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
人际交往心理学
人际交往心理学
人际交往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交和互动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
它包括研究人际关系如何形成、维持和解散,以及人们如何感知、评价和影响他人。
以下是人际交往心理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理论:
1. 社交认知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交互动中会进行一系列的认知处理,包括注意力选择、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的能力,以及推断他人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2.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指的是他人为某人提供的情感、实质或信息方面的帮助和支持。
社会支持可以帮助人们应对压力和困难,提高个人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3. 亲和力和相似性:亲和力是指人们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人和特质的偏好,例如外向、正直等。
相似性指的是人们对于与自己相似的人的偏好,这种相似性可以体现在兴趣、价值观、人格特质等方面。
4. 恋爱和亲密关系:恋爱和亲密关系是人际交往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研究表明,人们在选择恋爱对象时会考虑对方的相似性、吸引力、性格和亲密关系等因素。
5. 社交影响:社交影响指的是他人对于个人的态度、行为和情感的影响。
社交影响可以通过社会比较、群体行为和权威人士等方式发生。
总之,人际交往心理学是了解人际互动的基础学科,它对于维护人际关系、增强人际沟通和促进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际交往心理学
第一章1、人际交往的概念:指人与他人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互动,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在内心、情感方面的全部交往。
它是以研究人际交往为对象,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人际交往的发生、发展、构成及表现的规律。
2.人际交往的心理结构一般来说,人的心理分为知、情、意三层结构(1)人际认知,是指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的相互认知,即通过彼此相互感知、识别、理解而建立的一种心理联系。
包括自我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三个方面(2)人际情感,是指人际交往中各自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绪、情感体验。
(3)人际行为,是指双方在相互交往过程中的外在行为的综合体现,它包括人们的仪容仪表、服饰打扮、言谈举止、礼仪礼节等。
3.人际交往的类型人际交往类型归纳为八种:主从型、合作型、竞争型、主从-竞争型、主从—合作型、竞争-合作型、主从—合作型、无规则型。
按人际交往的心理倾向性来划分:大致可分为主从型、合作型、竞争型按人际交往的目的性质来划分,可分为情感型、功利型、混合性交往按人际交往的联结纽带来分,可分为血缘、地缘型、业缘、趣缘型4.马斯洛五种血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 级别最低安全需要。
同样属于低级的需求爱和归属的需要。
属於较高层次的需求。
尊重的需要。
属於较高层次的需求,如:成就。
自我实现需要。
5.人际交往的功能一、身心保健功能。
二、知识信息功能。
三、自我认知功能。
四、社会化功能。
第二章1.人际沟通概念沟通,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如眉目传情表达爱意)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等信息交流的过程,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
沟通能使群体内部个体之间和群体之间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彼此协调,相互统一。
人际沟通(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也叫信息交流,指的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和知识等信息的过程。
2.人际沟通的类型一、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根据沟通的组织渠道,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人际交往的名词解释心理学
人际交往的名词解释心理学人际交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法避免的一部分,它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和信息交流。
无论是与家人、朋友、同事还是陌生人的交往,都需要一定的心理学技巧和理解。
本文将通过心理学的视角对人际交往进行解释。
1. 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人际交往在认知心理学的框架下,人际交往可以被理解为个体之间的信息处理过程。
每个个体都通过感知、注意和记忆来理解和解释他人的言行举止。
我们通过信号和非语言信息来获取对方的内在状态,这些信息可以是面部表情、语气、姿势等。
个体会选择性地接收、处理和保持与自身价值观和期待相关的信息,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之间的交流可能会存在误解和误读。
2.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人际交往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际交往可以被视为个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人们之间的交往是建立在彼此认同、相互理解和合作的基础上。
我们通过互动来构建自我概念,并从他人那里获得情感支持。
社会认同和互动是人际交往的核心。
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将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或社会集体中,这种认同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态度和对待他人的方式。
3. 情感心理学视角下的人际交往人际交往还可以通过情感心理学的视角进行解释。
情感是我们与他人相互关联和交流的核心要素。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表达和接收各种情感,这些情感可以是喜悦、愤怒、恐惧等。
通过情感的交流,我们可以获得情感支持、情绪共鸣和心理安慰。
同时,情感也可以影响我们与他人的亲密度、亲近程度和亲密感。
4. 人格心理学视角下的人际交往人际交往还可以通过人格心理学的视角进行解释。
人格是个体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个体差异,它会影响我们与他人的交往方式和互动模式。
人际交往中的人格特质可以通过五大人格维度进行分类,包括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和开放性。
每个人的人格特质都会对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和互动产生影响。
总结起来,人际交往是一门复杂而广泛的研究领域,心理学提供了多个角度来解释人际交往的本质和机制。
认知心理学可帮助我们理解人际交往中的信息处理过程,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交往中的认同和互动关系,情感心理学则关注交往中的情感表达和共鸣,而人格心理学则分析了人际交往中个体的差异和特质。
人际交往心理学
人际交往心理学人际交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它影响着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沟通和互动。
而人际交往心理学则是研究人与人之间交往行为的心理学分支。
它探索了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的心理机制、态度、信念以及其对个体行为和决策的影响。
本文将从人际交往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几个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的心理因素。
1. 非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在人际交往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包括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眼神接触、姿势等。
研究表明,非语言沟通所传达的信息往往比口头语言更加直接和真实。
