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语文基础 的名词解释

语文基础 的名词解释

语文基础的名词解释语文是指语言文字的使用和运用,是人类交流和表达的重要工具。

它包括文字的书写、词句的理解与运用、句子和篇章的构建等多个方面。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名词是一个基础性的知识点,它是语言中最基本的词类之一,起着标志性和描述性的作用。

下面将对一些常见的名词进行解释和说明,以便加深对语文基础的理解。

名词,是指事物的名称,用于表示人、物、地方、时间、抽象概念等。

它具有可数和不可数的特点。

可数名词指可以数清数量的事物,如人、书、苹果等;而不可数名词指无法数清数量的事物,如水、爱心、快乐等。

具体名词,是指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知的事物,如树、花、桌子等。

它们有明确的形态或特征,可以通过触摸、听、看等感官去确认。

具体名词可以进一步分为生物名词和非生物名词。

生物名词用来表示人类和其他动物,如老师、医生、猫、狗等;非生物名词则指没有生命的事物,如桌子、椅子、电视等。

抽象名词,与具体名词相反,是指无法通过感官直接感知的事物,如爱、友谊、信仰等。

它们不具备明确的形态和特征,只能通过言语和表达来进行描述和传递。

抽象名词是人类思维和情感的产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内涵。

专有名词,是指特指个别事物的名称,如人名、地名、品牌名称等。

专有名词通常以大写字母开头,用于特定的事物和概念的命名,具有特定的识别和归属功能。

专有名词既可以是具体名词,也可以是抽象名词。

例如,中国、北京、明天等都是专有名词。

普通名词,又称为通称名词,是指表示普通事物的名词。

它没有特定的识别和归属功能,可以被很多事物所共同拥有。

普通名词是名词的一种常见形式,如水果、花朵、思考等。

复合名词,是由两个或多个词组合而成的名词,它能够表达出更加具体和复杂的意义。

复合名词有时可以通过连接词或空格来表达,如汽车、火车、高楼等。

复合名词的构成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有时需要注意词性变化和词序的问题。

名词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通过对名词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语言的运用和表达。

大学语文(东南大学大学语文课程期末总结)

大学语文(东南大学大学语文课程期末总结)

第一章绪论:“大学语文”课程概论1 名词解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四书五经(《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2 试概述我国历史上经典的口头表达形式及其经典作品3 如何理解“文”的多层含义?文字文章文学(广义:六艺之学文学《诗》历史:《书》《春秋》哲学:《易》《礼》艺术《乐》)文化4 “文”的多层含义对“大学语文”课程学习有何启示?第二章“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从《诗经》爱情诗说起1 《诗经》“六义”2 《诗经关雎》的主旨: 发乎情止乎礼,《关雎》通过描绘一个男子对一位姑娘一往深情的追求,表现了作者对美满婚姻的美好期望3 《诗经》爱情诗的基本形态:自由烂漫型,相思型,和谐美满型4《仪礼士婚礼》“六礼”: 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5 作品《关雎》第三章丧家之狗VS圣贤之师3 试分析“儒”的来历:4 以《论语》《史记孔子世家》等文献为依据试分析孔子的形象及其性格:笃信,乐观,师长:学:乐学,博学,活学,教:学思,启发,因材施教,教学相长5 以《论语》为主要依据试分析孔子的主要思想: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

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

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态度要端正6 举例分析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7 举例分析《论语》的语言艺术第四章“逍遥游”——庄子的主要思想与庄子的文风1 以《庄子》《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为依据》,分析庄子的人生态度和学术渊源2 以《庄子》为依据,分析庄子的主要思想: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

大学语文的概述

大学语文的概述

大学语文的概述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大学语文,大学语文一般在公共基础课里出现。

但是又有不同,因为它分散在不同的教科书里,而且出现的次数也不多,所以有时候没有专门学习过大学语文的人会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

古代汉语包括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个时期,其中先秦、两汉占了大部分内容。

汉代注重词义和句子结构,注意在阅读中对上下文的推断,对词义进行归纳,对句子进行分析,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特点。

魏晋南北朝注重词汇和句式,但多用比较生僻的字,在阅读中也要求推断上下文的大致意思。

大学语文,顾名思义,就是专门讲授语文的课程,并且按照一定的方式对语文知识进行传授,让大家能够更好地去学习语文,理解语文,运用语文。

同时,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去学习其他科目,拓展自己的视野。

大学语文的考试难度相对来说比高考小一些,比四六级简单一些,大家只需要稍微复习一下,就可以得到不错的成绩。

而且语文在大学里面不仅仅是考察大家的语文素养,更加要求大家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包括对社会、经济、政治等的认知,所以才有如此之说。

