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隐身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隐身技术及隐身武器装备的发展历程
隐身技术及隐身武器装备的发展历程隐身技术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军事技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日趋成熟。
隐身技术涉及的技术领域十分广泛,已经从最初应用在飞机的可视性控制,拓展到各种武器装备的雷达、红外、声、光、电磁等各种目标特征信号的控制。
隐身技术给现代战争的思维模式和作战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隐身与反隐身已成为战争双方争夺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
纵观隐身技术及隐身武器装备的发展历程,可以把它分成3个发展阶段。
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隐身技术发端于视觉隐身。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法国均开始在覆盖飞机的蒙皮上喷涂伪装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对付目视探测威胁和刚刚发展起来的雷达、声纳探测威胁,通过降低武器的目标特征信号进行隐蔽进攻的概念已经逐渐形成,并且在飞机、潜艇等武器中开始应用。
二次世界大战后,地面发射和空中发射的防御性导弹迅速发展起来,导弹与雷达火控系统的结合极大地提高了防空系统的作战效能。
1960年,美国U-2高空侦察机被苏联的SA-2防空导弹击落后,美国开始重视侦察机和巡航导弹的雷达目标特征信号控制技术研究,先后研制了SR-71“黑鸟”高空侦察机、AGM-28B“猎犬”空对地巡航导弹等具有一定隐身性能的武器,为美国隐身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SR-71是美国洛克希德公司为美国中央情报局研制的高空、高速侦察机,可以在27千米高空以3马赫的速度飞行。
SR-71采用了双三角机翼、平底机身的翼身融合隐身外形,飞机表面涂有能吸收雷达波和红外线的磁性吸波材料。
因此SR-71具有一定的雷达隐身性能和红外隐身性能。
(SR-71“黑岛”高空侦察机为美国隐身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AGM-28B“猎犬”导弹是罗克韦尔公司研制的战略/战术空地巡航导弹,最大飞行速度2马赫,射程960千米。
它采用鸭式气动布局,进气道唇口采用了雷达吸波结构。
发展阶段(20世纪70~80年代)美国是现代隐身技术发展的先驱。
雷达隐身技术原理
雷达隐身技术原理
雷达隐身技术,又称为隐形技术或隐身技术,是一种用于减小或消除雷达探测的技术手段。
其原理主要通过减小或者消除物体所产生的雷达回波,使物体在雷达系统中几乎不可探测。
一种常见的雷达隐身技术是减小目标的雷达截面积(RCS)。
雷达截面积是指物体在雷达波束照射下所散射的雷达波能量的有效截面面积。
为了减小RCS,隐身技术使用了多种手段。
首先,减小RCS的一种方法是使用低反射材料来构造雷达隐身材料。
这些材料能够吸收或折射大部分入射的雷达波能量,从而减小反射回波。
例如,使用吸波材料、聚合物复合材料或金属光学集成材料等来构造雷达隐身涂层。
其次,雷达隐身技术中的另一种方法是设计器件来减小或消除反射的雷达波。
例如,使用倾斜的表面或有规律的静电导体网格来改变雷达波的反射方向。
这样可以减小目标的有效反射面积,从而减小RCS。
此外,雷达隐身技术还可以通过干扰、反射、吸收、散射等方法来打破雷达设备的功率传输、波束形成和信号处理等环节。
通过产生干扰信号、掩盖目标信号,或者改变信号的频率、相位和波形等参数,从而干扰雷达设备的工作,减小目标的探测概率。
总之,雷达隐身技术是通过减小或消除物体产生的雷达回波,从而减小目标在雷达系统中的探测概率的一种技术手段。
通过
使用低反射材料、设计反射器件以及干扰和干扰雷达设备等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目标的隐身性能。
隐身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隐身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介绍了隐身技术的重要性以及各种各样的隐身技术的原理及方法,对未来隐身技术的发展做了一些较为深入的探讨和详细大胆的预测,并就隐身技术做出一些总结。
一、隐身技术的概述自1989年美国入侵巴拿马时首次使用F2117隐身战斗机后,隐身技术日益引起世界各国军界的高度重视。
在海湾战争中,各种隐身兵器的精彩表演,尤其是F2117又一次的不凡战绩,令世界各强国对隐身技术刮目相看。
海湾战争后,美、俄等军事强国都加强了对隐身技术的研究,隐身技术因此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武器装备,如隐身战斗机、隐身轰炸机、隐身舰船、隐身导弹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飞行器、舰船等作战装备的探测技术日益完善。
现在,各个军事强国在本土都有强大的雷达网,空中有预警机,在太空还有战略预警系统。
这些系统通过链路构成一张强大的预警网络,对飞机,舰船甚至是导弹的生存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所以,武器装备的隐身性能已经成为考量整体战斗力的重要指标。
具有隐身性的装备,既拥有了在战场上赖以生存的法宝,又使得自己在进攻中处于主动的一方,加大了攻击的突然性。
在讲究快速反应的现代战场,隐身技术已经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隐身技术按照战斗平台分,可以分为飞行器隐身,舰船隐身,导弹隐身。
按照隐身的方式手段主要为雷达隐身,并辅之以红外、光学和声波隐身,其中雷达隐身是现代隐身技术的重中之重。
红外隐身在导弹突防中应用较为广泛。
而随着反潜技术的发展,潜艇的声波隐身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二、雷达隐身技术的关键若用一句话概括雷达隐身技术,就是采取各种手段减小装备的雷达散射截面(Radar Cross Section,一下简称RCS)。
所谓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RCS,就是定量表征目标散射强弱的物理量。
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RCS,越小,雷达接收能量越小,因而使敌方侦察雷达难于对己方目标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达到隐形目的。
RCS不是目标的几何截面积,而是一个与目标产生同等回波的金属圆球的等效截面积,几何截面积、材质和形状对雷达的反射率和反射的方向性都对雷达截面积有影响,所以雷达反射面积可以比几何截面积大,也可以比几何截面积小,就好像在黑夜里手电照射下,一块小镜子可以远比一个蒙面黑衣大汉显眼。