例如,一个微笑可以传递友善和亲和力,而一个沉默则可能表达不满或不悦。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当保持敏锐的观察力,不仅注意对方的言语,还要留意其非语言信号,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
2.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观察、理解和解释。
我们通过社会认知来组织和理解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例如,我们会根据对方的行为和言语来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和评价。
同时,我们也会考虑他人对我们的观点和态度。
在人际交往中,了解和应用社会认知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解析他人的意图、减少误解并更好地沟通理解彼此。
3. 自我概念和自尊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看法,而自尊则是自我概念中评价自己价值和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自尊的高低会对人际交往产生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自尊水平较高的个体更有可能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更容易表达自己的需求,更加自信和乐观。
因此,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尊对于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至关重要。
4. 共情和情绪管理共情是指能够感同身受、理解他人情感和认识其处境的能力。
在人际交往中,共情是建立亲密关系和良好沟通的关键因素。
通过共情,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要,关注他人的感受,并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关怀。
同时,情绪管理也是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技巧。
我们需要学会识别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并理解情绪对交流和决策的影响。
5. 人际冲突解决人际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良好的人际交往需要我们学会有效解决冲突。
人际交往的心理学解析
人际交往的心理学解析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中不可避免、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与亲友相处,还是与同事、陌生人交往,我们都需要依赖于人际交往来满足人类的需求。
然而,由于个体差异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存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和挑战。
那么在进行人际交往时,我们应该如何做到更有效地沟通和交流呢?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人际交往的心理学进行解析,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
一、心理学原理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在人际交往中,了解和应用一些基本的心理学原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还能提高我们的交际能力和沟通效果。
例如,在面对紧张或具有争议性的情境时,我们可以通过使用“情感导向”或“问题导向”的交流方式来有效缓解气氛;在了解到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时,我们可以采用“积极倾听”和“共情”等技巧来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二、社交焦虑症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社交焦虑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是指个体对社交场景感到强烈的不适感和害怕,且自认为在他人面前会产生不好的印象。
在人际交往中,社交焦虑症常常会导致个体难以面对和处理社交场景,进而影响到其在社交中的表现和成就。
因此,了解和缓解社交焦虑症对于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三、沟通方法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沟通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选择合适的沟通方法可以更好地完成沟通和交流目的,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在沟通中,我们可以采用面对面交流、电话沟通、邮件等方式,也可以根据对方的需求和情境来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
例如,在解决争议性问题时,我们可以采用双方讨论的方式,而在表达感情时,我们可以采用较为亲近的沟通方式。
四、情绪管理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情绪是人际交往中十分重要的因素。
当我们处于情绪不稳定的状态时,往往会对人际交往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有效的情绪管理对于人际交往成功至关重要。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际交往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际交往一、心理学与人际交往的关系心理学上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过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现代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社会,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不可避免要和这样或者那样的人交往,那么人际关系的处理在现实生活中已经至关重要了。
在和别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们总会有不同的相处方式,而这种现象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我们的心理变化。
人际关系心理学认为,在与不同的人相处我们会有不同的心理态度。
二、人际交往的心理依据(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它们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可以看出,人们生理需要满足后,安全的需要成为最重要的一种需要。
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需要一个安全的环境,该环境不仅包括物理意义上的,也包括心理意义上的。
真诚的交往带给双方的是对彼此行为的预见性。
通过真诚的交往,彼此可以加深了解,每个人都可以对对方下一步的行为作出正确的估计,这就形成了心理上的一种安全感。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可以容忍别人的缺点和失误,但却无法忍受虚伪和欺骗。
如果一个人常常失信于人,必然会引起他人的反感、厌恶,阻碍正常的交往。
唯有真诚的态度才有助于交往的有效进行,它能够给别人提供一个安全和自由的气氛,使双方可以没有任何戒心、放心大胆地进行交流。
(二)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心理学家霍曼斯早在1974 年就提出社会互动是一种类似于商品交换的行为,这里的交换不止是物质商品的交换,还包括诸如赞许、荣誉或是声望之类的非物质商品交换。
人际交往中物质上的互利很是常见,人们往往会考虑和衡量自己在交往中的付出是否有价值,如果付出多回报少,那么他就会心理失衡,会感觉不合算,交往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会选择主动结束交往。
人际交往中的精神互利是指交往双方互相理解、信任、接纳、认同,从态度、行为到观念意识等方面都能达成一致,并能从交往中获得精神层面的满足和愉悦。
(三)阿伦森等人的人际吸引水平增减实验该实验安排巧妙,让互不相识的被试分别参加一系列合作性活动,并且让被试每次都可以听到合作伙伴怎样评价自己。
人际交往的心理学基础
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接触、姿势等非语言的交流方式。
非言语沟通在表达情感、态度和意图时至关重要,有时它比语言表达更直接、真实。
人际交往的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原理
定义
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
自我呈现
