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基坑变形设计

合集下载

基坑变形异常原因分析及锚索设计优化及其应用

基坑变形异常原因分析及锚索设计优化及其应用

基坑变形异常原因分析及锚索设计优化及其应用摘要:在建筑工程施工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很多时候由于支护结构的稳定性无法得到充分保障,一旦支护结构变形,导致地表塌陷,不仅会对于建筑工程本身造成不利影响,同时也可能会导致周边建筑物遭到破坏、地下管线受损、周边环境受到不良影响。

本文主要对于基坑变形异常的原因予以分析,并结合锚索设计,探讨应对基坑变形问题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基坑变形;异常原因;锚索设计;优化应用一、引言伴随建筑工程领域综合发展水平的不断进步,建筑工程质量标准不断提高。

部分建筑工程在前期施工中由于受到基坑变形异常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得不降低施工效率,甚至调整施工计划。

某地区一建筑工程所处位置为低洼区,为确保建筑工程施工工作能够有序推进,施工单位先对于低洼区域进行了回填处理,但由于这一部分的施工锚索按照基坑周边地质进行钻孔设计,锚固段的土层不具备良好的力学性能,结构设计的安全性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本文以该工程为例,对于常见的基坑变形异常原因予以分析,并结合锚索设计,提出行之有效的应用策略。

二、基坑变形异常原因分析(一)项目工程情况分析本项目为低洼区,施工单位先对于低洼区域进行了回填处理,回填土土质相对松散,导致土体的稳定性较差,采用明挖法,在深挖两米左右发现大量的地下管道,包括排水管、雨水管、给水管、电缆等。

(二)基坑变形异常原因分析结合以往的施工经验,基坑的开挖深度、基坑的土质情况、锚撑刚度、预应力施工水平、桩墙厚度都会对于基坑变形情况产生影响。

设计人员想要计算出变形值难度较大,但是通过计算和预估变形量,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控制变形量。

结合案例工程情况,发现导致基坑异常变形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土体稳定性较差,且地面下方的管道分布情况较为复杂,回填土未夯实,存在漏水点,渗透导致孔隙水压力增加,土体结构强度降低。

其二,基坑边缘的排水不畅,周边土层存在不均匀沉降现象,且受到渗水问题的影响。

其三,工程开挖未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存在小范围的超挖情况,影响了基坑的稳定性。

基坑变形控制

基坑变形控制

基坑变形控制1概况、下穿道概况连云新城滨海大道(新城闸~西墅闸)新建工程,设计起点位于新城闸,桩号K0+000,终点位于西墅闸,桩号K2+,长2.887km。

下穿道工程为连云新城滨海大道中下穿纵五路隧道部分,下穿道采用箱形框架与U 型槽相结合的结构形式,中间箱型框架结构段120m,两端的U型槽结构段分别180m、170m。

隧道施工采用直壁式支护大开挖方法,基坑开挖宽度29m,基坑最深处距现状地表。

基坑两侧为Ф800mm灌注桩,桩长20m,桩间距1m。

灌注桩外侧施工双排Ф650mm水泥搅拌桩做止水用,坑底采用水泥搅拌桩加固,加固深度4m。

坑内支撑采用Ф609mm钢管,支撑钢管水平间距,上下设置两层支撑,层间距。

本工程基坑变形控制保护等级为二级,基坑外地面最大沉降量≤100mm,围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100mm。

、工程地质情况根据勘察过程中钻探揭露、取样分析、结合静力触探资料,参照区域性地层资料,将场地内上部地基土分为9个工程地质层。

①-1层砂性填土:回填时间不超过3个月,不均匀混有少量碎石、角砾及少量砂性土。

厚度:~3.30m,平均2.24m;层底标高:~2.04m,平均。

②-1层冲填土:灰色~青灰色,流塑,光滑~稍有光滑,具腥味。

场地普遍分布,厚度:~4.10m,平均2.64m;层底标高:~-1.12m,平均。

②-2层淤泥:青灰色,流塑,光滑,具腥味,局部相变为淤泥质粘土。

场地普遍分布,厚度:~13.80m,平均12.84m;层底标高:~-13.28m,平均。

③层粘土夹粉质粘土:褐黄色,坚硬~硬塑,少量可塑,上部含少量粒径1~2cm 直径不等的钙质结核。

场地普遍分布,厚度:~6.80m,平均5.63m;层底标高:~-18.82m,平均。

④层粘土:褐黄色杂灰绿色,可塑,光滑。

场地普遍分布,厚度:~5.70m,平均4.32m;层底标高:~-23.79m,平均。

⑤层粘土:灰色,可塑~软塑,光滑。

场地普遍分布,厚度:~20.00m,平均16.61m;层底标高:~-40.02m,平均。

基坑变形监测的要点及技术措施分析

基坑变形监测的要点及技术措施分析

基坑变形监测的要点及技术措施分析2023-11-12contents •引言•基坑变形监测要点•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措施•基坑变形原因分析•基坑变形控制措施建议•工程实例分析目录01引言背景介绍当前建筑工程的发展趋势基坑工程的重要性变形监测技术的需求目的与意义确保基坑施工安全提高工程质量降低风险和成本02基坑变形监测要点根据基坑工程的规模、地质条件、设计要求等因素,制定详细的监测方案,包括监测目的、监测项目、监测方法、监测点布设、监测频率、监测周期等内容。

监测方案设计应充分考虑基坑工程的特点和风险因素,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监测方案设计还应考虑可操作性和经济性,确保监测工作的实际可行和成本效益。

监测方案设计监测点的布设还应考虑实际操作的可操作性,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监测点布设根据监测方案的要求,在基坑工程的关键部位和变形敏感区域设置监测点,监测点的数量和位置应根据工程规模、地质条件、设计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

监测点的布设应充分考虑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应保证监测点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1监测周期与频率23根据基坑工程的进度和变形情况,制定合理的监测周期和频率,确保监测数据的及时性和连续性。

