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红尘越生死,甘为知己抛头颅——浅谈《聊斋·连城》中的知己之爱
超越生死的知己之爱--话说《连城》
超越生死的知己之爱--话说《连城》
袁世硕
【期刊名称】《蒲松龄研究》
【年(卷),期】2004(000)002
【摘要】@@ 所有评论<聊斋志异>里的爱情主题的文章,都特别欣赏<连城>篇.因为,它叙写男女主人公因知己而钟情,经历生生死死的磨难方终成眷属,颇近似汤显祖的名剧<牡丹亭>.与作者同时代的大诗人王士祺就曾评论说:"雅是情种.不意牡丹亭后,复有此人."
【总页数】7页(P77-83)
【作者】袁世硕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9
【相关文献】
1.试论《聊斋》爱情描写中的"知己之爱 [J], 兰拉成
2.感天动地的"知己之爱"——读《聊斋志异·连城》 [J], 曾伟
3.知己之爱——柳永与歌妓情感的重新审视 [J], 鞠丹凤;;;
4.爱:报答、付出与回应──《连城》知已之爱的诠释 [J], 冯文楼
5.爱:报答、付出与回应——《连城》“知己之爱”的诠释 [J], 冯文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汤显祖“至情论”探析《聊斋志异·连城》
以汤显祖“⾄情论”探析《聊斋志异·连城》184以汤显祖“⾄情论”探析《聊斋志异·连城》李⼀鸣?中国⽯油⼤学(华东)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情不知所起,⼀往⽽深,⽣者可以死,死可以⽣。
⽣⽽不可与死,死⽽不可复⽣者,皆⾮情之⾄也。
”作为中国明代传奇戏剧家,汤显祖才华卓绝,多愁善感,代表作《临川四梦》,其中“⼀⽣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所做《牡丹亭》,以不朽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举⾜轻重的地位。
其提出的“⾄情”论,更是明代思潮的推动和继续。
何为⾄情?倘若以汤显祖所论,世间恐怕并⽆“情之⾄者”。
毕竟能“死⽽复⽣,⽣⽽复死者”,⼈世间绝⽆这种超⾃然的形态。
但是作为虚构的⽂学艺术,是可以通过起死⽽⽣,以达到情之⾄的。
《聊斋志异》作为笔记体⽂⾔⼩说,以花妖⿁魅穿梭其间,死⽽复⽣者,不计其数。
然有《连城》⼀篇,以其出⾊的知⼰之爱,经历⾄死,⾄⽣的爱恋,体现着个性的⾃由与解放,⼜富有现代传奇⾊彩,是《聊斋志异》中描写爱情优秀的作品之⼀。
清代杰出的诗⼈,⽂学家王⼠祯在其笔记⼩说《城北偶谈》中曾评论说:“雅是情种。
不意牡丹亭后,复有此⼈。
”可见,《连城》⼀篇与《牡丹亭》确有异曲同⼯之处。
“情”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重要的存在,⽑诗⼤序就有:“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为志,发⾔为诗。
情动于中,⽽⾏于⾔。
”此处的“情”是说内⼼情感,诉诸于诗⾏。
诗是饱含情感的产物。
汤显祖⽤情之深表现在他的戏剧作品当中,浓烈的《牡丹亭》,以其⾔堪为“⾄情”。
这种唯情⾄上的美学观,推动了晚明个性思潮的解放,⼜蕴涵着反对封建束缚,⽢为礼教抗争的积极思想。
其⾄情理论不仅仅是⼀种美学上的概念,更是⼀种代表着晚明精神的⽂化符号。
⾄情论,如果仅仅但从死⽽可⽣的⾓度来讲,过于偏狭。
综合考察,其⾄情论⾄少包含以下内涵:汤显祖的“⾄情论”的内涵不仅仅包含男⼥私情,还包含着⼈的⼀切⾃然情感。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是个有情之⼈,不愿以“后妃之德”解读《关雎》,⽽她认定出这是⼀⾸恋歌。
分析《聊斋志异·连城》中的知己之爱.doc
分析《聊斋志异·连城》中的知己之爱摘要:死而复生故事发展到《聊斋志异》,已经到达高峰,《连城》是《聊斋志异》中非常优秀的一篇作品,通过连城与乔生二人相识相知到出生入死的曲折爱情来表现作者对于死亡、爱情以及当时社会问题的一些思考。
《连城》中的爱情主要是蒲松龄曾在《聊斋志异》中提到的“知己之情”,这种诗意化的两性关系建立在相互尊重和了解的基础之上,对于现代爱情来说,同样可以从中受益良多。
.关键词:连城;聊斋志异;死而复生;知己与肉体之欢不同,知己之爱主要侧重强调精神层面的相互尊重和了解。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爱情是一项积极的活动。
”、“爱情的积极性中的这些要素是所有爱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尊重、了解、关心和责任。
”在连城和乔生的情感互动过程中,尊重、了解、关心和责任等要素可谓是无处不在。
因为彼此在爱情中具有的强烈的积极性,所以连城和乔生才得以冲破重重阻碍,经历死而复生,最终努力争取到一个幸福的结局。
一、蒲松龄与知己之爱蒲松龄作为一名封建旧时代的文人,却能够在男女地位不平等的社会背景下,探索出另一种男女感情相处模式,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连城》中男女双方的感情模式是非常独特的,从二人因“倦绣图”和“倦绣诗”相识之后,到见到连城“嫣然一笑”之间,彼此竟从未见过面!在这段彼此并未相见的时间里,连城和乔生的感情经历了相识相知的感情发展过程,逐渐加深。