展示自己的一种方式,旨在影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会根据情境和对方的期望调整自己,以获得社会认同或支持。
归因理论
人们如何解释他人的行为并将其归因于内在特质或外部环境。
在与他人互动时,人们往往会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个性特征或环境因素,这可能影响我们对他们的态度。
高情绪智力有助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理解他人的需求,调节自己的情绪以适应交往环境。
互惠原则
人们倾向于回报他人的好意或行为,形成互惠的关系。
在人际交往中,互惠原则常常使得关系更加紧密,人们愿意帮助和支持彼此,因为பைடு நூலகம்们期望得到相同的回报。
认同
人们通过与他人相似或认同对方的特质来建立连接。
在人际交往中,认同感能促进双方的亲近感和信任感,尤其是在建立团队或共同目标时。
从众效应
人们倾向于遵循群体的行为或意见,避免与群体产生冲突。
在社交场合中,人们有时会做出迎合他人期望的行为,导致一致性和群体内的和谐,但也可能影响个体的独立性。
主动倾听
通过全神贯注、反馈和理解的方式来倾听他人,而不仅仅是听到声音。
在人际交往中,主动倾听能够有效地增进理解,减少误解,并加强对话双方的联系。
社会交换理论
认为人际关系是基于成本和收益的交换,人们寻求最大化回报并最小化成本。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会评估与他人交往的得失,并根据利益平衡调整关系的深度和性质。
同理心
感同身受,能够理解并体验他人的情感和想法。
关于在人际交往中需要知道的心理知识
关于在人际交往中需要知道的心理知识
在人际交往中,了解一些基本的心理知识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与他人交流。
以下是一些关于人际交往中需要知道的心理知识:
1. 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感受、需要和目标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表达自己并理解他人。
2. 眼神交流:眼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方式,它可以表达情感和意图。
通过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眼神接触,可以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
3. 身体语言:身体语言也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形式。
通过注意他人的姿势、手势和肢体动作,你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情感和意图。
4. 非言语信号:交流不仅仅是通过口头语言进行的。
了解他人的非言语信号,如微笑、表情和姿态变化,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情感和意图。
5. 聆听技巧:有效的聆听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技巧。
通过专注倾听他人的言语和情感表达,可以促进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连接。
6. 冲突解决:了解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并学会有效地解决冲突是重要的。
通过沟通、表达情感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可以帮助化解冲突并建立更健康的关系。
7. 自尊和他人尊重:了解自尊的重要性和如何给予他人尊重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尊重他人的边界、感受和观点可以加强信任和合作。
8. 情绪智商:情绪智商是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并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的能力。
通过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可以更好地处理情绪冲突和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总之,通过了解以上这些心理知识,你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并建立更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心理学
●第一章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人是社会性动物,在社会中,人们为了满足生存发展的多种需要,几乎每天都要与他人交往,建立各种联系.●人际关系是多门学科关注的研究领域.一、人际关系的心理结构●(一)人际关系的界定●(二)人际关系的内在结构●(一)●广义含义: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关系,及社会关系。
具体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伦理关系、心理关系等等.●狭义含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相互交往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关系,或称心理距离.●本课所说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狭义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属于社会关系的范畴●人际关系渗透在所有的社会关系中●人际关系与公共关系●主体不同、对象不同、运作不同、作用不同●两者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人际关系的特性●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实质是人与人的心理距离●亲疏主要取决于人际心理距离的远近●在人与人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二)人际关系的内在结构●人的心理的三层结构●知:认知系统●情:动力系统●意:控制系统●人际关系的心理结构●人际认知、人际情感、人际行为人际认知●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的相互认知。
即彼此相互感知、识别、理解而建立的一种心理联系。
●“自我暴露”●“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知之深,爱之切”人际情感●指人际交往中各自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绪、情感体验。
●人际情感是人际关系的核心●“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人际行为●指双方在相互交谈过程中的外在行为的综合体现。
●包括:仪容仪表、服饰打扮、言谈举止、礼仪礼节●人际行为是人际关系的调节杠杆二、人际关系的基础●人际关系的基础是指影响人际关系亲疏远近的决定因素●需要说(马克思)●交换说(霍斯曼·莱维特)●需要的分类(马斯洛)三、人际关系的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情过程●意志过程关系金字塔杰尔·厄卡夫,维利·伍德(美)(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行程和发展过程●一、奥尔特曼和泰勒:●认知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稳定交往(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行程和发展过程●莱温格和斯诺克●注意时期:●确认时期:●融合时期:●稳固时期:●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二)人际关系恶化的心理过程●人际关系的的负向发展●朱迪·C ·皮尔逊:连我名字也不知道的人知道我名字的人喜欢我的人对我友好的人尊重我的人看重与我关系的人●漠视、冷淡、疏远、分离●与正向发展相对来看也可以分为:●隔阂、疏远、回避、终止(三)建立、维系和发展人际关系的基本条件(1)受人尊重和重视的能力(2)一定的空间条件(3)交往的频度和深度(4)人际交往的技能和方法四、人际关系的类型●雷维奇分为八类:主从型、合作型、竞争型、主从—竞争型、主从-合作型、竞争—合作型、主从-合作型、无规则型●舒兹(W。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
心理学家认为,人除了睡眠
时间以外,其余时间的70%是花
在人际间的各种直接、间接的沟 通上。
卡内基理工学院分析了10000个人
的记录后得出结论:15%的成功者是由
于技术熟练、头脑聪慧和工作能力强;
85%的成功者是由于个性因素,由于具
有成功地与人交往的能力。反之,在生
4.总是如此。
1.我怕在重要人物面前讲话。 答:(1 2 3 4) 2.在人面前脸红我很难受。 答:(1 2 3 4) 3.聚会及一些社交活动让我害怕。 答:(1 2 3 4) 4.我常回避和我不认识的人进行交谈。 答:(1 2 3 4) 5.让别人议论是我不愿意的事情。
答:(1 2 3 4)
• 其次是由于人们有“赞许心理”,即人们 总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规范相 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得到 各方面的赞许和奖励。
有什么启示?