现代汉语包括白话文,文言文,标点符号等等,还包括一些实用性很强的,有利于工作、生活的内容。

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大家应该了解到大学语文其实是比较广泛的,它不仅局限于文言文、诗歌等。

其实大学语文跟一些其他学科的关系也比较密切,因为现在国家要求大学生们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这样的情况下,大学语文就派上用场了,而且教师会将一些理论知识深入浅出地告诉给大家,或者讲一些历史故事,寓教于乐,让大家既能够提升自己的兴趣,也能够学习理论知识。

4、写作,就是在掌握大学语文的知识的基础上,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学习大学语文的时候,大家会有很多题目需要去完成,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会选择几个例子作为示范,之后再由大家去根据例子自己完成题目,这个过程,大家需要仔细思考,认真总结。

当然,大学语文也需要大家多去练笔,让自己的思维更加活跃,写作更加精准。

大学语文总结知识点

大学语文总结知识点

大学语文总结知识点语文是人类的文字和语言的一门学科,它是人们交流、沟通、交换信息和思想的工具。

语文包括汉语、文字、语法、修辞学、写作技巧和阅读能力等方面。

大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文学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语文的基本知识点1. 汉语汉语是我国的官方语言,也是大多数人民的母语。

汉语包括普通话和方言两个方面。

普通话是国家通用的标准语,方言是各地区不同的口语。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习掌握好普通话,并了解一些地方方言的基本特点。

2. 文字文字是人类语言的工具,是人们用来表达思想、交流信息的主要方式。

在中国,有汉字、拉丁字母、拼音等不同的文字。

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要学会认读汉字,了解汉字的起源、结构和发展历史,并掌握好一些基本的汉字书写。

同时,也要学会使用拉丁字母和拼音进行英文表达,提高自己的外语能力。

3. 语法语法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研究语言结构和规则的学科。

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学生需要掌握汉语的基本语法知识,包括词汇、词类、句子结构、语法规则和语法标点等方面。

同时,也要学会分析、理解和运用句子的成分,理解句子的逻辑结构和意义表达。

4. 修辞学修辞学是文学学科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研究语言运用的艺术和技巧的学科。

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会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等,培养自己的文学修辞能力。

5. 写作技巧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需要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

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会写不同类型的文章,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等,掌握好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6. 阅读能力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需要学会阅读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章,如诗歌、散文、小说、科普文等,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会理解、分析、评价和欣赏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开阔自己的文学视野。

大学语文全套课件PPT课件

大学语文全套课件PPT课件
大学语文全套课件ppt
• 大学语文概述 • 大学语文基础知识 • 大学语文阅读理解 • 大学语文写作技巧 • 大学语文实际应用 • 大学语文案例分析
01
大学语文概述
大学语文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人文性的学 科,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 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以及文 化素养。
特点
大学语文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审美 性等特点,通过学习大学语文,学生 可以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增强对中 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大学语文的重要性
培养综合素质
大学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 质,包括语言文字应用能力、阅 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以及文化 素养等,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传承中华文化
大学语文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 载体,通过学习大学语文,学生 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和 历史,增强文化自信。
详细描述
通过对现代文学作品的解读,引导学生关注 文学的创新和发展,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和 审美能力。具体案例包括莫言的《红高粱家 族》中的乡土文化表达、余华的《活着》中
的生命意义探索等。
外国文学案例分析
总结词
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文化认知
详细描述
通过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解读,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和 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学传统,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文 化认知。具体案例包括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的 历史观、卡夫卡的《变形记》中的现代人困境等。
外国文学流派与代表作品
总结词
外国文学流派与代表作品是大学语文的重要 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外国文学作品,可以了 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特点和风格。
详细描述
外国文学流派包括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 然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代表作品有《哈 姆雷特》、《悲惨世界》、《百年孤独》等。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阅读和学习,可以拓宽视 野,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发展状况。

大学语文词语解释精选

大学语文词语解释精选

大学语文词语解释精选寡人之于国也1.尽心焉.耳矣焉:于是2.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凶:灾凶,此指饥荒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仅,只4.谷不可胜.食也胜:尽5.数罟..不入池数:细密。

罟:网6.斧斤以.时入山林以时:按照一定的时间7.狗彘zhi食人食而不知检.检:约束,制止8.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指开仓放粮以赈救饥民9.斯.天下之民至焉斯:这样10.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即称王天下,指以仁政来统治天下。