连城逢人称赞乔生的才华,出资资助乔生读书,乔生将连城引为知己,常挂心中,更在连城病危时为其割肉治病……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在二人从未谋面的状态下发生的,所以使人觉得非常的不可思议但同时又赞叹不已。
其实这种知己之情在蒲松龄的多篇作品中均有体现。
《云萝公主》中云萝公主曾在书生对她“狎抱”的要求时,提出“今有两道,请君择之”――“若为棋酒之欢,可得三十聚首;若作床笫之欢,可得六年谐和耳。
君焉取?”为男女相处划分了两种模式,将精神恋爱与肉体恋爱区分了出来,打破了男女之间关系只限于情欲的“床笫之欢”的固有偏见,并且隐指出相比肉体恋爱,精神恋爱更能长久的多。
聊斋志异之——《连城》
聊斋志异之——《连城》图咏吟将新句献妆台,博得倾城笑靥开。
膺肉区区何足惜,多情还肯殉身来。
云南晋宁县有一个姓乔的书生,名年,字大年。
少年时候就很有才气,在当地很有名望。
他为人正直,有侠义肝胆。
可是二十多岁了,依旧穷困潦倒。
他有一个好朋友,姓顾,早些年死了,乔大年经常接济他的妻子儿女。
晋宁县的县令因为乔大年的文章写得好,所以对他很器重。
后来,县令因病死在任上,家小滞留在晋宁县,无法返回故乡。
乔大年就变卖了自己的家产,买了一口棺材,盛殓了县令,往返两千多里,把县令的遗体连同他的家人一起送回了县令的老家。
因为这件事,当地的读书人对乔大年更加尊重了。
可是这么一来,乔大年却更加贫穷了。
当时县里有一个姓史的举人,他有一个女儿叫连城。
连城擅长刺绣,又知书达礼,史举人非常宠爱她。
一次,史举人拿出一幅女儿绣的“倦绣图”,征求年轻书生来照图题诗,他的用意很明白,意思是要借此机会挑选一个有才学的好女婿。
乔大年也参加了这项活动,他作了一首诗献上,这首诗是这样写的:“慵鬟高髻绿婆娑,早向兰窗绣碧荷。
刺到鸳鸯魂欲断,暗停针线蹙双蛾。
”还有一首诗,专门称赞这幅图绣得精妙:“绣线挑来似写生,幅中花鸟自天成。
当年织锦非长技,幸把回文感圣明。
”(用了晋代才女苏蕙织锦作回文诗赠丈夫窦滔的典故)。
连城见到这两首诗,非常喜欢,便对着父亲夸奖乔大年的才华。
但是连城的父亲嫌乔大年太穷,不愿意找这么个穷女婿。
此后,连城逢人就夸乔大年,又派了个心腹老妈子,假借父亲的名义赠给乔大年一些银两,作为他读书的费用。
乔大年很感叹地说:“连城真是我的知己啊!”从此之后,乔大年对她一往情深,如饥似渴地想念着她。
不久,史举人让女儿连城跟一个盐商的儿子名叫王化成的订了亲,乔大年知道了,心中绝望了。
但是他对连城仍然梦魂萦绕,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连城。
过了不长时间,连城生了一场重病,卧床不起。
有个从西域来的和尚,自称能够治好连城的病,但是必需用一钱重的男子胸脯上的肉捣碎配药,才能治愈。
聊斋志异《连城》原文、翻译及赏析
聊斋志异《连城》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聊斋志异《连城》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连城》是蒲松龄写的一篇文言小说,出自聊斋志异。
一念红尘越生死,甘为知己抛头颅
一念红尘越生死,甘为知己抛头颅作者:钟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12期摘要: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了许多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进步的爱情观,其中“知己之爱”写得最为出众,《连城》就是代表作。
小说描写的连城和乔生的知己之爱,可追溯到中国传统的交友之道——“士为知己者死”,作者就是把这种交友之道置换到爱情上,将它进行了变形处理。
分析《连城》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同样适用于现代人的爱情哲学。
关键词:聊斋志异;连城;乔生;知己之爱作者简介:钟媛(1995-),女,四川成都人,现就读于西华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02《连城》是蒲松龄的一篇写情杰作。
小说强调的是“知己”之爱。
男女之间心灵的交流沟通,是他们相爱的基础。
由于完全不同于一见钟情模式,而是从相知进而相悦,彼此引为知己,所以这种爱情是可以为之生为之死,也可以为之死而复生的,这已经具有了近代爱情观念的色彩。
而连城与乔生的这种爱情,已经与写情巨作《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十分近似,只不过这是短篇,无法做到《红楼梦》那样宏大、深刻,达不到那样的思想高度,但是这也不得不说是一部出眾的熠熠生辉之作。
一、蒲松龄与知己之爱蒲松龄作为一名封建旧时代的文人,却能够在男女地位不平等的社会背景下,探索出另一种男女感情相处模式,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连城》中男女双方的感情模式非常独特,从二人因“倦绣图”和“倦绣诗”相识之后,到见到连城“嫣然一笑”之间,彼此竟从未见过面!在这段彼此并未相见的时间里,连城和乔生的感情经历了相识相知的感情发展过程,逐渐加深。