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
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隐身技术是指可以使人或物体具备隐身能力的技术,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科学家开始研究隐身技术,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隐身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未来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隐身材料的发展将是隐身技术的一个重要方向。
隐身材料是隐身技术的基础,通过使用特殊的材料,可以使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吸收和散射减小,从而达到隐身的效果。
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隐身材料,如纳米结构材料、金属材料和碳纤维材料等。
未来隐身材料的发展将更加注重成本降低和实用性提高,同时也会深入研究材料的光学、电磁等特性,以实现更为完美的隐身效果。
其次,隐身技术的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拓展。
目前隐身技术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用于战机、导弹等军事装备的隐身。
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隐身技术将逐渐应用于民用领域,如汽车、建筑物等。
隐身汽车可以降低车辆的反射信号,减小被雷达侦测的可能性;隐身建筑物可以减少外部环境对建筑物的影响,提升建筑物的抗风防火等能力。
隐身技术的应用范围拓展将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安全。
第三,隐身技术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多领域的交叉融合。
隐身技术的研究需要涉及到光学、物理、材料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未来隐身技术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如将电子技术与光学技术相结合,实现更为高效的隐身效果;将材料学知识与光学特性相结合,研究出更为适应不同环境的隐身材料。
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将为隐身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突破口。
最后,隐身技术的发展还需要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法律。
随着隐身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安全和伦理问题,如是否合法使用隐身技术、如何防止隐身技术被滥用等。
因此,未来隐身技术的发展还需要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法律,确保隐身技术的应用符合社会的法律和伦理标准。
总之,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隐身材料的发展、应用范围的拓展、学科交叉融合和规范法律的制定。
未来隐身技术的发展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安全。
先进隐身材料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先进隐身材料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一、概述先进隐身材料技术是一种以减少雷达反射以实现隐身为目的的材料技术。
这个技术的发展是为了适应现代飞行器的需求,在飞行中减少飞机的雷达反射,从而提高其隐身性能。
本文将从材料的基本特征、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和未来应用前景四个方面分析先进隐身材料技术。
二、材料基本特征隐身材料的主要特征是减少雷达反射,使飞行器可以躲避雷达侦测。
减少雷达反射的主要方法是利用多层介质、辐射损耗和电磁遮蔽等。
1.多层介质多层介质隐身材料是一种以金属、绝缘体等多种材料构成的复合材料,其反射特性随着每层材料的选择、厚度变化而改变。
随着各层材料的精细设计,可以达到较好的隐身效果。
2.辐射损耗辐射损耗隐身材料利用材料吸收雷达波的能量来减少反射,使飞行器具有良好的隐身性能。
例如,平面材料可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和结构设计进行隐身。
3.电磁遮蔽电磁遮蔽隐身材料通过阻止雷达波到达飞行器表面,从而减少反射信号。
这种材料的主要材质是抗电磁干扰材料和抗雷电材料。
利用抗电磁干扰材料可以在飞行器表面制造强磁场,从而抵消雷达波到达的能量;而抗雷电材料则在飞行器表面产生电荷,并通过抵消雷达波到达的能量来减少反射信号。
三、发展历程1.初期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空军的隐身研究首先出现,当时隐身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地面雷达的探测。
研究人员试图开发出一种新的材料,可以吸收或耗散掉雷达信号,为飞机提供隐身的保护。
2.进一步发展60年代初,随着雷达技术的发展和周边环境的变化,隐身材料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开展。
隐身材料开始向多层介质、电磁遮蔽和辐射损耗方向发展。
研究人员开始探索新的方法来设计和制造更好的隐身材料,以适应日益复杂的现代飞行器需求。
3.现代发展近年来,随着电子科技的迅速发展和高科技产业的崛起,隐身材料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新材料不断涌现,旧材料也在不断改进,从而为隐身材料技术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四、研究现状目前,隐身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层介质、电磁遮蔽和辐射损耗三个方向。
雷达隐身与反隐身技术发展综述
兼 具 隐身 与 反 隐身 特 性 才 能 在 现 代 战场 环 境 中 处
于优 势地位 。
1雷达隐身技术
实现 雷达 隐身 的主要 技术 途径有 : ( )材 料 隐 身 ,采 用雷 达 吸波 材 料和 透 波 材 1 料达 到隐 身 的效果 ; ( )电子 措施 隐身 ,利 用 各种 电子手 段 达 到 2 隐身 的效 果 ; ( )等离 子 隐身 技 术 ,利 用 等离 子体 对 电磁 3
