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12116大学语文答案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山鬼》1 分析山鬼的形象?山鬼即一般所说的山神,因未获天帝正式册封在正神之列,故仍称山鬼。

本篇是祭祀山鬼的祭歌,山鬼是一位美丽的女山鬼,是一个率真,多情、痴情但却失恋的美女,她深感孤寂,饱含凄婉,内心忧愁,是一个失意与哀怨交织的形象。

2 本诗在刻画人物时又何特点?①在刻画女神形象时采用人神杂糅的艺术手法,诗中的女神既有神的身份和生活习惯,又有人的容貌体态和七情六欲,人神融为一体。

既真实生动,又浪漫感人。

②诗人还善于借景抒情,把人物的刻画和环境气氛描写完满和谐地统一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将描写与女神感情变化的心理历程紧密融合。

3 体会山鬼赴约前后的微妙心里变化。

全诗分三个部分,非常细致地刻画了女神赴约过程中细腻的心态。

①先写女神收拾打扮,准备与心爱的人约会,并采摘芳香的花草以“遗所思”,表达对爱情的憧憬、痴情。

②接着写女神等待心爱的人来约会的过程,在久久等待中怅然若失,在怅然若失中仍为对方寻找失约的理由,着重表现其焦虑、希望和矛盾。

③最后女神终于明白对方失约了,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神失恋后烦乱、痛苦、失望、哀怨交织的复杂心情。

全篇展示了女神喜悦——惆怅——哀怨的心灵波动,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女神的美丽、痴情和忠贞。

《春江花月夜》1 本诗在写景抒情中运用了大量的暗示手法,你能找出这样的诗句吗?答:“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光不度”,暗示情不变;“梦落花”,暗示春将尽;“落月复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

!2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

答:全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

诗人由景引入,用对照的手法,一方是流落江畔孤栖舟中的游子,一方是隐现高楼,夜夜伤怀的思妇。

彼此仰望,有情无法倾诉,最后发出空有春江花月夜的感慨,以及诗人思乡,思妇思夫的感伤之情。

大学语文第二版答案

大学语文第二版答案

大学语文第二版答案第一篇:大学语文第二版答案思考题思路提示现代文《序二篇》1.两篇序中都有关于人与自然、人类文明前景的深刻言论,你最受启发的是哪几句?例如“我们同五百年前的人已不是同一种动物”等。

2、你怎样评价“人定胜天”一类的口号?有合理的一面,但也有夸张的一面。

后者不加以矫正,就是季羡林文中所批判的情况。

季文较多地是强调了传统文化中与自然和谐的一面,陈文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家族宗法的一面。

因为都不是专题论文,所以各自强调不同,引申出的看法也有区别。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2.怎样看演讲中的幽默与噱头的区别?噱头往往是外加的,内容是浅薄、哗众取宠的。

幽默是内容本身的有机组成,是深化、生动化的手段,是包含着智慧的,给人以启示的。

《梵高的坟茔》3.天才是否注定要有悲剧命运?遭遇悲剧命运的原因主要在社会方面还是在自身?天才的命运当然注定不是悲剧,但悲剧的情况较多也是事实。

原因两方面都有:自身性格的偏执和社会的缺少宽容与理解《一只特立独行的猪》1.本文所写,你认为是实有其猪呢,还是作者杜撰?它们影响你对文章观点的认同吗?作者劳力于农村,对乡村生活中人猪之亲密关系自是司空见惯;即便并非实有其猪,以动物作为譬喻之媒,亦是古今中外文章惯技。

2.自己安排或设置自己的生活,有什么问题吗?别人想要设置我们的生活,能够一概无视吗?有道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此为自由价值之要义,但实现起来,问题确是不少:政府、社会、思想专制、风俗习惯、陈腐观念,障碍所在多有。

关键是体会“特立独行”之意义,由己身开始实现之。

3.作者采用这样的写法,你认为“闲篇”太多吗?它是否影响了对论题的充分阐述呢?严肃主题不必全是冠冕文章,看似闲笔,却更有助于引人入胜;文章中心意旨在读者的阅读兴奋中深入其心。

《我的四个假想敌》1.概括与分析本文中“我”的矛盾心理。

父亲喜爱女儿,目睹爱女长到婚嫁年龄,舍不得女儿离己而去、嫁作人妇,却又无法阻拦,于是转移目标,将她们的男友一律视作“假想敌”。

(完整版)大学语文答案

(完整版)大学语文答案

(完整版)大学语文答案大学语文答案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一)1【单选题】谁把王蒙的小说称为“骚饰体”?()A、xxB、xxC、xxD、xx一川我的答案:D2【多选题】下面关于王蒙的作品特点或语言说法,正确的有()。

A、是迸发性的B、语言感特别强C、幽默和机智D、豪放和细腻我的答案:ABC3【判断题】语言只是一种工具。

()我的答案:×4【判断题】人类进入长篇小说最辉煌的时候是进入了电脑写作时代。

() 我的答案:×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二)1【单选题】卡西尔认为,()让人有了文化的反应。