连城逢人称赞乔生的才华,出资资助乔生读书,乔生将连城引为知己,常挂心中,更在连城病危时为其割肉治病……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在二人从未谋面的状态下发生的,所以使人觉得非常的不可思议但同时又赞叹不已。
其实这种知己之情在蒲松龄的多篇作品中均有体现。
分析《聊斋志异·连城》中的知己之爱.doc
分析《聊斋志异·连城》中的知己之爱摘要:死而复生故事发展到《聊斋志异》,已经到达高峰,《连城》是《聊斋志异》中非常优秀的一篇作品,通过连城与乔生二人相识相知到出生入死的曲折爱情来表现作者对于死亡、爱情以及当时社会问题的一些思考。
《连城》中的爱情主要是蒲松龄曾在《聊斋志异》中提到的“知己之情”,这种诗意化的两性关系建立在相互尊重和了解的基础之上,对于现代爱情来说,同样可以从中受益良多。
.关键词:连城;聊斋志异;死而复生;知己与肉体之欢不同,知己之爱主要侧重强调精神层面的相互尊重和了解。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爱情是一项积极的活动。
”、“爱情的积极性中的这些要素是所有爱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尊重、了解、关心和责任。
”在连城和乔生的情感互动过程中,尊重、了解、关心和责任等要素可谓是无处不在。
因为彼此在爱情中具有的强烈的积极性,所以连城和乔生才得以冲破重重阻碍,经历死而复生,最终努力争取到一个幸福的结局。
一、蒲松龄与知己之爱蒲松龄作为一名封建旧时代的文人,却能够在男女地位不平等的社会背景下,探索出另一种男女感情相处模式,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连城》中男女双方的感情模式是非常独特的,从二人因“倦绣图”和“倦绣诗”相识之后,到见到连城“嫣然一笑”之间,彼此竟从未见过面!在这段彼此并未相见的时间里,连城和乔生的感情经历了相识相知的感情发展过程,逐渐加深。
连城逢人称赞乔生的才华,出资资助乔生读书,乔生将连城引为知己,常挂心中,更在连城病危时为其割肉治病……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在二人从未谋面的状态下发生的,所以使人觉得非常的不可思议但同时又赞叹不已。
其实这种知己之情在蒲松龄的多篇作品中均有体现。
《云萝公主》中云萝公主曾在书生对她“狎抱”的要求时,提出“今有两道,请君择之”――“若为棋酒之欢,可得三十聚首;若作床笫之欢,可得六年谐和耳。
君焉取?”为男女相处划分了两种模式,将精神恋爱与肉体恋爱区分了出来,打破了男女之间关系只限于情欲的“床笫之欢”的固有偏见,并且隐指出相比肉体恋爱,精神恋爱更能长久的多。
爱:报答、付出与回应——《连城》“知己之爱”的诠释
爱:报答、付出与回应——《连城》“知己之爱”的诠释冯文楼
【期刊名称】《明清小说研究》
【年(卷),期】1996()1
【摘要】在《聊斋志异》神奇瑰丽的世界中,爱情之“梦”的创造与寻求,是一大奇现。
不论在那扣人心弦的生死之恋中,抑或想象丰赡的人狐相爱中;不论在那解衣就枕的匆遽中,抑或意趣盎然的对谈中;不论在那生命原型的展示中,抑或自然人格的探寻中;
【总页数】5页(P205-209)
【关键词】知己之爱;《牡丹亭》;爱情;心头肉;自然人格;生死之恋;生命原型;弗洛姆;《聊斋志异》;价值理性
【作者】冯文楼
【作者单位】陕西师大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
【相关文献】
1.超越生死的知己之爱——说《聊斋·连城》 [J], 周先慎
2.感天动地的"知己之爱"——读《聊斋志异·连城》 [J], 曾伟
3.生死度外的知己之爱——《聊斋·连城》人物描写手法解读 [J], 王少华
4.论《聊斋志异.连城》中的知己之爱 [J], 田月丽;
5.爱:报答、付出与回应──《连城》知已之爱的诠释 [J], 冯文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知己梦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知己梦彭海燕(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高州师范学院,广东高州525200)摘要:《聊斋志异》中有数量众多的知己故事。
这些知己故事,以现实为基础,借助想象,寄托理想,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这些知己故事的主人公都有非常鲜明的特点:一是有侠肝义胆;二是以德相报;三是有恩必偿。
蒲松龄从不可能中写出可能,借花妖狐魅写人性与人情、寄托知己梦想。
在那黑暗而令人窒息的社会,这是他心灵中唯一能得到的美的慰藉。
关键词:聊斋志异;知己故事;特点;慰藉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在《聊斋志异》491篇作品中,故事内容各异,却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浓郁的知己之情。
深入故事内涵我们可以发现:蒲松龄对“知己”的深切呼唤与执著追求,范围十分宽泛,涵盖了尊卑上下间的知遇之感、友朋间的知契之情、异性间的知己之爱。
这些“知己形象”都有一个共同点:或由花妖狐魅幻化而来,或生活在“青林黑塞间”,其生存的空间大多是在非人间。
