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六:工业经济在保增长调结构中书写精彩答卷
十一五总结汇报
十一五总结汇报十一五总结汇报自2006年至2010年,我国实施了十一五规划,旨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
十一五规划在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取得显著成果。
下面将对十一五的主要进展进行总结汇报。
在经济发展方面,我国GDP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1%,一系列重大改革和政策措施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此外,通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在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同时,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民工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在社会领域,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得到了极大改善。
教育投入逐年增加,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高,高等教育领域也取得重大发展。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覆盖面逐年扩大。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为全体人民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环境保护方面,我国加强了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大气、水质、土壤污染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改善。
此外,我国在可再生能源利用上加大了投入,通过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有效控制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在改革开放方面,我国进一步深化了改革,探索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路径。
在金融、税收、公共服务等领域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
然而,同时也面临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导致资源环境压力加大,贫富分化问题日益凸显,部分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
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相对缓慢。
教育、医疗等领域仍存在一些问题,民生改善有待加强。
在环境保护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面临严峻挑战。
综上所述,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十二五规划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将成为一个更加繁荣、富强的国家。
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十一五规划是指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2006年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间跨度为2006年至2010年,目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情况。
一、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科学发展、人民富裕”的基本思路。
在经济方面,十一五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对外经济合作,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
实施情况: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全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持续提高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水平。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中国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宏观调控,成功地维护了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二、农业和农村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富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十一五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化,发展小城镇,加强农村社会事务管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
实施情况:十一五期间,中国农村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村电商发展迅速,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同时,中国政府也实施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全面加强农村社会事务管理,为农村的发展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
在社会建设方面,十一五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推进文化创新和惠民文化建设等。
实施情况:十一五期间,中国社会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教育事业逐步普及,就业形势稳定,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同时,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也不断提高,恢复了SARS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遗症,宣传爱国卫生运动,推广健康生活方式等。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十一五”时期,我国城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促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为己任,积极推进城镇化发展,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事业稳步推进,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跃上新台阶。
一、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一)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十一五”时期,我国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引导人口合理有序流动,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2009年我国城镇人口达62186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46.6%,比2005年提高3.6个百分点。
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城市是上海,达到88.6%,其次是北京和天津,分别为85.0%和78.0%。
(二)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积极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加强城市建设管理,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2009年末,我国共有地级及以上城市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不包括市辖县,除特别说明外,下同)年末总人口1达38128万人,比2005年增长5.1%,平均每年增长1.2%,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28.6%,比“十五”期末提高1个百分点。
