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研究学上册教案[1]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_1
---------------------------------------------------------------最新资料推荐------------------------------------------------------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1、我看到了什么2、校园的树木3、大树和小草4、观察水生植物5、植物的叶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7、植物的共同特点 1、寻访小动物 2、蜗牛(一) 3、蜗牛(二) 4、蚯蚓5、蚂蚁 6、金鱼 7、动物的共同特点 1、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2、谁更硬一些 3、比较柔韧性 4、它们吸水吗 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6、砖和陶瓷 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1、水 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3、谁流得更快一些 4、比较水的多少 5、我们周围的空气 6、空气占据空间吗 7、空气有重量吗 1、通过生生交谈和师生对话,通过填写调查表格,展示与教材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前概念,提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和学习背景,为确立今后的学习目标打下伏笔。
2、讨论适合本班科学学习的学习模式,用较科学的方法分好学习小组,提出一些感兴趣的科学过程评价方法,讨论形成常规的科学学习制度。
3、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了解课外需要完成的一些科学辅助学习内容。
调查表格。
师:暑假中,看或做了哪些有关科学的事情?请共享。
师:1 / 3把经历过的科学发现过程或科学疑问记录下来和大家共同研究,把家中的百科全书等科学资料分享放在教室里供全班课余阅读交流。
生:确定新的 4 人小组学习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 2 位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讨论每月科学之家栏目的操作方法(从优秀作业展览、资料汇萃、创新方法选编等方面分工合作。
)师:组织学生看封面,了解图中意思。
阅读目录,本年级科学有哪些内容呢,让我们也来了解一下。
有哪些内容需要课外补充完成,请做好记录。
生:完成调查表内容:针对三上册教学内容已经有的初始概念呈现及问题提出。
2020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不一样的溶解》教案
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不一样的溶解》教案【教学分析】本课是三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第一课,这一课通过对高锰酸钾在水中变化的观察,激发学生对溶解的探究兴趣,在延续前两单元对“提出问题”能力目标训练应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系列问题,存入系列问题的慢等问题银行,从中筛选,聚焦本单元对溶解度、溶解快探究。
在这一课中主要是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进行仔细观察,比较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知道不同物质的溶解过程有所不同,但最终都会均匀地分布到水中。
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历过由“提出问题”到“猜想假设”,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对“猜想假设”能力目标进行高阶训练,一年级只要求学生能依据已有的经验,对问题作出简单猜想。
在这一单元中,件发生的条则要求学生能基于已有的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
【教学目标】(1)知道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有所不同。
能通过比(2)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描述物质在水中的现象;。
较、整理研究结果,从而概括出溶解的特征(3)激发对溶解相关问题的探究兴趣,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教学准备】衣材料准备:装有水的烧杯6个、高锰酸钾、白糖、小苏打、洗粉和食用色素活动场地:实验室(教室)【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请大家一起来观赏“水中烟花”。
制作“水一下这中烟花”就是这个高锰酸钾(出示高锰酸钾),我们先来认识种物质。
出示高锰酸钾资料,学生阅读。
师:在使用高锰酸钾时要注意什么?为什么?生:要用药匙取放,高锰酸钾溶液也不能直接接触。
因为它具有腐蚀性。
师:因为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时会形成紫色,如果放得太多,颜色太浓就不方便观察了,所以我们制作“水中烟花”时只取少量几小粒就可以了。
粒接下来请各小组取出材料,先仔细观察高锰酸钾颗粒,再取几。
放入水中,仔细观察它在水中的变化生分组实验象?现师:时间到,整理实验材料。
请同学们来说说你观察到哪些。
生1:我发现高锰酸钾是紫黑色的颗粒,有光泽生2:把高锰酸钾放入水中,会马上下沉,而且一边下沉一会形成紫色的线条,非常漂亮,真的像烟花似的。
三年级科学上册 第1课《鲫鱼与青蛙》教案
《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课《蜻蜓与麻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观察动物”的第1课。
本单元包括7节课,第1-3课主要引导学生分别通过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归纳鱼类和两栖类、昆虫和鸟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初步学会辨别动物的类别。
第5-6课是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相同生活环境的动物具有的共同特征,知道动物的身体和运动方式等特征能适应相应的环境。
第7课网络课堂以及本单元的《探究技能:观察》是属于本单元的探究技能和学习方式的学习课型。
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但由于本课需要的主要探究技能是“观察”,因此本课安排在《探究技能:观察》一课之后,让学生在掌握了观察的探究技能后再开始本课的学习。
本课包括情景导入、“活动1 观察小鱼和蝌蚪”、“活动2 比较鲫鱼和青蛙的特征”、“活动3 把它们分类”等四个教学环节。
本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应用观察和比较的探究方法,发现鲫鱼和青蛙的生长发育、身体和运动等方面的共同特征,并通过分类活动,初步归纳鱼类和两栖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小动物非常感兴趣。
