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我这样细读文本——细读《卖火柴小女孩》感受
还是该教祖国的语文——听窦桂梅老师《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课后反思
还是该教祖国的语文——听窦桂梅老师《卖火柴的小
女孩》的课后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十三课的一篇课文,是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的杰作之一。
它讲的是一个小女孩在大年夜,独自一人在街上卖火柴,但是谁也没有买她的火柴,最后小女孩点燃火柴,在火柴带来的幻想中冻死街头的故事。
作者通过这个童话故事,表达了他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窦老师抓住“幸福”一词,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通过幻象和现实的对比来感悟从小女孩在美丽幻想中对幸福的渴望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执著追求。
课堂导入部分,窦老师回顾上节课所学,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小女孩留给你的印象,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从结尾入手,引导学生质疑小女孩死前为什么嘴角还带着微笑?文中的两个幸福是什么意思?从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加深对两个“幸福”的不同理解。
接下来,窦老师仔细品读描写小女孩五次幻想的部分,重点指导理解第一次幻象,通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在幻象小女孩虚构出的幸福。
窦老师通过增删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删掉幻想部分之后的表达效果,从而体会童话的特点。
再通过幻想和现实的对比,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的幻想是出于对幸福的渴望和追求。
丁海燕、窦桂梅事迹心得体会
丁海燕、窦桂梅事迹心得体会看了窦桂梅老师的光盘和专著,早被她清新淡雅的仪态和伶俐幽默的语言、渊博的学识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所钦佩。
今天听了窦老师的讲课和她的报告,更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今天台下座无虚席,报告过程中,不时传来阵阵热烈的掌声。
窦桂梅老师讲的是《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我也讲过,也听不少老师讲过,但今天的课堂却深深地震撼了我。
窦桂梅老师不愧为大师风范,她的语文课带给我无尽的悬念、思考和震撼。
作为语文课堂,窦老师带领学生走进了文本,置身于文本并超越了文本,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节课上,窦桂梅老师都是处于引导着的地位,并且引导到位。
更重要的是她紧扣文本,又超越文本。
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悟到了饥寒交迫的小女孩的渴望,并且感受真切自然。
在老师精心的引导下读的极其到位,学生课堂上出色的表现令我想了很多。
回想自己的课堂,学生表现不好,气总往学生身上撒,怪学生上课不好好听讲。
现在想来,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老师。
再想想我们老师,每讲一课,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认真研究文本,细读文本?而是书读不到三遍便急于翻阅教参,上网查阅名家教案,未能深入文本。
我们离开了教参,又有谁能真正地吃透教材,上一节真正属于自己的课?还有就是窦桂梅老师的语言富有感染力,评价语及时恰当。
同样是评价学生,听着窦老师的评价如沐春风,让人听着舒服亲切,“你说你们多会读呀”、“你看你怎么这么会读呀”、“你真了不起,你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味道”等等,让我听了都浑身是劲,信心百倍。
当我听到窦老师读“奶奶!请带我走吧!”时,我的眼里充满了泪水,此刻,我已经置身于文本之中了。
其实这一切都取决于窦老师文化底蕴的深厚,文本研读的透彻,备课的充分。
正如窦老师所说:思维的角度其实就是人生的高度;教师自己有多深,就能引领学生走多远。
窦桂梅老师做到了,就是这样的人。
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克服行为的惰性,思维的惯性,提高自己的专业本领,做一名与时俱进的教师。
每个孩子都是“安徒生”--特级教师窦桂梅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听后感
话、 哪个词触 动了你 , 谈谈你 的感受 。 生静静 地读 , ( 师 心体验 , 现出愤 怒 、 表 生气 、 痛苦 、 伤心 、 难过 ……) 生交流 ) 师 : 现 实 生 活 中 , 们 的这 些 情 绪 , 文 中写 到 在 你 课 在 “ 扶 ” 学 生 品 读 的过 程 中 , 形 中 为 学 生 树 了吗?字里行间 , 搀 着 无 隐藏了—颗怎样 的心?写下你 的评 语吧 !
师 : 起来 知 道 了 ? 连 生 : 天 下 着雪 。 冬 师: 又快 — —
生 : 了。 黑
师 : 们 有 这 么 多 个 为 什 么 ! 啊 , 们 的 阅读 让 我 是 我 我 们 有 了一 次 又 一 次 的 追 问 。一 起 读 最 后 一段 。
最 可 贵 的是 教 师在 这 个 过 程 中 , 是 扮 演 了 一 个 只 引 导 的 “ 生 ” 角 色 , 学 生 才 是 舞 台 的 主 角 。 是 学 的 而 才
如 何 上 呢?
一
寒冷的夜晚 ,
是冷 . 是呼啸的北风 . 不
饥饿 的小女孩 ,
怎 能 承 受 生命 的 沉 重 ? 为什 么 . 家却 流浪 风 中? 有 为什 么 . 们 忘 却 了同 情 ? 人 火 柴 燃尽 . 梦却 摇 曳在 夜 空 ,
为什 么 . 堂 的路 , 天 没人 肯 送 你 一程 ?