人口规模达到500万以上的城市11个,比2005年增加2个。
其中,重庆、上海、北京的人口均在1000万以上。
随着城市行政区划的调整,城市行政区域范围不断扩大。
2009年地级及以上城市行政区域土地面积628033.7平方公里,比2005年增长5.7%。
其中,建成区面积达30137.9平方公里,比2005年增长23.3%。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城市发展也出现新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直接参与到国际分工协作中,各国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往来不断增加,建立国际大都市成为我国多个城市的发展目标。
科技发展成果丰硕——“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
我 《 规划 纲要 面 推进 , 科 科 学 发 展 的 轨 道 。同年 , 国正 式 发 布 国家 技计划顺利 实施 , 创新体系建 了《 中长期 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 要 ( 0 62 2 年) 以下简称 K 2 0 -0 0 ( 规划纲 设取得进展
一
、
时期 , 各项科技计划顺利实施 , 基础研
与 装备 、 然 气 水 合 物 勘 探 开 发 关 键 技 了2 家创 业投 资企 业 , 动了一些新兴 专 业 技 术 人 员2 2 万 人 , “ 一 五 ” 天 0 推 31 比 十 期
术、 主要动植物功能基 因组研究、 信息技 产 业 的 发展 。 术、 生物 医药等领域取得 了重大进展 , 部 分领域达到 国际先进水平 ; 共安 ̄4 o 8o 多项科技 支撑计划课题 , 重点解 决重大 公益技 术和产业共性技 术问题 , 着力突 破能源 、 环境 、 1 康等 技术瓶颈 , 人 3健 为 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提供全面有力 的 支撑。 国家对 科技 创新 的 支持 力度进 一 步加 大 , 财政科技 投入逐 年增加 。 0 9 2 0
们取 得 了“ 嫦娥 ” 卫星奔 月、 神舟 ” “ 七号 表 重要讲话 , 强调 要围绕建设创 新型国 划 。 它对未来1 年我 国的科技发展做 出 5
载人 飞行 、 天河一号 ” “ 超级计 算机 等一 家 的奋斗 目标 , 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 大 了总体部署 , 从重点领域及 其优先主题、
系列举世 瞩 目的重要成就 , 响了 自主 力推 进科技进步 和创新 , 奏 大力提高 自主 重大专项 、 前沿技术 和基 础研究等方面 创新 、 建设创新型 国家的时代强音 。
创新能 力 , 动经济社会 发展切实转入 确定 了重点任务 , 推 明确 了今后 我国科技
十一五工作总结
十一五工作总结在国家发展的进程中,我国十一五规划是一个重要的阶段,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折点。
这一时期,我国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本文中,将对我国十一五工作进行总结,以期对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首先,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1.2%,达到了47.3万亿元。
这一发展速度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为我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打下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我国的外贸总额也迅速增长,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
这一系列的经济发展成果使得我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其次,我国在社会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我国都加大了投入力度,提高了人民的生活品质。
特别是在教育领域,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普及率大幅提高,高等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为我国未来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奠定了重要基础。
另外,我国还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帮扶力度,在扶贫工作上取得了积极的成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也在加快。
此外,在环境保护方面,我国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国在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有效地降低了污染排放量,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
同时,我国还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取得了重要进展。
这些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对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仍然依赖于投资和出口,对消费的依赖程度较高。
这导致了我国的经济过热和结构性不平衡。
其次,我国仍面临着巨大的城乡发展差距和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和资源分配不均等情况依然存在,给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此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令人担忧,对未来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潜在风险。
综上所述,我国十一五期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十一五”时期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20 0 0 0 3)
摘要 : “ 十一五 ”时期 ,上 海经济社会发展 取得显著 成效 ,主要表 现在六 个方面 :率先转 变 发展 方式 ,综合经 济实力迈上新 台阶 ;深化调整 经济结构 ,经济发展 的协调性增 强 ;四个 中心框
架基本 形成 ,城 市服务 功能显著提升 ;积极构建社会 和谐 ,社会 民生持续稳 定发展 ;以科技创新
涨32 、58 ,% ,% 二是2 0 年底  ̄ 2 1 年 底 ,物价 水 平持续 09 Y 0 0
一
、
率先转 变发展方式 ,
攀升 ,2 1 年全年上 涨3 1 00 .%。
4经 济 运 行质 量 持 续 改 善
综合经济 实力迈上新 台阶
近 年来 ,尽 管受 国 内国际一 些不利 因素 影 Ⅱ 向,上 海市经 济 仍保持较快增长势 头 ,综合经济实力迈上 新台阶。
产 值 的 比重 达  ̄6 % :高 技 术 产 业 完成 产 值 6 5 .1 元 , 占 J t4 9 80 亿
经 济 总 量 的 比 重 为42 .%。 3物 价 水 平 总 体 平 稳 上 扬
危机 冲 击和 自身发 展转 型的挑 战 ,把 举办 世博 会作 为实 现科 学发展 的重大契 机 ,把结 构调 整和 高新技 术产 业化作 为确 保 经济平 稳较 快 发展 的主攻 方 向 ,持续 探 索具有 中国特 色 、时 代 特征 、上 海 特 点 的 发展 新 路 ,经济 社 会 发 展取 得 显 著 成
院 的 坚 强领 导 下 , 坚 定 信 心 、砥 砺 奋 进 ,积 极 应 对 国 际 金 融
量 持 续 迈 上 新 台 阶 ,2 0 年 G 总量 突 破 1 亿 元 ,2 0 06 DP 万 08
十一五辉煌成就
十一五辉煌成就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国在“十一五”时期宏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总量跻身世界前三,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新型工业化道路引领中国工业实现新跨越,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改善。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收获这些成就的同时,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积极进展,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90%以上的目标都实现了或者超额实现了。
