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论文:浅析北京市高校在校大学生对就业能力素质的认识

合集下载

大学生毕业生应具备的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

大学生毕业生应具备的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

大学生毕业生应具备的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作为即将走出校园的大学毕业生,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本文将从人际交往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自我发展与创新意识等方面,详细探讨大学生应具备的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

一、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项素质。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与各种各样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融入职场,并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

要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培养:1. 沟通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与他人交流的基础。

大学生应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并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参加辩论社团、演讲比赛等活动来提升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2. 团队合作意识:在职场中,团队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大学生应培养自己的合作意识,能够积极地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在校期间,我们可以主动参与各类团队项目,锻炼自己的合作能力。

3. 社交能力:大学生应主动参与社交活动,拓宽自己的人脉圈。

通过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我们可以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同时也为自己的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二、专业知识与技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我们脱颖而出的关键。

大学生应注重培养和巩固自己的专业素质,确保自己在求职过程中具备竞争力。

以下是几个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途径:1. 学术能力:大学期间,我们应抓住学术机会,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

要多参加学术讲座、学术论坛等,与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交流,掌握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前沿知识。

2. 实践经验:大学生应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如实习、志愿者工作等。

这些经历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并在简历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3. 自主学习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需要具备自主学习能力。

我们应学会有效地获取和利用各类学习资源,如图书馆、电子图书、网络课程等,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知识水平。

浅析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浅析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摘要】从大学生就业现状以及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角度,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基本构成——个人基本素质、专业知识和就业技能。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关键所在。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能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产业化特征日益明显,尤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导致高等教育的竞争愈发激烈。

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社会在“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原则下对大学毕业生精挑细选。

作为大学毕业生个体,在现实社会的影响下,其服务社会、适应社会、赢得社会的成才观念逐渐清晰,适应现实社会的奋斗目标更加明确。

高校、社会、大学生三者之间的一个重要交汇点便是“就业”。

大学生要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工作岗位,并力争理想就业,就必须提高个人的就业能力。

1中外对就业能力的解释在中国,大学生就业的概念通常被认为是大学生毕业时的初次就业。

就业和就业能力并非同一概念,所谓就业能力,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就业能力被解释为获得工作和保持工作的能力。

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业能力就被定义为实现就业的能力。

2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构成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将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

大学生就业难,有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等客观原因,也有部分大学生&身能力一般等主观因素,主要表现为就业能力不强,职业定位模糊,在选择工作机会时,或急功近利、眼高手低,或自卑焦虑、畏葸不前。

针对这样的情况,高校和大学生本人必须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共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大学生在劳动力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2. 1个人基本素质现代社会对个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本素质是大学生作为一个普通人应具有的基本生存能力,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

2.1.1思想道德决定成长方向良好的思想道德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决定着大学生个人成长的方向。

大学生毕业生应具备的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

大学生毕业生应具备的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

大学生毕业生应具备的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是大学生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拥有良好的素质和能力能够显著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以下是大学生毕业生应具备的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

首先,沟通能力是大学生毕业生必备的就业素质之一。

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帮助他们在工作中更好地与团队合作,并有效地与上司、同事和客户进行交流。

良好的沟通技巧包括清晰的表达能力、倾听他人的能力和适应不同沟通渠道和方式的能力。

其次,与沟通能力紧密相关的就业素质是人际关系能力。

大学生毕业生应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与各种不同背景、性格和文化的人建立积极的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能够帮助他们在工作中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解决冲突和团队合作。

第三,大学生毕业生应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尽管大学教育为他们提供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工作中仍然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环境和技能。

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可以使他们快速适应新的工作任务和变化,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第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学生毕业生必备的就业能力之一。

在工作中,大学生毕业生可能会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他们应该具备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实施解决方案的能力。

此外,大学生毕业生还应具备创新和创造力。

不仅要在工作中执行任务,还应能够提出新的想法和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

创新和创造力不仅能够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还能为公司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和竞争优势。

最后,大学生毕业生还应具备正确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他们应该具备诚信、责任、敬业和团队合作的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将使他们成为优秀的职业人员,不仅能够个人成长,还能为公司和社会做出贡献。

总之,大学生毕业生应具备的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包括沟通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和创造力以及正确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这些素质和能力将帮助他们成功地应对就业市场的挑战,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

北京地方高校学生就业心态和就业能力分析研究

北京地方高校学生就业心态和就业能力分析研究

北京地方高校学生就业心态和就业能力分析研究【摘要】随着大学毕业生的不断增加,就业矛盾日益突出。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分析北京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与就业心态等相关问题。

结果表明,多数学生对就业前的准备并不充分,而且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今后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我们应该强化就业指导,丰富课程内容;重视学生的就业心态引导,巩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着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实践能力。

使高校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企业的需求。

【关键词】高校学生就业职业生涯规划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攀升,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话题。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又对本就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形成冲击。

