奇。
)3.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四、实践活动1.借助课文插图和诗句进行想象,小组合作表演《回乡偶书》。
2.师生评价表演情况五、指导写字:音客何先观察字的特点,再描红、临写,最后评一评。
六、拓展活动课外阅读古诗,开一次古诗朗诵会。
第二课时一、巩固练习1.指出背诵《回乡偶书》2.指名说说绝句的意思。
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三、指导学习《宿新市徐公店》1.(继续运用“四步法”学懂古诗。
)(1)题。
板书后,“宿”,住。
“新市”是地点,在现在的湖南省攸县。
“徐公店”,姓徐的人开的客店,“公”,是对人表示尊敬的称呼。
(2)介绍作者。
2.学生自学古诗。
(1)自由读。
自学6个生字,查字典理解词语。
读古诗看插图想想哪些地方能自己读懂。
完成《作业本》第1题(2)检查自学效果〈1〉认读生字〈2〉检查〈3〉指名读古诗,交流自己哪地方读懂了。
3.指导学习古诗理解词语,读懂词句。
(1)理解第1句:“疏疏”是稀稀落落、不密的样子。
“篱笆”、“径”“深”各是什么意思?回答后。
教师讲:篱落,指篱笆;径,是指小路;深,远,很长的路。
这句意思是:菜园边的篱笆稀稀疏疏,有一条小路伸向很远的地方。
(2)理解第2句:谁能说说“枝头”、“未成荫”的意。
枝头,指树枝上,未成荫,树叶长得还不浓密,不能遮盖地面而为树荫。
这句诗的意思是:树枝上的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不很茂密,不能遮盖地面成为树荫。
(3)理解第3句:谁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教师讲述:“急走”是奔跑的意思。
这诗句的意思:儿童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
(4)说出第4句,让学生说说这句的意思后,教师讲讲:蝴蝶飞进黄色的菜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4.说出诗意,感受意境。
(1)自由朗读,试说说古诗的意思,同桌相互练说(2)集体朗读,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5.体会感情,背诵默写。
(1)讨论:这首诗描绘了怎样一幅图画面?作者表达怎样的感情?(2)讨论后,教师小结: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春夏这交儿童们在菜园里天真活泼地捕蝶嬉戏的生动画面,作者也受到感染,童心萌生,非常高兴。
全诗充满欢乐。
请大家用活泼、向上、欢乐的感情读,背诵诗歌。
(3)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四、布置课堂作业第三课时一、导入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二、新课1.看画面,引导学生说说画上的景物,出示古诗题目。
2.初步了解诗作者。
3.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古诗大意。
(1)自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处.(3)小组读,合作学习,解决提出的问题.4.再读古诗,想象诗歌画面(1)自由读,想象画面.(2)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合作读.(3)配乐朗读,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和意境.5.感情朗读.背诵6.检查识字三、扩展积累描写风光的古诗.四、当堂训练练习背诵古诗五、拓展活动课外阅读古诗,开一次古诗朗诵会。
附送: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下册 21古诗两首2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准备:1.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
(文字、图像)2.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
(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
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
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
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
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②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诗歌。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
(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
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
(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③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④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偷采白莲回景美引人池上不解浮萍开童真童趣《小儿垂钓》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2.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小男孩钓鱼是的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谁跟父母去钓过鱼呀?怎样钓鱼?(指名学生说一说)2.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释题。
读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小儿垂钓”是什么意思?(三)学习课文。
1.看诗,听录音。
2.学生自学,不理解的词查字典。
3.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4.学习后两句诗的意思。
①指名读后两句。
②问:小男孩正在专心钓鱼的时候,谁来了?③他来干什么?④看,小孩是怎么做的?⑤他为什么摆手?“遥”是什么意思?⑥从哪看出他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⑦“应”是什么意思?(回答)师小结:小孩既怕老爷爷的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的回答声把鱼吓跑,他一门心思用在了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的态度怎么样?(很专心;很认真)⑧指名学生表演。
一人扮路人,一人扮小孩(体会小孩紧张的心情)⑨指导学生看图朗读,读出小男孩紧张的心情。
⑩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总结全文。
诗人抓住了小孩钓鱼时所表现出的某些特点,用通俗易懂得诗句,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的形象,诗中有动有静,情景交融,使人倍感亲切,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大声朗诵这首诗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