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经济依然取得高增长,非常不简单。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评价说。
可以说,“十一五”的五年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夯实基础的时期,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奋进的五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与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跨越此刻,回望“十一五”,我国GDP已实现年均增长11.4%,比“十五”平均增速9.8%快了1.6个百分点,更比世界同期水平快8.2个百分点。
而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又取得了11.1%的增长。
专家预计,今年全年中国经济的增速应不低于9.5%,这意味着“十一五”期间经济年平均增速超过10%,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也将超额实现。
“十一五”的五年,不仅仅是经济增长速度领先全球,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2009年,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的位次由2005年的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8.5%,比2005年上升3.6个百分点。
进入2010年,这一格局再次被重写:二季度中国GDP超过日本,从而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面对挑战和考验,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的跨越,交出一份精彩的答卷。
※提升的五年:节能减排力度前所未有,四大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有望全部实现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但粗放式发展也带来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并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并明确规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0%、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10%。
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状况及十二五发展规划调研报告
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状况及十二五发展规划调研报告“十二五”时期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也是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战略眼光审视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开展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理清“十二五”发展的基本思路,对于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若干问题研究的调研报告,以供讨论。
一、“十一五”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评价“十一五”以来,我县紧紧围绕“三个”建设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开放活县”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发展环境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改革开放继续深化,政府效能不断提升,各项指标总体完成情况良好,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正逐步迈向宽裕的小康社会。
“十一五”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壮大。
gdp从的19.36亿元发展到的31.59亿元,年均增长17.9%,人均gdp由5574元增加到8975元,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
农业产值由的3.76亿元发展到的5.7亿元,工业总产值由的10.92亿元提高到的21.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4.9%、26.1%。
财政总收入由的1.81亿元提高到的2.1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由的1.26亿元提高到的1.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0.9%、21.9%。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由的25.27亿元提高到的42.06亿元,比期初增16.79亿元,年均增长18.5%。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十五”期末,三次产业结构为13.5:38.5:48,调整为11.9:36.9:51.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农业继续稳步发展。
邯郸“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
薄板 、纵横钢 铁 中宽带轧钢 、邯 峰电厂
一
体系 ,成为我 国重要 的钢铁 、煤 炭 、电 力 、纺 织 等产 业 基 地 。持 续 实施 “ 工
业 立 市 ” 战略 ,工 业 成 为拉 动 全 市 经
期工程 、邯郸热 电厂2×15 2 MW机组扩 建 、利 达专用 车 、中国重汽邯 郸路神 专
重 点 项 目建 设 步 伐 加 快 ,2 06 0 年一 0 9 ,累计建成5 0 万元 以上市重 20年 00 点项 目3 5 ,其 中投 资亿 元 以上项 目 4个 14 ,分别 比 “ 1个 十五 ”时期多 1 9 、 2个
4 个 ;累 计 争 列 省 重 点 项 目4 4 , 比 8 2个
济增长 的主动力 。2 0 年工 业增加 值达 09
l 1 .亿 元 , 占 全 市 GD 的 5 .% ,是 1 04 P 51
2 0 年 的1 倍 ;规模 以上工业企业 达到 05 . 9 9 2 ,t2 o 年 增加 了3 1 ,实 现增 4个 L o5 6个 加值8 82 元 , ̄2 0 年增加 了4 06 0. 亿 E05 4 .亿
用 车 、邯钢彦亭 煤化工 、裕泰煤 化工 、 彭楠煤化 、圣戈班陶瓷 、7 8 1 所特种电子 气 体 、邯 郸机场 、青 兰高速公 路冀鲁 界
“ 一 五 ” 以 来 ,邯 郸 市 按 照 中 十
和省 、市 的决策 部署 ,认 真贯 彻落实 } 发展观 ,紧 紧围绕打造 冀 中南 重要 学
11 2 个项 目列入省产业振兴规划 。20 年, 09 全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1 6 . 4 69 亿元 ,年均递
增 3 .% ,比 “ 五 ” 时 期平 均 每 年增 长 1 5 十 速 度 高 1 4 百 分 点 。 2 0 年 至 2 0 年 是 3" 06 09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九:全国城镇居民收支持续增长 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九:全国城镇居民收支持续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全国城镇居民收支持续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九“十一五”时期,我国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并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全国城镇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整体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一、城镇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收入结构继续优化(一)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十一五”时期,各级政府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切实落实各项增收措施,有力地保证了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109元,比2005年的10493元增长82.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9.0%,年均实际增长9.7%。