T c n q e o c iv n a a t at n n ise l r r s n e i p p r e h i u sf ra h e i g r d rse l a da t t at a ep e e t d i t s a  ̄ . h — h nh
现 也 是 现代 战 争 中提 高 自高生 存 力 的重 要 因 素 之
一
改变 传 播 方 向 ,从 而 返 回到 雷 达接 收机 的 能量 很
少 ,达 到隐身 的 目的 。据 报道 ,采用 等离 子体 隐 身 技 术 的飞行器 被 敌方发 现 的概率 可 降低 9 %。 9
。
目前 主要采 取 的方法 有 : ( ) 电子 干扰 和欺骗 1
K e o ds Ra a; tat; t Se l yw r : d r Se l An i tat h — h
在 现代 战争 中 ,被誉 为“ 千里 眼” 的雷达 既要监
视 和 搜 索 敌 方 目标 又 要 做 到 不 被 敌 方侦 察 和 电子 支援系 统发 现 ,从而 避开 反辐 射导 弹和 隐身 目标 的 打击 与威胁 。因此 从某 种意 义上 说 ,现代 雷 达必 须
利 用 电子 干 扰 手段 提 高 飞 行器 或 设 备在 战场 上生存 能 力 的主 要手 段有 : 由侦察 设备 搜寻 出对 自 己有威 胁 的雷达 频率 ,用这 种频 率发 射脉冲 ,使对
雷达原理论文雷达的隐身与反隐身技术
雷达原理论文姓名:班级:学号:指导老师:雷达的隐身与反隐身技术在现代战争中,隐身和反隐身技术具有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 上个世纪的局部战争已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如美国的F-117飞机在1989年入侵巴拿马和1991年轰炸伊拉克的战争中大显神威, 这就是隐身技术应用的成功实例。
隐身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战略和战术防御系统提出了严峻挑战,迫使人们考虑如何摧毁隐身兵器并研究反隐身技术。
隐身与反隐身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目前应用于武器系统中的探测手段有雷达、红外、激光和声波等,而雷达在各种探测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研究雷达的隐身和反隐身技术势在必行。
雷达基本原理雷达发射机输出的功率馈送到天线,由天线将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到空间,电磁波脉冲在空间传输过程中遇到目标会产生反射,雷达就是利用目标对电磁波的反射、应答等来发现目标的。
但雷达的探测距离有一定范围,雷达探测的基本原理和系统特征可以用雷达方程来描述:max R =式中:t P 为雷达发射功率, min S 为雷达最小可检测信号, t G 为发射天线的增益, r G 为接收天线的增益,λ为雷达工作波长,σ为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积(RCS )。
雷达截面积是目标对入射雷达波呈现的有效散射面积。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雷达最大作用距离max R 与目标的雷达截面积σ的14次方成正比。
因此,要减小雷达的最大作用距离可以通过减小目标的RCS 来实现。
目前用来减小目标RCS 的主要途径有两种:一是改变飞机的外形和结构,称之为外形隐身;二是采用吸收雷达波的涂敷材料和结构材料,称之为材料隐身。
雷达隐身技术 雷达隐形技术是一种不让雷达观测到的技术和方法,用于对付雷达侦察。
这是一种最早出现、最常用的隐形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隐形武器上²1)雷达隐形技术原理雷达隐形技术原理是通过降低己方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RCS,达到隐形目的.所谓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RCS ,就是定量表征目标散射强弱的物理量.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RCS,越小,雷达接收能量越小,因而使敌方侦察雷达难于对己方目标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达到隐形目的。
隐身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隐身技术的原理与应用隐身技术是一项先进的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航天、通讯等领域。
本文将对隐身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一、隐身技术的原理隐身技术的原理是通过降低雷达反射面积和减少电磁波反射的方式来减小被侦测的概率。
隐身技术有两种主要的实现方式:一种是吸波材料和涂层的应用,另一种是几何反射的应用。
1.吸波材料和涂层的应用在吸波材料和涂层的应用中,物体会被覆盖上一层吸波材料或涂层,使物体表面的电磁波反射率降低。
吸波材料是一种能够吸收电磁波、减少电磁波反射的材料。
涂层则是直接附着在物体表面的一层材料。
吸波材料和涂层的原理是利用介电损耗、磁滞损耗和电磁波散射三种方式来吸收电磁波。
这些材料能够使电磁波反射率降低好几倍,从而降低被侦测的概率。
2.几何反射的应用在几何反射的应用中,物体表面采用多个平面,将电磁波反射角度改变,使得反射回来的电磁波不会被雷达侦测到。
这种实现方式需要对物体的形状进行设计和优化。
二、隐身技术的应用隐身技术主要应用于军事、航空、航天、通讯等领域,下面将分别进行介绍。
1.军事应用在军事领域,隐身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飞机、导弹、舰艇等军事装备上。
采用隐身技术的装备可以避免被雷达侦测到,从而减少敌方的攻击。
2.航空领域在航空领域,隐身技术的应用使得飞机的雷达反射面积减少,提高了飞机的隐身能力。
同时,采用隐身技术的飞机可以更加灵活和难以被侦测到,从而提高了其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
3.航天领域在航天领域,隐身技术的应用使得航天器在进入大气层时,减少了由于空气密度和摩擦产生的高温和压力,提高了航天器的安全性。
4.通讯领域在通讯领域,隐身技术可以有效避免信号被拦截和窃取。
采用隐身技术的设备可以加密数据,避免数据泄露和非法获取。
三、隐身技术的未来隐身技术在未来将继续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尤其是在航空和军事领域。
未来的隐身技术将更加高效和先进,利用最新的材料、涂层和结构设计,使得隐身装备更加灵活和安全。
隐身技术
2014 年春季学期研究生课程考核(读书报告、研究报告)考核科目:现代光学材料与技术选讲学生所在院(系):理学院物理系学生所在学科:光学姓名:学号:学生类别:统招题目:隐身技术的发展隐身技术的发展1、隐身技术的研究背景隐形技术俗称隐身技术,准确的术语应该是“低可探测技术”。