• 一位夫人打电话给建筑师,说每当火车经过 时,她的睡床就会摇动。“这简直是无稽之谈!” 建筑师回答说,“我来看看”。 建筑师到达后,夫人建议他躺在床上,体会 一下火车经过时的感觉。建筑师刚上床躺下,夫 人的丈夫就回来了。他见此情形,便厉声喝问:
你会如何评价A和B?
A同学的性格
精明的 勤勉的 冲动的 善辩的 倔强的 嫉妒的
B同学的性格
嫉妒的 倔强的 善辩的 冲动的 勤勉的 精明的
受试者多把A君作正面印象,B君为负面印象
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
• “我第一次见到他,就喜欢上了他”; • “我永远忘不了他留给我的第一印
• 有三个人到纽约度假。他们在一座高层宾馆的 第 45 层订了一个套房。一天晚上,大楼电梯 出现故障,服务员安排他们在大厅过夜。他们 商量后,决定徒步走回房间,并约定轮流说笑 话、唱歌和讲故事,以减轻登楼的劳累。笑话 讲了,歌也唱了,好不容易爬到第 34 层,大 家都感觉精疲力竭。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原理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原理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为普遍和重要的活动之一,它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影响力。
在人际交往中,心理学原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质量和成功。
本文就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原理展开探讨,让我们一起了解心理学是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相处。
一、自我认同心理学原理自我认同心理学原理是指每个人都有一种被接受和认同的需要,希望自己的观念、价值和行为得到他人的认同和接受。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需要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和看法,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得到了尊重和肯定。
这样,就能够建立起互相信任和尊重的友好关系。
二、心理共鸣原理心理共鸣原理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当我们遇到一些相似的情境或问题时,往往会有一种情感共鸣的体验。
这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观点,帮助对方缓解情绪、排解疑惑、寻求解决方案。
这种互相共鸣的关系,往往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增强情感的连结。
三、社会认知心理学原理社会认知心理学原理是指人们对外部情境和人际关系的认知和理解方式。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需要学会正确地理解和解释别人的行为和意图,用积极的心态和姿态来对待他人,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产生误解和不良印象。
四、社会影响原理社会影响原理是指人们在社交互动中受到其他人言行的影响和诱导。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不被他人的言语和行为轻易影响。
同时,我们也可以借助社会影响原理来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引导他人朝着更加合理和积极的方向迈进。
五、自我暗示原理自我暗示原理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话语和想法所产生的自我影响。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需要用积极的话语和想法来影响自己和他人,不断激发自己的内在动力和心理韧性。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避免负面暗示和消极情绪的传递,给人留下深度的负面印象。
六、情绪传染原理情绪传染原理是指情感和情绪在人际交往中的传递和影响。
影响人际交往的心理学原理
影响人际交往的心理学原理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心理学研究了许多影响人际交往的原理。
以下是其中一些经典的心理学原理:1.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在交往中会根据自己对他人的期望、评价和知觉,来解释和理解他人的行为。
例如,认为某个人友善、可靠的人,可能更容易与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 情感传染:情感传染是指人们在与他人交往中感受到对方的情绪,并将其传递给自己的过程。
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人给予他人积极的情绪,如笑容和愉快,将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
3. 亲和力:亲和力是指人们对他们与他人之间关系的好感程度。
有吸引力和友善的人通常更容易建立亲密关系,并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协助。
4. 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属于某个社会群体的认同感。
人们倾向于与自己认同的群体进行更密切的交往,并在交往中获得认同感和满足感。
5. 互惠原则:互惠原则是指人们倾向于回报别人的善意和礼貌。
在人际交往中,互惠原则对于维持良好关系至关重要。
6.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人们在特定社会情境中合适行为的期望。
人们在交往中会受到社会规范的影响,包括言谈举止、礼仪和礼貌等。
7. 非言语交流:除了言语之外,非言语交流也是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
姿态、面部表情、眼神接触等都能传递信息并影响交往质量。
8.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从他人那里得到的帮助、支持、欣赏和理解。
社会支持能够提升人际交往质量,缓解压力和改善心理健康。
9. 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探讨了个体对他人行为产生的解释方式。
人们倾向于根据他们的认识和信念来解释他人的行为,这会影响他们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10. 自我确认:自我确认是个体希望被他人认可并与他人交往的一种内在需求。
人们倾向于与那些能够肯定自己身份和能力的人交往。
11. 交往焦虑:交往焦虑是指个体面对人际交往时产生的紧张和担忧。
交往焦虑会影响个体自信心和交往效果,并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或失调。
总之,人际交往中存在许多心理学原理的因素,包括社会认知、情感传染、亲和力、社会认同、互惠原则、社会规范、非言语交流、社会支持、归因理论、自我确认和交往焦虑等。
人际交往心理学技巧
人际交往心理学技巧
人际交往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际关系的科学,它涉及到人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人际交往心理学的技巧,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1. 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要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需要注意自己的仪表、言谈举止和态度。
要给人留下专业、友好、值得信赖的形象。
2. 倾听和表达:在人际交往中,倾听和表达同样重要。
要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和意见,尊重他们的想法,同时也要注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让别人了解你的想法和感受。
3. 善于沟通:沟通是人际交往的核心。
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和语言进行沟通,避免产生误解和冲突。
同时也要注意非言语沟通,如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