( 生再读 :天冷极 了。 “ 下着雪 , 又快 黑了。 师指导用不 ”
同 的方 式 来读 )
师 : 下 心 来 , 慢 读 , 细 品 , 这 一 句 话 , 出 静 慢 细 就 读 师 : 色 转 换 一 下 , 就 是 小 女 孩 , 感 受 到 了 什 角 你 你 了词语 背后 的信息 。现在 , 读下 面 的这 些话 , 读 哪句 么 ? 师依次回顾 文章重点情节 , ( 引领学生 切身感受 内
我这样细读文本—细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感受
我这样细读文本—细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感受我这样细读文本—细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感受作者:窦桂梅对于这样一篇虽说妇孺皆知,但大多数人未必能够准确理解的文章,我们从语言、细节、篇章结构到文化背景都努力做出独到的解读。
1、语言文本细读的起点一定是文章的语言。
触摸文本,咀嚼语言,悉心体味,发掘内蕴——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这个耐心,当然更要有这个能力,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亮点,并且将自己解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
以细读词语为例,我们应当反复琢磨、体味隐含在词句中的深刻的意义。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第一句“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一个冷,而且还“冷极了”,已表达出冷的程度。
加上雪,更冷,还有冬天的黑夜,又是一个冷,三个冷,放在一起,层层推进。
但别忘了,这是大年夜,寒冬腊月、冰天雪地——所有这些加在一起,该是个怎么样的冷呀?细读之后,我们仿佛看到了那雪花纷飞、寒风刺骨的场面。
如果说夜幕的下垂,好比轻轻揭开了故事的序幕,那么,原来这看似简简单单的环境描写,却让我们一下子就置身于故事的情境当中。
读出了这样的一层意味,后文中提到的小女孩光着头、赤着脚就更能唤起我们的同情怜悯。
可见,每一个用词后面,都有一份意味深长。
再比“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
这句话的本意就是,这一整天,没有人买过她一根火柴,没有人给过她一个钱。
言外之意是——小女孩一天也没有卖出过一根火柴,一天也没有挣到一个钱。
但课文中却有意规避了这样的写法,两个看似简单的“谁”,剔除了泛泛而过的“大多数”——“没有人”,表现的是所有的人无一肯施舍自己的同情;体现出不是小女孩不肯用心努力换得温饱,而是面对如此美好可怜的生命,世人的冷漠到已经到达无以复加的程度!看似简单的“谁”,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原来这寒冷,不仅从头冷到脚,还是从外冷到里,从身体冷到内心。
所以,细读文本的时候,抓住重点词语品读,不但能读到词语本身的信息,引发开去,还会获得更为深刻的感受。
评《卖火柴的小女孩》
评《卖火柴的小女孩》精彩课堂源于细读文本——评窦桂梅老师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一篇非常经典的安徒生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全文以火柴为线索,重点写了小女孩五次划着火柴,使小女孩产生美好的幻像,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美好的幻像,是理解的重点。
感悟含义深刻的语句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如此经典的课文,如何在整体结构上把握,如何在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产生共鸣?在窦老师的教学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她细读文本的深厚功底。
1、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学会“读书”。
上课伊始,窦老师一言不发,随着舒缓音乐的响起,窦老师满怀深情的诗朗诵也随之而来,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为接下来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在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时,窦老师可谓是独具匠心,仅仅是课文的第一句话,她就引导学生从中挖掘出隐藏在句子背后的信息。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窦老师引导学生从这个句子中挖掘出了三个冷。
“天冷极了”,当然看得出冷,“下着雪”,更冷了,而“又快黑了”,冬天的雪夜,给人的感觉就更加的寒冷。
简短的一句话,窦老师让学生反复地读,体会句子背后的信息,学生从中感受到了寒冷。
此时窦老师就小结:“我们在读书时,就要细细地读,慢慢地品,读出文章语句背后的信息,品出文章所蕴藏的情感。
”是啊,手把手的教给读书方法,及时小结,学生不就在这样的教学中学会读书了吗?2、抓重点句子,反复推敲,及时批注。
窦老师继续让学生大声读第一自然段,并说“哪些地方给你触动,细细体会,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学生有了第一句话的读书指导,后面的运用就显得灵活了。
窦老师又及时小结:“一篇好的文章之所以是经典作品,它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透露着信息,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挖掘这些信息,写出感受。
”并出示了她自己在读这篇文章时做的批注,告诉学生,这就是“批注”。
这样,“批注式阅读”方法的指导也就水到渠成了。
例谈细读语文文本
例谈细读语文文本作者:丁小红来源:《教师博览·科研版》2013年第06期[摘要]“文本细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话题,吸引了众多教师的关注。
一次次的学习与实践,让教师对文本细读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陌生到了解,由排斥到接纳。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细读文本,既要让学生精心细品,又要让学生有宏观阅读。
[关键词]细读;语文;文本目前,教师备课轻过程、重结果的现象普遍存在。