经笔者统计,《聊斋志异》描写“知己”的故事有70余篇,其中描写花妖狐魅的就有60多篇,而描写现实知己的仅有12篇。
在这12篇里面,知己形象之间大多也只有一方是现实中的人,而且他们大多相知于“青林黑塞间”,也存活于“青林黑塞间”。
许多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借助花妖狐魅的超自然力量或移位于“青林黑塞间”,都有圆满的收稿日期:2014⁃08⁃04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编号:GDJY-2014-C-b064)作者简介:彭海燕(1975-),女,广东信宜人。
文学硕士,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高州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与高校教育管理。
·《聊斋志异》研究·文章编号:1002⁃3712(2015)04⁃0051⁃10. All Rights Reserved.结局:首先是望穿秋水的功名成为囊中之物,其次是可望不可及的富贵生活唾手可得,再次是羽化成仙也不再是水中月、镜中花。
感天动地的“知己之爱”——读《聊斋志异·连城》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l0— 17 20 ) 2 00 3 o9 06(09 0—09—0
发生于才 智上 的相知相 赏 ,连 城 的 《 绣 图》和 乔 倦 生的题 诗 ,是他们 心灵沟 通 、相知相 赏 的契机 。连 城 汞1 生取得 感情 契合 时还 从来 没见过 面 ,这和 因 乔
也没 有 关 系 。这 很近 似 所 谓 的柏 拉 图式 的 理想 之
而 发 生 在 《 城 》 中 的知 己之 爱又 是 如何 表 现 的 连 呢 ?下面 就从 三方面加 以分析 :
中最 出色 的作 品 。
欲 ,尽人 类繁衍 的义 务 ,或者 屈从 其他方 面 的个人
的或 非个人 的利益 。乔 生和连 城坚 持 的是相 知相赏
这篇 爱情故 事 ,与众 多的才子 佳人故 事不 同,
的 爱情 ,不 是单纯 的情 欲 ,而具备 了现 代的 爱情意
也与 《 聊斋志异》里的多数爱情故事不同,乔生和 连 城 的爱情不 是发 生于 郎才女貌 的一见钟 情 ,而 是
伊犁师 范学 院学报 ( 会科 学版 ) 社
J u l f lNoma ies y ( o il ce c dt n) o ma Yi r l o i Unv ri t S ca in eE io S i
J . 0 un20 9 NO. 2
感天 动地 的 “ 己之 爱 " 知
国传统 的 交友之 道—— “ 为知 己者 死” 士 ,作者就 是把 这种 交友之道 置换 到 爱情 上 ,将 它进行 了
变形处理。从分析 《 连城》知 己之爱的几种表现形式来看,这部作品实可当作一篇爱情哲学来阅
读。
关键 词 :蒲松龄 ;连城 ;知 己之 爱 ;爱情哲 学
一念红尘越生死,甘为知己抛头颅——浅谈《聊斋·连城》中的知己之爱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一念红尘越生死,甘为知己抛头颅——浅谈《聊斋•连城》中的知己之爱钟媛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摘 要: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了许多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进步的爱情观,其中“知己之爱”写得最为出众,《连城》就是代表作。
小说描写的连城和乔生的知己之爱,可追溯到中国传统的交友之道——“士为知己者死”,作者就是把这种交友之道置换到爱情上,将它进行了变形处理。
分析《连城》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同样适用于现代人的爱情哲学。
关键词:聊斋志异;连城;乔生;知己之爱作者简介:钟媛(1995-),女,四川成都人,现就读于西华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50-02《连城》是蒲松龄的一篇写情杰作。
小说强调的是“知己”之爱。
男女之间心灵的交流沟通,是他们相爱的基础。
由于完全不同于一见钟情模式,而是从相知进而相悦,彼此引为知己,所以这种爱情是可以为之生为之死,也可以为之死而复生的,这已经具有了近代爱情观念的色彩。
而连城与乔生的这种爱情,已经与写情巨作《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十分近似,只不过这是短篇,无法做到《红楼梦》那样宏大、深刻,达不到那样的思想高度,但是这也不得不说是一部出众的熠熠生辉之作。
一、蒲松龄与知己之爱蒲松龄作为一名封建旧时代的文人,却能够在男女地位不平等的社会背景下,探索出另一种男女感情相处模式,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连城》中男女双方的感情模式非常独特,从二人因“倦绣图”和“倦绣诗”相识之后,到见到连城“嫣然一笑”之间,彼此竟从未见过面!在这段彼此并未相见的时间里,连城和乔生的感情经历了相识相知的感情发展过程,逐渐加深。