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等各分项收入均保持快速增长。
图1:2006-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收入变化情况(单位:元)(二)收入渠道趋向多元化,收入结构继续优化在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城镇居民收入渠道逐步趋向多元化,收入结构继续优化。
“十一五”时期,作为城镇居民收入主体的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由2005年的68.9%下降到2010年的65.2%,下降3.7个百分点;而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则有所上升,2010年经营净收入占8.1%,财产性收入占2.5%,分别比2005年上升2.1和0.8个百分点。
另外,由于政府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转移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也略有上升,2010年为24.2%,比2005年上升0.8个百分点。
图2:2006-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收入结构变化情况1、工资性收入继续增长。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13708元,比2005年增长75.8%[1],年均增长11.9%。
2005年以来,各地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事业单位陆续实施绩效工资,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规范公务员工资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企业、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水平均有明显提高。
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摘要:“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是积极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
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关键词:“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共产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战胜重重困难,奋力前行,攻坚克难,经过了诸多严峻考验的五年。
是积极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
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如下:第一,“十一五”前四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4%,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6个百分点;全国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
目前,“十一五”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已提前实现。
第二,我国经济发展的版图在细化,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由南向北、从东到西,一个个被圈定,一步步在展开。
2009年以来,12个区域规划先后上升到国家层面;中西部和东北的经济增速一举超过东部,与全国经济增长的差距在缩小。
第三,国家把越来越多的财力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的交通、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领域,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偏远地区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
2006—2009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10.2%和8.3%。
这些辉煌成就,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极大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将激励我们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奋勇前进。
中国落实施十一五的辉煌成就(图文)
中国落实“十一五”发展规划取得的主要成就国内生产总值: (1)资源利用效率: (2)居民可支配收入: (2)高等教育: (3)调结构: (3)产业升级: (3)汽车产业: (3)能源: (3)图表:“十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增加值稳定增长新华社发新华网北京10月14日电(记者朱绍斌)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将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将讨论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2011年至2015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定下基调。
2010年是中国“十一五”发展规划收官之年,“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落实情况如下:国内生产总值:提出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
官方数据显示,中国2006-2009年GDP增速分别为11.6%,13%,9.6%,9.1%。
2010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11.1%。
资源利用效率: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
官方数据显示,“十一五”前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5.6%。
今年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09%。
居民可支配收入:2006-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11759元,13786元,15781元,17175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3587元,4140元,4761,5153元。
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
图表:“十一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令人欣喜新华社发高等教育:2006年,全年在学研究生110万人,在校本专科生1739万人;2009年,全年在学研究生140.5万人,在校本专科生2144.7万人。
2010年同时也是“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谋划之年,专家认为调结构、产业升级、节能减排将是“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
调结构:中国政府“十一五”规划期间设定了7.5%的GDP增长目标,出于重视调整结构的信号,专家预测“十二五”期间GDP增长目标将下调。
谈谈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这五年,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国民经济迈上新的台阶。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年均增长11.2%,财政收入从3.16万亿元增加到8.31万亿元。