对于课本“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对于教参“上下打量、左顾右看”,对于教学设计,那是“精雕细刻、仔细推敲”。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离开了文本细读的教学设计,那必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那样的课堂是一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虚假美。
文本细读,切中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弊,是针对高耗低效、热闹浮躁、缺失语文味的教学现状提出的,是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过度注重教学技巧、忽略文本钻研现象的一种矫正,是正本清源之举。
因此,文本细读是一条路,让站在阡陌纵横的小道上的教师们看到了一条回家的路。
在直面文本时,教师素面朝天地阅读,要绕开教参独立阅读,一遍又一遍地触摸文字,擦亮语言的眼睛,揣摩文字传递的温度和散发的温情,想象文字背后的用意。
教师不仅要有微观细读,还要有对作者及背景资料、编者意图等方面的宏观细读。
一、宏观阅读窦桂梅老师细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没有局限于这篇课文本身,而是把它放在一个宏大的文化背景下,阅读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如《安徒生童话悲剧意识》《以乐写哀倍增哀——卖火柴的小女孩反衬描写赏析》《童话教学方法谈》《小说语言美》《相信童话》等相关理论书籍。
然后再将课文和叶君健译文进行对比,在比较中进行质疑和确认,写下了一万多字的解读札记。
她从如此“广泛”的文本相关材料中去把握小女孩的形象,去提炼本文的主旨。
王崧舟老师细读《长相思》,阅读了纳兰性德的大量著作,走进纳兰性德的内心世界,才演绎了令人拍案叫绝的课堂。
二、精心细品文本细读不仅需要大量的“泛读”,更需要静下心来细品。
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感悟(通用10篇)
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感悟(通用10篇)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感悟篇1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后,心情就好像起伏的波涛,久久不能平静,我觉得资本主义国家太可恨了。
这篇课文是丹麦的伟大童话作家安徒生写的,它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罪恶,对小女孩的不幸遭遇寄予深切同情。
在圣诞节的夜晚,那些富人们都兴高采烈得聚在家里欢度节日。
有的围绕着圣诞树唱歌跳舞,有的坐在餐桌前尽情地吃着香喷喷的饭菜,有的孩子正依偎在爸爸妈妈的怀里,嬉笑撒娇。
在欢度佳节的夜晚,又有谁会冒着寒冷走出家门去买火柴呢?可那个穷苦的小女孩,她光着头,穿着破衣服,在又冷又黑的大街上,仿佛在说:谁买我的火柴,请买我的火柴吧……。
难道她不想在家里过节吗?难道她不想得到幸福吗?说实在的,她太想了,但是她却做不到。
因为妈妈去世了,爸爸没有工作,只好靠她卖火柴挣几个钱来维持生活,她的命运实在是太惨了。
小女孩由于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个钱,所以她没有回家,因为她的家里和大街上一样寒冷和饥饿。
在饥饿和寒冷的苦境中,她只能坐在高楼的墙角下,划着一根又一根的火柴。
在微弱的火光中,她仿佛看到了铜把手的大火炉,香喷喷的烤鸡,美丽的圣诞树。
读到这儿的时候,我真的为小女孩的“幸福”而辛酸。
但是在资本主义的国家里,劳动人民的孩子是不可能有幸福的。
结果呢,小女孩的幻觉一次次地被划灭了,她的“幸福”也随之飞得无影无踪了。
最后,她划着整把火柴,想留住她最心爱的奶奶。
但是在罪恶的资本主义里,就连这么一点点的爱,也不留给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里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读到这里,我的泪水流到了脸颊上。
我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遭遇真是万分同情,对资本主义就更加痛恨了。
再看看我们社会主义的中国,少年儿童们穿着整洁的衣服,吃着可口的饭菜,住着舒适的房间,每天还能背着书包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知识,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呀!我真为生活在社会主义的生活而感到自豪!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感悟篇2前几天,我读了安徒生童话中的《卖火柴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
《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精选)《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作者精心整理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1今天,我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深深地感动着我的心,那精彩的故事内容时刻告诉我:我多幸福。
这片文章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寒冷的'除夕之夜里卖火柴的悲惨故事。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的心里充满了幸福之感。
在这个世界上,有我们这些生活在幸福而快乐的家庭里的孩子,我们有父母的疼爱,有老师的教导,有同学的关心,还有一个温暖的“被窝”在时刻温暖着我们,使我们不感寒冷,无忧无愁。
可是,在快乐的日子里,我们忽略了身边还有许许多多生活在世界同一角落的孩子们,他们没有一个温暖的被窝,生活在冰冷的世界。
我们是幸福的,我们要珍惜这幸福快乐的童年,好好地学习知识,学习本领,去圆我们五彩缤纷的梦。
《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2我读完《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本书后,心里非常激动。
这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写的一个动人的故事。