在课外,他们不少已经观察甚至养过蝌蚪和小鱼,也看过和听说过一些关于蝌蚪会长大变成青蛙的资料。
可以说,他们已经积累了不少关于小鱼和蝌蚪的知识。
由于蝌蚪和小鱼个体很小,外形也相似,加上学生未必对了两者进行过认真、细致的对比观察,所以他们不一定能很好地、细致地描述两者之间外形特征的区别。
三年的学生经过两年的科学学习经历,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学习能力,但由于年龄特点,他们在认知上比较依赖具体的事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标本、图片和视频资料,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素材作为思考的支架。
三、教学目标1.能应用观察和比较的探究技能,区分青蛙和鲫鱼的幼体;2.知道青蛙的幼体长大成体身体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而鲫鱼不会;3.能分别描述与青蛙或鱼相似的动物具有的共同特征;4.初步感知动物的多样性,对研究动物的分类感兴趣。
最新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大象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备课(精彩4篇)
最新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大象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备课(精彩4篇)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大象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备课篇一1.经历简单的比较观察的过程,知道蜗牛和蝗虫的区别。
2.经历初步的小动物身体大小的比较和测量过程,能根据动物特点,描述动物的大小。
1.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蝗虫、蜗牛壳、放大镜、尺、三角尺、记录用纸和笔。
2.蝗虫、蜗牛、长得跟蜗牛相近的动物、长得跟蝗虫相近的动物、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大象、长颈鹿、蜂鸟等动物的图片。
一、观察蝗虫。
1.观察蝗虫的身体。
☆观察身体的哪些部分?(蝗虫的头、胸、腹;蝗虫的头部:眼睛、触角、嘴;蝗虫的脚;蝗虫的翅)☆用什么方法观察?☆按怎样的顺序观察?2.描述蝗虫的身体的特点。
二、比较蜗牛和蝗虫的身体。
1.比较蜗牛与蝗虫的相同点。
都有头部,头部有触角、眼睛、嘴;都有运动器官--足……2.比较蜗牛与蝗虫的不同点。
身体形状、构造不同;眼睛、触角、嘴、足等不同……三、比较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1.看课本插图:给与蜗牛相同的动物画“〇”。
与蝗虫相同的动物画“☆”。
有疑问的动物画“?”。
剩下的动物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
2.汇报交流:跟蜗牛长得相近的动物:田螺、蛞蝓、蚌、蚬。
跟蝗虫长得相近的动物:蚱蜢、螳螂、蟋蟀、蜜蜂、蚂蚁。
长得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猫、青蛙、鱼、鸟、乌龟。
3.你还知道哪些长得像蜗牛的动物和长得像蝗虫的动物?四、观察蝗虫的大小。
1.怎么比较两只蝗虫的大小?2.测量蝗虫的大小。
☆测量什么?☆怎样测量?3.测量并描述一只蝗虫的大小。
五、观察蜗牛的大小。
1.测量蜗牛的身体长度。
蜗牛的身体没有固定的长度,测量存在难度,即使测出了数据也没有多大用处。
2.寻找比较蜗牛大小的方法。
3.比较测量蜗牛壳的大小。
用三角尺测量蜗牛壳口朝向桌面时的高度。
六、动物大小的观察和描述。
1.出示一张蜂鸟的图片,问:这是什么鸟?这只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没有?☆知道这鸟有多大吗?老师用食指和拇指表示1~2厘米的大小,同时告诉大家,这只蜂鸟跟蜜蜂差不多大小。
2023年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_1
2023年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023年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1.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
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2.探究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水加热过程的变化。
难点: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计时器)。
【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课件出示图片提问: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2.揭示课题:水沸腾了(板书)二、探索:给水杯里的水加热(预设20分钟)(一)预测活动(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记录在书本的记录框里。
(预设:①说:水里看见气泡,水面上看见白色的气体等;②用画图的形式。
)(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材料准备]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
1.给水加热的实验,我们的需要安装什么样的装置呢?2.ppt展示实验装置,认识实验器材名称及作用。
3.结合微课或其他视频了解酒精灯的使用。
4.结合ppt,学生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
(教师补充介绍。
)5.实验安全提示。
6.分组组装实验装置,开展实验,在活动手册上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屏幕出示电子计时器或分组提供计时器。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8分钟)1.提问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变化。
3.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索科学问题。
2. 学生能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3.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乐于探究未知。
2. 学生能够培养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3. 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对于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实验基本操作1. 实验步骤:准备实验器材,介绍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现象。
2. 实验注意事项:安全操作,遵守实验规则,保护实验器材。
第二课时:物质的变化1. 实验步骤:观察物质的颜色、形状、质地等特征,进行物质的变化实验,记录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现象。