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前沿科技实现重大突破。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这五年,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全面进步。
城镇新增就业5771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7%和8.9%;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这五年,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去年对外贸易总额达到2.97万亿美元,开放型经济水平快速提升。
这五年,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我们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
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这些辉煌成就,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极大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将激励我们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奋勇前进。
五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我们注重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和力度,牢牢掌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十一五”前期,针对投资增长过快、贸易顺差过大、流动性过剩,以及结构性、输入性物价上涨等问题,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有效防止了苗头性问题演变成趋势性问题、局部性问题演变成全局性问题。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回顾(国民经济较快增长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十一五”时期,全区各族人民在特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特区人大、政协的关心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进位争先”目标,按照“稳定抓发展、发展抓项目、工作抓创新、和谐抓民生”的总体工作思路,努力克服百年不遇的雪凝灾害、特大旱情灾害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十一五”以来,全区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好成绩。
2010年GDP增速达到15.4%,为五年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十一五”时期GDP年均增速为13.3%,比“十五”时期GDP的年均增速高1.1个百分点。
经济的较快增长,使得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2010年全区GDP超过50亿元,达到54.91亿元,超“十一五”规划目标4.31亿元,这是继2008年GDP跃上40亿元后的又一次新跨越,是2005年的2倍。
2005-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27.4231.4736.1141.6746.2254.91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使人均GDP 不断跃上新台阶。
2006年全区人均GDP 为4859元,2007年为5546元,2008年为6856元,2009年为7563元,2010年预计达8985元。
按当年末汇率计算,“十一五”期间(即2006-2010年),我区人均GDP 折合美元分别为:628、770、1004、1108和1357美元(预计)。
2005-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单位:元)425948595546685675638985200040006000800010000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二、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十一五”以来,全区紧紧围绕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采取有力措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十一五”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取得积极进展
每月两块,立功的另外有赏。围在一旁的年轻人一个个跃跃欲试。陈傻子来晚了
业技术改造项目达 8964 项,带动社会投资 10190
亿元,拉动系数达到 28 倍,发挥了“四两拨千 斤”的作用。经过艰苦努力,“十一五”期间预
计累计淘汰炼铁、炼钢、焦炭、铁合金、水泥和
造纸等落后产能 11172 万吨、6683 万吨、10538 万吨、663 万吨、34000 万吨和 1030 万吨,占全 部落后产能的 50%左右。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和 先进适用技术深化应用有力地推动了传统产业 改造提升。2009 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
时出台一揽子投资计划以及 10 大重点产业调整
振兴规划,对于工业实现止跌回升发挥了决定性 作用。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2008 年 6 月份工
业增幅为16.1%, 2009年年初降至最低点3.8%,
经过艰苦努力,在去年底工业增长又回到 16.1%,形成了一个 V 字形,工业月增幅快速回 升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二 是加强技术改造、淘汰落后力度加大,先进产能 比重明显提高。去年和今年中央财政支持工业企
年两年推广节能灯 2.1 亿只, 2009 年推广高效节
能空调 500 多万台,家电以旧换新回收旧家电突 破 500 万台。在 13 个城市开展了节能与新能源
汽车示范试点。四是兼并重组步伐加快,工业区
域布局不断优化。重点行业联合重组步伐加快,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11 家大型钢铁粗钢 生产能力超 1000 万吨,产业集中度已达到 43.5%,较 2005 年提高 7.9 个百分点;5 家汽车 企业销量超百万辆,产业集中度达到 71%。1500
1.1 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步伐明
显加快。中心城市重化工企业搬迁正加快推进。 五是中小企业活力不断增强。目前,全国中小企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1-11)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自中国政府网)一、新发展新跨越新篇章 (1)二、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12)三、人口总量平稳增长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20)四、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发展建设成就硕果累累 (28)五、消费品市场在平稳运行中加快发展 (37)六、工业经济在保增长调结构中书写精彩答卷 (43)七、交通运输业成就卓著 (50)八、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加快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56)九、全国城镇居民收支持续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64)十、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 (72)十一、邮电通信业取得显著成就 (79)一、新发展新跨越新篇章——“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史上极不容易、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奋力作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战胜了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巨大成就。