书中描写了一个小女孩,因爸爸负工伤被资本家辞退,为了挣钱买面包,小女孩不得不在大雪纷飞的新年那天卖火柴。
她坐在墙角下,划起了火柴。
从火光中,她仿佛看到了死去的奶奶,仿佛看到一只烤鹅正遥遥晃晃地走来。
可是,这一切都是幻觉。
第二天,人们在墙角发现了她的尸体。
这可怜的.小女孩就这样死去了!我有想起某年是放鞭炮吃年夜饭家人坐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我们的生活和她截然不同,所以我们要珍惜时光!长大报效祖国!《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3最早读《安徒生》童话是在上学前。
那是在泪水和伤感中第一次看《卖火柴的小女孩》。
图画中湿漉漉的大街、破的围裙、光着的脚,脑海中丰盛的晚餐和漂亮的礼物,冰冷的雪地和一根根燃烧过的黑色火柴头,让我流泪、让我难过;在当小女孩许下心愿时,慈祥的奶奶在除夕夜把她带离了这个悲惨的世界,到了一个充满温暖、没有欺负的另一个世界,这又让我感到一丝悲凉的`欣慰,小女孩终于可以不再忍受饥饿、寒冷和悲伤了!从故事中让我看到了世界的凄凉和悲惨。
窦桂梅:我这样细读文本——细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感受【优质】
窦桂梅:我这样细读文本——细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感受上传: 饶华章更新时间:2011-12-13 21:55:38窦桂梅:我这样细读文本——细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感受话先从医生讲起。
到医院看病,你或许会经历这样的情景——听说你感冒了,对面的医生看你一眼,验血、验尿、照胸透,然后对照着一大堆化验单给你开最贵的药;若说身体哪个部分不舒服,医生告诉你最便捷的办法——“B超”“彩超”“CT”,情况不重的打点滴、吃进口药,情况严重的留院继续观察。
总之,医生成了各种高科技医疗器械的附属品,而自身“望、闻、问、切”的本领却退化了。
华佗再世、扁鹊再生,难了。
夸张一点说,医生运用的手段越现代,自身的医功却开始越来越退化。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
一、为什么教师要文本细读教材好比一个需要你诊断的人,当然不一定是病人。
对教材把握的准确程度,之于语文老师,好比“望、闻、问、切”之于一名医生。
对一个专业的语文老师来说,解读教材的重要性毋容置疑。
语文老师们都应当问问自己,你能静下心来,什么现代手段的也不凭借,独立解读教材吗?拿到教材后,你究竟是如医生凭借医疗器械一般,靠着上网查阅,复制粘贴的方式寻找答案,还是能够拥有一份面对文本的底气?今天一切都那么现代化,上网查阅,教材解析、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课件,稍加改动皆可以为我所用。
现代网络技术的先进,使得我们教师缺少了“静悄悄地琢磨”文本的细心与耐心。
还有一些老师,已经习惯了依赖教参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方法,喜欢照搬教参现成的“教材分析”。
一旦离了这根拐杖,几乎寸步难行。
没有对文本的触摸,没有对文字的咀嚼,长此以往,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标志教功——解读教材的功夫和能力就会丧失殆尽。
这就引出了文本细读。
二、什么叫文本细读1、概念的说明从几年前开始,我们的教材解读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开始涉及文本细读的方法,这里旧事重提,并不新鲜。
但由于没有专门写过体会,于是还有必要“赘述”一番。
卖火柴的小女孩心得体会(通用8篇)
卖火柴的小女孩心得体会(通用8篇)卖火柴的小女孩篇1我读过许多文章,但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
她讲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街头冻死的故事。
作者通过故事表现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
“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
她觉得冷极了。
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
不禁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遭遇而泪潸潸了,看着小女孩,想想自己,相比之下,真是天壤之别,我不由得觉得面红耳赤,无地自容。
我生活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里,由于是独生女,就成了父母的掌上明珠,得到了家人的百般疼爱。
家里人宠着我,护着我,正所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他们从不让我受一点苦,干一点活,太溺爱我了。
然而,我却“身在福中不知福”,挑这挑那的。
在学校里,早餐是由学校的厨师精心搭配的,十分有营养,而我嫌这不好吃,那不好吃,每天早上都把早餐全部倒掉,浪费了厨师们的一片苦心,还浪费了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的粮食。
由于每天早上不正常的饮食,使得学习上没有精力,成绩退步了许多。
在家里,如有什么不如我心意的,我时常大发雷霆,乱发脾气,有时还跑到自己的房间里不出来,饭也不吃,水也不喝,常常使家里人担心。
本来理应我给长辈让座的,可是现在倒变成长辈给我让座。
这是一种不尊重长辈的表现。
而卖火柴的小女孩呢,家里没有一个人疼爱她,关心她,在乎她,还常常受到社会的排斥和歧视。
吃的东西还不够填饱肚子,还有什么营养不营养的了。
这要是我,这种猪狗不如的日子我一天也待不下去。
显然,我比小女孩幸福多了,我有家里人的呵护与疼爱,她没有;我吃得饱穿得暖,她常常埃冻受饿,甚至连一双鞋子也没有;我能去上学,不用担忧经济问题,她却要自己挣钱养活自己……从《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中,我明白了:要珍惜眼前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努力学习,长大了报效父母,为祖国建设出一分力。
卖火柴的小女孩心得体会篇2前几天,我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
《卖火柴小女孩》读后感
《卖火柴小女孩》读后感读完某一作品后,信任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细心整理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1今日,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