2003年是我国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应届毕业生达到212万人。

从这一年开始,高校应届毕业生的人数就在飞速增长,到2009年已经达到611万,与2003年相比,增长率为188%,年平均增幅为31%。

2009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会上,对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也做了初步估计,预期将会达到631万。

从2005年开始,北京市本科生、专科生就业率分别降至70%和40%。

地方高校更低。

在各个省市中,北京作为接收毕业生的核心区域之一,不仅每年需要消化北京高校的毕业生,而且还有大量其他高校的学生涌入,就业形势就显得更加紧迫。

有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地区高校(含科研单位)预计有毕业生21.9万人,其中毕业研究生6.3万人,本科毕业生10.9万人,专科(高职)毕业生4.7万人,毕业生总数比2009年增加1万多人。

就业工作总体形势是毕业生数量大,就业工作任务更加艰巨。

为了研究北京地方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我们对学校2009届毕业生进行了“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40份,回收232份,回收率96.7%;其中有效问卷230份,有效率99.1%。

调查对象涉及经管、理工等7个院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浅谈大学生就业素质论文

浅谈大学生就业素质论文

浅谈大学生就业素质论文浅谈大学生就业素质论文形势与政策论文:浅谈大学生就业素质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

然而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我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

其实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就业素质是最重要的一方面,高校希望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同样,企业也希望吸纳高素质人才。

本调研通过研究大学生就业素质,并对其调查,了解大学生应具备何种素质来应对就业和企业又看重大学生的哪些素质,从而为大学生和企业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

不难发现,大学生的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校的高度重视。

如何正确分析其原因,拿出科学的解决办法,是我们大家共同思考以及共同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未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基本趋势1、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多,将继续呈刚性增长的趋势。

多年来,各地大学采取了扩招的措施,这使得在一个时期以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猛增,并将继续呈增长态势。

在80年代初,每年的大、中专毕业生仅为几万人;9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为31.2万人;XX年,这个数字将变为八、九百万人。

未来几年,虽然增幅会趋缓,但大学生毕业数量仍处于上升通道。

2、大学毕业后工作难找,面临“毕业就将失业”的问题。

据数据记载,截止到XX年5月底,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是:49.81%已签约和已有意向;27.25%没有找到工作;15.02%不想马上就业。

即目前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比例大体在50%左右。

今后,以我们高邮为例,需要的人才将偏向高学历、高技能、有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

3、就业理念亟待转变,未来社会需求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

人才问题始终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

未来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实际上并不是减少,而是更加需要,关键是要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分层次、全方位的就业。

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分析

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分析

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分析内容摘要:本文根据500多家用人单位反馈的实证数据之统计结果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素质构成的基本因素、中层因素和精英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基本素质构成是毕业生“市场准入”的基础条件,中层素质构成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决定性因素,精英素质是学生顺利走向社会后的可持续发展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素质就业能力实证研究决定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用人单位是如何根据这些因素录用人才的?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这些问题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关注。

以往的研究也注意到了这些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以往的研究往往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的样本量不够,仅仅从一些个案中总结出若干事实或“规律”,难于描述总体情况;二是选取的研究对象没有代表性,难于进行统计推断;三是没有将用人单位与高校学生培养结合起来考虑,研究角度单一而片面。

为了进一步积累高校学生就业方面的实证研究资料,深入了解大学生就业的素质构成和就业能力培养方面的情况,我们特意组织了一次毕业生社会评价大型问卷调查,本文是其研究成果之一。

一、研究的基本情况本调查研究共向2000多家用人单位发放了调查问卷,在问卷填答完毕,用人单位以邮寄的方式反馈给我们。

截至到2006年4月初,有550多家单位邮寄回了填答好的调查问卷。

问卷回收后,我们用spss11.5社会统计软件对这些问卷材料进行了统计,并对影响毕业生就业的素质构成进行了聚类分析。

回收的问卷中,有国家机关110家,占19.9%;事业单位202家,占36.6%;国有或集体企业94家,占17%;私营企业66家,占12%;三资企业35家,占6.2%;其他类型的单位45家,占8.2%。

从问卷分布的情况来看,与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分布状况基本相符,可以满足统计分析的要求。

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素质的要求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素质要求方面,本研究设计的问题包括毕业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道德修养、社会适应能力、团体合作精神、工作态度、责任心、持续的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刻苦踏实精神、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践经历、毕业学校的名气等13个方面。

大学生毕业生应具备的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

大学生毕业生应具备的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

大学生毕业生应具备的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大学生毕业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

那么,具体来说,大学生毕业生应具备哪些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呢?首先,大学生毕业生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

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

因此,大学生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必须熟练掌握自己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

同时,综合素质的提升也至关重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这些素质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还能够提升其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

其次,大学生毕业生应具备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现实社会中,问题和挑战时刻都会出现,如果没有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大学生毕业生很难在工作中取得突破。

创新思维能够帮助毕业生提出新颖的观点和创意,解决问题时能够找到新的方法和途径。

问题解决能力则是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理性分析和处理问题,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能力。