即通过研究利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手段来改变己方目标的可探测性信息特征,最大程度地降低对方探测系统发现的概率,使己方目标,己方的武器装备不被敌方的探测系统发现和探测到。
隐形技术是传统伪装技术的一种应用和延伸,它的出现,使伪装技术由防御性走向了进攻,有消极被动变成了积极主动,增强部队的生存能力,提高对敌人的威胁力。
现代无线电技术和雷达探测系统的迅猛发展,极大推动了世界各国防御系统的搜索、跟踪、攻击目标的能力,传统的作战武器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
隐身技术作为提高武器系统生存、突防、打击能力的有效手段,已经成为集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现代战争中最重要、有效的突防战术技术。
在入侵巴拿马、海湾战争以及刚刚结束的入侵南联盟的战争中,美国的F—117战斗攻击机执行了几千架次的空袭任务,却只损失了一架战机;而B—2隐身轰炸机从美国本土长途奔袭到南联盟执行轰炸任务却未受丝毫威胁。
创造这一奇迹的原因之一就是隐身技术的应用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战机,隐身技术在提高现代兵器的突防能力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基于隐身技术在军事中的重要作用,各国相继开展了隐身技术的研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成绩斐然。
从50年代起,美国开展隐身技术研究,经过20多年的发展,70年代开始研制隐身飞机,80年代隐身飞机装备部队并投入使用。
现已装备的F—117A 隐形攻击机、B—2战略轰炸机以及新问世的F—22先进战术隐身战斗机均采用了不同类型的隐身材料。
俄罗斯的S—37隐身战斗机也已问世。
这些雷达隐身战机的相继问世标志着国外隐身技术已进入工程发展阶段。
2隐身技术的发展现状目标隐形性能主要取决于雷达的接收功率和雷达波散射截面的大小,因而降低目标的雷达波散射截面、雷达的接收功率成为隐形技术的主要目标,目前主要有三种途径:外形隐身技术,雷达吸波材料隐身技术和最新提出的超材料隐身技术。
隐身技术及应用
隐身技术及应用隐身技术(Stealth Technology)是一种利用材料、结构和设计来降低飞行器或其他物体在雷达、红外线等探测系统中被探测的能力的技术。
隐身技术最早应用于军事领域,用于减小飞机、导弹等武器系统的雷达截面和热红外特征,从而提高其隐蔽性和生存能力。
隐身技术的应用导致了现代战争方式的变革,同时也有一些民用领域的应用。
本文将首先介绍隐身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然后探讨其在军事和民用领域的应用。
隐身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飞行器或其他物体的外形、材料和信号反射进行优化,使其尽量减小雷达截面和热红外特征,降低被探测的概率。
隐身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当时在英国,科学家们发现将舰船覆盖上能够吸收雷达波的材料可以减小舰船的雷达截面,从而提高其隐蔽性。
自此,隐身技术开始得到军事研究单位的关注,随着雷达技术和其他探测技术的发展,隐身技术也在不断演进和应用。
在军事领域,隐身技术主要应用于飞机、导弹和潜艇等武器系统上。
以飞机为例,隐身飞机主要通过减小雷达截面和热红外特征来提高其隐蔽性。
为了减小雷达截面,隐身飞机通常具有流线型的外形,有平滑的曲线和尖锐的前缘,可以减小雷达波在表面上的反射。
此外,隐身飞机还使用了辐射吸收材料和雷达反射减少涂层等技术,来吸收、散射或折射来自雷达的信号,使其不易被探测。
为了减小热红外特征,隐身飞机使用了吸热涂层和冷却系统等技术,来降低其在红外探测系统中的热辐射。
此外,隐身飞机还可以采用干扰和电子对抗等技术,干扰敌方的雷达探测系统,从而进一步提高其隐蔽性。
隐身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给现代战争带来了重大变革。
隐身飞机的出现使传统的空中防御体系面临巨大挑战,因为传统的雷达和防空导弹系统很难探测和拦截隐身飞机。
此外,隐身技术也拓宽了军事作战的空间和方式,使飞机和导弹等武器系统能够更近距离地接近敌方目标,执行突袭和打击任务。
隐身技术还使得侦察和监视任务更加困难,提高了作战单元的生存能力和战斗效果。
雷达隐身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雷达隐身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摘要:叙述了雷达隐身技术的工作原理、类型及研究现状,综述了吸波材料的类型、介绍了雷达吸波材料若干新的发现、性能及应用, 同时展望了雷达吸波材料的发展趋势和研究发展的重点。
关键词:雷达吸波材料、吸波原理、现状、发展趋势随着军事侦察技术的飞速发展, 军事设施及武器装备的隐蔽变得日益困难, 发现即毁灭已成为现代战事重要特点之一。
在未来战争中雷达将是探测目标用得最多、最有效的侦察手段。
由于雷达是通过测量从目标反射的雷达回波来发现目标的, 因此雷达隐身技术的研究核心是缩小雷达散射截面积( Rcs) 和尽可能减弱雷达回波信号的综合技术。
隐身技术作为提高飞行器生存、突防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自二战以来,一直受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高度重视,这些国家陆续依据本国的现有技术实力、人力、物力和财力等,不同程度地开展着隐身技术和隐身武器的研究、设计、开发和应用 ,其中以美、俄、法等军事强国为表率。
飞机隐身重点是雷达和发动机、排气系统的红外辐射及消除噪音技术。
坦克和装甲车等, 需要可见光 外隐身, 雷达波隐身及其复合技术。
水面舰艇机动性最差, 其雷达波及红外隐身难度很高, 潜艇关键是对付声纳探测。
1 吸波材料的吸波原理吸波材料是指能吸收投射到它表面的电磁波能量 ,并通过材料的介质损耗使电磁波能量转化为热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 ,一般由基体材料(或粘接剂 )与吸收介质(吸收剂 )复合而成。
由于各类材料的化学成分和微观结构不同 ,吸波机理也不尽相同。
尽管如此,材料的吸波性能还是可以用宏观的电磁理论进行分析,工程上也常常使用材料宏观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来评价吸波材料的反射和传输特性。
材料吸收电磁波的基本条件是 : ①电磁波入射到材料上时 ,它能尽可能不反射而最大限度地进入材料内部 ,即要求材料满足阻抗匹配②进入材料内的电磁波能迅速地几乎全部衰减掉 ,即要求材料满足衰减匹配。
电、磁介质材料可以分别用自由空间部分及各自材料本身部分的电磁特性来加以描述。
雷达隐身与反隐身技术浅析
雷达隐身与反隐身技术浅析I. 前言- 初步介绍雷达隐身与反隐身技术的重要性;- 引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II. 雷达隐身技术- 综述雷达隐身技术的历史和现状;- 介绍雷达隐身的原理、技术方法和隐身材料;- 分析不同类型的隐身目标并探究它们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III. 雷达反隐身技术- 简述雷达反隐身技术的意义和作用;- 介绍常见的雷达反隐身技术,如相控阵雷达、宽带雷达、多普勒雷达等;- 分析各类技术的优缺点以及针对不同隐身目标的匹配度。