一、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积极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十一五”前期,我国经济快速增长,2006年增长12.7%,2007年加速到14.2%,增速仅次于改革开放后最高的1984年。
2008年,受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影响,经济增速陡然回落到9.6%。
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迅速出台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我国经济增速在世界各国中实现率先回升,2009年经济增长9.2%,与世界经济下降0.6%形成鲜明对照。
2010年经济增长进一步回升到10.3%,明显快于世界主要国家的平均增速。
2006-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2%,不仅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而且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4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
十一五规划内容
十一五规划内容十一五规划内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
胡锦涛同志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建议》稿进行多次讨论,听取有关部门的专题汇报,并就《建议》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重大问题作了重要指示。
《建议》稿还广泛征求了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党内老同志和十六大代表的意见,听取了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
《建议》形成的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的过程,比较好地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
这个《建议》经这次全会审议通过以后,将由国务院据以编制“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明年春天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
现在,我受中央政治局的委托,对《建议》作如下几点说明。
一、关于“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面临的形势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是制定“十一五”规划的依据和前提。
《建议》指出,“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这个判断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新世纪的头五年,在我国历史进程中是不平凡的五年,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五年。
我国摆脱了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成功地战胜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抑制了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经济社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预计,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5万亿元,五年平均增长8.8%;财政收入将达3万亿元左右,比2000年的13395亿元增长1.3倍。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大发展。
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改革有了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对外贸易上了一个大台阶,预计2005年进出口总额将超过13800亿美元,比2000年的4743亿美元增长1.9倍多。
迈开巨人的脚步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迈开巨人的脚步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迈开巨人的脚步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十一五"即将与我们挥手道别,"十二五"即将开启新的征程。
"十一五"期间,吕梁人民不怕困难、艰苦奋斗、不断创新,刷新了一项又一项新纪录,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新突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奇迹,使这五年成为吕梁发展史上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效益最好的五年,为"十二五"吕梁加快转型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的五年,是吕梁发生巨变的五年,是吕梁凝心聚力发挥自身优势的五年,是吕梁励精图治、谋求跨越发展的五年,是吕梁不断探索、不断超越、不断创新的五年。
"十一五"期间,吕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连年大幅增长。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405.8亿元跃升到今年的将近750亿元,居全省第6位;财政总收入由2006年的77.1亿元跃升到今年的将近200亿元,居全省第3位。
近五年时间几乎是再造了一个吕梁。
曾以贫穷落后为全国知名的吕梁,为什么能在"十一五"期间迅速崛起、快速赶超,在山西率先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记者试图从发展战略的历史纵剖面切入,探究它的发展轨迹,破译它的崛起"秘笈"。
项目牵动:闯险区突破旧机制,学榆林谋求新跨越吕梁经济社会的跨越源于战略思想的跨越。
围绕如何实现快速发展、跨越发展,我市组织市、县主要领导干部分赴榆林、鄂尔多斯、包头等兄弟市进行考察,与我们的资源禀赋和历史条件相类似的榆林的神奇崛起,其发展模式成为了吕梁的重要参照。
榆林的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上好项目的项目牵动战略,"大企业引领,大项目开路,大园区承载"的发展模式,为我市的跨越发展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
2006年,在市委全委会上,市委书记聂春玉明确提出了"三大工程"和"三个发展"的战略思路。
我市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
我市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
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是指我市在“十一五”时期(2006年至2010年)制定的关于发展工业经济的规划。
这个规划的目标是在该时期内,加快工业经济的发展,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
具体的规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产业结构。
通过加大技术改造和创新投入,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并发展新兴产业,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2.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工业技术的进步。
3.加强环境保护。
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加强对污染治理和环境整治的力度,同时推动绿色工业发展,实现工业经济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4.提高企业竞争力。