对于变形较大或风险因素较严重的区域,应适当增加监测频率和周期,以确保及时掌握变形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于变形较小或风险因素较小的区域,可适当减少监测频率和周期,以降低监测成本和资源浪费。

监测数据处理监测数据处理应充分考虑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避免数据失真或误差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对于异常的监测数据,应及时报警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以保障基坑工程的安全生产和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对监测数据进行及时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整理、滤波、计算和分析等步骤,以获取准确的变形信息和评估基坑工程的安全状况。

03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措施在基坑四周设置水平位移监测点,并确定基准点,以便进行定期观测和比较分析。

监测点布置采用精密测角仪或全站仪进行测量,获取监测点的水平位移数据。

基坑工程变形监测方案

基坑工程变形监测方案

基坑工程变形监测方案1. 背景介绍基坑工程是指在建筑施工中,为了在地下建造高层建筑或者地下结构,需要在地面上开挖较深的坑,并按照设计图纸对坑下进行倒土处理,同时基坑周边的建筑、道路等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为了确保基坑工程的安全施工,避免对周边建筑物和地下设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需要进行变形监测。

基坑工程变形监测是指在基坑开挖、支护、降水和地下室施工等过程中,从土壤内部和地面上一定深度位置等环境中,连续或定期监测基坑四周变形情况,以获取变形数据,从而判断基坑周围环境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合理地选择监测点位,对基坑工程进行变形监测,可以有效地监测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变形情况,提前发现潜在危险,保障基坑施工的安全。

2. 变形监测方案变形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监测基坑工程周围环境的变形情况,从而保障基坑工程施工的安全。

变形监测的方案包括: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点位、监测频率和监测报告。

2.1 监测内容基坑工程变形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地表变形监测、地下水位监测、支护结构变形监测、周边建筑物变形监测、基坑倒土变形监测等内容。

通过监测这些内容,可以全面掌握基坑工程周围环境的变形情况,提前发现潜在危险,保障施工的安全。

2.2 监测方法基坑工程变形监测的方法主要包括:GPS定位法、倾斜仪法、水准仪法、测斜仪法、位移传感器法等。

通过这些监测方法可以有效地监测基坑工程周围环境的变形情况,提供准确的监测数据,从而保障基坑工程的施工安全。

2.3 监测点位基坑工程变形监测的点位主要包括:地表监测点位、地下水位监测点位、支护结构监测点位、周边建筑物监测点位、倒土监测点位等。

通过合理选择监测点位,可以全面掌握基坑工程周围环境的变形情况,提前发现潜在危险,保障施工的安全。

2.4 监测频率基坑工程变形监测的频率主要包括:连续监测、定期监测。

通过连续或者定期监测,可以不断地获取基坑工程周围环境的变形数据,及时发现潜在危险,保障施工的安全。

2.5 监测报告基坑工程变形监测报告是通过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得出基坑工程周围环境的变形情况,并提供有效的监测报告。

基坑开挖变形及其对周围建筑的影响分析

基坑开挖变形及其对周围建筑的影响分析

基坑开挖变形及其对周围建筑的影响分析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有限的土地资源与日益增加的建设用地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此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日益得到重视与推广,如地下交通枢纽、商业综合体、高层建筑地下室等,相应的基坑开挖深度与范围也越来越大,周边环境越来越复杂。

基坑开挖对周围建筑的影响尤为敏感,因此,我们要做好基坑变形的控制,即使支护结构本身未发生破坏失稳,过大变形也会导致周边地面沉降、建筑物开裂、管线破坏等,带来严重后果与损失。

基于此,本文就基坑开挖变形及其对周围建筑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基坑开挖变形;周围建筑;影响1 工程概况拟建项目位于某市境内,包括2个主楼及楼间地下车库,地上12-27层,地下4层,其中B-1楼主楼为框架-抗震墙结构,基础形式为灌注桩基础,车库为框架结构,基础形式为独立基础;B-2楼主楼为框架-核心筒结构,基础形式为灌注桩基础,车库为框架结构。

场地内现状地面东高西低,自然地表标高约为34.00~37.50m,主楼及车库基底标高23.50~24.50m,基坑开挖深度约10.50~13.50m。

本项目地处市区繁华地段,交通繁忙,周边环境复杂,基坑东侧与北侧均为市政道路,地下室外墙线距离东侧与北侧道路边线最近分别为27.14、11.13m,道路沿线埋设有雨污水、通信、电力等多种市政管线,管线埋深0.5~3.0m,地下室外墙线距离以上市政管线最近约14.80m;基坑西侧为临近地块地下车库及临时地面道路,本项目地下室外墙线距西侧地块地下车库最近约21.16m;基坑南侧为已建成的28—33F高层住宅楼及底层商铺,其中住宅楼为框剪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商铺及售楼中心为框架结构、独立基础,本项目地下室外墙线距离住宅楼约14.24~20.42m,距离底层商铺最近约12.60m;此外,基坑南侧埋设有给水和污水管道,埋深约1.5m,局部紧邻基坑边缘,基坑开挖时需重点保护,加强监测。

工程基坑变形施工方案范本

工程基坑变形施工方案范本

工程基坑变形施工方案范本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为某市中心区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基坑变形施工方案,工程总占地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地下建设深度约为10米。

基坑变形施工范围包括挖土、支护、变形监测等工序,本施工方案为了确保工程安全、质量和工期,特此制定。

二、工程施工条件1. 基坑施工地点周边无重要建筑和地下管线等设施;2. 施工现场周边通行车辆和行人较少;3. 地下工程施工条件良好,无地质灾害隐患。

三、施工方法和工艺流程1. 物理模型试验在进行基坑变形施工前,应根据地质情况、支护方式等因素进行物理模型试验,以确定支护结构和监测方案。

2. 土方开挖采取机械化开挖方式,分层次、逐层次开挖,保证开挖质量和安全。

3. 支护工程(1)采用临时支撑桩支护方式,桩基本净距为1.0m×1.0m;(2)通过钢支撑、混凝土梁、防水板等组合形式进行支护;(3)采用预应力锚杆和顶梁拉杆进行加固。