IV. 雷达隐身/反隐身技术探究- 分析现有的雷达隐身/反隐身技术研究状况;- 探究不同隐身目标在不同条件下的隐身及反隐身效果,并模拟其反应;- 分析实验结果,探究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
V. 结论- 总结论文中探讨的雷达隐身与反隐身技术;- 强调隐身与反隐身技术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 提出未来发展的建议和展望。
I. 前言雷达隐身和反隐身技术的出现,为现代战争中的对抗和军事活动提供了全新的一面。
以往我们常常听到的引导地对空雷达、对海雷达、堆埋雷达等侦察装备,仅仅是传统雷达的代表。
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雷达技术随之进行了全盘升级,出现了一些全新的、更加先进的应用技术。
其中,雷达隐身技术与反隐身技术则成为了当前最为热门且被广泛应用的技术之一。
雷达隐身技术,顾名思义,可以使目标在雷达波束扫描下减小其反向散射截面的大小,即“隐形化”处理,从而降低目标被侦测的概率。
实现隐身的方法包括对目标进行隐身设计和采用隐身材料等方式。
雷达隐身技术常常被广泛应用于隐蔽行动、突袭、突围等军事行动中,使军队在面对敌人时能够以更加隐秘、无声的方式进行,从而提高作战效果。
与此同时,雷达反隐身技术则是指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侦测和发现,使那些通过雷达隐身技术所隐藏的高价值目标得到曝光。
这类反隐身技术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周期测量雷达、角迹跟综雷达、宽带雷达等。
利用这些手段以及雷达对目标的探测,可以有效地降低隐身目标的效果,使敌人难以立足和容易被摧毁。
雷达隐身技术智能化发展现状与趋势
雷达隐身技术智能化发展现状与趋势摘要:作为未来战争中夺取战争主动权、充分发挥武器装备效能、提升打击效果、摧毁敌重要目标的重要技术手段,隐身技术日益成为各国研发的重点。
关键词:雷达隐身技术;应用;发展前言科技进步带来了现代通讯技术和雷达探测技术的突飞猛进,战争中敌对双方目标搜索、识别、跟踪、攻击的能力显著提高,攻防速度明显提升。
除此之外,敌方的雷达、红外、激光等探测器还时刻严密监视着己方的一举一动。
现代战争日趋呈现陆、海、空、天、电磁五位一体立体化,在战争中把握先机最重要和最有效的突防战术技术手段,就是发展隐身技术,提高武器系统生存、突防和纵深打击能力。
1无人机的雷达隐身技术1.1主动有源隐身技术有源隐身技术就是指主动采取措施,利用己方辐射源对敌方辐射源的来波信号进行欺骗、干扰,以主动改变己方武器目标自身的雷达、红外、可见光等特征信号,使敌方的侦查探测系统难以判断、定位、跟踪己方目标的技术,主要是利用干扰机或诱饵系统,发出误导敌方的虚假信号,达到提高己方飞行器生存能力的目的,此项技术已在美国包括F-15、F-16、F/A-18和F-22在内的多款机型上装备使用;等离子体隐身技术是在目标的表面形成一层等离子云,照射到等离子云上的敌方探测性信号,部分被吸收掉、部分被改变传播方向,从而降低己方目标RCS实现隐身;有源对消隐身技术的实现机理则是利用电磁波的干涉原理来减弱或消除反射回波,使敌方探测系统无法显示或判断目标的特征;智能蒙皮是采用基于纳米材料、传感器及计算机的具有自诊断、自监控、自修复、自校正和自适应环境变化的新型材料,感知环境及状态的变化,通过改变特性参数实现对外部刺激作出最佳响应,达到隐身目的。
1.2被动无源隐身技术1.2.1外形隐身技术通过合理设计无人机的外形及相关部位布局,可以大幅降低无人机的RCS,实现无人机雷达隐身。
可以看到,飞行器是一个很复杂的目标,存在着多个散射源。
以现有的技术手段,我们并不能完全消除所有的散射源,只能针对性的降低其主要的强散射源。
隐身武器发展现状
隐身武器发展现状
隐身武器作为一种高科技武器系统,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隐身技术旨在通过减少目标的可探测性,降低其被敌方雷达、红外线和其他传感器侦测到的概率。
以下是隐身武器发展的现状:
1. 隐身飞机:隐身飞机是隐身武器发展中最著名的应用之一。
美国的F-117“夜鹰”是世界上第一种正式服役的隐身战斗机,
其采用了特殊的外观设计和材料,使其能够大大减少雷达信号的反射。
现代的隐身飞机如美国的F-22“猛禽”和F-35“闪电Ⅱ”等,以及俄罗斯的苏-57“先锋”战斗机,都在隐身性能上有了
显著的提升。
2. 隐身导弹:隐身导弹也是隐身武器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隐身导弹通过采用低可探测性的设计和材料,使其能够在敌方防御系统中更难被侦测和拦截。
美国的“战斧”巡航导弹和俄罗斯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都具有较高的隐身性能,并广泛应用于现代战争中。
3. 隐身舰船: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隐身性能也被应用于舰船领域。
采用隐身技术的舰船可以减少雷达探测距离,增加生存能力。
美国的“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和中国的“052D”型驱逐舰等,都采用了隐身设计,提升了其作战效能。
4. 隐身装备:除了武器平台本身,隐身技术也被应用于士兵个人装备上。
采用隐身材料和设计的作战服装、头盔和护甲等,可以减少士兵在战场上被敌方传感器侦测到的概率,提高战斗
力。
隐身武器作为一种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技术,不断受到全球各国的关注和研发。
未来隐身技术的发展重点将在于提升隐身性能、降低成本,并在更多的武器领域中得到应用。
隐身技术发展趋势
隐身技术发展趋势隐身技术是指能够使物体在光线、声音、雷达等传感器的探测下不被察觉的技术。
隐身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于军事、航空航天、安全监控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隐身技术正朝着以下几个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和应用。
首先,隐身材料的研究是隐身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
隐身材料是一种能够吸收、反射或散射电磁波的材料,使物体难以被雷达或红外线等探测设备发现。
目前,隐身涂层材料的研究已取得了重要进展,能够吸收某些特定频段的电磁波,从而降低被雷达探测的概率。
未来,隐身材料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多频段、宽频带的隐身性能,以及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隐身效果。