这两者相辅相成,不仅能够在工作中更好地应对挑战,还能够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此外,大学生毕业生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道德修养。

职业道德是职业人员遵循的行为规范,是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素质。

大学生毕业生要注重培养职业道德,包括以诚信为本、勤奋敬业、责任心强、团队合作精神等。

在职业道德的指导下,大学生毕业生能够保持健康的心态,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以及应对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此外,大学生毕业生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管理能力。

沟通能力是大学生毕业生工作中所必不可少的能力,能够帮助他们与同事、上司等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合作。

人际关系管理能力则是指在工作中与不同的人建立良好关系,包括处理矛盾、解决冲突和建立合作关系等。

这些能力的提升能够使大学生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发挥自身的优势,提升工作效率。

大学生毕业生应具备的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

大学生毕业生应具备的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

大学生毕业生应具备的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一、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的定义及意义二、就业素质方面:良好职业道德、积极进取心、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创新能力三、就业能力方面:岗位技能、软实力、工作经验、人际关系、应变能力四、如何提高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教育培训、社会实践、行业体验、交际社交、自我学习五、大学生就业市场人才需求分析及热门领域六、案例分析一、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的定义及意义作为大学生毕业生考虑就业问题,不仅需要知道自己想从事什么职业以及就业市场的现状,同时还需要明确自己在就业与职场生涯中所需要具备的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

就业素质通常指的是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需要具备的一些素质和品德方面的能力,而就业能力则是工作能力、业务能力等专业方面的能力。

那么具体来说,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都包括哪些方面呢?大学生毕业生应具备良好职业道德,这是他们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一项就业素质。

其次,他们需要具备积极进取心和不断自我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够在职场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此外,大学生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这些就业素质将会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职场及各类工作场景。

与就业素质相比,就业能力则相对偏向具体专业能力。

对于大学生毕业生来说,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岗位技能,如:熟练掌握某种语言、掌握某种技术等;同时,他们还需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因为这是展示自己能力和实力的非常好的机会。

他们还需要在与工作相关的人际关系上付出努力,并具备应变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这些就业能力将会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岗位,同时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

提高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需要毕业生有意识地学习、不断积累。

例如,可以选择不同的教育培训机构进行进修或者加入社会实践,如参加比赛、实习、志愿工作、创业等来增加人际关系的拓展和工作经验的积累。

同时,可以进一步增加行业体验,积极交际社交,并自主学习,这将会非常重要。

了解大学生毕业生有哪些具体的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对于企业招聘和学院帮助其毕业生实现就业是非常重要的。

浅析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与对策

浅析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与对策

浅析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与对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科教兴同战略的实施与社会的稳定。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全社会的人力资源配置都面临新形势和发展机遇的今天,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是引起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发展成为事关全局的重要工作。

一、就业能力概念及构成就业能力被定义为实现就业的能力。

就业能力是个人的潜能,通常表现为学生能够获得和保持工作,获得最初就业、维持现有就业岗位和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所需要的能力。

包括学生的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两个方面。

专业素质代表有从事某种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包括专门知识、技能、创新能力等;非专业素质一般指除专业知识、能力之外的其他通用能力,如思想道德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及就业技能,等等。

二、制约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1 高校培养理念模糊。

一是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划分细,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上是“窄型”,很容易受到狭隘的专业对口观念的影响。

高等教育忽视了现代社会职业和专业呈现出相关性、边缘性、交叉性和通用性,使得学生涉猎知识匮乏,基本技能储备不足,知识宽广度明显不够。

二是高校的培养过程与社会对应型人才的实际需求脱节。

高校传统的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学生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缺乏针对学生个性特点的引导,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

2 学生不注重自身就业能力的培养。

一是学生职业生涯目标不清晰。

在进入大学校门初期,由于学生对其自身素质及所学专业认识理解不足,几乎没有学生有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加困难,而就业目标大部分学生在大学四年级才开始有概念。

加之大部分学生对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指导课程存在形同虚设的观念。

二是忽视学生社团的培养作用,消极对待学校的实践课程。

学生社团是培养大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的重要组织,对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很多大学生却游离于学生社团组织之外,在个人成长和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错过了大学求学时期极好的锻炼机会。

大学生毕业后就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研究

大学生毕业后就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研究

大学生毕业后就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研究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成为了关键因素。

对于即将步入职场的大学生来说,具备良好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不仅有助于顺利找到工作,更是在职场中获得长远发展的基础。

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成功获得工作、保持工作以及在工作中取得进步和发展的能力。

它涵盖了多个方面,首先是专业技能。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其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需要熟练掌握编程、软件开发等技能;金融专业的学生要精通财务分析、投资管理等知识。

然而,仅有专业技能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在工作中,无论是与同事合作、向上级汇报还是与客户交流,都需要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此外,团队协作能力也至关重要。

现代企业中的许多项目都需要团队成员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能够与他人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团队目标,是就业能力的重要体现。

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能够迅速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付诸实践,是企业所看重的素质。