4. 变形监测(1)采用全站仪、测斜仪、振动计等设备进行实时监测;(2)制定变形监测预警预警值,一旦达到预警值,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5. 安全防护(1)加强施工现场安全教育;(2)采取防护网、安全帽、安全鞋等防护措施,确保施工人员安全。

四、质量控制1. 严格执行工程质量验收标准,确保施工质量;2. 实施定期巡视,及时发现和处理质量问题,保证变形支护结构牢固。

五、进度安排1. 制定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2. 根据实际施工情况,调整和完善进度计划;3. 确保施工任务按时完成。

六、安全生产1. 严格执行相关安全生产法规,确保施工安全;2. 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做好事故预防工作;3. 做好施工现场及设施的日常维护工作。

七、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1. 严格按照环保法规进行施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2. 合理利用资源,降低施工成本。

八、施工风险分析1. 针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2. 提前做好风险预测,确保施工过程的平稳进行。

九、竣工验收1. 在施工完成后,由专业质量验收部门对工程进行验收;2. 确保施工工程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

深基坑工程设计内容

深基坑工程设计内容

深基坑工程设计内容深基坑工程是指在建筑物、桥梁、地铁等工程建设中,为了满足建筑物或者地下结构的需要,需要控制地下水位、处理土方及周边土体的稳定等问题,而需要挖掘的较深的基坑。

深基坑工程设计内容涉及多个方面,下面将详细介绍。

1.基坑形状设计:深基坑工程设计开始需要确定基坑的形状,主要有矩形、椭圆形、圆形、不规则形状等。

基坑形状的选择与土体特性、空间需求、工程施工方法等密切相关。

2.地下水位控制设计:地下水位对于深基坑的施工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需要进行地下水位的探测和分析,以确定合理的降低地下水位的方法,如应用抽水井、排水槽等工程措施。

3.土体稳定性设计:土体的稳定性是深基坑工程设计中的重要考虑因素。

设计人员需要对土体进行力学参数测试,包括土体的内摩擦角、剪切强度等。

并通过数值模拟等方法来分析土体的变形和稳定性。

4.土方工程设计:深基坑工程设计要考虑土方的开挖、支护和回填等问题。

根据土壤的类型,设计人员需要选择适当的土方开挖工法,如潜孔桩法、钻孔法、爆破法等。

同时需要对基坑进行支护设计,如挖土时采用钢架支护、深挖时采用土钉墙等。

5.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为了保证深基坑的稳定性,设计人员需要设计基坑的支护结构,包括支撑墙、水平支撑、地下连续墙等。

支护结构的选择要考虑工程施工方法、周边环境、土体特性等因素。

6.基坑排水设计:对于深基坑工程来说,地下水的排除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设计人员需要设计排水系统,如排水管道、抽水泵等,以保持基坑干燥,保证施工工期和施工质量。

7.基坑监测设计:深基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监测,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

设计人员需要设计监测装置和监测方案,监测基坑的沉降、支护结构的变形以及周边建筑物的影响等。

8.安全防护设计:深基坑工程是一项高风险的工程,设计人员需要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制定合理的安全防护措施,如警示标志、安全通道、防护网等。

总之,深基坑工程设计内容非常复杂,需要设计人员综合考虑土体力学、水文地质、工程施工等多个因素,进行科学设计和合理规划,以确保深基坑工程的安全、稳定和高效建设。

建筑深基坑开挖中的变形及预控措施探究

建筑深基坑开挖中的变形及预控措施探究

建筑深基坑开挖中的变形及预控措施探究【摘要】本文在分析建筑深基坑变形机理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六大方面重点阐述了基坑变形的控制措施,并简要提出针对变形异常的技术处理,以有效保证深基坑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关键词】深基坑;变形;控制所谓“深基坑”,是指为进行建筑物(包括构筑物)基础与地下室的施工而开挖的地面以下的空间,其开挖深度一般≥7m。

当前,随着我国高层建筑的如火如荼,建筑向高空及地下发展的趋势越发普遍,因而深基坑开挖深度越来越深。

深基坑在开挖过程中,支护结构变形、基坑周围土体变形不可避免,这些变形若超过环境允许的范围,就会引发安全事故,并给周围环境带来危害,因此,研究深基坑的变形并提出相关的变形控制措施,意义重大。

1.基坑变形机理基坑变形主要表现为三大方面,即支护结构变形、坑底隆起及基坑周围地层位移。

由于在开挖基坑时,围护墙内侧原有土压力被卸去,而基坑外侧受主动土压力作用,开挖面下墙体内侧则受全部或部分被动土压力作用,因此往往造成围护墙体产生水平向变形及位移。

支护墙的变形及位移又引发了墙体主动土压力区及被动土压力区的土体的位移,墙外侧发生地层损失而引起地表沉降,而且增大了墙外侧塑性区,因而造成墙外土体向坑内的移动增加及相应的坑内隆起,墙体位移又引发了周围地层的移动。

当基坑开挖较深且基坑内土质软弱时,基坑周围土体塑性区范围及塑性流动都很大,土体由围护墙外围向坑内及坑底移动,从而引发围护墙后地表的开裂及沉降。

2.基坑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影响深基坑变形的因素较多,较大的因素主要有地质水文因素、设计因素及施工因素,具体如下:(1)地质因素。

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如弹性模量、粘聚力、内摩擦角、泊松比、容重、触变性和流变性等)及水环境特性(如水位的高度及升降变化规律,土层的竖向和水平渗透系数,潜水、承压水的水质水压及水流流速、流向等)均会对基坑变形造成影响,因此在基坑设计施工前做好勘察测验,以掌握基坑所在区域的地质、水文、气候等条件尤为重要。