我的心里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痛。
在一个暖和的、家家团聚的节日大年夜,小女孩的父亲把她无亲地赶出了家门,让她去卖火柴。
在下着鹅毛大雪的寒冷的街道中,出去也是穿着厚厚的毛衣和羽绒服,可她饿着肚子穿着单薄的破旧衣服,在大街上无力地叫卖着。
这么可怜的小女孩,却没有一个人买她的火柴。
更没有人去怜悯她,可怜她。
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平和人们的冷酷、无情。
和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相比,我们都是同龄人,受到的待遇却不同,我们吃饱、穿暖是理所当然的,但在小女孩的眼中,那实在是无法实现的,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呀!可是,在点燃火柴的那一刻,她想象自己坐在火炉旁、吃着香喷喷的烤鹅,最终她走向了没有饥饿和忧愁通往天国的小路,和奶奶一起,在天国幸福欢乐地生活着。
她一生最幸福的时刻就是点燃火柴,幻想幸福的那一刻,可是只有那一刻是幸福的,只有那通往极乐的那一秒,最幸福。
珍惜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吧,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不好好学习,等什么呢?《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2看完《安徒生童话》中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我被深深的打动了。
故事中的小女孩在寒风刺骨的大年夜里卖火柴的情景,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小女孩的家非常贫困,女孩为了家里的生活能好一些冒着寒风在大街上叫卖火柴。
叫卖声传遍了大街小巷。
尽管这样也没人从小女孩那里买走一根火柴。
最终,她凄惨地在墙角冻死了。
看着文中的小女孩,再想想我自己,真是没法比。
由于她生活是那么贫苦,我是多么的幸福呀!她多么盼望能有东西吃,有衣服穿,有爸爸妈妈的疼爱。
可是这一切对她来说完全就是在做梦。
而我呢,我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
我不但有爸爸妈妈的疼爱还有爷爷奶奶的宠爱。
《卖火柴的小姑娘》读书心得体会
《卖火柴的小姑娘》读书心得体会
《卖火柴的小姑娘》是一部让人深思的童话故事。
故事中的小
姑娘生活在贫困中,她每天都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为了生活而艰
辛劳作。
然而,她的命运却是悲惨的,最终在寒冷的夜晚死去。
这个故事让我深刻地反思了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小姑娘
的遭遇让我感到悲伤和心痛,她的生活是如此的艰辛和无助。
然而,她却在最后一刻得到了解脱,这让我思考人生的终极意义是什么。
故事中的小姑娘给予了我对生活的启示。
她的坚持和勇气让我
感到敬佩,即使在绝望的情况下,她也没有放弃希望。
这让我明白
了生活中的困难虽然会让人感到痛苦,但也会让人变得更加坚强和
勇敢。
故事中的小姑娘也让我思考了生活的意义。
她的死亡让我想起
了生命的短暂和宝贵,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不要轻易放弃希望。
同时,这个故事也让我意识到了贫困和不公平的存在,我们应该努
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公平和机会。
总的来说,读完《卖火柴的小姑娘》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
理解和思考。
这个故事让我感到悲伤和心痛,但也让我意识到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每一天,努力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卖火柴的小姑娘》读书心得体会
《卖火柴的小姑娘》读书心得体会
《卖火柴的小姑娘》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童话故事,通过讲述小
姑娘的遭遇,展现了生活的残酷和人性的温暖。
读完这个故事,我
深受感动,也有了一些体会和感悟。
首先,故事中小姑娘的遭遇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残酷。
小姑娘
贫困潦倒,没有家人,只能靠卖火柴来维持生计。
在严寒的冬夜里,她无处可去,只能躲在角落里点燃火柴取暖。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
贫困的痛苦和无助。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像小姑娘一样的孩子,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和关爱。
其次,故事中展现了人性的温暖。
虽然小姑娘遭遇了很多困难,但她的内心依然充满了善良和温暖。
她在点燃火柴时,幻想着温暖
的家庭和美好的生活,这让我感受到了她内心的美好和对生活的向往。
而在故事的结尾,小姑娘也得到了天使的祝福,得到了永恒的
幸福。
这让我相信,即使在生活的困境中,善良和温暖依然存在,
也让我对人性和生活充满了希望。
通过阅读《卖火柴的小姑娘》,我不仅感受到了故事带来的感
动,也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希望我们都能像小姑娘一样,对生活充满希望,对他人充满温暖,让世界充满爱与希望。
《卖火柴的小女孩》读书心得
《卖火柴的小女孩》读书心得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童话故事,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在严寒的冬夜里,卖火柴为生,最终因为寒冷和饥饿而死去的故事。
这个故事让我深受触动,引发了我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
故事中的小女孩生活在贫困的环境中,她没有温暖的家庭,也没有足够的食物和衣物。
她只能靠卖火柴来维持生计,而在严寒的冬夜里,她却没有足够的火柴来取暖。
这让我感受到了贫困人群的无助和困苦,也让我思考了社会中贫富差距的问题。
故事中的小女孩最终因为寒冷和饥饿而死去,这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