2. 实验注意事项:注意物质的变化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如加热、切割等操作。
第三课时: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1. 实验步骤: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进行实验验证,记录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现象。
2. 实验注意事项: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
三、教学方法1.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2. 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 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评价: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评价,包括实验步骤的正确性、实验器材的使用情况等。
2. 学生实验报告的评价: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包括实验现象的描述、实验结果的分析等。
3. 学生日常表现的评价: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进行评价。
五、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显微镜、试管、烧杯、滴管、试剂等。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1.1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
《空气占据空间吗》一、内容分析:《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对水和空气有了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实际的教学中,考虑到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这门学科的实际情况,在尊重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我对各板块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处理。
形成的教学设计增加了3个板块:增加的第一个板块是:认识什么是占据空间。
教材的编排里本没有这个教学板块,我增加这一个板块的目的是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在本课以前并没有直接涉及到“占据空间”这个概念,而本课又是紧紧围绕“占据空间”在做文章,所以有必要在进行新课之前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是“占据空间”。
增加的第二个板块是:你能让乒乓球沉下去吗?目的是使学生更进一步的认识到空气会占据空间。
增加的第三个板块是:水能流进瓶子里吗?目的是加深学生对上一个实验的理解,让学生理解空气被密封在一个空间里,不能跑出瓶子,所以水就流不进瓶子里。
另外我将教材中的活动顺序进行了调整,把活动一放在了第三,顺序调整为:一、创设情景,激起探究兴趣;二、师生互动合作,开展探究活动:活动一:杯底的纸巾会湿吗?活动二:你能让乒乓球沉下去吗?活动三:瓶里的水会流出来吗?活动四: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并与水进行比较。
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
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扩张)的。
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
用对比实验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观察。
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与他人合作的道理,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四、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五、教学准备:演示材料:水槽,水,烧杯,纸巾,吸管,马铃薯。
给每个小组准备材料:水槽8个,水杯8个,矿泉水瓶8个,餐巾纸8包,乒乓球8个,吸管20根,橡皮泥8块,注射器8支。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5篇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5篇1.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教学重点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了解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教学准备准备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引入。
2、学生展示自己收集有关春季、夏季、冬季气候特征的图片。
二、自主学习1、引导学生观看本课图片,了解在一定的地区,天气现象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2、四人小组讨论。
3、秋天气候的特征。
4、其他季节的气候特征。
5、小组汇报。
6、师生小结。
7、在不同季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8、小组讨论后汇报。
9、教师小结。
三、课后作业1、观察小动物。
2、观察植物。
3、把自己观察到的动物或植物,记下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2.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
2、植物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3、植物变化是生命体特征之一。
过程与方法:能用测量方法比较叶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关注周围植物变化,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变化记录表。
【教学重点】观察记录描述植物变化。
【教学难点】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变化记录表。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叶片,记录表。
教师准备:一些树木四季变化图片,带花苞菊花,狗尾草。
【教学过程】一、怎样观察植物变化我们知道,春暖花开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发芽、长大、开花结果。
秋天里,从开学到现在,好几个星期过去了,校园里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可结合第2课课外作业及学生精彩发现激发学生探究欲。
)讨论:我们可以观察植物哪些变化?我们怎样观察?首先得测量树干是否变粗了,我们得在树干同一高度连续测量三次,取接近值(三年级孩子尚未接触过平均值数学解法);过一个阶段再同样测量进行记录。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1.3空气怎样流动教案