基坑施工过程中土体变形类型及处理措施

基坑施工过程中土体变形类型及处理措施
在开挖时如果遇到机械挖不到的角落,一定要及时通过各种方法,比如人工等转移出去。
(二)基坑降水产生的土体变形
基坑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许多工程状况,例如,流砂、管涌、坑壁土体的塌陷等,而基坑降水可以保障施工的安全。基坑在进行降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时候,基坑周围的水位会由于平衡作用而下降,而地下水也会因为土体的渗透作用,水渗透到了基坑内,因此而使得地下水水位也会下降,但是土体的透明性就会变大,从而导致土体发生沉降变形。由于地下水渗透被破坏,所以基坑就会坍塌。
基坑施工过程中土体变形类型及处理措施
摘要:在高楼耸立的今天,建筑工程的种类多种多样,所需要的设计难度也在逐步增大。众所周知的,任何事物都需要一个好的基础,建筑更是如此。基坑是支撑建筑物重量的物体,基坑的稳定性对于建筑物的稳定性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基坑施工过程中土体的变形的分析,总结出几种基坑变形的类型提出了相关处理措施,并结合具体工程案例进行了具体分析。
所以,防止基坑降水产生的土体变形的措施很重要,开挖基坑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高水位地区,一般都会有降水措施,而且特别是深基坑,降水更是非常重要的。在进行降水前,应该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检测,制定合适的降水标准,以减少降水基坑四周事物的影响,避免使基坑因为降水而发生土体沉降。我们应该细心观察,合理的进行井点降水,把风险降到最低,并且设置灌水系统在降水的基坑边缘处。地下水对于基坑底部极具破坏力,所以我们应该找一些防护措施防止地下水渗透,而且还要增强土体自身的防护能力[2]。
(二)施工降水设计及施工效果
(三)变形的影响因素
基坑的变形对周围的建筑物、地下管线、构筑物以及道路的安全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威胁,尤其是人流量密集的地方,更应该严格控制基坑的变形。经过研究指出,基坑变形的影响因素有:(1)基坑的地下水、气候环境、地质特征以及土的各种物理学指标;(2)基坑形状、深度及大小等;(3)基坑所在周边环境,例如有无河流水沟、有无地下建筑及周边建筑物等;(4)支护结构的种类、排列顺序等,基坑设计的平面尺寸和开挖深度等;(5)设计方案中的方法和随机应变的能力等。

基坑变形监测计划

基坑变形监测计划

基坑变形监测计划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Download Tip: This document has been carefully written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fter downloading,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基坑变形监测计划如下:①前期准备:根据基坑设计与地质勘察报告,确定变形监测范围、监测点布置、监测频率及精度要求,选用合适监测仪器与技术。

②点位布置:在基坑周边、关键结构物及可能受影响的邻近建筑物设置监测点,包括水平位移点、沉降点等,确保监测全面覆盖。

③仪器安装与校准:安装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监测仪器,如全站仪、水准仪、倾斜计等,进行精确校准,确保数据准确性。

④初始值采集:在施工前,对所有监测点进行一次全面测量,记录初始数据,作为后续变形量计算的基准。

⑤制定监测周期:根据基坑开挖进度、地下水位变化及施工工况,灵活调整监测频率,如每日、每周或雨季加密监测。

⑥数据采集与分析:按计划周期进行数据采集,及时录入监测系统,采用专业软件分析数据趋势,评估基坑稳定性。

⑦预警响应:设定变形预警值,当监测数据接近或超过预警阈值时,立即通知项目各方,采取加固或调整施工措施。

⑧报告编制与提交:定期汇总监测数据,编写监测报告,分析变形原因,提出建议措施,提交给业主、设计及施工单位。

⑨监测调整与终止:根据基坑变形趋势及工程进展,适时调整监测方案,直至基坑施工完毕,稳定一段时间后,经评估可终止监测。

基坑工程施工变形

基坑工程施工变形

基坑工程施工变形基坑工程施工变形主要包括地表沉降、地下结构变形等问题。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由于地下土体的挖掘和施工载荷的作用,地表往往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沉降。

而地下结构变形,则是由于基坑工程的开挖和支护过程中,地下土体的移除和支护结构的设置会引起周围土体的变形,从而导致地下结构的变形。

地表沉降是基坑工程施工变形中最为普遍和常见的问题。

地表沉降主要是指在基坑工程开挖过程中,由于土方的挖掘和支护结构的施工所引起的地表下沉现象。

地表沉降的程度一般取决于土体的性质、基坑开挖深度、支护结构的设置等因素。

地表沉降会引起周围建筑物的损坏和地下管线的移位,严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和安全。

因此,在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减少地表沉降的影响,如合理设计基坑支护结构、控制土方开挖速度、监测地表沉降等。

除了地表沉降外,地下结构变形也是基坑工程施工变形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地下结构主要指在基坑工程开挖和支护过程中,由于土体的移除和支护结构的设置会引起地下结构的变形。

地下结构的变形一般包括地下管线的移位、邻近建筑物的损坏等问题。

地下结构的变形一旦发生,将会给周围建筑物和地下管线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在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减少地下结构的变形,如设置合理的支护结构、进行地下结构的监测等。

在基坑工程施工变形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减少地表沉降和地下结构变形的影响,保证基坑工程的安全施工。

为了提高基坑工程施工的质量和效率,需要加强对基坑工程施工变形的监测和控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其影响。

同时,需要注重基坑工程施工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和支护结构,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变形问题,确保基坑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基坑变形观测方案和日常巡查方案

基坑变形观测方案和日常巡查方案

基坑变形观测方案和日常巡查方案
1. 监测点设置,在基坑周边和内部设置监测点,以监测基坑周
边土体和支护结构的变形情况。

监测点的设置需要考虑基坑的深度、土质情况、支护结构类型等因素。

2. 监测参数,监测参数包括但不限于地表沉降、支护结构位移、周边建筑物变形等。

这些参数的监测可以通过测量仪器、全站仪、
倾斜仪等设备进行实时或定期监测。

3. 监测频率,根据基坑施工阶段和工程地质条件,确定监测频率,一般包括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的监测。