同时,学习能力也不容忽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行业的变化,持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适应新的工作要求,是保持就业竞争力的关键。

职业素养则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其中,职业道德是职业素养的基石。

包括诚实守信、保守企业机密、遵守职业规范等。

一个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员工,能够赢得企业和同事的信任,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职业意识也是职业素养的重要方面。

这包括对工作的责任心、敬业精神以及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

具有强烈责任心的大学生,会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任务,确保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而敬业精神则体现在对工作的热爱和投入,愿意为了工作付出努力,追求卓越。

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则表现为主动寻找工作机会,勇于承担责任,而不是被动等待安排。

此外,职业形象也属于职业素养的范畴。

大学生就业态度及就业能力研究

大学生就业态度及就业能力研究

大学生就业态度及就业能力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就业态度和就业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因此,研究大学生的就业态度及就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大学生就业态度和就业能力两个方面展开探讨,分析其现状、问题所在以及提升途径,旨在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大学生就业态度研究大学生就业态度是指大学生对待就业问题的态度和看法。

良好的就业态度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基础。

当前,大学生就业态度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就业观念日趋理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对就业问题的认识逐渐理性起来,更加注重个人的职业规划和发展。

他们开始意识到就业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实现自我人生的发展和价值。

其次,就业观念多元化。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大学生对就业的选择也变得多样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行业和职业,更加倾向于创业、自主就业等新型就业形式。

再次,就业观念趋向国际化。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大学生开始更加关注国际化就业机会,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大学生对就业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和发展目标,导致就业观念不够成熟,缺乏实践经验和就业技能。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各种能力和素质。

优秀的就业能力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关键。

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专业能力。

大学生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所从事的工作,并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其次,综合能力。

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再次,创新能力。

大学生应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不断开拓创新,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能力方面存在欠缺,如缺乏实践经验、缺乏团队合作意识、缺乏创新能力等,导致在就业过程中面临较大的挑战。

大学生就业能力探讨

大学生就业能力探讨

大学生就业能力探讨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大学生就业市场日益竞争激烈。

只有大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就业能力,才能在激烈的求职过程中脱颖而出。

因此,本文将就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探讨,旨在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第一,大学生应该在专业素养上下功夫。

专业素养是指大学生在专业领域内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及思维方法等方面的能力。

对于大学生来说,掌握本专业所需的专业知识是最基本的要求。

此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大学生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去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深度掌握本专业所需的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在这方面,丰富的实践经验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通过实践活动,大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实际工作中的情况,并从中学习新的经验和实用技能。

第二,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交际技能。

交际技能是在人际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能力。

这些能力包括:沟通能力、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交技巧等。

这些能力在求职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些能力是大学生在与招聘人员交流时最基本的素养。

良好的交际能力可以帮助大学生与招聘人员沟通得更加顺畅,反应更加自如,从而给人留下更好的印象,从而提高自己的求职成功率。

第三,大学生应该学会团队协作。

团队协作是指在团队中舒适自己的角色,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为整个团队实现目标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

团队协作是现代企业发展中所需要的重要素质,因为工作中往往涉及到多个人的协作。

在团队中,大学生应该学会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发挥自己的价值。

同时,还应该学习严格遵守团队的规定和机制,倾听别人的意见,避免个人意见在团队中产生负面影响。

第四,大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在行业中有自己的创意、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中,各行各业都正在迅速地变化。

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早已不只是旧时的知识积累,更是创新能力的拓展。

大学生在日后的就业中,应该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吸收新思维、新观念,积极创新,从而使自己更加适应未来职场的发展。

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的探讨

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的探讨

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的探讨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13年已经过去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学毕业生已经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了自己的作用,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问题也显露出来,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或许比很多在职多年的人要高或者深一些,但是在实际经验上或者一些动手能力上远远比不上一些老员工,这使一些用人单位对刚毕业大学生的工作能力有了怀疑,也使学生本人产生了挫败感。

这对于用人单位和大学生本人都是不利的。

1 之前的研究存在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没有抽取足够的样本,只是从一部分案例中挑出一些事件或者简单的一些规律事实上这些都是无法说明大学生就业的整体状况的。

抽取的样本对于研究来说并不是具有代表性的,这样就很难对于大学生就业研究的结果进行合理的统计和对真是状况进行推断。

没有将高等学校将学生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结合的方式来考虑,也就是之前研究的角度比较片面或者单一没有办法全方位的考查和衡量大学生就业的整体问题。

2 大学生毕业生在人才竞争中表现出的能力缺陷大学生毕业后不能主动的去寻找就业机会,只是等待用人单位来招人,还有就是有些学生对待遇的要求太高,不能摆正心态,对就业压力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去面对。

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发展没有好的规划和设计,又加上不了解现代社会对于员工的整体要求,导致找工作时没有相对突出的点,也就是没有任何比其他人多的优势。

现在大学毕业生有一些体现出来的是没有团队合作意识、承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差等等缺点,现在的社会需求恰恰需要的就是综合能力强的人。