第三课空气怎样流动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认识热空气会上升,周围冷空气会流过来补充,因此形成风。
2.科学探究能用自制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能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能借助合适的方法观察到空气的流动路径,类比推理,分析风是怎样形成的。
3.科学态度、STSE通过制作纸风车、模拟风的形成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的习惯。
尊重证据。
利用“走马灯”科技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热空气会上升,周围冷空气会流过来补充,因此形成风。
难点:能用自制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能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纸,圆规,图钉,剪刀,小木棍(或竹筷),蜡烛,火柴;蚊香、模拟风的形成实验装置箱等。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课件展示教材P8上方四幅图:生活中常见到的空气流动的现象。
(2)提问并思考:空气是怎样流动的?(二)新课学习1.蜡烛上方的纸风车(1)课件展示教材P8制作纸风车的步骤图。
(2)教师带领学生制作,强调剪刀的使用安全。
(3)学生按照步骤分组制作。
(4)学生相互评价制作的纸风车。
(5)提问:将纸风车靠近燃烧着的蜡烛的上方,会出现什么现象?(6)实验并记录:将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和文字的形式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7)思考并讨论:想一想,怎样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与其他组的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8)小结:热空气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流过来补充占据这个空间。
(9)课件展示“走马灯”的发明。
(10)思考:自然界中风的形成,会不会就是这个原理呢?2.模拟风的形成(1)课件展示教材P10主题图。
(2)按照主题图进行实验。
模拟自然界中风的形成。
(3)记录:用图画记录蚊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
(4)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并讨论:a.箱中的烟流动的方向是怎样的?这说明了什么?b.在学生活动手册中,标出你制造出的“自然风”。
(5)小结:地球上各地冷热不同,热地方的空气向上升,冷地方的空气流过来补充,形成风。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教学教学设计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教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的内容包括:空气的存在、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性质和空气的应用。
这部分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能力。
教材以实验和探究为主,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常识和简单的科学知识,但对空气的研究还比较陌生。
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对于实验和探究类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在观察和思考方面尚有不足,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鼓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组成、性质和应用;学会用实验方法研究空气。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能力;学会合作、交流、总结。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存在和组成。
2.空气的性质和应用。
3.实验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空气的性质和应用。
3.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交流能力。
4.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实验器材、课件等。
2.学生分组,准备实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空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空气。
提问:“你们知道空气吗?空气在哪里?”激发学生对空气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介绍空气的组成、性质和应用。
通过课件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空气的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进行空气污染方面的思考,如: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科学》课程三年级上册教案探究
《科学》课程是小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是培养孩子科学素养、坚持科学精神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程更是注重培养孩子的观察、实验、探究和思考能力,让孩子能够学会发问、提出假设和解决问题,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身的问题,并通过科学探究找到答案,让孩子在成长中体会科学的奇妙之处,不断感受和启发科学的思考方式。
一、教材解析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主要围绕金属、水和空气展开,而这些都是孩子们生活中最基础的事物。
通过这些教材,孩子们从触发自己身体某种感觉出发,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并从中发现事物中的奥秘,提高了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为了给孩子们更好的学习和探讨空间体验,科学教育中注重国际化的教育质量和理念,注重多元文化以及多方面的学习方法,更加注重以孩子为中心,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
二、教学模式针对小学生的学习认知,科学教育追求互动学习的教育模式。
科学教育通过发现性、体验性和探究性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孩子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思维本质上是具有实验性思维的,他们善于发掘、体验、想象、产生兴趣。