在我们享受着温暖和美食的同时,也应该想到那些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们,我们应该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不要浪费,也要多关心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这个故事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让我明白了生活中的不易和珍贵。
同时也让我更加关注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处境,愿意为他们尽一份绵薄之力。
这部故事不仅仅是一篇童话,更是对社会现
实的一种反思和警示。
希望我们都能从这个故事中汲取力量,珍惜生活,关爱他人。
《卖火柴的小姑娘》读书心得体会
《卖火柴的小姑娘》读书心得体会
《卖火柴的小姑娘》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童话故事,讲述了一个
小女孩在严寒的冬夜里卖火柴,最终因寒冷而死去的故事。
通过这
个故事,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人性的冷漠。
故事中的小姑娘生活在贫穷中,她为了生活而不得不去卖火柴。
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她站在街头卖火柴,但是没有人买,她冻得瑟
瑟发抖。
最后,她点燃了最后一根火柴,幻想着温暖的火炉和美味
的食物,但最终她还是死去了。
故事中的小女孩虽然生命短暂,却
让人们深刻地反思了生活的意义和人性的冷漠。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也意识到了我
们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和拥有的一切。
同时,故事也让我对人性产
生了深深的思考,我们应该更加关心他人,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一些温暖和关怀,少一些
冷漠和漠视。
总的来说,《卖火柴的小姑娘》这个故事深深地触动了我,让
我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个故事中汲
取教训,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温暖,让世界充满爱与关怀。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人生感悟 (精选4篇)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人生感悟 (精选4篇)
1、人生的现实残酷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人生的现实残酷,小女孩在严寒的夜晚卖火柴,却无人问津,最终在寒冷中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生活中有很多人
并不幸福,他们要么缺少基本的物质生活,要么缺少情感关怀,甚至缺少尊严和尊重。
我
们要时刻牢记,身边可能就有人在承受着痛苦和折磨,我们应该学会关爱他人,让爱温暖
这个世界。
2、生活中的温暖和幸福
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中,小女孩最终在火柴的光芒中看到了温暖和幸福,她
与奶奶和天使一起离开了世界,走进了幸福的世界。
这让我们明白,即使生活中充满了苦
难和折磨,但依然可以寻找到温暖和幸福。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珍惜身边的温暖,学
会感恩和幸福,对待生活更加乐观和积极。
3、慈爱的情感和伟大的爱心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告诉我们,慈爱的情感和伟大的爱心能够拯救人们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幸福。
小女孩在火柴光芒中看到了奶奶和天使,这是慈爱和爱心的力量,让小女孩摆脱了生活的苦难和折磨。
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学会用爱心去感染他人,
让世界充满温暖和爱意。
4、渴望与坚持
小女孩在严寒的夜晚卖火柴,她的内心充满了对幸福的渴望和对生活的坚持。
即使在
严寒的夜晚,小女孩依然坚持卖火柴,这让我们明白,渴望和坚持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力量。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要放弃对幸福的渴望,要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用坚强的意志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
文本细读心得体会
-----WORD格式--可编辑--专业资料-----细心慢读是语文教学之本——《文本细读》心得体会假期参加了教师培训,听了张老师的讲座——文本细读,使我深深地受到震撼,感到“文本细读”才是一名语文教师解读教材的重要路径和平台。
文本细读,对教师而言,不仅是对言语存在的一个发现过程,也是对言语细读的体验过程。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材解读倡导经验共享,提倡集体备课,合作探究。
例如在我校上学期举行的“同课异构”活动中,我们语文组老师共同执教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
每位老师都有独到的见解和设计,文中有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都会和你在一起”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我们授课的时候都抓住了这一点,但这句话的深刻寓意我们并没有挖掘出来。
今天再次阅读王崧舟老师对这一课的文本细读,对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三次的不同寓意,我们对这篇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
文本细读原来与普通的钻研教材不太一样。
好的课来源于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而好的教学设计又来源于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