连城逢人称赞乔生的才华,出资资助乔生读书,乔生将连城引为知己,常挂心中,更在连城病危时为其割肉治病……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在二人从未谋面的状态下发生的,所以使人觉得非常的不可思议但同时又赞叹不已。
以汤显祖“至情论”探析《聊斋志异·连城》
以汤显祖“至情论”探析《聊斋志异·连城》作者:李一鸣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3期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作为中国明代传奇戏剧家,汤显祖才华卓绝,多愁善感,代表作《临川四梦》,其中“一生四梦得意处”又“惟在牡丹”。
所做《牡丹亭》,以不朽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提出的“至情”论,更是明代思潮的推动和继续。
何为至情?倘若以汤显祖所论,世间恐怕并无“情之至者”。
毕竟能“死而复生,生而复死者”,人世间绝无这种超自然的形态。
但是作为虚构的文学艺术,是可以通过起死而生,以达到情之至的。
《聊斋志异》作为笔记体文言小说,以花妖鬼魅穿梭其间,死而复生者,不计其数。
然有《连城》一篇,以其出色的知己之爱,经历至死,至生的爱恋,体现着个性的自由与解放,又富有现代传奇色彩,是《聊斋志异》中描写爱情优秀的作品之一。
清代杰出的诗人,文学家王士祯在其笔记小说《城北偶谈》中曾评论说:“雅是情种。
不意牡丹亭后,复有此人。
”可见,《连城》一篇与《牡丹亭》确有异曲同工之处。
“情”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重要的存在,毛诗大序就有:“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此处的“情”是说内心情感,诉诸于诗行。
诗是饱含情感的产物。
汤显祖用情之深表现在他的戏剧作品当中,浓烈的《牡丹亭》,以其言堪为“至情”。
这种唯情至上的美学观,推动了晚明个性思潮的解放,又蕴涵着反对封建束缚,甘为礼教抗争的积极思想。
其至情理论不仅仅是一种美学上的概念,更是一种代表着晚明精神的文化符号。
至情论,如果仅仅但从死而可生的角度来讲,过于偏狭。
综合考察,其至情论至少包含以下内涵:汤显祖的“至情论”的内涵不仅仅包含男女私情,还包含着人的一切自然情感。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是个有情之人,不愿以“后妃之德”解读《关雎》,而她认定出这是一首恋歌。
分析《聊斋志异·连城》中的知己之爱
分析《聊斋志异·连城》中的知⼰之爱
分析《聊斋志异·连城》中的知⼰之爱
朱惠敏
【期刊名称】《北⽅⽂学(中旬刊)》
【年(卷),期】2016(000)001
【摘要】死⽽复⽣故事发展到《聊斋志异》,已经到达⾼峰,《连城》是《聊斋志异》中⾮常优秀的⼀篇作品,通过连城与乔⽣⼆⼈相识相知到出⽣⼊死的曲折爱情来表现作者对于死亡、爱情以及当时社会问题的⼀些思考。
《连城》中的爱情主要是蒲松龄曾在《聊斋志异》中提到的“知⼰之情”,这种诗意化的两性关系建⽴在相互尊重和了解的基础之上,对于现代爱情来说,同样可以从中受益良多。
【总页数】2页(92-92,98)
【关键词】连城;聊斋志异;死⽽复⽣;知⼰
【作者】朱惠敏
【作者单位】青岛⼤学⽂学院
【正⽂语种】中⽂
【中图分类】
【相关⽂献】
1.青林⿊塞传⼼曲——试论《聊斋志异》中的“知⼰”之爱 [J], 张丽华
2.感天动地的"知⼰之爱"——读《聊斋志异·连城》 [J], 曾伟
3.论《聊斋志异.连城》中的知⼰之爱 [J], ⽥⽉丽
4.⼀念红尘越⽣死,⽢为知⼰抛头颅r——浅谈《聊斋?连城》中的知⼰之爱[J], 钟媛。
浅谈《聊斋志异》中的爱情
浅谈《聊斋志异》中的爱情摘要:《聊斋志异》中爱情故事所占比例较大,作者通过描述一个个美丽浪漫的爱情故事表达自己的爱情观,本文把其中的爱情故事分为三类并选取其中的代表作进行分析,由此得出蒲松龄的爱情婚姻观。
关键词:《聊斋志异》爱情蒲松龄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我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作者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了一个奇幻的世界。
人们关注最多的是他对社会各种黑暗现象的批判,但其中的爱情及男女关系丰富性的描写,同样值得引起思考。
通过分析作品中各式各样的爱情,我们可以看到蒲松龄复杂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一、一见钟情之爱中国古代小说,不乏一见钟情的爱情故事。
由于封建礼教的约束,男女之间的交往是不自由的,婚配只能由父母安排,往往是到了成亲当晚才知道自己的另一半长什么样,因此爱情只能通过一见钟情这种方式萌生。
《西厢记》的张生在庙堂见到崔莺莺就“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上半天”,而《墙头马上》男女主人公只需对上一眼就爱上彼此。
《王桂庵》虽同是一见钟情的爱情故事,可是在蒲松龄的笔下却有它独特的意蕴。
王桂庵在南游的时候遇上了一名正在绣鞋的女子,当时就喜欢上了她,一年之后两人得以相见,王桂庵为女子始终未娶,而女子也为他拒绝了许多门亲事,到了这时桂庵才知道女子的姓名——芸娘。