大力发挥孩子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从实践中逐渐认识科学,加深他们对科学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三、实验课的重要性科学的教学不仅注重理论的授课,更强调实验课的重要性。
通过实验,孩子们能够感知现象、理解规律,完成能知、能做达到相互促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性学习。
在实验中,孩子们可以自由探索,大胆试验,让他们似乎代入一种创造与发掘的状态中,这种学习方式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思考精神,增加孩子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精神,使科学知识成为孩子们的生活常识。
四、教育对孩子们的意义科学的教育从孩子的认知、体验、发现和探究四个层次来展开。
通过深入体验生命的奥妙,发掘生命的变化和奥秘,让孩子在实践中了解世界,逐步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让孩子逐渐懂得越过认知的界线,不断追寻知识的边缘。
科学对孩子的意义不仅在于具体的知识,它更赋予了孩子们思考、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好奇、求知、创造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对于孩子进行人生规划、职业读研、创新创业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1)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内容进行设计,具体章节包括: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第二章《动物的生活与适应》,第三章《我们周围的材料》,第四章《水和空气》。
详细内容如下:1.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种子发芽、植物的生长、开花与结果。
2. 动物的生活与适应:动物的运动、动物的食物、动物的适应。
3. 我们周围的材料:常见的材料、材料的分类与特点、材料的用途。
4. 水和空气:水的性质、水的循环、空气的性质、空气的成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不同类型的植物。
2. 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关爱动物的情感。
3. 认识常见材料的特点和用途,提高学生的生活常识。
4. 了解水和空气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5.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材料的特点和用途、水和空气的性质。
2. 教学重点: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了解动物的运动和食物、区分不同类型的材料、认识水和空气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种子、动物模型、材料样品、实验器材等。
2. 学具:放大镜、剪刀、胶水、画笔、记录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植物种子、动物模型等教具,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3. 随堂练习: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种子发芽植物的生长开花与结果2. 动物的的生活与适应:动物的运动动物的食物动物的适应3. 我们周围的材料:常见的材料材料的分类与特点材料的用途4. 水和空气:水的性质水的循环空气的性质空气的成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含反思(表格式):1
第1课水到哪里去了(教材P2~4)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2.追问:我们为什么看不见跑到空气中的水呢?(预设:因为水变成了水蒸气,而水蒸气是看不见的。
)3.讲解:像水变成水蒸气这样,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就叫作蒸发。
因为水蒸气微粒太小了,所以我们无法用肉眼看见它。
4.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水的蒸发:将水滴到手上,不一会儿水就“消失”了。
探索二:生活中的蒸发现象1.提问: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预设: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洗干净的杯子上的水珠消失;……)2.交流:出示教材P3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图中的蒸发现象。
组内研讨帮助卡主持人:请你们解释图中的现象。
学生1:地上的水慢慢蒸发到空气中,坑中的水较多,未蒸发完,就形成了水洼。
学生2:煮食物时,水烧开经历了水→水蒸气→白气的过程。
学生3:湿衣服上的水是液体,将衣服晾起来,待水蒸发完,衣服就变干了。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3.讲解:(教学提示:出示烧开水的图片或微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壶嘴与“白气”之间的部分。
)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所以“白气”不是水蒸气。
从壶嘴冒出的水蒸气温度较高,在遇到周围温度较低的空气时,会凝结成小水珠。
这些小水珠非常小,悬浮在空气中,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白气”。
探索三:用实验证明水的蒸发1.提问: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蒸发了呢?(预设:可以通过实验证明。
)跑到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预设:能。
)2.布置任务: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3.交流:指导学生进行组内讨论。
组内研讨帮助卡主持人:怎样解释实验一中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学生1:敞口的杯子里的水跑到空气中去了,盖上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塑料薄膜拦住了。
主持人:这样解释的依据是什么?学生1:盖上塑料薄膜的杯子里面的水没有变少,敞口的杯子里面的水变少了。
主持人:你们在实验二的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它们是什么?学生2:我看到了小水珠,我认为它们是水蒸气凝结而成的液态水。
三上研究报告性学习教案
三上研究报告性学习教案一、教学理念研究报告性学习是一种以研究为导向的学习方法,通过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收集和分析数据、撰写研究报告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研究能力。