A、情感B、语言C、生命D、神经系统我的答案:B2【单选题】巴尔扎克能写很多故事的原因是()。

A、他脑中装着故事B、故事发生情节推动着他写C、写作是语言本身推着他走D、他将故事写在草稿纸上然后进行整理我的答案:C3【多选题】王蒙发现的语言的功能包括()。

A、浪漫B、工具C、产生意义D、煽情我的答案:ACD4【判断题】语言形成了感情。

()我的答案:×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三)1【单选题】在严打中,流氓罪可以叫做()。

A、言不尽意B、反面的xxC、言过其实D、狗屎化效应我的答案:C2【多选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个诗通过写(),让人感动。

A、送的人B、走的人C、画面让人想象出那个送的人D、画面映衬走的人我的答案:AC3【判断题】“忍剪凌云一寸心”是李商隐对唐朝政治的黑暗和腐败发出的。

()我的答案:√4【判断题】语言的对和错都在于语言不讲对和错。

()我的答案:√语言的功能与陷阱(四)1【单选题】“写小说就是写语言”是著名作家()所说。

A、老舍B、xxC、xxD、xx我的答案:C2【多选题】下列是王蒙提出的有()。

A、语言创造了人B、没有语言就没有记忆C、语言的审美化D、提倡语言交际论我的答案:ABC3【判断题】在今天,语言勾连社会生活。

()我的答案:√4【判断题】语言需要遵循科学。

()我的答案:×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五)1【单选题】以下哪个词语填入“鬼灯一闪,显出()面”中,最能营造恐怖的氛围?A、狰狞B、獠牙C、桃花D、牛肉我的答案:C2【单选题】“语言的局限就是我们全部世界的局限。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1课儒学摘要一、孔子论“仁”之言颇多,请予列举并谈谈你的认识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颜渊篇第十二]、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篇第十二]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雍也篇第六]2、“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对“仁”的最基本的表述就是“爱人”。

同时,孔子还从多个方面对“仁”进行了解释说明。

二、何为“中庸”,孔子为什么将其视为最高道德标准“中庸”是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

主张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论语?雍也》:“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

”由于要做到坚持正确立场、无过无不及非常困难,所以孔子视之为最高标准。

三、《论语》中多有以“三”为题的警句名言(如“三戒”、“三省”),请写出三条原文并简要说明你的理解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篇第一)、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季氏第十六)、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季氏第十六)。

2、理由:略。

四、孟子“忧乐”与“穷达”观念,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请结合你的认识予以说明由“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显示出历代志士仁人,为国为民的信念追求。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是历代具有操守的文人士子的立身之本。

五、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恶”,你对此是如何认识的孟子主张以德治国,推行仁政王道,强调道德感化之力,所以主张“性善”。

大学语文习题答案(大学语文第三版)

大学语文习题答案(大学语文第三版)

大学语文习题答案(大学语文第三版)一、选择题1. 答案:B2. 答案:A3. 答案:C4. 答案:D5. 答案:B6. 答案:C7. 答案:A8. 答案:D9. 答案:B10. 答案:C二、填空题1. 答案:绮梦2. 答案:四季轮回3. 答案:啾4. 答案:于学派5. 答案:骚体6. 答案:束缚7. 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8. 答案:古往今来9. 答案:沉浮10. 答案:海纳百川三、简答题1. 答案:辞章取义2. 答案:意境3. 答案:《红楼梦》4. 答案:文学的审美功能5. 答案:章回体6. 答案:离骚7. 答案:语感8. 答案:修辞9. 答案:杜牧10. 答案:修炼个人文化素养四、论述题本章主要围绕着文学的审美功能展开讨论。

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为了传递信息和表达思想,更重要的是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和享受。

文学之美不仅在于其言辞优美、形象生动的描写,更在于其所传递的情感和哲理的力量。

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领略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到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例如,在《红楼梦》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悲剧,使读者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这种审美的体验不仅能够带给我们情感上的满足,还可以激发我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此外,文学作品也具有启迪人心、塑造个性的作用。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与伟大的思想家、作家进行心灵的交流,汲取他们的智慧和经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同时,文学作品也可以培养我们的想象力和情感表达能力,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综上所述,文学的审美功能是其重要的价值所在。

通过欣赏文学作品,我们可以领略到美的境界,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对文学的热爱,通过阅读与欣赏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文学的魅力,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五、作文题请根据你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关于文学的作文。

(正文内容根据题目的要求自行填充)。

大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答: 主旨: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 任何个人的认识和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客观意义: 这一主旨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我满足, 应该不断学习, 不断开阔视野, 不断前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答: 文章开头的对河水和海水两种景物的生动描写, 以具体景物的对比来隐喻河伯与海若在思想上的不同认识境界, 形象地渲染了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

答:本文穆能见出庄子说理“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 而且譬喻往往连类而及, 层见叠出, 令人目不暇接。

如用井蛙、夏虫、曲士米比喻那些因环境所限而不能与之语大理的人, 用小石小木之大山, 四海之在天地, 礨空之在大泽, 中国之在海内, 梯米之在大仓, 万物与人, 九州与人, 毫末之在马体, 之一连串的比喻都是用来说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 人的认识暑十公有限的, 因此倪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 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 因此我夸耀是愚蠢的, 必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

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生动的形象, 把深奥而抽象的哲理表达得浅显易懂。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答: 本文在说理方面有以下特色:(1)论证结构上, 本文经过由小到大, 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 最后把结论推到读者面前。