芸娘不同于古时候其他的女子,她有着自己的主见,虽然她喜欢王桂庵,但在重逢之后她没有被爱情冲昏头脑,她冷静地询问男方的家世,并问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既属宦裔,中馈必有佳人,焉用妾?”这一问体现了芸娘的性格,她是不愿做妾的,不愿与人分享自己的丈夫。
芸娘这种性格在古时候的女子中是特立独行的,三从四德从来就是女子的行为准则,蒲松龄塑造了这样一个女子正是表达了他对传统道德对女子束缚的不满,也为下文芸娘投江作了性格上的铺垫。
在经过自己的试探之后,终于芸娘明确地告诉王桂庵要明媒正娶将自己娶过门,他们在爱情里是平等的,在婚姻中也必须是平等的。
历经波折,王桂庵终于如愿抱得美人归,但却由于自己的一句玩笑话,芸娘投江了。
超越生死的知己之爱——说《聊斋·连城》
作者: 周先慎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文史知识
页码: 78-84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2期
主题词: 聊斋志异 爱情理想 顾生 二字 返魂 但明伦 士为知己者死 思想性格 思想意义 自剖
摘要:�连城》是蒲松龄的一篇写情杰作。
不仅在《聊斋志异》中,就是在整个中国古代的短篇小说中,都是少见的熠熠生辉之作。
小说描写和歌颂的是男女之间超越生死的知己之爱。
这种爱情不同于此前我们在古代作品中常见的那种爱情,它突破了门当户对,突破了郎才女貌(作品中虽然写到了郎才女貌,但双方并不是因才貌而相悦),小说强调的是"知己"二字。
男女之间心灵的沟通,成为相爱的基础。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知己梦
摘要:《聊斋志异》中有数量众多的知己故事。
这些知己故事,以现实为基础,借助想象,寄托理想,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这些知己故事的主人公都有非常鲜明的特点:一是有侠肝义胆;二是以德相报;三是有恩必偿。
蒲松龄从不可能中写出可能,借花妖狐魅写人性与人情、寄托知己梦想。
在那黑暗而令人窒息的社会,这是他心灵中唯一能得到的美的慰藉。
关键词:聊斋志异;知己故事;特点;慰藉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在《聊斋志异》491篇作品中,故事内容各异,却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浓郁的知己之情。
深入故事内涵我们可以发现:蒲松龄对“知己”的深切呼唤与执著追求,范围十分宽泛,涵盖了尊卑上下间的知遇之感、友朋间的知契之情、异性间的知己之爱。
这些“知己形象”都有一个共同点:或由花妖狐魅幻化而来,或生活在“青林黑塞间”,其生存的空间大多是在非人间。
经笔者统计,《聊斋志异》描写“知己”的故事有70余篇,其中描写花妖狐魅的就有60多篇,而描写现实知己的仅有12篇。
在这12篇里面,知己形象之间大多也只有一方是现实中的人,而且他们大多相知于“青林黑塞间”,也存活于“青林黑塞间”。
许多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借助花妖狐魅的超自然力量或移位于“青林黑塞间”,都有圆满的结局:首先是望穿秋水的功名成为囊中之物,其次是可望不可及的富贵生活唾手可得,再次是羽化成仙也不再是水中月、镜中花。
蒲松龄写知己,是写人性、人情的美。
在那黑暗而令人窒息的社会,这是他心灵中唯一能得到的美的慰藉。
这些知己故事,以现实为基础,借助想象,寄托理想,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这些知己故事的主人公的特点也是非常鲜明的。
一、侠肝义胆《聊斋志异》知己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有侠肝义胆,只要是“知己之感,许之以身” [1] 1286,则可以为了知己不计利害、全情投入、生死相许,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宝贵生命。
按一般人的理解,拥有侠肝义胆的“侠”应该是讲义气、重信用、正义感强、锄强扶弱、愿意舍己救人之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一念红尘越生死,甘为知己抛头颅——浅谈《聊斋•连城》中的知己之爱钟媛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摘 要: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了许多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进步的爱情观,其中“知己之爱”写得最为出众,《连城》就是代表作。
小说描写的连城和乔生的知己之爱,可追溯到中国传统的交友之道——“士为知己者死”,作者就是把这种交友之道置换到爱情上,将它进行了变形处理。
分析《连城》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同样适用于现代人的爱情哲学。