本教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发现知识,提升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促进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提高学生的信息和整理能力,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
4.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过程1.项目选择和课题确定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课题范围和选择,并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
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合适的项目,也可以根据课程要求选择适当的课题。
2.信息收集和整理学生根据自己的课题进行信息和收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或提供相关资料。
学生需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3.实践和数据收集学生根据自己的课题设计实践方案,进行实验、调查或观察等。
学生需要搜集和记录实验数据,整理和分析数据结果。
4.研究报告撰写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报告应包括题目、摘要、引言、研究目的、方法、结果与讨论、结论等内容。
学生需要注意文献引用和排版格式。
5.展示和分享学生需要在班级或学校内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同学们分享。
教师可以组织学术研讨会或学术报告会,让学生有机会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演讲能力。
四、评价和反思1.针对学生的研究报告,教师可以采取打分、评语等方式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提高。
2.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让学生相互交流和评价对方的报告,帮助学生改进和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
3.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听取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和体会,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水到哪里去了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水到哪里去了教科版1、水到哪里去了〈〉()【研究内容】科版三年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研究目标】科学概念:1.水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2.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
3,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有水蒸气。
4、水蒸气遇冷会变成水,这个过程叫凝结。
过程与方法1.想象水蒸发的过程,对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现象做出解释。
2、学生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封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比较水和水蒸气的异同。
4.分析凝结现象,解释塑料薄膜上出现小水珠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学生的求知欲。
2、意识到猜想必须用实验来验证的科学方法。
3、养成仔细观察的惯。
【讲授重点】学生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封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理解蒸发的概念。
【教学难点】分析凝结现象,解释塑料薄膜上出现小水珠的原因。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材料:三杯常温水,橡皮筋一根,塑料薄膜一块老师准备:1.先倒一杯200毫升的水,再把黑板擦干净。
2.湿毛巾(不要有太多水分)、水变成水蒸气的漫画(有几个水分子是后贴上去的,可以摘下来)【活动过程】一、聚焦1、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表演个小魔术:大家看这是一块普通的手帕,我把它在魔水中泡一下,再拿出来,用火点燃。
大家猜一猜,手帕会被烧坏吗?(火熄灭后,让学生检查手帕是否完好无损。
)问:手帕为什么烧不坏呢?2、大家都猜手帕烧不坏与水有关。
那我们就来研究水。
水还有哪些形态?(课件展示自然界中不同形态的水)二、探索1、用湿毛巾在黑板上板书“水”字,请大家观察这个水字有什么变化?你认为水到哪里去了?板书课题(学生猜想)2、生活中像这样水干了的现象,你们能举几个吗?(学生举例)出示课件水干了的现象。
3、黑板上的水、衣服上的水,地面上的水以及大家所说的这些地方的水都跑到哪里去了?(空气中)变成了什么?水慢慢飞到空气中变成了一种气体,叫做水蒸气。
《桥的再研究》(教案)全国通用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1)
小学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桥的再研究》一、标题探索之旅:桥的再研究二、引言“同学们,你们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可能会经过各种各样的桥。
桥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连接着两岸,沟通着人心。
那么,桥是如何被设计出来的?它们背后又隐藏着哪些有趣的故事和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踏上‘探索之旅’,对桥进行再研究吧!”三、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探究欲望,对于身边的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们可能对桥有着初步的认识,但对于桥的种类、结构、功能等方面可能还不够了解。
通过本次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桥的相关知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桥的基本种类、结构和功能;掌握一些基本的桥的设计和建造原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对桥的热爱和尊重之情,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审美情趣;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五、教学重难点1. 重点:桥的基本种类、结构和功能;桥的设计和建造原理。