4. 保持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有助于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中的挑战和困难。
要保持乐观、自信的态度,同时也要学会自我调节情绪,避免情绪波动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5. 尊重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别人的差异,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
要学会接纳和包容不同的人和事物。
6. 建立共同点:共同点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
要寻找和发掘与别人的共同点和兴趣爱好,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7. 学会拒绝:在人际交往中,有时候需要拒绝别人的要求或提议。
要学会委婉地拒绝,避免伤害别人的感情,同时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8. 保持诚信:诚信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要遵守承诺,言行一致,避免欺骗和背叛行为。
同时也要建立信任关系,让别人信任你并愿意与你交往。
人际交往心理学(优秀10篇)
人际交往心理学(优秀10篇)一位哲人说过:“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象陆地上的船,永远到不了人生的大海”。
人们学习知识进入社会,了解自我,获得新生和爱情,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发生的。
没有与别人的交往,人类就无法生存。
1、自私、自钡,人际交往中的功利上:有的人大与别人交往时处处从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把别人当作自己达到的目的、满足私欲的工具。
不尊重生他人的价值和价格,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
在交往中,日中无人与同伴相聚时,不顾场合,也不考虑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高谈阔论,手舞足蹈高兴时,由抑郁寡欢或乱发脾气。
这种人在交往中,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无论他们多么精明,掌握了多少交往,永远也不会与人建立牢固、持久的良好人际关系。
只有好些心地善良,待人以诚,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人,才可获得挚友。
读到大三,突然明白时间的宝贵,于是开始埋头看书,却不慎让自己远离了集体。
已经有很长时间没参加过集体活动,这次听说要户外活动,起初还有点不想参加。
对于集体活动,我一直有种错误认识。
很多年以来,我总认为这些集体活动都是在浪费时间,活动之后根本不会有什么收获,尤其是陌生人集体的活动。
以往的经历告诉我,在活动之后,陌生人还是陌生人,大家该干嘛继续干嘛,没什么变化。
而且,以我的思维方式,如果只是泛泛之交,那不如不要。
现代人越来越忙,工作之余的时间越来越少,这样表面上的交往,实在不值得再浪费任何时间。
也是因为大学读着读着没了激情,以前对于一些浅浅的交情还会稍微应付一下,现在干脆连应付都没有。
特别是在上学期被一个朋友欺骗之后,对感情不够深的朋友,很难再相信。
于是谨慎的说话,谨慎的做事。
可天生不是一个谨慎的人,还总是犯错,就很多时候无心的一句话,因为交谈对象是一个多心多嘴的人,这句话就可以完全变样传播出去。
我相信人的善良,但身边一些人,真的不愿意为无关的人多做一点事情,而他们在乎的人,又实在太少。
可能我运气不太好,总是能碰到这样的人,也可能是因为我对人的观察比较细致,总是能发现这样的人。
人际交往的心理学
人际交往的心理学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心理学则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际交往的心理学这一领域。
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沟通、情感表达等心理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的心理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处理人际关系、提升沟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人际交往的心理学角度出发,探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心理机制和技巧。
## 1. 沟通的重要性沟通是人际交往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沟通,人们可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建立联系。
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成功人际交往的基础。
在人际交往中,沟通不仅仅是口头语言的交流,还包括肢体语言、表情、姿势等非语言交流方式。
人们在交往中往往更多地通过非语言方式传递信息,因此,要想提升人际交往能力,除了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外,也需要注意自己的肢体语言和表情。
## 2. 情绪管理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人们在交往中往往会受到各种情绪的影响,如愤怒、焦虑、喜悦等。
情绪的表达和管理对于人际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爆发对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同时,也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情绪,理解并尊重对方的感受,这样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互信关系。
## 3. 自我认知与他人认知人际交往的心理学还涉及到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的问题。
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包括性格特点、价值观念、能力水平等。
在人际交往中,自我认知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从而更好地与他人交流。
同时,他人认知也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内容,即了解他人的想法、感受和需求。
通过他人认知,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 4. 社交技巧在人际交往中,一些社交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积极倾听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技巧,通过倾听他人的讲述,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需求和感受,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
另外,善于表达感激和赞美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技巧,可以增进人际关系的融洽程度。
人际关系中的心理学原理
人际关系中的心理学原理在人际关系中,心理学原理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了解和应用这些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情绪,增进人际互动的效果。
本文将通过讨论几个心理学原理,探讨如何在人际关系中应用它们。
1. 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通过与他人建立社会认同来塑造自己的身份和价值。
这意味着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希望被他人接受和认同。
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我们往往会寻求与他人的共同点,以及避免与他人产生冲突。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可以运用社会认同理论来改善沟通和建立更紧密的关系。
首先,我们可以主动寻找共同点,并与他人分享共同的兴趣和价值观。