3 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的意义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教育,现在已经成为将来大学生毕业时是否能够适应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必然条件。

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有全面的发展以适应将来毕业的时候就业的需求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教育,也是加快高等院校教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式。

4 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将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作为一门课程来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科目体系,首先,大学应该将就业作为整个教育教学的导向,加速教育改革,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课程要以“单一学科”的课程模式,教师要改变的是之前都是单一以教师单独讲授的方式教课的上课方式,现在学生要采用自己主动去学习、在体验中学习、还有就是研究性学习这几种方式,并且以这几种学习方式作为重点。

浅议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一)

浅议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一)

浅议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一)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能力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金融危机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分析,提出大学生要认清形势,树立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的就业观,不断提升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我推荐能力、专业竞争能力。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的就业形势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企业遭受了严重的“创伤”。

我国的产品出口量大幅下降,许多外向型企业纷纷减产,中小企业纷纷倒闭,无疑会导致就业岗位的减少和不断裁员。

大学生的就业将遭遇多方面的挑战和挤压。

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199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08万,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10万人,加上历年积累的未就业大学生,今年共有700万以上的大学生需要就业。

目前,从各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初步统计看,和去年同期相比,大学生就业比率有所下降。

再加上中国经济增长的整体放缓,外资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调整和压缩校园招聘计划,这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今年最冷的“寒冬”。

对于环境的骤变,国家、地方及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而作为大学生,就应该有所准备和思考,坚定信心,迎接挑战。

1.树立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的就业观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大学生应从追求白领的就业观转变为先从蓝领干起的就业观,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就是一名素质比较高的普通劳动者,放下架子,适当降低薪酬标准,低姿态进入社会,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寻求发展的机会,实现从“精英学子”向“普通员工”的转变。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获得就业机会是职业发展的基本前提。

积极进取才能赢得就业机会,脚踏实地才能干出成绩。

在大的就业环境不是很理想的条件下,大学生可先选择在报酬较低的中小企业就业,有岗位就上,使而在就业过程中积累经验和个人的人力资本,为今后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和职业奠定基础。

浅析大学生就业能力

浅析大学生就业能力

浅析大学生就业能力[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备受社会关注。

文章围绕就业能力作了阐述,并指出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其中有效的口头沟通能力是关键。

最后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例如注重人才培养方案的及时修订,注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人数在逐年增长,2012年再创新高,达到680万人,这与逐渐放缓的经济增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而用人单位在用人数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却提高了用人标准。

用人单位除了要求大学生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要求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及适应能力等。

对大学生而言,实践性能力不足、创业意识不强、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不足等方面,导致了其就业能力不足,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本所在。

摆在高校面前的问题是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相关表述“就业能力”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的英国,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大学生和高等教育机构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体,并提出以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为基础的教育观点,以达到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性和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国内外学者对就业能力做出了不同的定义,国外学者Lee Harvey认为就业能力是个人所具有的获得基本就业、维持就业以及在需要时重新获得就业的能力和意愿;也有国外学者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体获得、保持和利用某种资质或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的行为倾向。

国内有关学者认为,就业能力指的是大学生一般就业能力,分为五个类别16项技能:一是基本技能,即阅读、写作、学习能力;二是专业技能,即专业基础知识、计算机应用、创新能力;三是适应能力,即问题解决能力、执行力、自制力、抗挫折力;四是发展能力,即勤奋诚信、责任感、职业规划;五是交往能力,即人际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大致可以分为知识、实践和素质三个部分。

我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的理解

我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的理解

作业:我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的理解附:对照在就业方面我们有哪些差距,如何增添措施,强化锻炼(从大学生就业方面思考)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就业鸿沟”问题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当然,这与大学生自身和社会都有莫大的关系。

那么我就大学生方面来谈谈我的看法。

我们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一般应包括基础性能力、专业性能力和差异性能力三个方面。

其中,基础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正确的就业动机、应聘能力、适应能力等,相当于“产品的包装形象";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职业岗位所需的特殊技能等,相当于“产品的质量”;差异性能力包括个性化、创新性与创业性,相当于在“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就业观念滞后,手精英教育的影响,“等、靠、要”思想严重,往往是抱着昨天的就业观念,站在今天,面对明天局面;二是部分专业设臵与市场脱节,忽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往往是教学计划十年如一日;三是培养模式单一,忽视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往往是“大一统”的培养模式;四是应聘求职能力欠缺,往往连一些基本待人接物、面试能力都不具备;无视缺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针对这些,我想谈谈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方面的问题。

就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是“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很多学生在初入大学时持有“大一大二先轻松一下,大三大四再努力也不迟”的心态,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这往往成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足无措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次对205位北京市人文经济类综合性重点大学大学生的调查显示,62.2%的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和职业生涯没有规划,32.8%的不明确,只有4.9%的有明确的设计。

大学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大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积极准备相关事宜。