第二,隐身技术将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实现更为智能化的隐身效果。
人工智能技术在图像处理、信号处理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可以对环境中的信号进行解读和分析,从而提高隐身系统的性能。
例如,将雷达和红外传感器的数据与深度学习算法相结合,可以通过学习和识别敌方的雷达和红外特征,及时调整自己的隐身策略,提高隐身效果。
第三,隐身技术在太空领域的应用将得到进一步推进。
太空中的目标往往面临更复杂、更广泛的探测手段,因此在太空中实现有效的隐身对于航天器、卫星等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一些国家已经开始研究太空隐身技术,例如利用特殊材料、抗干扰技术等手段,减少航天器的电磁辐射,降低被敌方探测的概率。
未来,太空隐身技术将进一步提高隐身效果,并与空间导航、通信等技术相结合,保证太空活动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第四,隐身技术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发展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攻击和侵入行为日趋复杂和隐蔽。
隐身技术可以通过识别和阻断网络攻击者的活动,保护系统安全和用户隐私。
未来,隐身技术的研究将更加注重网络攻击的预测和防御,以及对新型网络攻击手段的识别和应对。
总之,隐身技术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隐身技术将更加智能化、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航天、安全监控和网络安全等领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外新型隐身技术发展与应用调研报告
国外新型隐身技术发展与应用调研报告隐身技术是一种能够使物体在光学、声学、热学等各种传感器的探测范围内不可见或减弱探测效果的技术。
近年来,国外对新型隐身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本报告将对其中的一些重要成果进行调研和总结。
一、新型材料在隐身技术中的应用1. 多层复合材料:多层复合材料由金属层和介质层交替组成,能够有效地吸收或反射探测器的电磁波,实现隐身效果。
目前,一些国外研究机构已经成功制备了高效的多层复合材料,并在航空航天领域得到了应用。
2. 纳米材料:纳米材料因其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隐身技术中具有巨大潜力。
例如,纳米金属颗粒能够在特定波长范围内实现电磁波的吸收和散射,从而达到隐身的效果。
另外,纳米材料还可以通过调控材料的结构和组分,实现多频段的隐身效果。
3. 柔性材料:柔性材料具有良好的变形性和韧性,能够在外界作用下发生形变,并改变电磁波的传播路径,从而实现隐身效果。
国外研究人员通过设计和制备柔性材料,成功实现了对特定波长电磁波的吸收和折射。
二、隐身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1. 隐身飞机:国外军事强国在隐身飞机的研制中取得了重大突破。
通过采用先进的隐身设计和材料,隐身飞机能够减少雷达、红外和声纳等探测器的作用距离,增加飞机的生存能力和行动自由度。
2. 隐身舰船:隐身技术也被应用于舰船领域,使舰船在雷达和红外探测器下更难被发现。
隐身舰船不仅能够提高海上作战的隐蔽性,还能有效降低敌方的打击能力。
3. 隐身装备:国外军队还在陆地作战领域广泛应用隐身技术。
例如,士兵的服装和装备采用隐身材料,能够有效减少红外和可见光探测器的探测距离,提高士兵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效果。
三、隐身技术在民用领域中的应用1. 无人机:无人机作为一种重要的民用飞行器,也在逐渐应用隐身技术。
通过采用隐身设计和材料,无人机能够减小雷达和红外探测器的作用距离,提高其侦查和监测能力。
2. 智能手机:隐身技术在智能手机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减小电磁波辐射和提高通信安全性方面。
隐身那些事儿(下)——讲述隐身技术发展及应用的故事
续言【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当美国人在隐身领域一路领先高歌猛进的时候,俄罗斯在新一代战机研制进展方面却连遇挫折,在国家动荡和经济衰退的影响下,其近2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可谓是一波三折、曲折坎坷。
同一时期,我国正深陷于薄弱基础之上,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三代战机举步维艰的泥潭之中,先进的隐身战机与我们现实中二代当家的窘境看起来是那么的遥远。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经历了痛苦和磨难,俄、中两个难兄难弟最终都挺了过来,各自研发出了独具特色的五代战机,同时也跨入了隐身大时代的门槛。
“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如今甚至已经盘算着什么时候可以“并驾齐驱”——虽然未来仍然充满变数,但是——我们已经上路了。
在本文上篇中,讲述了隐身技术在军事航空领域的发展和截止到上世纪80’s~90’s 年代前的主要应用。
由于这一时期也是隐身技术步入大成阶段的一个分水岭,本文将延续上篇的内容,对美国在隐身战机设计上的另外两款巅峰之作F-22 和F-35 进行分析,然后讲述俄罗斯、中国等在此项技术方面的追赶进展。
本文后半部分将尝试从隐身无人机、电子对抗、战机生存力和隐身战术等方面作综合性论述和探讨,以引领读者略窥隐身技术涉及领域的全貌。
在开始讲述之前,有必要同时关注的一个现象是,上世纪80’s ~90’s 年代是计算机和雷达技术突飞猛进的一段时期,计算能力的提高使得隐身和气动设计仿真更为高效精细,但同时也促成了雷达特别是相控阵雷达等技术的大幅提升。
尤其是80 年代伴随着微机和高速处理芯片技术的飞速进步而形成的数字化波束技术(DBF),为现代雷达发展带来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
这项技术从多波束控制和自适应波形变换等方面极大地拓展了雷达的性能和功能,也使得雷达系统的升级能够更方便地与微处理器技术的进步同步,结合后续新体制的双基地雷达、现代中低频雷达、无源相干探测等技术发展,对隐身战机构成了新的全方位威胁,由此也将促进电子对抗手段和隐身战术的进一步发展演变。
浅析电子雷达天线系统中隐形技术的应用_1