4. 监测记录和分析,及时记录监测数据,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基坑变形趋势,采取相应的措施。

接下来是日常巡查方案:
1. 巡查内容,日常巡查内容包括基坑周边的支护结构、土体稳
定情况、降水排水情况、施工现场秩序等。

2. 巡查频率,根据施工进度和地质条件,确定日常巡查的频率,一般包括每日巡查和每周定期巡查。

3. 巡查记录和处理,及时记录巡查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必要时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

4. 巡查人员,确定巡查人员及其职责,确保巡查工作的及时性
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基坑变形观测方案和日常巡查方案是基坑施工安全
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案制定和实施,可以有效
地保障基坑施工的安全和质量。

某建筑基坑施工变形分析

某建筑基坑施工变形分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越 来 越多 的高 层建 筑物 的修建 , 导致 大量 的基坑 出现 。基 坑 的开 挖 破坏 了周围土体原有的应力平衡状态 , 使土体 向基坑内位移 , 挤压基坑支护向基




坑 内位移 , 直到应力再次达到平衡 。也有 的基坑应力未能达到平衡 , 致使基 极坐标法是利用极坐标原理 , 以已知点A、 B 为坐标轴 , 以B 点为极点建立 坑、 周边建筑物坍塌 、 管道爆裂, 严重的甚 至导致人员伤亡 , 造成重大的经济 极坐标系。 测定观测点c 到B 点的距离s 和C 点至B 点的连线与A B 轴的角度a , 按 损失和社会影响。因此, 为确保安全 , 在基坑施工过程 中, 应对基坑支护及周 下式来计算c 点的坐标:
量 地 下水 。
沉降数据采用闭合二等水准测量获得 , 在外业数据采集 时, 为了减小测 量误差 的影响, 使所测 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 向性, 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 监测的结果可比性一致 , 整个外业过程中遵循 以下“ 五定” 原则【 1~ 3 】 : ①保持 水准基点和监测点稳定 , 不任意改动 ; ②变形监测过程中 , 不更换监测仪器及 其配套设施 ; ③监测人员稳定 , 不随意换人 观测 ; ④监测时的环境条件要稳 定, 首 测在 哪 个时 间段 监 测 , 之后 各 期监 测 也应 在这 个 时间 段观 测 。 因为 大气
y c= +S・ s i n s口 c
式 中
c=t a n ( ( 一 ) / ( 一 ) ) +
该项 目中水平位移数据的采集 , 其 中s 9 ~S 1 6 采用小角度法观测 , s l ~s 8 采用 极 坐标 法观 测 。
3 . 2沉 降数据 采 集

常见的基坑板式围护结构变形模式

常见的基坑板式围护结构变形模式

常见的基坑板式围护结构变形模式基坑板式围护结构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临时结构,用于围护和支撑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土体。

在施工中,由于地下开挖和土体变形引起的荷载会对基坑板式围护结构产生影响,导致结构的变形。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变形模式。

1.水平变形:水平变形是基坑板式围护结构常见的一种变形模式。

当地下水位高于开挖坑底时,水压会对基坑周围的土体施加压力,进而导致基坑板式围护结构的水平变形。

此外,地下水流动也会对围护结构产生水平变形的影响。

2.垂直变形:垂直变形是基坑板式围护结构的另一种常见变形模式。

当地下开挖深度增加时,由于荷载的作用,基坑板式围护结构会发生垂直变形。

此外,因土体的开挖会导致土体失稳,进而引起围护结构的沉降和垂直变形。

3.横向变形:横向变形是基坑板式围护结构中的一种常见变形模式。

当土体受到侧向荷载影响时,基坑板式围护结构可能会发生横向变形。

这种变形模式通常在基坑周围存在较大的侧向荷载或土体侧面存在支撑结构时较为常见。

4.拉力变形:拉力变形是基坑板式围护结构的另一种常见变形模式。

当土体受到拉力荷载作用时,基坑板式围护结构可能会发生拉力变形。

这种变形模式通常在开挖深度较大或土体强度较低的情况下较为常见。

5.倾斜变形:倾斜变形是基坑板式围护结构的一种特殊变形模式。

当地下工程施工中存在不均匀沉降或侧向侵蚀等因素时,基坑板式围护结构可能会发生倾斜变形。

这种变形模式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以确保围护结构的稳定性。

在实际工程中,基坑板式围护结构的变形模式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地下水位、土体特性、侧向荷载以及工程施工方式等因素,以有效控制基坑板式围护结构的变形,保证工程的安全进行。

同时,及时监测和维护基坑板式围护结构也是减小变形的重要方法。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措施,可以降低变形模式对基坑板式围护结构的影响,提高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基坑工程微变形控制技术标准

基坑工程微变形控制技术标准

基坑工程微变形控制技术标准导言基坑工程是土木工程中常见的一种特殊工程,多用于建筑、地铁、隧道等工程中。

在基坑工程中,由于地下土体的开挖和支护作用,会产生一定的变形和沉降。

为了保证基坑工程的安全和稳定,需要对基坑工程的微变形进行控制。

因此,制定基坑工程微变形控制技术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技术标准的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和背景基坑工程微变形控制技术标准的制定具有以下必要性和背景:1.确保工程质量:基坑工程的微变形控制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通过制定技术标准可以保证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统一施工标准:不同地区和不同工程的基坑工程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制定技术标准可以统一施工标准,提高施工效率。

3.避免纠纷:如果基坑工程的微变形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可能会导致工程纠纷,通过制定技术标准可以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制定技术标准的步骤1.确定制定单位:技术标准的制定应由行业主管部门指导,专业技术机构负责具体的制定工作。