关键词:聊斋志异;连城;乔生;知己之爱作者简介:钟媛(1995-),女,四川成都人,现就读于西华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50-02《连城》是蒲松龄的一篇写情杰作。
小说强调的是“知己”之爱。
男女之间心灵的交流沟通,是他们相爱的基础。
由于完全不同于一见钟情模式,而是从相知进而相悦,彼此引为知己,所以这种爱情是可以为之生为之死,也可以为之死而复生的,这已经具有了近代爱情观念的色彩。
而连城与乔生的这种爱情,已经与写情巨作《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十分近似,只不过这是短篇,无法做到《红楼梦》那样宏大、深刻,达不到那样的思想高度,但是这也不得不说是一部出众的熠熠生辉之作。
一、蒲松龄与知己之爱蒲松龄作为一名封建旧时代的文人,却能够在男女地位不平等的社会背景下,探索出另一种男女感情相处模式,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连城》中男女双方的感情模式非常独特,从二人因“倦绣图”和“倦绣诗”相识之后,到见到连城“嫣然一笑”之间,彼此竟从未见过面!在这段彼此并未相见的时间里,连城和乔生的感情经历了相识相知的感情发展过程,逐渐加深。
连城逢人称赞乔生的才华,出资资助乔生读书,乔生将连城引为知己,常挂心中,更在连城病危时为其割肉治病……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在二人从未谋面的状态下发生的,所以使人觉得非常的不可思议但同时又赞叹不已。
其实这种知己之情在蒲松龄的多篇作品中均有体现。
《云萝公主》中云萝公主曾在书生对她“狎抱”的要求时,提出“今有两道,请君择之”――“若为棋酒之欢,可得三十聚首;若作床笫之欢,可得六年谐和耳。
君焉取?”为男女相处划分了两种模式,将精神恋爱与肉体恋爱区分了出来,打破了男女之间关系只限于情欲的“床笫之欢”的固有偏见,并且隐指出相比肉体恋爱,精神恋爱更能长久的多。
这是蒲松龄对于男女关系进步的思索。
《娇娜》中孔生与娇娜并非是一对恋人的关系,作者将娇娜作为女主角也并非是为了表现男女之情,而是为了表现孔生与娇娜之间出生入死的深厚的知己情谊。
《宦娘》、《香玉》等作品也都将重点放在了讲述男女主人公之间琴瑟和鸣、“情不以淫”的知己之情,讲述一种真正的精神之爱。
这种对知己之情发自内心的认可来源于作者自己的人生经历。
蒲松龄在江南做幕僚期间,曾于好友孙蕙府上结识了孙蕙的小妾顾青霞,两人吟诗唱和,结为知己。
后来蒲松龄离开江南,顾青霞红颜早逝,这段哀思深藏在蒲松龄的心中,流露于笔下。
《吊顾青霞》:“牡丹亭下吊香魂”在《连城》中,作者为乔生与连城这段在现实生活中留有遗憾的知己之情安排了死而复生这样巧妙的情节,经历了死而复生的磨难而获得新生。
在死而复生之前,乔生与连城的见面,仅限于那瞬间的“一笑”,是无比高尚又纯真的感情,死而复生成为一个转折,在这之后乔生和连城的关系才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这其中寄寓着作者对于死而复生这一现象的美好希望,希望它能为现实中留有遗憾的男女带来新的机会。
二、尊重了解的知己之爱很多人看待《聊斋志异》中对于女性的描写都有不同,有些人认为这些女性形象聪慧、勇敢、活泼,具有独立自主的光辉,另一些人认为其中的女性形象卑弱、麻木,是男权社会下腐朽的象征。
应该说,《聊斋志异》中除去一夫二妻等明显男权社会固有观念,着力点还是在刻画美丽聪慧的女性形象和互相尊重、了解的男女关系上。
如果将《连城》作品后半部分中出现的多余的宾娘形象删掉,《连城》中主要刻画的还是乔生与连城之间互相尊重、了解的知己之爱,以及他们为了争取自由结合所做出的努力抗争。
乔生对连城的尊重首先体现在不以连城年轻貌美的外在形象而看重她,而是更看重她的思想,将她视为知己这一点上。
与《聊斋志异》中其他死而复生作品相比较,例如在《阿宝》中,孙子楚正因见到阿宝“娟丽无双”的美貌,而由心灰意冷而转变为热烈追求。
在古代喜闻乐见,被大众广为接受的小说戏曲中常见的“才子佳人”式设定,即反映了封建男权社会中,女子容貌的美丽是十分重要的,男子往往因为一个女子的美丽容貌而对她一见钟情。
在《连城》中,女主人公连城虽然有着美丽的容貌,但这美丽的容貌却并未在恋情中起到什么作用,在乔生决意与她同生共死的时候,他们还未见过面。
连城的那“一笑”也实在太过短暂,更多的是作为一幅经典的图画而留在读者心中,引发读者浪漫唯美的想象。
不久,连城即一病而亡,乔生与连城二人于人世间再未有缘而再得一见。
所以,如果单纯抛开这“一笑”的作用不提,连城的容貌美丽与否在整个故事中的关系并不大。
从一味地强调女性的外在到看重女性的内在,不得不说,这是对女性尊重的一种体现。
另外,与肉体之欢不同,知己之爱主要侧重强调精神层面的相互尊重和了解。
在对待男女之事的态度上,作者也并未用情欲来刻画女性。
《聊斋志异》中的很多作品都描写了贪恋女色的男子和狐媚精怪化身的女性,这些狐媚精怪化身的女性总是于夜半时分出现,然后黎明之前消失,她们的出50文学评论·古典文学间接导致后来的悲剧。
田七郎身居贫贱但德行高洁,在“有恩必报”的社会伦理和道德义务下,他的崇高道德戏剧性地带来了他的悲剧下场。
关于这一点,理解的关键在于田母。
田母对于武承休态度转变的关键事件在于武救田于牢狱,他已然等同于田七郎的再生父母。
之前田母对武有戒心,面对他的种种“小恩”,甚至痛斥其“不怀好意”,这是因为“小恩可谢”,小恩小惠可以报偿,这样的社会伦理背后难免有利害关系。