其次,我们可以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将其视为平等的合作者,而不是竞争对手。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能够打造更加积极和融洽的人际关系。
2. 亲和力原理亲和力原理指出,人们更倾向于与自己感到亲近和吸引的人建立联系。
这种吸引力可能来自于外貌、性格、兴趣等方面。
在人际关系中,了解亲和力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吸引他人,并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为了应用亲和力原理,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首先,我们可以投射积极的情绪和态度,通过微笑、握手等肢体语言来传递友好和亲切的信息。
其次,我们可以关注他人的兴趣和需求,并提供帮助和支持。
关注他人,并主动展示自己的关心,有助于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
3. 交流与倾听在人际关系中,良好的沟通至关重要。
交流不仅仅包括语言,还包括非语言行为和口头表达。
倾听则是有效交流的基础,它使人感受到被认可和尊重。
为了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倾听,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实用的技巧。
首先,我们应该保持专注和兴趣,用眼神和肢体语言来传递关注和理解。
其次,我们可以运用开放性问题,鼓励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此外,我们可以使用反馈机制,确认我们正确理解对方的意思。
通过这些技巧,我们可以促进更深入的交流,增进相互间的理解和信任。
4. 立场及情绪调节在人际关系中,人们往往有不同的观点和情绪。
理解立场及情绪调节的心理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冲突和改善关系。
人际交往心理学
第一章1、人际交往的概念:指人与他人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互动,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在内心、情感方面的全部交往。
它是以研究人际交往为对象,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人际交往的发生、发展、构成及表现的规律。
2.人际交往的心理结构一般来说,人的心理分为知、情、意三层结构(1)人际认知,是指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的相互认知,即通过彼此相互感知、识别、理解而建立的一种心理联系。
包括自我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三个方面(2)人际情感,是指人际交往中各自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绪、情感体验。
(3)人际行为,是指双方在相互交往过程中的外在行为的综合体现,它包括人们的仪容仪表、服饰打扮、言谈举止、礼仪礼节等。
3.人际交往的类型人际交往类型归纳为八种:主从型、合作型、竞争型、主从-竞争型、主从—合作型、竞争-合作型、主从—合作型、无规则型。
按人际交往的心理倾向性来划分:大致可分为主从型、合作型、竞争型按人际交往的目的性质来划分,可分为情感型、功利型、混合性交往按人际交往的联结纽带来分,可分为血缘、地缘型、业缘、趣缘型4.马斯洛五种血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级别最低安全需要。
同样属于低级的需求爱和归属的需要。
属於较高层次的需求。
尊重的需要。
属於较高层次的需求,如:成就。
自我实现需要。
5.人际交往的功能一、身心保健功能。
二、知识信息功能。
三、自我认知功能。
四、社会化功能。
第二章1.人际沟通概念沟通,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如眉目传情表达爱意)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等信息交流的过程,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
沟通能使群体内部个体之间和群体之间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彼此协调,相互统一。
人际沟通(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也叫信息交流,指的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和知识等信息的过程。
2.人际沟通的类型一、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根据沟通的组织渠道,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意识、思维和行为的科学,它研究人们如何通过社会交往、情感和行为来影响彼此。
在人际交往中,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以及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一个主要的心理学概念是“自我认知”,它指的是人们对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包括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价值观和态度。
自我认知对人际交往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它决定了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
如果一个人有良好的自我认知,他就会更容易接受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是“情感智力”,它指的是一个人如何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感,以及如何理解他人的情感。
情感智力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因为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此外,心理学还研究了许多其他与人际交往相关的概念,如沟通技巧、角色扮演、解决冲突和调节情绪等。
这些概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原理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原理人际交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中,我们与朋友、同事、家人及陌生人都会进行交往。
心理学原理在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将探讨一些在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学原理。
首先是亲和力的心理学原理。
亲和力是指人们相互吸引和愿意互相接近的程度。
其中,相似性原理认为人们更倾向于与自己相似的人建立良好关系。
这是因为与相似的人交往更容易产生共鸣和理解,从而加强了亲和力。
另外,亲近的人确实更容易交流,相识程度的增加也使双方更加放松和信任。
其次是互惠原理。
互惠原理是指人们倾向于回报对方的善意和付出,并期望对方也会做同样的事情。
这种心理原理在人际交往中起到了促进关系和互动的作用。
当我们对他人表示善意和关心时,他人往往会有回应,从而加深双方的关系和相互尊重。
再次是社会认同理论。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人们会倾向于与那些与自己在价值观、兴趣爱好和身份上相似的人进行交往。
我们常常会根据自己的社会认同来选择与之交往的人。
与同一个团体成员交往,会给我们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促进良好的人际交往。
最后是自我揭示原理。
自我揭示指的是人们通过揭示个人信息来增进亲密关系。
调查研究显示,通过相互透露自己的内心感受和私人信息,可以促进情感的发展和加深人际关系。
然而,适度的自我揭示更有效,过度的揭示可能会引起对方的厌烦和反感。
此外,心理学原理还涉及到非言语交流的重要性。
非言语交流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声音语调等,对人际交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研究表明,非言语交流比言语交流更重要,可以传递更多的情感和信息。
因此,我们在交往中需要注意自己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以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理解。