这种逐层推进的论证结构很有说服。

(2)论证方法上, 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 形象生动;又以类比法为主, 用大量的比喻, 连类而及, 层见叠出生动形象地论证中心主旨。

(3)语言修辞上, 作者大量运用排比, 反诘的修辞手法, 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 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一, 考核课文的内容, 要求考生熟读教材上面的所有课文, 对课文的内容有所掌握。

(一)浅层次掌握。

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 孟子认为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的措施是()A.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B.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C.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D.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答案: D;试题难度: 易;分析:这道题考核对课文内容的阅读与掌握。

(完整版)《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完整版)《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一)(时间 90分钟)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答案有错别字,该题不得分)1.《大同》一文中“选贤与能”句的“与”,繁体字作“與”,其读音是 。

2.古诗《长恨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 。

3.《还魂记》、《紫钗记》、《邯郸梦》、《南柯记》四部作品合称“ ”,又称“玉茗堂四梦”。

4.老子学说的核心范畴是“ ”,认为它是世界的本原及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5.子曰:“君子博学 ,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6.西绪福斯是_________的象征。

7. 是中国现代作家,著有诗集《太阳城札记》、散文集《失败之书》和小说《波动》等。

8.《敬畏生命》的作者曾获1952年度诺贝尔 奖。

9.《贝多芬百年祭》的作者是爱尔兰著名的戏剧家、批评家、小说家 。

10.《故乡的野菜》一文的作者是 。

二、选择题(请选择正确答案,并将答题栏中代表正确答案的字母涂黑,多涂、少涂、不涂、涂错均无效。

1.《大同》一文选自( )。

A.《论语》 B .《孟子》 C .《礼记》 D .《尚书》2.下列四组诸侯国,全部礼遇流亡途中的晋公子重耳的一组是( )。

A .狄、卫、齐、曹B .宋、郑、楚、秦C .齐、曹、宋、郑D .狄、齐、楚、秦 3.《春江花月夜》的体裁是( )。

A .七言排律B .七言歌行C .古题乐府D .新题乐府4.对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②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③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④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A .叠字 夸张 对偶 比喻 B .夸张 对偶 比喻 对比 C .反复 对偶 比喻 夸张D .双关 比喻 对偶 夸张5.《世说新语》的编著者是南朝宋著名文学家( )。

A .刘孝标B .刘义庆C .刘向D .刘伶6.下面对杜丽娘游园心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丽娘在春和日丽之中,伫立在小庭深院,心神不定,烦闷无端。

大学语文及答案

大学语文及答案

大学语文(总分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一、主观题(每小题10 分,共 100分)1、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聒:见:视遇:(2)将“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译成现代汉语。

(3)将“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译成现代汉语。

2、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

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甚者爪其肤从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日爱之,其实害之;虽日忧之,其实仇之。

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孳:天:爪:离:(2)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这句话的含义。

(3)将“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4)将“故不我若也”译成现代汉语。

(5)郭橐驼所说的“植木之性”是什么(6)郭橐驼能不能真的使树“硕茂”、“早而蕃之”3、阅读《冯谖客孟尝君》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

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

”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

”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左右以告。

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鱼客。

”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大学语文》2022期末试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2022期末试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2022期末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袁枚2.《诗经》3.柳宗元4.近体诗二、词语释义(每词2分,共10分)5.“赵盾弑其君”中“弑”是什么意思?6.“夫黄雀其小者也,黄鹄因是以”中“因是以”是什么意思?7.“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中“固”是什么意思?8.“‘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中“我之谓”的是什么意思?9.“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中“见”是什么意思?三、默写(本题10分)10.默写李密《陈情表》之中一段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结束)四、分析题【15分)11.分析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一段著名的内心独白。

引文: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

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

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且慢!美丽的奥菲利娅!——女神,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大学语文课后练习及参考答案食品071班注:由于字数原因。

具体分析及古文诗歌翻译请参见老师教案一.大同练习题1.选择题(1)《大同》一文选自是 ( )。

A. 《论语》B. 《孟子》C. 《礼记》D. 《尚书》答案:C(2)孔子认为“大同”、“小康”二者最本质的区别是()。

A.物质文明建设 B.精神文明建设C.人事制度 D.所有制形式答案:D2.填空题《大同》:“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

”句中“观”指宗庙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读音是_guàn_ _。

3.翻译题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答: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公有的。

选拔贤明的人,推举能干的人,讲求诚信,修习亲睦。

4.论述题(1)概述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的社会特征。

“大同”社会同与它相对应的“小康”社会相比较,有以下几个特色:一、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不像小康社会那样为一姓所私有;二、“选贤与能”——管理天下的人是天下人公选出来的,且“贤”而且“能”,不像小康社会那样“大人世及以为礼”,以至桀、纣那样的暴虐之徒亦可君临天下;三、生活在这个“大同世界”的人,都有极高的道德思想,有着“爱无差等”的“兼爱”精神,不像“小康”社会那样“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四、这儿没有私产,人们各尽其能,都能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不像小康社会那样“设制度”、“立田里”;五、因为大同社会没有私有财产,于是阴谋诡计就断了门路,抢劫偷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也不会发生,甚至大门只要从外面合上即可,用不着关闭,不像小康社会那样常常“谋作兵起”,要用仁、义、礼、信等封建道德来巩固封建秩序,甚至“城郭沟池以为固”……(2)大同社会同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何相似之处?答: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