大学生对自身就业能力的认识

大学生对自身就业能力的认识

大学生对自身就业能力的认识[摘要]:毕业生求职失败之后,往往把原因归咎于企业在招聘过程中的种种“歧视”现象。

在实际的招聘过程中,歧视是否存在,取决于招聘目的。

即使存在,从企业自身的角度而言,也无可厚非。

改变被歧视的方法是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歧视招聘就业能力2008年7月中旬,21cn门户网站的廖建敏记者在南方人才市场对求职大学生进行了三天以“就业歧视”为主线的采访。

在《关注毕业生就业歧视》一文中,她描述了这样一类现象:应届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将屡屡碰壁的原因归咎于企业招聘过程中存在的“经验歧视”、“户籍歧视”和“学校歧视”。

此后,她曾以此为主题与笔者探讨诸如以下的问题: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分析,在招聘过程中所谓的经验、户籍、学校歧视是否合理?从大学生的角度分析,被歧视与其自身的就业能力之间是否存在对应关系?一、关于歧视的分析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是否存在着歧视,取决于招聘目的。

企业招聘新人不外乎两个目的:为公司未来储备人才、为解决企业现有的经营问题。

以“为公司的未来储备人才”为招聘目的的企业,无一不是跨国巨头、行业领头羊。

每年的三、四月份,这些公司在全国重点高校以“宣讲会”的形式开始专场的校园招聘。

此类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基本不存在歧视,我们结合某跨国公司(P公司)2007年招聘的102位本科毕业生为例进行说明。

由于企业的人力有限,“宣讲会”只能在高校集中的城市选择一到二间大学展开,但不排斥其他大学的毕业生参与。

即使学生没有亲自参加宣讲会,仍可以通过网上传送简历获得面试的机会。

因此,不存在“户籍歧视”的现象。

“学校歧视”主要是指企业只选择名校毕业生。

P公司所招聘的毕业生来自全国41间大学,既有毕业于一线名校,也有毕业于二三线学校。

此外,从招聘的比例看,即使是北京大学,最终获聘的人数与兰州大学同为4人。

由此分析,也不存在“学校歧视”。

关于“经验歧视”,笔者就个人经验(笔者曾在该公司工作四年,也曾主持该公司某年的校园招聘活动),凡此类公司对应届毕业生基本不以“工作经验”为考量内容。

就业能力分析

就业能力分析

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2009211106 陶然09210155就业能力分析一转眼,我来到北京邮电大学已经有3年了。

基于我要考研的想法,在差不多同样的时间之后,我就将要走向社会,面临工作的选择。

而且对于工作和社会的准备永远也不会嫌太晚。

因此,我将在下面对自己的素质和相应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方向进行一个简要的分析,更加明确自己的就业定位、就业方向以及就业期望,以备不时之需。

自我评价:1、优点:我个人认为我拥有较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喜欢实践。

比较注重项目中的细节,对全局能有一定的把握,以确定项目所需的前进方向。

在性格上,为人比较乐观,不会轻易放弃。

能够很好的团结团队中共同工作,同时可以虚心的接收其他队员的建议并和自己想法进行比较和有机整合,以期得到一个最优解。

2、缺点:对纯理论的东西很难提起兴趣和干劲。

不擅长和陌生人进行深入的交谈。

有些时候有些急于求成,可能导致在工作中的急躁。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列出我认为适合我的工作以及给出原因。

1、作家:写作属于创造性工作,而且我对于写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写作自初中以来就是我最喜欢、坚持时间最久的课外爱好。

2、软件工程师:从很多方面来说,编写软件和创作文学作品有着相同之处。

两者都属于用语言来创造一个崭新的产品。

而且在北京邮电大学学习的三年中,我对软件编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校期间也有参加包含软件编程项目的经历。

同时,这也是个需要团体协力工作的职业,符合我对自己的分析。

3、网络工程师:基于和软件工程师同样的理由,我将网络工程师也列为适合我的工作。

但是和软件工程师相比,我在网络工程方面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

不适合我的工作:1、研究员工作:如我所言,我对这种纯理论的工作无法提起兴趣,因此也就很难做好这类工作。

2、教师类工作:有两点导致我不适合教师行业:第一,我在工作中可能急于求成而导致工作态度急躁。

而当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年轻人的时候,过于急躁并不是什么好事。

3、销售类工作:考虑到我和陌生人交流的时候可能会有些紧张,因此需要和大量陌生客户交流的销售类工作并不适合我。

大学生就业能力探讨

大学生就业能力探讨

大学生就业能力探讨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现实面临的一个热点问题。

近年来,由于结构性改革的作用和技术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令人不安。

在这种背景下,解决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

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实际上,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有许多途径,其中有一些是非常有效的,比如充分实施市场化招聘,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加强和改善学术技能培训,在社会实践中实质性地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以及完善职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首先,充分实施市场化招聘。

在市场化的招聘模式下,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贴近企业的实际需求,针对性地进行自身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苗头。

其次,加强职业规划教育。

目前,职业规划教育在高校的推行中得到了不少的关注。

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可以通过实践教育、理论教育、辅导服务等方式,加强大学生的就业自我管理能力和思想观念,做到对就业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再者,加强学术技能培训。