浅析电子雷达天线系统中隐形技术的应用发布时间:2023-02-20T00:55:46.724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19期作者:齐安栋[导读] 在各国军事武器装备研发中,电子雷达天线系统中的隐形技术对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齐安栋江苏金陵机械制造总厂江苏省南京市 211100摘要:在各国军事武器装备研发中,电子雷达天线系统中的隐形技术对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电子雷达天线系统中的隐形技术,有利于增强武器装备的防空能力、打击能力,这也是现代化军事战争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着重探讨电子雷达天线系统中的隐形技术类型,并对其应用态势展开探讨与思考。
关键词:电子雷达;天线系统;隐形技术;实际应用引言:从作用机制上来看,电子雷达天线系统中隐形技术的实质是让敌方雷达不能精准地探测目标的回波信号,按照其信号处理规则来看,目标雷达散射截面积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其回波信号幅度的变化情况,对此,若要增强隐形技术的应用功能,那么有必要逐步降低其散射截面积。
由此来看,按照电子雷达天线系统中隐形技术的具体研发来说,能够利用调整目标的外形、材料结构、电磁性质等方法来达到目的,所以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隐形技术一般有三四种,接下来我们对其展开详细探讨,并对其具体的应用前景进行分析。
一、电子雷达天线系统中隐形技术的类型介绍电子雷达天线系统中隐形技术主要是利用减少目标截面积的方式来发挥积极作用,对此其技术类型多见于四种,即:外形隐形技术、材料隐身技术、电子干扰技术、阻抗加载技术等。
(一)外形隐形技术该技术在实际应用期间,外形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会影响到最终的隐身效果。
对此,需要将目标的强反射源调整为弱反射源,也就是说利用调整目标的外形结构,在规定大小的范围内逐步增强目标物体的反射或折射效应,由此缩减其截面积。
一般来说,应用非常广泛的强反射源具体是指:飞机边侧、尖端,机体的凸出物、外挂物;导弹的头端、尾端、翼面等非衔接部位;舰艇的船体和甲板边侧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雷达隐身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彭淼2013030304003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系成都四川610054擅要:在现代战争中,伴随高技术武器投入使用,雷达隐身技术的发展得到了迅速提升,并逐渐成熟,在各类武器装备研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可以预见在不远的未来,隐身技术必将有更好的发展与应用。
关键词:隐身技术;发展;应用1引言在现代战争中,雷达要在监视和搜索敌方的同时,不被敌方侦察和电子支援系统发现,来消除反辐射导弹和隐身目标的威胁。
从这一层面说,兼具隐身与反隐身特性的雷达才能在现代战场环境中立足。
海湾战争中,联合部队的第一轮打击几乎摧毁了所有伊拉克雷达。
在失去了雷达情报的劣势下,伊拉克的空军的作战能力基本丧失。
因此,雷达及其隐身特性已成为左右现代战争战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由于现代隐身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雷达低可视目标就此出现,如美国的F-117A,B-2等。
当下雷达在确保自身隐蔽的同时,又要有足以侦测到敌方目标,这样雷达技术就面临了一个新课题——探索反隐身技术。
隐身技术的应用致使战场军事装备偏向隐身化。
由于各种精确制导武器和新型探测系统相继出现,隐身兵器变得越发重要,隐身技术得到各军事强国的积极研究,并取得了重大进展,部分已经投入战场,在战争中显示出巨大威力。
本文在这里加以探讨。
隐身技术,其实质是指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措施来削弱、改变、降低兵器原有的声波、电磁波、辐射等信息特征。
其重点是缩减红外辐射功率和雷达反射功率等。
由于各种精确制导武器和新型探测系统相继出现,隐身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制出隐身战斗机、隐身轰炸机、隐身舰船、隐身巡航导弹和隐身装甲车等。
隐身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战略和战术防御系统提出了严峻挑战,迫使人们考虑如何摧毁隐身兵器并研究反隐身对抗技术。
隐身技术与反隐身对技术的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无论哪一方有新的突破,都将引起另一方的重大变革。
隐身技术,又被称隐形技术或目标信号特征的“低可探测技术”。
它采用形状隐身、结构隐身、材料隐身等反雷达探测技术,以及反红外探测、反可见光探测和反声学探测多种隐身技术手段,控制目标的电、光、声等可探测特征,降低或消除目标被各种侦察探测系发现的概率。
隐身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于战场将进一步对战争产生深刻的影响。
雷达隐身技术途径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雷达散射截面(RCS)减缩技术、干扰雷达技术(有源于扰和无源干扰等)及战术隐身技术。
而我们通常所说的狭义上的雷达隐身技术仅是指雷达散射截面减缩术。
它又可分为以下几方面:隐身外形技术:是隐身技术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般而言,目标尺寸越大,其RCS可能越大。
但理论分析和实验证明,目标的几何形状对RCS的影响更为显著。
因此,合理设计目标外形,对于减小其RCS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隐身材料技术:是被目前各种战斗平台普遍采用的一种简单易行的反雷达探测隐身技术。
隐身材料可分为涂料型和结构型两大类。
其中结构型隐身材料把吸收电磁波的性能与承载的机械性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今后隐身材料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
对消技术:通过改变目标表面电流分布或利用有源技术产生与雷达反射波等频率、等振幅但相位相反的电磁波,与反射波发生相消干涉,从而消除散射信号。
对消技术分为无源对消(自适应阻抗加载技术)和有源对消两种。
2雷达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由于隐身外形技术受到气动外形及战术技术性能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而就很难再有进一步的发展。
预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隐身技术的发展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
2.1新型隐身材料技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1987年发现一种新型吸波材料,是由多种视黄基席夫碱盐组成的含双键的聚合物,在受到雷达波照射时,其原予会进行一种轻微短暂的重新排列,从而吸收电磁能量。