加强企业管理能力培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打造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5.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注重发展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工业经济,加强城乡经济一体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总之,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旨在推动工业经济健康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增长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六:工业经济在保增长调结构中书写精彩答卷“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极不寻常的5年,也是工业经济面对挑战奋力前行的5年。
5年间,我国工业经济不仅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汶川地震等一系列历史罕见的严峻考验,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企稳回升的主要推动力量,在结构调整和优化方面也迈出了令人欣喜的步伐,为“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总体实力显著增强工业生产在跌宕起伏中保持较快增长。
“十一五”头两年,规模以上工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下同)承继“十五”后3年的增长态势保持高速增长,2006、2007年增速分别达到16.6%、18.5%;进入2008年三季度,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情势急转直下,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从2008年年中的16%,下降到2009年年初的3.8%。
面对突如其来的冲击,中央果断决策、积极应对,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一系列经济政策,4万亿元投资计划、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措施密集推出,工业经济一路下滑的势头被止住,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速恢复到两位数,11月份达到19.2%,2009年全年达到11%,2010年进一步达到15.7%。
工业经济画出了完美的“V”字形运行轨迹,为“保增长”立下汗马功劳。
初步核算,2010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突破16万亿元,比2005年增加8.3万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73.7%,平均每年增长11.7%,为同期世界平均增速的二倍多。
工业实力显著增强,为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做出贡献。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大发展,我国工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09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总值中所占比例高达15.6%,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
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毫无疑问,占我国国民经济40%份额的工业,为我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不断前移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
初步统计,2010年我国发电量达到42065亿千瓦小时,是2005年的1.7倍;原煤产量32.4亿吨,是2005年的1.4倍;化肥6740.6万吨,是2005年的1.3倍;粗钢6.27亿吨,是2005年的1.8倍;水泥18.8亿吨,是2005年的1.8倍;汽车1827万辆,是2005年的3.2倍;微型计算机2.46亿台,是2005年的3倍。
目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有220种,粗钢、煤、水泥产量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水泥产量2009年已占世界总产量的60%。
2010年粗钢产量占世界钢产量的44.3%,煤炭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5%。
工业产品出口竞争力增强。
近几年来,我国工业产品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中高端产业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
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9.1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89.3%。
其中,装备制造业出口交货值5.9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1.1倍,装备制造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的64.5%,比2005年提高5.8个百分点。
在电工电器、高精密机床、工程机械、重型矿山等行业的出口产品中,成套设备、高附加值的产品占较大比重。
二、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能源工业结构加速优化。
电力行业“上大压小”,5年间累计关停煤耗高、污染重的小火电机组超过7000万千瓦。
煤炭资源加大整合力度。
累计关闭小煤矿9000处,淘汰落后产能4.5亿吨/年。
煤炭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全国千万吨级以上煤炭企业集团达到50家,产量17.3亿吨,占全国产量的一半多。
海上原油产量超过5000万吨,再造了一个“海上大庆”。
炼油工业结构升级,千万吨级炼厂17座,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5亿吨/年。
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取得显著进展。
风电装机容量连续翻番增长,已跃居世界前列;水电、核电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我国已成为水电装机容量第一大国和在建核电机组最多国家。
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
2010年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8.9%。
重点电子通信产品中,手机、计算机、彩电、数码相机、激光视盘机2009年产量分别占全球的49.9%、60.9%、48.3%、80%和85%,电子通信产品贸易额占全球15%以上。
高技术制造业为我国未来向高技术产业强国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装备制造业实力显著提升。
国家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发展,“十一五”期间,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政策,装备制造业实力显著提升。
2010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9.6%,比2005年提升0.9个百分点。
装备制造业总量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百万吨乙烯成套装备等重大技术装备实现自主制造,大型露天矿及大型施工机械基本实现自主化;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锅炉、汽轮机和发电机设计制造技术,自主化率达到85%以上。
部分领域装备产品技术水平已跃居世界前列。
日产5000吨大型水泥生产成套设备工艺、电解铝新型异型阴极槽制造工艺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国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能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高耗能行业增速减缓,节能减排取得成效。
“十一五”期间国家严控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高耗能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下降。