2.成立标准制定工作组:根据需要,成立标准制定工作组,该工作组应由工程技术人员、学术专家和相关企事业单位代表组成。

3.调研和分析:进行相关调研,了解国内外基坑工程微变形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工程实际需求。

4.初步制定标准草案:根据调研和分析结果,制定初步的技术标准草案。

包括标准的基本原则、技术要求、检测方法等内容。

5.专家评审:将标准草案提交给相关专家进行评审,收集并汇总专家意见。

6.修改和完善:根据专家意见,对标准草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7.验证和试用:将标准草案应用于实际工程中进行验证和试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和调整。

8.公开征求意见:将修订后的标准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接受各方面的反馈和建议。

9.最终定稿:根据公开征求意见的结果,对标准进行最终定稿。

10.发布和实施:将制定好的技术标准进行发布,并在相关工程中进行实施和推广。

技术标准的执行监督和检测技术标准的执行需要进行监督和检测,以确保施工单位能够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工程施工。

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方案设计

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方案设计

-1、工程概况市潞安鸿源房地产开发拟在市防爆巷西侧进展潞安府秀江南三期地下车库建立,拟建地下车库建筑面积约 2.6万平方米,平面形状不规那么,总体呈矩形,东西长约230米,宽约143米,基坑周长约700米,基坑深度自±0.000向下10米,开挖深度自现有自然地面向下约9.5米,按?建筑地基根底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GB50202-2002确定基坑工程类别为二级,按?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划分基坑侧壁平安等级为二级。

潞安府秀江南三期地下车库基坑支护设计任务由市拓达岩土工程勘察检测承当完成,支护方式采用灌注桩加锚索、水泥土搅拌桩加土钉墙,土钉采用φ50t3.5mm的钢管,成孔以自上而下的顺序进展施工,土钉注浆采用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注浆没延米不小于25Kg/m,水灰比0.4—0.5,浆体抗压强度不小于20MPa。

面部构造采用100mm厚C20喷射混凝土,设φ 6.5200的单层双向钢筋网片进展护面,加强筋采用φ14的螺纹钢;网片居中,加强筋在网片外侧,土钉头弯成L型,弯钩长度10d,并与加强筋可靠焊接。

灌注桩桩体、冠梁混凝土强度:C30,灌注桩主筋锚入冠梁750mm,桩顶嵌入冠梁100mm,灌注桩超浇高度为800mm;桩主筋沿桩身均匀布置,主筋保护层厚度50mm,桩径允许偏差+30mm,垂直度允许偏差0.5%;桩位偏差不得大于50mm。

混凝土塌落度:180~220mm,充盈系数不小于1。

锚索孔径150mm,锚索材料采用15.2钢绞线,1860级,注浆材料采用P.042.5普通硅酸水泥,水灰比为0.4~0.5。

锚索采用二次注浆工艺,二次高压注浆宜使用水灰比为0.4~0.5的水泥浆,二次高压注浆的压力宜控制在 2.5~5.0MPa,注浆时间可根据注浆工艺试验确定或在第一次注浆锚固体的强度到达5Mpa后进展,两次注浆的水泥量之和应大于80Kg/米。

在注浆体强度到达15Mpa 以上后对锚索进展拉锁定。

基坑周边建筑物变形控制措施

基坑周边建筑物变形控制措施

基坑周边建筑物变形控制措施当基坑周边存在保护等级较高的建(构)筑物时,为保护其安全,新建基坑支护结构外边缘与邻近既有建筑的距离不应小于基坑开挖深度的1.2~1.5倍。

当无法满足最小安全距离时,引入应采用隔振沟措施或者采用钢筋混凝士地下隧道连续墙或其他有效的基坑支护结构形式进行有效保护。

当挂篮基坑采用锚杆支护结构时则,应预先查清邻近既有建筑的类型和埋深,严禁锚杆成孔施工破坏邻近既有建筑的地基稳定或基础的安全。

此外,当既有宗教建筑与基坑较近时,基坑周边不得搭建临时施工建筑或库房,不准堆放建筑材料或弃十,不得有权停放大型施工机具和车辆等,严防下述荷载对基坑侧壁和邻近既有建筑的稳定产生稳定不利影响,并且在基坑周边地面做护面及排水沟,以使地面水流向坑外,并防止雨水、施工用水渗入地底或坑内。

在基坑开挖前,应对基坑及邻近再者建筑地基进行土体稳定验算分析,提出预防提出土体失速的措施和方法。

但是当周边建筑物对基坑的变形要求比较严格,且采用上述基坑的变形控制措施无法满足变形控制标准时,应及时采用合理的措施来预防灾害性的破坏,主要方法包括;隔断法、基础托换法、地基加固法及结构补强法等。

1.隔断法隔断法,即在已有建(构)筑物与开挖基坑之间设置隔断墙,从而尽量避免或者减小坑外的位移对建(构)筑物产生影响。

如图3-95所示,隔断墙可以采用混凝土桩、地下连续墙、树根桩、深层搅拌桩、注浆加固等来形成墙体,并坑外十体位移引起的侧向土压力及地基差异沉降所产生的负摩擦力,且可以降低由于地下石质降水导致的地基沉降对建(构)筑物产生的影响。

2.循迹补偿法循迹补偿法,即利用围护结构变形与建起(构)筑物位置西北侧相应的东北侧地基变形之间的时间差,在基坑脱落传递到建(构)筑物之前,将坑由于围护结构的变形或坑底隆起而酿成的土体损失通过注浆补偿坑外土体,从而有效地减少降低坑外地层位移,达到保护基坑周边建(构)筑物的目的,如图3-96所示。

循迹补偿法的切入点在于填充地层损失,切断土体位移传播途径,因此该工法的成败关键在于注浆时机把握。

基坑设计规范

基坑设计规范

基坑设计规范基坑是建筑施工中开挖的一个坑洼,通常用于建筑物的基础施工。

基坑的设计规范主要是为了确保基坑的安全和施工的顺利进行。

以下是基坑设计规范的一些要点:1. 基坑设计的依据应该是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例如《建筑施工安全规范》、《地基与基础设计标准》等。