它的吸波性能优于铁磁型材料,重量仅是其1/10,目前正在研制中。
在研的还有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涂料和半导体涂料,其特点是吸收频带宽,反射衰减率高,使用寿命长,能较好地满足超音速飞行的气动要求。
2.2 无源对消和有源对消无源对消技术又称自适应阻抗加载技术。
它通过精密机加工在目标表面形成洞、腔体或缝隙,在不影响气动外形的前提下,改变蒙皮表面的电流分布,被动地产生与雷达回波频率、振幅相等但相位相反的附加波,与雷达回波相互抵消;或者在缝隙中接上分布或集中参数的电阻、电容元件,以控制其二次辐射,使其表面的负载阻抗与自由空间波的阻抗相匹配,使雷达波无反射地经过目标继续在空间传播,从而使雷达散射截面积减小。
由于飞行器外形复杂和雷达频率范围很宽等因素,用这种方法减缩飞行器的雷达散射截面积是十分复杂和困难的。
有源对消技术是指在飞行器上装备有源对消电子设备,以产生适合对消的电磁波,通过相消干涉减弱或消除反射波。
这种方法比无源对消具有通用性,能极为有效地减缩飞行器的雷达散射截面积,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隐身技术。
但它要求飞行器上具有能够测出入射雷达波频率、入射角、波形和强度的高性能传感器等对消电子设备,并能实时地产生对消所需要的电磁波信号,因此技术难度比较高,到目前为止尚未有实际应用。
2.3雷达吸波结构材料雷达吸波结构材料是由吸波材料和能透过雷达波的刚性材料相组合而成。
它是将非金属蜂窝结构表面用碳或其它耗电磁能材料加以处理,然后再把金属蒙皮粘结在其表面而制成的刚性板料。
它既能吸收高频雷达波,又能吸收低频雷达波。
非金属透波蒙皮通常用玻璃纤维和芳纶纤维的树脂基复合材料制成,表面喷涂吸波材料,蜂窝芯网通常用含有碳粉类耗电磁能添加剂的树脂浸渍,从而得到特定的阻抗。
它与涂敷型雷达吸波材料相比,除了有吸波和承载功能外,还有其它显著的特点,如有助于拓宽吸波频带,不增加飞行器的重量等,所以它有逐步取代涂敷型雷达吸波材料的趋势。
雷达复合结构材料已经历了由玻璃纤维增强到碳纤维及其混杂纤维、由次承力件到主承力件、由热固性树脂到热塑性树脂的发展过程。
随着先进复合材料在飞行器上应用的不断扩大,采用吸波结构材料已成为新一代军用飞行器材料研究的重要方向。
可以这样说,吸波材料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隐身材料乃至整个隐身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2.4其它技术大气温度、湿度等变化能使雷达波束的传播发生畸变,使其覆盖范围产生“空隙”和波瓣延伸。
同时雷达波在大气层传播时会形成“传输波道”,其能量集中于波道内,波道外几乎没有能量。
美国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和英国费兰蒂计算机有限公司正在研究的微波传播指示技术,就是利用计算机测雷达波束在不同大气条件下的覆盖范围,从而指示飞行器突防的较为安全的途径。
这也可能是隐身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
目前,单独使用隐身技术的效果还不能令人满意,如果能与电子对抗联合,其效益将发生质的变化。
美国一公司对突防时的飞机损失率用系统工程观点作了分析,当RCS减缩技术与电子对抗联合使用时,直到200公里处,飞机的损失率都为0,即实现了全航线的安全突防。
3雷达隐身技术在新装备上的应用由于世界各主要军事大国对隐身技术的重视,使得雷达隐身技术得以迅速发展,并进一步走向成熟,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各类武器装备的研制上。
现在,隐身性能已经成为新型武器装备的设计者所必须考虑的基本要素之一。
3.1隐身飞机F—117A是第一种按低可探测性技术设计原则研制的实用隐身战斗机,其RCS仅为0.01~0.1平方米,比常规飞机的RCS缩小2~3个数量级。
在外形设计上,F—117A采用了独特韵三角形飞翼式前三点起落架布局。
机翼下表面与机身上表面是由许多块小平面组成一体的三角面锥,机翼的前缘就是机身前缘线的延伸。
F-117A机身表面和转折处的设计,使反射波集中于水平面内的几个窄波束,而不是像常规飞机那样全方向散射,这样就能使两个波束之间的“微弱信号”与背景噪声难以区别,这种波束很窄,以致使雷达不能得到足够的连续回波信号,从而难以确定是一个实在目标还是仅为一种瞬变器声。
为了防止雷达信号接触到具有高反射性的发动机风扇,F-117A采用“网状格栅隐蔽式”进气口,保证了进气口对于10厘米或更长波长的雷达几乎是不可见的。
为了隐身的需要,F-117A不设外挂架,不挂副油箱,武器全装在机身内部。
F-117A的机翼采用了吸波复合材料结构,机身下表面也涂覆了吸波材料。
B-2独特的外形设计、隐身结构设计和大量采用吸波材料使得其隐身性能远远超过以往的战略轰炸机,RCS仅为0.3平方米,因此被称为先进技术轰炸机(ATB)。
B-2采用了新的飞翼气动外形。
飞翼是一种没有平尾、翼身融合的布局形式。
早期的飞翼,大多数都有立尾。
而B-2连立尾也没有,整个飞机外形呈光滑曲线,进气道是s形,前后端均呈扇贝状,发动机排出的燃气通过扇形二元喷管,从机翼上表面与后缘锯齿口的交汇处排出。
如此复杂的设计都是为了减小电磁波的反射强度和红外信号。
除了外形设计以外,B-2还大量使用了隐身材料。
1996年1月,RAH-66“科曼奇”隐身直升机首次试飞成功,它是世界上第一架综合应用了隐身技术的武装直升机。
RAH-66的RCS比目前其他任何直升机的都小,仅为AH-64的1/630、OH-58D的1/250,其良好的隐身性能主要是通过采用隐身外形设计、广泛使用复合材料以及采用先进的制造工艺和拼装接缝处的紧公差实现的。
3.2 隐身舰艇隐身技术在舰艇上的应用没有飞行器广泛和成熟。
一些发达国家在许多的舰艇上都采用了隐身技术,如美国的DDG-51驱逐舰、前苏联的基洛夫巡洋舰、德国的MEKO及以色列的萨尔-5护卫舰,在结构设计上大都采取了减少RCS的措施,但真正的隐身舰艇大多处于实验阶段,如瑞典的“司米奇”号、美国的“海影”号。
1996年10月,在96欧洲海军展览会上展出的英国“海幽灵”隐身护卫舰,其隐身性能远远超出现有军舰。
“海幽灵”的舰面上除前后各设鼍一座平顺圆滑且可上下伸缩的锥形塔台和各一座隐身火炮外,几乎未布置其它任何多余的设施,舰面显得光洁而平整。
该舰整体呈光滑的流线型结构,舰体各个部分均由规则的倾斜多面体组成,各中相交面做成圆弧状。
从侧面看,“海幽灵”的舰首为坡度极大的锥形体,其尖锐的头部直插水中,好似一枚穿波破浪的弹头,从正面看则物如耕田之犁。
“海幽灵”还在前后的塔台上装有雷达角反射器,并且能根据需要上下伸缩和左右移动,有选择性地改变雷达反射面积和反射角度,欺骗和迷惑敌方的探测系统,从而能更有效地对付常规雷达的跟踪和探测。
此外;该舰还在关键部位使用了吸波和透波材料,进一步提高了舰艇的隐身能力。
据称,“海幽灵”的RCS只相当于一艘小的渔船。
3.3 隐身坦克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和陆军战车制造部门,一直在进行坦克隐身技术的研究,英国陆军也在研制具有隐身能力的2000年的主战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