总的来说,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原理对于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
了解这些心理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并促进亲密感和理解。
然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心理学原理只是提供了一些指导,实际的交往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个体特点进行调整和实践。
人际交往心理学
人际交往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关注人们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以及这些交流和互动所产生的影响。
它研究的内容包括在社交场合中的行为和沟通方式,如何与人建立联系,如何处理冲突和解决问题等。
以下是一些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第一个理论是交往归因理论。
它认为人们面对的情境和事件,会影响他们对别人行为的解释。
如果别人的行为对我们来说是不愉快或难以接受的,我们很容易将其归因于别人的内在因素,如个性、价值观等。
而如果行为对我们来说是愉快或可以接受的,我们则往往将其归因于环境或外在因素。
这意味着我们往往更容易给负面的行为下定论,这可能会导致误解和冲突。
因此,理解别人的行为的动机和背景非常重要,这可以促进更好的交流和关系。
第二个理论是互惠原则。
这个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回应。
如果一个人采取良好的行为,其他人倾向于采取同等或更好的行为。
这种行为引发的连锁反应形成了积极的互动,促进了人际交往中的善意和信任。
第三个理论是沟通模式。
沟通模式是指两个或更多人之间交流的方式。
有五种基本的沟通模式: 攻击、撤退、合作、妥协和竞争。
根据不同的情况和目标,每个沟通模式都可以有不同的应用。
例如,有时竞争是最好的选择,而在其他情况下,合作可能更好。
理解这些模式并考虑什么时候采用哪种模式,可以帮助人们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并促进更好的关系。
除了理论外,还有一些实践经验。
以下几点建议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人际交往。
首先,要倾听。
倾听是一项非常重要且常常被忽视的技能。
它指的是真正关心和理解别人的话并回应它们。
倾听是一种能建立信任和关系的技能,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其他人,并避免误解和冲突。
第二,保持开放态度。
保持开放态度意味着接受并理解别人的观点,即使它与我们自己的观点不同。
这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判断别人,并且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观点和动机。
第三,表达感情和情感。
在人际交往中表达情感和感情是非常重要的。
表达感情有助于建立亲密关系,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对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作者:陈琛来源:《法制与社会》2016年第12期摘要人际交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可以给彼此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们每天都要和其他人进行交流,每个人都会在交往过程中彰显出自己优秀的一面,然而,当人际交往环境改变之后,不同的人将趋于怎样不同的反应。
社会人际交往作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就针对心理学在人际交往中的实际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心理学人际交往环境改变作者简介:陈琛,甘肃政法学院,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犯罪心理测试技术。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4-279-02近年来,校园悲剧接连发生,2004年马加爵杀人事件更是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事件的背后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反思,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
在心理学领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主要的课题,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出现的问题,找出其中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
心理学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人的心理活动和变化规律,现阶段,普遍认为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核心内容,而其余心理学只是分支;也有少数的观点认为,认知心理学才是其核心。
感知觉以及情绪情感都属于普通心理学的范畴,其主要是人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活动,而认知心理学则是将信息加工和心理活动相联系。
心理学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应用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以及普通心理学。
其中应用心理学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有较多的分支组成。
比如,教育心理学、健康心理学以及犯罪心理学等等。
而发展心理学就是对人在各个年龄段心里的一些基本特征和规律进行研究。
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已经成为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通过交流的形式来给彼此留下一定的印象,但是事实上这种表面的印象与实际的情况却有很大的区别,因此,了解一些心理学的基本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让我们能和陌生人敞开心扉,进行心灵之间的对话。
使人们之间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还能够保持对方足够的信任。
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逐渐形成,并继续保持下去,通过人际交往得以表现出来。
在现代社会关系中,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还是组织和大众的交往都是以心里交流为基础,人际关系属于社会关系的一种,而且是以心灵接触为重要前提的。
交往实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依靠非语言和语言系统,实现交流沟通,最终相互理解的过程。
交往的过程是比较复杂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信息沟通,通过符号系统这一媒介,实现双方的情感、思想的交流,这属于社会知觉与归因的范畴,而社会知觉就会涉及到了解对方的性格、情感、动机等等。
归因指的是人们根据知觉对人的心理活动、言行和这种心理活动发生的原因进行判断和推测。
而实际的推测往往会与感情发生关联,从而确定对交往对象的第一印象,是否喜欢或者讨厌。
最终实现了交往的最终目的,和对方进行互动或者终止,即交往的双方发生了彼此作用,也就是彼此的言行举止使双方在心理和行为中产生了共鸣。
若交往的结果是彼此喜欢,就会产生互动,进一步的交流。
在人际交往中,人和人第一次接触并进行交流所给对方留下了一定的印象,将其称为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非常关键,日后要想使第一印象有所改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这种情况对人们之间的交往是非常不利的,人们一般对别人的了解,不能只凭靠一两次的交往就对这个人作以评价,过于片面,往往由于第一印象的原因,对人们之间的互相了解造成了阻碍,这是因为刻板的印象在心中已经定性。