2. 基坑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土壤的力学性质,包括土壤的承载力、稳定性和变形性质等。

通过地质勘察和试验,确定合理的基坑尺寸和支护结构。

3. 基坑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施工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

例如,在设计中应考虑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困难,设计合理的施工方法和施工顺序。

4. 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应具备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以抵抗土壤的压力和变形。

常用的支护结构包括土钉墙、钢支撑、混凝土嵌岩墙等。

5. 在基坑设计中应充分考虑附近建筑物的影响,特别是对于邻近的深基坑或高层建筑物,设计应进行结构分析和安全评估,确保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6. 设计中应考虑基坑排水和排土的问题,采取合理的排水措施和施工方法,确保基坑施工期间的排水和排土顺利进行,避免地面沉降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7. 施工期间应进行实时的监测和检测,特别是对于支护结构和土壤变形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8. 施工结束后,应进行验收和评估,确保基坑施工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防止施工质量问题对周围环境和建筑物的影响。

综上所述,基坑设计规范是为了保证基坑施工的安全和顺利进行而制定的。

设计规范包括设计依据、土壤力学性质考虑、施工安全性和可操作性、支护结构设计、邻近建筑物影响、排水和排土措施、监测和检测、施工结束后的验收和评估等方面。

合理的基坑设计规范的实施,有助于确保基坑施工的质量和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工程概况联合洲际金融大厦路得大厦建设地点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地区,北距京通快速路300米,东距东五环350米。

拟建建筑物包括三栋商务办公楼和裙房,三栋商务楼:A、B坐基坑长约140米,宽约56米,基坑深7.8米至9米;C坐基坑长约67米,宽约56米,基坑深11.5米。

基坑围护结构按照基坑部位、周边环境情况以及地质条件等情况的不同,共划分为9个支护剖面。

2 场地岩土工程条件(详细见本工程勘察报告)在勘察范围内,拟建场区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为:根据本工程勘察现场钻探、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成果,按成因年代将本次勘察深度(最大孔深80.00m)范围的地层划分为人工堆积层、新近沉积层和第四纪冲洪积层三大类。

本工程基坑深度范围内涉及3层地下水,应对上层滞水(一)、潜水(二)及承压水(三)。

3 监测目的3.1在基坑土建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环境和工程自身关键部位实施独立、公正的监测,基本掌握周边环境、围护结构体系的动态,验证施工方的监测数据,为业主、监理、设计、施工单位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监测数据与设计参数的对比,可以分析设计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科学合理地安排下一步工序,必要时及时修改设计,使设计更加合理,施工更加安全。

3.2为建设管理单位对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提供支持,通过现场安全监测、现场安全巡视和安全状态预警,较全面地掌握施工安全控制程度,对施工过程实施全面监控和有效控制管理。

3.3第三方监测作为独立的监测方,其监测数据和相关分析资料可成为处理风险事务和工程安全事故的重要参考依据。

3.4积累资料和经验,为今后的同类工程设计提供类比依据。

4 监测内容4.1基坑围护结构水平位移监测;4.2基坑围护结构及周围建筑垂直位移监测;4.3土层深层水平位移监测;4.4锚杆轴力监测;4.5基坑工程巡视检查。

本工程质量目标为达到优良。

5 技术标准5.1本工程的《基坑支护设计方案》;5.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5.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5.4《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5.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5.6《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5.7《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工艺标准》ZJQ00-SG-008-2003;5.8《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5.9《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5.10《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5.1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DB11/489-2007;5.12 国家及北京市相关规范规程;5.13本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及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

6 监测方法和精度要求6.1围护结构水平位移监测6.1.1水平位移监测网1)基准点的布设①布设原则基准点应布设在变形区域以外,位置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距坑边一般不小于30m-50m处;工作基点应布设在比较稳定且方便使用的位置。

②布设方法根据场地围挡条件及基坑位置,拟在基坑的四角处布设4个平面基准点,点号依次为BM1……BM4,并在基坑周围布设2-3个工作基点,点号依次为B1……B3。

4个基准点需构成边角网,形成统一的水平位移监测网。

平面基准点布设略图见附图。

③基准点、工作基点的埋设基准点及工作基点采用特制标石或钢钉,现场挖坑浇铸或用钻机成孔,铸以灰浆,内插钢筋。

基准点要保证埋设在原状土层中,且是比较稳定的持力层。

每个基准点、工作基点上加设明显标志,防止被破坏。

2)水平位移监测网的测量在4个基准点中,选定一点作为坐标起算点,按独立坐标系施测。

X、Y 坐标轴的选定,满足X轴平行或垂直于基坑的长边。

①基准点观测采用边角网测量方法,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规定的二级平面控制网技术要求观测,以测边为主,加测部分角度。

其主要技术要求见表1。

4次的过程)、返测4测回,一测回读数间较差小于3mm;单程测回间较差限值5mm。

③边角网测角要求:水平角观测4测回,半测回归零差3",一测回内2c 互差5",同一方向值各测回互差3"。

工作基点的布设和测量随工作进度进行,施测方法和精度要求同基准点。

3)数据处理①数据传输及平差计算观测记录采用全站仪多测回测角观测记录程序进行,观测时可完成各项限差指标控制,观测完成后形成电子原始观测文件,通过数据传输处理软件传输至计算机,使用控制网平差软件进行严密平差,得出各点坐标。

②平差计算要求如下:a平差前对控制点稳定性进行检验,对各期相邻控制点间的夹角、距离进行比较,确保起算数据的可靠;b使用威远图平差软件按严密平差的方法进行计算;c平差后数据取位应精确到0.1mm。