2. 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桥的设计和建造原理;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审美情趣。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各种不同类型的桥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准备一些简易的桥梁模型和相关材料;设计好教学流程和活动安排。
2. 学生准备:了解家乡或身边的桥的情况;准备好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学习过程和心得。
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0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各种不同类型的桥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欣赏桥的美丽和壮观,并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2.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平时都见过哪些类型的桥?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通过情境导入,让学生对桥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二)知识讲解与示范(15分钟)1. 桥的种类与结构讲解:教师简要介绍桥的基本种类(如梁桥、拱桥、悬索桥等)和结构特点,帮助学生建立对桥的基本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度上学期研究性学习指导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海拉尔区健康街小学张莉第一课家乡名人知多少---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一、活动主题:“家乡名人知多少”二、教学目标:1、在整个活动中,通过交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通过组织学生查阅资料,汇报交流,体现教师的指导者、支持者。
2、在获得材料的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促使同学们相互认同,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团结协作,学习名人的优秀品质。
3、在调查汇报和交流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活动准备:阅读相关书刊,资料卡四、活动时间:1课时五、活动过程:第一阶段:制定活动方案1、创设情境,揭示主题2、明确介绍的内容(事迹、传说等)3、确定获取信息的途径讨论汇报:一组:通过调查访问学校的教师、领导或自己的父母、长辈、亲友等了解一些名人的故事、传说等。
二组:通过去图书室查阅资料,了解名人的生平事迹,生活年代及所做贡献。
4、确定活动方案指导写方案:做哪些准备,先做什么,和哪些伙伴合作、怎样分工等。
组长汇报工作方案第二阶段:学生依据方案开展活动调查访问组通过走访老师、父母等了解家乡的名人有哪些,有哪些关于他们的传说故事。
查阅资料组通过阅读书刊、看电影电视等获取名人的生平事迹及重大贡献。
第三阶段:举办展览、交流成果1、各组对所获取的材料制成资料卡,并推荐解说员,向其他同学介绍(制成“家乡名人小档案”进行缩写)2、通过开展“名人故事演讲会”的形式,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名人,同时也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办“手抄报”的形式,介绍名人传说、事迹、贡献4、交流感受5、评选最佳:通过同学、教师、家长评等活动,根据对收集资料的内容、小报的质量等评选最佳合作组。
【板书设计】第一课家乡名人知多少家乡名人小档案姓名_______ 主要事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课后记:第二课《食品包装上的信息》教学设计实践活动方案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1、创设购物情景师:同学们,看,今天老师开了家小小超市,哪位同学愿意光顾我的超市来买东西?指名一学生来买。
师:我们来看看他买了哪些食品?教师让学生说这位学生买的食品。
生可能会说:我买了旺仔牛奶。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生:在包装的正面能看到这个名称。
2、引入课题师:哦,你在这个食品包装上找到了食品的名称,除此以外,包装上还有很多信息。
学会看食品包装上的信息也是一门学问。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食品包装上的信息。
出示课题:食品包装上的信息〖设计意图:购物情景的创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而且可以体现出学生平时购物的关注点,使教师对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动态生成教学。
同时这让学生会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的进行做了铺垫。
〗二、观察食品包装上的信息(一)收集信息师:除了食品的名称外,(板贴:名称)食品包装上还有哪些信息呢?老师这里有四样食品,分别为旺仔纸装和罐装的,新鲜豆腐和老爸豆腐干。
小组合作,每人可以拿一样食品,将你找到的信息快速的说出来,看谁找到的信息最多。
同学们的抽屉里也有这些食品了,现在由小组长拿出来。
1、小组观察,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教师板书信息。
师: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了哪些信息?请汇报员代表小组来进行汇报。
生汇报食品的口味、生产日期、保质期、厂家、地址、电话、保存方法、配料、营养成分、产品标准号、QS标识等,教师板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旨在引领学生通过观察活动,学会如何才能获取更多信息。
因此,通过小组合作,既进行小组内的信息寻找比赛,也进行小组间的比赛,这样既可以节省课堂时间,也让学生学习的兴致高涨。
〗(如果学生真的没有观察到包装上的小缺口,教师则在实物投影仪上出示老爸豆腐干包装)教师指着缺口问:这是什么?这个小缺口有什么用呢?学生回答。
师:是的,当我们没带剪刀时,有些包装不容易打开,而这小缺口就像我们随身带着的剪刀,让我们很方便地打开。
〖设计意图:小缺口的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观察的到,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有些困难。
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做好充分的预设,利用实物投影仪,将学生的注意力从花花绿绿的包装袋上集中到这一细微之处,关注到小缺口,从而使学生明白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二)整理和分类师:信息真多啊,看,黑板都被贴满了,够乱的,你能不能帮老师把黑板上的信息整理起来,分分类呢?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适时地问,如:你把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放在一起,有什么理由吗?生:因为我们在看生产日期的时候,还要再看看保质期到了没有。