这样很容易造成人们会用有色眼镜去看待对方,这种刻板的印象如果和现实情况相符,那么对人与人还逐渐的交往和了解是非常有益的;但如果严重的偏离现实情况,会导致对他人的误解,就很难再形成较好的人际关系。
在交往中,常常会出现互动障碍的情况发生。
而在互动层次上,这种障碍通常会引发心里障碍,即自我意识障碍。
个体对自身和周围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自身的一些行为等产生一定的意识,我们称之为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思维主导所产生的领会,也可以说是个体对和自己相关事物的领悟。
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显示,人和人之间发生交往从而产生自我意识。
著名心理学家库利提出的理论——镜中之我,这个理论就是个体根据对周围人、事物以及自身的行为的观察所产生自我意识,最终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
倘若自我评价和别人的评价产生较大的差异,那么其原因就是对自身过分的高估或者低估,或者是由于对自己缺乏足够的认识、认识不准等。
在人际关系中,自我意识障碍属于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
要想使这类障碍得到缓解,需要社会、学校以及都要共同努力,社会要重视对下一代的培养教育,并采取有效的方法。
家庭和学校要正确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另外,猜忌、嫉妒、过分自我以及内向、胆怯等都会对人际交往造成很大的影响。
对交往角色的认知是角色认识的重要前提,而角色认识是指个体对在社会活动中所担任角色定位以及该角色所发生的社会行为的一种认知和了解。
个体对角色言行的衡量标准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认知,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像领导和下属关系、同事关系等等。
通常情况下,每个人对自己的角色都会有一种比较确切的认识,对角色进行定位后,就形成了交往的形式,如果不能对此原则进行准确的把握,那么也很难把握人际交往的法则。
若交往的对象存在心理相容,就会对对方的态度和行为表示一定的认可和赞同;但两个人心里彼此互不相容,那么就很难对对方的言行进行肯定,甚至会出现否定或者厌恶。
要想实现人和人之间心理相容的状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肯定对方;人类天生就有较强的自尊心,如果能使他们的自尊心得到充分的满足,这时自然而然就会心情愉快,才会更容易对彼此的行为和观点表示肯定;二是真诚热情;通过足够的真诚以及热情,使对方受到感染,那么对方对你的评价肯定是比较好的,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精力充沛、足够的热情,用真诚的心去和对方交流,那么,就会有较好的效果;三是了解群体规范及对方的人格;在人际交往中,群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每个群体都会有一定的规范对所有的成员进行约束,每一个群体中大家都回获得相同的教育和知识,遵守一样的规范,从而会对问题产生相同的看法,因此,了解对方的群体规范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以上都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即使我们处在一个共同的社会环境当中,但是由于个性差异,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和手段还是有所不同。
我们不是一个单一的主体,我们共同存在于整个社会,在面向别人或者是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表现出自己优秀和出色的一面,但是,当我们在面对自己十分熟悉和相熟的人,甚至是面对自己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心理活动又会如何?不得不说,有时候,我,以及大家,都会存在着内心阴暗的一面,正如心理学家指出:“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
”而随着人际交往环境的转变或者压力的存在,我们的内心世界会起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下,笔者要就我们阴暗的一面的产生及其内心活动进行讨论。
“最卑劣的行为就像有毒的杂草一样繁茂地生长在监狱的空气里”——Oscar Wilde。
优秀的心理学家通常会有着这样的疑问:比如一个人由于怎样的原因会变成邪恶的?善良的人难道就不会有恶行吗?如果可以,是什么让人们越过那条界线?究竟是怎样的临界点会使那些原本善良的个体逐渐走向邪恶?又或者是人们所处的处境决定了他们的行为?我们首先以一则“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作为陈述:一、囚犯和狱警实验的思路很简单:选择的实验对象都是一些善良的普通人,目的是看他们对自己身份的转变会作出怎样的反应,其中实验的人员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囚徒、一部分是狱警,为了保证实验的真实性,对囚犯和狱警日常进行了真实的场景还原,实验的对象也将面临一次真实的生命角色转换的体验。
实验中的囚犯和往常一样出门,这时迎面而来的警车发出哀号,将他们进行抓捕,再进行指纹采集、蒙眼、关进监狱的流程,然后就是扒光他们的衣服、进行搜身、去虱子、剪发、穿上囚服,每个囚徒拿到自己的号码牌,并拷上脚链,这时身穿警服、手拿警棍的预警出现。
将某学校的地下室还原成监狱的原貌。
于是,实验开始了。
二、反抗被镇压一切都按正常程序进行,第一天安然无恙,又过了一天,就有囚犯由于监禁进行反抗,这时,狱警对囚犯实施了残暴的行为,将这些反抗者的衣服剥光,并挪走他们的床,并将这次事件的头目进行禁闭处理,并对其进行骚扰。
过了一段时间,囚犯逐渐对狱警从最初的反抗到服从,这样的角色转换只用了短短几天,很多实验者都表示他们几乎已经完全忘记了他们以前的身份,成为了自己在监狱中的号码。
狱警也是如此,对囚犯的辱骂和残暴行为,他们似乎已经习以为常。
实验者也被卷入了自己的实验。
这次实验的首席研究人员Zimbardo表示,他也将自己逐渐定位为监狱主管,所有的实验组的人员几乎都融入到自己的新角色中。
Craig Haney也有同样感受,他说:我几乎都已经忘记了这次试验的真正目的,每天更专注于对监狱中的危机进行如何处理。
三、角色扮演本来计划实验应该持续十四天之久,实验进行到第六天时,由于一位同事的干预最终宣告结束,其中一位崇尚和平的人体验了预警的角色,对囚犯施以残暴的行为,甚至说其中有人乐于享受这种角色转变,接着就有一些囚犯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报道中称有几个人不得不在实验结束之前提前终止。
根据这次试验的结果,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实验者们进行了社会角色转变后,在无形中就不得不去遵守这些角色下的社会标准,预警成为施暴者,他们要对囚犯进行肆无忌惮的虐待,而囚犯只能屈服于预警,遭受辱骂和殴打。
这个实验的进行也引来了社会各界广泛讨论和指责。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实验的结果是对人类行为一次重要的洞察,亦或是对阿布格莱布监狱所发生的对囚犯实施暴行事件的解释。
以上赘述的实验细节,只是想说明,人们在良好的人际交往中会表现出其很出色的一面,但是在面对暴力或者其他压力,都会不同程度的表现出其阴暗的一面,每个人在面对压力和改变流露出的个性和行为也不尽相同。
归根结底,笔者想表达的还是,心理活动的自我调节以及学习心理学能够对我们本身的了解和帮助。
我们可以从协调个性心理及内心世界活动找到答案,面对本我、超我、自我三者的关系,我们更应该运用有效的手段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关系和我们的心理活动。
下面就本我、超我、自我三者的重要性作出适当解释:以上,人际交往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何处理人际交往和人际交往中的尺度以及态度,值得我们深思,个人的心理活动也对人际交往的走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同时,压力、暴力的手段,则应该严格避免,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建立良好有效和谐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Kathleen M.Galotti著.吴国宏,等译.认知心理学.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David G.Myers著.张智勇、乐国安、侯玉波,等译.社会心理学.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