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从来不曾有过11.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岁:归罪于年成不好12.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弃甲曳兵而走:丢弃铠甲、拖着武器而逃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谨:谨慎从事,认真办好。

申:重复,一再。

这里有反复教导的意思一、秋水(节选)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时:按季节。

灌:注入。

涘:水边。

渚崖:水洲岸边2.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东面:脸朝东3.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旋:转;转变望洋:仰视的样子4.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折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穷:尽。

殆:危险。

长:长久,永远。

5.井蛙不可以.语海者,拘于虚.也以:与。

虚:同“墟”,居住的地方6.方存乎少见..自多.方:正。

见少:所见甚少。

奚以:何以,..,又奚以怎么。

多:自我夸耀7.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卒:“尽”8.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尽此矣:全在这里了9.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少仲尼之闻:小看孔子的学识二、五代史伶官传序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矣原:推究,推本求源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与:给。

矢:箭。

其: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

乃父:你的父亲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方:当……时。

系:捆绑组:泛指绳索2.函.梁君臣之首函:木匣,这里意为用木匣装盛。

语文知识的名词解释

语文知识的名词解释

语文知识的名词解释语文是每个人在学校时期必须学习的一门基础学科,它包含了文字、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而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名词,这些名词往往是语文知识的核心要素。

以下将对一些常见的语文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一、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表达形式,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具有精炼、优美的特点,包括句法结构、词汇用法等方面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学习文言文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文献、提高语文素养,并通过对比现代汉语和文言文的差异,加深对语言变迁和演化的认识。

二、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指的是在语言运用中使用特定的表达方式,以达到修辞效果的手段。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拟人、排比等。

通过运用修辞手法,作家可以更加生动地描绘事物,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品。

三、诗歌体裁诗歌是以音乐性和节奏性为特点的文学形式,它有着浓厚的情感表达和意象呈现。

而诗歌体裁则指的是诗歌作品按照一定的格式和结构分类而形成的不同类别。

常见的诗歌体裁有古体诗、近体诗、词、律诗等。

不同的诗歌体裁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通过学习和欣赏不同的诗歌体裁,我们可以拓宽视野、提高审美能力。

四、修辞格修辞格是指修辞手法在具体表达中的具体形式,它是修辞手法的细化和运用。

如对仗、倒装、反问、排比等都属于修辞格的范畴。

修辞格的运用可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使句子更富有韵律感和艺术性。

五、文学常识文学常识是指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方面的基本认识和了解。

它涉及到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等相关知识。

了解文学常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从而开阔我们的思维、丰富我们的文化内涵。

六、修辞学修辞学是研究修辞手法和修辞效果的学科。

它通过对语言表达形式和语言意义的系统研究,揭示了不同修辞手法的运用原则和效果。

学习修辞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运用语言,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和修辞技巧,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语文作品。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二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二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二第二部分:名词解释1 .六书说:是关于汉字的构造最通行的学说。

所谓六书,用《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的说法,六书是:一曰指事,二H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H转注,六曰假借。

在“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是用字法。

2.“春秋笔法”,又称微言大义,是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

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爭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3.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

“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厲》:“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4.《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全书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305篇。

《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传统。

5.楚辞:是战国后期以屈原、宋玉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楚辞的基本特征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点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6.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骏爽刚健风格。

建安时期的诗歌以曹氏父子为中心, 他们的创作反映了动乱的时代。

作品往往高扬政治理想,或抒发人生短暫的哀叹,具有鲜明的作家个性和浓郁的悲剧色彩。

7.魏晋风度:指魏晋之际名士风度,亦称魏晋风流。

是当时的上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并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

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旦风流自赏。

他们大多独立特行,不滞于物、不拘礼节,又颇喜雅集。

代表人物有嵇康、阮籍等。

8.古诗十九首:汉末文人五言抒情讲的代表,作为•个整体收录在梁代萧统编撰的《文选》中,是游子之歌和思妇之词,委曲婉转,反复低回,情景交融,语言纯净,对后代的文人诗影响深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六义说:源自《毛诗序》,六义说实本于《周礼》,六义为风、雅、颂、赋、比、兴。风即《国风》,主要是各地方民歌;雅包括《大雅》、《小雅》,主要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歌曲;颂包括《鲁颂》、《商颂》、《周颂》,主要是宗庙祭祀的舞曲。

2、赋比兴:赋、比、兴都是《诗经》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赋者,直言之也,也就是直接敷陈。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也就是比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也就是兴发。