现在,高校根据实践需要,可以通过培训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转换。

这可以使大学生迅速掌握企业实际需求技能,在就业面前拥有更强的竞争力,从而提高就业成功率。

此外,在社会实践中实质性地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也是一种有效的提高就业能力的途径。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够使自己接受多样化的职业经验,学会应对和处理工作中的各种突发情况,在实践的过程中积累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就业能力。

最后,完善职业发展的制度环境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现行的制度环境,可以使大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各种就业信息,从而获得更多的机会,更好地发掘自身的潜能,提高就业能力。

通过以上几种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而且有助于推进就业创业的现代化。

对于大学生来说,站在就业的角度,要注重技能的学习、实践的累积,做到真正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把今后的就业机会作好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北京市高校在校大学生对就业能力素质的认识——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面对日益严峻的企业招聘与大学生①求职之间的结构矛盾和大学生对就业能力素质的认识不足,本文为大学生和企业双方在调整自身要求或发展做出一定的参考依据。

仅以北京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进行简要说明,并试构建大学生求职素质能力模型。

一、问题的提出不管是企业招聘还是大学生求职,在企业站更具优势的双向选择过程中,企业会将一个个大学生区分开来,一部分被录用而一部分被筛掉。

当中依据的主要条件就是大学生主观层面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所谓能力,指个体能胜任某种工作或完成某项任务所具备的主观条件②。

所谓素质③,事物本来的性质。

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先天特点。

亦指素养。

是指个人的才智和内在涵养,即才干和道德力。

能力和素质所展示的主观性均比较强,那么大学生普遍能力素质到底有是否存在一个合情合理的普遍认可的能力素质模型以决定其将来的就业,各大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否趋于一个与大学生能力现状高水平符合的重点素质能力发展方向?基于研究范围与视角的不同,很多学者对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做了研究,对能力素质及就业的理解各有千秋,但整体来看普遍认可有二:其一,大学生在校能力素质的获取对以后就业必有高水平的影响;其二,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因人而异,但普遍看来,还是值得认可的相关素质能力将大学生或具备的能力加以概括。

尽管对大学生就业都有探索,但是少有学者将大学生就业力从素质和能力两个角度进行挖掘并整合出素质能力对就业力的影响以及高校培养目标下大大学生素质能力现状进行探索。

二、理论基础(一)胜任力模型胜任力模型通常指的是能力素质模型(有不同说法)。

能力素质又叫胜任特征,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成就卓越与成就一般的人区别开来的深层特征。

①无特殊说明本文“大学生”专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学生”。

②荆其诚.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③本文所指素质均指狭义上的定义,指的是才干和道德力。

胜任素质(Competency method)又称为能力素质,是从组织战略发展的需要出发,以强化竞争力,提高实际业绩为目标的一种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操作流程。

著名的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麦克里兰(McClelland)博士是国际上公认的胜任素质方法的创始人。

运用该理论说明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主要供给方,其素质能力结构特征对将来就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同时说明企业在招聘过程中通常会按岗位能力素质的需要进行人才筛选,这一过程中,参考的主要标准就是胜任力模型。

在此理论基础上,说明了该研究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二)人—环境的匹配(P-E Fit,Person-Environment Fit)人—环境的匹配一直是组织和工业心理学究的重要内容。

其基本假设是:当个体的特征和环境的特点相一致时,就更可能导致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行为①。

其中“P-J匹配”指的是员工的知识、技能、能力是和工作岗位的要求相称的②。

试图运用此理论说明大学生的素质能力结构模型在其将来就业之时需要与其工作单位需求岗位相匹配。

企业也会更加匹配理论试图寻找拥有可能导致积极工作态度行为的素质能力的大学生。

同理论一,加强本研究的可行性和其对就业研究的重要性。

三、研究设计(一)量表设计及编码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和简单随机抽样访谈的方式,并结合企业在职员工、高校教师、在校大学生的观点,从诸多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中分素质能力筛选总结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十五种能力和七种素质为素质能力结构模型研究量表。

再根据各个项目其具有的自身回答简易特点和与其他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对量表中的各项指标一一进行编码。

(二)问卷调查本研究选取北京市地区的三所高校为调查对象,高校中的在校大学生无疑是未来劳动力市场上的中坚力量,且与本研究对高校大学生对就业理解力的调查相关。

高校在校大学生不仅可以根据学校对自身的要求有一定的表现和理解,而且在关注自身就业时对①Chatman JA.Improving Interact ional organizational research:A model ofperson-organization fit[M].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9,14(3):333-349.②Edwards JR.Person-job fit:a conceptual integration,literature review,and methodological critique.[M].In Cooper C,International review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London:Wiley,1991.288-357.企业需求能力素质的要求也有一定的掌握。

因此,在以高校学生为问卷对象时能很明确地将在校学生因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对就业的理解做出简单体现。