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30.3%,比2005年下降2.4个百分点。
六大高耗能行业为“十一五”节能减排做出贡献。
初步测算,六大高耗能行业累计节能近4亿吨标准煤,对全社会节能贡献超过60%。
淘汰落后产能,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十一五”期间全国共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1亿吨,炼钢产能6800多万吨,水泥产能3.3亿吨,焦炭产能1亿吨,造纸产能1030万吨,玻璃产能3800万重量箱,占全部落后产能的50%左右。
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如宝钢、武钢自主研发的高磁感取向硅钢已基本替代进口,2009年我国国产钢材市场占有率已达96%,比2005年提高4个百分点;钢铁行业板带材比达到46%,比2005年提高6个百分点。
2009年新型干法水泥占全部水泥产能的比重达76.9%,比2005年提高36个百分点。
浮法玻璃工艺比例提高到86%,比2005年提高7个百分点。
三、工业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中小企业发展迎来新机遇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产业集中度增强。
“十一五”期间,国家大力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和兼并重组,支持优势企业并购落后企业和困难企业,鼓励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
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
如中央企业已由2006年初的169家整合到2010年的122家。
产业集中度提高。
前10家钢铁企业的集中度由2005年的35.4%提高到2010年的48.6%,2010年前20家水泥企业集团产量占全国水泥产量的45%,前10家汽车企业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6%,前35家化纤企业年产能占全国的50%,大型企业集团平板玻璃产量占全国总量的73%。
中小企业发展迎来新机遇。
国家连续出台多项政策支持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发展迎来新机遇。
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8年底,我国中小型工业企业共有190万户,占全部工业企业总户数的99.8%;从业人员达到1亿人,占全部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83.6%;全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6.3万亿元,占全部工业的67.8%。
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多种经济成份竞相发展国有企业在战略性调整中发展壮大。
“十一五”期间,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推进力度不断加大,国有经济活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在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重要矿产资源领域、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国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2010年,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生产供应业和水的生产供应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所在行业的比重分别高达92.7%、91.8%和64.2%;在石油加工和煤炭采选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本行业的比重分别为71.6%和60.2%;在交通运输设备、冶金、有色金属行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所占比重在31%-48.3%之间。
私营企业继续得到较快发展。
“十一五”期间,国家在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面又出台若干文件和配套政策,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改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私营企业得到较快发展。
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8年末,我国共有私营工业企业145.7万个,吸纳就业人员5305万人,占全部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为76.6%和44.2%;完成工业总产值16.6万亿元,占全部工业企业的30.5%。
到2010年末,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规模的私营企业已发展到27万家,其中达到大中型标准的有9987家。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依然是我国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2010年,规模以上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5%;吸纳就业人员2564万人,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8%;出口交货值6.3万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70%。
“三资”企业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对外贸易、产业升级等方面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五、东中西部良性互动,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增强东中西部地区工业经济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优势、加强薄弱环节等要求,东中西部良性互动,按照各自功能发展。
2010年,东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比2005年增长1.3倍;中部地区增长约2倍;西部地区增长2.1倍。
区域经济结构渐向协调发展推进。
承继“十五”期间打下的良好基础,加之“十一五”国家又相继出台多项支持中西部发展的政策,中、西部加速向前推进,发展速度开始快于东部。
2010年中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4%,西部地区增长15.5%,分别比东部地区增速高3.5和0.6个百分点,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地区工业增长“东高、中中、西低”的格局。
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为21.9%和15%,比2005年上升了3.1和2.7个百分点,东部地区所占比重为63.1%,下降了5.8个百分点。
区域经济格局开始发生了一些积极变化,并向协调发展推进。
“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取得了令世界为之震动的巨大成就,我国工业已经跻身世界大国行列,从“十一五”初期的世界排名第四跃升为排名第二。
但我们还需清醒地认识到,工业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工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国际竞争力还有待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在强化,但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节能降耗,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我国工业在“十二五”时期就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并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方面取得明显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