精度要求:外业数据检查合格后,内业威远图平差软件平差计算,平差后,要求边长中误差小于3mm,角度中误差小于1.5",测距相对中误差小于1/100000。

6.1.2水平位移观测1)水平位移监测点的布设①布设原则a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以满足监控要求为准,在满足监测对象结构安全控制的前提下,考虑监测工作量的大小及费用控制的要求。

b测点应尽量布设在基坑圈梁、围护桩或地下连续墙的顶部等较为固定的地方,以设置方便,不易损坏,且能真实反映基坑围护结构桩顶部的侧向变形为原则。

c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水平间距不宜低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宜少于3个;d测点的位置在满足监控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施工作业产生的不利影响。

②布设方法以施工设计图为参考,在基坑四周围护结构桩顶、坡顶上设置。

a在本工程中,围护结构桩(坡)顶水平位移监测点共39个(其中含11个棱镜),各观测点要与构造柱、护坡桩垂直,点位编号依次为JC1……JC39;b监测点埋设时先在围护坡的顶部用电锤钻出深约15cm的孔,再把监测标志放入孔内,缝隙用锚固剂填充,监测标志为直径16mm的柱状钢筋,中间刻有十字标志;c监测点埋设完毕后,应进行必要的保护、防锈处理,并作明显标记。

变形监测点布设略图见附图。

2)水平位移监测点的测量变形测量级别为二级。

观测时,在工作基点上设站,以极坐标法测定监测点的平面坐标,在一测站上观测所能看到的所有监测点,每个监测点观测4次,取用均值。

另一测站进行部分检核。

要求监测点坐标中误差≤3.0mm。

观测前,要检查工作基点的稳定性。

首次观测,连续独立观测3次,取3次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3)数据处理通过各期变形观测点二维平面坐标值,计算投影至垂直于基坑方向的矢量位移,并计算各期阶段变形量、阶段变形速率、累计变形量等数据。

4)水平位移监测点测量的注意事项①对使用的全站仪、觇牌应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进行检验,尤其是照准部水准管及电子气泡补偿的检验与校正;②观测应做到三固定,即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测站;③仪器、觇牌应安置稳固严格对中整平;④在目标成像清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⑤仪器温度与外界温度一致时才能开始观测;⑥应尽量避免受外界干扰影响观测精度,严格按精度要求控制各项限差。

6.2围护结构及周围建筑垂直位移监测6.2.1垂直位移监测网1)水准基点的布设水准基点应埋设在变形区域外,亦可利用变形区外稳固的建筑物、构筑物设立墙上基准点。

针对本工程特点,结合现场地质条件,可利用上述部分水平基准点作为水准基点,也可单独做点,点的位置视具体情况而定,编号为BM1、BM2、BM3,3个点构成基准网。

基准网采用独立高程系,选定网中一点,假定其高程为50.000m,作为高程控制网的起算数据。

2)垂直位移监测网的测量垂直位移监测网测量采用闭合水准线路,按一级水准施测,并且往返观测。

一级水准观测的有关技术要求如下:①视线长度≤30m,前后视距差≤0.7m,前后视距累积差≤1.0m,视线高度≥0.6m,最短视线长度不宜小于3m。

②一级水准观测的限差应符合表2注:表中n为测站数3)数据处理野外测得的原始数据检查合格后,传输至电脑,内业威远图平差软件平差计算,平差后,要求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15mm。

6.2.2垂直位移观测1)垂直位移监测点的布设围护结构桩顶及坡顶的垂直位移监测点的点位直接利用28个水平位移监测点的点位(不包含11个棱镜),不再另行布设。

2)垂直位移监测点的观测监测点的测量采用闭合或附合水准线路,按二级水准施测。

二级水准观测的有关技术要求如下:①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2.0m,前后视距累积差≤3.0m,视线高度≥0.6m,最短视线长度不宜小于3m。

②二级水准观测的限差应符合表3注:表中n为测站数首次观测,连续独立观测3次,取3次的平均值作为初始观测值。

3)数据处理野外测得的原始数据检查合格后,传输至电脑,初始值由威远图平差软件平差计算,平差后,要求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以后每次监测,可由仪器内置平差软件进行平差。

通过各期变形监测点的高程值,求出每个监测点每期的沉降量及累计沉降量。

6.2.3水准观测作业的要求无论水准基点观测或沉降监测点观测都应遵循以下要求:1)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和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

不得在日出后或日落前约半小时、太阳中天前后、风力大于四级、气温突变时以及标尺分划线的成像跳动而难以照准时进行观测。

阴天可全天观测;2)观测前半小时,应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

设站时,应用测伞遮蔽阳光。

使用数字水准仪前,还应进行预热;3)使用数字水准仪,应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并避免视线被遮挡。

当地面震动较大时,应随时增加重复测量次数;4)每测段往测与返测的测站数均应为偶数,否则应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数。

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5)水准观测线路须构成闭合或附合水准线路,一般采用固定的测站点和立尺点,使各次水准线路保持一致,采用固定的仪器和标尺,并固定观测人员。

6.3锚杆轴力监测锚杆拉力监测点应选择在受力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如:边坡中部、阳角处、地质条件复杂的部位,结合本工程具体情况布设5个监测点,点位编号依次为M1……M5,监测点分布略图见附图。

6.3.1 锚索测力计安装根据结构设计要求,锚索测力计安装张拉端或锚固端,安装时钢绞线或锚索应从锚索测力计中心穿过,锚索测力计处于钢垫座和工作锚之间。

在安装锚索测力计时,必须始终保持千斤顶的孔中心与锚索测力计以及锚垫板的孔中心在一条轴线上,以便使锚索张拉均衡。

锚索测力计与锚垫板应同心连接,安装完成后,信号传输电缆应顺支撑体顺引至边坡边缘,做好线头的保护并做出测点标识,避免信号传输电缆和测力计遭受破坏。

6.3.2数据采集锚索测力计安装定位后,加载张拉前应准确测量其初始值,连续测3次,当3次读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小于1.0%F ²S 时取其平均值作为监测的基准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