但以重金救人性命,已是“大恩”,在田母和七郎这样拥有崇高道德追求的人看来,“大恩不言谢”,因为“大恩”已经超出恩报背后的庸俗利害关系,所以田母才会希望“公子终百年无灾患”,否则七郎这样的忠义之士难免要以命相偿。
庸俗利害观下的恩报伦理符合庸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因为庸常生活中并不会发生危及生命之事。
舍生取义的行为是在庸常社会伦理之外的,关乎个人的道德追求。
前文也提到过,武承休并没有要求田七郎舍命报仇,他的高行义举是出于道德自愿,是个人的道德追求。
然而笔者要说,悲剧发生的最本质原因,不是武承休不识贤愚,也不是所谓的社会恩报伦理对贫士的挟制。
根源在于官府的腐败无能和草菅人命。
小说可以根据武田二人的交情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二人交往停留在“小恩”阶段,施恩、报恩行为不断循环。
第二个阶段则是进入“大恩不言谢”阶段,田七郎时刻准备着以生命为代价为自己恪守的“道德律”做脚注。
在第一个阶段,德行高尚如田七郎,面对武承休资葬其妻、收其旧革、为易新服等种种善举,田七郎“终以负债为憾”,他有回报武承休的道德义务,他与人斗殴争夺猎豹,也很有可能是为了报答武,但是他“殴死人命,捉将官里去”,如果官府秉公执法,必然会处死田七郎,也就不会有后面的故事,但是官府的腐败让武承休有机会通过重金贿赂救回了本应偿命的田七郎。
(读者一般都会对义士田七郎抱有好感,但这不能否认他杀人以及本应偿命的事实)。
第二个阶段中,官府的腐化无能和草菅人命更为鲜明地表现出来,而这也是导致悲剧的根源所在。
武承休“致书索林儿”,御史弟弟不闻不问,而后他“质词邑宰。
勾碟虽出,而隶不捕,官亦不问”,此是证一;而后林儿被杀,御史将武家叔侄都上诉,武承休诉说实情但县令不理,随意判处武叔杖刑,“籤数末半,奄然已死”,此是证二。
这两处事端,若有一处官府能够有所作为,也不至于让武承休义愤填膺,更不至于让忠义之士田七郎以生命为代价为其友人复仇。
这样看来,官府的无能与腐化既可以串联起全文,又可以解释悲剧产生的根源。
在蒲松龄生活的时代,吏治的黑暗几乎随处可见,俨然成了让人“习以为常”的存在,而蒲松龄就这样在文本的间隙中在透露出了对黑暗吏治的批判。
现多是为了满足贪恋女色的男子的内心需求,是情欲的一种象征,故而来去倏忽。
这种明显以男人占绝对地位的男女关系中,自然谈不上什么互相之间的尊重和了解。
与之相对的,《连城》中并不以情欲来刻画女性,情欲只是作为一个表达爱情的方式来展现的。
当爱情经历了彼此相识的火花、彼此相互了解的细水长流和重重考验的坚定之后,到达热烈的不分你我阶段,情欲只不过是帮助爱情升华的一种途径。
并且,在《连城》中,作者设定由身为大家闺秀的连城提出,出于防止还阳后出现意外,辜负乔生一片心意的理由,更有一种情不得已的初衷。
其次,乔生对连城的尊重还体现在为连城自伤肉体甚至牺牲生命这一点上。
在古代社会中,为对方牺牲生命这一点更多地体现在男人与男人之间,中国传统“重言诺,轻生死”,这种知己的情义说到底是一种牺牲的精神。
荆轲、聂政、专诸等古代的侠客可以为了实现对朋友的诺言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肝脑涂地。
《聊斋志异》中也有这样的描写,《田七郎》中田七郎最终为了报答武承休曾经在他困难时的帮助,为武承休杀掉仇家后自刎而死。
蒲松龄极为赞赏这种信守承诺,为了朋友牺牲生命的侠义之情,只不过《连城》中将男人和男人之间的这种感情扩展到了男女之间。
在蒲松龄的心中,这种感情无疑是非常值得赞赏的,所以,无论施加恩惠的一方是男是女,都应该报答,必要时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不能只因为对方是女性就可以背信弃义,不信守承诺。
这与封建社会中强调的女性操持家务、生儿育女这样一味只知付出的观念不同,女性也可以有值得男性为之付出和牺牲的权利,某种程度上在平等的基础上体现了尊重。
三、结语:超越生死的知己之爱《连城》在《聊斋志异》死而复生现象的作品中是非常具有独特性的,甚至在整个《聊斋志异》中都是非常优秀和与众不同的一篇作品。
而不仅在《聊斋志异》中,这篇《连城》就是在整个中国古代的短篇小说中,都是少见的佳作。
《连城》描写和歌颂的是男女之间超越生死的知己之爱。
这种爱情不同于此前我们在古代作品中常见的那种爱情,它突破了门当户对,突破了郎才女貌。
作品中体现的对于现实不公平和不合理现象的反抗,对追求自由爱情的人们起到了鼓舞,这一切都赋予了作品巨大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1](清)蒲松龄.全本新注聊斋志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2]弗洛姆.李健鸣译.爱的艺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3]曾伟.感天动地的“知己之爱”——读《聊斋志异•连城》[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90-92.[4]赵爱华.一曲人性的赞歌——《聊斋志异•连城》中乔生形象解读[J].蒲松龄研究,2013(02):66-74+85.(上接第49页)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