“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养”了(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也同样受到社会的照顾)。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及答案【篇一: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析山鬼的形象?山鬼即一般所说的山神,因未获天帝正式册封在正神之列,故仍称山鬼。

本篇是祭祀山鬼的祭歌,山鬼是一位美丽的女山鬼,是一个率真,多情、痴情但却失恋的美女,她深感孤寂,饱含凄婉,内心忧愁,是一个失意与哀怨交织的形象。

2 本诗在刻画人物时又何特点?①在刻画女神形象时采用人神杂糅的艺术手法,诗中的女神既有神的身份和生活习惯,又有人的容貌体态和七情六欲,人神融为一体。

既真实生动,又浪漫感人。

②诗人还善于借景抒情,把人物的刻画和环境气氛描写完满和谐地统一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将描写与女神感情变化的心理历程紧密融合。

3 体会山鬼赴约前后的微妙心里变化。

全诗分三个部分,非常细致地刻画了女神赴约过程中细腻的心态。

①先写女神收拾打扮,准备与心爱的人约会,并采摘芳香的花草以“遗所思”,表达对爱情的憧憬、痴情。

②接着写女神等待心爱的人来约会的过程,在久久等待中怅然若失,在怅然若失中仍为对方寻找失约的理由,着重表现其焦虑、希望和矛盾。

③最后女神终于明白对方失约了,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神失恋后烦乱、痛苦、失望、哀怨交织的复杂心情。

全篇展示了女神喜悦——惆怅——哀怨的心灵波动,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女神的美丽、痴情和忠贞。

《春江花月夜》1 本诗在写景抒情中运用了大量的暗示手法,你能找出这样的诗句吗?答:“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光不度”,暗示情不变;“梦落花”,暗示春将尽;“落月复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

!2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

答:全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

诗人由景引入,用对照的手法,一方是流落江畔孤栖舟中的游子,一方是隐现高楼,夜夜伤怀的思妇。

彼此仰望,有情无法倾诉,最后发出空有春江花月夜的感慨,以及诗人思乡,思妇思夫的感伤之情。

《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

第一单元记叙文燕昭王求士【思考练习题答案】一、昭王能富国强兵、报仇雪耻的原因是卑躬屈节、求贤若渴、知人善用。

二、主要是指君主对人才的态度问题。

郭隗认为,君主要象对待老师和朋友那样来对待人才,要降低自己的身份,把人才看成自己的老师,诚心侍奉,虚心求教,这样才能使天下的人才前来投奔,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郭隗向燕昭王讲“古服道致士之法”的原因有二:一是让燕昭王知道“古服道致士”的方法有几种,供燕昭王作出正确的选择;二是希望燕昭王能由此懂得待贤如师,尊重自己,使自己的学问得以发挥,地位得以提高。

三、用了比喻。

郭隗将自己比作死千里马,将燕昭王比作“古之君人”,用千金买千里马比喻以谦虚的态度和优惠的政策招纳人才。

郭隗希望燕昭王通过这个比喻明白招纳人才的办法。

其作用是:1 .由于比喻贴切,使纳贤之理得到透彻的阐明;2 .增加了文章的活力和生气。

四、这段话中以排比为主,排比、对偶、层递三种修辞方法结合使用。

其作用是:排比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透彻;而对偶使文章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层递使三种待人态度的优劣层次更加鲜明。

五、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及用法:1. 币:礼物,与现代的币含义不同;以,连词。

2. 师之:把他(郭隗)当作自己的老师。

3. 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于: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过”。

远:意动用法,以······为远。

4. 诎指:同屈旨,委曲自己意愿。

5. 事,为······服务。

管晏列传【思考练习题参考答案】一、管晏合传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 两人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贯注了知人善荐的思想。

管仲因得到鲍叔推荐才帮助桓公成就霸业,晏婴因知人善荐而使齐国三世强大。

2. 管晏二人都对齐国有显赫功绩。

管仲使“齐桓以霸”,而晏婴让“景公以治”。

3. 二人都让司马迁感慨万千。

[整理版]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整理版]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红楼点滴(1)北大的独特魅力:课堂的散漫,教学的严正,学术的容忍“北大人”独特的性格特点:散漫,求真,容忍(2)这种站起来提问或反驳的举动,有时还会有不礼貌的。

如有那么一次,是关于佛学某问题的讨论会,胡适发言比较长,正在讲得津津有味的时候,一个姓韩的同学气冲冲地站起来说:“胡先生,你不要讲了,你说的都是外行话。

”胡说:“我这方面确是很不行。

不过,叫我讲完了可以吗?”在场的人都说,当然要讲完。

因为这是红楼的传统,坚持己见,也容许别人坚持己见。

根究起来,韩君的主张是外道,所以被否决作者笔下充满感情的形象。

对于校长、名师、青年学生、校外评论的人,作者都以朴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地赋予同样感情。

作者饶有兴趣地谈论教师间和师生间的一些学习和生活趣事,但是并没有厚此薄彼,他并没有站在某一方的立场,没有对名师仰视,也没有对其他人贬低,而是以同样饱满的情感回忆这些曾经发生在身边的可爱人的可爱事。