3、《楚辞》:战国中晚期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的一种新型诗体,以屈原、宋玉等为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包括屈原《离骚》、《九歌》、《九章》等,因西汉刘向编辑《楚辞》而得名。

4、初唐四杰:指初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诗人,他们的创作活动都基本集中在高宗和武后时期,以出众的文才盛名当时。他们的诗歌都充满进取精神,有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他们的创作给初唐诗坛吹进清新的空气,为变革齐梁以来的绮靡文风、开创唐诗的新局面有大功。

5、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派是指以山水或田园为歌咏对象的诗歌流派,为山水诗歌奠定基础的南朝诗人谢灵运,为田园诗开创新局面的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主要是王维、孟浩然等。

6、边塞诗派:盛唐时重要诗歌流派,其代表诗人为高适、岑参等人,他们的诗歌多以边塞奇丽风光为描绘对象,也反映了戍边将士的建功立业、思念故土等思想情感,多有慷慨悲凉的情调。

7、韩孟诗派:韩孟诗派是指中唐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的诗歌进一步发展 了杜诗奇崛的一面,力求瑰奇怪谲。他们除追求诗歌的雄奇怪异之美外,还大胆创新,或以散文章法结构诗篇,或在诗中大量使用散文句法,他们的“以文为诗”对宋诗有很大影响。

8、元白诗派:元白诗派是指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

9、花间词:花间词是指晚唐后蜀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多以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要内容,其风格是香艳浓丽、婉约缠绵,他们的词大多被收入赵崇祚编辑的词集《花间集》中,故称。

10、豪放词:豪放词是指以苏轼和辛弃疾等爱国词人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摆脱了词为“艳科”的格局,在词的表现内容、境界方面均有所提高。视野广阔,气象恢宏,语言宏博,不拘音律。

11、婉约词:婉约词是指自花间词以下、以温庭筠、柳永、周邦彦等词人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表情达意一般崇尚含蓄婉转,充分发挥了词“专主情致”的特点。重儿女情长,委婉含蓄,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

12、公安派: 明代万历年间,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名。他们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给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以沉重的打击。“三袁”中,袁宏道的成就最大。

13、宫体诗:南朝梁代在宫廷中形成的一种诗风,由梁简文帝萧纲所倡导,多描绘声色,表现闺情,内容轻艳,形式绮靡,因代表作家是徐陵、庾信,故又称“徐庾体”。

14、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无名氏文人所作的一组五言诗。南朝梁代萧统把它们辑集在一起,冠以“古诗十九首”的总名,编入他编的《文选》之中。这些诗反映了汉末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它的艺术成就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了成熟阶段。

15、古文运动:中唐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所谓“古文”,是与六朝以来盛行的骈文相对而言,指奇句单行、不拘格式、自然质朴的散文。古文运动的内容是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目的是学习古文,以宣扬儒道。古文运动打击了形式主义的文风,使古文代替骈文占据文坛主导地位,开创了散文创作的新传统,直接影响了宋代的诗文革新运动,对我国散文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16、汉赋: 汉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汉赋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汉初流行骚体赋,承楚辞余绪,多带“兮”字,抒情性较浓,代表作家是贾谊;汉武帝起盛行散体大赋,篇幅加长,多采用主客问答形式,铺陈夸张,词藻华丽,气势恢宏,“劝百而讽一”,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扬雄等;东汉中叶以后兴起抒情小赋,篇幅短小,针砭时弊,语言整饬,感情浓郁,代表作家是张衡、赵壹等。

17、江西诗派: 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派,得名于北宋末年吕本中所作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以黄庭坚为首,下列陈师道、陈与义等25人,因黄庭坚是江西人,故名。该派作诗取法杜甫,强调“无一字无来处”,主张“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到了宋末,方回在他的《瀛奎律髓》中提出“一祖三宗”之说,尊杜甫为祖,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宗。

18、竟陵派: 明代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因他们是湖北竟陵人,故名。他们也提倡抒写“性灵”,既批判复古派的千篇一律,又批评“公安派”之末流俚僻的毛病,追求一种“幽深孤峭”的文风。

19、临川四梦:指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四部传奇《牡丹亭》(又名《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因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四剧中都写到梦境,故称“临川四梦”。又因汤显祖室名“玉茗堂”,故又称“玉茗堂四梦”。

20、南戏:“南曲戏文”的简称,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方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北宋末年产生于浙江永嘉(温州)一带,故又称“永嘉杂剧”、“温州杂剧”。此外,还叫“鹘伶声嗽”、“传奇”、“南词”等。南宋中叶流行开来。宋亡后,元杂剧压倒南戏。到了元末,随着杂剧的衰落,南戏重新繁荣,出现了高明的《琵琶记》(被誉为“南戏之祖”)和“荆、刘、拜、杀”四大传奇(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四大南戏)。明清传奇就是在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独霸剧坛的专指以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