本调查于2012年11月26日至2012年12月21日同时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三所高校展开,共发放问卷110份,有效回收问卷98份。

其中有效回收率为89.09%。

(三)问卷信度检验经过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对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

分析结果表明,本问卷的“格朗吧哈(Cronbacha)α系数”等于0.852,属于可接受的信度范围(0.8~0.9)。

说明问卷的内部有效性还是较高的,问卷的有效性较强。

参看表1。

表1:SPSS信度测量(四)标准分析(对高校培养目标)通过随机抽样,选取了中国人民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十所全国知名“211”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参照已选取量表及大学生问卷统计结果,视上述结果为本研究的标准化条目,对照这十所高校的培养方案及培养目标,进行标准分析,探究高校现有培养方案下,对HR大学生的素质能力结构培养的趋势。

(五)能力素质模型结构化根据以上介绍的两条线索——在校大学生能力素质理解问卷数据和高校培养方案期望能力素质,以本文的两个理论为基础,参照学者已有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素质模型的探索,自行总结出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

四、研究过程及结论(一)研究一能力素质量表提炼及北京市高校大学生能力素质认识概况1.提炼量表及编码素质词典中,心理学家们把人的能力素质分为6大类,20个具体要素: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性格、动机,形成了企业任职者的完整的素质模型。

6大类分别为:成就与行动族、帮助与服务族、冲击与影响族、管理族、认知族和个人效能族。

成就与行动族,包括4个素质要素:成就动机、主动性、对品质和次序和精确的重视、信息收集意识和能力;帮助与服务族,2个要素:人际理解能力、客户服务导向;冲击与影响族,3个要素:影响力、关系建立能力、组织认知能力;管理族,4个要素:培养他人意识与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团队领导能力,命令/果断性;认知族,3个要素:分析式思考能力、概念式思考能力、技术、职业、管理专业知识;个人效能族,4个要素:自我控制、自信、弹性、组织承诺。

①笔者将以上概括的6大类又分别以素质和能力分开,其中素质和能力的定义参照本文“问题的提出”中对素质能力的介绍。

这6大类所叙述的“个人效能族”和“帮助与服务族”基本上是道德力的体现,即本文所叙述的素质,我们将其分别概括为诚信,责任,踏实,勤奋,毅力,忍耐力,乐观七类在生活工作中或需具备的帮助服务类别。

而其余4大类分别体现的是员工或准员工大学生的能力需求。

分别加以概括总结:成就与行动族,包括专业技能,自控力,社会实践和执行力;冲击与影响族,包括社交,抗压,团队协作和环境适应;管理族包括组织协调和策划力,认知族包括学习,创新,口头表达,逻辑思维和记忆力。

综上所述,概括为7大素质和15大具体能力。

将大学生或具备的就业能力总结出来。

并按照其逻辑联系进行了顺序编码,再查阅相关资料,对这些项目中能力的一般性解释做了简单整理。

具体如表2。

表2:素质能力编码能力A专业技能(在工作之中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完成工作任务等)B组织协调(根据工作任务,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同时控制、组织、协调群体活动的过程。

)C社会实践(将理论基础运用于实际实践当中,对理论的迁移应用能力。

)D创新(运用知识和理论,在各种实践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思想的能力。

)E社交(工作生活中与上下级,同事,朋友之间的沟通、交往。

)①麦克利兰.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J].美国心理学家杂志,1973.F 抗压(在外界较强压力下处理并调控自己的情感和事务的能力。

)G 团队协作(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

)H 环境适应(指为在社会中更好地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

)I 学习(指人们在正式或非正式的学习环境下,自我求知、做事、发展的能力。

)J 口头表达(指用口头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以达到与人交流的目的的一种能力。

)K 逻辑思维(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况、判断、推理的能力)L 记忆力(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内容和经验的能力。

)M 执行力(有效利用资源,保质保量达成目标,贯彻宏观战略意图,高效完成预期目标的操作能力。

)N 自控能力(控制自己的思想、行为、情绪,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冷静,有客观正确的意识。

)O策划能力(事先想好完成工作任务所需采用的方法理论,预案措施等,并编制具体行动计划的能力)素质编号名称A 诚信B 责任C 踏实D 勤奋E毅力F 忍耐力G乐观2.问卷数据根据编码设计了问卷,对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他们心目中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要求。

其中各项指标按重要性程度从1—5分为5个指标,分数越高则重要性越高。

以下是SPSS19.0的统计结果,参看表3及表4。

表3:描述性统计结果(能力)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样本整体反应出以上列举的能力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而言,这些能力都是比较重要的,平均值大致都是高于3的,也就是偏于重要的。

在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学生认为在自己将来的就业过程中,需要的获取的能力的重要性前五项按次序依次为:社交、口头表达、执行力、团队协作和组织协调,重要性程度依次体现为4.4694,4.4388,4.3061,4.2959,4.2551。

表4:描述性统计结果(素质)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以上列举的素质,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校大学生而言,普遍是相对重要的,其范围在重要性范围在3.6-4.7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