甚至对校外人士的评论,也平实地陈述,然后以自己的亲身体验述说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师生间涉及某学术问题时坚持己见互不相让,作者也以饱含的情感不失偏颇地表现师生的形象。

(3)读红楼点滴红楼点滴,即北大的二三事。

作者以北大为中心的旧人旧事、生活点滴表现了北大的一代学风,更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深厚感情和对旧人旧事旧情的无限美好的回忆,是一篇感情充沛的记事抒情散文。

《红楼点滴》层次结构简单分明。

点滴一谈课堂的散漫,二谈教学的严正,三谈学术的容忍。

然后又分别从各方面说明各层次所表现的主题。

课堂的随随便便,先说不应该上课而上课的情况,再说该上课而不上课的情况;教学的严正,先谈教师之间如此,师生之间也如此;学术容忍通过一件件事例说明红楼的容忍风气的根深蒂固。

作者叙事与说理相结合。

在层次递进过程中,又分别对事件进行因果分析。

如课堂散漫,不该上课而上课的情况出于几方面的因缘和合;该上课而不上课的情况出于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原因。

在层次说理过程中,又分别举事例进行说明分析。

专升本《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

专升本《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

专升本《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答案如下:专升本《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一、阅读理解1.(B)虽然是拍摄一组照片,但是照片的风格却存在差异,所以照片应该拍摄在不同的时刻。

2.(A)文中提到了不少表演形式,但是并没有提到独角戏。

3.(D)根据文章最后一句话可以得出这是一篇儿童文学作品。

4.(C)文中提到了孙猴子的人物特点,但是没有提到他的去向。

5.(B)根据文章第一段最后一句话,可以得出滕王阁的基础设施很复杂。

二、完形填空1.(D)根据前文提到的“家住偏僻的山村”的描述,可以推断出她的童年环境并不富裕。

2.(C)根据前文的描述,“辛苦的父亲”说明他们家庭经济并不富裕。

3.(B)根据后文的描述,“当了兵之后,他才有了自己的卫生纸。

”可以推断出他决定当兵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

4.(A)根据前文提到的“不满三十七岁就退伍了”可以推断出他当兵的时间并不长。

5.(D)根据前文提到的他对待作战的态度,“绝不因为危险选择规避行动”,可以推断出他是非常勇敢无惧的。

三、改错题1. 将“没了信心”改为“有了信心”。

2. 将“领导都对他很失望”改为“领导们对他非常失望”。

3. 将“看把你由的”改为“看把你逗的”。

4. 将“书也没找回来的”改为“书也没找到”。

5. 将“这次他行动了”改为“这次他可真行动了”。

四、写作题目:谈谈你对阅读的看法阅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获得知识和信息,还能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首先,阅读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量。

通过阅读书籍、报纸、杂志等,我们可以了解到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知识内容。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新的词汇和句式,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而且,通过阅读各种不同类型的作品,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了解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从而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社会。

其次,阅读能够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作者的观点和写作目的,分析文章中的逻辑关系和论证方式。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一、思考练习1. “序”的文体特征是什么?2. 在陈省身先生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中西文化的不容,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春秋时代。

”你怎么理解这话?3. 你认为季、陈两位在文章中提出的主张相互冲突吗?4. 能力提高请就你对“大学语文”学习的感受和理解,试为这本大学语文教材写一篇短序。

(500字)二、参考答案1. 参见“知识识记”第1项。

2. 陈省身先生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文化正处于一个相互冲突、融合的时期。

它们是平等的,但也是相互竞争的,正如“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其间不存在主次的观念。

3. 两位先生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

季羡林先生作为著名的人文学者,关注文化交流问题。

他提出“天人合一”是希望能够实现中西文化的优势互补。

提醒读者在学习西方文化时,也要看到西方文化的弊端(人类,特别是近几百年来的西方人,却反其道而行之,要“征服自然”,在大自然面前翘尾巴)。

而陈省身先生以其理性的头脑看到中西文化、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都具有自己特殊的产生环境(五百年的伟大的科学进展,开启了我们对自然的了解,也因此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我们同五百年前的人已不是同一种动物了)。

在谈到继承问题的时候应该更加理性和辩证。

4. 能力提高序言可叙事、可议论,是一种相当自由的文体。

可以从目前“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个人对这种教学的感受、目前教学的不足和需求谈起。

不过写作时,应注意结合书的特色去谈问题。

一、思考练习1. 简要评述傅雷对东西方文化之差异的观点。

2. 本文采用书信日记体写作有什么好处?在阅读、欣赏此类文学作品时应注意什么?二、参考答案1. 西方文化受宗教影响很深,特别是受到基督教的影响。

文艺复兴之后,西方文化中自我的觉醒和传统宗教对人性的压抑形成了近代西方文化的主要矛盾。

自我对无限自由的争取和人对神的臣服两者之间的矛盾折射到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

而中国文化则更加自然、健康,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

大学语文阅读理解参考答案.doc

大学语文阅读理解参考答案.doc

大学语文阅读理解参考答案文言类读本一、1.答案(A)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欺负”,这是一个古今异议词,在这里是两个词,即“欺”和“负”,应该理解为欺诈背弃之意。