师问其他同学:他说的有道理吗?你们同意吗?〖设计意图:食品包装上的信息的分类有各种各样,因为这些信息分类的标准很难确定,学生进行分类的意义不大。
如果在此讨论过多,则费时很长,将影响学生对包装上比较关注的信息作比较深入的探究。
所以,这一部分采取简单的方法。
〗5、小结师:同学们,按照《食品标签通用标准》,食品标签必须标注产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和产品标号等内容。
具备这些信息的才是正规厂家生产出来的合格产品,安全的食品。
〖设计意图:对学生所提到的信息进行总结,使学生知道合格的产品、安全的食品的含义。
〗三、观察比较不同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一)最关注的信息是什么师:食品包装上有这么多信息,你去买东西的时候,会最关注什么呢?学生回答,并说明自己关注的理由。
师:是的,食品包装上的信息都很重要,可是,对许多消费者来说,在产品合格的时候,大家最关注的还是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为什么人们会关注它们呢?想知道原因吗?〖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使学生从观察到的众多信息中找到人们最关注的信息,使探究学习的范围由面到点,使探究活动目的鲜明,指向明确。
〗(二)小组合作统计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师:那我们就来研究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我们来看看我们要研究的任务和注意事项。
出示任务:统计袋子里的4种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以及保存条件。
完整记录表,并进行信息整理和思考。
注意:小组进行分工合作,记录员记录,其他3人分别从食品包装上找到相关信息。
科学记录表班级:体现了材料和科学概念之间的关联性,使教师通过学具启发学生的思维的展开,使学生的探究学习更有效。
〗(三)小组汇报,引导思考1、教师组织小组展示小组的记录。
师:同学们都发现了不同的食品有不同的保质期,即使是同一种食品,他们的保质期也不一样。
有的保质期短短几天,有的保质期长达几年。
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保质期的长短会相差这么大?小组之间讨论一下。
2、汇报生:包装的密封性、气温、水分、防腐剂……(如果学生并不能很好地得出影响保质期长短的影响因素,那么教师就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相同的食品,如罐装旺仔、纸装旺仔;鲜豆腐和老爸豆腐干,使学生观察到同样的食品,当包装的密封性、水分的多少、添加了防腐剂等都使保质期不一样。
)教师板书。
板书设计:食品包装上的信息产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小缺口包装密封性生产日期、保质期水分厂名、厂址、电话、网址、邮编、防腐剂生产许可证、QS标识、卫生许可证气温…………关注食品信息科学购物健康生活课后记:第三课“自理小能手”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主题确立现在独生子女较多,凡事都依靠自己的家人,所以他们的自理能力较差,通过此活动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做生活中的小主人。
活动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提高自理意识2、通过亲自实践、比赛,让学生学会处理问题前会想办法,使学生意识到多动脑,掌握科学的方法,我们就能提高学习生活的效率。
3、通过活动,让学生理解父母的辛苦,多体谅父母,做一个懂事孝敬的孩子。
4、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与他人交流、合作的乐趣。
活动难点1、培养学生的自能意识,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
2、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体验其乐趣。
活动准备1、教师准备学生做计划的表格。
2、根据学生自理能力的差别,合理分组,任命小组长(将学生分为七组)课时安排:(1)活动准备阶段(2)活动实施阶段(3)成果交流评价阶段活动过程一、准备阶段:指导制订活动计划1、导入:小朋友们,你的衣服谁给你洗?你的头发谁替你梳理?你的书包是自己整理吗?你在家里做过几次饭?你收拾过房间吗?开学时,你的床铺谁帮你铺的?2、板书活动标题:争做自理小能手。
3、交流讨论,制定计划(1)小组说:生活中别人帮你做了哪些事?自己做了哪些事?经过讨论,有何发现?全班交流说。
(2)小组讨论:哪些事是我们自己应该做的?哪些需要父母的帮忙?简单写一写。
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全班交流表扬(红花)想的周到的小组(3)制定计划:小组讨论制定计划4、计划内容概括:⑴自己应该做的有哪些事?分三个方面:学校、学习上、家里⑵打算什么时间做?⑶要做到什么程度?⑷活动中的注意事项?⑸把活动中的事(感受),通过何种方式(记录),展示给大家。
5、代表汇报,小组之间互相提问,教师适时补充(各小组随机提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6、调查计划“我要争做自理小能手”宣言。
7、小结二、活动实施阶段1、各小组按计划进行活动⑴学习上:书籍、文具等如何自理⑵学校:内务、生活中如何自理⑶家:(利用假期)在家如何自理2、效果展示:比赛、录像、现场表演⑴整理自己的书包、书桌⑵将一堆乱七八糟的书整理好⑶整理班级物品⑷将一堆乱七八糟的衣服整理好3、每组最快的小组说方法:评优,奖励优秀小组4、每个学生选一项内容进行详细描写,如何整理。
(和大家分享整理方法)5、每个学生记录活动过程(写日记)6、每个学生在家做一顿饭(为父母)写一篇日记(详细)三、活动总结阶段1、宣读活动日记(代表发言,每组两篇)2、宣读“为父母做一顿饭”的日记(同上)3、这次活动,你最大在的收获是什么?4、评选出“自理小能手”,颁发自理章,发“优秀自理小能手”奖状。
5、“争做自理小能手”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争做自理小能手”综合实践活动已经结束,通过这次亲自实践、比赛,同学们知道了学会处理问题前会想办法,意识到多动脑,掌握科学的方法,我们就能提高学习生活的效率。
通过这次活动培养了没,每个学生的自理能力,提高了自理意识。
通过活动,让我们理解父母的辛苦,知道应该多体谅父母,做一个懂事孝敬的孩子。
通过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与他人交流、合作的乐趣。
板书设计:三、自理小能手确立主题指导制订活动计划计划内容概括活动实施课后小结:第四课老师,您辛苦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主题确立老师为学生的成长付出辛勤劳动,要尊重老师的劳动,接受老师的教导。
活动目标1、培养学生的调查问题的能力。
2、通过调查,理解老师的辛苦,从而理解老师的辛苦。
活动难点1、培养学生的自能意识,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
2、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体验其乐趣。
活动准备1、教师准备课程表表格。
2、让学生课前调查老师工作。
活动过程一、准备阶段:指导制订活动计划1、导入:出示图片,问问学生是否知道老师都做什么事情在学校?是通过什么方式知道的,在小组内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