反思一下我的语文教学,经常匆匆看课文,匆匆看教案,没有经过文本细读,根本没有自己的阅读感受,又拿什么和学生去交流和对话呢?曾几何时自己能沉下心来,潜心研读文本呢?从王崧舟、窦桂梅老师身上我们受到了激励。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需要语文教师去细读文本,去潜心备课,做好孩子们的引路人,让孩子们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还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应该抛弃一切借口,所谓的“忙”的借口。
王崧舟老师的博学多才,丰厚的文化底蕴无不感染激励着我们要去学习,只有自身的素养提高了,才会让自己在有意无意之间都能影响孩子们,营造无处不在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文本细读,语文教师应练就的基本功。
只有有了对文本的细读,我们的课才会上得轻松自如,也才会有深度。
通过这次学习,我想我会试着去做,并尽最大努力坚持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窦桂梅:我这样细读文本——细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感受话先从医生讲起。
到医院看病,你或许会经历这样的情景——听说你感冒了,对面的医生看你一眼,验血、验尿、照胸透,然后对照着一大堆化验单给你开最贵的药;若说身体哪个部分不舒服,医生告诉你最便捷的办法——“B超”“彩超”“CT”,情况不重的打点滴、吃进口药,情况严重的留院继续观察。
总之,医生成了各种高科技医疗器械的附属品,而自身“望、闻、问、切”的本领却退化了。
华佗再世、扁鹊再生,难了。
夸张一点说,医生运用的手段越现代,自身的医功却开始越来越退化。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
一、为什么教师要文本细读教材好比一个需要你诊断的人,当然不一定是病人。
对教材把握的准确程度,之于语文老师,好比“望、闻、问、切”之于一名医生。
对一个专业的语文老师来说,解读教材的重要性毋容置疑。
语文老师们都应当问问自己,你能静下心来,什么现代手段的也不凭借,独立解读教材吗?拿到教材后,你究竟是如医生凭借医疗器械一般,靠着上网查阅,复制粘贴的方式寻找答案,还是能够拥有一份面对文本的底气?今天一切都那么现代化,上网查阅,教材解读、教案设计、课堂实录、教案课件,稍加改动皆可以为我所用。
现代网络技术的先进,使得我们教师缺少了“静悄悄地琢磨”文本的细心与耐心。
还有一些老师,已经习惯了依赖教参进行教案设计,选择教案方法,喜欢照搬教参现成的“教材分析”。
一旦离了这根拐杖,几乎寸步难行。
没有对文本的触摸,没有对文字的咀嚼,长此以往,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标志教功——解读教材的功夫和能力就会丧失殆尽。
这就引出了文本细读。
二、什么叫文本细读1、概念的说明从几年前开始,我们的教材解读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开始涉及文本细读的方法,这里旧事重提,并不新鲜。
但由于没有专门写过体会,于是还有必要“赘述”一番。
文本细读是20世纪40年代英美新批评流派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这里借来用于语文教材中文本的解读和教案,探讨文本细读方法在教案中的适用性、可能性,教案模式,以及教案效果。
首先来谈谈“文本”。
“文本”是一种编织体。
作为术语的“文本”,指具有层次结构的“能指系统”。
既然是“能指”,说明具有多种可能性,不同的“文本”由完全不同的“能指系统”构成,文学、应用文本用主要用语言文字作为能指。
“层次性”是理解“文本”内涵的关键词。
不论是文学文本还是应用文文本,只要是优秀的,它的能指系统就一定是立体的,多层次的。
构成文学文本、应用文文本的具体层次,主要有语音、字形、词义、句式、篇章结构、整体内容形象、意蕴与意味等。
文本与课文不同。
文本更强调“原生价值”,而“课文”是因为入选教材、适应教案,被改编了甚至是被删减了的“文本”——强调的是其“教案价值”。
若求教案的精益求精,教材的文本解读应当率先做到全面细致,以对其“原生价值”的充分领悟奠定把握文本基调的底气,以对其“教案价值”的充分挖掘实现教案内容选择余地的最大化。
唯此,备课时才能“游刃有余”。
为达成这样的文本解读水平,教师的文本解读理应走向文本细读,就不应紧紧围绕课文来进行。
唯此,文本解读的过程才会“高屋建瓴”。
接下来谈“细读”。
所谓“细读”就是仔细地“阅读”。
中国古代称道某人才华、智力过人,常常说他们读书“五行俱下”、“一目十行”,这都是形容读书之快,形容的是那些人天资出众。
作为凡人的我们,不可效法。
我们需要的是笨功夫的细读。
所谓笨功夫,就是要慢读、细读,这是无数有成就的学者和文学家的共同经验。
像褒骨头汤一样,慢慢煨,细细炖,不温不火,熬出文本的味道和营养。
“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圣陶)。
这就是要告诉我们在细读时,不要忽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要读出每个字词后面的意蕴和味道。
“细读”的根本是立足于文本,也就是“充分阅读”,就是要对文本所蕴涵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掘。
尊重文本,从文本出发,注重细节的解读和结构的分析,通过细致和反复的阅读,对文本所蕴涵的深厚意蕴作出“丰沛的阐释” 。
写下《三国志》的陈寿和南朝的裴松之先后都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诗圣杜甫有“读书破万卷”的名句,“破”一定有细读之意。
歌德说:“我每年都要读几部莫里哀的作品……因为我们这些小人物不能把这类作品的伟大处铭刻在心里,所以需要经常温习,以便使原来的印象不断更新。
”写到这,你会说,我们小学教师多么辛苦,不可能也做不到每篇课文都细读。
是的,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有必要细读,都要求细读。
细读必须有一个物质前提——经典文本,好比我曾执教过的《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
经典一般是指那些具有鲜明审美特性和典范意义的作品。
从根本上说,解读经典就是读者通过对语言的理解走进作品的艺术世界,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以求对文本做出深刻、丰富、个性化的解读。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和贴近那些伟大的灵魂,“复原文学经典所传达的经验”,实现经典文本的审美价值。
可见,“文本细读”,不能“站着看”,要坐得住,读进书里去,要“在汉语中出生入死”(朱光潜),读出自己的感悟,嚼出文本的味道,引发自己的思考。
文学作品的细读,一般包括分析语义、语气、语法、意象、比喻、象征、音步、态度和情绪等因素,以辨认出复义、张力、悖论、反讽和语境等特性,从而揭示作品的内在有机结构和全部含义。