2.答案(B)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两个“微”,用于句首,相当于“无”, 这里表假设,解释为“假如没有”。

A项,前句为所字结构,表不“……的”;后句为固定结构,“为……所”,表被动。

C项,前句意为相互;后句,你,代兰芝。

D项,前句表承接,于是;后句意为趁机。

3.答案(D)“亏大化”的意思是“有损教化”,而不是“吃亏太大”。

4.答案(C)本题要求筛选出符合“全部直接反映韩延寿理政特点”的一项,这个要求中有几个关键:直接、韩延寿、理政。

据此,第3句、第5句、第6句皆不符合这个要求, 故含有这些句子的项都应排除。

5.答案(D)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以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原文说“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最”,没有提到“韩延寿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无中生有。

二、1.答案:(A)完:保全。

2.答案:(A)可用排除法答题,句④说的是郑混做官期间有声望,句⑥说的是郑家受朝廷重用,这两句都欲与“孝弟敦行”无关。

排除这两句,即可得出正确选项。

3.答案:(C)“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于文无据。

而且“郑氏的家声因此更为显赫”是因"他得官者负数人”。

三、1.答案:(A)致仕:辞官归家。

2.答案:(D)连词,跟、同。

3.答案:(C)“老妪”应改为白居易。

4.答案:(D)“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错,他“独善其身”,信奉佛教,是在他仕途失意之后。

四、1.答案:(C)“贿”应为财物之意,也是古今异义的词。

2.答案:(B)“郑人病之”的“病”意为“痛恨”。

3.答案:(C)答题时要注意题干中“分别表现子产治国以德,以民为本”的要求。

4.答案:(A)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五、1.答案:(B)“服”为“服役”。

23212116大学语文答案

23212116大学语文答案

23212116大学语文答案23212116大学语文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题)1. C2. C3. C4. A5. C6. B7. C8. A9. D10. B11. C12. B13. B14. C15. C16. D17. C18. C19. B20. C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20题)1. √2. √3. X4. √5. √6. X7. √8. X9. X10. X11. √12. X13. X14. √15. X16. √17. √18. √19. X20. X三、论述题(每题3分,共8题)1. 简述《三国演义》中曹操、孙权、刘备的用人之道观念的较量:人才不仅是大政方针的执行者操作者,也是大政方针的设计者决策者政策的较量:为人才提供足够开阔的舞台,为其纵横驰骋排除人为的屏障个人魅力的较量: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用人者的风神气度直接作用于人才走势2. 结合《红楼梦》文本,拿出具体细节神话开篇、神话收结写实细致入微神话与写实自由出入3. (1)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诗经》的基本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即:立足生活实际,描写生活画面,抒发生活感受。

《诗经》从各个方面描写了我国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社会现实生活,通过对当时生产、劳动、战争、徭役、爱情、婚姻、家庭、祭祀等方面的描述,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表达了民众的理想和愿望。

正所谓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朱熹说“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铺陈直叙,直接叙述事件、描写人物、景物的方法。

“比”,朱熹说“以彼物比此物也。

”就是比喻,打比方。

“兴”,朱熹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借一个别的事物来开头,然后再转到正题。

(3)灵活多变的句式和复沓的章法句式特点。

《诗经》的句式是以四言为主,整齐对称,具有典雅、庄重的美感,节奏感强。

但305篇却并非一律四言,往往灵活地变换句型,使之错落有致,长短相宜。

《大学语文》答案

《大学语文》答案

《大学语文》答案单选题:1.《侍坐》记述了孔子弟子子路等四人申述各自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其中孔子特别赞赏的是“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侍坐》章以寥寥数语,再现了孔子诸弟子的情态性格。

其中性格鲁莽轻率,但雄心勃勃、言语坦诚的是曾皙3.先秦时期提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观点的是农家4.《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中所说“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是赞美孔子5.《秋水》一文中,庄子用“井蛙不可以语于海”作喻来说明人的认识受空间限制6.从《秋水》看,庄子“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所依据的道理是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观念7.韩非在《和氏》中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状况的不满,指出法术不明乃是世无霸主的主要原因。

文中引用历史事实来论证说理,所用的史实不包括李斯施变革而腰斩于咸阳8.《和氏》选自《韩非子》,下列对本文的分析解说不准确的是法术能禁止群臣士民的不法行为,所以现在的人主对于法术,像需要和氏璧那样急切9.在《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作者详写的是战争的起因及矛盾不断激化的经过10.《燕昭王求士》记述了燕昭王采纳谋士“礼贤下士”的建议,最终报仇雪耻的故事。