21、骈文:文体的一种,起源于汉魏,南北朝时达到全盛。全篇以偶句为主,对声律、用典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后来多以四字六字相间为句,世称“四六文”。骈文注重形式美,内容大多空洞贫乏,但也不乏佳作,如孔稚珪的《北山移文》等。

22、前后七子:明代中叶出现的文学复古流派。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反对当时统治文坛的“台阁体”(以台阁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空廓浮泛的文风,先后提倡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其末流陷于一味模拟,了无生气。

23、唐传奇:指唐代小说,是用文言文写作的短篇小说。唐传奇题材多样,情节曲折,描写生动,人物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代表作有《莺莺传》、《柳毅传》等。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小说的发展已渐趋成熟,从此,小说正式形成自己的规模和特点,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注意:在我国文学史上,“传奇”有过多种含义。唐宋传奇指的是文言短篇小说,明清传奇指的是戏曲。)

24、桐城派:清代最著名、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由康熙年间方苞所开创,其后由刘大櫆、姚鼐等人进一步加以发展。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三祖”。方苞首创“义法”说,认为“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也就是说文章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刘大櫆发展了“义法”说,强调艺术体会,讲求“神气”。姚鼐是桐城派理论的集大成者,提出“义理、考据、文章”三者兼备的理论。其后又有“姚门四弟子”(梅曾亮、管同、姚莹、方东树)的提倡,使该派一直影响到近代。

25、新乐府运动:中唐诗人白居易、元稹所倡导的一个诗歌革新运动。元、白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其“即事名篇”的方法,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刺美见事”,创作通俗而切于实用的“新乐府”,即用自命的新题咏写时事。一些作家如张籍、王建等团结在他们周围,形成“新乐府派”,又称“元白诗派”。

26、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曲、科、白相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其特点是全用北方曲调,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到底,体制多为四折一楔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戏剧的成熟。代表作家有“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和王实甫等。

27、散曲:是元代新兴的一种配合流行曲调进行清唱的抒情诗体。与传统诗词相比,它大大拓展了表现范围,形式更自由,语言更活泼。散曲与杂剧不同,它没有宾白、科介,只是曲,可以歌唱,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又称“叶儿”,是独立的只曲。套数又称“套曲”、“散套”,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代表作家有马致远(被誉为“曲状元”)、张养浩、睢景臣等。

28、乐府、汉乐府、汉乐府民歌:乐府原指音乐机构(乐指音乐,府指官署),始于秦,汉武帝时规模甚大。魏晋六朝时,又把乐府所唱的诗歌也叫“乐府”,于是乐府机构的名称变为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汉乐府就是汉代的乐府诗。汉乐府包括贵族文人制作的歌辞和采集来的民间歌辞两类作品,后者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崭新的形式,是汉乐府的精华所在,因此,我们常说的汉乐府,多是指汉乐府民歌而言。(注意:宋元以后的词、曲,有时也称“乐府”,如《东坡乐府》是苏轼的词集,《东篱乐府》是马致远的散曲集。) 29、章回小说: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讲史”不能一次讲完,必须连续讲若干次,在每次讲说之前,要列出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小说回目的起源。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白话长篇历史小说,也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

30、竹林七贤:指魏正始时期的七个文人名士,即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阮咸和刘伶。七人大都狂放不羁,藐视礼法,常集于竹林中酣饮,故世谓“竹林七贤”。他们的作品,多用隐晦曲折的方式揭露司马氏的恐怖统治,表达愤世嫉俗之情。阮籍、嵇康最为著名,诗风各具特色,有“阮旨遥深”、“嵇志清峻”之说。

31、《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编撰者刘义庆。它的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从而也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它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的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

32、江湖诗派:南宋后期,《江湖集》中所录诗人大部分或为布衣,或为下层官吏,身分卑微,以江湖习气标榜,因而被统称为江湖诗派。江湖诗人时时抒发欣羡隐逸、鄙弃仕途的情绪,也经常指斥时弊,讥讽朝政,表达不与当朝者为伍的意愿。江湖诗人中成就较著的是戴复古和刘克庄。从总体上看,江湖诗派的风格倾向是不满江西诗风而仿效“四灵”,学习晚唐,但取径比“四灵”更宽阔一些,这基本上代表着南宋后期诗坛的风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