也就是说,要仔细分析优秀作品的构词、句式、篇章结构、内容逻辑、意蕴与意味,从而把握不同文本在写作中因场合身份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语境、情感态度、气势高低、内在蕴味,做到反复揣摩,烂熟于心,从中获取知识、智慧、写作技巧、阅读快感,乃至教案内容。
2、与“咬文嚼字”的不同从本质上说,文本细读与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咬文嚼字”是一脉贯通的,但它又决不等同于传统小学语文教案的“咬文嚼字”。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解读与评论中的“咬文嚼字”,从《文心雕龙》到《诗品》,尽管都始于文字细读,但决不囿于文字层面,常就作品风格、文学史观、创作心理等方面发表宏论。
而传统语文教案的“咬文嚼字”,在充分体现工具性的同时,视野往往局限于遣词造句、语法修辞的层面,在人文性流失的同时,作为工具的语文,让学生掌握的也仅仅是微观的工具。
“细读”下的“充分阅读”就是对文本进行“反复阅读”。
所谓“反复”决不是“重复”,而是要用全新的眼光去审视文本,发掘新的意义。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经得起反复阅读的,也只有经过反复阅读才能对文本作出丰富、深刻、个性化的解读。
所以,我们所主张的文本细读,是对于经典的文学作品,在充分阅读背景资料的基础上,借助文学理论为我们提供的方法和视角,就文本本身进行的,反复、深入、全面、细致的阅读。
三、怎样进行文本细读细读要通过对语言的理解走进作品的艺术世界,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
教师既要沉入文本,又要跳出文本,既在细节处探查入微,同时还要对文本有一个整体宏观的把握。
本学期,我们在教案《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经典童话之前,进行了针对这篇文本的细读尝试。
细读中,我们不仅仅囿于这篇课文之中,而是把这篇经典的文章放在一个宏大的文化背景下,阅读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如《论安徒生童话的悲剧意识》、《以乐写哀倍增哀——卖火柴的小女孩反衬描写赏析》、《童话教案方法谈》……同时,我们还读了《儿童文学教程》、《小说语言美学》《相信童话》等相关理论书籍。
然后再对课文和叶君健原译文进行对比,在比较中进行质疑与确认,写下了一万多字的解读札记。
读中自有情和趣,读中亦有策与略。
当有了这些准备后,开始“多次重复地进行细致研读”(莱奇),“注意力持续集中在文本上,集中在文本的语义和修辞的多层次相互关系上”,“强调文本本质上的比喻性力量,及由此而生的奇异力量”。
在此基础上进行教案设计,先后易稿14次,虽然最终上课只从其中取一瓢饮,但每次设计的角度不尽相同,为我们教案思路的形成提供了头脑风暴,更为今后解读同类文本拓展了视野。
由此我们感到,这样的细读文本才是最好的备课。
读到此,也许你还会问,对于一篇文章,有必要这么“大动干戈”吗?有。
特别是对于像安徒生童话这样经过历史淘洗,而历久弥新的经典作品,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样的经典文本的原生价值和教案价值,让学生获得人文素养、语文素养的熏陶,这将是多么求之不得的好事。
当然为了使这样的文本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前提就是我们必须对文本进行这样的反复深入咀嚼。
而且这一课,是我们“共教、共读、共写”校本教研方式年度研究的课例,目的是通过共同研究《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实现教师共同理解共同分享,直至共同成长。
于是,对于这样一篇虽说妇孺皆知,但大多数人未必能够准确理解的文章,我们从语言、细节、篇章结构到文化背景都努力做出独到的解读。
1、语言文本细读的起点一定是文章的语言。
触摸文本,咀嚼语言,悉心体味,发掘内蕴——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这个耐心,当然更要有这个能力,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亮点,并且将自己解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
以细读词语为例,我们应当反复琢磨、体味隐含在词句中的深刻的意义。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第一句“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一个冷,而且还“冷极了”,已表达出冷的程度。
加上雪,更冷,还有冬天的黑夜,又是一个冷,三个冷,放在一起,层层推进。
但别忘了,这是大年夜,寒冬腊月、冰天雪地——所有这些加在一起,该是个怎么样的冷呀?细读之后,我们仿佛看到了那雪花纷飞、寒风刺骨的场面。
如果说夜幕的下垂,好比轻轻揭开了故事的序幕,那么,原来这看似简简单单的环境描写,却让我们一下子就置身于故事的情境当中。
读出了这样的一层意味,后文中提到的小女孩光着头、赤着脚就更能唤起我们的同情怜悯。
可见,每一个用词后面,都有一份意味深长。
再比“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
这句话的本意就是,这一整天,没有人买过她一根火柴,没有人给过她一个钱。
言外之意是——小女孩一天也没有卖出过一根火柴,一天也没有挣到一个钱。
但课文中却有意规避了这样的写法,两个看似简单的“谁”,剔除了泛泛而过的“大多数”——“没有人”,表现的是所有的人无一肯施舍自己的同情;体现出不是小女孩不肯用心努力换得温饱,而是面对如此美好可怜的生命,世人的冷漠到已经到达无以复加的程度!看似简单的“谁”,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原来这寒冷,不仅从头冷到脚,还是从外冷到里,从身体冷到内心。
所以,细读文本的时候,抓住重点词语品读,不但能读到词语本身的信息,引发开去,还会获得更为深刻的感受。
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常常并不是“直白”地将自己的意思说出来,而是要运用象征、借代、拟人、想象、夸张、隐喻等“艺术表现手法”来表达。
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自然也要注意以“艺术表现手法”为突破口,读懂“语言艺术”的内蕴,对文本“庖丁解牛”而不是“大卸八块”。
总之,细读语言,从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的联系中揭示含义,把知识语言、文字语言变成心灵语言、智力语言,我们的语文教案,方能有意识、有方向的、有技巧的以“艺术训练”来代替“重复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