文中重点描写的谋士是郭隗11.李斯《谏逐客书》一文的中心论点是重物轻人不是统一天下的正确方略12.李斯的《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取消驱逐客卿成命的主要原因是排比对偶联翩,气势充沛13.《答李翊书》中采用“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的比喻,是为了说明为文立言要以思想修养为本14.《答李翊书》中,作者用“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作喻证明的道理是气盛言宜15.《张中丞传后叙》一文中表现许远性格的方式是在驳斥谬论中补叙事迹16.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叙》中所歌颂的三个正面人物是张巡、许远、南霁云17.体现《始得西山宴游记》全文记叙线索的两个字是“始得”18.《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文章中心是记游西山,但落笔却从游众山开始,作者采用的手法是铺垫法19.苏轼谈到头脑中的鲜活形象一呈现必须迅速抓住否则就会丧失时,所用的比喻性词语是兔起鹘落20.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借用“车过腹痛”的典故,是为了表达苏轼与文与可的亲密无间21.《先妣事略》的总体艺术特色是场面有声有色,细节动人心弦22.下列《报刘一丈书》中的语句,描述作者对权贵者态度的是“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23.宗臣写《报刘一丈书》的导火线是有感于刘一丈信中的“上下相孚”24.下列说法中,不符合顾炎武在《与友人论学书》一文中观点的是既要研究“危微精一”之说,又要关心“四海困穷”25.主张“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思想家、学者是顾炎武26.《狱中杂记》中,“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及书吏、狱官、禁卒,皆利系者之多,少有连,必多方钩致”,这是为了敲诈勒索27.《婴宁》中,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的总导演是鬼母28.《婴宁》中,导致婴宁“矢不复笑”的事件是惩罚邻子,遭遇诉讼29.《宝玉挨打》中,昭示贾政对宝玉大加笞挞的思想动机的一句话是“明日酿到他弑父弑君,你们才不劝不成?”30.在《宝玉挨打》中,说过和袭人“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到这个分儿”相类似话的人是宝钗31.鲁迅的《灯下漫笔》中多有“古人的良法美意”、“自然就‘皇恩浩荡’了”、“就叫作天下太平”、“人们便要心悦诚服”等用语,运用的表现手法是讽刺32.在《灯下漫笔》一文中,鲁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汉族中兴时代”,只不过是人民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33.在《追悼志摩》中提到的用“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警告志摩的是梁任公34.在《追悼志摩》中,胡适用志摩“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的诗句比喻志摩为人的可爱35.在《论气节》中,用来论述“节是有所不为,是消极的”这一观点的事例是陶渊明躬耕农田36.朱自清在《论气节》中分析宋朝太学生请愿罢免奸臣的典型例子,得出的结论是气是敢作敢为37.在朱光潜《文学的趣味》中,谈到造成人们文学趣味分歧的重要因素不包括世风时尚38.朱光潜《文学的趣味》中谈到文学趣味的修养是一件极难的事,因为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39.在《爱尔克的灯光》中,作者关于人生道路的思索的主要触发物是“长宜子孙”四个字40.《爱尔克的灯光》的中心思想是否定封建家庭和礼教多选题:1.《侍坐》章中,孔子让弟子们谈论各自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212116大学语文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题)1. C2. C3. C4. A5. C6. B7. C8. A9. D10. B11. C12. B13. B14. C15. C16. D17. C18. C19. B20. C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20题)1. √2. √3. X4. √5. √6. X7. √8. X9. X10. X11. √12. X13. X14. √15. X16. √17. √18. √19. X20. X三、论述题(每题3分,共8题)1. 简述《三国演义》中曹操、孙权、刘备的用人之道观念的较量:人才不仅是大政方针的执行者操作者,也是大政方针的设计者决策者政策的较量:为人才提供足够开阔的舞台,为其纵横驰骋排除人为的屏障个人魅力的较量: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用人者的风神气度直接作用于人才走势2. 结合《红楼梦》文本,拿出具体细节神话开篇、神话收结写实细致入微神话与写实自由出入3. (1)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诗经》的基本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即:立足生活实际,描写生活画面,抒发生活感受。

《诗经》从各个方面描写了我国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社会现实生活,通过对当时生产、劳动、战争、徭役、爱情、婚姻、家庭、祭祀等方面的描述,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表达了民众的理想和愿望。

正所谓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朱熹说“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铺陈直叙,直接叙述事件、描写人物、景物的方法。

“比”,朱熹说“以彼物比此物也。

”就是比喻,打比方。

“兴”,朱熹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借一个别的事物来开头,然后再转到正题。

(3)灵活多变的句式和复沓的章法句式特点。

《诗经》的句式是以四言为主,整齐对称,具有典雅、庄重的美感,节奏感强。

但305篇却并非一律四言,往往灵活地变换句型,使之错落有致,长短相宜。

章法特点。

《诗经》的篇章结构中,有不少是章与章之间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情感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这种章法叫重章叠句。

(4)丰富、生动、简练、形象的语言特点《诗经》大约使用了近三千单字,其中有名词、动词,也有形容词,丰富多采、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各种事物及其变化特征。

4. 表现了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迫切心情和胸怀大志;不拘小节的宽广胸怀。

5. (1)沉重的忧患意识忧患是人类一种自觉的痛苦。

可以说人生处处有困境,对我们的祖先来说,自然环境尤其险恶。

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发源于黄河流域,三千多年以前,这里土地贫瘠,灌木丛生,有时洪水泛滥,有时大旱连年,毒蛇猛兽经常出没其中。

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先民们对自然界有一种警惧感和神秘感。

在与自然灾难不断抗争中形成的痛苦体验给他们的心灵深处留下了阴影,从而使中国上古神话萌生出一种沉重的忧患意识。

(2)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对民众生命的爱护和尊重,是中国文化的一贯精神。

人们在痛惜生命苦短、人生无常的同时,也以满腔的热情去追求生命和赞美生命。

但“死”又是人类无法抗拒与躲避的,是人生旅途的必然过程。

在远古时代,先民们所面临的来自自然的生命威胁和生存压力也比现在大得多,现实生活与死亡世界的距离近到“朝生暮死”,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战争、疾病、衰老,等等,可以说人生的旅途上遍布着死亡。

于是先民就通过幻想来与死神抗争,试图超越现实,超越时空,于是各种体现先民生命意识的神话也就出现了。

(3)顽强不屈的反抗精神生存环境的艰苦,激发了先民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这种奋斗精神本身就意味着对于命运的抗争,由此而孕育出一大批反抗自然,反抗天帝的神话英雄。

6. 第一,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第二,谋篇布局,匠心独运;第三,《史记》的章法、句式、用词都有很多独到之处,语言雄浑、朴拙有气势感和韵律感;第四,《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第五,强烈的抒情性。

7. 第一,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语言朴实无华、不尚藻饰。

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

以慷慨悲凉的诗歌情调为其特色。

第二,在诗歌体裁上,曹操的乐府诗并不照搬汉乐府成规,而是有所发展。

第三,曹操对建安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建设性作用,建安文学能够在长期战乱、社会残破的背景下得以勃兴,同曹操的重视和推动是分不开的。

8. 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可以概括为:(1)高远的理想与志趣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刘宋初年极端黑暗的社会里,却坚持高远的理想与志趣。

这使他与统治阶级和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

他的诗中充满了对污浊社会的憎恶和对宁静淳朴田园生活的热。

如《归园田居》其一,写官场用“尘网”“樊笼”“误落”表示否定、厌恶的词汇,而写田园用“思”“恋”“返”这样表示强烈依恋的词汇。

(2)劳动生活的反映陶渊明的田园诗有的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诗是最为可贵的部分。

士大夫亲身参加农耕,并用诗写出农耕体验的,陶渊明是第一位。

《归园田居》其三是这方面的代表作:“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这是一个从仕途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带月荷锄、夕露沾衣,实景实情生动逼真。

(3)贫困农村的描绘他还有些田园诗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

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

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又如《归园田居》其四:“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

”通过这些诗可以感受到战乱和灾害之中农村的面貌。

四、赏析题(每题3分,共7题)1. 分析《卫风•氓》中氓的形象。

(1)勤劳,任劳任怨,未弃前弃妇渴望爱情,忠于婚姻。

(2)被弃后,没有苦苦哀求,而是果断决绝,显示性格刚强的一面。

(3)诗中弃妇严厉地谴责男子的负心,对男子的虐待予以斥责,表现出对不公平的婚姻制度的反抗。

2. 这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

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即。

中间阻隔千重,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

此诗共三章,每章八句,上四句写景,下四句述事抒情。

诗中蒹葭、霜露、秋水等景物描写,渲染出清秋的凄清气氛,为人物的情感和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烘托了人物凄婉惆怅的情感。

客观景物与主观感情浑然一体,构成了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此诗采用重章的形式,一唱三叹。

诗人情感丰富,非反复咏叹不能尽其意。

由于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之中,上下求索,徘徊瞻望,章法的重叠也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

3. (1)词人对月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感到愤懑,于是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发问和“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困惑。

(2)词人因人生短暂而希望“乘风归去”,但又意识到月宫并非毫无缺憾的乐土,而是一个“高处不胜寒”的寂寞凄凉所在,于是宁愿生活在人间,于是将情感的流程延伸到了下片,引出因兄弟长期分离造成的苦恼和人生不得圆满的怅然。

(3)词人因人生短暂而希望与月同寿,又因月宫的寂寞而宁愿与人同在,在“此事古难全”的自我解脱后,真诚地希望“人长久”,一波三折地表达出了秋怀人的主题。

4. 将进酒,唐代以前乐府歌曲的一个题目,内容大多咏唱饮酒放歌之事。

在这首诗里,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自己的愤激情绪。

这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

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属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

《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5.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6. (1)上片写所望之景色,描绘出江野暮秋萧瑟寥廓、浑莽苍凉的景象,充斥着萧瑟、肃杀的悲秋情调。

“苒苒物华休”比喻青春时光的短暂,只剩下“无语东流”的长江水,暗示词人的惆怅和悲愁无处诉说。

(2)下片写登高远眺的感想,抒写了思乡怀人欲归不得的愁苦。

“不忍登高”说明词人所处的位置,接下来说明了缘何“不忍”,一是“望故乡渺邈”,因而“归思难收”;二是“叹年来踪迹”,深感游宦淹留;三是“想佳人”之思绪,此乃“不忍”之根源。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不知她会有多少回误认归舟?相思太苦。

最后两句转到自己身上,“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怎会知道我身倚栏杆苦苦思念满怀忧愁?(3)在词人多篇写羁旅行役的长调中,本篇是最富于意境的典范之作。

词的写景层次清晰有序,抒情淋漓尽致,写尽了他乡游子的羁旅哀愁。

全词语言通俗,将思乡怀人之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然感情真挚而强烈,跌宕起伏。

词中“渐霜风”几句为千古登临名句,苏轼赞为“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7. 这句诗集中表达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勇于追求真理的执着、不屈、矢志不渝的无畏精神和坚定信念。

要求结合现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